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传播学

  • 迷文化 Fan Cultures

    作者:Matt Hills,譯/朱華瑄

    「迷」是媒介消費研究中,最廣受關注的研究客體。本書是台灣首度對迷與迷理論展開細緻而精闢探討的譯本。為了強調迷文化的矛盾性,本書作者摘要整理了各種用來理解「迷」概念的文化理論,並挑戰甚至推翻了這些既定的知識典範。作者針對許多特定團體,例如:貓王迷、〈X檔案〉迷以及〈星艦奇航〉迷,採取個案研究的方式,並且勾勒出許多關於新媒介發展所創造的文化現象,以及這些新文化現象所具有的各種可能性。
  • 认同的空间

    作者:[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

    我们正经历一个旧的同一体——国家、文化、特性——消融的时代。《认同的空间》一书研究了在后现代地理条件下运用有线和卫星通信的传播环境里,人们是怎样重新塑造集体文化认同的。作者审视了欧洲与其最主要的他者们——美国、伊斯兰世界、东方——之间的关系这个当代政治主题,来探讨目前的认同问题。他们表明,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欧洲自己的认同都是相对于上述他者来界定的。《认同的空间》一书对当代文化同一体复杂而矛盾的本质的阐述颇具启发性。
  • 媒介的转型

    作者:史蒂文森,

    当代传媒模式的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最重要的变革之一。这本重要新著试图去解析与公共文化和现代特征有关的一系列媒体化过程的涵义。在本书中,作者将许多复杂的理论问题展现给读者,将现代传播的本质与它对公共道德和伦理生活产生的影响联系在了一起。更有意义的是,作者指出,像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自由主义、社团主义和技术决定论等五花八门的观点都已经不足以回答这方面的问题。 本书试图将传媒和更具理论性的话题设置于一个宽泛的社会学的框架中,增加我们对传媒与当代文化变革的关系的共识,这些变革包括全球化、信息资本主义的发展、公共领域不断变化的本质以及新的社会运动的冲击。更具体地说,本书通过对“新媒体秩序”和卢旺达种族灭绝的讨论,为当前传媒全球化的争论提供了一个批判的视角。
  • 媒体城市/世界城市研究精品译丛

    作者:斯科特·麦奎尔

  • 媒介、传播、文化

    作者:[美] 詹姆斯•罗尔

    本书是一部媒介与文化学研究的入门读物。作者展示了现代大众媒介是如何与意识形态、情感、霸权、社会规则、权力、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作者将全球性文化融合的主流理论与其最新的发展趋势巧妙地连接起来,并对当今的文化和信息研究提出了重要的批判性观点。
  • 大众文化理论

    作者:陆扬

    《大众文化理论(修订版)》主要内容:今天依然有人对大众文化的崛起耿耿于怀,认定它的商业和娱乐特征会造成固定化消费模式,从而把文化和大众一并推向平庸。但理论家在关注、引导大众文化的同时,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到这一文化内在机制中的积极因素?当人习惯于居高临下数落大众文化,假如有一天大众文化自己开口说话,又会是怎样一种景象? 《大众文化理论》基于这一立场,介绍、评述了西方大众文化的来龙去脉、它在当代中国接受模式的变迁,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以阐明大众文化在从反面走向正面的历史过程中,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进步而非倒退。
  • 莱文森精粹

    作者:保罗·莱文森

    《莱文森精粹》分5部,按主题分类,共25章,精选保罗·莱文森的论文和专著摘要,章节按出版社排序,从1977年到2005年,第一部“通俗文化与媒介研究”集中表现保罗·莱文森在在媒介理论研究上的贡献,第2部“进化,技术和宇宙”反映保罗·莱文森在哲学和知识进化论方面的卓越建树,“马歇尔·麦克卢汉”证明保罗·莱文森是当之无愧的“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第四部“数字革命”彰显保罗·莱文森在新媒介研究中的前沿地位,第五部“媒介对政治的冲击”凸显了保罗·莱文森社会评判家的角色
  • 欧洲传播思想史

