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学
-
论私力救济
徐昕的经典力作,畅销十年再版。 荣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全国第一届青年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入围“1978—2014影响中国法治图书评选”。 这是一个私力救济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呼唤司法独立、公正、公信从 而必须 推动实质性司法改革的时代。 名家推荐: 通过阅读徐昕的这本书,我相信读者能够体味到书中逻辑论证的强烈“推背感”,看到作者富有激情的表达,感受作者思维跳跃的脉动,体会思维在理性和感性之间自由飞翔的快感。 ——张卫平(著名法学家,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本书尽管它关涉到法律整体的命运,但它恰恰因此也不是一个法律问题,它一方面涉及到历史和政治问题的纷繁复杂,也包含了关于作为政治要素的“自由”、“平等”诸观念;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来自法律人的贡献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是少有的,历来如此。 ——林国荣(知名青年学者) 阅读徐昕先生《论私力救济》无疑是一个愉快的精神之旅,“令人耳目一新”的选题,引人人胜的故事,细致入微的剖析,富于逻辑的论证,多种方法的纯熟运用,由微观至宏观的思维飞越,对原有观念的强烈冲击,加之文采飞扬的表达,由不得你不喜欢。 ——魏建(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法经济学研究所所长) 私力救济长期以来被视为一种落后和不文明的现象,但实践中它依然盛行,是人们面对冲突的典型反应,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应认真对待私力救济,发挥其积极功能,限制并疏导其消极倾向,建构公力救济、私力救济、社会型救济良性互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私力救济为传统理论研究所忽视,本书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作者立足本土经验、运用跨学科方法,挑战了私力救济的流行观念,从全新视角论及公力救济、司法和法治问题,试图打通程序法与实体法、法学与社会科学的隔阂,探索一种迈向社会实践的法学。 -
犯罪:社会与文化
本书收录了马林诺夫斯基和塞林的经典之作。马氏对美拉尼西亚和特罗布里恩的初民生活作了个案研究,以令人信服的第一手资料,对这两地的初民生活、习俗规则、法律制度作了新的揭示。塞林对美国移民社群和本土居民的犯罪现象作了社会、文化、心理、伦理层面的探究和比较,使人们对犯罪问题有了一个实证性的认识。 -
红楼梦的法律世界
当我们进入《红楼梦的法律世界》,就会发现这是一座无比丰富的文化宝藏,它不仅可以为红学研究打开一条新的通道,其中还存在着可以与传统制度乃至现代制度互为解释的巨大空间。这里所说的法律,并不是西方学科分类意义上的“法律”,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法律,是中国式的法律,它既包括“礼法”这样的国家法,也包括“家法”这样的民间法。“礼法”和“家法” 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法律。礼与法密不可分,出礼则入法。家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活单位,一个人可以离“王法”很远,但却无时无处不在“家法”的管束之下。《红楼梦的法律世界》正是一部中国式法律生活的真实写照。 -
论占有
英译者前言 德文第四版序言 德文第五版序言 德文第六版序言 译者前言 第一篇 占有的概念 第一章 持有 第二章 占有权利 第三章 占有权利(续) 第四章 占有权利(续) 第五章 作为权利和事实的占有 第六章 占有权利的分类 第七章 市民法占有和自然占有 第八章 正当占有、善意占有等 第九章 占有的实质概念 第十章 概念的文献史 第十一章 多数人同时占有 第十二章 对于法律上的准占有的解释 第十三章 占有的历史 第二篇 第十四章 导论 第十五章 体控 第十六章 不动产的体控 第十七章 动产的体控 第十八章 动产的体控(续) 第十九章 对于体控的详细界定 第二十章 通过先前的体控取得占有 第二十一章 占有意图 …… 第三篇 占有的丧失 第三十一章 占有丧失的规则 第三十二章 占有的丧失(续) 第三十三章 外在事实所导致的占有丧失 …… 第四篇 令状 导论 第三十六章 令状的含义 第三十七章 占有令状 第三十八章 占有令状(续) …… 第五篇 法律上的准占有 第四十六章 导论 第四十七章 人役权 第四十八章 地役权 …… 第六篇 对于罗马法的变更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占有的概念 第五十二章 侵夺之诉 …… 索引 译后记(致谢) -
美国不民主的宪法
宪法是美国政治生活中最受尊敬的文献之一。但是,它是这样一个文件,即使那些事实上并没有获得大众的绝大多数选票支持的白宫候选人,也会按部就班地摆弄它。它给予怀俄明州投票的权重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样多,而不顾加利福尼亚这个由牛仔组成的州的人口数是怀俄明州的七倍之多这个事实。它赋予美国总统根据他的政治见解就可以否决国会两院的立法议案的权力。对于一个共和政制来说,这是反映了当下美国人的制度需求和制度匮乏的良方吗? 桑福德·列文森对这部广受尊敬的宪法投下了严肃的目光,他争辩说,这部宪法的绝大多数条款促成了一个既不公正也无效率的政府。按照既有的蓝图,我们既不可能由我们自己来处置这个不胜任的总统,也无法保证政府在灾难性的袭击后还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可能不太重要,但是毫无疑问问题丛生的是最高法院法官们的终生任职的提名。更为灾难性的是,美国宪法是当今世界既存的宪法当中最难修改或更新的宪法。 民主辩论没有留下几个没有翻动的硬石头,但是,我们倾向于想当然地来看待我们的宪政结构。列文森大胆地敦促美国人民,要他们承担一项长期以来未曾完成的公共讨论,即他们应当怎样采取最好的措施来改革这个最为空洞的文献,制定一部足以容纳美国民主价值的宪法。 http://www.ideobook.com/989/levinson-our-undemocratic-constitution/ -
中国法律教育之路
