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学

  • 法律、立法与自由

    作者:[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

    本书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外国法律文库丛书”的一种,此为第二版。

    本书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本世纪最重要的自由主义理论家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历经17年的思考而分别于1973年、1976年和1979年发表的最后一部系统性的学术著作。这部重要著作大体上依据“法律、立法与自由 ”这个总标题所关涉的庞大主题而相应地被分成三卷:第一卷为“规则与秩序”,第二卷是“社会正义的幻象”,第三卷则是“自由社会的政治秩序”。哈耶克在这部著作中详尽讨论了法律与立法之间的关系,并阐明了“进化论理性主义”的法治观;他经由法律理论的阐发和建构,最终完成了他从社会理论到自由理论再到法律理论这一宏大的自由主义社会哲学体系。

  • 再审洞穴奇案

    作者:[美] 郎·富勒 / 艾伦·德肖维茨 等

    时隔50年

    《哈佛法律评论》官方再次开审

    6 位法学家重启激烈论战

    呈现一场全新的思辨盛宴

    1949年,美国法学家富勒

    在《哈佛法律评论》

    发表了他虚构的“洞穴奇案”

    五名探险者受困于山洞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

    因缺少食物

    大家约定通过抽签

    杀死并分食其中一人

    获救之后,存活的四人被以杀人罪起诉

    一审判处死刑,被告上诉至最高法院

    在这场举国关注的世纪审判中

    富勒一人分饰五角

    虚拟了最高法院5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审判

    呈现了人类对法律的极致思辨

    一举成为法律领域的经典

    是无数法学院学生的入门必读书

    50年后

    《哈佛法律评论》编辑部

    重启了这场思辨盛宴

    仍然是同样的案情

    仍然是同样的困境

    6位资深大法官与顶尖法学家

    展开了新一轮的激烈论战

    他们有什么新的观点?

    他们如何思考?如何论证?

    如何驳斥对方?

    最终的判决结果如何?

    跨越时空 独家完整收录

    5篇富勒原判词

    +

    6篇《哈佛法律评论》新判词

    【内容简介】

    1949年,美国法学家富勒在《哈佛法律评论》发表了他虚构的“洞穴奇案”。五名探险者受困于山洞,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因缺少食物,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获救之后,存活的四人被以杀人罪起诉,一审判处死刑,被告上诉至最高法院。富勒以一人分饰五角,虚拟了最高法院5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词。50年后,《哈佛法律评论》编辑部邀请6位法官和学者再次审理该案、撰写判词,呈现对此案的重新思考与论战,并请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大卫·沙皮罗撰写评论。本书是对这11篇判词和1篇评论的完整汇集。

    【名家评论】

    编写本案的唯一目的,是把一些有关法律与政府的不同哲学呈现给大家。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这些哲学就向人类抛出了有关选择的现实问题,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而言仍然如此。如果说本案中包含了任何预言的成分,那也不过是因为,这其中所涉及的问题都属于人类永恒的难题。

    ——朗·富勒,美国著名法学家,“洞穴奇案”构造者

    我对本次新汇集的判词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既非有意否定这些判词中的许多真知灼见,更不是在暗示我自己可以写得更好。我很确定我做不到。但我从这场持续不断的辩论中得到了一个确信:朗·富勒提出的问题给那些担忧法律和法制的人带来的挑战,就像宇宙的起源与终极命运给天文学家带来的挑战一样严峻。

    ——《哈佛法律评论》再审洞穴奇案时邀请哈佛法学院的沙皮罗教授作的导言

    这本小册子汇集了富勒于1949年所著的五篇判词以及1999年《哈佛法律评论》所发表的六篇新判词以及一篇导言的翻译,希望能用中文把这一经久不衰的永恒难题再次表达出来,或许能激发法律人进一步思考法律与人性、道德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法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正如沙皮罗教授所言,“美酒不需要青藤,百合不需要镀金”,由富勒教授原创的这个故事从来没有完结,对于孰是孰非的判断至今依旧极富挑战,值得法律人用一生去思考。

    ——高凌云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作者:[意]吉奥乔·阿甘本

    - 编辑推荐 -

    ★如何将主体从意愿和行动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如何让人类的行动从目的—手段的循环中挣脱出来?

