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開卷八分鐘
-
远行的思想
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变化万千的时代,人们的智慧、能量得到了充分释放,创造了无数奇迹。人们凿开生命天窗,心情享受阳光、雨和煦的风,然而涌入窗内的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在努力品尝生活甘美的同时,也不得不随无意中开启的“潘多拉盒子”带来的苦涩和灾难。于是,反省——对我们来说就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无论何时,无论是谁,只要置身于只有速度、没有停顿,只讲效率、不顾及质量的环境里,充其量只是“活着”,无法坦然地称之为“生活”。虽然生活的希冀永远居于前方,没有回顾却是走不远的。作者想,如果在“活着”的间歇处,能够让自己的思维慢下来,不时回过身来审视身后留下的影子,用第三只眼打量自我和它身处的世界,我们便是与生活交融了。换句话说,作者以为经过反省的生活才值得一过。 -
揦西設計
本書劃分〈微不足道的設計?〉、〈常民設計的不平常概念〉、〈設計資訊〉及〈社區傳統與設計〉四部分,探討共二十九個城巿生活日常物事背後難以名狀的設計概念,例如街頭廣告、紙杯、菜單、標誌、公用設施、用戶手冊、地圖等,涉及節省空間的設計策略、樣本設計實踐、資訊和體驗為本的設計、設計和分類、社區設計、再生設計等話題。 -
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
Google新版隱私權條款上路 Facebook動態時報公測中 你,是否準備好迎接訊息全面個人化的時代? 和非洲死了一群人的新聞比較起來﹐你家門前死了一隻松鼠的消息更能引起你當下的注意。 —馬克﹒札克伯格﹐臉書創辦人 我們曾經以為「在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一隻狗」, 但現在網站不但知道你是狗, 知道你最愛吃哪一牌狗食, 還知道怎樣的廣告最能撩撥你的心。 我們曾經以為Web2.0終於讓每個人都能接觸不同的想法, 但是網站紛紛使用精心設計的演算法將訊息個人化, 你可能點閱許多文章,但卻全是同一個主題, 永遠只能聽到自己的回音。 我們的網路經驗正在劇烈改變,我們造訪的網站愈來愈積極調查你的個人喜好,並且利用這些喜好來調整網站餵給你的訊息,好讓你對網站愛不釋手,把裡面的文章一篇接一篇點下去。 許多人天天都會利用免費的超大容量的電子郵件、跟朋友保持連繫的社交網站,然而要使用這些方便的服務,就得交出你的個人資訊。其中也不少人非但不介意,還十分以此為樂,凡走過哪個景點,必留下打卡的痕跡。 而如果不找一個朋友坐在身邊上網,你很難察覺原來你螢幕上的Google或Yahoo新聞和別人居然有如此大的差異。個人化消蝕了共同討論的基礎,把這個問題搬上檯面來談,是刻不容緩的要務。 -
神秘古兰经
您曾經在報章雜誌或是電影電視裡頭看過伊斯蘭世界裡的女性嗎?她們的面龐總是蒙上一層面紗,我們看不到面紗被後的整張臉,這樣的伊斯蘭女性形象,正好代表了伊斯蘭世界的神秘。 然而您仕女們遮蓋面紗只露出眼睛的真正原因嗎?您知道回教國家為什麼禁酒不吃豬肉的緣由嗎?您知道所謂真主「阿拉」的名號從哪時候開始出現嗎?您知道伊斯蘭世界的聖經 — 古蘭經 — 的是如何形成的嗎?您知道古蘭經和聖經的相通之處嗎? 《看!古蘭經》帶您撩開伊斯蘭世界的神秘面紗。 -
生命的意義是爵士樂團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說是「死亡」、「欲望」、「沉思」,都太沉重。 其實,每個人就像是爵士樂團的一員,而生命就是一場彼此襯托的即興演出。 在今日,想討論「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大概只會惹來一陣訕笑。 有人覺得這是個迂腐八股的問題,畢竟,我們不是都知道「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嗎?有人覺得這是個無聊可笑的問題,根本沒什麼好問的,只要Google一下,就知道答案是「42」。 確實,這是個荒謬的問題,但或許它的荒謬之處,正在於儘管我們已經世故到明白它不可能有答案,心中卻還是天真到令人尷尬地想知道: 這一切,究竟所為何來? 文學理論大師伊格頓自稱「冒著被歸類為研究尼斯湖水怪等無聊問題的怪異學者的風險」,秉持一貫的幽默、機智與反諷,從分析「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本身的意義開始,探討了從古自今的各種答案,最後還不惜厚顏地提出他自己的答案:生命的意義是--爵士樂團。 -
用物理學找到美麗新世界
