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納粹
-
經濟人的末日
本書於1939年首度出版,被公認為彼得.杜拉克思想基礎的重要著作。這本書出版後不久,在邱吉爾擔任首相時,就把它列為英國的年輕人必讀的書籍。 書中對於二次大戰後的社會、政治變革做了許多預言,包括希特勒將會屠殺猶太人、史達林和希特勒簽署協定……等等。之後這些預言果然成為事實。杜拉克還試圖探討歐洲極權主義的源起,並追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這些歷史上重要的信仰,對大眾帶來的影響。 不管從政治、歷史或社會的角度看來,本書都可稱得上是難得一見的經典鉅著。由現在的讀者來看,除了可以想見兩次大戰期間的政治社會情勢,也能透過杜拉克具有洞察力的社會性分析,反思如「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這些大家熟悉卻知之甚少的名詞背後的問題。 推薦序──許士軍 推薦序──劉大年 序──一九六九年版 前言 第一章 反法西斯主義的錯覺 第二章 群眾的絕望 第三章 惡魔再現 第四章 基督教會的落敗 第五章 極權主義的神話 第六章 法西斯主義下的非經濟社會 第七章 是神話還是妄想? 第八章 未來情勢:東西對抗? -
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
A Washington Post notable book 《華盛頓郵報》年度矚目好書 《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是一項學術偵探工作的壯舉,以及令人欲罷不能的傳記側寫,它是以希特勒為主題的著作當中最具私密性和最令人不寒而慄者之一。 在這本既出色又富於原創性的著作當中,提摩西.賴貝克藉由檢驗形塑出希特勒個人及其想法的一些書籍,探討了影響希特勒生平的若干因素。 希特勒比較出名的地方,當然在於焚書而非藏書。賴貝克卻以生動的方式告訴我們,書籍是希特勒終身的固定伴侶。它們從他一戰期間在前線擔任伍長的年代開始,直到他自殺於柏林之前的最後幾天為止,都一路伴隨著他。賴貝克鉅細靡遺地檢驗希特勒殘存的私人藏書,揭露了希特勒獨處之際,在心中所縈繞的各種念頭與成見,以及它們為我們的世界所帶來的後果。 -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
作者哈夫納為德國赫赫有名的新聞記者、政論家及歷史學家。本書為德國2000年年度暢銷書,甚至被評為是「當年最有價值的出版品」,作者也被譽為是德國的「道德良心」。本書從小人物的觀點,生活化的方式來挖掘德國之所以會成為滋生法西斯納粹主義溫床的原因。哈夫納曾於幼年及青年時期先後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九二三年勢如奔馬的通貨膨脹、各政治黨派的激化以及納粹主義的崛起。縱使其本人未嘗因政治或種族因素而遭受迫害,哈夫納仍自視與「第三帝國」進行決鬥,並於一九三八年流亡英國。 本回憶錄完成於一九三九年,乃作者針對其人生第一個三十年所遺留下來之文稿。年輕的哈夫納於流亡時期得以保持客觀立場,同時基於親身經歷所獲致的印象,以銳利目光預見了即將成形的災難。而凡是不想對這場災難視而不見的人,其實早在一九三三年以前即可加以認知。 《紐約時報書評》:「震撼人心...一部曠世傑作。」 《華爾街日報》:「第一流的傑出回憶錄。」 南方朔:「本書將來一定會被證明是一部永恆的良心經典,見證著一個邪惡政權與集體瘋狂時代興起的深層原因。」 德國《法蘭克福通論報》書評:「哈夫納讓人明白,希特勒為何能夠上台。」 中部德國廣播電台:「這本青年時代的回憶錄,以難得一見的方式,精確而深刻地描繪出納粹主義崛起的時代氛圍。」 Lord Weidenfeld:「哈夫納的《挑戰希特勒》,是一本最出色、最富想像力的書籍,是我們所出版過的最重要書籍。」──本書英文版發行人 (《挑戰希特勒》[Defying Hitler]即為本書的英文版書名。) 紐西蘭Wanganui圖書館:「哈夫納撰寫偉大歷史論述並將讀者如身歷其境般帶入當時日常生活之能力,令人嘆為觀止。這是一本非凡的……每個人都必須一讀的著作。」 德國亞馬遜網站:「難得有書籍讓評介人員閱讀之後,面對大量值得引用的句子卻不知所措,本書即為其中之一。」 -
平凡的邪惡
