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诗歌评论

  • 悲剧与超越

    作者:金松林

    《悲剧与超越:海子诗学新论》内容简介:海子是一位时常被“亵渎”又时常被“赋魅”的诗人,人们不是将他贬得“体无完肤”就是吹得“神乎其神”,如果还有,那便是盲目的景仰和崇拜。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与海子不是越来越近而是渐行渐远。如何才能穿透话语的泡沫更加“逼近”那个真实的海子呢?《悲剧与超越:海子诗学新论》作者在全面总结海子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生存”为辐辏,对海子的诗歌创作与1980年代的文化语境之间的纠缠、其诗歌创作的中外文学资源、海子前后期的诗歌转向、诗歌的语言特色以及审美内涵展开了福柯考古式的知识发掘。与此同时,作者还从悲剧的角度对海子超迈的诗学精神作了精辟的探讨。对我们来说,在这个恣意狂欢的时代,重新反思海子其实就是一次精神的历险,或者心灵朝向未来的孤单演出。
  • 学习对诗说话

    作者:洪子诚

    汉园新诗批评文丛
  • 巴枯宁的手

    作者:姜涛

    新诗,自创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多重的压力。在美学争议之外,诗歌写作与周遭历史之间,也存在着既疏离又纠结的复杂关系。《巴枯宁的手》收录的一系列文章,以若干诗人、作品、现象为讨论对象。在微观的形式分析中引入某种社会文化视野,以透视诗歌的困境和可能、是《巴枯宁的手》尝试的方法。如何打破写作与研究的“幽闭”。重要诗的文化位置,从诸种有形与无形的围栏中,挣扎着伸出一只想象的手,则是方法背后的焦虑所在。
  • 为凤凰找寻栖所

    作者:王家新

    本书的关键词是“词语”与“精神”,致力于追问、探求在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中从“词语”到“精神”的过程及境遇。将理论探讨、史的梳理和比较研究相结合,在现代性和全球性视野下,勾勒出数代诗人走过的历程。其思路、探讨领域及方法,带有作者独到的诗学眼光和精神印迹。 -------------------------------------------- 目录 奥尔甫斯仍在歌唱——“现代性”与“英雄的一面” 在诗歌的目睹下 当代诗歌:在“自由”与“关怀”之间 隐藏或保密了什么——与北岛商榷 诗与诗人的相互寻找 是什么在我们身上痛苦 为凤凰找寻栖所——象征主义诗歌及“纯诗”理论与中国新诗 “大地的转变者”——德国的“诗性”传统与中国现当代诗人 以文学的历史之舌讲话——《荒原》的写作及其在中国的反响 伽利略测量但丁的地狱 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启示 从古典的诗意到现代的诗性——试论中国新诗的“诗意”生成机制 徐志摩与哈代——兼谈“现代性”的起源问题 穆旦与“去中国化”诗学问题 为了那“永久的无名”——纪念诗人冯至诞辰100周年 当代诗歌的几种阅读 “世界文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学与诗——在中国学术论坛的访谈 回答四十个问题(节选) 回答普美子的二十三个问题 后记
  • 雪的款待

    作者:王家新

    本书名“雪的款待”,出自作者所翻译的保罗·策兰的诗句“你可以满怀信心地/以雪来款待我”。这是面对精神的言说,也是面对沉默的言说。无论它谈论的是创作,还是翻译,是一个诗人“经验的成长”,还是穿越边界的语言之旅,它都力图触及到那“言辞之根”。它立足于自身的时代境遇,指向一种存在之诗。
  • 从最小的可能性开始

    作者:肖开愚,臧棣,孙文波

  • 打开诗的漂流瓶

    作者:陈超

    本书是著名先锋派诗人批评家陈超的诗学论集,精选了能代表他主要思想且在诗歌界影响深广的论文三十余篇。本书 以生命诗学、比较诗学和诗化哲学综合而成的开阔视域,围绕世纪之交中国现代诗在本体、功能和文脉流向上的焦点命题,做出了颇具尝试和才情的论述。 作者既敏锐地提示出具体历史语境下先锋诗人最具开拓性的方面,又及时准确地对其面临的困境和可能前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严谨而犀利的理论思辨功力,与精敏的艺术感受力的美妙平衡,使这些论述既高屋建瓴独树一帜,又深富阅读的欢愉。 本书诚为了解现代诗意蕴和形式嬗变的重要范本。
  • 诗生活

    作者:奚密

    本书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语言及文化系正教授奚密女士的专栏文集。以诗歌为主题,从评论、欣赏、历史描述等多角度再现人类生活与诗的丰富关联,语言优美,清新可读。 奚密,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南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及博士,现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语言及文化系正教授,兼加州大学环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 本书是著名学者奚密女士的专栏文集、以诗歌为主题,从评论、欣赏、历史描述等多种角度再视诗
  • 百年新诗百种解读