約翰‧多恩在《沉思錄》裡面說道:「沒有人是孤島」,但是,我們究竟是如何受別人的行為所影響呢?是否有某種「自然法則」在引導著人類事務?當我們在創造社會時,是否擁有完全的自由?或者,我們受限於「人類的天性」?在人類的各種事務中,它們又是如何環環相扣的呢? 菲利浦‧鮑爾的《用物理學找到美麗新世界》從霍布斯談到亞當史密斯、再談到現代的交通流量以及市場交易,他的觸角橫跨了經濟學、社會學以及心理學,這本書為我們帶來了一個訊息:當我們不再試著去預測與分析個體的行為、並轉而去關注數百個、數千個、甚至是數百萬個人類決策所能產生的影響力之後,我們便能夠理解人類行為。 -
連結
終於有一本書,把各種複雜網路背後的驚人原理,用流暢而簡單的文字解釋出來!你是否很想知道,教宗與你中間需要經過多少人的連結?為什麼美國聯邦準備銀行打個噴嚏,全球經濟就會跟著感冒?請來讀這本書。 布侃南在書裡清楚解釋了「小世界」理論,這個理論正是我們身邊各種有形無形網路的根基。 ──卡斯提(J. L. Casti),聖塔菲研究院 -
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
【基本資料】 * 書名: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 * 著者:海澀愛(Heather Love) * 編者:劉人鵬、宋玉雯、鄭聖勳、蔡孟哲 * 頁數:360頁 * 尺寸:17*19.8cm * 定價:350元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7日 【本書介紹】 酷兒,污名,爛情感,殘缺壞主體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倒退的政治」選編酷兒學者海澀愛近期關於情感與酷兒論述的六篇作品:檢視主流婚姻-家庭連續體的強迫幸福論述,以與時俱變不了的「老處女」挑戰女性主義進步史觀,置疑已在泛道德傾向裡僵斃死去的「他者論述」,思辨文學閱讀向來標舉的「細讀」與人文主義詮釋框架的問題性。第二部分「Feeling Bad in 2010」則紀錄了海澀愛訪台期間與台灣學界及運動界所進行的三場精彩對話,內容觸及酷兒的文化政治、殘障污名與性污名等情感政治的重要研究場域。 「你會很討厭自己的壞掉被同情嗎?」 在本書中,海澀愛關注「悲傷的系列」、「寂寞的人們」、「被輕賤的隊伍」,分析讓人裹足不前的悲傷與寂寞的社會性意義,對人道主義式的悲憫作出重重一擊。「流動」從來就不是自由自在人人平等的,正如人從來就不生而平等,所謂的邊緣他者,面對的是日日夜夜情感與身體「實實在在」的顛沛流離——會髒、會臭,會死,無從詩意化也無法輕易寄寓批判向上流動。我們所面對的,也不僅是暴力形式的驅除他者,人道/人文主義裡溫情脈脈的感同身受,溫馨同情悲憫,是更難覺察更為高明的收編。 讓我們一起下流 論述與情感都是有階序性的,憂傷、沮喪、妒恨是必須克服的負面情緒,憤怒不好,至少有助於凝聚行動,而倒退主體(源於生存處境裡處處的痛楚與難堪)的孤單與孤立感,則給力不了。海澀愛不在於擁抱孤單以肯定「不運動」的正當性,而是試圖面對運動和運動不了都存在著的「運動傷害」,看清拯救孤單與浪漫化孤單,其實是現代欲望的一體兩面。作為現代的負面性而存在的酷兒、污名、爛情感、殘缺壞主體,迫使我們必須看見,「進步」論述向上流動的欲望,如何分化我們/他們,如何讓個人的內在分裂,製造出鬱卒不前、壓根兒不渴望或根本無望於「進步」的不夠格他者。 夢十夜|宋玉雯 作者與譯者簡介 附錄:「Feeling Bad in 2010: 酷兒 情感 政治 國際論壇」會議說明暨議程 【訂購資訊】 聯灃書報社總經銷 地址:10349台北市重慶北路一段83巷43號1樓 電話:02-2556-9711/傳真:02-2556-0649 在各大書店均可購得,如誠品、金石堂、三民書局、政大書城、聯經等書店,以及博客來、遠流博識網、新絲路等網路書店。 -
The Tyranny of Choice
This is a brilliant study on the nature of choice, and how limitless freedom can lead to despair. We are encouraged from all sides to view our lives as being full of choices. Like the products on a supermarket shelf, our careers, our relationships, our bodies, our very identities seem to be there for the choosing. But paradoxically this seeming freedom to choose can create extreme anxiety, and feelings of inadequacy and guilt. "Choice" explores how late capitalism's shrill exhortations to 'be oneself' can be a tyranny which only leads to ever-greater disquiet and how insistence on choice being a purely individual matter prevents social change. With wisdom, humour and sensitivity, Renata Salecl examines the complexity of the essential human capacity to choose which has become mired in consumerist ironies. -
