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学

  • 我的轭

    作者:高全喜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作者近几年所写的一些散篇杂章的汇编。有的是会议的发言,有的是报刊的评论,有的是学校的演讲,有的是专著的序跋。这是一位法政学者的思想告白,它记录了一段探索的经历、一些观点的交锋和一种痛苦的选择。
  • 法律人的城邦

    作者:强世功

    本书是青年法学家强世功的法学随笔集。书中将“法律人”(lawyer)职业群体作为思考中国法制的重心,从“法律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生活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中”这一基本常识出发,追寻法律人的精神追求与实践品格。作者认为,法律人的城邦是一个伦理生活的共同体,它意味着一种共同的价值选择,意味着一种共同的责任承担,意味着一个生活方式。法律人能否在这一精神城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从城邦意义上讲,法律人的自我认同必须从法律知识的认同转化为对城邦伦理生活的认同。强世功强调,将法律人凝聚在一起的不应当仅仅是法律知识,而应当是对理性真理的追求,对城邦责任的承担。这恰恰是当下的法律人所缺乏的。   强世功的《法律人的城邦》(上海三联书店)一书中,有一篇针对法学院本科毕业生的演说词,他直截了当地说:“法律吸引你们的不是真理,而是职业,与金钱、身份和地位联系在一起的职业。”的确如此,法律学科成为热门、法律职业吃香并不必然标志着法治的进步。如果不对法律人的功利化、市侩化的趋向加以警惕,法律人就会成为法治进程的敌人。在社会对法律产生强烈需求的情况下,法律人难免会陷入一种亢奋状态。媒体将镜头对准他们,官员对他们刮目相看,当事人更是视之为座上宾。这种热情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色彩。法治追求与法律信仰在现实功利面前大打折扣。随着腐败毒素的渗透,法律人呈现利益集团化。法官与律师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金钱往来、利益往来越来越赤裸化
  • 看得见的正义

    作者:陈瑞华

    陈瑞华,1967年生于山东聊城。1985年9月,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先后于1989年7月、1992年7月和1995年9月,在该校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1995年7月,进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7后7月工作期满出站,并留校任教。从1997年8月起至今,任北京大学 法学院副教授。主要学术领域:刑事诉讼法学、程序理论、证据法学、司法制度。主要学术著作:《刑事审判原理
  • 西口闲笔

    作者:徐国栋

    本书系“法窗夜话”系列中的一种。作者为著名中青年民法学者徐国栋博士。内容共分西口闲笔、序跋集、笔谈集、针砭集。生动体现了徐教授的学术风格和情感,有血有肉,思想深刻,文笔犀利,是极为难得的佳作。 本书所收的文章,一半是在“西口”写的“西口”事;另外一半是在“口内”写的,但多数的内容都与“西口”有关,只有少数的例外;所谓“闲笔”,是感情笔墨而非逻辑笔墨,从形式的角度看,就是不带注释的文章。读者可以发现:本书的大部分文章,不仅具有“西口”的要素,而且具有“闲笔”的要求素。
  • 法学.蓝调

    作者:张卫平

    有朋友看到《法学•蓝调(张卫平法学随笔集)》的书名——《法学•蓝调》觉得有点意思,但又不无忧虑,会不会让人误认为“法学烂掉”或“法学滥调”呢?我说,也许不会,细看就知道了。
  • 美国常春藤上的中国蜗牛

    作者:爱岑

    再高的树都有顶,再远的路都有心头,只要方向没有错误。没有吃到葡萄的人,都说葡萄是酸的。傻傻爬树的小蜗牛,却说葡萄一定是甜的,你相信她的话吗? 一个普通的中国女孩,讲述她并不普通的美国求学故事。 她最初害怕在课堂上被教授提问,后来在哈佛法学院自信地做证券法专业演讲; 她从未接触过纽约州法律,只用两个月时间准备,通过了纽约州律师资格考试; 她硕士毕业后,从50多位申请人中脱颖而出,获得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 她赢得美国著名教授的欣赏与信任,担任助手,为58为中国政权也高级管理人员传道授业解惑; 她进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在美国政府机构里写着中国特色; …… 本书的作者,不是文学家,是法律工作者。写作是在她法律工作之余的一种生活方式。作者拥有文学写作的欲望,也有这种能力,但不可能有大块时间投入,只能抓紧余暇而为之。少睡,少玩,少闲聊,不浪费一寸光阴。作者既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又不乏随笔创作的激情。她将学习专业知识的勤奋,带入业余写作之中。 这本作品集,不仅展示外国的见闻,更让人们看到的是她的十二分勤奋,一种欲罢不能的写作状态,一发不可收拾的文字热情。
  • 宪在

