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现代史
-
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现代文学史一贯把《新青年》标记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然而鲁迅在《热风·题记》中却说,“新文化运动”是讥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随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书从名与实的缝隙切入,追问“新文化运动”一词何时出现,是谁的发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与“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从而重审文学革命、“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历史逻辑。
本书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个”起点来对抗原有的起源神话。“另起”是动态的过程,新文化、新文学的“起点”本是复数的。每个事后追认的“起点”都对应着一种运动方案、一种历史评判及一种文化远景。
新文化运动作为“起点”的标志性意义,从长时段看,终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变革上。“五四”文学革命,亦可视作一场漫长的读写革命。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存废及阅读方式、书写习惯的变化,未尝不是松动“起点”的另一种方式。
重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史,困难之处还不在于历史场景的还原。时至今日,我们完全有能力寻觅更多的历史细节,把故事讲得无比繁复。真正的困难恰在于胡适所谓的“价值重估”,如何回应中国当下的思想氛围,重新检讨五四一代的立场。
“五四”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基石。长期以来这块奠基石过于稳固,以致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当“五四”的历史地位逐渐松动,变成一块“滚石”时,既给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机,而在危机中或也蕴含着自我更新的生机。
-
季风吹拂的土地
说起东南亚,你会想到什么?
海岛、沙滩、购物中心、度假酒店,还是暴力、腐败、军事政变、宗教冲突?
一面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物质富足,一面是民主状态的反复和集权政府的冷酷。暴力与奢华并存,闲适与压抑同在。
《季风吹拂的土地:现代东南亚的碎裂与重生》是一部关于东南亚现代化进程及其面临问题的反思和剖析。作者迈克尔•瓦提裘提斯先后担任BBC记者、《远东经济评论》编辑、调解冲突的中间人,在东南亚工作、生活近四十年。基于其研究者、观察者、参与者的三种身份,瓦提裘提斯从东南亚的社会症结与历史重负出发,辅以细腻动人的个人经验,追溯经济与文化、殖民背景与历史遗产,内部分歧与外部渗透,深度解析地区性冲突的背后原因,及其对于国际局势的影响。
——————————————
一本野心勃勃而又时机刚好的书。——《经济学人》
瓦提裘提斯的见解流畅又有说服力,他的写作弥漫着对东南亚和东南亚人的深度观察和喜爱。——《文学评论》
瓦提裘提斯提供了对东南亚政治、人性和冲突的生动而深刻的导览,正是它们塑造了如今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众多国家。——《金融时报》
瓦提裘提斯为这片迷人的地区绘制了一幅清晰的图解,既带有学生般的好奇与求知,又具备新闻记者执着于解释现实的质疑与勤勉,以及冲突调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南华早报》
迷人的、多层次的东南亚肖像,充斥着各色人物、洞见和趣闻。《季风吹拂的土地》有丰满的层次和具体而微的内容,只有像迈克尔•瓦提裘提斯一样对该地区有实际体验和长期观察的学者才能完成这样的作品。——吴丹敏,《大河迷失的脚步》作者
-
也是历史
《也是历史:一本周刊20年的中国记忆1989-2008》是一本杂志所呈现给我们的有关中国最近20年的特殊记忆。这些记忆有些我们尚能清晰回想,有些却淡漠了,需要一些特殊的时刻才会浮现心头。毫无疑问,20年的物是人非之后,再回首时,我们甚至忘记了当初自己的模样。因此,我们需要一面镜子、一个坐标,来为消逝的时光定位——而这就是《也是历史:一本周刊20年的中国记忆1989-2008》的宗旨。这既是历史,也是我们曾经的过往。 -
中东黑血
