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学

  • 大法官说了算

    作者:何帆

    您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认识,是不是还停留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发生的那些时期?您了解现任九位大法官的背景、经历、个性与司法立场吗?在这个 Twitter、Facebook与Myspace盛行的年代,九位大法官如何思考、办案?他们使用维基百科吗?他们还阅读法学期刊吗?他们有自己的律政偶像吗?他们为何在审判中扮演历史学家角色?他们如何处理判决书中的“脏话”?他们退休之后,如何发挥余热?这本书尝试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同时,告诉您一个最新、最In的联邦最高法院。 2007年至2010年,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们做出了一系列判决。他们加大了对在校学生言论自由的限制,但又宣布校方对学生的“光身搜查”违法;他们认为处决奸淫幼童者违宪,却又确认了注射死刑的合宪性;他们要求民选法官必须在一方当事人为本人捐助者的案件中回避,又放开了企业、工会对政治选举的资金介入;他们要求CSI专家必须出庭作证,还命令不雅词汇退出电视节目。有人说他们与时俱进,顺应时势;有人骂他们祸国殃民,开历史倒车。真相到底如何?这些判决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力量博弈与法理智慧?这本由中国最高法院法官所著的书将为您揭开谜底。
  • 世界上伟大的法学家

    作者:[英] 约翰·麦克唐奈(John Mac

    《世界上伟大的法学家》直接涵盖的是世界法学史上最为著名的26位法学家的生平、代表性著作、法律思想、法学研究成就等。本书间接折射出的是法学的历史变迁过程。全书介绍的主要法学家有诸如盖尤斯、帕比尼安、乌尔比安、巴托鲁斯、阿尔恰托、居亚斯、贞提利斯、培根、格劳秀斯、塞尔登、霍布斯、苏支、柯尔贝尔、莱布尼茨、普芬道夫、维柯、宾克尔舒科、孟德斯鸠、普蒂埃、瓦特尔、贝卡利亚、斯托厄尔、边沁、米特迈尔、萨维尼、耶林等。
  • 别在异乡哭泣

    作者:易胜华

    《别在异乡哭泣:一个律师的成长手记》内容简介:2002年9月,下岗失业的作者在司法局拿到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进入司法局直属的国办律师事务所实习,开始了律师生涯。2003年,作者满怀信心从老家来到深圳,希望这个年轻的城市有作者的一席之地,实现自己的律师梦想。但是,在这里作者处处碰壁,内心非常失落。突然爆发的非典疫情,更让作者心灰意冷。来到深圳一个月后,作者决定离开这个伤心的城市返回家乡。 2009年春,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作者再一次出发,寻找自己的梦想。这一次的目标是首都。和当初在深圳一样,和大多数刚刚来到北京的外地人一样,在这个城市,作者举目无亲,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律师这个职业,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几乎是寸步难行。作者终于坚持了下来,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 这十年中,从国办律师事务所到合伙制律师事务所,从江西九江来到北京,从只有十几个人小所的普通执业律师,成为拥有几千名律师的全国一流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部门主任,作者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作者把这些成长的历程记录下来,希望对远离故土、追逐梦想的年轻朋友,特别是刚走上法律道路的朋友们,能有一些启发。
  • 五位首席大法官

    作者:〔美〕约翰·保罗·斯蒂文斯

    他是二战海军老战士,击毙山本五十六的功臣 他是最高法院大法官,捍卫民权和自由的勇士 阅读斯蒂文斯大法官回忆录 共同见证司法群星闪耀时 在美国,首席大法官是多大的“官”?要不要听命于总统?宪法赋予他的权限有多大?九位大法官出现意见分歧时,能否由他一锤定音?这些问题的答案,大都可在教科书中找到。可是,近代史上的著名首席大法官们究竟有何人格魅力?他们的个性对司法审判、法院地位有多大影响?这些人与同僚关系如何?管理能力是否够格?只有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观察首席大法官的内部人士方能提供答案。 退休大法官约翰·保罗·斯蒂文斯在最高法院工作35年,与五任首席大法官皆有私下接触。他新近推出的《五位首席大法官:最高法院杂忆》,为广大读者认识历任首席大法官,了解最高法院运转程序和决策内幕,提供了一个罕见的视角。追随这位93岁老人的精彩叙述,我们在丰富新知的同时,还可一窥近半个世纪以来,沃伦、伦奎斯特、罗伯茨、布伦南、布莱克门、斯卡利亚等司法群星的闪耀风采。
  • 淡泊从容莅海牙