    ★“神圣人”系列之外,意大利当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吉奥乔·阿甘本至为重要的一部著作。

    ★运用哲学、历史语法学和法学这三套理论工具,阿甘本悉心处理了其分析理路中“行动”、“过错”和“姿势”这三大范畴。

    ★阿甘本在书中探索了道德性与守法性之间的构成性关联,并对西方的道德和法律结构发起了批判。

    ★本书不仅统合了阿甘本思想的各个重要主题,还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理论视野朝着东方哲学(佛教哲学)的全新转向。

    - 内容简介 -

    全书分四章。

    在第一章“案件与过错”中,阿甘本从历史语文学分析出发,揭示了这两个词模糊的词源,以及它们在概念层面的亲缘关系。他指出,这两个概念是法律建筑的前提,但构成法律领域的,是“罪”这一概念。由此,他过渡到卡尔·施密特的相关理论,并进一步探讨了法学中“制裁”这一概念。

    在第二章“crimen与karman”中,阿甘本考察了常与“案件”、“过错”联系在一起的拉丁语crimen和梵语karman的关系。后者即“业”,在佛教中指的是行动背后的意愿。他认为,“karman指的就是crimen,也就是说,存在一种可以归责并产生后果的行动”。承认这一点,便可引向意愿概念的诞生。

    在第三章“意愿的困局”中,阿甘本阐述了古代世界经由亚里士多德到基督教世界的转变史,这也是意愿概念的诞生史。他指出,与佛教立场类似,柏拉图想要在“是”和“思索”之中寻找人的善,亚里士多德的答案则是“成为”和“行动”。这组对立概念是本章的论述重点。

    意愿是将行动固定在主体上的哲学装置,使主体为其行为担责,也就变成了可归责的、可制裁的。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必要“超越行动”——这正是第四章的标题。在最后一章中,阿甘本思考了“善”与“行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的意义。他指出,实现善的必要性正是亚里士多德的遗产。

    全书的落脚点是对姿势的分析。除了佛教学说,阿甘本关于姿势的理论探索还指向了瓦尔特·本雅明的《暴力批判》。他对该文本的兴趣在于,如何将人类的行动从目的—手段的循环中解脱出来。而这也是他在作为本书前言的《姿势的本体论与政治学》一文中重点加以考量的。

    在前言中,阿甘本总结道:“我试图在书中说明,行动、原因和过错的概念之间存在构成性的关系。我提出的假设是,这三个概念共同构成了将人的行为嵌入法律的领域并让其变得‘有过错’的装置(dispositivo)。这也就意味着,这些行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归责给某个主体。人的行为是crimen。这个拉丁语单词可能和梵语中的karman——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业’——有亲缘关系,其原始含义指的是主体的行动与其后果之间无法摆脱的联结。我们早已习惯于这样的法律与道德观念,即人必须回应自己的行动。这似乎理所当然、无可置疑。然而,切不可忘记,20世纪至为伟大的神学家弗朗茨·卡夫卡的全部写作,无非是固执、近乎偏执地追问这唯一的问题:‘人为什么会有过错?’究竟是为什么,人类的心灵会这样设想,认为他的种种‘行动’应该归责于他并让他有过错?”

  • 继往以为序章

    作者:田雷

    回应西化的“傲慢与偏见”,爬梳“八二宪法”如何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变革,一部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宪法研究著作,探讨中国宪法制度如何展开。

    王绍光、黄宗智、汪晖、苏力等多位学者一致推荐

    【本书卖点】

    1.王绍光、黄宗智、汪晖、苏力等多位学者一致推荐,“雅理中国”系列003号图书;

    2.从宏大历史事件到特写镜头下的个体决断,呈现一幅多层次的立体的中国宪法史画卷。每一部宪法的背后,都有一篇史诗。本书点、线、面结合,既有大历史的跌宕书写,也有对人物的细节刻画,打开了宪法研究必要的历史纵深;

    3.有着深刻的“问题意识”,始终扎根在中国大地。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历史及批判性分析对比美国宪法,本书试图回答:“八二宪法”,作为改革开放历史时期的国家根本法,它在文本上确认并规定了什么,追根溯源,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宪法第一条所言称的根本制度,到底规定了什么?作为一部法律,“八二宪法”又是如何实施的?;

    4.回应西化的“傲慢与偏见”。对西方的经验和理论,作者反对“接轨心态”,反对不加区别的拿来主义,中国宪法学者可以借用外来的概念工具去理解中国的理论和实际,有勇气、能力与想象力去探究我们自己的宪法;

