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传播学

  •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

    作者:[美] 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

    十年前,热心新闻工作委员会把美国一些最具影响力的新闻人召集在一起,提出了一个问题:“新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详尽的文献搜索、抽样调查、访谈和公共论坛研讨,他们确定了定义新闻工作及其社会角色的核心要素。研究结果就呈现在这本书里,这本书是讨论媒体的最重要的图书之一,本书曾获哈佛古尔德斯密斯图书奖、新闻专业委员会奖、宾州州立大学巴特•理查德奖。 新版增补了在线媒体的兴起、过去五年间的丑闻以及更多新材料,新版的《新闻的基本原则》还加入了全新的第十条原则,强调了互联网时代公民的角色。 本书的两位作者比尔•科瓦齐(Bill Kovach)和汤姆•罗森斯蒂尔(Tom Rosenstiel)分别创建了“热心新闻工作者委员会”(Committee of Concerned Journalists,CCJ)和“卓越新闻项目”,对全美新闻工作者进行了调查,并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归纳出新闻界公认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十个职业标准(最后一个标准是2007年修订版新加入的)。 1、 新闻工作首先必须做到对真相负责。 2、 新闻工作首先必须忠于公民。 3、 新闻工作的本质是用核实加以约束。 4、 新闻从业人员必须独立于被报道对象 5、 新闻必须成为权力的独立监督者。 6、 新闻必须成为公众批评和妥协的论坛。 7、 新闻必须努力使重要的信息有趣并且和公众息息相关。 8、 新闻必须做到全面均衡。 9、 新闻从业人员有义务根据个人良心行事。 10、 公民对新闻也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相关评论: “科瓦齐和罗森斯蒂尔关于每条原则的议论均是言简意赅的散文精品,堪称名言警句的洞见俯仰皆是。……这本书应该成为新闻专业工作者、学生和他们所服务的公民的核心读物。——Carl Sessions Stepp,《美国新闻学评论》 “这本书会让记者若有所思,想到自己的职业和职业良心,好看、中肯而深刻。”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秘书) “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领悟新闻职业的责任和使命,有助于我们知晓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当我们能够充满自信地汲取来自世界各方的智慧之际,我们就一定会拥有更强大的贡献于祖国和人民的专业力量。” ——高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

    作者:伊莱休 卡茨

    本书收录了媒介研究领域的13篇经典文本,并由当代该领域的知名学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此书非常适合作为高校《传播学经典文献选读》类课程的教材。
  • 颠覆

    作者:Erik Qualman

    本书主要讲述了全新的社会化媒体时代到来之时,社会形势、个人行为及观念所发生的转变,以及企业需要做出的相应改变。书中首先讲述了社会化媒体时代人们的两种典型的行为——防御行为和自夸行为;接下来通过奥巴马当选总统的具体例子说明了社会化媒体的强大力量;之后讲述了社会化媒体给个人、企业带来的影响,以及个人和企业在这种影响下所应采取的措施。面对新的时代,我们所需要做的是不断地调整、改变,这样才不致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本书观点新颖,分析透彻,适合各类想在社会化媒体时代脱颖而出的人阅读,更是企业营销人员的宝典。
  • 媒介文化十二讲

    作者:蒋原伦 编

    媒介文化涉及的领域十分庞杂,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从理论方面来探讨媒介文化的某些规律和特征。如:作为传播中的开放体系,媒介文化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与消费社会的互动是在怎样的语境下达成;媒介文化的同质化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媒介文化是如何制造现代神话的等等。下编中的个案分析包括:影视奇观、网络狂欢、网络聊天、山寨文化、足球文化等等。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描述和分析,使读者能够认识媒介文化的具体运作逻辑和构成方式,从面提高解析各类大众文化和电子文化现象的能力。 本书力图通过揭示媒介文化的形成机制来引导读者认识复杂的文化现象,培养理论洞察力和批判能力,拓宽视野,适合作为各类院校传播学专业的教材,及其他专业的通识课教材。
  • 互联网政治学