一本精彩至極,卻絕對令讀者坐立難安的第一手觀察報告! 邪惡…可以平凡無奇地展現在任何人身上! 理解尤太歷史、納粹德國,甚至正義與邪惡問題的經典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十六年後的1961年4月11日,在以色列耶路撒冷法庭中,展開一場令全球矚目的納粹戰犯審判。審判的主角阿道夫.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是納粹德國在東部佔領區內「尤太問題」的執行者之一,雖然並非納粹政權的高層決策者,但在尤太人滅絕上仍扮演重要角色。 國際著名政治學者漢娜.鄂蘭全程參與此次的審判活動,透過現場的實際觀察,以及對歷史的大量分析,提出了「邪惡的平庸性」的概念。邪惡本身並非得如希特勒般狂暴,而是可以平凡無奇地展現在任何人身上,並且其發揮的作用絕對不亞於血腥屠夫。本書在1963年出版後,受到廣大注意,也引起許多反彈。但即使經過數十年後,這本書依然是理解尤太歷史、納粹德國,甚至正義與邪惡問題的經典作品。 本書特色 ◎ 本書由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黃默老師審訂、東吳大學人權學程雷敦龢(Edmund Ryden SJ)老師專文導讀。 ◎ 透過政治學者漢娜.鄂蘭的深入分析,顛覆一般對尤太人的既定概念,讓讀者重新思考近代尤太歷史、社會的最佳入門書。 ◎ 對台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也更讓我們可以去思考,當一個國家機器假以「公」的名義進行非正義行為時,決策者、執行者、社會群體在公義、在道德、在責任上,該如何去面對。 -
希特勒与德国人
《希特勒与德国人》是《沃格林全集》第31卷,是沃格林“希特勒与德国人”系列讲座的讲稿。 沃格林于1964年在慕尼黑大学举办了影响深远的“希特勒与德国人”系列讲座,这是当时慕尼黑大学人文学院最引人注目的课程,虽然这个系列讲座宣称只是政治学的一门导论课,但是仍然引起人们极大的期待,甚至在讲座举办之前就已经被出版商纳入成书出版计划。沃格林的这个系列讲座不是要研究希特勒,不是要研究纳粹那段历史,也不是要研究国家社会主义,他研究的是像希特勒这样的人如何能够在德国获得统治权。客观的史实描述和出于义愤的道德评判,对于这个任务而言显然无能为力。 本书深刻阐释了纳粹时期和后纳粹时期个体德国人与希特勒政权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当时(1960年代)的德国精神生活乃至政治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作出了最详尽、最直言不讳的分析,思想境界极高而又语言平易,充分展现了其名师巨匠的风采。本书代表了沃格林古典政治哲学研究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沃格林在德国作为学术教授工作的最高成就。 -
大逆转1919
《大逆转1919:希特勒反犹背后的欧洲史》的作者以与众不同的研究视角,透彻分析了希特勒反犹行为的本质——反对“犹太布尔什维主义”。与犹太人从朋友到仇敌,从亲近到反目,不只是希特勒的个人历史,也是那个时代的发展轨迹。 “一战”的战败让德国人变得疯狂,在他们急需发泄挫败感之际,犹太人正好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当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红色革命与反对犹太人被混淆在一起,人类的灾难便“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
希特勒,永不消散的阴云