    作者:许正林

    传播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诞生于美国,但其思想根源却在欧洲。欧洲思想家将传播作为人和社会存在方式的观念可远溯古希腊并贯穿于整个欧洲思想史始终,渗透于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语言学等不同学术领域中。 本书以古希腊至20世纪各时代思想巨子为主要考察对象,试图从几千年的时间跨度和广阔的人文社科背景上勾勒出欧洲传播思想发展演变的全景,是国内学人第一本较完整的西方传播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作者以个性解读方式,取精探幽,其特色不仅在于作者怎么说,更在于作者认为思想者们在怎么说,因而更有助于开拓读者视野,有助于推动西方传播思想研究的深入。
  • 技术文化的时代.从信息社会到虚拟生活

    作者:(英国)凯文·罗宾斯等著、何朝阳等译

  • 媒体与娱乐产业

    作者:阿尔伯特·格雷柯

    《媒体与娱乐产业》共10章,从书刊、报业出版格局谈到音像、广播影视、有线和卫星电视产业,以及新媒体与互联网产业的结构。作者有的是美国高校的专业研究人员,有的则是实务界的实践者。他们用科学的精细眼光对美国的大众传播产业进行了考察,读者从中不仅可以了解美国传播业的发展脉络,而且能从中把握其发展趋势。
  • 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

    作者:劳拉・斯・蒙福德,林 鹤

    大众文化是近期读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大众文化研究译丛”中的一种,劳拉斯蒙福德的《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耐人寻味地探讨了我们所关心的大众文化问题种种:观剧历史下文本的困境,所谓肥剧究竟是什么?隐私与肥皂剧社群的构成,隐私与肥皂剧社群的构成……等等。《午年爱情与意识形态》为"大众文化研究译丛”中的一本为珍妮弗克雷的《时装的面貌:时装文化研究》   《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是一本来自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蒙福德的有关专题研究电视剧文化意识形态的通俗易懂的书。作者以美国妇女所热衷收看的类似中国《渴望》一类的以虚构和曝光生活隐私为主要情节特征的肥皂剧为研究对象,重新审视了当代社会文化主流的意识形态观念。
  • 传媒.文化.社会

    作者:吴飞、王学成

    西美尔提出,社会学应该被分成三种类型:一般社会学、哲学社会学以及形式社会学。而形式社会学的原则在于社会事物的“形式”,或者说是语法,与特定的相互作用“内容”之间的区分。西美尔认为社会相互作的特定模式统一并创建了社会结构。形式来源于目的论上的必要性,因此植根于这样的假设之中,即社会学的现象是向着特定的目标,为了特定的目的运动的。这些形式为“社会的”事物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框架。这些目标和目的将自己组织成迷为各种“语法的”范畴,或者说形式,这些范畴或形式允许社会现象的内在单一性组合成一个被称之为“社会”的统一整体,并通过文化表达出来。对于波德里亚南而言,社会事物是通过它在文化形式中的表达而出现的。这些形式都通过媒介而得以扩展,每一种形式都有一个特定的“编码”与之对应。就像在他之前的西美尔和麦克卢汉那样,波德里亚认为,对于社会学而言,重要的是特定的形式以及对其编码的揭示。 本书的目的正是希望通过对媒体运作的特定的“编码”方式的探索,来揭示媒体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的。第一章,我们试图通过对不同的传播研究传统的梳理,让读者掌握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借用怎样的手段和方法解读传播媒介的社会意义的。其后的几章则分别从媒介与政治、媒介与经济以及媒介与文化的层面来分析。
  • 文化研究概论

    作者:陆扬

    《文化研究概论》作为国内第一部文化研究方面的高等教育本科生教材,《文化研究概论》深入浅出,旨在充分显示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质,一方面可以适应专业课及通识课的教学之需,另一方面也希望为那些对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入门向导。
  • 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

    作者:沃尔特·翁

    《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为我们研究和保护史诗、口头传统和无形的文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 媒体话语权

    作者:张国庆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媒体像现在这样重要:“媒体不再是反映现实,它就是现实。如果饥饿的索马里儿童被媒体报道,全世界都想为此做些什么。如果没有,他们就不存在,人们什么也不会去做。”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并通过话语权的争夺为美国获取最大利益?本书作者集多年潜心研究功力,为我们深度揭示了媒体话语权的方方面面:媒体人与政客的微妙平衡与博弈、媒体背后的利益集团、媒体怎样影响国内政策走向、政治家又如何巧妙利用媒体、外交与战争中的媒体如何发挥巨大作用……为转型期中国内外话语权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启发和借鉴。
  •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

