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传播学
-
网络新闻传播学
这套教材由网络传播基础与网络传播业务两大方面组成。其中,网络传播基础方面包括网络传播史与网络传播理论。网络传播史的编写,是在电子媒介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阐述网络的历史,探究其发展规律,分析其分展趋势。网络传播理论,则研究网络传播在计算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视野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加深学生对网络现象的理性认识,使他们能从理论的高度上来把握网络时代。网络传播业务方面包括了对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业务环节、业务领域基本技能的阐释。从新闻采写,到视音频技术,到网络广告和网站管理,一系列实务化教学内容的导入,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新闻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
交流的无奈
本书的主题本身就很奇怪。作者公开声称交流是不可能的。他要我们放弃交流的幻想,断言:“我认为,今天的任务就是要放弃交流的梦想,同时又保留它激发出来的好处。我们说,把交流当做心灵共享的观点是行不通的。”又说,“我们永远不可能像天使一样交流,这是一个悲惨的事实,但又是幸运的事实。”他研究的是交流的失败,所以他说:“交流是两颗脑袋借精细无误的符号手段产生的接触。 -
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
本书对叙事理论进行了阐释,并将其应用于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大众传媒的通俗形式的体验之中。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性的,讨论的是各种叙事的本质;第二部分将叙事理论应用于人类发展和日常生活,这一部分的话题包括梦、童话、漫画、电视商业广告、通俗小说、广播剧、电影和交谈等。 阿瑟·阿萨·伯格的最新著作《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对叙事理论进行阐释,并将其应用于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大众传媒的通俗形式的体验之中。今天,许多研究社会科学的专家都对叙事学及其能够提供的对人的深入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部独一无二的著作在帮助读者理解叙事的同时,尽力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叙事进行分析。本书第一部分对重要叙事理论和叙事技巧进行了研究。第四章的术语表列出了重要术语和概念的定义。第二部分对梦、童话、连环漫画、电视、小说、广播、电影和日常生活等叙事因素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思考。伯格在书中所使用的交谈形式和他对叙事技巧的具有启发性的应用,促使读者认识到叙事是如何对传媒以及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起决定作用。 -
文人论政
百余年以降,中国报刊维系国运民生,其三部曲是启蒙、革命与追求国家现代化。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学者、报人活跃其间,传播新知,激励民气,鞭笞腐恶,探索前途,凝合了中国士大夫传统及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形成一种鲜明的“文人论政”风格,蔚为现代中国的一道壮丽风景。 本书以现代中国著名报刊为主体,结合历史与新闻、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追索并烛照一系列思想史、政治史、新闻史问题,诸如:民国时期的报刊如何成为自由理想的重要载体和阵地,有何成就与限制?国民政府如何管制报刊言论?自由报刊的宗旨和报人的观念为何?各类报刊采取什么实践模式?其盛衰荣枯的原因何在?在这个过程当中知识分子扮演什么角色,遭遇了哪些困境又如何突破?本书作者均系海峡两岸相关问题的资深专家,提出的分析与思考殊值琢磨。 -
众声喧哗
本书触及了网络政治学中的一个重大话题——网络空间中的私域与公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信息时代的开端,公与私的含义和边界都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游移。《众声喧哗》主要探讨,经由新的共有媒体的作用,传统的公私两分如何在社会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产生消长和易位。在这里,公域与私域不能看做结构性的东西,而必须视之为一种流和一种过程。在网络时代,我们既要追求生机勃勃的公共生活,又要保证私人领域一定的自主性。共有媒体也许不能一夜之间改变中国政治,但是却能够促进独立于国家的社会力量的发展。 -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
本书揭示了数码信息时代的电子传媒与赛博空间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的新的可能性。本书第一部分“通向未来的高速公路”,涉及无线想象、政治技术和极权主义在赛博空间的消解等题旨;第二部分“赛博空间的想象” ,讨论空间文学探索简史、电影和文化的数码化;第三部分”可能的世界” ,关涉世界观的信息化、数码复制时代的世界、数码此在等层面;第四、五部分探讨主页时代的身份、虚拟人类学、虚拟多神论、赛博空间的进化、超人文主义等问题。全书观念新颖、信息丰富,具有显而易见的思想前沿性。 本书诞生于一次神游,它记录了一个几乎延续十年的穿越赛博空间的旅程。起程之际与20世纪90年代初万维网和虚拟现实的出现时间大致巧合,那时,图像浏览器已经把单维的、文本中心的互联网变成了一种双维的多媒体工具,虚拟现实已经成为可能,使用者可以通过电脑屏幕进入三维世界。数年之中,曾经是科幻小说的非非之想,已经变成千百万使用者日常生活中的现实。许多人都见证了这些变化,虽然其中某些事物的影响尚未完全呈现出来,但也无可置疑地提示着,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都因此而正在发生基本的改变。 -
