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学
-
法理学的政治分析
本书讨论法理学研究什么、它试图做什么以及如何完成这些工作,最为重要的是,它的诸多结论如何能够影响法律实践的日常问题,以及主要的社会、道德和政治观念。作者选择对几位关键法学家的观点进行分析,阐明了法律理论的一般特点,并尝试用一种职业主义和政治分析的方法,来表达这些理论。 本书第一版更多是作为学生教材使用。对此,作者开辟了他的方法,在此版中展现了自初版以来逐渐引人关注的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领域。新版做了大量修订,著述更为明晰,并且恰当的评述了迄今为止的相关文献。有两章新内容处理了近十年来兴起的对英美法律哲学非常多样化的批判性进路。 -
论道宪法
书集合了蔡定剑教授二十多年来公开发表的精华文章,全面展示了他在我国宪法和政制研究领域的卓越成果,读者从中不仅能够清晰地把握这位杰出学者的宪政思想和学术发展脉络,而且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我国民主宪政发展历程及其所存在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会为我们进一步探求中国未来的宪政发展之路指明前进的方向。 -
守法主义
《守法主义》(Legalism)一书初版于1964年,再版于1986年。在本书中,施克莱提出法律职业者(包括法官、律师、法律学者)具有共同的意识形态,即守法主义,并系统阐述了守法主义的概念、特征、价值和弱点。 本书的上篇,评析了法与道德的关系。这一领域在传统上是实证法学派和自然法学派进行激烈对抗的战场。在20世纪50年代末,本书写作前夕,两大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特(H. L. A. Hart)和富勒(Lon L. Fuller)还就法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辩论。[1] 而施克莱则指出,两派实际上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都是守法主义的表现。她揭示了两大法学派各自的意识形态根源和局限性,主张不能割裂法与道德的关系,而要把它们看作是一个连续体(continuum)。 本书的下篇,对法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各种传统法律思想,无论是实证法学还是自然法学,都一致认为法应当脱离于政治,并且认为法优越于政治。施克莱对此进行了批判。围绕着政治审判,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施克莱展示了守法主义立场的偏狭,指出这些审判无法基于守法主义获得正当性,而只能从自由主义政治的角度加以论证才站得住脚。因此,法“不是凌驾于政治世界之上,而是恰在其中”。 -
剑与天平
这本简洁易懂的著作为我们重新呈现了法律与政治之间相互交织的关系。《剑与天平: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省察》论证颇具挑战性,因为在省察法律与政治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作者促使我们对许多关键的课题如正义、国家、宪政与权利进行了有益的思考。更为特别的是,《剑与天平: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省察》为法律人介绍了大量有关政治思想文本中的重要议题,也为政治学家从事诸多政治研究提供了法律的视角。《剑与天平: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省察》由当今杰出的宪法理论大家写作而成,相信它会成为任何对法律与政治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或者教师的必读之书。 -
国家主权与地方自治
《国家主权与地方自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从比较宪法学的高度,重新审视不断缠绕中国政府实践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厘清央地关系的关键是“法治化”。针对中国面临的一系列政府实践问题,系统回顾、比较并展望世界主要国家的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以及这些权力关系模式对解决现实政治与社会问题的作用。通过全面探讨欧美等国的宪政经验,概括和总结了央地关系的一般宪法原则与原理,进而为解决中国的央地关系问题提供了可操作的立法建议。 -
论法治
内容简介 法治是当今最重要的政治理论,但关于它的含义与作用机理存有大量混淆不清之处。本书探究围绕法治理想的历史、政治和理论,从古希腊和罗马思想开始,细陈中世纪对法治的贡献,理清法治在自由主义理论和自由主义政治体制中发挥的作用。作者概述了西方保守派对法治衰落的担忧,提出了激进左派推动了这一衰落的若干原因。接下来展示了法治理论的两个基本分支,考察了各自的优点与弱点。本书站在全球层面上考察法治,在结尾时对法治是不是人类的普遍善这一问题作了回答。 -
立法者的法理学
