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批评
-
书写文化英雄
本书是《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中较具代表性的著作。文化英雄的出演,或许是世纪之交,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之一。戴锦华教授在《隐性书写》后再度将分析的视野定位于当代大众文化,携北京大学一批青年学子,对陈寅恪现象、“反右”书籍、当代诗坛论争、金庸小说、崔健摇滚、《时尚》杂志、隐私热及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了精彩研究。资料丰富、注重知识性和广泛性、语言风趣是本书的特色。 -
娛樂至死
◆著知媒體文化理論家波茲曼的經典著作! ◆Amazon讀者4顆星強力推薦!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馮建三 專文導讀! 資訊能幫助人民對公共事務做出判斷嗎?資訊社會必然是民主的社會嗎?當太多的資訊被片面應用,當資訊的傳達變成一種娛樂和冷漠,你還能期待一個真正民主社會的到來嗎?對於當今台灣充斥社會的媒體,你看得透它嗎?你該如何從媒體亂象中覺醒呢? 作者波茲曼延續了麥克魯漢的思想,是美國著名的媒體文化理論家,《娛樂至死》為其判批思想的經典著作。雖然其寫作背景是二十年前的美國,但由於他對媒體的觀察十分敏銳且富有洞見,也由於他深入媒體如何影響人類世界觀、價值觀的內在邏輯,因此他的批判至今看來,依然一針見血、歷久彌新,而且書中所提及的一切,在今日台灣媒體現象中都可一一印證。 許多頌揚資訊社會來臨的學者認為,資訊量愈大,接收者就能更完整建立其判斷依據。然而波茲曼更深刻地指出,正是由於資訊量變多,被資訊掩埋的接收者反而傾向接受簡化的、有趣的資訊,反而失去了判斷所需要的完整性。政治人物上電視著重的不是他的政見而是外表;新聞播報一則則殘酷的悲劇,你卻無能為力;「芝麻街」節目帶來的歡笑學習效果,使得學校教室顯得分外無趣。這些波茲曼的觀察與批判,每晚都在我們的電視前一次又一次上演。 要解讀和反省資訊社會,要了解台灣的媒體亂象,波茲曼這本媒體文化批判的經典著作不可不讀。 【推薦導讀】 ◎「要提高媒體素養及其認識,我們需要波茲曼這樣的書與識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馮建三 -
欲望号街车
《欲望号街车:流行文化符号批判》对当代中国多个领域的流行文化符号进行了批判性释读,解析了这些文化符号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并评价了它们的历史和现实作用。作者把学术思想的严谨性和大众媒体的灵活简约特征结合在一起,文风热烈浪漫而又繁复多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学和解构性的批判风格,为我们理解中国当代文化提供了新的启示。 -
声音的诗学
《声音的诗学》名为文化批评文集,实为文化心理解剖病理报告。作者从现当代各种文化声响人手,阐释名人名作,批点文化热点,望闻问切,直指人心。如:卫慧的暴得大名,不仅仅助长了文学上的虚浮和艳情之风,更重要的是,它刺激起一批文学写作者(尤其是年轻的女性写作者)强烈的名利欲,一种“一夜暴富”的文化赌徒心理恶性膨胀起来。其分析游刃有余,针针见血;其锋芒犀利难当,不避权贵;其语势魅力多变,酣畅淋漓。又为作者个人思想之狂欢,自由之声音。 -
花园里的机器
美国人对自然环境的态度长久以来一直是矛盾的,先辈们虽然把未开发的美洲大陆视为一个可供休憩的静穆田园而珍惜有加,但是却创造出一群巨无霸的工业城市,于是19世纪的美洲花园里突然出现了“机器”意象,便成为这种矛盾性的一个重要的核心隐喻。 在这本影响甚广的著作里,马克斯探究了技术与文化在美国的相互关系。他审视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理念与对财富和力量的不断追逐之间的冲突,这一冲突直到今天仍然引发着诸多环境和政治纷争。 作者探讨了“花园里的机器”在梭罗、麦尔维尔、马克·吐温、F.S.菲茨杰拉德等人作品中表现出的张力,以及这一张力在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和杰弗逊的《弗杰尼亚纪事》等作品中的最初展示。这项探询推动了美国研究中有关科学、技术与文化之互动关系研究这一领域的形成。 -
文化批评
本书是中国学界首部文化批评原理,描述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基本现状,全书涉及当代中国的文化逻辑,文化生产、传播与消费、文化符号生成与读释,神话与文化意识形态,身份、权力和文化认同,身体与性别,器物文化与生活方式,空间政治和文化地理,时间与记忆,感官文化等论题,全面阐述西方和本土文化批评的主要立场、观点与方法,为文化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和分析工具。 -