1980年代,在当时的联邦德国发生了一场著名的争论,后来被称为“德国历史学家之争”。争论围绕纳粹罪行的独特性、如何评价第三帝国在德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评价和书写历史等问题展开。参加争论的有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和德国一大批著名的历史学家,如恩斯特•诺尔特等人。争论并不局限于学术圈和思想界,而是在德国的报纸、期刊等公共媒体上展开,因而在公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在西方世界引起重视。参与论战的各方,虽然也有言辞激烈之处,但总体上而言,较好地遵守了学术讨论或者思想论争的基本规则,力争以逻辑力量阐明自己的观点,取得上风。 虽然这场争论没有明确的最终结论,但提出的问题是整个德国社会二战以后虽未明言却普遍关心的,参与争论的学者从历史和现实的多个角度进入,没有使用过多的学术语言,公众理解起来没有障碍,各方的观点也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各自的逻辑非常清晰,因此,对整个社会开放数十年以来的思想禁区,加深关于德意志第三帝国历史的思考,确认德国在历史和世界中的位置,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了解这场争论,中国的读者解读东亚的历史和自己的当代史,都很有借鉴作用。 -
三個阿道夫(01)
全7冊。 “这是一个关于三个名叫阿道夫的人的故事。他们三人被同样的命运串连,却各自度过了不同的人生……” 正如开篇这段话所言,这个以二战为主要舞台的故事里有三个阿道夫:阿道夫·考夫曼,德国外交官(他同时也是情报人员)和日本太太所生的儿子;阿道夫·卡密尔,躲避迫害而从德国来到日本神户的犹太人面包师夫妇的儿子;还有一个自然就是阿道夫·希特勒,纳粹德国的元首。 这部作品于1983-1985年在《周刊文春》上连载。这是文艺春秋社的一个时事新闻刊物。后来本作以精装豪华版出版时,也成为首批放在书店的文学部而非漫画部出售的漫画之一。这部曾经获得第10回讲谈社漫画赏的作品,作为手塚晚年的代表作,被视为手塚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本作原本就是以成年人为对象。因此手塚使用了非常写实的风格,他过去时常使用的一些夸张变形手法和插科打诨在本作中很少出现。虽然他仍然使用了过去作品中出现过的一些人物(盖世太保兰普),但手塚是以一种历史的态度来讲述这个故事。它虽然以一个日本记者为讲述者,但是并没有局限于日本的立场,而是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更为广阔的视角。 -
希特勒回來了
希特勒回來了! 這回不打閃電戰, 他要用電視和網路橫掃全世界! ★德國暢銷150萬冊 ★在德國擊敗丹布朗的第一名小說 ★德國《明鏡週刊》2013年暢銷書 ★全球授權30多種語文版本 ★改編電影2015年上映 1945年以來,有許多關於希特勒下落的傳說。但他不是死於柏林地堡爆炸,也沒有藏身南美洲!2011年夏天,希特勒醒來了,置身景物不再熟悉的柏林街頭。親信不在身邊,帝國總理府不見蹤跡,而且土耳其人滿街跑,波蘭依舊存在,德國現在是女總理當家……希特勒原先認識的世界已徹底改變。 一身納粹軍服,原汁原味的元首腔調……希特勒因為太像希特勒而被電視節目製作人相中,第一次演出就造成轟動,節目片段在youtube的點閱率急速增加,德國第一大報《畫報》也急著安排專訪。見識到網路傳布消息的力量,對改造德國懷抱崇高使命感的希特勒知道,他的影響力將比66年前更強大…… 希特勒與納粹一直是德國的禁忌,作者將希特勒塑造成無害的小丑,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挑戰讀者的底線;並透過希特勒,觀察媒體如何被善用與濫用,反映街頭小人物對生活的種種期待與抱怨。《希特勒回來了!》自2012年出版以來,不斷引發討論話題,德國《南德意志報》認為,這個「奇怪的希特勒」正在挑動德國人的神經。 從街頭流浪漢變身媒體寵兒,看21世紀的希特勒如何翻轉全世界! -
祖國
羅伯特.哈里斯最震撼人心的歷史驚悚小說之作。 甫推出即登上英美暢銷書排行榜! 納粹贏得二次世界大戰二十年後,希特勒正等待他七十五歲誕辰的到來。 警探札菲爾‧馬栩是柏林犯罪調查小組的偵查員,他在偵辦一位高級納粹官員(約瑟夫‧布勒)在柏林郊外的離奇死亡命案。當更詳盡的線索浮現之後,馬栩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場政治醜聞中。很明顯地,兇手正有系統地謀殺納粹黨內高級官員,並且在兇案現場故布疑陣。 馬栩跟查理‧瑪奎爾見面,她是美國一家新聞社的女記者,決心要追查這件案子。他們兩人一起到蘇黎世,調查其中一位被謀殺官員的瑞士戶頭。最後二人發現在這些精心布置的謀殺案背後,隱藏了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真相……。 