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林达
-
總統是靠不住的
作者以移民的觀點,日常生活的語調,書信體的形式完成極具文學價值的「近距離看美國」三部曲。本書著重以柯林頓等美國知名領袖在位期間與國會、司法單位之間的互動,深入淺出,是政治動蕩的台灣人最需要的民主政治讀本,而舉例豐富,也是政治人物必讀的好書。作者簡介 兩名作者合用筆名。他們都於 1952 年出生在上海,1966 年中國「文革」開始時中斷學業,1969年初到黑龍江務農,「文革」結束後在1978年進入大學。現居美國。作品有《帶一本書去巴黎》、「近距離看美國」三部曲:《歷史深處的憂慮》、《總統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個夢想》。 -
五十分钟的一小时
《五十分钟的一小时》主要内容:“50分钟”的概念来自弗洛伊德。他建议治疗师在结束对一个病人的治疗后要留下10分钟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准备好接待下一位病人。作者写下这些心理分析故事,是为了和读者分享我在所从事的这个职业中的一些经历。它在所有职业当中无疑是最奇特的行当之一。从每天涌现的几乎源源不断的丰富材料中,作者选取了一些在我看来阐明了一些这一让人惊异的行业的冒险性、浪漫性和许多实践细节的故事。所有这些故事的共有元素就是心理分析师的自我。尽管每个故事讲述了特殊的“案例”,最终处理的却是在治疗工作中对这一自我的运用,他所遭遇的冒险,以及所描述的参与者和环境对他产生的影响。 -
像自由一样美丽
以数十幅“二战”中犹太集中营被害儿童的幸存画作为主,围绕在苦难中坚守人的尊严、坚持美的创造和智慧的思考这一核心内容,讲述相关背景和有记载的人物及故事,内容涉及普通的犹太家庭、犹太儿童、犹太艺术家等大批浩劫受难者的遭遇和他们不懈的精神追求。 -
一路走来一路读(第2版)
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少有东方和欧洲的巍峨古迹。可是,一路漫游走得多了,觉得也有它特别的韵味。它的开拓者中有一批来自欧洲的思想者。他们从欧洲传承的思想,到了北美的荒原上,褪尽精美修饰,却有了实实在在的精神。随着他们留下的足迹,一边行走在朴素的土地上,一边阅读着他们留下的纸页发黄的字迹,同时把看来读来的一些体会,试着与大家分享。 -
如彗星划过夜空
本书首先通过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前后的一系列故事,梳理美国宪政民主制度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以及付诸实现的基本过程。作者循着制宪会议的进程,一步步讲述并层层推出对美国宪法中有关制度设计的思想土壤、历史机遇、基本理念的思考;描述了美国早期思想家和政治家在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时,遵从游戏规则,于交锋和妥协中显示的政治智慧;同时也对美国宪政制度中可忧虑的问题和历史局限等作了分析。其次,通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反越战运动中,《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在披露所谓“五角大楼秘密文件”事件中,凭借宪法权利,与当时的美国政府行政当局抗衡的故事,凸现了美国式民主的运作机制,也涉及了制度在新的危机中的困境。 -
带一本书去巴黎(第二版)
本书作者林达就是写过几本“近距离看美国”的林达,现在,她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写美国的林达又踏上了浪漫花都之旅,然而,背负历史的所在总是沉重的:“一百年,可以积淀、挣扎、反思而产生雨果。一百年,也足以推陈出新,埋葬一段历史,因而彻底忘却,整个民族并不因为经历了什么而有所长进。巴黎是一个城市,也是一段历史缩影……你会感受一些他们的历史观。” -
林达作品集(全九册)
《林达系列:扫起落叶好过冬》本书分成五辑:第一辑是美国的历史故事;第二辑是有关法制国家立法规则的故事;第三辑是就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讲述有关司法过程的故事;第四辑主要通过修道士、苦修院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诉说“不宽容”的恶果;第五辑是作者关于读书和见闻的随想。 “近距离看美国”之一《历史深处的忧虑》,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和大多数留学生及新移民一样,当我们一脚踏上这块广袤的陌生土地时,最初落脚点的选择是十分偶然的。我们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谋出一番好的光景,对他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这样,我们和周围的普通美国人之间,自然就有了共同谋生而产生的共同语言,也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喜怒哀乐。不少美国人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无形中发现,美国已经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 我们也有过被称之为“边缘人”的苦闷。