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克尔凯郭尔
-
克尔凯郭尔:审美对象的建构
一、生存与真理,或克尔凯郭尔与海德格尔的差异 在克尔凯郭尔的复兴中,为什么其生存概念成了"当下最突出的一个"?阿多诺认为,这与克尔凯郭尔生存哲学本身的旨趣没有关系,因为它与"官方基督教"的斗争已不再具有迫切性;与卡尔·巴特的辩证神学对克尔凯郭尔的继承也没有关系,(6)因为前者从来都没有使后者超出基督教的内部争论,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只是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发表之后,他的生存概念及其对真理问题的系统阐述才变得非常令人注目,"作为'生存的意义'问题,本体论问题今天更多地是从克尔凯郭尔那里被读取出来的",(7)尽管海德格尔本人在《存在与时间》中总是试图弱化这一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克尔凯郭尔的生存概念的分析中,阿多诺更多地是强调它与海德格尔的差异:(8)"在克尔凯郭尔那里,生存不可以被理解为'生存方式',即使它向本身'敞开'也不行。他并不关切那'必须在生存的生存论分析中被找寻到的''基础本体论'。对克尔凯郭尔来说,生存的'意义'问题不是生存恰如其分地是什么的意义问题,而是什么给予生存--自身中的无意义--以一个意义的问题。"(9)--阿多诺当然不是要把克尔凯郭尔与海德格尔对立起来,他不过是想指证当代存在主义哲学的荒谬性(paradoxy):唯心主义的起源被不加区分地视为了唯心主义的解毒剂! 阿多诺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的差异。首先是生存概念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10)海德格尔说:"此在这样或那样地与之相关的那个存在:总之此在无论如何总要以某种方式与之相关的那个存在,我们称之为生存。"(11)生存是此在具有优先性的一种存在方式,此在作为存在者,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即在于"它存在论地存在","因而其它一切存在论所源出的基础存在论必须在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中来寻找"。(12)就生存在海德格尔那里具有超越自身存在的能力这种意义来说,"此在"也就是"自由地为对最本己的能在而自由存在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此在"与领会有关,"领会是此在本身的本己能在的生存论意义上的存在"。(13)用阿多诺的话来说,在海德格尔这里,生存的意义"被标示为了解释性的本体论追问的意图"。(14)按照阿多诺的解释,克尔凯郭尔的生存不是通过"意义"来解释自身,而是把自己从无意义和偶然性中分离出来,在引证了《重复》中匿名的朋友10月11日信中关于生存的那段著名的疑问之后,(15)阿多诺说:"克尔凯郭尔自己只是在论辨的意义上使用本体论术语,它等同于形而上学。如果它适用于真理,那么,……生存不应以本体论的方式进行术语表述。……既然本体论是在生存领域被发现的,那么,它就不能同时是本体论'问题'的解答,'意义'远非生存可能性的结构……应标示为超越生存的、确定的'无限'"。(16)尽管都具有"生存论-本体论"的哲学旨趣,但与要在生存中发现本体论问题的解答的海德格尔不同,克尔凯郭尔"为了最终使它们分开,他的凝神辩证法(dialectic of engrossment)才把生存与本体论连在一块"。(17)在"简单生存"、"纯粹生存"与克尔凯郭尔的"历史性生存",生存的静力学与生存的"动力学"之间进行了一种并不是非常清楚的界划之后,阿多诺得出一个结论:"克尔凯郭尔想保存一个作为显明的先验意义的竞技场的内在意识,与此同时在黑格尔那里,这个意义是内在于先验意义之中的。" (18)--在我们看来,尽管存在类主体和个人主体的差异,但克尔凯郭尔生存哲学的逻辑结构其实与青年马克思的异化史观是极其一致的:异化是历史地形成的人的生存状态,人的本质不是消失了,而就存在于异化之中,只不过是以颠倒的形式存在着罢了,因此,我们不是要在异化中认识、领会人的本质,而是要通过对异化的认识扬弃异化, 回复人的本质、找寻到生存的意义。就此而论,克尔凯郭尔是黑格尔学派解体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支,我们相信此时的阿多诺对这一点应当是有所领会的。 