一場犯罪,跨越二十年,破案的期限卻只有五天,祕密一旦洩露,就像強酸一樣,一路腐蝕到底……。 「請凝視我的臉;我的名字叫『有可能變成是那樣』。」 --19世紀英國詩人及畫家/但丁.蓋布瑞爾.羅塞蒂 「本書的層次高於一般通俗冒險故事,這來自它對贏得二戰勝利的德國組織,獨特與詳盡的描述。……哈里斯運用一種毛骨悚然的方式,再造了腐敗到了極點的社會的完整架構。」 ── John Mortimer, 《泰晤士周日報》(Sunday Times) 「強而有力、令人膽寒的故事,改寫歷史的巨作。情節細膩令人臣服,角色深具可信度。」 ──Martha Gellhorn,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哈里斯筆下沉鬱而充滿棕色與黑色制服的得勝納粹政權,不但具有說服力,又使人疑懼不安,其內容直要叫人漫漫長夜輾轉難眠。」 ──《時代》雜誌(Newyork Times) 「本書的層次高於一般通俗的冒險故事,來自於它對於獲勝的德國組織獨特與詳盡的描述。當然不可諱言的,所有成功的驚悚小說作家的秘訣都是如何運用高度修飾過的研究資訊,來營造一個非比平常卻又可信的情節,但是哈里斯精通的不僅是政府的檔案系統,或是勝利隧道的實際長度,他運用一種毛骨悚然的方式,再造了腐敗到了極點的社會的完整結構。」 ── John Mortimer《泰晤士週日報》(Sunday Times) 「強而有力、令人膽寒的故事,改寫歷史的巨作。情節細膩令人臣服,角色深具可信度。」 ──Martha Gellhorn《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祖國》一書常被拿來和馬丁.克魯茲.史密斯的《高爾基公園》做比較,但是哈里斯的文筆更為令人悸動……他筆下沉鬱而充滿棕色與黑色制服的得勝納粹政權,不但具有說服力,又使人疑懼不安,其內容直要叫人漫漫長夜輾轉難眠。」 ──《時代》雜誌 「《祖國》很快晉升到驚悚小說的最高形式,刺激、苦痛與恐懼連續不斷。不僅符合政治的邏輯,更和約翰.巴肯(John Buchan)、戴頓(Len Deighton)、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一樣充滿吸引力。」 ──Woodrow Wyatt,《泰晤士報》(The Times) 「《祖國》在各層面都達其效果。此乃一勝利之作。」 ──《華盛頓時報》 「能稱其為一本具有豐富異國氛圍和大量政治佈局的警察驚悚小說力作嗎?那是毫無疑問!」 ──《娛樂週刊》 「是一個情節高明文筆酣暢的警探故事,也是帶你跋涉一段假設歷史的迷人旅程。」 ──《芝加哥論壇報》 「一部在希特勒墳塚上舞蹈的小說。」 ──《科克斯書評》 「棒極了。」 ──《新聞日報》 「《祖國》,幸好只是一本小說……是觀察德國永難埋葬之過去的一種有趣方法。」 ──《新聞週刊》 「我必須說,《祖國》(比《高爾基公園》)更好。《祖國》呈現的是從來沒有發生的歷史,並能使我們相信……一部無庸置疑的傑出作品──無疑會是一本重要的暢銷書,而且是一個難得的,確實有資格享受喝采和成功的例子。」 ──《波士頓週日先鋒報》 「驚悚小說期待週期性的疑雲,哈里斯的故事在加強動能當中,仍能維持相當難得的可信度。除了故事出色以外,《祖國》更具備道德的渴望。」 ──《獨立報》(Independent) 「假使伊恩.弗萊明和喬治.歐威爾會與人合著的話,就會是這種小說了,令人脈膊加速的陰謀驚悚小說,受困於污穢骯髒的官僚體制,一個駭人的社會,當中的孩童效忠於國家更甚於他們的父母。」 ──Jeff Edwards, SF Reader 「有了《龐貝》的閱讀經驗,《祖國》的文字讓我更加沈迷。--這不單只是一樁殺人棄屍的刑事案件,更是複雜的權力風暴。--羅伯特‧哈里斯所說的故事有一種空間與時間交錯的迷離感,既寫實又迷幻,他的文字總在讀者毫無防備之時,將讀者帶到曲折複雜的迷宮裡,左轉右轉,看似即將走向出口卻又進入死角的懸疑。但對於訓練有素的讀者來說,這不只是吊胃口的把戲,更是一種閱讀的刺激與挑戰,真是誘人啊!」 -- D調部落格協奏曲 「第一次讀完『祖國』的那一天,心情抑鬱低落,那種完全絕望的震撼,使我雖已經過許多天還遲遲無法下筆寫心得,於是重整心情,完完整整的再讀一次 - 心理有所準備的第二次。--祖國一書中所描寫這種近乎赤裸裸的恐怖,和駭人聽聞的真相,實在是太震撼了,保證難忘。」 -- 佳琳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情是很沉重的。我們常說,要做對的事,其實錯的事又有誰會去做?也就是說,其實大家做事的時候,都是相信那是對的,而這裡可怕的地方就是,當這股相信發展到了極致,好像只要達到目的,什麼手段都是允許的」 -- 爬蟲之家 「我在想,如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特勒贏了,那現在世界會變得怎麼樣?不過這個問題想起來就會讓人毛骨悚然。--Robert Harris 的特點就是慢慢『勾引』讀者進入故事,然後不可自拔,我愛死《祖國》這本書了。」 -- Solo Dance 「再度閱讀羅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的《祖國》一書,令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他的這部小說,一樣精彩萬分。--掩卷,似乎更能感覺到:自由──是多麼沉重的責任。」 -- 翔風 「當我讀完這本書時,腦海裡想的是:『這樣的主題與內容怎麼沒被拍成電影?』--與其去看書中對於場景和歷史事件的描述或改編,不如看作者在這本書中對於人性的描寫,親情、友情、愛情與信任,最後都敵不過所謂對『黨國的忠誠』而這個所謂的榮譽與忠誠也只不是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如果看過《龐貝》,我會建議再讀《祖國》。」 -- 歲月的容顏 「小說若隱若現地指出,正因為真實歷史力量可觀,所以錯誤的歷史更要好好隱藏--夾在權力風暴的中央,身陷政治敏感的颱風眼裡,帶著與眾不同的價值觀,馬栩注定要當個悲劇人物」 -- joycefairy 「這本就不一樣了,好看啊!--這是很非常棒的偽歷史小說,比一九八四易讀,但又不像動物農莊那樣戲謔,比預言性的話,華氏451度高些,但這本祖國的推理成分更加刺激。我會給這本小說很高評價,因為內容真的不俗,值得推薦。」 -- 旭日之丘 「如果說《一九八四》是描述一種在歷史洪流中失敗的可能未來假設,那麼《祖國》就是將這樣的假設化為鉅細靡遺的恐怖藍圖。」 --野貓(洛雅彌.愛斯蘭的工作室) 「作者描繪磅礡歷史的手法絕對是令人讚嘆的。如此嚴密且條理分明的虛構情節,在他的手上竟能如此栩栩如生,而閱讀之後,那種驚心動魄又痛徹心扉的感受會持續盪漾很久。對於很久沒有在閱讀上受到衝擊的人,『祖國』是一個很恰當的選擇。恢弘的佈局當中,羅伯特寫出了讓人憂傷且不忍卒睹的人性;寫出了強迫灌輸之下,忠誠兩個字可以成為多麼大的殺手,可以讓人枉顧親情、友情,為了國家而殘酷犧牲最親密的人;同時也寫出了在死亡當前,一個人可以完全無懼的展現多大的智慧和勇氣。我相信他會是一本暢銷書,會讓人對自己的祖國起更深的感謝和眷戀之情。」 -- synphia(氣泡) 「讀完《龐貝》後回頭看《祖國》,沒料到讓人心裡多了更多難解的情緒和驚喜。《祖國》的寓意與劇情起伏更深更大,一開始就是厚重的灰色空氣壓制在肩頭,沉重的感覺並不隨著謎底揭曉而獲得釋放,相反的,劇情越到後頭就越是濁濃,空氣的流動似乎都重地凝固,怎樣都甩不開有股無力如影隨形地跟上。」 -- six 「藉由本書的撰寫,巧妙地讓我們瞭解到德國過去數十年來的發展歷程。」 -- birdpool 「假如納粹德國擊敗蘇聯,歷史馬車將馳往哪個方向?英國作家羅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即以此為切入點,推展出他的第一部小說作品《祖國》(Fatherland)」 -- 阿創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在腦中和電影-重裝任務/Equilibrium重疊交錯在一塊」 -- 曉羽 「看了《祖國》一書後,方恍然英雄或許是如前者一般『創造想像的奇蹟』,也或許是如後者裡的主角馬栩,不惜犧牲生命以『平反歷史的結局』。」 -- 在薰衣草的色澤裡沉澱 「儘管書頁已經翩然飄落闔上,我的心思依舊為馬詡的痛動盪不已。」 -- menasi(召喚獸異人公會) 「至少…主角找到了他所追尋的真相,捍衛了自己所相信的真理。」 -- 夏夏 「在這個幾乎可以說是想像力貧乏到很令人難受的世界裡,這些東西泯滅人性的程度卻遠超乎我們腦袋所能想到的一切;繞了一大圈後卻才明白,歷史跟現實才是最殘酷的。」 -- R.C.M.之偽.戒靈魔窟 -
永远活在希特勒阴影下吗?