    作者:倪征燠

    倪征噢,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我国著名的法学家。生于1906年,现在已年近百岁。倪征燠可以说是与中国二十世纪法制史同行一生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的一生没有离开过一个‘法’字。” 倪征噢,中国当代德高望重的国际法学家。他在92岁高龄之际,完成了回忆录《淡泊从容莅海牙》(法律出版社1999年4月版)一书的写作。书中,倪老以翔实的材料,简练的文笔,叙述了自己早年蓄志学法,留学深造,回国后当律师,任法官,四十年代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参加对二次大战的日本主要战犯的审判,及至1984年以87岁的高龄当选为新中国第一任国际法庭大法官等的不凡经历。由东洋而西洋,由司法而外交,倪老的书,堪称是中国百年风云变幻的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从无到有的法制史的见证。
  • 最高法院的“独行侠”

    作者:比尔·巴恩哈特,吉恩·施力克曼

    他曾是“富二代”,后来家道中落,父亲蒙冤入狱。参军第二天,“珍珠港事件”爆发,作为密码专家,他是击毙山本五十六的功臣之一。凭借不懈努力,他先后成为知名律师、上诉法院法官、最高法院大法官。2010年退休时,他已是联邦最高法院自由派大法官的领军人物,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异议者”。在最高法院30多年间,斯蒂文斯一直是撰写异议意见书最多的大法官。他以身作则,践行了司法独立的伟大理念。《最高法院的“独行侠”:约翰·保罗·斯蒂文斯大法官传》作者比尔·巴恩哈特和吉恩·施力克曼通过翔实采访、深入分析,生动展示了斯蒂文斯大法官的戏剧人生和深邃智慧,揭示了最高法院“伟大的一代”的司法理念和心路历程。 了不起的杰作! ——杰弗里·图宾,《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作者 人们很难给约翰-保罗·斯蒂文斯的司法理念贴上标签,但他的正直却是毋庸置疑的。他精彩的法律生涯和敢作敢当的过人胆识,使他成为最高法院最珍贵的财富。 ——理查德·德宾,联邦参议员 本书以翔实笔触,讲述了一位海军老兵、资深律师和杰出法官的故事,他出任大法官30多年来,对美国法律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是了解斯蒂文斯大法官本人及其理念的最佳途径。 ——约翰·波德斯塔,比尔·克林顿总统前幕僚长
  • 誓言

    作者:[美] 杰弗里·图宾

    《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作者,J.安东尼•卢卡斯非虚构作品奖、美国律师协会“银法槌奖”得主杰弗里•图宾最新力作 《纽约时报》畅销书,《华盛顿邮报》年度最值得关注作品 一个法律与政治的故事,一场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对峙 2008年1月20日,在奥巴马的总统就职典礼上,联 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搞砸了宣誓仪式,这可谓是最高法院与白宫之间紧张关系的一个象征。但更富戏剧性的一幕是,2012年,罗伯茨在医保案中改变立场,转而投票支持奥巴马的计划。 作者图宾深谙联邦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和法律幽微,又对大法官及其助理们进行了第一手的访谈,通过对重要判决的描绘,写出罗伯茨法院扣人心弦的故事。他对最高法院的解剖技艺娴熟、发人深思。此外,他还凭借丰富的细节,着力展现了罗伯茨、金斯伯格、索托马约尔、卡根、阿利托、布雷耶、托马斯、肯尼迪和斯卡利亚这九位现任大法官的个性和司法哲学。《誓言》是读者们无比期待的一本书。 继《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之后,图宾给我们带来现在这部写实、睿智的佳作。 ——《里士满时讯报》(Richmond Times-Dispatch) 《誓言》好看,因为它描述了大法官们的许多人性细节,以及他们与白宫的博弈。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那些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内部运作感兴趣的人,必将被这本书吸引。 ——《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 在报道美国法方面,图宾是天赋最高的记者。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百年中国法律人剪影

