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城市史
-
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
《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的作者们对中华帝国晚期江南地区城市形态长期稳定的根源、导致城市地位升降的原因、区域发展与中心城市的关系,以及中国传统城市的特点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诠释,对我们了解前现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区域的发展和传统中国城市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有极大的帮助。 -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
本书“专题史系列”之一。 本书以文献资料结合丰富的考古发掘成果 , 并经过许多次的实地考察 , 系统地研究论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及其制度的发展演变 , 其中多所创见。作者认为先秦到唐代是实行封闭式都城制度的历史阶段 , 在西汉、东汉之际 , 都城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 , 整个都城的格局由 “ 坐西朝东 “ 变为 “ 坐北朝南 “, 在唐宋之际 , 都城制度发生了又一次更大的变化 , 即由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这是由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引起的变化。本书对中国古代都城都作了详细的考察研究 , 并配以大量的图片资料以资说明。 -
宋代开封研究
人们心目中的古代开封,一般都来自《东京繁华录》和《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的景况;而较真实记录开封的《东京记》和《汴都志》,现均已亡佚。本书搜集大量史料,作者历经实地考察二十年,详尽地论述了北宋开封的城市构造和城市社会的演变,当时的城市景观、军营变迁与人口变化,治安制度与居民生活,皇宫的修筑和皇帝的行幸等等。论文观点平实中允,叙述细致绵密,内容翔实可信。可资宋史研究者,以及社会学研究者和城市规划建设者等参考。文史爱好者和广大社会读者,可以从此书获知:《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并不是当时开封的全貌和真实景况。 -
首都计划
《首都计划》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所编写的建设首都南京的计划大纲。《首都计划》吸收当时古今中外的建设理念,对抗日战争前的民国南京城的各项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
北平历史地理
《北平历史地理》是侯仁之1949年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 《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 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护,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为《北平历史地理》首次译为中文出版。书中含54 幅地图,全部为作者亲手所绘。为呈现地图原貌,全书采用四色印刷。随书附侯仁之先生手绘《元通惠河图》、手书《北京都市地理》(狱中腹稿)。后者为首次发表。 -
全球城市史
乔尔·科特金以其神来之笔,从中石器时代到现代,对城市历史进行了一次扫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支柱。从这一点上来说,权威性将更具价值。作为都市学家,他探究了数千年来城市和都市生活的进化过程。从远古中石器时代城郭的宗教根源入手,分析了古代印度和中国的集镇,并由此把我们引导到“正统城市”的雏形上;再进一步解说拜占廷和中东地区的城市乃至中国,到威尼斯及其后的城市商业帝国的崛起,再到后来的工业城市(从伦敦、芝加哥和东京到上海及底特律),直至今天的后工业化城市和城市郊区的现实。作者特别强调和重视了对发展中国家城市探究。他以其敏锐的判断力解读了这些城市在21世纪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 -
大西洋帝国
昔日的大西洋城是只有数十户人家的荒凉村庄,如今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大都市,以赌场和木板道而著称。一九二〇年美国政府颁布的禁酒令,让大西洋城催生出一系列新规则,贩卖私酒成了利润惊人的行当,黑帮使用各种手段控制着私酒市场,犯下累累罪行。而伊诺奇•汤普森这位黑白通吃的财政官员把持私酒交易,成为二十世纪头七十年大西洋城中一手遮天的人物。 -
民国首都南京的营造政治与现代想象
《民国首都南京的营造政治与现代想象(1927-1937)》从上古城市产生开始,梳理1927-1937年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政府和政治因素,再现当时作为民国首都南京的城市现代化受政治和权力影响的复杂性,揭示出近代中国城市的政治性而非商业性的特点。随后从政治学的角度对城市规划设计的表达、公共权力的运行规则、首都建设中的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建筑艺术与近代革命文化象征表现等历史现象进行阐释,展示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有别于西方的特征。研究方法新颖,内容有创新性,进一步丰富民国城市史乃至整个中华民国史的研究。 -
远去的都市
有人说上海史是历史学界的“宠儿”,一直受到特别的关注,确实如此。魏斐德、李欧梵、叶文心等海外著名学者都有关于上海的、堪称经典的研究著述,国内学界,则有熊月之主编的《上海通史》。本书特点表现在作者不是宏观叙事,而是从里弄、影院、报业、大学等社会文化微观层面探讨解放初期上海历史的断裂与延续。1950年代的上海,在经历天翻地覆大转折的时候,其文化、观念、习俗也延续着某些惯性的东西。由此也提示我们,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都市远去,摩登犹在”——老上海是否曾消失得无踪影?上海的地方性是否延续?国家“入场”与都市“在场”怎样互动?……如同问题的发掘难以穷尽,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大有文章可做,且大有引发新问题的余地。本书仅从“劳动人民”“知识人与文化人”以及“小市民”三个研究主体出发,对1950年代的上海社会文化作一次重访,以期将历史巨变中那个远去的都市拉回到历史的真实中来。 -
汴京遗迹志
本书是我国古都开封的第部较为系统的专志,全书24卷,是研究宋史的必读之书。本书点校极为认真,举凡该书所证引的资料,凡今天可见的,大都查核了原书,是一个信实、可靠的本子。 -
租界生活
