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夏多布里昂

  • 试论古今革命

    作者:(法) 夏多布里昂

    《试论古今革命》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的第一本著作,全书52章,1797年初版于英国,1826年再版于法国。作者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宗教改革,主要是针对法国大革命而联系古代历史发表了自己的议论,在这部充满灵感的作品中,作者将革命和天文学术语联系起来,认为政治制度、人物和事件就像行星那样以固定周期交替出现,所遵循的科学规律是可以总结归纳的。同样的命定论统领着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他认为我们甚至有可能画出一张表格,以一种数学般的精确,历数某个国家历史上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当某个民族的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走向腐朽、陷于专制,然后落入混沌无序,回归野蛮状态;而另一些民族,腐败和启蒙程度都较低一些,它们将从先前民族的废墟上崛起,再因自己的纷争和堕落而沦丧;这时,之前沦为野蛮人的民族便会再度振兴,夺回自己的世界地位;如此形成一场渺无尽头的革命。历次动荡与永不满足的人心始终相伴相随。某种空洞的焦虑,“使我们既厌倦于幸福,也厌倦于不幸,于是,我们从一场革命匆匆赶赴下一场革命,直至世界末日”。人们相信,事件是他们自己发起的,殊不知自己仅仅是在经受它。人们相信,每个事件是偶然的,殊不知它们相互联结。法国大革命只不过是持久的革命状态中的一个片断。《试论古今革命》是一个天才的灵魂不带伪装的告白,也为夏多布里昂后期的写作预备了笔墨。这部作品是他常用以汲取灵感的素材。在这里我们已经听得到波士顿姑娘在哈德逊河上的歌声;尼亚加拉大瀑布已经遥遥轰响;弗蕾达已经出现在凯尔特人的国度(以上均为夏多布里昂代表作中的情节)。
  • 从巴黎到耶路撒冷

    作者:(法)夏多布里昂

    《从巴黎到耶路撒冷》作者从希腊出发回到法国,按顺序将《从巴黎到耶路撒冷》全书分为七个部分,沿着作者游历的路线,在参观古迹遗址时,读者仿佛和他一起在瞻仰那已经的落的文明,并了解到作者希望通过追溯历史去寻觅现代文明之源的真实愿望。《从巴黎到耶路撒冷》:夏多布里昂优美的语言、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和精准的描写构成了这部游记的魅力所在,相信会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和喜欢!
  • 阿达拉·勒内

    作者:夏多布里昂

  • 墓畔回忆录

    作者:夏多布里昂

    编辑推荐:本书是作者的回忆录的选译本,约为原书篇幅的11分之一,集中了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章节。该书思想超前,情感纯真,文体动人。这些墓畔的回忆是夏多布里昂的不朽之作。
  • 从巴黎到耶路撒冷

    作者:夏多布里昂 (Francois Rene

    作者从希腊出发回到法国,沿着作者游历的路线将《从巴黎到耶路撒冷》全书分为七个部分,在参观古迹遗址时,读者仿佛和他一起瞻仰那已经没落的文明,并了解到作者希望通过追溯历史去寻觅现代文明之源的真实愿望。这部作品的魅力就在于作者优美的语言、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和精准的描写,相信会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和喜欢!
  • 墓中回忆录

    作者:夏多布里昂

    《墓中回忆录》作者夏多布里昂自文学成就其声名,而后寄情于政治,几经浮沉,回首往事,万事将休,于是活人乃作死人忆,遂有《墓中回忆录》。文章辞藻瑰丽,情感充沛,字里行间都是悲天悯人的情怀,确系法国散文中的经典。
  • 阿达拉

    作者:夏多布里昂

    《阿达拉》是一部描逆北美印第安部落的爱情悲剧,洋缢着浓郁的异国情调、浪漫主义色彩和宗教的神秘气氛。
  • 阿达拉 勒内 曼侬·莱斯戈法国经典爱情小说三部

    作者:夏多布里昂

    《阿达拉》描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悲剧。阿达拉冒险救出了自己倾心爱慕的人,却因为誓言的束缚,不能得到近在咫尺的幸福,最后在绝望中自杀。 《勒内》讲述的是发生在姐弟之间的不伦之恋。姐弟俩从友情发展到“罪恶的感情”,双双坠人痛苦的深渊。姐姐最后进入修道院,刚刚获得安宁,即被疾病夺去了生命。 (《曼侬·莱斯戈》讲述贵族青年格里厄爱上了出身低微的美丽少女曼侬,并且不顾一切阻力,抛弃了财产、名誉来追求这份爱情。但他的情人在金钱的诱惑下,数度投入他人的怀抱。为了重温情人炽热的爱,格里厄不惜自毁,参与赌博、欺诈、杀人越货,甚至陪同曼侬流放到美洲。在那里,灾难再次降临……普莱沃以平淡朴实的文笔叙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美艳绝伦、激情澎湃的女性形象。
  • 墓中回忆录