信任的力量
從政治、媒體、企業到專業人士,現在人可信度越來越低,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不敢輕易相信醫生,因為他們可能經驗不足而導致傳染病擴散,或者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有害病人的建議;我們不敢相信護士,因為她們可能粗心大意打錯要命的針;我們更不敢相信所謂的投資專家,因為害怕被這些人出賣,賠掉大眾所託付的血汗錢…… 除了不斷爆發的企業倒閉、內線交易、五鬼搬運等事件外,黑心電視、黑心玩具、黑心食品,接二連三引發公眾衛生與安全疑慮之後,更多人對企業感到反感…… 這本《信任的力量》是依據歐妮爾的芮斯講座整理而成。她提醒世人要以正確的態度面對信任危機,不能因為有些政治人物、有些醫生、有些媒體不值得信任,就全盤否定所有人。因為,信任不是完美無暇的。 面對種種詐欺行為,歐妮爾並不悲觀。她提醒我們,其實儘管我們口中不斷擔心會被騙,卻仍不斷付出信任,只是自己沒察覺。生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我們都必須謹慎的付出信任。 -
我愛偷窺
一本讓人忍不住想按讚、分享的「窺視心得報告」 本書作者霍爾.尼茲維奇(Hal Niedzviecki)以詼諧又尖銳的筆觸深入窺視世界;為了深入窺視世界一探究竟,在住家周圍裝設監視器、在老婆車上裝GPS定位系統、僱用私家偵探調查自己,加入各個社交網站、在聊天室貼文、開設部落格、窺探鄰居、應徵上真人秀節目、和在網路張貼裸照的空巢期夫婦一起喝酒、舉辦臉書「朋友」派對。本書內容包含一部分作者的網路世界遊記、一部分的日記、一部分的思索與社會史、加上多位比小說角色更離奇的真實世界人物的採訪。 本書反映了越來越多人的渴望與困惑,讓他們願意用私生活細節換取情感的宣洩、他人的注目、甚至遠播的臭名。人們開始費盡心思包裝自己的形象,甚至開始把自己想成是產品,會認真去想:「我現在要更新什麼,能讓我得到更多粉絲、點閱數,或是有人來邀我上電視?」 我們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跨越了分享的界線,最終變成過度分享? 世界各地興起的選秀節目,美國真人實境秀節目高達數百個;Justin.TV的創辦人賈斯汀在頭上裝置攝影機,將自己一天24小時的生活在網路上全程轉播,並公佈手機號碼隨時接受陌生人傳簡訊來給他建議;加拿大一位兼任家教的中年婦女每逢假日便和丈夫到全世界各地著名景點拍全裸照片,並放到色情網站Voyeurweb上,每天吸引全球超過五百萬人次點閱…… 這種過度分享的「窺視文化」(Peep Culture)是一種快速興起的現象,而「塑造一個適於被窺視的形象」與「窺視他人」則已成了全(地球公)民運動。 本書同時讓我們在滿足窺視欲望的同時反思:那永無止盡揭露個人資訊的自戀衝動究竟所為何來?從而呈現科技是如何戲劇性地改變我們對於隱私、個體、甚至人性的觀念。 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停止上臉書、推特、YouTube貼文,又覺得這種生活不太對勁;小心,「楚門的世界」或許正在你生活中即時上映! -
The Messenger
The life of the Prophet Muhammad, to whom the Angel Gabriel revealed the verses of the Quran, has provided inspiration to Muslims for hundreds of years. In "The Messenger", leading Muslim scholar Tariq Ramadan considers the ways in which the Prophet's actions, words and teachings can guide us in the modern world. Interspersed with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meditations, this profound and stimulating biography shows how Muhammad's message can be used to address some of today's most controversial issues - from the treatment of the poor and the role of wome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jihad and relations with other religions. It offers Muslim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Muhammad's life and introduces non-Muslims to the story of the Prophet and to the riches of Islam. -