    5.一堂生动的“宪法课”。本书的宪法叙事并不枯燥,而是以历史和规范文本为基础,从具体的人、事出发,追根溯源,爬梳“八二宪法”如何容纳时代的大变革;并且,书中呈现的“宪法观”,有趣生动,引人深思,值得广大法学人士阅读。

    【图书简介】

    一部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宪法研究著作,探讨中国宪法制度如何展开。书中讨论的“宪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或某种西方的普世理论,而是站在中国宪法(尤其是“八二宪法”)的自身实践基础上,展现中国宪法和制度的自身逻辑与发展道路。

    全书辑集了作者2010年以来的9篇作品,记录下一位青年学者10年来的学术探索。作者有着深刻的“问题意识”,在梳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历史基础之上,不仅探讨了中国宪法研究中的概念、范畴、方法和理论,还通过批判性分析对比美国宪法,试图打破西方理论的普世神话和话语霸权,进一步提出立足于中国实际的研究方法。同时,围绕中国宪法的实际框架,具体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合理性及其积极意义。

    【名家推荐】

    站在政治的高度,跳出法条谈宪制,这本书树立了一个典范。

    ——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

    这是一本带有较浓厚的“历史感”和“真实感”的书。这里,“宪法”绝对不是个简单的文本或某种普世理论,而是一个形成和演变过程,其中包括历史人物的抉择和其历史情景,也包含政治和司法实际,更包含变与不变。在这样的视角下,宪法和宪法学成为一个变动中的、多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既有矛盾又有抱合,既有碎片也有整体。作者使用了生动的文字和实例,使得全书可读性较高。

    ——黄宗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荣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

    如何发现中国问题,如何形成适合中国历史条件和时代变迁的概念、范畴、方法和理论,几乎是所有知识领域面临的挑战。不但需要反思简单的移植和搬用,而且需要对传统范畴和外来概念同时置于具体情境中加以审视,才能形成有说服力的理论。沿着苏力、强世功等对中国宪制的探索思路,田雷在中国政法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又一个富有生机的范例。

    ——汪晖,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不是关注概念层面的应然,而是从经验层面关注当代中国的一些宪法实践,田雷教授的研究非但拓展了宪法研究,也出色例证了社会科学的宪法研究进路。

    ——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编辑推荐】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新中国宪法史一路磕磕绊绊,终于在以“八二宪法”为开端的改革阶段稳固下来,本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探讨在改革开放的风云变幻中,宪法制度如何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和制度创新,揭示宪法在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上的演进。

    本书装帧设计夹带“私货”,重庆为西南地区“法学重镇”,又和作者的求学、工作经历息息相关,故封面以重庆的摄影作品为主设计。摄影师是美国国家地理、星球研究员签约作者,其作品多次入选《中国国家地理》《这里是中国》。

  • 法治的细节

    作者:罗翔

    ◎编辑推荐:

    ◇2020年度法治人物、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全新法律随笔,解读热点案件,思辨法治要义。

    ◇集结罗翔近两年对法治与社会的观察,论法理、聊读书、谈爱情,人间清醒与你坦诚相见。

    ◇盘点近年热点案件,理性而不失温度,从N号房事件到张玉环案,如何在现实中追求正义?

    ◇从法律视角破解电车难题,思辨刑罚边界、胎儿权利等法理冲突,在时事中保持理性思考

    ◇收录罗翔走红后的心路历程,不仅普法,更分享人生经历与感悟,附罗翔青年照。

    ◎内容简介:

    《法治的细节》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罗翔全新的法学随笔,面向大众读者,从热点案件解读、法学理念科普、经典名著讲解等6大板块,普及法律常识与法治观念。内容包括辛普森案、电车难题、性同意制度等法律基本常识,或N号房、张玉环案等时事热点的案件,多维度培育法律思维,助力法治社会的构建,点亮每个人心中的法治之光。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罗翔在爆红后的心路历程,分享其求学成长经历,袒露其心境的变化与成熟,与读者一起通过阅读与思辨,走出生活中的迷茫时刻,在现实中共同完善法治的细节。

    ◎媒体评价:

