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民主
-
民主是可能的吗?
【内容简介】 ★德沃金: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逝世一周年精装纪念版 ★贺卫方、高鸿均、刘苏里、崔卫平推荐 ★读懂德沃金,读懂美国民主精神 ★每个美国人都应阅读此书。——《纽约观察家》 德沃金指出:真正的民主国家,首先是要尊重每个人生命的基本人权;民主的精神不仅是选举和投票,它最具生命力的精神内核是参与。这两大原则,不仅针对当下美国,对我们如何理解当下中国,乃至于未来的中国该往何处去,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法学大家德沃金,与诺齐克、罗尔斯并称当代自由主义最著名的三位旗手,也是当今最重要思想家之一。本书被誉为德沃金「最通俗易懂的著作」之一。在本书中德沃金就同性恋者权益问题、富人该如何纳税、反恐与人权保障等这个时代面临的诸多基本问题深入剖析,并试图从中找到一条法律人通往公共生活的道路。 【名家推荐】 德沃金关于人权保障的论述在西方已经成为主流理论,但对于中国而言却仍然振聋发聩,弥足珍贵。——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 通过解决美国的疑难案件,德沃金建构了“权利法理学”和“整体解释学”,提出“平等关怀与尊重”的民主法治观。这些自由的追求与平等的理想,浸润着民权运动的精神气质,充分表达了美国和全世界热爱自由与平等人民的心声。——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高鸿均 德沃金认为,在分裂的人们中间,必然有一些具有实质内容的共享原则。他本人的努力,就在于希望能够找出分歧双方的共同点,找到差异光谱中那些交叉的部分,即构成共同体生活基石的那种东西。——人文学者崔卫平 【媒体推荐】 在德沃金的众多著作中,本书是最通俗易懂的书之一。——《图书馆学刊》 这是一本值得认真反思和回应的杰作。——《欧洲遗产》 具有洞察力和穿透力,每个美国人都应阅读此书。——《纽约观察家》 -
社会分裂、弱政党政治与民主巩固
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一个基本特征,被视为民主政治运转的轴承。作为民主政体的实施机制,具有社会整合面向的政党政治,对于新兴民主国家的民主巩固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本书基于乌克兰和泰国的第三波民主化经验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出人格政治、庇护政治、派系政治、运动政治等弱政党的民主政治形态,将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等民主巩固的影响因素串联起来,通过梳理弱政党政治与社会分裂之间的关系,着力阐述弱政党政治无法弥合社会分裂问题,试图揭示出弱政党政治对民主巩固的消极影响,并借此从反面来证明政党政治的重要性,从而得以揭示“政党过时”或“政党终结”的普适性局限。 ------------------------------------------------------------------------------------------------------------------------- 比较研究泰国和乌克兰的政治转型,能给我们很多智识上的启发和感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常识的重要性……泰国和乌克兰的政治将走向何方?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已经知道的是,两国的政治转型过程经典地演绎了常识的重要性。麻烦之处在于,常识就在那儿,就看你是否忘记常识,能否发现常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所所长 杨光斌 -
论拉美的民主
本书对拉丁美洲自1900年至今的民主化进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以全面且独特的视角介绍并分析了拉丁美洲国家民主的起源及进化,借助诸多例证性的奇闻逸事、人物评论、方法论说明以及对概念化发展路径的评议,对拉美国家在向民主推进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议题进行了生动阐释。 《论拉美的民主》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政治学著作,其对拉丁美洲民主制度所进行的历史和比较视角的解读,为整个拉丁美洲的政治制度研究设定了标杆,作者不仅具有一定历史深度的独特视角,而且在庞杂信息的组织、复杂数据的分析以及语言的组织上,都表现出了一位出色政治学者所具有的研究功力。尽管是一部学术性的研究专著,但读起来绝不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它是了解拉丁美洲民主制度不可多得的政治学入门读物。 -
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民主转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全球范围向民主的转型,标志着民主事业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绝大多数有关这一时期民主化原因的研究均归结于外力或政治之外因素的作用,比如国际力量的推动、经济结构危机、邻国的示范效应,即使极少数学者从政治本身出发,也只是从精英选择的角度分析,很少有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政治体制和政权内部结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些研究方法忽视了社会活动的基本规律,即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进程中,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内部而不是外部,换言之,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因而不是外因。因此,政治变革中的民主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前民主化政权内部结构的问题,本书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新权威主义政权内部的结构变化所导致的民主转型。