为精英主义辩护
《为精英主义辩护》一书是美国已故文化评论家、《时代》周刊编辑威廉·亨利的遗作。在平民主义和平等思潮的影响下,曾经风光无限的精英主义成了同"种族主义"一样的贬义词,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批评了精英主义的丧失和平等主义兴起带来的种种弊端,本书行文犀利,切中时弊,是我们了解当今美国政治生活、社会、文化和教育现状的不可缺少的一面镜子。 -
重启古典诗学
《重启古典诗学》内容简介:十年前,笔者转向古典学问时随即面临一个问题:中西方的古典学问博大精深,但在如今的学科建制中却找不到地盘,甚至找不到一个恰切的学科名称。古典学问不按如今的文、史、哲划分学科,西方的现代“古典学”也不能涵盖西方的古典学问。如何为古典学问确立一个恰当的名称,使之在现代的大学体制中有一个落脚处,非常困难——当时我想到的名称即“古典诗学”,但随之感到这个名称也需要大费周章地说明:它不是中文系的一个二级学科,更不是中文系二级学科古代文学下的一个专业方向,而是…… 晚近十年,笔者试图从多方面说明何谓“古典诗学”,文章不论长短、不论文体,在此结集,便于学界同仁指教。 -
致愤青
《致愤青》是美国著名公知克里斯托弗·希钦斯的经典著作。在书中,希钦斯以写给青年的信的形式,为未来的激进主义者、独立思想者和一切“愤青”提供了必要的指导。他探究了各种类型的“愤青”在关键历史时刻所采取的"对抗立场",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曾经给他带来无数灵感的埃米尔·左拉、 罗莎·帕克斯和乔治·奥威尔等杰出人物。在意识形态领域,希钦斯总是毫不含糊地站在一切僵化传统的对立面,这已成为他特有的个人标志。在当今时代,几乎没有哪个思想家能比他更加了解不同意见的重要性——这既是为了个人的完整性和有价值的讨论,也是为了真正的进步以及民主事业本身。本书是希钦斯犀利的思考、批判的激情和雄辩的文风完美的结合。
-
审判
《审判》是“朱大可守望书系”中的第二部文集,通过对文化、文学、绘画、摄影、雕塑、电影、语言文字、文学大师等各个方面、各个团体的守望与反思,清晰勾勒出了中国当代的文化处境。大片的风起云涌,大师的风云际会,以及大众对文化事件、文化热点的广泛参与,使我们习惯性地相信,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已经来临。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文学已走入末路,只能靠皈依影视而生存;电影除了“烧钱”的盛大场面,其内涵却苍白无力;汉字的再造和词语的创新,戏谑的背后是多少普通人的辛酸和无奈。守望着这种含泪的“繁荣”,朱大可发出声音:当今社会,自我的迷失与彷徨日益严重,重塑人本主义精神才是文化发展的唯一出路。 -
文化麦当劳
本书为作者的文化批评和思想随笔选集,部分入选文章在读者中间曾产生较大反响,“文学麦当劳”、“诗坛马戏团”等已经成为写作者所熟知的关键词。文选内容涉及领域广阔,既包括对文化现象的锋利批判,也包括对思想症候的学理分析,还包括对文学文本的精细解读。作者既对晚近的文化现象有着持续观察,如“诗人之死”、“美女写作”等,也重新解读了并不遥远的历史符号,如“城堡秘密”、“红色美学”等。本书所收文章 秉承锋利的批判性,与“文学表扬家”公开分道扬镳,具有贴近地面的现实感,不同于空谈关怀底层的“花样学者”,坚持独立的美学趣味,对“道德民兵”予以有力回击。准确的判断力、反讽性的语言、不留情面但又不失温和的立场,成为文章的显著特色。 -
文化虫洞
朱大可就是安徒生笔下那个喊出“他什么也没有穿”的孩子!文字铿锵作响,思想睿智犀利,从社会伦理、小说、宗教等角度全方位地剖析了民族的精神实质。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中发现文化的“虫洞”,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针对文化热点话题,在看似繁华的表面之下发现蛀洞。 ★糅合文化术语与市井俚语,使文本产生一种奇妙的、犹如交响乐的效果。 ★闪耀着理性、激情和启示的三重光辉。 【内容简介】 本书涉及诗学、文学、话语、红颜、身体、情欲等主题,从分析屈原、弥尔顿、陶渊明、杜甫、李白、李贺、苏轼等人的诗歌着手,阐述了对古典诗学的观点;从“八零年代”诗歌运动、现代前卫诗歌、先锋诗歌、今天派、朦胧诗等诗歌界的现象或意识形态入手,对现代诗学的剖析入木三分;从对先秦文学、三言二拍、《西厢记》、《牡丹亭》等古典文学的文化内涵的审视中,拆开“神化”了的外衣,还其最本真的形态……本书涉及文学、诗学、史学、哲学、社会学等,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现象和观点,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编辑推荐】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伪文化”漫天飞舞的时代,这种由种种烦燥与浮华构织的虚假繁荣图景,除了给公众以浅层的愉悦,甚至满足公众的窥私欲外,精神不可能得到质的提升,反倒可能愈加堕落迷茫,至而沉缅于纸醉金迷的物质狂欢中无以自拔。 