序言 法理学与民族命运 致谢 第一编 第一章 迈向立法者的法理学 一、问题的提出 二、没有国家的法律观 三、法律人的法理学 四、国家与法律 五、立法者的法理学 结论 第二章 “宪法司法化”的悖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违宪审查”还是“司法判断” 三、“宪法缺场”的话语悖论 四、国家转型的宪政悖论 五、国家转型与法学家伦理 第二编 第三章 基本权利的宪法解释 一、问题与方法 二、“受教育权”的侵权法解释及其限度 三、宪法的结构解释:原旨与文本 四、人民为什么要受教育? 结论 第四章 谁来解释宪法? 一、问题与方法 二、宪法解释权:排他性的专属权 三、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实施的手段 四、“审判权”与宪法解释权 五、法律选择权:隐含的违宪审查权 六、二元违宪审查体制 结论 第五章 共和政体下的“个案监督” 第六章 司法审查的谜雾 第七章 自然权利与领土主权 第三编 第八章 文明的终结? 第九章 大国崛起与文明复兴 参考文献 -
政制与法制
本书分为国家民族本位、修正的民主政治、国家社会主义下之计划经济、文化政策等五编,追思欧美列强的近代历程,历数其治道而求政道;标举人物以探寻思想,由经济、政治和法制,到文化、教育与信仰;自解析其结构与功用,进叩其价值与审美。 -
《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现代宪法史论
本书是耶里内克在英美学术界最著名的一部著作。他在文中阐释的观点据说启发了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写作,这篇短小精干的文章对西方政治、法律思想,至今仍有影响。 这篇文章探讨了法国人权宣言的历史来源。其令人称道的地方就在于他没有局限在法国思想界和学术界内部,而是把权利宣言这一问题放置到了更加宽广宏大的欧洲政治历史和思想史中进行考察。这一超越单纯文本争议的视角展现了权利宣言背后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人看到了一个更生动和全面的现代宪法基本权利诞生的历史图景。 -
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
《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在宪法批准中的辩论(1787-1788)》在反联邦党人看来,共和国里最重要的不是政党,而是公民,共和国的生命不在于“野心对抗野心”,而在于公民具有美德,乐意让个人权利服从于公共福祉,而当代包括美国在内的宪政民主体制所面临的困境,部分原因就是缺少这种久违的公民精神。反联邦党人所推崇的古典共和主义传统,推动人们重新发现公民美德的价值,公民个体同精英代表…样,在协商民主政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公民自己才是公共活力的源泉。 -
我们人民
布鲁斯·阿克曼所著的《我们人民--奠基(阿克曼文集)》克服了把对‘建国者的原意’的无望和荒唐的追求看作发现人民意志之方法这一障碍。该书指出,号召人民起来行动的伟大而神圣的时刻不限于十八世纪建国时期的单一个案。该书贬低了日常政治中政客们的自命不凡,但突出了宪法政治中动员民众支持它的政治领导力的重要性。它赋予了南神秘、无形、沉默,然而至高无上的人民拥有、治理和享有政府以现实的意义。 -
宪法与公民
本书的主题是宪法与公民,主要是以美国宪法和中国宪法为基础讨论宪法的角色和地位。它究竟是作为抽象的政治原则或政治宣言还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司法诉讼来具体履行的行为准则存在。同时还讨论了美国宪法发展与社会科学讨论演变的交织。本文集从理念与实践两个角度,从宪法法案本身与宪法在具体案例中的判决(山东滕州齐玉苓案的判决)两个层次对宪法进行了透视。评论中收的几篇文章是对几个经典文本,比如《会饮篇》、《曼陀罗花》等几个经典文本的评注与解读。从古典那里挖掘生、死、共同体、公民等主题的主要内涵。对我们思考中西方宪法本身复杂的演变和宪法实践大有裨益。 -
宪政与民主
作为一部有关宪政和民主的关系问题讨论的论文集,这些文章的作者观点分歧之处多过一致,但是这些文章的共同中心是,为什么一个社会要限制自身的最高权力?为什么一个民主社会会容忍那些看起来是历史对今天的专断?民主、宪政、私有财产是密不可分的概念。 -
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
《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民主是否有利于国家财政?代议民主的确立是否增加了人民对国家偿还公债的信赖?《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发展了关于债与民主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的理论,并且把它适用于历史比较:拥有强大的代议机构和合理的公共财政的18世纪的英国与二者皆无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法国。 《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主张,代议机构能否促进信赖取决于作为贷方的政府与其他社会群体形成新的联合的可能性,当社会是通过多重政治认同而划分阶层时,这种联合更可能形成。《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提供了历史证据表明,1688年之后英国财政状况的改善与辉格党的发展和宪制转变有很大的关系。在法国,党派力量的均衡使其不可能采纳促进政府可信性的英国式制度。 鉴于政府可信性对于不同问题的重要性,《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的主张与许多学者都密切相关。《公债与民主国家的诞生》涉及宪法、历史、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是对国内相关问题领域空白的弥补。 -