“遥望大海,我轻声对着风儿做着最后的祈祷:请帮助我吧!让我满足于即使走过最美丽的地方,也不想永久停留或据为己有吧!” 天津,这座中国北方的古老港口。旅行者必须经过这里向西,才能到达八十英里以外的“天国之都”北京,秉承天命的皇帝在那里君临天下。鸦片战争结束后的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等西方列强强行划分租界。各路军阀相互厮杀混战、争夺控制权…… 这本回忆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英国孩子在这一奇异又充满异国情调的城市度过的童年岁月。与其它对外国租界生活的记述不同,影响布莱恩·鲍尔早期经历的不是父母的价值观而是中国阿妈“—姐”给予他的关爱与平和的粕神。是“—姐”让他领略了中国人的禀赋,理解了中国人民的古老传奇和迷信思想。布莱恩所描绘的世界,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错综复杂、动荡不定的中国社会的缩影。这是一个心性敏感的孩子透过他那一双纯洁无暇的眼睛,我们熟悉了生活在他周围的那些活生生的人们。 他的回忆录语言细腻,情节生动,人物丰满,风格自然。 -
说扬州
《说扬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国城市》一书在2006年获美国亚洲研究协会2005年度“列文森奖”,该奖项是为奖励在美国出版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研究做出贡献的杰出学术著作。该书以明清时期扬州的徽州盐商之兴衰,及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核心线索,以细腻的笔触详细再现了18世纪中国最富庶的城市——扬州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剖析了城市与腹地、土著与移民、经济与政治、商人与士人、盐政与水利,以及徽州与扬州等方面的复杂关系。该书对一些重要学术问题有新鲜的阐释和推进,比如关于盐商赞助文学活动之性质、盐商与士大夫交往之社会学意义,以及清代中国的社会流动和士、商边界的模糊问题等,在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了何炳棣等权威学者的观点。本书为国外明清史、城市史、社会文化史研究方面的新近力作,其研究视角和方法反映了国外新文化史学的最新趋势,全书的结构和文笔又很好地体现了史学叙事的传统魅力。 -
汉口
本书以坚实的资料和严密的论证,对中国城市与资本主义发展研究进行研究,并着重再现了中国近代史;同时作者证明了马克斯·韦伯所谓中国“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城市共同体”的论断,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大误解。作者两部研究中国城市的著作被视为研究中国新城市史和社会史的代表作,奠定了作者在学术界的地位。作者高屋建瓴的视野,严谨认真的工作,将确保本书在中国史研究领域的不朽地位。 -
城市里的陌生人
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超过两亿中国农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寻求务工、经商的机遇。这一现象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再生产。本书所展示的,是人口流动所引发的空间、社会关系重构,以及跨区域联系网络的建立。通过展现一个典型的外地人口社区——北京丰台“浙江村”的发展、繁荣、拆除、重建,作者展现了后毛时代(post-Mao era)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私人社会空间对传统管理制度的挑战。本书挑战了“市场胜利、国家撤退”的简化论,强调要从更为复杂的日常实践和持续的变迁当中去理解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 -
茶馆
本书应该说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上的一个实践,理解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能够帮助我们不仅从微观角度了解成都,而且对认识20世纪中国城市、城市社会以及与中国政治之关系都将有所裨益。微观历史研究取向可以引导我们进入城市的内部,茶馆提供了研究下层民众活动的一个重要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仔细考察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即使这些细节起来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
城市发展史
本书是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重要著作之一,着重从人文科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古希腊-罗马城市,中世纪的基督教、巴洛克和商业城市,近代和现代工业城市。作者从 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本书可供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城市地理、城市规划与建筑、城市管理等工作者研究参考,也可供有关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本书史料丰富,为提高实用性,书后编了中文索引,便于读者检索。 -
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
内容简介: 在《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这本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中,《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传奇作者简·雅各布斯认为,随着后农业时代走向一个以科技为基础的未来,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黑暗年代、一段文明崩塌时期的边缘。 简·雅各布斯检视了现代社会的五个主要支柱——家庭和社区、大学理念、批判性思考能力、高效政府、职业道德——正呈现严重衰退的迹象。这些正是现代文明赖以屹立不摇的要素,作者指出,它们正开始变得名存实亡。 《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是一本黯淡的书,也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书。这个时代里真正的知识分子总是需要忧患意识的,能够用自己的心去发掘浮华背后的失落,能够用自己的行动去捍卫人类本该拥有的尊严。