    作者:[英] 安德鲁·查德威克

    《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研究了新传播技术对政党与选举、压力集团、社会运动、地方民主、公共机构和全球治理的影响。《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还分析了持续性的和争议性的政策问题,这包括数字鸿沟,互联网自身的治理,监视、隐私与安全之间的张力,互联网媒体领域的政治经济学。《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采用比较性研究的方法,提供了美国、英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大量案例。写作风格清晰而易于理解,这本最新的极具复杂性的理论书籍,揭示了互联网对我们如何“从事”政治以及如何理解政治生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媒体推荐 传播技术的政治以及传播技术与政治,是所有新的传播技术问世前后都会牵涉到的问题。而在现代政治社会中,无非将形成两组关系,一是国家与新传播技术,二是公民与新传播技术。前者是庙堂之上的云霄,后者是草根之下的土壤。它们之间尽管有此霄壤之别,但却相辅相成,这正是互联网链接式政治生态的奇观之一……《互联网政治学》的讨论正是遵循了这样一种逻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杜骏飞 本书的优点在于:具有典范性的主题架构、极其透彻的研究、对所涉问题的每个重要文献或观点的归纳。在互联网影响社会的文献中,该书将具有突出的贡献。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加里·查普曼 截至目前,查德威克提供了对互联网与政治这一领域的最为全面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论述了21世纪最具决定性的技术政治。这是一本令人永世难忘的著作。 ——华盛顿大学 兰斯·本内特 本书是互联网与政治这一领域中最为透彻和全面的著作——查德威克以其对研究文献的饱学博览,给初涉此领域的学生提供了最为细致的导论性资料。 ——加州大学芭芭拉分校 布鲁斯·比姆博
  • 媒介·社会

    作者:[美] 大卫·克罗图,威廉·霍伊尼斯

    《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以作者建立的“媒介与社会世界的模型”为基本框架,以新鲜、生动、翔实的案例和深邃有力的理论分析了媒介产业、媒介内容、媒介技术、积极的受众以及媒介外的社会世界诸多要素之间的关联,为我们勾勒出媒介与社会世界的关系的生动图景。此书已出至第三版,前两版在美国学界备受好评。第三版在原有基础之上增添了新鲜实例,更新了资料数据,可谓媒介社会学领域的一部力作。
  • 传媒文化研究

    作者:陈龙

    《传媒文化研究》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理论建设和新领域的开辟,力争做到理论有建树,观点有创新,避免低层次的重复,与一般本科教材相区别。特点之二是不过分拘泥于以往教材的模式,充分考虑研究生读者层次的特点与需要,在展现作者多年来独到的研究成果和心得的同时,力求开放性与引介性,努力为读者开辟一个广阔的学习与研究视野。特点之三是经典理论研究与交叉学科研究兼收并蓄,既有新闻理论、新闻报道、新闻专业主义等经典问题的新演绎,又有传媒文化、媒介批评、传播研究方法、传媒体制比较等交叉领域的新探索。各种媒介技术的发明,往往都是出于方便公众传播的考虑。但这种善意的动机和理想,往往被文化现实击得粉碎。20世纪末的媒介化生存转眼间就进化为数字化生存,然而,人们为“媒介化+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喝彩的掌声尚未停息,却传来“艳照门”近乎灾难性的网络蔓延,冲击着全社会的道德底线。这绝对不是孤立现象,博客、播客、晒客这些新生事物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的发展似乎都朝向公布隐私的方向拓进。私人情境在“媒介化+数字化”的条件下渐渐转化为公共情境的东西,私人空间越来越被挤压到一个可怜的境地。不可否认,这也是传媒文化!
  • 网络社会

    作者:曼纽尔.卡斯特

    曼纽尔·卡斯特是闻名世界的社会科学家,《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是他主编的探讨网络社会在不同文化和制度中的模式和动态的论文合集。《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从经济、社会、文化三方面分析了世界范围内在新社会机构的配置上的共同性和文化的特殊性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研究,编者传达的核心观点是网络社会是信息时代中取替工业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因为文化和环境的差异.网络社会也呈现不同形式。 这是一本非常出色的、新颖的书,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通信研究领域以及商业研究领域。对在技术决策和经济发展领域的决策者而言,《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也颇具研究价值。商业和管理专家也能在此书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 传播学批判研究

    作者:汉诺·哈特

    《传播学批判研究:美国的传播、历史和理论》描绘在具体目标的追求中,思想的力量和专业的力量如何塑造研究兴趣并缔结联盟的问题。什么是传播学的根基?什么样的社会理论使媒介和传播学言之成理?传播学经历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过程,其间有吸纳,有整合,这个过程是美国实用主义、德国批判理论和英国文化研究理论融合的过程。
  • 媒体潜规则