德国人会永远活在希特勒的阴影下吗?两德统一并没有驱散希特勒的阴影,统一后的德国,纳粹时代依然是一个被回避的话题。除了1933和1945年,目前德国回避的话题中又多了一项内容:1989/1990。为什么会这样?“德国问题”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正是本书中某些文章思考的主题,所收录的文章,从18世纪开始,探讨当时对德国后世影响深远的自由和专制体制。作者的着眼点并不仅仅是德国历史,还有作为德国历史参照体系的欧洲的历史和整个西方史。只有放在这一体系中,衡量德国历史的标准才会清晰起来:那是西方世界的标准,历史中的德国曾经是西方的一分子,德国参与构建了西方世界,却不止一次地游离西方之外,最后一次游离引发了世界历史上的一场大灾难。 -
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讲述了德意志第三帝国从19世纪晚期的起源到20世纪中期灾难性毁灭的历史,深入讨论了纳粹主义的神奇魔力、纳粹德国体制的实际运作方式,以及与大屠杀相关的诸多难题和德国人的认罪困境,这使得《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成为研究希特勒及其罪恶帝国的最全面、最权威的著作。 -
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米尔顿·迈耶,德裔美国犹太人,身份复杂的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二战时他曾是一名拒服兵役者。“正派的人”如何且为何成为纳粹,这个问题吸引他在战后旅居德国,并与当地的德国家庭共同生活长达十年之久。他由此了解纳粹统治下普通德国人的生活故事,也催生了这本极具影响的书:《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十位曾在纳粹时期生活过的小人物是其主要受访者。在他们的讲述下,纳粹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体制或意识形态,更是十分适合一战后德国人气质和心态的世界观。纳粹征服了伟大的和平庸的德国人的心灵,也压垮了他们。迈耶精辟地写道:德国对纳粹主义的积极性很明显就是“小人物变疯了”。 本书堪称一份研究第三帝国时期德国生活的微观社会人类学报告,它最有价值的贡献是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观念的图景:纳粹体制如何在普通德国人的层面以及德国社会内部发生作用。这些极具颠覆性的内容引人深思,关乎德国人,更关乎我们每个人自身。 作为一名兼具德国血统和犹太信仰的美国自由主义新闻记者,米尔顿·迈耶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秉承良心的公正与无情的诚实。正是这一点赋予本书强大的冲击力量。 ——沃尔特·L.多恩,《星期六评论》 德国问题再次成为了我们政治的核心。对其根本性的探讨,不会比这部著作更出色、更人道和更清晰洗练了。 ——奥古斯特·赫克舍,《纽约先驱论坛报》 -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
◎内容简介 本书展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领域,其中包括德军的新兵生活、德国战俘经历、战地家信和家属寻亲、女性在战争中的命运、国际法对德军战时行为的影响、德军对游击战争的质疑和对策、战争难民的逃亡境遇、德国老兵的反思和反战立场。作品中不仅包含了对德国历史罪责的思考,也揭示了英、美空军屠杀平民的“面积轰炸”、美军的有计划的大面积虐俘、苏军在反攻时的群体掠夺和强奸行为。作者以40万字大手笔的真实访谈录,300幅视角独特、极具冲击力的战争图片构筑出一部罕见的全面反思“二战”的反战类纪实文学作品。 -
偷書賊
這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 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死神首度以豐富的感情,為讀者講述一個孤單的小女孩, 如何藉由閱讀的力量,度過人生最艱困的時期。 9歲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在戰亂中被迫送到寄養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賽爾在弟弟冷清的喪禮後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冊,為的是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寄養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貧困的區域,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戰火時時威脅人命。