    作者:张千帆

    《宪在:生活中的宪法踪迹》内容简介:感受法学与人文之美栖息思想与诗意之间,“独角札丛”丛书作者以国内法学界卓有名望的法学家和崭露头角并颇具人望的青年法律学者组成。集中体现了法律人的法学悟思与人文情怀,或庄重,或深刻+或诙谐,或睿敏,淋漓尽致地揭示了法学者对于置身其中的法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理解与省思,各有千秋,别具情致。字里行间彰显着严谨而活跃的风度与气象,堪为当代法律人的人文情怀与现实关怀之精神图绘。
  • 超越比利牛斯山

    作者:贺卫方

    为庆祝母校西南政法大学成立五十周年,北京校友会策划了这样一套规模不小的学术文库。作为一个一直热心校友活动的毕业生,自己为能够参与这件盛事而感到由衷地快乐。但是,当几位老同学劝我也应该为这套丛书贡献一种的时候,我却犹豫起来了——近年来已经出版过几种文集,新东西很少,根本没有足够的材料做出一道能够与这桌学术盛宴相般配的佳肴来。 推托不过,只好另辟蹊径。忽然想起过去曾经计划编辑过一个自己文字的选本,当时我的家乡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约请一些学者编辑一套自选集丛书,每个人的集子中包括论文、随笔以及对话等。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安排,就用了一段时间,编成一个集子,写了自序,书名也取好了,就是眼下这个名字。但是,后来考虑再三,自己还是主动要求退了出来。只留下一篇自序无书可附,在网上偶尔露露面。 自那以后,六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些年来,我又陆续写了一些文字,尤其是随笔评论类的东西,发表得较多,也有几个集子出版。现在,为了参加这套丛书,不妨在此前的基础上,重新编辑一个新的文集,作为给母校生日微薄的献礼。于是就选择了5篇论文,30篇随笔和7篇序文,加上不久前在母校所作的一场关于西南政法大学精神的讲座记录稿,辑成此集出版。由于多数文章此前曾经收入过《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法边馀墨》(法律出版社1998,2003第2版)、《具体法治》(法律出版社2002)以及《运送正义的方式》(上海三联书店2002)等书,只有演讲一篇、作为硕士论文一部分的“天主教的婚姻制度以及教会法对世俗法的影响”以及30篇随笔中的8篇新作未曾结集出版,所以已经有上述各书的朋友大可不必再破费有限的书钱买这本书了。 把已经出版过的文字重新组合再出版,一个现成的借口是常言所谓敝帚自珍。这个成语不仅仅可以表达一个人对于自家文章的心情,也不妨用来形容一个毕业生对母校的多多少少有些非理性的情感。西南政法大学已经度过了她风雨苍黄的半个世纪岁月,跟世界上一些古老大学相比较,五十岁的大学只能算是处在童年期的小弟弟,况且就学科设置、图书收藏、校园建设等方面而言,西南不足之处尚多。但是,在我们这些毕业生的心中,对母校的看法显然搀杂了太多的情感因素。在歌乐山下的这片不大的校园中,我们度过了美好的青春时光。西南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专业的训练和一纸毕业证书,更重要的,是四年里心灵的熏陶,人格的提升,以及那种独特的校园气氛对于每个人性情的塑造,当然还包括一辈子都脱不去的老火锅汤一般浓烈的西南情结。在题为“西南法律人的精神”的演讲中,我表达了自己对于母校精神的理解,那当然是很粗浅的,或许只表现了我的一偏之见。不过,我真诚地期望,五十周年庆典能够成为母校焕发新的青春的契机,在今后的岁月里,这里能够有越来越浓郁的学术气氛,一代又一代的毕业生能够为国家的法治建设事业做出更出色的贡献。 2002年12月,广东校友会在广州成立,我应邀参加这次盛会,近千名活跃在广东法律界以及其他行业的校友在广州花园酒店会议厅里济济一堂,那样的气氛给我很大的感染。广州是康有为万木草堂的所在,我们又在花园酒店聚会,于是就触景生情,不怕在场的高绍先老师见笑,打油一首,表达自己的喜悦甚至为校友的杰出成就而骄傲的心情。不揣浅陋,把它录在这里作结: 法治万木欲参天, 自由百花已成园。 人间哪得美如许? 西南学子聚岭南。
  • 法治十年观察