这才是战争
●国内第一本由解放军现役军官针对普通读者阐述战争战术基本原 理的开山之作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战役战术教研室主任梁沂给予高度评价,欣然作序并隆重推荐 ●南京军区某王牌部队主力师师长极力推荐,并拟定在该部推广学习 ●书稿出版前,已经在普通读者中引起广泛关注和追捧,评价该书“没有虚话套话,没有故作高深,处处真知灼见,用平实的语言让普通读者也能够理解解放军基层军官所掌握的那些战争战术的奥秘” 本书透过全新视角解读战史、战例,诠释战术理论,全书共精选了古今中外大大小小22个经典战例,以全新角度深入解读长平之战、巨鹿之战、长津湖之战、费卢杰之战,揭示马其顿方阵、德军渗透战术、美军“脱离战术”等战争战术的奥秘,用诙谐流行的语言打开了了解战史、理解战术、学习战争的新窗口。本书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故事精彩纷呈,分析理性深刻。 -
雅爾達:改變世界命運的八日祕會
羅斯福是否遭受欺矇? 邱吉爾是否以鄰為壑? 史達林是否乘機勒索? 中國是否遭到出賣? 一本建立在最新史料上,如說書般詳細解讀「雅爾達」八天歷程的最權威、精彩的著作。 雅爾達會議一直是研究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冷戰形成導因的重要指標。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三巨頭於大戰尚未結束前,相聚於黑海濱的雅爾達,進行了現代史上最祕密的和平會議,決定了世界的命運。在這場會議裡,他們調遣數以百萬計的雄師,以他們的意志來裁定勝利者的公義;決定各個民族的未來;更使得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東西遷徙,只因他們認為唯有這樣,才能促進永久和平。 本書作者應用了近年來陸續解密的蘇聯政府檔案,及諸位與會者所留下的日記、回憶錄,以宛如說書的方式,鉅細靡遺地描述了在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到十一日這短短八天的雅爾達會議中,這三位政治領袖想了什麼樣的問題、作了什麼樣的分析以及算計了什麼樣的利益。情節複雜,敘事詳盡,如同完整還原了這場重要會議的現場時況。 -
Opium War
‘On the outside, [the foreigners] seem intractable, but inside they are cowardly. . .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a few ups-and-downs, the situation as a whole is under control.’ In October 1839, a few months after the Chinese Imperial Commissioner, Lin Zexu, dispatched these confident words to his emperor, a cabinet meeting in Windsor voted to fight Britain’s first Opium War (1839-42) with China. The conflict turned out to be rich in tragicomedy: in bureaucratic fumblings, military missteps, political opportunism and collaboration. Yet over the past 170 years, this strange tale of misunderstanding, incompetence and compromise has become the founding myth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 the start of China’s heroic struggle against a Western conspiracy to destroy the country with opium and gunboat