本书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章为引论。分析了选题的原因、研究方法和研究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在20世纪末的民主化背景下,人们对新权威主义政权的转型认识是模糊的,对新权威主义政权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命运难以把握。理论上的模糊也使得政治精英们的选择失去了方向,从而使政治变迁显得扑朔迷离,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充满艰难。如何理解新权威主义政权转型的根本动因,是本书尝试进行解释的。关于新权威主义政权的研究在理论上主要有两个来源:比较研究方法和政治发展理论,对此本书作了简单的回顾。此外,这一部分还对研究所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提示。
第二章为概念与理论。对权威主义、新权威主义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从两个维度——意识形态和政权形态分析了权威主义的表现形态。
第三章分析了新权威主义政权的兴起。新权威主义政权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是现代化进程中制度变迁在政治结构体制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受到了殖民主义的历史、前现代化的经济结构、政治文化传统等因素的重要影响,同时也受制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即时事件的作用。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制度容纳的尝试,包括多元民主体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体制及寡头或军人政权,但大多不成功。在工业化进程及其带来的社会、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少数发展中国家最终选择了新权威主义体制。
第四章分析了新权威主义政权的结构及结构性危机。结构是研究政治的一个关键性变量。新权威主义政权内部存在两种结构:专制结构和同意结构。专制结构主要由行政首脑及行政机构、军队、技术官僚和政党组成。同意结构则由代议机构、利益集团、公共舆论和社会运动组成。新权威主义政权中专制结构和专制权力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意结构和同意权力很少或几乎不发挥作用,政权主要依靠强制、镇压、说服来维持社会秩序和推动经济增长。现代化发展和社会变迁导致新权威主义政权内部的专制结构和同意结构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是新权威主义政权不稳定的根源。新权威主义政权试图建立各种协调机制缓解张力,但政权的性质决定了专制结构的地位不可能被取代,从而也就决定了政权不可避免地走向危机。
第五章围绕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展开论述。新权威主义政权的结构性危机并不导致其即刻的解体,政权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政权的生存。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有效性来源于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对政治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问关系的考察,本书认为,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并没有简单、直接的逻辑关系,新权威主义政权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不在于其经济发展战略或政策的合理,而在于政权的能力。经济绩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政权的合法性,但有效性不等于合法性,现代化发展到了一定时期,政权的有效性也就无法满足社会对政权合法性的要求。这种外部因素仍然不能克服政权结构本身内在的结构性危机。
第六章描述了新权威主义政权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的解体。新权 威主义政权的结构性危机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推动下终于全面爆发,在体制上逐步向民主转型。但是,由于大多数转型是外部力量的推动或政治精英的主动选择,因此转型后面临着政治体制的巩固问题。如何巩固民主体制是新权威主义政权在转型之后必须应付的重大挑战。
最后一部分分析向民主转型后的新生民主政权在巩固民主制度方面的努力,以及这些政权在民主制度巩固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因素、政治传统、转型的方式、情境问题以及具体民主制度的选择等。不同的影响因素对转型后的民主政权的巩固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尽管有少数国家仍然处于转型后的动荡之中,但大多数政权在转型之后基本上坚持了下来。
至今为止,新权威主义政权在民主道路上尽管艰难,但却始终朝向民丰的目标前行。 -
敬畏民意
《敬畏民意:中国的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收录了俞可平教授最新发表的关于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的相关学术文章,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俞可平教授最新的学术观点,包括敬畏民意、中国模式、民主治理等几大主题。 -
选主批判