    理性而不失温度,感性而不失高度。这不仅是罗翔老师这样法律传播者的愿望,也是在法治社会中我们应有的态度。

    ——《人民日报》

    法律可能让人觉得很生涩,离生活比较远。但是罗老师能让你知道法律跟生活是非常贴近的。他自己本身很懂,所以可以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讲出来。

    ——《南方周末》

    罗翔老师不仅给你提供法律专业视角下的独特解读,还时不时来一场哲学教育,让你感受到一种被降维打击的快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满满。

    ——《第一财经》

    外皮是喜感的口音,搞笑的例证;内核则是在多年的实践和思辨中寻求真理,催人上进,成为内容产业中的一股“清流”。这恐怕是罗翔之所以能持续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中国新闻周刊》

    罗翔老师满足了人们对有力量的通识教育的想像。用荒诞、极端案件逗笑人的同时,夹带出对尊重生命、尊重常识和对理想主义的呼唤。

    ——《三联生活周刊》

    “津津有味”是罗翔弹幕里的高频词。除此之外,人们喜欢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真性情。

    ——《网易》

  • 张明楷刑法学讲义

    作者:张明楷

    ◎内容简介

    母亲和女朋友同时掉进河里,应该先救谁?

    妇女强行与男子发生性行为的,构成犯罪吗?

    为了救五个小孩而杀害一个小孩,构成犯罪吗?

    成人之间秘密实施集体淫乱行为,构成聚众淫乱罪吗?

    幼童盗窃他人手机,父母在旁边看着不管,构成盗窃罪吗?

    孩子杀了人,父亲说人是自己杀的,构成包庇罪或伪证罪吗?

    本来想杀人,但碰巧杀死了正在行凶的罪犯,成立正当防卫吗?

    ……

    那些你在新闻中旁观过或听说过,甚至是完全没想过的问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解释。

    当然,在本书中,你还会看到,刑法学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更肩负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命运,更关乎这个世界运行的法则;刑法学也不仅仅是对正义的追求,更是人类智慧的高峰,而学习刑法学就是在进行一场思维风暴。现在,不妨打开这本书,以此作为你用智慧寻求正义的起点。

    ◎编辑推荐

    ·清华大学教授、国内知名刑法学家张明楷全新力作。

    ·兼具专业刑法书籍的深度和一般科普书的可读性,各行业各的人都能读,而且都能有所收获。

    ·要准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牢记这本书里的观点和逻辑,刑法题目不用愁。

    ·即将成为一名法学生?这本书就是极合适的刑法学入门书。

    ·已经走上了学法的道路?这本书看一遍,顶你花几倍时间去复习。

    ·在以法官、检察官或律师等为职业?将本书当工具书,10分钟一节,哪里有疑问看哪里。

    ·没学过法律,但对刑法感兴趣?来感受一下高能案例的冲击和刑法的思维方式。

  • 中世纪的王权与抵抗权

    作者:[德]弗里兹·科恩(Fritz Kern)

    本书是对中世纪早期西欧宪法与宪制进行的经典性研究,第一部分“中世纪早期的神圣王权与抵抗权”系统论述了欧洲中世纪时期君主的神圣王权与臣民的抵抗权这样一对对应权利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并考察了二者与近现代绝对君主制和立宪制度的关系渊源;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法律与宪法”则聚焦于中世纪欧洲法律的一大特点,即法律必须是“古老而良善的”,以及这一特点在中世纪法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同时该部分还进一步探讨了第一部分已经提及的中世纪抵抗权向近现代立宪制转变的过程。

  • 金斯伯格访谈录

    作者:[美] 杰弗里·罗森

    本书记录了杰弗里·罗森与金斯伯格两位老友持续近二十年的对话。金斯伯格在此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一位大法官眼中的时代议题:法律应该为少数群体做些什么,两性平等在司法案件中推进了多远,最高法院如何应对党派政治的趋势,等等;也谈论友情、生活与爱。对话既呈现出金斯伯格在具体案件中追求平等、正义的深思熟虑,也还原了法袍之下的这位女性,时而严肃时而风趣,真诚而意志坚定,对生活充满热情。

  • 侵权责任法教程(第四版)