中国新闻舆论史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中国新闻舆论史》集中体现了一代大师林语堂的新闻传播思想。书中介绍了我国古代几次舆论高潮的特点,剖析了舆论自由的权力是构筑民主社会基础这一观点。尽管报刊的发行量很大,但这对新闻自由却是一种嘲讽,文明进步所带来的裨益只有动物王国可以享用,而人类还远未触及,除非人们受到伤害的时候有申诉和抗议的自南。 -
办最赚钱的杂志
一本杂志是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或多种文化风云际会的产物,也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结晶。它传播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而生活方式的背后实际上也是一种价值观,它凝聚了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生活的编采人员的心血,尤其是杂志主编的心血。 本书中,作者与这些英国杂志的主编们娓娓攀谈,从主编和杂志的价值观到杂志的出版理念,到具体的操作流程——采编、发行、广告等等,读来就像我们登门拜访,与这么多方家直接交流一样,头脑经历一场风暴。 -
传播学是什么
《传播学是什么》作者陈力丹,人文素质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正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它表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之间,它于不知不觉之时流露于你的眼神、表情和姿态,甚至从背后看去也能充沛显现。 -
报道伊斯兰
知识与权力、报道与掩饰、诠释与共谋 萨义德“东方学三部曲”压轴之作 台湾“中研院”欧美研究所副所长、著名专家单德兴教授 专文推荐 从伊朗人质事件、波斯湾战争,到纽约世贸中心大楼爆炸案,西方世界一直被一个名叫“伊斯兰”的幽魂苦苦纠缠。在新闻媒体的描述,以及政府、学界与企业专家的应和下,“伊斯兰”竟沦为恐怖主义与宗教狂热的同义词。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也利用“伊斯兰”一词,来为其丧失民心的高压政权张目。 在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中,爱德华·萨义德针对伊斯兰被西方媒体塑造出的僵固形象,检视了其渊源和影响。他结合政治评议与文化批评来揭示出,即便是对伊斯兰世界最“客观”的报道,其中也潜藏着隐而不显的假设和对事实的扭曲。 -
一纸瞒天
当今世界究竟是由法治还是单边诉诸武力来主宰?在这部论证周密、力透纸背的研究著作中,作者揭示了《纽约时报》是如何持续不断地谬报美国外交政策相关问题的,包括1964-1965年为报复东京湾和波来古事件而轰炸北越的行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里根政府对尼加拉瓜桑迪尼斯塔统治的政策、2002年短暂推翻委内瑞拉民选总统查维斯的军事政变、 2003年布什政府对伊拉克的入侵。《纽约时报》的编辑方针未被国际法纳入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考量之中,这不得不成为一个“过失”。 -
谣言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里的一本名著,在对公共舆论的探讨上有重要的地位。作者经过数千次电话调查,搜集了无数各种各样的谣言分析研究的结果。阐明了人们只有掌握了谣言的规律,才能找出控制它或者反击它的办法。作者充分运用了“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生动地论述了谣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作者搜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法国流行的种种谣言,阐述了他们的起源和流传路径、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它们、人们是如何利用谣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他还分析了谣言在明星制度、政治、金融、商业行为中的作用,不仅着眼于谣言本身,更对谣言背后所附带的文化与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认同的力量
《认同的力量》(第2版)一经出版即在全世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到目前已经翻译成12种语言,发行量超过100万册。卡斯特因此被欧盟聘为经济顾问。英国著名社会学家,英国首相布莱尔的顾问安东尼·吉登斯如此评价此书:“此书堪与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相媲美。亚当·斯密为古典资本主义命名,卡尔·马克思为垄断资本主义命名,曼纽尔·卡斯特为信息时代命名。”曼纽尔·卡斯特 (Manuel Castells)古根海默( Guggenheim)会员,欧盟执委会委员。曾获得莱特·米尔斯奖和海伦·林德奖。 "信息时代三部曲"是曼纽尔·卡斯特毕15年之功、集各家之长撰写的对于信息时代的思考,已经被翻译成20种文字。《认同的力量》是其"信息时代三部曲"的第二部,是对全球化与网络化背景下,国家、民族、社区与个人身份认同的阐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个中文第二版,是卡斯特2004年修订的。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补充了许多重要的内容,如有关基地组织、美国"9·11"之后的国际政策走向、21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趋势等,是研究了解信息时代新动向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专著。 提示当代文明系统之逻辑,理清信息化社会之意义,全方位展示了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解决方法。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全面论述全球性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变迁理论,诠释当代新技术与新经济发展的力作:曼纽尔·卡斯特的三卷本《信息时代三部曲》。这是一套既深刻又浅显易懂的原创性重要著作。 -