我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这一块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进入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显陌生。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然而,时间长了,我们开始对“边缘人”的处境逐渐坦然,甚至悟出了些什么。冷静下来,我们发现自己第一次能够这样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边缘人”的苦恼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两个强势文化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而产生的悲剧性效应。我们庆幸自己能够脱身出来。但是,我们的处境使我们不可能不想到,作为一个夹缝中的移民,尚且感受到矛盾与压力,那么,当这两种文化两个大国真的正面遭遇,彼此实际上是多么陌生和困惑,说是危机四伏似乎也并不过分。我们所处的位置,使我们有可能更多地看到它们的差异。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有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有时,从一个大前提出发,顺着各自的逻辑走去,竟会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话只可能显得痛苦而吃力。 因此,好像在作出举手相迎或严辞相拒的决定之前,还有一段相当艰苦而漫长的互相了解的路必须去走。否则,轻易称“是”显得没有根据,动辄言“不”也容易文不对题。更何况,历史已经规定了它们不可能永远回避。它们都已尝试过这样做,但是,眼看着毫无结果,于是,它们又试图相互走近。有时,如果不暂时和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生生拉开一段距离,就无法在相互了解的路上走出一步。 我们则是以一个普通新移民的身份去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别无选择。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 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了解的第一步就是简单的交往。不论一个大国看上去有着多么坚硬的外壳,它的人民都是一个个平平常常,而再大的大国也就是这些平常人组成的。当人民成为朋友,交流变成友谊,相互了解自然就开始了。任何一方,能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总是一件好事情。 去年,我们逐渐给自己在国内的好朋友写了这些信。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在此,衷心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所有帮助这本书出版的朋友。 “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总统是靠不住的》,对于我们来自大洋彼岸的平民来说,一踏上这块新大陆,自然感觉新鲜事就特别多。你就想想吧,就连“美国总统是什么”,都会成为一个问题,需要去了解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本书是《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的姐妹篇。作者继续以信件的形式,从“美国总统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平衡和制”去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 “近距离看美国”之三《我也有一个梦想》,本书通过精彩动人的故事,展示了与美国种族问题相关联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介绍了在契约社会里,立法的民众基础、法律对人性的思考、法律的变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等问题。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能够看到:在法治国家里,民众、尤其是弱势人群怎样运用法律,经过长期抗争,取得自身权益,并由此推动全社会认识的深化,使整个国家在消除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稳定的进步。 “近距离看美国”之四《如彗星划过夜空》,本书首先通过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前后的一系列故事,梳理美国宪政民主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过程。