    作者:(英) 尼克·戴维斯

    《媒体潜规则:英国名记揭秘全球新闻业黑幕》内容简介:对记者而言,最基本的素质是诚实——讲真话的勇气,而新闻圈的“潜规则”在一点点玷污这个荣誉。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曾经备受尊重的、独立的新闻媒体,在妥协,在堕落,这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民主正受到威胁。 400多年前,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直到有人去核查,去推翻。如今,当所有人都相信媒体的新闻报道时,尼克·戴维斯站出来揭醒我们——地球不是平的!
  • 传媒、现代性和科技

    作者:戴维·莫利

    《传媒、现代性和科技:"新"的地理学》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从地理和历史两个维度理解“现代性”以及手机等新媒体科技对于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文化意义;汇集了多年以来在媒体和文化研究领域出现的有关研究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诸多论争;论述涉及众多学科和理论,包括文化地理学、人类学和人种学、设计研究,文学理论、艺术史以及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地区研究等。内容颇具创见性、辩证智慧与思考厚度,学术价值极高。
  • 全球化、社会发展与大众媒体

    作者:科林•斯巴克斯(Colin Sparks

    全球化、社会发展与大众媒体,ISBN:9787509711613,作者:(英)斯巴克斯 著,刘舸,常怡如 译
  • 媒體即訊息

    作者:Marshall McLuhan,Que

    麥克魯漢暢銷經典作,全球銷量突破100萬本 《媒體即訊息》是被稱為「媒體先知」、「傳播怪傑」的麥克魯漢的暢銷經典作品,從1967年首度出版,迄今全球銷售量超過一百萬本。 原文書名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媒體即按摩),根據他兒子艾瑞克的說法,是排字工人將message的m”e”誤植為m”a”,麥克魯漢「將錯就錯」,認為「媒體即按摩」恰好貼切地說明了他的「媒體即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的理論。 麥克魯漢認為,社會的塑造與其說是取決於溝通內容,不如說是取決於人們藉以溝通之媒體的本質。他指出,「媒體在個人、政治、經濟、美學、心理學、道德、倫理和社會等方面具有普遍的影響力,以致我們沒有一個部分不被媒體所觸及、影響、改變。媒體即訊息。如果不瞭解媒體環境的運作方式,便不可能理解社會和文化變遷。」而且所有媒體都是人類感官的延伸,進而改變了我們的行為與思考模式。本書在網際網路前身ARPANET出現前兩年首次問世時,針對電子資訊時代生活所提出的驚人預言式觀點,地球村、集體即時涉入、從印刷術發明後的視覺導向回歸至前字母時期的聽覺世界……,更是領先時代三十餘年,一言中的,成了資訊時代最真實的預言。 本書特色 1. 經典重現,歷久彌新 《媒體即訊息》堪稱麥克魯漢,最受歡迎、最精鍊的經典作品(全書一萬餘字),從1967年出版至今,書中「媒體即訊息」、「媒介是人類感官的延伸」、「地球村」……的觀點,歷時四十餘年,到了數位網路時代,更突顯其真知灼見。 2.領先時代的新穎前衛設計風格 在1960年代,本書即採取大膽前衛的圖文設計風格,以充滿實驗性、拼貼的視覺手法製作,譬如一些頁面的圖像文字反向呈現,必須透過鏡子閱讀;某些則有意留白。現代與歷史圖像並陳,展現驚人的視覺印象。
  • 传播概念·Pornography

    作者:

    《传播概念·Pornography(中英双语)》在公共舆论的包容模式中融合了这些不同的概念,重点关注推进公共议题讨论的社会团体之间以及社会团体内部的各种互动。普赖斯有力地解释了建立在个体层面的数据基础之上的聚合模式(aggregate model),模拟了特定“公众”围绕某个舆论焦点被界定、形成的过程。他的模式描述厂当下的研究文献,并为将来融合记者、政客与民意调查专家在形塑公共话语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传播概念·Pornography(中英双语)》综合运用了各流派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的著作,并为那些领域中的学者提供了一种传播学研究视野中的公共舆论图景。对初学者而言,《传播概念·Pornography(中英双语)》对诸多话题进行了简约的介绍,与此同时,《传播概念·Pornography(中英双语)》也对萦绕在该领域中杰出人士头脑中的诸多棘手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 现代信息交流史