    作者:程啸

    本教材可谓靠前侵权责任法领域极富个性与魅力的一本书,体现在: 清晰性。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述极为简洁明了,清晰地点出侵权责任法的重点与难点。 体系性。全书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按照总论一分论的模式系统全面地进行讲解,并利用诸多知识架构图帮助理解,使读者对整个侵权法律体系了然于胸。 启发性。作者在每章节前精心设计了各种案例,既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应的概念、规则与理论,也向读者传授了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法律人应有的思维。 扩展性。本书既有基础、核心知识的系统介绍,又有深入的“评论”拓展读者的思维,引起读者对疑难问题的深入思考。 可读性。本书文笔优美流畅,言简意赅,既不故作高深,也不晦涩难懂,皆为“接地气”的“实话实说”。

  • 刑罚的历史

    作者:罗翔

    ◇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历数五花八门酷刑,讲述刑罚从残酷走向人道的过程

    ◇超千万人催更的刑法历史课堂,从刑罚的演变历史,看懂人类历史的前进规律

    ◇墨刑、宫刑、流放、株连……回首骇人听闻的刑罚制度,珍视来之不易的法治精神

    ◇酷刑把人当作纯粹的工具,是对人的物化,刑罚当然要惩罚犯罪人,但是必须把他当作人来惩罚,这种惩罚本身也是对犯罪人的尊重。

    中国古代的法律以刑法为基础,其主要的法律后果就是刑罚。成文刑法自产生以来,一直试图约束刑罚权。但是人治传统决定这一目的不可能真正实现“法有限,而情无穷”的刑罚思想导致酷刑泛滥,法外之刑五花八门。直到20世纪初,罪刑法定原则的出现,才将曾经无限膨胀的刑罚权,束缚在法律的轨道之内。

    刑罚的历史并不单纯是对旧闻掌故的叙述。从奴隶制五刑到封建制五刑,直至近现代五刑,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漫长而艰难,折射出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嬗变,也让法治背景下的自由价值显得尤为珍贵

  • 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

    作者:何美欢

    《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第2版)》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证引入英美法教学计划的理由,其中第一、二章将提出全球化及本土化为学习英美法的理由。第三章探讨法学教育的性质,更阐明专业教育的含义。第四章将反驳一些常见的反对普通法教学的理由。第二部分阐述所倡议的普通法教学方案,其教育理论基础以及从实践中汲取到的教训。第五章探讨若干教育学课题,为第六章关于《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第2版)》所倡议的计划的概要及理论的讨论奠定基础。第七、八章讨论各个课程的设计及教学经验。 《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第2版)》倡议的是方法的教育计划。《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第2版)》使用“普通法”一词而不使用“英美法”一词,是为了强调《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第2版)》倡议的教学方案的方法与态度,本方案是教授思维方法而不是传授一门实体法。 《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第2版)》倡议的教学计划是基础智能技能培育,其意图是为学生打好基础,为他们日后在海外或本国大学继续学习或者自习创造条件,为建设一支能在国际舞台上运作的律师队伍创造条件。
  • 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

    作者:何美欢

    《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将何老师关于法学教育的深沉思考“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一文置于卷首,并把这个标题作为书名,并不表明这是法学教育的唯一道路,而只是想表明,一名教师,可以有怎样的理想,并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论实现他的理想。
  • 法学院

    作者:朱伟一

    《法学院》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为主线,讲述了美国法学院的许多人与事,从入学考试LSAT,到法学院的课程考试和美国律师资格考试,有很多事里事外的述评。学成归来的朋友读后可以会心一笑,要去留学的朋友会说:嚼,原来如此。
  • 职业规划指南:从法学院学生到专家型法官

    作者:胡勇敏

    谨将本书献给法学院师生、执业律师、法院工作人员和全体中国法律人! 对法学院师生来说,可以了解法学教育情况,掌握法律学习和教育方法;可以决定是否选择从事律师职业,并及早对律师执业前途进行预测和规划;可以为将来报考和从事法院工作做好职业心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准备。 对执业律师来说,可以更好地对律师执业前途进行规划、执行和总结;有利于提升律师执业水平和加强律师文化建设;可以深化对法院运作状况的了解,促进诉讼水平的提高。 对法院工作人员来说,可以对律师这一与法院关系最密切的实务法律人群体有一个认识;可以对职业发展有一个合理预期;可以对于法院的人事状况有多侧面的了解;可以提升自己的审判和调研水平;可以提高裁判文书制作质量;可以为了解法院全貌和从事法院管理做好准备。 本书是一本以从法学院学生到专家型法官的成长道路为重点,对法律职业生涯进行全面规划的指导书籍,包括法学教育入门、法学院校点评、律师执业导读、法院新人准入、法官职业阶梯、法院人文分析、审判艺术运用、裁判文书制作八个部分五十七篇独立成篇的职业规划指南。旨在帮助年轻的法学院师生、执业律师和法院工作人员精彩成长。
  • Working With Contracts