民主的原意是指人民当家作主。但说起民主的实现形式,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选举。民主的含义因而就从人民当家作主变成了多党之间进行的自由的竞争性选举,从而,民主就变成了选主。但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选主体制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严肃的思考者则开始试图跳出选主的框框,重新审视:民主的含义到底是什么?选主到底是不是一种适当的、实现民主的方式?实现民主还有哪些更有效、更可行的方式? 本书选取的11篇译文是从大量文献中筛选出来的,它们是西方思想界反思选主体制文献中最有代表性的论文,且都是由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撰写。文章对民主的含义,当前选主制存在的问题,实现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国内学界了解西方最前沿的民主理论,帮助我们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遏制民主
本书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批判美国在冷战前后推行的“美国式民主”的力作。作者指出,美国在冷战前后,分别借口为遏制共产主义和恐怖主义对“民主”的进攻,扶植美国的代理人以独裁或专制方式控制广大发展中国家,以极不民主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美国式民主”的价值观,美国才是打着“民主”旗号却行“遏制民主”之实的真正的“恐怖国家”。 -
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
《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民主是否有利于国家财政?代议民主的确立是否增加了人民对国家偿还公债的信赖?《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发展了关于债与民主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的理论,并且把它适用于历史比较:拥有强大的代议机构和合理的公共财政的18世纪的英国与二者皆无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法国。 《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主张,代议机构能否促进信赖取决于作为贷方的政府与其他社会群体形成新的联合的可能性,当社会是通过多重政治认同而划分阶层时,这种联合更可能形成。《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提供了历史证据表明,1688年之后英国财政状况的改善与辉格党的发展和宪制转变有很大的关系。在法国,党派力量的均衡使其不可能采纳促进政府可信性的英国式制度。 鉴于政府可信性对于不同问题的重要性,《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的主张与许多学者都密切相关。《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涉及宪法、历史、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是对国内相关问题领域空白的弥补。 -
参与和民主理论
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其理论对大多数美国和西欧的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假设直接提出了一种清楚的、富有智识的挑战。不管是明确还是隐蔽地,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在选择研究主题和分析方法时,总是喜欢那种社会科学家们认为可以分析的社会领域。当代大多数社会科学理论,要么略带嘲讽地接受一种“民主的古典学说”,要么或多或少地忽视卢梭、密尔、马克思等人的不同推理,简单地认为建立在人民统治基础上的社会组织是不可能存在的。佩特曼在分析了政治社会化和工人自治管理活动的大量实证材料之后,努力去复兴“古典”民主理论家们的观点。 当代参与民主理论的重要代表美国著名学者,也是前国际治学协会主卡罗尔·佩特曼近代以的参与民主思进行了集中的概括,并出了自己独特的参与民主理论。特曼认为,当代精英主义民理论实际上并不是充分的民主理论,而仅述了现实政治制度的作逻辑。它导致了民主理论不再集中关注“人民的参与,不再关注普通人的参与活动 ,民主政体系的主要优点也不再被认为是与普通人身所体现出来的与政治有关的必要品质发展。但是,民主理论并不完全是经验的,它也应该是规范的,有着特定的规要求和取向。佩特曼指出,真正的民主应当是所有公民的直接的、充分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的民主,政策议程的设定到政策的执行,都应该有公民的参与。 -
The Ethics of Liberty
In recent years, libertarian impulses have increasingly influenced national and economic debates, from welfare reform to efforts to curtail affirmative action. Murray N. Rothbard's classic The Ethics of Liberty stands as one of the most rigorous and philosophically sophisticated expositions of the libertarian political position. What distinguishes Rothbard's book is the manner in which it roots the case for freedom in the concept of natural rights and applies it to a host of practical problems. An economist by profession, Rothbard here proves himself equally at home with philosophy. And while his conclusions are radical—that a social order that strictly adheres to the rights of private property must exclude the institutionalized violence inherent in the state—his applications of libertarian principles prove surprisingly practical for a host of social dilemmas, solutions to which have eluded alternative traditions. The Ethics of Liberty authoritatively established the anarcho-capitalist economic system as the most viable and the only principled option for a social order based on freedom. This edition is newly indexed and includes a new introduction that takes special note of the Robert Nozick-Rothbard controversies. -