    作者:(荷)祖伦(L.van Zoonen)著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是一部有关女性与大众传播的学术著作,是该领域第一部由单一作者撰写的系统性作品。它从文化研究的理论途径入手,分别从媒体生产的结构,文本、心理分析,及受众收讯等方面,对媒介作整体的重点回顾,同时也对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提出讨论;是研究女性主义传播领域的必读书。
  • 文化研究

    作者:陶东风,和磊

    《文化研究》探讨的“文化研究”不能顾名思义地理解为是“对文化的研究”。作为专门词组的“文化研究”具有更限定的含义,它特指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知识—思想探求领域,其先驱人物是威廉斯(R.Williams)、汤普森(E.P.Thompson)、霍加特(R.Hoggart)。文化研究是一种新出现的、特定的研究文化的方式。
  • 文化民粹主义

    作者:[英]麦克盖根

    本书提出了对通俗文化和传媒研究领域的当前思潮和探索的新颖见解。书中探究了深潜于文化研究之中的民粹主义情感和冲动及其后现代主义的变体,并作了同情的批评;指出了一种完全消费主义的分析潮流,并表明它是一种难以令人满意的描述成普通百姓的娱乐和个人与政治表达的复杂的物质环境和介体的方法。 通过对雷蒙德.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与“伯明翰学派”、约翰.菲斯克、青年亚文化分析、通俗电视研究以及总体上与公共传播相关的问题(包括广告、艺术与传播政策、少儿电视、小报新闻、女性主义与色情文学、拉仕迪事件)的慎思细析,吉姆.麦克盖根为在变化迅速、矛盾充斥的社会中恢复通俗文化的批判分析独树一帜。 本书是本科生的一本有关过去和现在的争论的入门介绍,它也为研究生、研究人员和讲师们提出了一些挑战性的主题。
  • 传播文化社会

    作者:杨击

    本书把英国传播理论放到英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源流中进行考察,以英国文化研究(Britishcultural studies)作为枢纽,从文化观念、批判方向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入手,剖析了当代英国传播研究特有的理论面貌和书写风格的前因后果,并对雷蒙·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詹姆斯·库兰、格雷厄姆·莫多克、约翰·费斯克,伊恩·昂、丹尼斯·麦奎尔、格里格·费罗、大卫·莫利等十数位对英国传播理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及其研究做了详略不等的评述。 本书试图在理论梳理的过程中把握历史、理论和政治之间的紧张度,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亦不乏阅读兴味。
  • 对话美国顶尖杂志总编

    作者:王栋

    本书涉及与美国20多本顶尖杂志主编的对话:《时代》(Time)执行总编辑 蒂姆•弗格森(Tim Ferguson);《新闻周刊》(Newsweek)助理副总编辑 罗恩•嘉维斯(Ron Javers);《福布斯》(Forbes)执行总编辑 蒂姆•弗格森(Tim Ferguson);《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副总编辑 罗伯特•布斯(Robert Booth);《纽约客》(The New Yorker)执行总编辑多萝西•威肯登(Dorothy Wickenden)、《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副总编辑 托比•莱斯特(Toby Lester)、《哈泼斯》(Harper’s Magazine)总编辑 刘易斯•拉帕姆(Lewis Lapham);Esquire(《君子》)总编辑 戴维•格兰杰(David Granger;Maxim(《箴言》)总编辑 埃德•尼达姆(Ed Needham);Cosmopolitan(《大都市》)执行总编辑 米歇尔•普罗玛乌雷科(Michele Promaulayko);Harper’s Bazaar(《芭莎》)执行总编辑 詹妮•巴尼特(Jenny Barnett)。 世界顶尖杂志是怎样成就的?它们为什么会对世界舆论、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又为什么能在全球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演进中发挥重要作用?作者王栋正是带着这些问题出现在美国顶级杂志总编面前的。在与美国杂志总编的对谈中,王栋的提问涉及杂志的办刊理念,杂志定位,读者策略,报道风格,内容品味,编辑流程,团队精神,人才战略,投资战略,运营管理,跨国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挑战等诸多方面。所以,尽管他的书没有为上述问题系统地提供全部答案,但敏感地捕捉住了成就世界级杂志的核心要义,从而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探究的宝贵线索。 这本书是第一本全面、详尽又深入、细致地探讨美国顶尖杂志的编辑方针、作业流程和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的专著。本书由PPOP朱冰创意库、上海万语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作家出版社联合策划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