自由与权利
《自由与权利:宪政的中国言说》为政治学与法学耆宿张佛泉先生有关宪政与民主、自由与人权等问题之论著汇集。全书概分上、中、下三篇,凡二十五章。上篇以“宪政与时局”为名,收录先生发表于《国闻周报》的政论时评,涉及民族主义、行宪守法与国族建设诸方面,展现了法政学理与现实社会的种种纠结;中篇为“无法出让的权利”,凡时论二十二篇,侧重基本权利学理的讨论与社会应对,尤其关注于选举权利之推行与民主政治途径的探析;下篇则为“自由与人权”的经典言说,缕析自由概念在宪法乃至宪政上的重要地位,擘划邦国秩序,规制基本人权,阐明“自由之确凿意义——诸权利即诸自由”之意。全书所辑文章,大体按照时间顺利呈列,俾窥张佛泉先生思想发展之脉络。 -
英宪精义
《英宪精义》共分3篇,主要内容包括:巴力门的主权、法律主治和宪法与宪典的联络。近几年来,受宪法学研究之理想的驱使,中国法制出版社再次重印由雷宾南翻译的戴雪的旷世名著《英宪精义》。《英宪精义》内容翔实,便于读者阅读。 -
商业无边界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经济具有重大的价值。简单地说,它指出了美式(更大程度上是欧式)反垄断法的种种圈套和谬误,而许多国家正在生搬硬套这种反垄断法。只要读完这本著作,你就会奇怪在经济科学当道的年代竟然还有如此错漏百出的东西,而且还会惊叹其它国家竟然还会对这趟混水趋之若骛。 这本书将掀掉读者头上的蒙眼布,把错误最初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它们为什么至今还挥之不去解释得一清二楚。任何一个走完这个思想历程的人,都会深深地怀疑反垄断法究竟对社会有什么好处。但是,即使政策制定者出于其自身的原因执迷不悟和一意孤行,我们也至少知道该如何缓解其决策的恶劣效果了。 -
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
在不同的现代法律制度中,法官所扮演的角色有何区别?在英美、西欧和社会主义国家中,民事诉讼当事人、刑事被告以及他们的律师各享有什么权利?在这部启人深思的著作中,一位卓越的法学家对世界各地的法律制度如何管理司法以及政治与司法的关系作了高度原创性的比较分析。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展示了一种新的视角,使得迥然相异的程序特征呈现为可辨识的几种模式。 本书在2004年出版了中文版,现在这个修订版被编入《雅理译丛》。 -
真正的权利
本书以霍菲尔德的理论体系为基本分析工具,重新探寻了一种极具解释力的权力理论,试图在理论与实践上解决“当冲突的当事人都主张自己拥有权利时,我们应当如何行动?” 本书作者用“真正的”和“虚假的”比照代替了以往权利理论中常用的“绝对的”和“相对的”比照。根据这一区分,唯有成熟的道德人才能够拥有权利,儿童、精神受限的人只能拥有有限度的权利,而胎儿、死者和各种群体则不能拥有任何的权利。与此同时,义务隐含在权利中,权利的冲突与义务的冲突关联一体,权利并不是不可超越的。 本书在法律理论界享有盛誉。任何对权利感兴趣的人都可从本书中获益匪浅。 -
汉语法学论纲
《汉语法学论纲》一书,从中国文化命意的深度和高度,怀揣着家国情怀的现实和忧思,以学术的敏锐和严谨,挖掘了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明背后的价值思想脉络及其与现代法学的转轨对接途径。其中,“汉语法学论纲——关于中国文明法律智慧的知识学、价值论和风格美学”一文,计12万字,全文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5期,在1949年后的学术期刊界一次性发表的长文中尚属首例。 具体说来,该书所谓“汉语法学”,以汉语作为表意工具,于中国历史的观照下,将中国人生和中国社会的法律生活当作基本对象,而将中国文明的人文忧思与价值关怀拥纳入怀,意在讲述一个民族文明转型和立国进程的法律史叙事,构成了它的政治立国的意义指南,也是赋予近代中国“立国、立宪、立教和立人”四位一体的政治建国进程以制度肉身的法意资源。经此作业,本书着意于现代中国政道与治道的法理表达,期期于探究一种基于深切历史感的华夏邦国政治,从而,为奠立现代中国文明的法制体系提供伦理—政治意识。 编辑推荐 1、《汉语法学论纲》开篇“汉语法学论纲——关于中国文明法律智慧的知识学、价值论和风格美学”一文,计12万字,全文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5期,在1949年后的学术期刊界一次性发表的长文中尚属首例。 2、许章润此书行文亦不改 “半文半白”之风,时而端庄隽永,时而洒脱诙谐,且真有点“梁任公的味道,笔尖常带情感”,一边阐发汉语法学的价值思想体系,一边仍不忘嬉笑怒骂,畅抒忧国忧民之思。 3、现在学术界都忙着与国际接轨,许章润则执意从中国本土的历史资源中挖掘阐发法学背后的价值思想体系,从中国文化的高度构建颇具特点的汉语法学体系。此举不可谓不“顽固”,然而,正因为他的固守阵地,汉语法学理论才得以在一片欢呼声中异军突起,独领风骚。 中国政法大学舒国滢教授:《汉语法学论纲》是中国法学在全球化过程中应对竞争和挑战的激烈之作。 清华大学江山教授:《汉语法学论纲》为法学界开了个很好的头,并从历史法学沿革的解读进一步梳理了“道”的演变及其与法律的关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全喜教授:《汉语法学论纲》是基于中国当代或者近百年思想、中西文明交汇的一本忧思之作。 西南政法大学董彦斌教授:《汉语法学论纲》是中国版的历史法学的绪论,是跟大传统相联系的法理学,是中国版的新自然法学的起点。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