diplomacy. Beginning with the dramas of the war itself, Julia Lovell explores it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and, through this larger narrative, interweaves the curious stories of opium’s promoters and attackers. The Opium War is both the story of modern China – starting from this first conflict with the West – and an analysis of the country’s contemporary self-image. It explores how China’s national myths mould its interaction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how public memory is spun to serve the present; and how delusion and prejudice have bedeville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modern West. It explores how China's national myths mould its interaction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how public memory is spun to serve the present; and how delusion and prejudice have bedeville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modern West. -
清日戰爭
‧ 介紹中日甲午戰爭的歷史著作,全書共5章,約40萬字、500幅圖片、90張表格。書中所引材料主要出自日本所藏檔案文獻、學術著作和研究成果,包括了一些以前此類出版物中很少見的內容,材料豐富、翔實、珍貴。作者文筆通俗流暢,寫作態度嚴謹。 ‧ 真實地還原了這一19世紀末期攸關中日兩國前途命運的重要戰役的時代背景、起因、經過、結果、意義和影響等內容。 本書特色: ‧ 有較高史料文獻參考價值。本書所用材料,全部來自日本文獻檔案,藏於國會圖書館、外交資料館、防衛廳防衛研究所圖書館、東京都立圖書館等地。在國內較為少見。 ‧ 觀點、角度較為獨特,得出的結論比較獨到,有一定學術價值。作者是旅居日本華人,研究了大量日方關於此戰爭的文獻檔案,力圖站在中間的立場分析戰爭的勝敗得失。 ‧ 寫作態度認真,清晰嚴謹,務求真實,文字通俗易懂,可讀性較強。全書除文字外,還輔助以豐富的歷史圖片、數據分析與統計表格。 ‧ 體例新穎。各章節均採用日、清兩國對比手法寫作,全面對比雙方的軍、政、經、民等各方面因素,清晰直觀,一目了然。較之以往單純紀事或編年手法,是一突破。 -
全民書寫運動
在熱絡的網路上傳貼文、分享與回應交流中,數位原住民已主導了未來的知識與產業創新。 你必須擁抱數位素養,才能成為贏家! 數位時代關鍵的文化素養,已成為改寫教育內容、創造知識經濟的能量,也將是下一輪民主世代,必備也必須競逐的政治話語權及場域! 無論是熱衷上網的網民、關心數位教育的師長、追求產業創新的企業家與官員,都必須聽取文化研究學者哈特利的建言。 審定、導讀:簡妙如(中正大學電傳所副教授) 陳光興(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陳順孝(輔仁大學新聞系副教授)、詹宏志(PChome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偉雄(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鄭國威(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 推薦 微網誌、討論區和社群網站,正熱熱鬧鬧地上演著全民書寫盛事。在複雜的網路世界裡,我們如何引領系統走向創新的未來?如何看待數位時代的新媒體型態,如何正視數位世界的新奇、互動、創意特質? 因《解讀電視》一書享譽盛名的文化研究學者約翰.哈特利,以鉅觀的理論架構,穿透當前的數位文化現象,交出這本《全民書寫運動》。他檢視從印刷媒體走向數位影音多媒體的歷史變遷,就媒體的科技及文化形式,論證網絡社會裡的媒體運作型態,探討熱衷貼文分享的網友、關心數位教育的師長、追求產業創新的企業家與官員,在數位浪潮中應該積極努力的方向。 哈特利認為,數位時代的發展關鍵,將是能否善用「數位素養」。經由數位科技,我們自由地讀寫並用,並透過社會網絡參與公共領域、為知識交流貢獻一己之力。我們不僅可以在商業和社群環境中發展個人事業,創造經濟與文化上的價值,連帶開創了集體智慧的知識成長模式。 哈特利由這種以社會網絡為基礎的市場形態,延伸出「創意產業」的核心運作邏輯,認為這正可全面推動創意革新、知識成長與人類福祉。 五十年前,文化研究學者霍加特交出經典之作《讀寫能力的用途》;五十年後,哈特利延伸了霍加特的理念,交出又一部鉅作。有別於一般的個案現象討論,哈特利的系統性分析,讓我們更明瞭網絡運作的社會、文化與經濟價值,清楚創意產業的創新模式、價值鍊及經濟體系,也同時捕捉到數位世代眾多文化現象的深層意涵。 -