去伪,无疑是当前文化健康发展首先须直面的问题。朱大可笔下的“伪文化”很多,除了粗制滥造的网络文学,本书还主要收录了形形色色的“国学大师”,鱼目混珠、身披一文不值的假外衣的文化。 有破就有立,去伪是为了更好地存真。怎样传承真正的文化,这是个庞大的命题。朱大可却能在细腻而又清澈的文字里,尖锐之中又有幽默。嬉笑怒骂、独立成章、步步深入、入木三分、抽丝剥茧、一针见血,令阅读此书的读者,不由会心一笑,但随之却是对文化深深的忧虑。 正是因为这些独具慧眼且“不依不饶”的“去伪”,读者从中颇受启发,文化也因此洗却表象的铅华,回归本真。批评虽是一种艺术,但批评也并非为批评而批评,关键要将自己置身于文化发展现场,参透文化规律,批评才能生发出应有的驱动力,这就是朱大可在字里行间中努力呈现的文化批评观。 -
精英的反叛
《精英的反叛(全美畅销书)》内容简介:近年来,美国精英枉顾国民利益,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引起美国社会广泛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生致力于追求平等、维护大众的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克里斯托弗-拉希,留给了我们这部发人深思的著作。 在《精英的反叛(全美畅销书)》这部具有挑战性的作品里,我们将看到,在国际市场的追名逐利取代了对故国家园的忠诚,整齐划一的精英教育取代了对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娱乐至上的信息轰炸取代了教育大众的初衷,精心策划的政治做秀取代了为民谋利的民主辩论…… 美国的所谓精英已背弃了民主和平等的信仰,普通大众却在为消除他们造成的乱局而苦苦挣扎。 -
摄影批判导论
摄影不仅是一种人造之物,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情况下被人使用;摄影还是特定情境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为读者介绍了摄影学的概念性议题,并对摄影的思考方式进行了总体的阐述。《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的基本宗旨是介绍摄影领域中的关键性学术论辩,以及为读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与资料,从而使读者能够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这本书主要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如何阅读摄影图像的知识,提高读者对影像艺术的解读能力。 与众不同的是,《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并没有提供年鉴式的枯燥的摄影史,而是以当代摄影实践的议题为焦点来讨论以往的相关看法与见解、技术的局限性以及其社会政治背景。换言之,作者将摄影学观点的发展与某个领域的实践联系起来阐述,并以这些特定的重点领域作为每章的主题。读者将在本书中了解到以下内容:摄影观念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个人摄影与大众摄影、摄影与商品文化、摄影与身体、摄影作为艺术的地位,以及电子图像时代的摄影。 《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适合摄影爱好者、摄影师、影像艺术家、媒体人员、理论家、批评家阅读,并适用于艺术专业学生和老师的研究与教学用途。 -
钟摆或卡夫卡
《钟摆,或卡夫卡》为作者的文化随笔选集。主要包括思想随笔、文化时评、阅读札记等,入选文章大多发表在大众媒体,已经在读者中间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文选内容涉及领域广泛,批判的锋芒毕露,直指整个人文社科领域。文风热烈,浪漫而又繁复多变,同时又将学术思想的严谨性于大众媒体的灵活简约的特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学和解构性的批判风格。 -
文化街垒
本书为作者的文化批评随笔选集。主要包括思想随笔、文化时评、流行文化解码等,入选文章有相当一部分发表在大众媒体,已经在读者中间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文选内容涉及领域广泛,既有快捷犀利的文化时评,又有精确专业的文艺分析,批判的锋芒毕露,直指整个人文社科领域,并形成独有的批判体系。文化热烈、浪漫而又繁复多变,同时又将学术思想的严谨性与大众媒体的灵活简约的特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学和解构性的批判风格。 -
