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娱乐至死

  • 娱乐至死

    作者:吴虹飞

    继《这个世界好些了吗》,《娱乐至死》这是吴虹飞的第二本访谈录。 访谈者吴虹飞,依然保持了她以往的风格——如她自己所说——没有任何采访技巧,“只负责沟通,交流,聆听,记录,整理”,把采访还原到一种“零度状态”。 而接受访问的主角们,都是近两年吸引了人们最多眼球的知名人物。他们,从重出江湖的王朔,严肃的新闻主持人白岩松,成功转型的黄健翔,少年得志的韩寒,经历了死生之劫的功夫皇帝李连杰,一夜成名的刀郎,一直到绯闻漩涡中的前国家主义代言人赵忠祥,“乞讨作家”洪峰,臭名昭著的大嘴宋祖德,娱乐界的“小丑”芙蓉姐姐,打破潜规则的张钰……这些各行各业的人物,或杰出,或潦倒,或享有盛名,或千夫所指。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是他们自觉、不自觉地,置身于娱乐的舞台之上。无论他们自己如何定位,在公众眼中,他们都是娱乐界人物,是被归入各类媒体报道的娱乐版面的。
  • 娱乐至死 童年的消逝

    作者:[美]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预占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肯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人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 娱乐至死

    作者:[美]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