    作者:陈夏红

    在法律人的存在模式中,法学和法治才能够得到很有效的主观描写和精神分析。陈夏红君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谋略把法学回归于法律人的生命之流中,去观察法律人在现代中国的主体命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群体的几代人几乎都经历过相似的自主性放弃的屈辱,然而也有着在社会流放状态中不甘沉沦的悲壮。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龙卫球
  • 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传

    作者:(德)考夫曼

    本书是一部追忆德国法学大师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的生活历程与学术思想的传记作品,由拉德布鲁赫的亲传弟子、德国当代著名法学家阿图尔·考夫曼教授撰写,中国政法大学舒国滢教授翻译。   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在中国法学界久享盛名,但是拉德布鲁赫的成长经历、他的法学思想的形成历程以及他曾作为德国两届政府内阁的司法部长对德国立法的直接参与和影响等等,则不为我们所深入了解,这些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作者作为拉德布鲁赫的弟子,在法学思想上脉络相承而又自成一家,因此在本书中既客观地反映了拉德布鲁赫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又清楚地解析了拉德布鲁赫的法学思想的由来,对其中的许多存疑之处也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说。本书内容主要包括:(1)与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初遇;(2)人生的困惑;(3)教授和社会主义者;(4)政治活动的时期;(5)魏玛民主立宪国家;(6)重返教职;(7)在精神的流放中;(8)法的革新;(9)文化与宗教;(10)战争与和平;(11)人道主义者、学者、伟人。本书附有拉德布鲁赫年谱、文献和研究拉德布鲁赫的文献。 本书的译者舒国滢教授在翻译中既捕捉了德文著作充满思辩气质的神韵,又以适合中国读者的晓畅表达避免了行文的晦涩,堪称精品。本文适合我国大学法律院系大学生、研究生阅读,也适合法学院教师、法官、律师参考。
  • 卡多佐

    作者:A.L.考夫曼

    《卡多佐》内容简介:本杰明·内森·卡多佐无疑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法官之一,直至今天,他依旧声名显赫,对法律的贡献仍然意义重大。他长期担任纽约上诉法院法官并且当过首席法官,又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动荡年代同任美国最高法院法官。作为这位主人公的第一部全传,《卡多佐》是一位杰出的宪法解释者的不朽名篇。 卡多佐属于进步派法官。他理解并且捍卫这一主张:法律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条件。他也宣传并贯彻这一原则:尊重先例与历史;政府各部门均可限制法官能做和应做的事情。因此,他并不是一味地更新法律。 在这部著作中,考夫曼把这位杰出人物的生平与事业交织在一起。从而多方位展示传记主人的全貌。正如卡多佐的父亲作为律师与法官的丑闻——以罢职告终一一影响了他的一生,他的家庭与犹太人群体的联系。也是他一生的重要因素。然而,考夫曼把重点放在卡多佐本人非凡的事业上,包括他作为注重实际、技艺娴熟的23年执业律师生涯及他关于司法过程的经典演讲和著述。本传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物。他强调义务与责任。但也不无弱点与偏见。
  • 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

    作者:[美]戴维·奥布莱恩(David M.

    2位首席大法官、16位最高法院大法官、12位下级法院法官,以讲演的方式,分享自己对法治的观察、对公正的理解。他们的名字,您一定耳熟能详:霍姆斯、卡多佐、布伦南、鲍威尔、伦奎斯特、斯卡利亚、金斯伯格、苏特、布雷耶、波斯纳……这些著名法官的作品,首次完整收录到一本书中。透过 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美国法官对司法功能的认识,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和对司法政治的洞察,知晓美国式“案多人少”的困境和信息化时代庭审逐渐消失的缘由,而更加重要的,则是对于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的思考。
  • 中伦的秘密

    作者:申欣旺

    《中伦的秘密:中国顶级律所20年风云录》内容简介:1993年,27岁的张学兵从司法部中国法律事务所中心辞职,和他的四位伙伴创办了中伦律师事务所。创所之初,5位合伙人,不到200万元收入。到2012年,中伦已经跃升到拥有上千名人员,年收入将近十亿,排名中国前三位的顶级大所。20年中,中伦帮助SOHO中国、万达集团等成长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公司;其客户几乎覆盖这个时代实力最为雄厚的商业机构、跨国巨头。20年中,中伦以涉外法律业务为抓手,参与全球法律服务市场竞争,并屡屡代表中国政府(如商务部)应诉WTO,地提升了中国法治话语权。从1993年到2012年,有怎样一种力量,促成中伦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脱颖而出?《中伦的秘密:中国顶级律所20年风云录》将为你揭开这个秘密。
  • 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