当代三大民主理论
当代有关民主政治的理论著作,即使谈不上“多如牛毛”,至少也是“群芳争艳”。这些争奇斗艳的民主理论,不论是经验性的或是规范性的,各就不尽相同的理论基石,开展出互有出入的理论建构。 尽管理论家时常宣称其本身的理论建构,乃属千锤百炼之作,所以能扣紧永恒不变的真理,但各个皆属言之成理的真理宣称,不免令人眼花缭乱,甚至疑念横生。本书运用“本质上可争议的概念”,深入各行其是的各个理论,梳理其中盘根错节的纷纭理路,追溯内在潜藏的共同核心意义,从而筛选出足以代表当代民主思潮的三大理论。阅读本书,不但可以通晓一般民主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能够掌握经验性与规范性两种民主理论的“整合之道”。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导论 一 一般性的民主判准 二 专业性的民主判准 三 本质上可争议说 第二章 多元政治和政治参与:理论建构上的价值问题· 一 引言 二 价值中立的意义转折 三 多元政治的理论建构 四 政治参与和幅员大小 五 结语 第三章 强势民主:新时代的政治参与 一 引言 二 弱势民主 三 强势民主 四 强势制度 五 结语 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难以抉择的参与模型 一 引言 二 政治参与的意义转折 三 发展性的自由模型 四 阶段性的参与模型 五 结语 第五章 逻辑实证论与民主理论:验证问题的探讨 一 引言 二 逻辑实证论与政治哲学 三 验证与理论建构 四 民主政治的参与理论 五 结语 参考书目 -
民主化转型的政治经济分析
在利用当代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十二年拉丁美洲和亚洲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本书作者发展了一种研究民主化转型的新视角:从分析经济危机和威权退却的关系开始,继而分析了威权统治的经济和制度遗产如何影响新民主政府发动和保持经济政策改革的能力,最后分析了政治经济改革成果在长时段内巩固的问题。作者在本书中强调了经济环境、竞争性群体的利益和权力以及代表机构(尤其是政党)居间调节角色的关系。 -
民主与再分配
《民主与再分配》主要探讨民主的起因及民主对公民财富的分配后果。该书通过博弈论模型论证了理论假说,考察了1850-1990年相关数据,以19世纪中叶之前的瑞士各邦和20世纪中叶之前的美国各州为案例,进行了比较历史分析,论述了可信承诺与民主、贸易与民主、社会流动与民主、宪法结构与民主的关系,以及政治体制对公共支出、税率及福利的影响。最后,回顾全书的主要观点,并对现实政治进行了评估。 -
民主理论的前言
编辑推荐:了解民主理论的必读书。在介绍两种最有影响的民主模式之后,作者提出了多元政体的理论。多元主义民主被认为是近几十年民主发展的主流方向,虽然其理论和实践的模式已有了很大改变,但基本的理论纲领和思路仍可在本书中找到。 -
谁统治
民主并不是抽象的东西,它扎根于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当中。作为多元主义民主理论的“旗手”,罗伯特·A达尔在《谁统治》一书中似乎并没有回答诸如“民主是什么”以及“民主的起源”这样的一般性问题,也并未展开有关民主历程的宏大叙事,但却阐释了“少数人与多数人”这个“民主话语”的基本命题,而其多元主义民主理论的脉络也随之跃然纸上.开辟了民主问题研究的斯境界。单凭这一点,《谁统治》就是一本“任何一个对政治生活感兴趣的人都不能忽略”的好书。 -
美国宪法的民主批判
《美国宪法的民主批判》内容简介:在这样一部极富感染力的著作中,我们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学家就美国宪法在促进民主的目标上的作用提出了质疑。罗伯特·A.达尔揭示了宪法潜在的反民主因素,并探讨了个中缘由,将美国的宪政体制与其他民生国家的宪政体制进行了对比,并探索了如何改革政治体制,以实现公民之间更大程度的平等。 -
民主的精神
本书系统回顾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兴起与衰退过程,在其广阔、权威的国际发展趋势调研基础之上,对民主的构成、发展动因及本质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对西方民主体制的缺陷及发展前景也做出了客观的分析,并对世界范围内民主发展和维系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学术思考。 -
抗议与忍耐的政治经济分析
本书试图解释的是这样一个看似悖论的转型现象:东欧国家经济上的崩溃和政权的剧烈嬗变并没有带来社会的失序以及国家治理的失败,而是同时完成了向自由市场经济与宪政民主政治的转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东欧国家告别专制政治与计划经济的双重羁绊,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治理均衡,也即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一种低水平的均衡。东欧国家转型出现这种结局的机理何在?本书作者从政治与经济互动的角度探讨东欧国家转型的动力机制和内在逻辑,并且与之前拉丁美洲国家的转型进行比较,从而令人信服地指出,东欧国家中的某些至关重要的结构、制度、文化因素一方面制约了各种导致混乱、失序乃至危机的问题的出现或者减缓了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它们也确实有利于转型比较平稳的运行和实现。 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作者为匈牙利人,作为一个亲历东欧历史性变革的学者,他对东欧转型的观察、理解、分析和思考有一种活生生的现场感。这也是本书让人感兴趣的特色所在。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东欧人本身对其转型历史的看法和评价。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