    作者:(法)夏多布里昂

    夏多布里昂自文学成就其声名,而后寄情于政治,几经浮沉,回首往事,万事将休,于是活人乃作死人忆,遂有《墓中回忆录》。文章辞藻瑰丽,情感充沛,字里行间都是悲天悯人的情怀,确系法国散文中的经典。
  • 墓中回忆录

    作者:[法] 夏多布里昂

    《墓中回忆录》是夏多布里昂费40年之功不断增删、不断磨砺的精心之作,也是他不断征求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寄托了全部传世的希望的名山之作。雷卡米夫人在森林修道院小住的时候,她的客厅里每天晚上聚集了十余位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和判断力的各界顶尖人物,他们是来聆听夏多布里昂刚刚完成的回忆录片段的。夏多布里昂坐在一旁,他不敢自己读,害怕过于激动,他只是微笑着倾听别人的赞扬或批评。消息不胜而走,赞美之辞也频频见诸报端。虽然他已决定死后50年出版,却也很快就有了买主。这也许是一种售稿策略,但也的确是使其文字趋于完美的一种方式。夏多布里昂在写作方面从来就是从善如流的,他不在这里表现他的傲慢。他终于把他的回忆录筑成了一座绝美的坟墓,实践了他对人的劝告:“你们喜欢光荣吗,那就细心经营你们的坟墓吧。” 夏多布里昂曾经把《墓中回忆录》称作“我生活的时代之史诗”。《墓中回忆录》不但具有史诗的规模,而且具有史诗的气魄,更具有史诗的神髓。夏多布里昂不是在讲他个人的故事,他的痛苦,他的欢乐,他的忧郁,他的激情,他的沉思冥想,都是在法国、欧洲、甚至世界的宏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的,具有一种辽远深沉的时空感。
  • 墓后回忆录(全三册)

    作者:夏多布里昂

    《墓后回忆录》是法国伟大作家、浪漫主义先驱夏多布里昂的传世杰作,是18到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幅风情画。该书追忆了作者的童年时代,流亡国外的生活情况,叙写了拿破仑的传奇生涯,阐释了法兰西帝国的成功和失败,总结了作者的政治生涯与文学生涯,对许多重大问题,尤其对法国社会发展问题,发表了看法。
  • 墓畔回忆录

    作者:夏多布里昂

    《墓畔回忆录》:墓志铭既可指勒之碑石的诗体或散文体铭文,也可指任何类似墓志的悼念性质的文字。这部《墓畔回忆录》,也可算是作者给自己写的一种墓志铭。 鸟之将死,其名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者死前两年完成的这部巨著,确是道出了他内心的真实。 这真实的主题就是伤逝,叹人生短暂,哀时光易逝,用文字与手中的笔挣扎着反抗时间。 把往昔留住,把现在留住,把未来留住,在追忆逝水年华中,我想重新爬上我的美好岁月的山坡…… 浪漫主义文学赞成者或反对者,回忆录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传记文学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死亡文化之研究家或厌恶者,大中学生…… 一个挣扎着反抗时间的老人,终于敌不过时光的流逝,完成从摇篮到墓地的长旅…… 大约七十岁的时候,他在圣马洛港外一座名叫格朗贝的孤岛上,为自己选定了一块墓地。十年后,他被安葬到这里,没有墓碑,没有铭文,没有装饰,只有无名方石一块,上面立着粗硕的十字架。孤独地,骄傲地,默默地面对大海…… 这坟墓的墓志铭很长,名字就叫《墓畔回忆录》,其中有这样的话:生命于我是不适合的,死亡于我也许更加相宜。 希腊、罗马的墓地,常设在城郊的道旁;埃及的墓地,常设在尼罗河畔;惟有作者的这墓地,选在汹涌大海的波涛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