    作者:[英] 威廉·S. 霍尔兹沃斯

    《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内容为:查尔斯·狄更斯,这位享有盛誉的文豪,原来与法律世界有着不解之缘。从《双城记》、《远大前程》、《雾都孤儿》,到《匹克威克外传》、《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他的每部作品中都有法律与法律人的踪影,更不乏对法律机构与司法制度的生动描述。就连资深律师都惊叹于他对法律行当的熟稔,人们忍不住追问,难道狄更斯与海涅、席勒、歌德、泰戈尔一样,是“从法学院逃出来的文学家”吗? 在这《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里,英国法律史学大家威廉·S.霍尔兹沃思为人们解开了上述疑问。他围绕狄更斯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条分缕析,悉心梳理,为读者复原了狄更斯时代的法律图景,阐释当年的司法背景与庭审模式。无论是虚假保人、拘捕令、财产扣押令这些琐碎细节,还是贵族诱奸案、药店学徒过失杀人案、赌博诽谤案这些逸闻趣事,霍尔兹沃思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使得阅读《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成为一段在文学、法律与历史之间穿行的愉悦经历。
  • 马克斯·韦伯的生平、著述及影响

    作者:迪尔克·克斯勒

    《马克斯•韦伯的生平著述及影响》主要内容: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世界公认的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理论和研究方法论,影响了从历史学到法学众多学科的学者们,尤其对德国近现代和当代法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也是在“当代德国法学名著”丛书中收入《马克斯•韦伯的生平著述及影响》的原因所在。 韦伯著作的覆盖面非常广,涉及各个学术领域。他通晓西方历史和文化,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作过广泛地考察研究。《马克斯•韦伯的生平著述及影响》在介绍韦伯生平的同时,试图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图画,将韦伯一生著作的不同学术特征展现出来,并把韦伯不同时期的与方法论问题有关的论述从各部著作中提炼出来,单独加以评述。 《马克斯•韦伯的生平著述及影响》共分5章:第1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韦伯的生平。作者认为,只有首先了解不同时期各种生活经历对韦伯的影响,才能确切地理解韦伯著作的不同内容特点及他的学术发展的脉络;第2章分5节分别介绍韦伯的各部著作;第3章介绍韦伯的方法论理论,以及对韦伯的方法论理论的各种理解;第4章,韦伯著作的时代影响;第5章,韦伯对当代和未来社会学的重要意义。 《马克斯•韦伯的生平著述及影响》适合我国大学法律院系大学生、研究生阅读,也适合法学院教师、法官、律师等参考。
  • 最高法院的掌舵人

    作者:赫尔曼·奥博迈耶,何帆 编

    二战时,他是在北非服役的一名小小气象兵,多年后,这个叫威廉·伦奎斯特的人成为美国首席大法官,他坚毅果断、个性低调,促成当代最高法院的保守主义转向,主持过对克林顿的弹劾审判和2000年的“布什诉戈尔案”,并最终将小布什成功送入白宫。但他最喜欢的事却是跟同事打赌,从天气情况、积雪厚度、球赛比分到大选结果,赌注是:1美元。这本传记是由伦奎斯特的老友、资深记者赫尔曼·奥博迈耶撰写。书中讲述了伦奎斯特众多逸闻趣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伦奎斯特丰富的“内心世界”。
  • 超越东西方