作者循着制宪会议的进程,一步步讲述并层层推出对美国宪法中有关制度设计的思想土壤、历史机遇、基本理念的思考;描述出美国早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时,遵从游戏规则,于交锋和妥协中显示的政治智慧;同时也对美国宪政制度中可忧虑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等做了分析。其次,通过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越战运动中,《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在披露所谓“五角大楼秘密文件”的事件中,凭借宪法权力,与当时的美国政府行政当局抗衡的故事,凸现了美国式民主的运作机制,也涉及了制度在新的危机中的困境。 -
扫起落叶好过冬(第二版)
本书分成五辑:第一辑是美国的历史故事;第二辑是有关法治国家立法规则的故事;第三辑是就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讲述有关司法过程的故事;第四辑主要通过修道士、苦修院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诉说“不宽容”的恶果;第五辑是作者关于读书和见闻的随想。 五辑文章的故事性都很强,不仅情节跌宕起伏,内涵亦复深厚,读者于轻松的阅读中不难感受到思想的力量。 -
我也有一个梦想
本书通过精彩动人的故事,展示了与美国种族问题相关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介绍了在契约社会里,立法的民众基础、法律对人性的思考、法律的变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等问题。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能够看到:在法治国家里,民众、尤其是弱势人群怎样运用法律,经过长期抗争,取得自身的权益,并由此推动全社会认识的深化,使整个国家在消除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稳定的进步。 -
总统是靠不住的
作者继续以书信的形式,从“总统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平衡和制约”去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 -
历史深处的忧虑
作者以信件的形式讲述了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生动地介绍了美国法律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这套制度已付出和将要付出的代价。 -
盖比橱柜的秘密
1942年的东欧,一个犹太女孩盖比的生活被从此改变。 此前,盖比和她的父母,还有许多朋友们,一起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乡间小镇上。突然之间,纳粹侵犯了她的国家,她的世界被颠倒了,她和许多犹太孩子的正常生活被彻底打碎了,以前的朋友们离弃了她,当局不再准许她上学。有一个消息在流传,说是犹太女孩将要被从家里带走,带向不可知的命运。盖比怎么办呢?她可以逃跑,或者找个藏身处——可是,藏哪儿呢? 灵感来自真实的事件,《盖比橱柜的秘密》是作者在她母亲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写作而成的。今天,差不多60年之后,作者和她的一家,仍然珍爱着这个来自她母亲童年的特殊橱柜。 -
西班牙像一本書
和《帶一本書去巴黎》一樣,本書有林達旅行西班牙的深刻觀察、賞心悅目的景點照片和手繪地圖。然而《西班牙像一本書》不只是一本旅遊景點的導引指南,還是一本講述西班牙歷史的文化導讀,文字平實簡單、優美流暢,歷史資料如數家珍、翔實可靠,作者以其深厚的藝術素養對於西班牙的古今建築的評介尤其值得一讀。西班牙是一個個性強烈而獨特的民族,熱情奔放,宗教情感強烈,又有像唐‧詰訶德那樣的理想主義者,經歷過輝煌的「黃金時代」、也產生過殘忍的宗教裁判所。從八世紀到十三世紀阿拉伯人來了之後的伊斯蘭教、天主教、猶太教和平共存,談到1898年思考「西班牙往哪裡去」的「九八年」一代,再論及1936至 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乃至於戰後的西班牙,林達關注的層面廣泛而筆鋒帶有感情。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反觀現代中國又該何去何從? 本書目錄 1.去西班牙 2.塞哥維亞的羅馬輸水道 3.古老的科爾多瓦 4.小城托雷多的故事 5.阿拉伯人來了 6.阿爾扎哈拉的廢墟 7.歷經滄桑的科爾多瓦主教堂 8.塞維爾的故事 9.阿罕布拉宮的故事 10.帶著詛咒的黃金時代 11.馬約爾廣場隨想 12.哥雅畫筆下的戰爭 13.世紀之交的高第和「九八「」一代 14.不幸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國 15.迪伯德神廟下的兵營 16.深歌在槍聲中沉寂 17.戰爭以誰的名義? 18.西班牙內戰中的人們 19.半個西班牙被殺死了 20.戰後西班牙,置之死地而後生 21.蒙賽拉的變化 22.小鎮傑里達和它的古堡 23.殉難谷的十字架 24.公投和第一次大選 25.到巴斯克去 26.格爾尼卡的老橡樹 27.古根漢的驕傲 附言 -