《中东战争史全传·中东黑血-中东的战争与和平》内容简介:我们常常能看到中东地区因领土问题、因民族问题而起的战争频频发生。这种种纷争。使得中东常年深陷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的境地。在二战后的短短五十多年时间里。中东地区爆发了七十多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和武装冲突,其中大规模的战争就达数十次之多。中东战争、约旦危机、石油危机、阿以冲突、巴以冲突、黎以冲突、阿富汗战争、美军空袭利比亚、两伊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反恐战争、伊拉克战争、加沙空袭……每每大战发生之际。也总有像美国、苏联这样的大国牵涉其中,甚至还屡屡险酿大国交战的对抗局面…… 《中东战争史全传·中东黑血-中东的战争与和平》围绕中东纠纷的由来、民族纠纷的由来。以深入浅出的笔触还原了中东战争中的血腥与无奈,以通俗的文字讲述了一个现代中东的故事。 -
北上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内容简介——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与南下的战略方针问题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毛泽东称之为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红一、四方面军为何在短暂会合后分道扬镳;张国焘是否曾发出“武力解放中央”的密电;西路军为何在河西走廊遭受失败……书中真实地披露了长征途中这一段极其复杂而难忘的历史。 -
我们国家的道路
书籍简介: 我想,我们的历史遗产落在我们的肩上是过于沉重了,好象使我们无法前进。自从1945年光复以后,我们的国家遭受了特殊的苦难,17年来,两届充斥着贪污腐化的政权制造了今日危机的基础,我们正陷于贫困和痛苦的恶性循环之中。 我懂得,一个病人不能仅靠一次所谓革命的外科手术来治愈;他的健康也不能仅仅靠切除病灶而达到。要防止旧病复发,就需要经久不变地讲究卫生和保持一个强健的体魄。 但是,我们能在哪里找到出路呢?应当有路,有某条路。我常深夜迟迟不能入睡,思考着我们民族的过去和未来,草草记下不时产生的想法,按顺序整理出来,便写成了这本书。书中的叙述是粗糙的,描写也常常过于零散,但通观全篇,它相当忠实地表述了作者的思想。 作者简介: 朴正熙(1917年9月30日-1979年10月26日),1917年出生于韩国庆尚北道的善山市。1937年,他毕业于大邱师范学校,40年,入读新京满洲军官学校,44年毕业。 韩国光复后,服役于韩国陆军。1960年,韩国爆发了3·15选举舞弊事件以及4·19革命,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当中。朴正熙当时担任第2军副司令。他表示要“尽快拯救陷入混乱中的祖国以及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的人民”,与青年将校们一起领导了1961年的5·16军事政变。 政变成功后,朴正熙掌握了最高国家权力,成为大韩民国第5至第9任总统,任期长达18年之久。 朴正熙任内最重要的政绩在于促成京釜高速国道的兴建,亦大力推行新村运动改革农村,使韩国的物流大幅改善,经济得以突飞猛进。韩国的GDP在1969年首次超越北韩,国民普遍认为那是朴正熙的改革取得成效。 朴正熙以俭朴著称,在任内大力整肃歪风,坚定捍卫自由立场,即使身故多年仍然赢得南韩国民的掌声。 但是,70年代以后,相对性的贫困现象的深化、长期执政所带来的副作用以及反维新民主化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朴正熙的执政基础。为了保住执政地位,朴正熙反而愈加强硬地压制民主化的要求。政府通过了紧急措施,有很多人因此而被捕,此后以政治人物、知识分子、学生、宗教界人士为中心的民主化运动以及在经济开发过程中被忽略的劳动者和农民为中心的保卫生存权的运动愈演愈烈。 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被韩国中央情报部首长金载圭暗杀身亡,终年62岁。 -
现代的历程
什么是古代?什么是现代?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世界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和祖先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那么,请跟随这本书,沿着机器和齿轮的轨迹,回到前世,回到古代,回到历史。 从石器时代的弓箭,到青铜时代的轮子,人类开始从工具到机器的旅程。当人类发现时间并驯服时间,人类最终被时间驯服;语言使人类区别于动物,文字却泄露了上帝的秘密。钟表和印刷机成为关于机器和现代最神秘的隐喻。钟表创造了时间,印刷书消除了时间。印刷书的到来引发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从200年前开始,纺织机和蒸汽机为我们打开了工业时代的大门,火车和轮船打破了空间的区隔,天朝走向没落,美国成为现代国家的典范。战争释放了人类的狂热,人类却遭到机器无情的屠戮。电灯消除了夜晚,电话消除了空间,互联网将人类带入一个数字化的地球村。从汽车到电脑,人类根据自己的想象塑造了机器,同时也重新塑造了人类自己,使人类本身越来越像机器,直到被机器取代,这就是现代。 钟表、印刷机、纺织机、蒸汽机、计算机如同一座座里程碑,现代的历程就是传统终结的历史,就是人类一步步超越本能,超越自然,超越历史的历史。机器带给我们丰裕,也带给我们焦虑;一个被钢铁重构的世界,我们注定要失去栖居的诗意。金钱和财富筑成一部现代史,但人类文明的主旋律,依然是我们感受世界的心灵史。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三卷 思考與選擇