其次是真理问题。在一般人眼中,克尔凯郭尔与海德格尔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拥有更多的共同之处,因为他们不仅都批判了传统的符合真理论,特别地,他们都持有一种主观真理说。不过,在阿多诺看来,问题似乎正相反,"本体论的解释问题被(克尔凯郭尔)诅咒为'客观的'"。这看似荒谬的评论的真理性要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的原初说起。海德格尔真理观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真理等同于此在的展开,因此,"此在本质上在真理中。……唯有当此在存在,才'有'真理。……唯当此在存在,……无论什么真理才存在。此在根本不存在之前,任何真理都不曾在,此在根本不存在之后,任何真理都将不在,因为那时真理就不能作为展开状态或揭示活动或被揭示状态来在。"(19)这似乎确凿地证明了海德格尔的主观主义。但问题在于,此在就是领会,"领会同显身一样始源地构成此之在"。 (20)那么,此在领会的是什么?以超越主客二分哲学处境自居的海德格尔竭力强调领会本身的始源性,不过,从胡塞尔起家的阿多诺清楚地知道,就像胡塞尔的意向性、没有客体的主体、直接经验是一种遁词一样,海德格尔此在、没有主体的客体也是一种遁词,他不过是像前者设置一个绝对客体而排除了客体一样,设置一个绝对主体而排除了主体,存在的生存真理不过和存在者的认识真理一样,都是对象性的反思(领会)。阿多诺因此直接引用了克尔凯郭尔的话来"诅咒"海德格尔:"客观反思道路使主体成为偶然的,因此把生存变成了漠不相关的事物、消失着的事物。走向客观真理的道路偏离了主体,同时主体和他的主观性变成漠不相关的了,真理也变成漠不相关的了,这种漠不相关性确切地说就是它的合法性,因为就像所有决定性一样,所有旨趣都植根于主观性之中。……从在它的实现中的主观的视角来看,已经出现的客观性或者是一个假设,或者是一个近似值,因为所有的永恒决定性都植根于主观性之中。"(21)在阿多诺看来,"这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科学理解的批判,而且同样也是对主观性的'客观化'解释的批判,因此是对一个先验、一个'生存的生存论分析'的可能性的批判。"(22)这样,克尔凯郭尔对费希特、黑格尔的客观真理的批判毋宁说也就是对海德格尔的一种变相批判了。对于克尔凯郭尔的真理,除了它的主观性之外,阿多诺特别强调了它的否定性:"就像对内容的任何断言一样,对真理的断言将使真理理念'客观化',因此对于克尔凯郭尔来说,这是不被允许的。真理的先验性是通过对内在主观性的否定、无限的矛盾生产出来的。"(23)由此,最后一个问题即生存和真理的关系也就被提出来了。 对海德格尔而言,生存与真理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真理将从生存中被领会到、解释出来。这在克尔凯郭尔那里也不复杂:"对于克尔凯郭尔来讲,生存运动就是一个引导无客体的内在性走出它在'自由'中的神秘纠缠,达到自身真理的呈现。"不过,阿多诺拒绝不加说明地接受这种理解,因为通常持这种理解的人都把克尔凯郭尔的"清晰性(transparentness)当作基督教意义上的简单性(simplicity)"了,(22)既然我们已经承认克尔凯郭尔是一个哲学家,那么,就应当首先按照哲学而非信仰的要求去理解他,因此"清晰性的辩证观念并不能充分地以心理学的方式被把握到,而只有根据克尔凯郭尔的真理观念的构造,才能把握到",这首先不是一个信仰的心理学问题,而是一个本体论问题。(23)也就是说,阿多诺深刻地意识到,克尔凯郭尔无客体的内在性并没有超越唯心主义,具有主观面貌的生存境界、生存辩证法在本质上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因此,个人生存与主观真理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主体与自然客体的关系。(24)"在那在真理中已然熄灭的主观--不仅是主观--辩证法那里,真理显得是荒谬的,作为没有成为它的尺度的辩证运动的精华,真理变成含混的了。"(25)按照一般的理解,精神将在生存辩证法构成的荒谬中突然浮现,克服自己的含混性,在"超越"中实现自己的简单性。依阿多诺之见,克尔凯郭尔的真理注定是不能获得清晰性的,这是由克尔凯郭尔的自我概念的抽象性决定的。 -
哲学片段