    作者:吴经熊

    《超越东西方》一书为吴经熊用英文撰写,于1951年在夏威夷完稿,在纽约初版,此后先后被译为法文、葡萄牙文、荷兰文、德文、韩文出版。这是他的自传体著作,书中以一种灵性自白的笔触描述了其人生经历、及其宗教皈依的心路历程。其思绪浪漫任运,题材涉猎广泛,文笔优美典雅,多有惊人之见和神来之笔,堪称中国现代基督宗教灵修文学之杰作。吴经熊以一种信仰的虔诚叙述了其对基督宗教的体验、见证,同时亦以一种比较的视域论及其对儒、佛、道三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精神之真谛精髓的体会、见解。在他看来,“中国人是按照儒家学说为人处世的,同时得到了道家去世思想的平衡,但在他们内在的生活里他们追随的却是佛教思想。”在此,儒家思想的本质乃论及伦理关系,道家思想关涉不可言喻、神秘莫测的终极实在,而佛教则以其“在片刻活出永恒”的禅悟来让人达到从此岸到彼岸、从缘起界到绝对界、从时间到永恒、从现象到实在的“过渡”。他认为,中国精神的最基本特征,“是抽象与具体、普遍与个别、最世俗与最脱俗、超越的理想主义与讲实际的实用主义的结合。”其实,吴经熊在这里已体悟到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文化精神。可以说,儒家之道德哲学是以伦理学之途来追求众生的和谐,着眼于社会人生;道家之自然哲学是以生理学之途来追求自然的和谐,着眼于自然万物;而佛教之精神哲学则是以心理学之途来追求宇宙的和谐,着眼于内心反思。这些追求在中国文化中殊途同归,共构其追求和谐的文化精神。而吴经熊则引入了基督宗教信仰体系和西方文化精神传统的参照,旨在达到对东方、西方的超越。其以娴熟的西文来流畅阐述中国思想,本身更是体现出一种中西合璧、天衣无缝的和谐境界。
  • 丹诺自传

    作者:(美)丹诺

    走在时代前沿的美国思想启蒙者克莱伦斯・丹诺,一生以律师为业,义务为无助的穷人对抗强权。他展现的勇气,堪称当今律师界的理想典范。他发人深省的犯罪观与辩护现,致使他说出流传后世的至理名言:“一个人在未被定罪之前,都是无辜的。” 在本书中,丹诺回忆了他60年为公司、劳工以及刑事案件担任辩护律师的过程中,处理的许多轰动一时、脍炙人口的案件,包括煤矿罢工事件、《洛杉矶时报》大楼爆炸案、娄伯和里波路谋杀案、著名的进化论法庭辩论等大案,从反对死刑的主张、争取公民权利,直至对于司法体制的批判,完整地勾勒出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 其实,丹诺关心的不只是人道关怀的司法体系与公民权利,在本书的字里行间,还隐隐透露出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宗教等领域的精辟观点,以及生而为人的处世态度,对于身处新世纪开端的我们,依然值得借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出版过《丹诺自传》的中文译本,引起极大的震撼,可惜该译本多有删节,令读者无法窥其全貌。本书特别根据原文重新翻译,出版更为信实的中文全译本,以飨读者大众。
  • 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作者:[美] 爱德华·怀特

    关于霍姆斯传记的译著。书中全面介绍了霍姆斯的生平、生活经历、主要学术经历及学术思想,尤其是其在美国最高法院担任大法官期间的实践。本传记资料翔实,写作严谨,不仅展现了霍姆斯丰富的生活经历,同时也深入探究了其法学理论的思想渊源,对于研究霍姆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盲人奥里翁