在共和國的歷史上,1956-1957年被稱為「多事之秋」。作者充分利用十幾個省市的檔案、俄國解密檔案、當時的報刊雜誌、當事人的口述記錄和回憶錄,以及現有的研究成果,對中共中央知識分子會議的目標和結果、蘇共二十大在中國的反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的提出和推行,中共八大的作用和局限,中國在波匈事件中的角色和影響,整風反右運動的起因、轉變和結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過程,作出翔實的描述和分析。 -
20世纪世界史
《20世纪世界史》内容简介:《20世纪世界史》尤其明显的是,第七章现在专门关注,在20世纪60年代危机频发的背景下西方世界的冷战状况,而第十三章则将苏联帝国的衰落一直追述至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和重建新俄罗斯的痛苦努力。 -
1905帝国巡游
揭密百年来操控亚太格局的幕后之手 《纽约时报》百万级畅销书作者力作 ................... ※编辑推荐※ 21世纪太平洋西岸的局势波诡云谲 东亚的隔阂、南海的纷争 这层层危机与矛盾 早在百年前的巡游中已埋下伏笔 看美国如何在遥远的大洋彼端拨动亚太地区的政治走向 ................... ※内容简介※ 1905年,西奥多·罗斯福派出一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政府代表团,出使西太平洋沿岸国家。这支使团由战争部部长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率领,以罗斯福总统长女爱丽丝·罗斯福为形象大使,巡游夏威夷、日本、菲律宾、中国、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名义上传播雅利安文明,实际却是罗斯福建立美国太平洋霸权、走上海权崛起之路的开端。在长达数月的巡游中,塔夫脱在罗斯福的授权下,与日本密谋瓜分中国、朝鲜、菲律宾等太平洋殖民势力范围。 作者认为,1905年的巡游是“二战”太平洋战争的隐源,是塑造当今亚太地区格局的伏笔,对20世纪的美国乃至当代国际关系格局都有深远影响。 ............... ※推荐语※ 我们的未来,将更多取决于面对中国的太平洋地区,而不是面对欧洲的大西洋地区。 ——西奥多·罗斯福,1905 西奥多·罗斯福一直以卓越的国内改革家和自然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形象示人,而詹姆斯·布拉德利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罗斯福的外交扩张政策、种族理论以及所谓的民族阳刚气概进行评判。本书立意鲜明,独具新意,是对历史的一次完美修正。 ——《纽约时报》书评 -
十年论战(上下)
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ISBN:9787507304732,作者:吴冷西著 -
转折年代
《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书名中所用“转折年代”,正是在这意义上说的。发生了这样的转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历史性巨变的到来,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将1947年史册的第一页和最后一页进行对照,可以感受到这种转折造成的强烈反差。这里,我想先把国共双方的 主要领导人蒋介石和毛泽东在这年前后的言论及其反映出来的各自心态比较一下,可以给我们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这也许比列举种种具体事实更容易说明问题。 蒋介石在这一年将要到来的时候,刚刚攻占解放区在华北和华东的两大政治中心,张家口和淮阴,单方面召开国民大会,把和谈的大门关死。他那时候真是趾高气扬,踌躇满志,以为只需要三个月或半年时间就可以消灭中国共产党。他在这年2月所做的《对于最近社会经济军事情势之分析》的讲演中得意洋洋地说: “一年余以来,政府要收复什么地方,就收复什么地方,长春如此,张家口也是如此,而最关重要的要算收复苏北和鲁南,因为苏北湖沼纵横,鲁南丘陵起伏,交通不易恢复,最便于匪军的藏匿和逃窜而终于被国军所收复,这是前方将士英勇奋斗的成绩。政府于去年计划在五个月内收复苏北,直至今年1月底正式将共产党驱逐时为上,比预定期间,也不过只超过了一个月。最近共产党在鲁南如果完全失败,则黄河以南便不复有容身之地。所以在这种交通和军事情势之下,共产党绝对不能流窜幸存。现在共产党还想把政府拖倒,这无异是一个幻梦,不料某报反而替他们宣传,真是可笑之至!” 最受蒋介石信任的参谋总长陈诚,1946年10月17日在攻下张家口后在记者招待会上斩钉截铁地表示:“如用军事,三、五月内可以告一段落。任何一条铁路,两星期内可以打通。”1947年初他又一再重申这个看法。这反映出他们那时多么地充满自信。 但到这年12月,蒋介石再也没有年初那股神气了。