《中国法律教育之路》是一部研究中国法律教育的文集。其中既有几位活跃的青年学者对中国当今法律教育现状的分析和评论,也包括台湾著名中国法制史学家张伟仁探索中国古典法律教育的经典论文,夏威夷大学教授康雅信(Alison W.CONNER)对东吴大学法学院的精湛研究,以及美国法学大师庞德(Roscoe Pound)50年前对中国法律教育走向的独到思考与见解。另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又收入中国学者观察域外法律教育的三篇文章。最后,作为附录,全面评述此前研究成果的文献述要和文献索引将会引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便利。百年来,中国近代型法律教育历尽坎坷,在许多基本的制度构建方面至今仍处在摸索之中。《中国法律教育之路》不仅追溯了历史,观察了现实,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和设计未来。 -
礼教与法律
作者站在当下回顾清末这样一个法律移植时代的变迁,又从清末反观当下的法律文化。先简述《大清钦定刑律》立法过程,以及与之相伴的论争;然后叙述论争的主要内容,并论争双方的基本观点;后将就当日论争涉及的若干问题分别加以讨论;最后,把这一事件置于更大的历史视界中观察与分析,求取其历史的、社会的意义,以为今日之观照。 -
斑马线上的中国
从测谎仪到摄像头,从安检到城管,从公捕公判到因言获罪,法治十年观察,备感路程艰辛。法治是一种许诺,“走在斑马线上是安全的”。可是,若不能真诚落实法治,斑马线将成为死亡线,死因则是对制度的信赖。这是国家和国民最不能承受的。在本书冷静而富有感情的文字里,相信读者自会发现,法 治还在艰难前行,法律人一直在为法治的启蒙而呐喊。 —————————— 简约的文笔,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触,辩证的逻辑,邓子滨教授《斑马线上的中国》一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当下中国“为权利而斗争”的壮丽图景。 ——陈兴良 北京大学教授 闪耀的洞察力和直觉散布在单调乏味的案例里,你习以为常的定见会突然之间彻底崩塌。等回过味来,我们发现他的分析显而易见又完全新鲜。作者有着似乎与生俱来的“法感觉”,这种禀赋在法律人中也殊为难得。总之,这是一本很带感的书。 ——郭光东 《博客天下》、《人物》出版人 一种健全法律思维的展现。 ——贺卫方 北京大学教授 -
律师会馆
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不错而且有趣的书。而在于引起人们对这些知识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搜索有关的书进行阅读。这本书也可以算是对英国培养法律人以及其他人才的知识的普及读物,依作者自己的标准,它在这方面是成功的。你或许可以随时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和你的知识背景的契合地,发现某些让你心领神会之处,邂逅那些你可能在别的书中知道的英国历史上的各界著名人士,当然也会发现某些你愿意进一步了解的东西。 目录: 第一章 律师会馆的起源 第二章 圣殿骑士团及其后继者 第三章 圣殿教堂 第四章 中殿会馆 第五章 内殿会馆 第六章 林肯会馆与魔鬼突击队 第七章 格雷会馆 第八章 预备律师会馆 第九章 高级律师与高级律师会馆 索引 译后记 -
法律文化三人谈
本书是何勤华、贺卫方、田涛三位教授关于法律文化的“锵锵三人谈”现场实录。三位教授以漫谈的形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对法律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讨论。 读者可以从三位学者充满智慧的言谈话语中品味观点的交锋、思想的碰撞,以及在对中国法律文化的演变历程、中西法律文化的移植与借鉴的经验得失中,感受到对历史的反思。 -
法辨
《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作者的第一部论文集。作者追随法儒孟德斯,而力图推陈出新,以“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用文化去阐明法律”的原则,以奠定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基础。 收入这本书的19篇文章里,13篇刊于《读书》杂志,这些文章曾经以其锐利之思想、清新之文风而引人瞩目,不但令众多外行一窥法理堂奥,因得以亲近法律,同时也使法律学子领略了法律写作的另一种样式,耳目为一新。 此版是自1992年初版之后的第一次重印,作者对原书作了少量技术性订正。 -
在路上
对于一名刚刚拿到或者还没有拿到资格的新手来说,要成长为一名能够独立执业、能够以此作为衣食饭碗的职业律师,就像一匹初次上路的小马要渡过前面那条不知深浅的河。这条河,有人会说它跟脚背一样浅,也有人会说它深到足以没颈。其实,如果你真正下水勇敢地向前走,你会发现——其实河水既不是那么深,也不是那么浅。 -
Justice for All
In Justice for All , Jim Newton, an award-winning journalist for the Los Angeles Times , brings readers the first truly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Earl Warren, the politician-turned- Chief Justice who refashioned the place of the Supreme Court in American life through cases whose names have entered the common parlance- 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 Griswold v. Connecticut , Miranda v. Arizona . Drawing on unmatched access to government, academic, and private documents pertaining to Warren's life and career, Newton illuminates both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Warren. The result is a monumental biography of a complicated and principled figure that will become a seminal work of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history. -