    作者:[法]帕特里斯•费里奇

    从光学电报到无绳电话,我们的交流关系是怎样形成的?这就是本书所试图回答的问题。 在这本书中,帕特里斯•费里奇详细描述了第一批网络是如何借助于现代国家得以创设的、电报的发展与交易所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联系以及现代交流的工具是怎样逐渐地从公共领域蔓延到私人领域的过程。 作者引入了社会史和技术史的要素探究电报、电话、照相机、唱机、电影、广播、电视等巨大的信息交流体系的起源。他通过一系列连续的空间移位,研究了革新是怎样从一个发明家扩展到另一个发明家而形成了循环,然后又转化为最终的形态。 该书相当广泛的引用了未出版的法文摘要和资料,对这些已经穿越交往领域两个世纪之久的巨大动力进行了有益的综合概括。 本书是“西方文明进程译丛”之一种,根据法国巴黎发现出版社1991年版本出版。
  • 传播与文化研究

    作者:吴予敏

    《传播与文化研究》从传播史论与文化研究、媒体与社会研究、媒介环境学派研究、跨文化传播及亚太传播研究、广告与品牌传播研究五个大的方面,汇编了近两年国内传播文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既有理论前沿研究,也有实践调研成果,既有前辈新论,又有新锐创见。
  • 新闻媒介与社会

    作者:张国良

    《新闻媒介与社会》详尽地介绍了国际学术前沿的最新成果,结合、分析了国内学术研究和媒介发展的最新动向。《新闻媒介与社会》叙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充实严谨,是读者完整地了解社会媒介生态的最新图书。 高度发达的大众传播媒介,堪称现代一大奇迹。《新闻媒介与社会》从媒介社会学角度切入,以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主线,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媒介的产生、发展以及媒介的种类、功,分析了媒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密切关系和交互作用。《新闻媒介与社会》是上海市高校重点教材,面向大专院校文理科各专业学生,也适合社会各界人士作案头参考。
  • 預知傳播紀事

    作者:麥克魯漢 Marshall McLuha

    本書是將在六○年代崛起的麥克魯漢,其以前的著作重新整理並出版。他崛起於六○年代,在八○年代沒落,卻又在九○年代崛起,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六○年代與九○年代 我期望看見未來數十年會將地球轉化為一種藝術形式:聯繫於一種超越時空之宇宙和諧的新人類,將會愛撫並塑造這件地球醫術品的每一層面,而人本身將會變成一種有機的藝術形式。前面要走的路還很長,而言路的星球只是我們的中途站,但我們已開始了這旅程。有幸生在這時代是天次的珍貴禮物,而我遺憾自己將來必然的死亡,只因我將留下這麼多頁......讓人心癢的命運之書未讀。但或許,如我已經在檢識字前文化已展示了的,故事的開始正是書本被合起的時候。 六○年代是個動盪的年代,麥克魯漢也以他對媒體獨特的見解,以及他所創造的「地球村」、「冷熱媒體」等名詞而名聞全世界。之後,社會漸趨平靜,麥克魯漢的聲望也漸漸褪色,以致在整個八○年代,他的著作一本接著一本絕版。 去世多年以後,麥克魯漢在九○年代中期捲土重來,而且聲勢浩大。網際網路上出現了一個個關於他的網站和討論群,認真且仔細地研討與印證他的思想。於是大家逐漸知道:麥克魯漢曾經預知的,絕對不只是一場通俗文化的革命,甚至也不只是一場劇烈的資訊革命。只是當後知者開始真正感受到這世變之極,才會自然求助於麥克魯漢。
  • 电视受众研究

    作者:约翰·塔洛克

    本书考察了过去三十年受众研究的发展情况,特别是讨论了被人们所忽视的方法论方面的问题,从而使业内人士能更深入地理解受众研究的各种理论和方法。通过仔细而全面地研读受众研究的主要文本,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以前争论的问题和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将肯定影响该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 泛广告时代的幻象

    作者:陈小云

    《泛广告时代的幻象》内容简介:在作者笔下,广告是一个寓言,奥美是寓言中的一个角色。作者以奥美广告的“九阴真经”为切入口,通过富有气氛与感受的笔调,展现了国际广告公司的策略与创意生产过程,具有很强的实战意味。作者没有就广告论广告,而是由点及面,渐次触及大众传播、流行文化、政治宣传以及个人生活等领域,揭示了这些领域的泛广告特征,对这些领域的运作,提供了富有启发的思路。作者没有从表象到表象,而是由表及里,揭示了广告的幻象生产特征及其机制,对纷扰的世相作了广告式的剖析,呈现了消费社会的幻象生存状态。从现代生活的热门话题,到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哲学……跨越神圣与世俗、崇高与低俗的界限,展现了其背后蕴藏的一些共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