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
本书是一部从文化批评角度研究华语电影的论文集。汇集了大陆、港台及海外华裔知名学者以及著名美国理论家詹明信和毕克伟的精彩论文。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当代华语电影中的认同困惑、族群意识、文化寻根、移民生态、对传统和历史的追寻等进行立体的透视,试图发掘电影影像背后蕴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同时,对当代华语电影与中国传统对曲等艺术形式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对若干有影响的电影作品,如《霸王别姬》、《孩子王》、《秋菊打官局》等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和文本解读。 -
反抗的未来
我确信,这个看似如此渴望宗教复归的世纪之末,实际上是在渴望着神圣之物,我指的是人类进行思考——不是在功利的意义上而是在质疑的意义上——的那种欲望,它使得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种,同时按照对立推理,又得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物种。人类的这一特征曾经被称作“神性感”或“神圣感”,对于作为作家、精神分析学家、符号学家的我而言,它具体体现在语言的显现之中。在我看来,依赖于母性文明的符号表达是最为遥远的天际,当思想试图越过身体反思自身、潜入自身时,它就会走进那个遥远的天际。 ——于丽娅•克里斯特娃 本书中,所谓“反抗”,在词源学和普鲁斯特的意义上来讲,指的是意义和冲动相互回溯,从而揭示记忆、让主体的生命重新开始。在怀疑批判精神失去了道德审美意义的今天,本书作者在努力以自身立场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中的信仰危机提供解决之道。 “对谁进行反抗”和“谁能进行反抗”两个问题成为本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者试图说明的是,个人如何在重新言说和寻找自我中把握回归的能力,所谓“回归”,不止是记忆,更多的是质疑和思考。 -
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
内容简介 你在意你周围的公共文化吗?怎样的公共文化才能让人生活得更有尊严?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公民们应该如何在民族国家内的公共生活中维护人类的共同尊严? 本书以公共文化为文化批评的具体对象,通过全球化和民族认同的一些议题,来关注公共文化的核心问题——社会生活的公共性。不仅涉及直接可见的生活现象,更触及背后的制度分析和批判。 20世纪人类经验承载了太多的蔑视和无尊严。 我们看到,隐藏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凶残和野蛮可以多么轻易地把人的无尊严确立为一种当然的生活方式。阶级的、民族的、政治差异的互相敌视和酷烈斗争、暴力残害和制度性压迫、以消除某种人为目的的意识形态法则,这些都在蔑视和嘲笑人类的完整存在。在人种的、民族的、阶级的或政治集团的强者眼里,自然和历史是不同情弱者的,弱者必须灭亡。他们的结论是,人类不可能以共同的完整存在来判断是非和美丑,人类必须以虚无和绝望来接受道德地狱的未来。 全球正义拒绝这样的结论。即使在地狱之门打开之后, 全球正义也还是要坚持重申人类的整体性和人类的共同尊严。 目录 前言 绪论:从公共生活看全球正义和公民群体认同 第一部分 全球化和全球正义 第一章 全球化、现代性和民族国家 第二章 从三种公民观看两种全球化 第三章 全球化中的市场和民主 第四章 全球化中的国家合法性和公民权利 第二部分 社会正义和国族认同 第一章 正义和社会之善 第二章 分配正义和群体认同 第三章 从惩罚到权利的法律正义 第四章 正义、非正义战争和群体认同分歧 第三部分 全球化中的公众和公共生活 第一章 传媒公众和公共事件参与 第二章 公民新闻、公众和公共政治 第三章 承诺、信任和制度秩序 第四章 保护弱者、道德习俗和公共生活 第五章 正派社会和学习认同 第四部分 全球化中的群体生活和公民社会 第一章 博物馆和民族国家 第二章 物品文化和日常生活秩序 第三章 文物收藏和怀旧的大众文化 第四章 公民社会和新全球伦理秩序 第五章 全球化、公民国家和全球治理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