丹麦哲人克尔凯郭尔在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20世纪的哲学、神学、文学均有深远影响,这种影响的持久效力并不仅限于由生存哲学、辩证神学和生存神学来概括或衡量。该书在知识与信仰、苏格拉底遗训与福音书之间的紧张中展开思想论辩,力图确立新的思想认知——信仰、新的思想预设——罪的意识、新的思想决断——瞬间和新的思想之师——在时间中显现的上帝。 -
论怀疑者
《论怀疑者》属于哲学思想的自传性作品。基督信仰是生存经验的新生,是个体生存意味的根基之重设,因此,克尔凯郭尔的自传性叙述是基督教信仰论的重要文献。《论怀疑者》并未就怀疑与基督信仰的关系展开论述,这部自传性残篇提供的只是个体思想的历史痕迹,结论性的东西应在克尔凯郭尔的其他著作中去寻索。《哲学片断》正是这样的著作之一。它简洁明晰地表达了克尔凯郭尔思想的基本要求,是自路德之后,基督思想史中唯信论的再一次重大推进,具有思想里程碑的意义。 -
论反讽概念
《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是文集第一卷,是克尔凯郭尔的博士论文。《克尔凯郭尔文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丹麦克尔凯郭尔研究中心的合作项目。它不仅是国内首次系统地直接由丹麦文原文进行翻译的克尔凯郭尔重要著作选集,而且还致力于成为引导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经典之作。翻译所依蓝本是最新丹麦文学术版《克尔凯郭尔全集》,它集中了丹麦语言学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克尔凯郭尔研究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中文选集的翻译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 -
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天堂,是两个相爱的人为对方做出一生承诺的见证,是爱情的最终归宿;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是两个曾经相爱的人将对方拉入“黑名单”的战争,是爱情的终极杀手;有人说,婚姻是一座围城,是城墙外的人和城墙里的人相互羡慕、彼此向往的神秘之地,是一本世人永远琢磨不透的大书。 婚姻到底是什么?是鲜花还是毒药,是甜蜜还是苦涩,是幸福还是灾难?恐怕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 深度剖析女性的无穷魅力,揭开幸福婚姻的神秘面纱,助你了解幸福的本质、获得幸福的能力。《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中的《酒宴记》讲述了五个青年男子不川的恋爱观;在《曾经男人的三少女》中,三个被勾引的少女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在《我看婚姻》中,作为已婚男人的作者表面上颂扬婚姻,其实是呼吁人们看清婚姻的本质……作者以幽默、细腻的笔触,精彩而深刻地阐述了人们面对恋爱、失恋、婚姻时的两难境况。 -
或此或彼(上下)
本书分为两部。上部共八篇,托名“A的论文”。下部共三篇,托名“B的论文”。全书各篇看似各自独立,分别讨论不同的问题,却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或此或彼》意在表明:存在的本质即是选择——要么这样,要么那样;不同选择之间不存在一个比另一个更优越。上部中“A”的八篇作品主要讨论审美的人生态度,构成了“此”。下部“B”的三篇作品主要讨论道德的人生态度,提出了人生选择的问题,并涉及了宗教的人生态度,构成了“彼”。 -
概念恐惧·致死的病症
《概念恐惧》是基氏“主观性真理”的一个重要构成和基本命题。基氏关于“主观性意识”的理论,直接产生于他的“恐惧”概念。因而,该书是探微基氏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一部必读书。 《概念恐惧》是托名维吉留斯・豪弗宁西斯写作的,发表于1844年。基氏最初的宗旨是从心理学角度思考有关基督宗教的原罪问题,并对基督宗教伦理予以抨击。故而,学术界曾一度将《概》当作一部心理学著作(见乔治・布兰德给尼采的信,1881)。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恐惧只是作者言说所选择的一个“审思”对象,即通过心理病理学中恐惧现象的形而上诠释,来演绎个体人应如何以自由为信仰认知真理。