莉賽爾每晚抱著掘墓工人手冊入睡,惡夢不斷。養父為了讓她安眠,於是為她朗誦手冊內容,並開始教她識字。 學會認字進而開始讀書的莉賽爾,儘管生活艱苦,吃不飽穿不暖,卻發現了一項比食物更讓她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用偷來的書繼續學習認字。從此莉賽爾進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也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讀書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聽,在空襲時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鄰居朗讀故事,安慰了每顆惶惶不安的心,潛移默化改變了原本粗鄙的性情。 對照著戰場上萬人之間的爭奪殘殺,莉賽爾藉由閱讀與文字所散發的力量,讓死神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戰場上的靈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奧:為什麼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呢? 多年以後,死神前去迎接莉賽爾的靈魂。死神坐在喧囂的大馬路旁,忍不住感嘆道:「人哪!人性縈繞我的心頭不去!人性怎能同時間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惡!」 得獎與推薦記錄 ★榮登英美暢銷排行榜(紐約時報青少年文學排行榜第一名、美國亞瑪遜網路書店第一名、愛爾蘭第一名、巴西第二名、英國文學類第四名、澳洲2006年度文學類第五名) ★獲頒美國圖書館協會舉辦之Pintz獎 ★榮獲2006年Book Sense兒童文學類年度選書 ★榮獲2006年邦諾書店(Barnes&Noble)「發現新人獎」(好書就是好書……大膽創新之作,可比《風之影》) ★2006年亞瑪遜網路書店年度選書(青少年類編輯選書) ★入圍美國文壇奧斯卡『鵝毛筆獎』(Quill)2006年最佳青少年/成人小說 ★獲頒Kathleen Mitchell青年作家獎(獎勵30歲以下優秀作家) ★獲頒「全國猶太圖書協會」小說獎。 ★獲頒「猶太圖書館小說獎」 ★與Secret River一書(木馬2008年出版)同時入選「澳洲書商年度選書」。 ★澳洲圖書產業獎,「年度選書」及「文學小說」入圍。 ★迄今已經售出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巴西、韓國、日本、丹麥、荷蘭、台灣、以色列、塞爾維亞、芬蘭、挪威等國版權。 讀者書評 我像莉賽爾一樣,不願把書放下。 書,是很重要的東西。 ******兩個小錯誤****** 錯誤一:不該選擇在捷運上看完結局。 錯誤二:不該馬上把書稿傳給下一個人。 先一步看完書稿的人說他忍不住落淚,我還不放在心上,就閱讀這件事情來說,我很堅強。在捷運車廂內一頁一頁翻過,不知不覺眼前的字已模糊。匆匆闔上書稿,「離開文字之後眼前看到的還是原來那個世界」,我試圖對自己說。 可是我捨不得又忍不住的把書揣在懷中,眼眶不由自主,一次又一次盈滿淚水。在車廂明亮的光線底下,我的窘迫無處可躲,就像最終無人能躲過死神的到訪。這麼好看的故事應該要馬上拿給其他人的,所以我照做了。但是發現書稿不在身邊之後,卻隱隱有種失落感。這麼捨不得又忍不住的讀完一遍哪夠呢?於是一整天我都在努力回想內容,希望能夠藉由記憶多保存一點故事情節。 (Ring,5/3,2007) 本書特色 ★本書的特點有三,其一是敘事者死神的角色。他既不煽情,也非全然冷酷,反而是用尖銳的觀察力與一點點嘲諷,看著世上的人群相互殘殺,又相互扶持。最後,死神不得不承認,人心之複雜,是無法測透的。 ★另一個特色,是作者在情節當中充分展現了文字的力量。女主角從不識字到識字,整個過程就是她成長、懂事的經歷。她學會了認字之後,不但協助了猶太裔逃犯,也用故事的力量轉變了整個本來是低俗下流的街坊鄰舍。主角懂事之後,面對的卻是殘酷的命運。這樣的遭遇,正呼應了現實生活的情境,也因此使得本書廣受讀者認同。 ★作者本身簡約的文字風格,賦予這部小說一種冷冽、抽離的情感,加上死神的口吻,讓讀者不斷感嘆於人性的光輝與險惡之中。這本書會讓人一讀再讀,一再對照當下的人間萬事,產生極大的感觸,並與書中人物建立直接的聯繫,彷彿感同身受他們的遭遇,與他們同感希望,同受苦難。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