简·雅各布斯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在经由了解作为文化崩塌的极端特例的‘黑暗时代’的悲剧如何发生、如何避免,以期为迷失的文化找寻方向……” 振奋人心,优雅好读,《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不仅是简·雅各布斯这位都市规划界身兼行动派、改革者以及梦想家的重量级人物毕生的最高成就,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看点: 1.《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是《美国大城市死与生》传奇作者简·雅各布斯的又一重要著作。这一次,她不仅谈论城市的现状与未来,而且更多地关注普遍的文化危机。社区和家庭的解体、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批判思考能力的丧失……这是一次对我们文明正处于灾难边缘的全面调查。关于现代文明及其未来,简·雅各布斯以其敏锐独特的心灵、浓重的人文关怀、优雅洗练的文字,带给我们完全不一样的解读。 2.作为“最值得珍惜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简·雅各布斯是作家,是思想家,更是目光犀利、言辞激烈而又“喜欢走上街头”的行动主义者。《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植根于简·雅各布斯多年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积极参与。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她理念思考和人生阅历的一次回顾,也是她毕生的最高成就。 3.简·雅各布斯的文字拥趸众多,许知远、汪丁丁、王石、潘石屹、郝明义等各界知名人士都曾深情致敬推荐。他们一直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简·雅各布斯。确实,在今天的中国,简·雅各布斯的精神遗产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文明不会永远存在,一旦我们开始遗忘,它很快就会消失。 ——简·雅各布斯 媒体评价: 我一直在读简·雅各布斯的《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它甚至超过了我最钟爱的作家奈保尔的作品。我喜欢悲观的论调,确信乐观使人愚蠢。但就本质而言,我是彻头彻尾的乐观主义者,只有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才会对眼前充满悲观,因为你知道,多么严苛的批评,多么暗淡的描述,都不会妨碍你内心对美好的期待。 ——许知远(著名专栏作家、《商业周刊(中文版)》主编) 几年前,我忘记了是由于怎样的缘分,我在谷歌搜索中开始阅读简·雅各布斯的文章,并被她感动,被这样一位曾饱受失业折磨并由自学而取得举世敬重的家庭妇女写出的林肯那样朴实而深刻的文字感动。 ——汪丁丁(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我们的知识分子是不是应该像简·雅各布斯那样挺身而出向权力讲授真理,勇敢地承担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呢?如果说民众与权力和资本的这场较量是一场稻草和骆驼的对抗的话,稻草的命运也并不一定那么悲观,因为简·雅各布斯让我们看到了稻草是如何压倒骆驼的! ——冯果川(知名建筑师) 在和城市有关的所有议题上,简·雅各布斯都是无与伦比的分析家。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简·雅各布斯又一次证明,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犀利的观察家之一。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妙趣横生、确可信据……我们很难不认同简·雅各布斯的观点……这是一本值得阅读且发人深省的著作。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简·雅各布斯始终满腔热情地捍卫社区。现在,她扩大了关于社群的观念,论及普遍的文化……我们应该驻足停留、屏息聆听。 ——《新闻周刊》(Newsweek) 简·雅各布斯是如此的明晰,几乎无人能及。她以开阔宽广的视野和简洁优雅的文字解读着我们周遭变化中的世界。她的观察依然产生着广泛的共鸣,依然如此凝练。这就是为什么《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能让我们聚精会神,能让我们将阅读当成一件趣事的原因。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简·雅各布斯是典型的公共知识分子,她完全自学成才,阅读引述广泛,观点基于普遍的史实……在某种意义上,《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是雅各布斯的理论思考和人生阅历的一次回顾,植根于她多年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积极参与。 ——《奥勒冈周日报》(The Sunday Oregonian) 简·雅各布斯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她是当之无愧的圣哲和最终权威。 ——《纽约太阳报》(The New York Sun) 一次对我们文明正处于灾难边缘的全面调查……这是一个熟悉的主题,但简·雅各布斯以她著名的独立、敏锐心灵,带给我们完全不一样的解读。《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非常值得一读。 ——《伯克利星球日报》(Berkeley Daily Planet) -
上海史
《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的记叙涉及一个半世纪的历史,目的在于强调该城市演变过程中,导致这种持续性和统一性的重要因素。沉浸于当地社会生活中,日复一日,多层次各方面综合研究的目标集中于这个或那个领域——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上海史显得极其复杂。它经历了激烈的和对立的历史插曲和片断:被迫开埠、太平天国起义、资本主义突飞猛进,以及革命运动、国民党独裁、日本占领,最后过渡到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以及进入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然而,从远处观察,在异地遥望,这部剧烈动荡的历史似乎由一种定式操纵着,一种超越一切的寻觅,即对现代性坚持不懈的追求。 -
都市形态的历史根基
本书以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建设的这两个方面为研究对象,并运用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其在都市形态演进中所起的基础性支持作用进行了探讨。以试图在近代上海都市空间演进的市政控制过程和市政设施影响诸方面进行论证,并为 今日上海都市空间的发展提供借鉴。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