当讲到一年多来的战场形势时,他说: “他们(注:指解放军)并没有我们这样好的武器,也没有我们这样多受过严格训练的官兵,更没有什么军需资源的经济基础,这些条件我们都远胜过他们,而为什么我们不能剿灭他们?并且较之初期,匪区更扩大,匪势更嚣张,我们曾有许多将领被俘虏,许多部队被消灭,成为我们国民革命军有史以来的大耻辱!过去我们无论是东征、北伐以至抗战,没有一次战争不是光荣胜利的,现在剿匪,匪是愈剿愈多,我们却是愈战愈挫,这是我们从来没有受过的耻辱!” 他甚至感觉到:自己也好,国民党的统治也好,已经处在“生死成败的关头”。这年的最后一天,他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尤以最后十日,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 再看毛泽东,他的态度一直是冷静而从容的。1946年11月21日,面对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的大举进攻,他在中共中央的会议上说:前一段时间,在中国人民中间以及我们党内部存在着内战打不打得起来的问题,人们部希望国共不打仗,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剩下的便是我们能不能胜利的问题了。要胜利就要搞好统一战线,就要使我们的人多一些,就要孤立敌人。在军事上,我们还是用袭击的办法,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解决土地问题,这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他强调指出:“我们只要熬过明年一年,后年就会好转。”1947年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党内指示。毛泽东在对这个文件作说明时指出:“根据最近的形势来看,高潮是确定地快要到来了。凡是出现革命高潮,总是敌人有弱点,给我们可乘之机,否则就很难。”“这次革命的动力是两条战线,就是解放区和蒋管区的人民运动,而以解放区为主。”对革命胜利的时间,他做出这样的判断“少则三年到五年,多则十年到十五年。假如以少则三年到五年来说,那末,从日本投降时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半了,,即一年半了,但最后的困难我们还要估计到。” 毛泽东在1946年底所说“我们只要熬过明年一年,后年就会好转”,用了一个“熬”字,是十分贴切的。对中国共产党来说,1947年这一年确实很不容易熬过,而在这一年里把整个局面扭转过来就更不容易了。毛泽东在十九年后还对外国朋友说起:蒋介石打我们的时候,要算1947年上半年是最困难的时候,很多重要的根据地被它占去了,比如延安就被占去了,陕北它都走遍了。只是整个局势的好转,来得比毛泽东原来预计的更早。 到这年年底,情况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毛泽东认为可以断言胜利已经在望。12月25日,他在中共中央于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会议上做《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报告一开始便说: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一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匪帮的反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覆灭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为什么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竟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转折?看起来似乎是个奇迹,其实,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心的向背,在于谁能得到中国最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人心向背,是最终能左右一切的决定性力量。当然,主观的指导方针是否正确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指导方针不正确,即便有良好的客观机遇仍会白白地丧失掉。具体说来,这个变化是由解放区和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运动这两条战线的发展所造成,而以前者为主。无论两者中哪一个方面,走过的都不是平坦的道路,而是经历过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年代,各种矛盾冲突表现得比平时更加错综复杂,更加尖锐激烈,因而使这段历史的内容异常丰富。 《转折的年代:中国的1947年》所要考察和探讨的是:这个转折究竟是如何到来的,它一步一步地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力求把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至于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这一点,只能有待于读者的批评。 ...(展开全部) -