    作者:Charles M. Fox

    Working with Contracts should become a bible for associates in large corporate firms because it offers the reader both basic and more-advanced drafting techniques and concepts. The conscientious reader will be drawn into the subject matter and may likely be surprised that such potentially complex, and perhaps dull, topics could be so inspiring. --New York Law Journal The second edition of Charles Fox's bestselling paperback guide, Working with Contracts: What Law School Doesn't Teach You, updates the original edition published in 2002. The perfect resource for new associates, law school students, business people, or anyone who frequently deals with complex contracts, the Second Edition expands existing material on contract covenants and remedies for breach of a covenant; due diligence conditions; organization of the agreement; credit-related provisions; acquisition-related provisions; the integration clause; and indemnification. Other miscellaneous revisions are found in every chapter of the second edition. In addition, the glossary and the index have been thoroughly revised. In its updated form, Working with Contracts remains the most useful and practical guide for anyone dealing with sophisticated agreements.
  • 完美的合同

    作者:吴江水

    《完美的合同:合同的基本原理及审查与修改(增订版)》内容简介: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规律支配着各种经营行为。交易的产生,是基于交易双方对交易条件均能接受。而合同,则正是这些由双方达成一致的交易条件。合同是经营活动的必由之路,经营活动多以采购合同开始,并通过销售合同实现利润。通过合同所构成的桥梁,各类资源得以合理分配和优化利用。 长期以来,合同研究要么附属于合同法,要么附属于法律文书,因而隔靴搔痒,难以深入。合同作为经营活动的一部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首先是一种经济行为,并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而律师介入合同事务,则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交易中的法律风险,并随着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客户需求的变化而调整工作内容。如何在各种条件的约束下,通过合同文本以及对合同签订、履行行为的管理,实现企业交易利益的最大化和交易风险的最小化,是法律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实际交易中采用的合同远不止合同法分则中的十五种,合同所涉及的法律也远远不止合同法。对于合同权利义务的法律安排或文字表述稍有不当,就会影响交易利益或者交易利益的安全实现。因此,《完美的合同:合同的基本原理及审查与修改(增订版)》从基本原理和实用技能两个角度,通过大量的实例,介绍如何处理合同中的法律问题及表述问题。其核心是如何根据客户的交易需求以及法律环境、交易背景等情况,以最优的方式表述最优的内容,同时倡在融会贯通合同原理的基础上,如何顺理成章地完成合同的起草等工作。 《完美的合同:合同的基本原理及审查与修改(增订版)》内容分为七章、四十五节、一百八十八个主题,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合同工作的入门指引、合同基本原理解析、合同的理解与审查、合同的修改与调整、合同的设计与起草、合同语言的进一步规范、合同法律风险管理及拓展运用,并设定了内容详细的总目录。其中,前五章围绕着合同工作经验、合同基本理论及应用技能循序渐进,详细讨论合同的审查、修改、起草及提交工作成果等具体方法;第六章探讨了合同中如何更规范地使用汉语;第七章则介绍了合同管理以及如何将合同原理扩展运用到制订合同体系、建立规章制度、立法等方面,以充分发挥相关逻辑思维的作用。
  • 思维的笔迹(下)