辩护狂
本书目录简介:第一章 何为公正;第二章 踏上律师之路;第三章 为“霍夫曼谋杀案”辨护;第四章 在“警察枪杀市长案”中;第五章 积郁成狂;第六章 疯子不该上电椅;第七章 “上帝之手”等。 -
挑战不可能
他是享誉世界的华人神探,美剧CSI多处以他侦破的案例为原型。 他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刑侦鉴识专家,也是美国警界迄今职位超高的华人。 他被称为“当代福尔摩斯”,“现场重建之王”, 他严谨、细致,洞察力惊人,首开以微物证据定罪嫌犯的先河,擅长在蛛丝马迹中发现真相。 他曾经花两秒钟的时间破案,也曾让20年未破的悬案真相大白;他曾经借着一条手帕还肯尼迪家族成员清白,也曾经让背负18条重罪的“凶手”获判无罪。 从警50余年,他参与调查了全球各类案件8000多起,其中许多案件已成为国际法学科学界与警界的教学范例。其参与的经典案件包括:轰动美国的“世纪大审判”辛普森案、克林顿助手自杀案、克林顿性丑闻案、陈水扁319枪击案、前美国中央情报局职员碎木机杀妻案(在没有尸首的情况下,将凶犯抓获,轰动美国)——每一个重大案件都因为他的介入而得到关键性扭转。他改变了美国司法体系,甚至可以说改变了美国历史。 在犯罪现场,任何一个蛛丝马迹都可以成为他侦破的关键;而在自己的人生现场,他又如何从一个台湾的小警察,成为全球最富盛名的鉴识专家? 50年前,27岁的李昌钰辞去台湾警察的工作,带着50美元赴美留学,端盘子,教功夫,洗试管,用五年时间在美国读完本科、研究生、博士;50年后的今天,他凭借精湛独到的刑事侦查与鉴识技术,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鉴识专家。从台湾小警察到纽约穷留学生,从高校教授到警界精英,他一天工作14小时,用勤奋与坚持反转人生,用经历和智慧证实了人生没有不可能。他说: “我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变不可能为可能。” -
Learned Hand
Billings Learned Hand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judges in America. In Learned Hand: The Man and the Judge, Gerald Gunther provides a complete and intimate account of the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life of Learned Hand. He conveys the substance and range of Hand's judicial and 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s with eloquence and grace. This second edition features photos of Learned Hand throughout his life and career, and includes a foreword by Ruth Bader Ginsburg. Gunther, a former law clerk for Hand, reviewed much of Hand's published work, opinions, and correspondence. He meticulously describes Hand's cases, and discusses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life as interconnected with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circumstances of the times in which he lived. Born in 1872, Hand served on the 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Southern District of New York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Second Circuit. He clearly crafted and delivered thousands of decisions in a wide range of cases through extensive, conscientiou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exercising wisdom and personal detachment. His opinions are still widely quoted today, and will remain as an everlasting tribute to his life and legacy. -
自由的开端
《自由的开端》是一本同时写给左派和右派、自由派和强国派、保守派和激进派、宪政派和专政派看的书。任何带有并固执一己派系偏见的人都不可能完全读懂它。只有那些原意放下派系偏见、虚怀若谷地面对政治事物本身的人,才是作者期待的理想读者。它表达了这样一种爱:爱自由,爱祖国,但最爱思想。 -
论题学与法学
《当代德国法学名著•论题学与法学:论法学的基础研究》一书凡10万,不算厚重,但影响日增,乃20世纪研究论题学之鼎作,亦属“论题学法学”开山之作,也为所谓“美因兹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菲韦格的著作也开启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著作甫一问世即在德国学界引起反响,相关讨论持续长达20年之久,且迅速被译成多国文字刊行,有浩如烟海的评论和研究论文,至今仍属德国和欧洲许多大学法学研讨班以及国际学术会议的研讨主题之一。 -
法治与宗教
《法治与宗教:国内、国际和比较法的视角》介绍关于法律与宗教的研究。按不同主题,不但陈述了在美国法学院案例书中经常见到的关于禁止立教条款和宗教信仰自由条款的材料,而且也包括了国际法与比较法的资料。《法治与宗教:国内、国际和比较法的视角》分为三个部分,框架、宗教或信仰自由、宗教机构和国家的关系。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