大众传播理论
这是一部全面而权威的大众传播理论专著,也是一部对国内师生而言因独辟蹊径而值得细读的经典教材。书名虽然叫做"大众传播理论",却并非我们常见的那种分门别类地介绍各种理论的集合体;而是采取历史视角,关注两大传播理论学派(社会/行为理论和批判/文化理论)的起源和演进的传播理论史。丰富的名词解释、案例、参考资料、概括性表格、重要学者及著作列表使本书成为一本优秀教材。它被国外多所高校用作传播学专业学生的高级读本。 -
解读大众文化
我们被各种文化制品——商品区步行街,流行音乐,以及各种形式的电视节目——包围着,这一现象下面隐藏着多种意义以及多种运用方式,而这些是文化制品的设计者们事前没有意料到的。在《解读大众文化》这本书中,约翰·菲斯克通过分析这些大众“文本”,揭示了它们外在与内含的(两者常常是对立的)意义与益处,以及大众文化表现出的政治与社会动力。 菲斯克对这些文化现象的解读使其内部诸多矛盾冲突越发鲜明:麦当娜也许被宣传为男孩玩具,但年轻女孩感到受她影响,有能力玩弄男孩;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也许极大地表达了资本主义者的统治,但它也能使人翱翔于城市之上。每一个例子中,正是后一种情况让菲期克感兴趣,因为他就是从那儿探寻大众文化的;那也是民众获取工业资本主义所提供的消费品之处,并将这些消费品变成他们自己的有创造性的,甚至带有颠覆性的价值。 《解读大众文化》的定位是《理解大众文化》的姊妹篇,它揭穿了大众无意识地消费一切产品的谬论。菲斯克的才智与其敏锐的洞察力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真正民主的大众文化的图景,它尊重大众的力量和意识,是他们创造了大众文化。 -
人类传播理论
我不止一次地发现具备一定背景知识的学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和研究生——特别欣赏本书的明白晓畅。……第七版仍然坚持了高标准的读者定位。本书不是写级那些对传播理论一无所知的入门者。虽然我可以把本书的写作“降低”到这种最基础的层次,但那些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更需要一本传播学理论进行概观式介绍的教科书。这本《人类传播理论》旨在为这些学生提供一本高质量的教科书,帮助他们完成本科的专业学习,为他们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林林总总的传播学著述中,这部《人类传播理论》堪称上乘之作。本书自1987年第一版问世,迄今为止已经出到第七版,对传播学这门二战后兴起的新学科来说,一部学术著作能连续25年高居“排行榜”,其地位与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 -
畸变的媒体
这是一本令中外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广泛瞩目的专著。它渗入了作者对全球化背景下新闻传播理论和运作的全新理念和深沉思考,对媒介传播者和受众都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以一个学者的眼光作了审视和阐述。如,利益多元时代记者意见如何表达?中国未来新闻变革的趋势是什么?对媒体以商业利益取代公众利益的做法,作者表示了忧虑。同时,对与现实新闻实践脱节及滞后于时代发展的中国新闻教育,作者提出了强烈的质疑,认为必须在真实的世界里培养下一代记者。 此次修订,作者增加了人们关注的新内容。如,对如何改进国内新闻宣传的模式,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见解;对美国的全球媒体霸权作了令人信服的评判。 -
文化研究导论
《文化研究导论》是汉语世界梳理西方文化研究知识谱系的最系统著述,拥有大量第一手的英文资料,且线索清晰,论述客观公允。更为可贵的是,《文化研究导论》引入现代性的问题意识,使得现代性社会理论与文化研究这两个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学术思想路径相互阐发,别具慧眼。 -
娱乐至死
内容简介: 《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娱乐至死》想告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 编辑推荐: 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20年经典畅销作品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 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 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 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 ---------------------------------------------------- 媒体及专家评论: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书中的交互作用俯拾即是。《娱乐至死》是一本优秀的、令人不安的、引发思考的书,而且我敢说,它是一本必读书。它配得上经典的地位,尽管过了20年,但它比任何书都贴近时下。 ——蒂姆•查理斯(Tim Challies,Discerningreader.com) 《娱乐至死》在帮助我们看清(电视)屏幕里到底在发生些什么,在这一点上,它是最优秀的。那种画面,即便没有“文化灭亡”的末日预言,也足够阴郁了。 ——沃尔特·古德曼(Walter Goodman,《纽约时报》) 娱乐时代的当头一棒,尼尔·波兹曼的深刻预见。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陈丹青 波兹曼在媒体研究领域是一位巨人,地位仅次于马歇尔·麦克卢汉。 ——安吉拉·佩妮,《抨击杂志》 波兹曼极具说服力地调动了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麦克卢汉理论以及常识,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性的论题。 ——维克托·纳瓦斯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用学者的渊博与说书人的机智构筑他的见解。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尼尔·波兹曼的逝世给公共话语带来了某些寂静。一位博学的批评者,一位严谨的反对者,一位跟奔涌的发展唱反调的人,沉默了。回顾他令人惊叹的事业,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连串问题……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变了口语文化的,印刷媒体给宗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教育是如何创造了童年的,为何对标准的测试意味着对学校系统的激进反思。 ——彼得·卡瓦纳,《环球邮报》 作家、媒体批评家尼尔 ·波兹曼的去世并未得到应有的(新闻媒体的)重视。但这一点也没有让波兹曼吃惊。我们时代媒体批评领域最伟大的书之一《娱乐至死》是他写的……波兹曼比任何人都了解,电视无可挽回地改变了辩论的本质,娱乐如今在政界占至高地位。 ——吉姆·本宁,alternet.org 尼尔·波兹曼是一位传承伟大纽约传统的不可思议的讲述者……正如他说的故事一样,尼尔·波兹曼投入了一生来让我们停下来……他是一个和蔼谦恭的人,他绝对不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但是他的确告诉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让他永远消声。 ——约翰·齐默尔曼,《纽约邮报》 我时常想起萧伯纳著名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不理智的,兰斯是不理智的,尼尔也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所有美好的事才发生了。 ——保罗·莱文森,美国作家、福特汉姆大学教授 波兹曼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在约二十本书和众多的采访和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他的优雅。这些作品都值得阅读和深入思考,有意或无意间你会将你读到的说给他人听。波兹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后来他长成了擅长表达的义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会消费者。 ——迈克尔·寇姆夫,《学院季刊》 波兹曼的每本书都是一本小册子,一本装了封皮的随笔:《童年的消逝》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化;《娱乐至死》讽刺娱乐业,以及娱乐业对观众造成的影响……他的知识分子姿态,他在公众环境中的表现,以及他伟大的天赋——极好的幽默,实质是一个开化人类在一个野蛮世纪进行的尝试,之后成了一个开化人在电视文化中的尝试。 ——杰伊·罗森,纽约大学教授 在波兹曼的书中,隐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体现。我们设立“尼尔 ·波兹曼隐喻奖”有两个目的:奖励一位纯熟使用隐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纪念并推广波兹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锐透基金会 一本有才华、有力量、有分量的书。这是波兹曼抛出的严厉的控诉书,就我看来,他让人无法反驳。 ——乔纳森·亚德利, 《华盛顿邮报》 有些书是每个人都应该读而事实上很少有人去读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于娱乐时代对公共话语质量的毁灭性作用的分析提供了非同寻常的锐利洞见,这种洞见深入了到技术塑形思想与文化的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各方各面的琐碎化。 ——“潮起潮落” 出版于 1985年的《娱乐至死》是一本令人振奋的充满争议的书,它审视了电视对我们生活——更具体地说,是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害处……本书有太多值得推荐的地方。它引发了许多思考,更让我们看到,电视是如何以某些方式侵蚀我们的公共话语甚至我们关于美好生活的整体概念的。 ——谢默斯·斯威尼,social affairs unit.org 它是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声喝问绝非危言耸听,我深信它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警告。 ——周国平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兹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刘擎 《娱乐至死》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个国家是在什么样的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进入现代化的,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展江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