辛普森案的啟示-美國的自由及其代價
1995年10月3日,洛杉機時間上午十點,經過長達一年的世紀大審判O.J.辛普森被控殺妻一案,在全美將近一億四千萬人盯著電視之際宣布了裁決,因證據不足,陪審團認定辛普森無罪。這一刻給了美國人民極大的震撼,這場司法審判給全美上了重要的一課,即使絕大多數人仍然認為辛普森涉案,即使社會迷漫著一股正義未得到伸張的氣氛,然而,美國人選擇維持這個制度,也選擇了維持這樣的制度背後矛盾與沉痛的代價。 言論自由的關鍵是什麼呢?我想,關鍵就在於它的「內容中性」原則,就是要把「真理」二字堅決地擯棄在言論自由的大門之外。只要讓「真理」二字一不小心從門縫裡溜進來,言論自由就完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呼籲和宣揚言論自由的人們是很容易上「真理」的當的。他們或是明確認為,或是在潛意識中,總是覺得言論自由是走向「真理」的一條「陽光大道」,覺得言論自由只是讓真理「越辯越明」的一種方式,在這種概念的指導下,一但走到自己感覺已經「真理到手」的這一步,言論自由被拋棄就成了十分順理成章的事兒。 ——林達,〈肥皂箱上的講壇〉 ★ 辛普森案的啟示-美國的自由及其代價 精采內容試閱作者簡介 林達 林達為兩名作者合用筆名。他們都於1952年出生在上海,1966年中國「文革」開始時中斷學業,1969年初到黑龍江務農,「文革」結束後在1978年進入大學。現居美國。作品有《帶一本書去巴黎》、「近距離看美國」三部曲:《歷史深處的憂慮》(即本書《辛普森案的啟示》)、《總統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個夢想》。 -
帶一本書去巴黎
《帶一本書去巴黎》可以說是一本主角由中國改成巴黎的《文化苦旅》,是一部少有的城市歷史寫作,作者林達以其對建築美學的深厚學養,加上居住巴黎的冷眼觀察,寫出讓中文世界驚訝的行旅見聞,書內附有大量巴黎照片、繪畫以及歷史圖片,十分精美。 巴黎是一座城市,也是一段精采的歷史縮影。作者從自己帶著雨果描寫「革命」的文學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寫起,延伸出對法蘭西的城堡、廣場、宮殿、教堂、博物館種種變遷與文化觀察。作者擅長用精準的文學典故、歷史細節豐富對藝術、文化,對歷史、社會,以及對「革命」的理解。 -
一路走来一路读
林達的《帶一本書去巴黎》不僅讓讀者深刻"閱讀"巴黎的歷史,更使得雨果的《九三年》一書再現風潮。同樣延續從旅行中重新審視旅行地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的創作風格,作者的最新作品《一路走來一路讀》,走遍美國幾十個城市與鄉鎮,以歷史為主軸,將相關人物與事件串連起來;每走過一個城市或鄉鎮,便如同走過一段歷史、一則感人的陳年故事。林達在「後記」寫道:「美國是一個歷史很短的國家,開拓初期的日子裡,又惟求能速速安頓,因而村鎮都因陋就簡,也就始終少有東方和歐洲的巍峨古跡。可是,逛得多了,覺得美國有它特別的韻味。它的開拓者中有著一批來自歐洲的思想者。他們從歐洲傳承了思想,到了北美的荒原上,卻有了實實在在的精神。我們隨著他們留下的足跡,在樸素的土地上行走,閱讀他們留下的紙頁發黃的字跡......」 -
克拉拉的战争
这个故事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写成的。 13岁的克拉拉和她的全家人曾经在布拉可知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纳粹人侵这后,他们被驱赶到特莱律。在这个被 高墙围住的小镇里,克拉拉面对着饥饿、疾病和污秽的生活环境。更可怕的是,她随时都有可能被转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在那里,等待着她的将是死亡。 尽管生存异常艰难,克拉拉还是与汉娜和雅各布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儿童歌剧《布伦迪巴》的面试通知,激起了喜爱音乐的克拉拉参与演出的渴望。克拉拉时时都必须面对一些新的挑战。 《布伦迪巴》在集中营里活了下来,一直活到了今天。 -
汉娜的手提箱
书里采用了两名当事人的口述录音——日本浩劫教育中心的史子和汉娜的哥哥乔治,让他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讲述了半个多世纪前一个死于纳粹集中营的女孩的故事。 -
西班牙旅行笔记(林达作品系列)
本书记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绚丽多姿的历史、艺术、人物和宫殿、教堂、城堡等文化精华,作者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糅进漫游的行程,使帝王将相、战火烽烟、山川景物,尤其是它走向现代国家的进程贯穿于全书,不但能让读者领略西班牙迷人的风貌,更能深入西班牙幽深的历史,洞悉它深刻而富于启示的社会演化过程。 -
在边缘看世界
一千个旅美人士的笔下有一千个美国,林达的文字自称来自边缘,可也有人说那是用中文写成的美国式文章。“活的历史,正在迅速消亡。当历史以书本的形式再度出现,许多细节可能遗失,许多历史事件可能被扭曲。”林达的随笔大多由美国的历史事件或现实事件而来,试图用独特的选材与视角,把握美国社会文化的精髓。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