隐私不保的年代
风靡全球的网络隐私安全圣经 高危信息生态环境的生存指南 这是一部及时、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著作,可以改变人们对隐私、名声以及互联网上的言论的看法。丹尼尔•沙勒夫讲述了一系列关于博客、社交网站和其它网站如何散播与人们的隐私生活有关的八卦与谣言的引人入胜和令人害怕的故事,并进 行了别开生面和令人深思的分析,详细阐述可行的建议,以及面对这些挑战时,我们能做些什么。本书的目在于,深入探讨一系列极有吸引力且非常棘手的问题,同时在介于隐私与言论自由的矛盾中,提出某些适度的妥协之举。 ----------------------------------------------------------------- 我们身处网络的世纪,人人都喜欢网络,离不开网络。 但网络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么美好,它如同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呈现出所青春期特有的狂野特质:莽撞、任性、无畏、不受约束、不计后果…… 于是,层出不穷的艳照门、无处不在的人肉搜索和大量随时随地的微博爆料……种种故意、意外或未经同意的信息,在网上大面积流传分享,而且永不消失。 无论你是强势的政治人物,或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学生,在网民集结的意见暴力面前,你都可能遭到无法无天的欺凌! 那么,网络能建立我们的人气还是毁坏我们的名声?掩饰我们的身份还是揭露我们的身份? 使用网络越自由,越使我们陷入更多不自由──如果分享八卦和散布谣言真的是人类不可悔改的天性,我们该如何应对? 国际著名个人隐私法权威、网络法律专家丹尼尔•沙勒夫通过本书为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两难寻求平衡点,教你如何在网络的高危信息环境中捍卫你的言论自由,并同时确保攸关个人名声的信息受到保护! -
西海固漫记
《西海固漫记》内容简介:西海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黄土高原地区,包括固原、西吉、海原、隆德、泾源等市县。虽然海原在2003年12月31日由国务院批准,行政划归中卫市管辖,但是西海固,已经成为人们记忆中一个不可分割的地域名词,而这里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地方,却居住着有着虔诚信仰的回族穆斯林,他们世世代代繁衍不息,扎根在这样一块十年九旱、荒芜贫瘠的黄土地上。他们到底是怎样去生存?2004年4月,大陆学者钱钧华自费来到西海固,在全回族乡村郑旗乡老鸦村住了近一个月。一个月内,作者访问了一百多位穆斯林,亲眼看到了令他无比震撼的许多不为外界所知的奇事妙闻,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拍摄了五百多张照片。 《西海固漫记》系钱钧华在西海固实地考察后用真实的事例写就的一部反映西海固穆斯林生存状态的散文式游记。通过这本书,我们跟随他一同走进西海固,了解这片神奇的土地,和这片神奇土地上的有着坚定信仰的民族…… -
健身狂想曲
《健身狂想曲:非运动生活的幸福》内容简介:曾有1500年之久,人类过着没有体育运动的生活,彼时体育运动是根本不必要的东西。体育运动的复活,只是因为19世纪的理想主义运动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认为通过塑造身体就可以塑造精神。由此产生了一种“身体崇拜”,甚至受到一些专制政权的欢迎,至今依然很有影响。但《健身狂想曲:非运动生活的幸福》作者认为,人的精神是一个驾驶着身体“车辆”的司机,它却完全不了解如何正确使用自己驾驶的这辆车,所以才发明出体育运动这种东西。没有人能通过体育运动完善生活甚或延长寿命,相反,折寿的风险常常因此而增加。花费许多时间在健身俱乐部里锻炼,纯属浪费生命,而且也是破财送钱,因为有整整一个体育工业链条,与政府及保险业联手合作,就靠着人们对“健康”身体的狂热信仰而获利发财。 《健身狂想曲:非运动生活的幸福》颠覆了关于体育运动的主流观念,语言辛辣、诙谐。也提供新的视角让人们理性审视狂热的体育运动。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