    作者:高云

    《思维的笔迹(下):真实案例与写作进阶训练》从追问法律职业的现实选择和法律职业新人如何获得安身立命之本的命题入手,以我10多年的真实律师生涯经历、社会热点案例和经验总结为材料,涵括了法律思维、文书文法(语法、句法和词法)、各类文书写作和修订技巧、真实案例、写作技能测试和实务写作进阶训练等内容,以一个法律职业人的眼光,总结了法律思维与写作在实务操作当中的经验、技巧和理论体系。 这是一本讲求实践经验和理论充分结合的书。我非常赞同实用主义法学创始人霍姆斯的观点,“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我相信,市面上已经有一大堆文书范本、模板、指南之类的书籍,读者不缺范本,缺的是范本背后的东西——法律思维和写作技能。与其给初学者提供一大堆不知就里的文书模板和理想化的写作标准,倒不如提供这样一本的经验之谈和真实案例,尽管可能不太成熟甚至有错误,但至少它来源于真实。 书中俯首可拾、启发思考的是智慧的光芒——法律思维。文字不过是思维的外化,唯有思维才是写作的基础和灵魂。长期以来,我国的法律文书写作研究过于注重外在文字表述形式而忽略内在思维规律,导致理论和实务严重脱节。《思维的笔迹(下):真实案例与写作进阶训练》摒弃纯理论研究,立足于实务操作技能,创新性地提出了法律思维模型——棱椎模型,总结了写作和谐律、写作法则、合同写作的七种武器、文书四段论、诉状七段高手等大量新鲜内容。无论在立意、选材还是写作方法上,《思维的笔迹(下):真实案例与写作进阶训练》都与市面上的同类书籍不相雷同,力图为读者奉献出一场实务技能的思维盛宴。 如果说到《思维的笔迹(下):真实案例与写作进阶训练》最有特色之处,应该就是有趣。正如王小波在他的小说《红拂夜奔〈序〉》里所言:“这《思维的笔迹(下):真实案例与写作进阶训练》里将要谈到的是有趣,其实每一《思维的笔迹(下):真实案例与写作进阶训练》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在我看来,法律文书虽然讲究专业知识、逻辑和严谨,但仍然可以写得美丽动人,生动有趣。只不过,法律文书的美犹如夜空的烟花,偶尔绽放于文书表面,更多的是时候,默默地潜行于文书字里行间,思维深处,轻易难寻其芳踪。那些只懂得将法律文书写得晦涩难懂的律师,拥有的只是一颗“枯燥的灵魂”(狄更斯语)和无趣的工作,这正是法律人的通病。
  • 一个小女人的常春藤之旅

    作者:[美]马莎•金

    这是一部自传体纪实小说,讲述美国一位普通女孩——马莎——成功申请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在其中学习、生活以及求职的经历。 马莎原来在大学里主攻心理学及哲学,这一专业的实践性与运用性不强,她在找工作时自然屡次碰壁。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从此开始了她的常春藤之旅。 马莎笑中带泪地讲述她在法学院的种种经历——课堂讨论、考试、模拟法庭……高压下的学习生活,被她的生花妙笔描绘得趣味盎然;更难得的是,她揭开了笼罩着美国名牌法学院的神秘面纱,告诉读者:名校也有拥挤的课堂、古怪的教授;学生也有很多缺陷,也会私下造谣生非。 乐观、坚韧而不乏幽默感的这个小女人,为我们带来了这部励志佳作。
  • 律师之道

    作者:君合律师事务所

    《律师之道(2):资深律师的11堂业务课》内容简介:君合律师事务所作为国内律所的翘楚,在律师业务领先的同时,还建立了系统的内部培训体系:不仅有针对初级律师的基本技能培训,还有针对中级和资深律师的专业培训和技巧培训,以及所有律师参与的热点法律问题讨论和业务交流,从而不断提升君合律师的执业水平。 其中,针对新入所律师的基本技能培训,已经汇集出版《律师之道:新律师的必修课》,获得业界的一致好评。而业务交流课程则由君合资深合伙人和律师主讲,既有理论深度,又极富实践性。《律师之道(2):资深律师的11堂业务课》就是根据君合的上述业务交流课程整理而成。 作为国内顶尖律所的君合,内部对当前热点法律问题的理解与把握,首次对外公开。 海报:
  • 初级律师必修课

    作者:谢莲坤

    《初级律师必修课:如何做好法律尽职调查》内容简介:法律尽职调查业务是非诉律入行最先接触和必须学习、精通的基础业务,不精通尽渊,不能称为合格的非诉律师!全书围绕该非诉核心业务的各个步骤逐一展开,层次非常清晰,便于读者迅速掌握尽调业务的各个环节。作者为专业资深律师,对该业务有很深入的体验和思考,书中很多内容都是其宝贵经验的总结,而且根据讲解需要配以大量案例和实践提示模块,帮助读者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书后还配有真实的尽职调查报告模板,均是读者从他处很难获得的宝贵资料。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系统学习到法律尽职调查的方方面面,掌握相应技能与技巧,为其律师从业道路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