    作者:梁治平

    《法治十年观察》收录了作者近十年的短评与专论近六十篇。透过形形式式的案例、事件、论争、现象,重新审视十年来中国的法治进程与社会变迁,看法律建设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法律与社会之间循着怎样的轨迹互动和演进;并就一个案例或事件展开,结合我国的法律进程,进行鞭辟入里的解析,从中可见法治建设有些什么变化,应当改变的又是什么。作者始终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法制建设的重要性,重申公民的权利与平等,更关注法律对于行动者的意义。文章精悍历练,针砭透彻,时时拓展人们观察问题的思路。
  • 寂寞的欢愉

    作者:邓正来

    寂寞的欢愉,ISBN:9787503648526,作者:邓正来著
  • 美国法学院的1001天

    作者:廖元豪

    要知道,“法学”也有创造与感性的一面,“学法律”也可以刺激而有趣。 如果您觉得法律刻板而枯燥,读法律书籍也都味同嚼蜡,那么赶快翻开这本小书吧!它会带您走进一个多姿多彩的全新法律世界! 本书是作者三年异国求学期间点滴积累写就的读书札记,虽然主题都与法律有关,但却体现了一个法律人的思考与沉淀,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气息。 “紫荆丘札记”——反映出一位留美法律学习者求学生活过程的缩影,使读者了解到在美国法学院学习法律的实际轮廓。 “花城偶得”——是作者为了准备或复习课业而写成的读书心得以及针对美国发生的一些法律政治时事所作的评论。 伴随着作者饱含情感的笔触与娓娓道来、平易近人的笔调,展现在你面前的将是一幅立体而新鲜的异国风情画卷!
  • 致年轻律师的信

    作者:德肖微茨

  • 我们律师

    作者:张思之

    《我们律师》是《我的辩词与梦想》(新版)的姐妹篇,收录了张思之律师对律师行业、社会问题等所撰写的各类散杂文,包括律师执业心得、案件时评、办案经历回顾、演讲词、为新书撰写的序言后记等。
  • 我的大学

    作者:梁治平

    我的大学,ISBN:9787503648243,作者:梁治平等著
  • 小路上的思与语

    作者:邓正来

    本书是作者从2003年经由吉林大学而进入体制以后接受访谈的文字记录。这十篇访谈文字所表达的是对一种个人性的、独立性的思想方式的承诺,是对一条充满寂寞和欢愉的“小路”的选择。这种方式的确定,是对一条以各种主流形式构成的“大路”的决然批判。这条“大路”的根本特征,不仅在于它所承载的各种思想取向是主流的,更在十它所承载的各种思想立场都是以一种“集体性”的方式表现出米的——而不论其思想立场是反传统的或反现代的、左派的或右派的、西化的或中国传统的。
  • 扫起落叶好过冬(第二版)

    作者:林达

    本书分成五辑:第一辑是美国的历史故事;第二辑是有关法治国家立法规则的故事;第三辑是就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讲述有关司法过程的故事;第四辑主要通过修道士、苦修院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诉说“不宽容”的恶果;第五辑是作者关于读书和见闻的随想。 五辑文章的故事性都很强,不仅情节跌宕起伏,内涵亦复深厚,读者于轻松的阅读中不难感受到思想的力量。
  • 什么是最好的辩护?

    作者:杨忠民

    这本小册子收录了作者近些年来陆续在《天涯》《书屋》《法学家茶座》《南方周末》等刊物上发表的杂文、随笔,其中的内容被作者定位为“法的常识”,“关乎法的基本价值,关乎法的灵魂”,在当下语境里,常识恰恰应是人们需要铭记和思考的。
  • 书斋与社会之间

    作者:梁治平

  • 桃李江湖

    作者:王人博

    《桃李江湖》提供的是一个中国法学从业者的一种思考和一种思考方式。一个美国的宪政主义者不值得中国人称颂,因为他不可能真正理解一个中国宪政主义者那种痛苦,正像一个意大利的足球迷不可能理解中国球迷的痛苦一样;美国的宪政主义者是美国成功的产物,而中国的宪政主义者是中国近代以来遭受一系列挫折的结果。
  • 法治的细节

    作者:周大伟

    从貌似琐碎的细节出发,寻求制度建设的原理与途径,这是《法治的细节》作者周大伟的典型论证方式。《法治的细节》也启发我们反思一个问题:人类文明不同,就需要调整的关系和遭遇到的困难而言,相互之间并无多大分别,但是所形成的制度模式却差异甚大。这种分歧也许跟民族整体思维方式的不同有深切关联。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