他诠释的初衷,是借助人之认识真理的心理历程来批判基督宗教对“罪”及“有罪性”的释义,因此,不否认基氏审思恐惧概念有着心理学的意义,正如他承认的“恐惧是是梦着的精神的一种定性,就其本身而言它属于心理学范畴”(本书P62)。如果,审思恐惧仅仅停留在在心理学层面,它的意义只是指向了神学教义学,也就是从恐惧概念的定性及其产生的成因来考究“罪”的概念。基氏十分明白这一点,心理学的心境是“发现一种恐惧”,它的考察结果只能反映恐惧心境对“罪”的“忍耐性(P21)”,无法完成对基督宗教伦理的批判。为此,基氏必须对“恐惧”作出新的定性和考量。在批判黑格尔关于“罪”的言说时,基氏发现了“罪”与“恐惧”的一个认知逻辑的关系:“罪”的堕落不是意识主体因某种必然性而发生的,而是人在“自由的可能性”之中行罪;“自由的可能性”在个体人中表现为“恐惧(P35)”。诸如,亚当在伊甸园贪食禁果,受引诱而发生性错,这是一种可能性所为;而当他意识到行为有罪时,即产生了一种恐惧。罪与恐惧的认知关系证实了人作为意识主体是无法“逃避恐惧”的,“恐惧是一种由精神所决定的无知性(P66)”。基氏的思考和认知逻辑的发现,则将“恐惧”概念的考量从心理学的定性提升到了哲学本体论的层面。对“恐惧”概念的诠释也便成为存在主义至为重要的一个哲学命题。 《概念恐惧》被欧洲哲学界视作“论述自我”,以及阐述人“去成为自我”的经典,是一部被尼采视作19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见尼尔斯・托马森《不幸和幸福》)。当代丹麦哲学家尼尔斯则将《概念恐惧》评价为可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相提并论的杰出著作。它奠定了基氏在欧洲哲学界的学术地位。萨特更是十分推崇他的恩师,常常被其富有审思穿透力的哲理所折服。萨特直言了自己的体验:“《恐惧的概念》其书名就是一个悖论,‘恐惧’不是一个概念,但它却是一切概念之非概念性的基础”。“它吸引我去理解那个作为一切概念之源泉的我自己”。 -
致死的疾病
本书是索伦•克尔凯郭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克氏试图通过与黑格尔不同的方式来揭示人的真实经验,特别是朝向信仰的生存体验中的超概念维度,以避免思辨理性的抽象普遍性,达到基督教信仰所要求的独一无二的或个人的具体性和除基督教之外再无真实依凭的生存境况。正是在此层面上,克氏在该书中详细讨论了个体生存状态中的绝望形态、罪与信仰之关系以及如何从绝望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信仰。 -
哲学寓言集
这部寓言集选自克尔恺郭尔的诸多著作。这些短小的哲学寓言向读者的悟性发起了挑战。同时也给读者的理性以难得的舞蹈的机会。 -
克尔凯郭尔日记选
日记是理解克尔凯郭尔思想的重要途径。本日记选是从克尔凯郭尔8000~10000多页日记中选出来的,根据编年时序辑录而成,以标志着克尔凯郭尔生活历程中那些像公路里程碑一样的事件为基础:他和父亲的关系;作家保罗·穆勒的影响;他的婚约;和《海盗船》主编梅尔·亚伦·戈德施密特的关系;1848年前后的动乱时代和克尔凯郭尔对教会的攻击。通过这些日记,读者可以一窥克尔凯郭尔不必采用委婉的方式,在日记里能极其深思熟虑地诉说的观点。 -
恐惧与颤栗
基督教与古希腊—罗马古典传统的关系,因此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枢纽性问题。本“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丛编旨在积累两类文献:一,历代基督教神学要著(教父时期、中古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这些论著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或多或少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二,西方学界近百年来的研究成果。 -
百合·飞鸟·女演员
《原野里的百合和天空下的飞鸟》是克尔凯郭尔关于宗教人生的陶冶性讲演,他由此成为一个拒绝教学的本真基督徒,他反复提取耶稣登山宝训中的段落——关于原野里的百合不劳作、不织衣和天空中的飞鸟不收获、不积聚,并以其诫喻性作为终结语;《一个女演员的生活中的危机》是典型的克尔凯郭尔式的审美散文,他说的是青春的、偶然的、无常的东西和成熟的、永恒的、本质的东西。 -
颤栗与不安
