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关于死亡

  • 死亡美学

    作者:颜翔林

    本书分为五个逻辑相承的部分。导论部分,简述思想文化对于生存与毁灭这一永恒精神主题的沉思。价值论部分,对生死命题予以价值论的沉思,并结合艺术文本加以分析。本体论部分。阐释东西方富有代表性的生存哲学及其死亡意识。对生与死予以生存论的领会。创造论部分,援引丰富的艺术史现象论述死亡意象及其表现方式。欣赏论部分,从阐释学、接受美学角度分析欣赏者对于死亡意象的艺术欣赏和审美发现。 本书从美学、文化哲学、神话学、解释学等世界对人类精神现象学的最高命题——生与死予以本体论、生存论、价值论的诗意运思,进而进入生存与毁灭和艺术的美学探究,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前提下,结合文化史、艺术史的丰富资料,提出一系列富有审美发现意义的见解。
  •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作者:(美)莫里·施瓦茨

    大学毕业16年后,米奇偶然得知莫里教授病危,在恩师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每星期二都去探望。于是,老师又单独给他上了最后14堂课。米奇根据这段经历,写成了风靡全球的《相约星期二》。《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是莫里教授的讲课内容。对于活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为什么活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惑。如何活着?如何面对疾病?如何面对死亡?生命真正值得重视的是什么?……当死神离自己越来越近的时候,莫里教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对我们娓娓道来。在莫里教授朴实的字句里,我们足以筛出令人顿悟的人生智慧。[名家推荐]莫里·施瓦茨人生的价值在绝症的摧残里闪闪发光,如同暴雨冲淋以后的树林一样焕然一新。在这最后的时刻,这位老人对时间的每一分钟的仔细品位,使原来短暂的生命一次次地被拉长了,仿佛他一次次地推开了死亡急躁不安的手,仿佛他对生命的体验才刚刚开始。他时常哭泣,也时常微笑,这是一个临终老人的哭泣和微笑。……这位瘦小和虚弱不堪的老人在生命的深渊里建立了生命的高潮。而且,他在临终之前用口述录音的方式,用颤抖的手逐字逐句写下了从深渊到高潮的全部距离。——余华[内容介绍] 莫里·施瓦茨 社会学教授,《相约星期二》主人公,1995年病逝。1994年,莫里被查出患上肌萎缩性侧索硬化,逐渐失去活动能力。病重期间,莫里与来看望自己的学生托马斯?米奇相约,要为米奇在每周星期二上一堂课,课程关于人生,最后一堂是葬礼。米奇将听课过程写成的《相约星期二》,莫里的名字,顿时传遍全世界。莫里对米奇的授课持续了14周,授课的核心教案,便是几十条“箴言”。这些格言警句、人生独白,都是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被困在轮椅里的囚徒莫里最后的思索。这位轮椅上的沉思者,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在无法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肢体后,唯一能够做的事情,便是记下自己的思索成果,随便记在手边的便笺、信封、文件袋上,甚至废纸上。这些“箴言”,经过莫里对学生米奇的讲授、解析,实录下来,就是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