    作者:龚祥瑞

    本书是龚祥瑞先生对其一生经历的回顾,也是对风云变幻的20世纪法、政、学界的回顾。龚先生以笔端带着感情的语言向读者追述了自己在新旧两个时代的人生经历:在教会学校青涩的苦读、青春时在清华的求学、留学英法的经历、回国后经历的战乱、在昆明“西南联大”的教授生活、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中央政法委两个政权中经历的公务员生涯、解放军进城后留在北大迎接新政权的感受,以及他此后经历的新中国的土改、反右、大跃进、“文革”、宪政研究和由此引发的论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各个时段的真实记录,无不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他的眼睛像一个历史长镜头,全程记录了近一个世纪他身边发生的历史和人文,生动再现了20世纪中国法、政、学界的风云变幻和坎坷求真的人生体验。 龚祥瑞先生作为一个人,一个公民,他一生都在奋斗:为自己国家的文明、富强奋斗,也为自己个人的尊严和家庭的幸福奋斗;龚祥瑞先生作为一个学者,一个公法学家,他大半辈子都在探索,探索在中国如何创建政治学和公法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学科,探索如何对中国公权力进行规范和控制,探索在一个有着2000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度里如何建立宪政和法治。 龚祥瑞先生是我的老师,是我们北大法学院77级的公法学任课老师,我们这一代北大公法学生对公权力和公权力失控的危害以及规范、控制公权力途径的认识主要是从听龚先生的课开始的。我个人被龚先生领进公法学这片广袤之地后,就一直在行政法(公法的主要部门法)领域耕耘,而且继续在这一领域耕耘注定是我终生的事业。 无论是对于公法学者,还是对于普通人、普通公民,《龚祥瑞自传》均值得一读。一个人应该怎么对待自己、对待家庭、对待爱情、对待事业、对待朋友、对待国家?该书会留给你许多许多的启示,龚先生的人生会留给你许多许多的思考。对于我们的政治家,我们的执政者来说,《龚祥瑞自传》也值得一读。领导一个国家,执掌一个政府,应如何对待人民,如何对待知识分子,如何慎用权力,是否也可以从本书,从龚先生一生的悲喜剧中悟出点什么和有所启示呢?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姜明安(北京大学发学院教授 著名行政法学者) 《盲人奥利翁——龚祥瑞自传》书摘 我写本书始于1993年7月,我已82岁,却还没有把孩子的事丢弃。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半世纪前的往事,仿佛依然历历在目。 自1930年起我离乡背井,远走各地。这本书将告诉读者我在各个时期、各个地方是怎样在思考和感受的。我将用半文半白的地方语言向他们追述这一点。我希望,这种体裁会使他们爱读这本书;使他们觉得,它不是一本用专业语言编写的法学及政治学教科书,而是在我家里听到的故事。 我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历史传统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但一切传统无一例外地都是历史的过客。所以我既不忽视传统而逃避现实,也不蹈常习故而故步自封。我是在追求中回顾,又是在回顾中追求的。你们可以举把火把我的书烧成灰,但我自信,它的浓烟烈火将化为下一代人的法学之光。 凡是真实的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而且直至今日,我还未能找到区分正确与谬误的界限,这显然是我的生活时代的悲剧。其实不拘什么时代,但凡有血有肉有灵的个体,不论其社会地位是高是低、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美是丑,总是有限的、片面的,甚至是不伦不类、荒谬可笑的。一切事物,即使貌似真实,也未必正确,似应容得下任何性质的批判或扭曲。因为我承认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的不完备性,否则吾人就将丧失追求民主、公平、正义的全部依据了。因此,我要感谢过去与我相遇的所有的人,包括帮助过我或批判过我的人在内。 这部回忆录记载了本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各处求学、工作、生活的体验。倘有幸终于落入您手中,并使您感到真实而亲切,那就足以表达我对您的忠诚了。正像1949年以来我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组织和群众“交心”一样,在此书中,我不拘于任何被动或主动的形式,畅所欲言,因而可以希望从您那里得到宽容抑或公正的回应。 但我应该立刻接着声明:本人既不想迎合您——高贵的读者;也不想讨好官方——绝对的权威;更不想为所经历的表面不同、实质相似的社会妄加歌颂或诅咒,而只想反映自己内心世界一鳞半爪的感受。 最后,我还想声明,本人并无在有生之年出版自传之意,却存“藏之名山传诸后世”之心,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也确信它必有问世之日,并能为吾人赖以生存的慈悲世界增添一份信念、一缕希望、一片爱心。
  • 最高法院的“喜剧之王”

    作者:琼·比斯丘皮克

    立场保守,却文笔犀利;争强好胜,但逻辑严密;性格狂放,可魅力十足,这些貌似矛盾的特质,却集中在安东宁•斯卡利亚大法官一人之身,使他呈现出复杂面貌。两百多年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出现过诸多富有个性的大法官,但像斯卡利亚这样将司法立场、人格魅力发挥到极致的,却独一无二。资深记者琼•比斯丘皮克通过扎实采访,以精彩笔触,为我们讲述了这位美国最具争议的大法官的成长之路、内心历程、多元个性,揭开了最高法院近20年来围绕死刑、持枪、堕胎、政教关系等重大议题的决策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