Postwar
A magnificent history of postwar Europe, East and West, by arguably the subject's most esteemed historian. -
冲绳现代史
冲绳(琉球)原为中华朝贡体系中的一个部分,19世纪被迫从该体系中分离出去,成为日本的一部分,但和中国,特别是台湾地区,一直保持相当密切的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冲绳因发生极其惨烈的战斗、大量平民的伤亡和被迫自杀而引起世界持久的关注。二战结束后,冲绳被美国占领,后又成为美国在日本的主要驻军地区,造成非常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而冲绳地区人民反占领、反基地、争民主的社会运动也一直持续不止。这些因素使得冲绳成为战后东亚地区冷战的现实标本与持久的和平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东亚区域内日趋密切的国家和地区关系中,引发了新的讨论和关注。新崎盛晖是日本著名的冲绳近现代史专家,他关于冲绳现代史的著作,在日本有很大的读者群。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二卷 向社會主義過渡
1953年至1955年,在共和國歷史上被稱為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期間在中國社會的一切領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所發生的變革,都是以毛澤東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為主線而展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提出,自1980年代後期開始引起了人們對過渡時期總路線進行反思。作者依據歷史文獻和檔案資料,對中共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以及由此引發黨內的「倒劉」風波和「高饒事件」,以至實施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出現的意識形態分歧,作了詳盡的敍述和分析。此外,對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訂、蘇聯給予的援助和貢獻,以及這一時期的國防建設和外交活動,也有精闢的論述。 -
往事不忍成历史
张正隆:这是一本对得起先人、同辈、后人的书! 还原战争细节,澄清历史真相,揭开复杂人性 革命不是简单脸谱,回忆并非过眼云烟 林彪的“一号政变”,是不是确有其事? 毛泽东明知“一号号令”,为何却讲从没听说过? 珍宝岛冲突背后中苏交恶,一触即发的核大战为何没打起来? 平型关大捷,中央军、晋绥军功不可没,是不是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这不是小说,而是亲身见闻经历,从朝鲜战争、林彪坠机、珍宝岛作战,到真实的红军、真实的四野,再到“一号政变”、中印自卫反击战,原副总参谋长阎仲川之子阎明,根据自身亲历,并采访了多位亲历者和当事人,对历史真相层层盘剥,对复杂人性深刻逼问,对战争细节精心梳理。 革命不是简单脸谱,回忆并非过眼云烟,阎明带你见证真实的历史血肉。 -
学问有道
学问有道,求仁义而已。“仁,人心也;义,人路也”。研究历史,必以人为本;学问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必定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益。现代史的研究亦如是。 本书整理收录了杨奎松教授近年来见诸报刊杂志上的各种访谈、演讲文稿及专著书序。以平易亲和的文字,触及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并展示了一位卓有成就的历史学术态度和方法,包括他对历史真相的执着以求,对芸芸众生的现实关怀,对民族主义的全面反思,对人性的尊重和深度发掘。 人是思想的动物,人活在现世,就应当让自己活得明白些。历史学家不仅有必要让自己明白些,而且有责任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最有助于人们理解的语言文字乃至图像形式,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和自己的思想观点,传播开来,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活得明白些。 -
政法往事
近世以来,西风东渐,冲突碰撞,法治徘徊,中国是个茶几,上面摆满杯具,每个法律人的精神家园都在政治博弈的角斗中飘摇。本书试图拂去遮蔽历史真相的尘埃,以史学之眼光、文学之笔法、法学之思维,研究、访谈、阅读等多般器械轮番上阵,在政法舞台上钩沉往事,呈现一部可思可叹的政法史。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