《颤栗与不安:克尔凯郭尔个体偶在集》为我们搭建了由低到高、从审美经伦理到宗教信仰的人生阶梯,号召我们面对主观个体的生存感受去“选择自己”。他引导我们穿透审美生活,在享受生活所带来的幻象和愉悦之后,去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不幸和痛苦,进而认识到伦理生活的局限,脱离非宗教的诱惑,最终进入博大沉静的信仰世界。译者阎嘉为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其行文典雅传神,深得海内外方家之嘉许,为克尔凯郭尔思想在华语世界的传播作出了特别的贡献。 -
致死的疾病
《致死的疾病——为了使人受教益和得醒悟而做的基督教心理学解说》是索伦·克尔凯郭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于1849年7月出版于丹麦的哥本哈根。在克尔凯郭尔以笔名发表的著作中,此书属于最晚出版的那一批,可以视为他思想最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克尔凯郭尔本人十分看重它,认为此书与《基督教中的实践》都是“极有价值的”。而且,前者还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它使我能够在一个比我曾经梦想过的更宏大的范围内说明基督教;关键性的范畴在那里被直接地揭示出来。” -
孤独人格-克尔凯郭尔
本书写了童话作家安徒生同一个祖国,同一个时代但命运迥异的另一位大师,写了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也写了他畸零而悲惨的一生。 -
颤栗与不安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改变人类思想历程的思想家,克尔凯郭尔思想的起点是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的《或此或彼》。《颤栗与不安》沿着《或此或彼》,追溯了克尔凯郭尔心灵深处的探险历程。克尔凯郭尔认为真实的生活不可能由抽象的概念体系所包含,真实存在的只能是个人内心中的存在,是人的个性、人的内心体验。《论人的不完美与不理智》《论孤独与悲哀》《生命犹如永恒的黑夜》《悲剧与喜剧只是一线之隔》,个人内心中体验到的不幸、痛苦、欲望、悖谬、恐惧、绝望等等,是一种纯粹的主观性,亦即内在性,是最基本的存在。存在的状况,是按“或此――或彼”的方式进行的,孤独、绝望和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存在不可避免的宿命。因此,《人应生活在主观之中》,人的“一生如何得以拯救”?“苦难是久盛不衰的人生追求”,是人得救的前提。 《论被欲求之物》《情欲就是勾引》《勾引家日记》《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论友谊》反映了克尔凯郭尔对婚姻、爱情、家庭、友谊的理解,反映了他对人生、对人性的洞察与反思。 最能代表克尔凯郭尔思想的是他的伦理学。《人生道路诸阶段》论述了人的存在和发展有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审美阶段,人耽于感性快乐的生活方式;道德阶段,人遵守固定的道德准则,凭理性生活,这两个阶段人都不能到达真实存在。只在在宗教阶段,人摆脱了世俗和道德的束缚,凭信仰生活,他只作为自己而存在。“冷静地审视自我”,“生命是由于思想而有生命力”的;宗教的英雄“通过忍受而伟大”,上帝的爱比我们的爱伟大。最后,《论生活在信仰之中》以“我们需要理想中的诚实”并要“借助于理想人物来影响众人”结束这本书。 -
非此即彼
本书本书是克尔凯郭尔的散文和日记书信体小说组成的集子,初版于1843年,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该书出版后,曾经在哥本哈根城内引起轰动,但迟至20世纪后,才在欧洲大陆流传开来。 -
不幸与幸福
《不幸与幸福》与阅读克尔凯郭尔的著作构成了一种和谐的互补:一方面通过阅读《不幸与幸福》,我们能够更浅显地理解克尔凯郭尔对于自我和“做人”的存在性解读;而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克尔凯郭尔的著作被译介到国内,《不幸与幸福》对人生主题的讨论也能够不断加深——“何谓幸福生命的自由观”、“分裂与和谐意味着什么”,以及“不幸与幸福如何相互成就”,等等。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