    作者:陈仲义

    《百年新诗百种解读》精选“五四”以来的百年新诗百余首,以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方法为主要通道,围绕各类诗歌的特点、亮点、难点,进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作业。牛角尖般钻入每篇诗作的内在肌理,甚至直抵每个词根、词素。力求每一次进入都是一次阅读刷新;力求将现代诗的基本常识、美学元素和主要技术手段“一网打尽”。学术与教学融会,审美体验与可操作性联袂,诗性思维借此获得了开放。
  • 游荡者说

    作者:陈超

    《游荡者说》是作者的诗学随笔、散文集,书中具体收录了:《深入生命、灵魂和历史的想象力之光——先锋诗歌20年,一份个人的回顾与展望》、《永无终结的“求真意志”——对现代性写作的价值基点的思考》、《写写我们的生活——致诗友信》、《某“资深编辑”审稿意见八则》等作品。
  • 激情与责任

    作者:臧棣(编),肖开愚(编),孙文波(编)

    本书收有:“飞行诗篇”、“新世纪游子”、“尘世之歌”等诗歌和诗歌评论文章。
  • 旅人的良夜

    作者:周伟驰

    带我们读几个英美大诗人,弗罗斯特、沃伦等等;还有一些我们看得见的活诗人,黄灿然、肖开愚、杨铁军等等。完全没有装逼成分,能让你安静下来,感觉感觉语言里细腻的东西。
  • 发现卞之琳

    作者:[美] 汉乐逸

    发现卞之琳:一位西方学者的探索之旅 在中国“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卞之琳诞辰100周年之际,外研社编务中心编辑部与人文社科分社联合推出《发现卞之琳:一位西方学者的探索之旅》,该书系出生于美国的荷兰学者汉乐逸(Lloyd Haft)先生研究卞之琳诗歌生涯与作品的著作,也是全世界最早出版的该领域专著,被誉为“发现卞之琳”途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该书以文本为经,历史为纬,采用传记式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审视了卞之琳的生平及其作品,详细评析了卞之琳的诗歌创作、诗歌理论、文学翻译、翻译理论。当代诗坛元老屠岸先生评价说:“汉乐逸的这部论著篇幅不长,但质量很高。其特点是史论结合,繁简得宜,语言精粹,逻辑严密;有如评传,但无某些评传的烦琐考证之弊。曾有一些以文学家为传主的纪实作品,偏重史实,忽略文本;或者反过来,囿于文本,疏离背景。汉乐逸此书二者均不偏废,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卞之琳文学成就的通道。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即摒除了术语的堆砌和理论的玄奥,做到了深入浅出,因而引人入胜。” 除了将这本书作为卞之琳诗歌的阅读指南之外,它对今日的中国读者还别有一种价值,那就是透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位西方年轻读者的眼睛去领略这位20 世纪中国杰出诗人的内涵。卞之琳创造性地融合了西方和中国的元素,文学史已经表明,他是20 世纪影响力最持久、风格最独特的中国诗人之一,对于他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而本书的翻译出版已经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开始。
  • 在一颗名叫哈姆莱特的星下

    作者:王家新

    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从保罗策兰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特朗斯特罗姆,从帕斯捷尔纳克到米沃什,从诗歌狂热的八十年代到“诗歌已死”的当下,王家新以诗人的敏感和诗评家的敏锐,探寻着伟大诗篇中所深藏的人类精神印记,重绘一个令人着迷的诗的世界。 诗就是路,在这条漫长而艰辛的路上,行走着苦痛与欢愉相交织的先辈,也困顿着希望和迷惘相纠缠的我们。
  • 吴兴华诗文集(文卷)

    作者:吴兴华

    吴兴华先生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学者和翻译家。说他非常有才华,既是一种称赞,又是一种惋惜──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的话,我们本可以赞他非常有成就或者著作等身之类的。 吴兴华是燕京大学的高才生,当时被认为有希望成为钱钟书式的学贯中西的大家。虽然他最终没能成为“钱钟书第二”,但从这本《吴兴华诗文集》来看,他的学术水平和文字能力未必比钱钟书低多少。尤其是他清丽的文笔,似乎比钱钟书那种扬才露己、广征博引的风格更耐人寻味。《读〈国朝常州骈体文录〉》一文,显示出吴兴华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不俗的文艺见识。只可惜,他留下的这类佳作实在是太少了。 《吴兴华诗文集》编辑整理颇不完善,比如吴兴华从德文翻译的里尔克诗多首没有入集,而唐逸先生《荣木谭》里的一篇《追思吴兴华先生》也没有收进《吴兴华诗文集》的附录,这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所幸的是,装帧印制颇精美,读起来很舒服。
  • 最高虚构笔记

    作者:(美)华莱士·史蒂文斯

    华莱士·史蒂文斯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诗论家,在这本随笔评论集中,史蒂文斯反复说明他的关于想像与现实关系的观点,探索艺术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