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傳記

  • 鹤见俊辅传

    作者:[日]黑川创

    【编辑推荐】

    ※ 战后日本思想界旗帜性人物鹤见俊辅权威传记

    ※ 以九十三年的传奇人生,折射20世纪日本知识分子的心灵秘史

    ※ 传记作者自幼时起在鹤见身边度过半个世纪,掌握第一手资料,收入大量珍贵照片

    ※ 著名学者孙歌作序推荐 第46回大佛次郎奖获奖作品

    1.鹤见俊辅出身于日本显赫的家族,却因为过于严格的爱而反叛,早早地便出入花街柳巷,直到被大岛渚改编成电影《感官世界》的阿部定事件吓到。

    2.他在哈佛大学跟随哲学大师卡尔纳普、蒯因学习,却因为珍珠港事件,被迫在监狱的马桶盖上完成毕业论文。

    3.从日美一开战,他就认为正义在美国这一边,却仍然决定坐交换船回国,“在日本人中间迎接战败”。

    4.他学习的逻辑实用主义,强调从语言分析开始哲学,但他的字典来自战争,他不得不从恶开始,并陷入维特根斯坦式的逻辑与罪的纠缠。

    5.在爱国与民主之间,他站在民主一边,但这并未让他变成亲美派,事实上他后来拒绝再次踏上美国的土地。

    6.与丸山真男侧重于构建自己的思想不同,他是要把自己作为平台和中介,通过创办杂志、组织同好会和为无名者作传,让尽可能多的人抵达自己的哲学。

    7.在无数次失败的自杀之后,他活成了世纪老人,而他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8.他喜欢喝可口可乐,而因为不喝酒,他便将之作为“放荡之味”。在他的棺内四角,便放着小纸杯装的可乐。

    我阅读了这部传记,获得了不小的收获,从思想史的视角来阅读,可以设身处地地体验这本书所提供的关于战后日本社会知识活动的很多具体状况,这些状况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鹤见之为鹤见的秘密——他属于一个剧烈转变的时代,他给我们提供了进入那个时代的一把特定的钥匙。

    ——孙歌(著名学者)

    在一家过分拥挤的意大利餐厅里,我们谈到了鹤见俊辅。这是纽约4月的一个傍晚,我与坂本龙一斜对面而坐……在我有限的理解中,他们[丸山真男、加藤周一以及鹤见俊辅]是战后日本社会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塑造了一代人的成长。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作为战后日本思想界并驾齐驱的巨人,继竹内好(1910—1977)、丸山真男(1914—1996)、吉本隆明(1924—2012)之后,鹤见的离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执战后日本思想与言论牛耳的“战前派”与“战中派”(分别指在战争前与战争期间形成人格的两代人)知识分子就此谢幕。由于独特的战争体验,这些知识分子对近代日本的国家主义展开了透彻的分析与批判,在日本迈向现代文明的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可以说,这些知识分子所展现的思想与行动,已然决定了他们作为巨人不朽的一面;他们自身就是战争留给日本以及世界的遗产。

    ——李永晶(《分身:新日本论》的作者)

    【内容简介】

    代表战后日本的思想家鹤见俊辅(1922—2015)出身显赫,外祖父是后藤新平(历任日据台湾时期民政长官、满铁总裁、内务大臣、外务大臣、东京市长等),与伊藤博文有深交,父亲是鹤见祐辅(作家、政治家),日本公共外交领域的先驱。

    不过在严格的家教环境中,鹤见出于反叛心理,从小品行不良,之后在父亲安排下前往美国,在哈佛大学跟随哲学大师卡尔纳普学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鹤见乘交换船回国,作为军队文职人员前往爪哇岛工作 。在此期间他的一位同事被选中去执行杀害俘虏的命令,这成了鹤见哲学思考和道德逼问的关键时刻。

    日本战败后,鹤见创办并主持《思想的科学》,这本杂志堪称了解战后日本的钥匙,除了出版时间达五十年,还因为它是一个要最广泛深入日本社会肌体的平台。而在这一切之中,鹤见俊辅堪称灵魂人物。

    本书是自幼时起在鹤见身边度过半个世纪的黑川创,翻阅全部著作及相关文献,对这位“稀世哲学家”九十三年人生历程的追寻,是可以成为今后所有鹤见研究基础的真正的评传。

  • 岩田先生

    作者:[日] HOBO日刊ITOI新闻(编)

    本书取材于HOBO日刊ITOI新闻所刊载的岩田聪先生的大量访谈,以及任天堂官网上登出的《向社长询问》栏目,将“岩田先生的话”按照时间、主题的顺序,重新编排,汇集成册。从来自札幌的高中生“天才程序员”,到扭转巨额负债状况的小型企业社长,再到世界顶尖游戏公司任天堂主理人。岩田聪传奇的一生,他的经历与经验,价值观与哲学,经营理念,以及对于创意的思考,尽在这本书中。书中还特别收录了宫本茂和糸井重里谈岩田先生的追忆文章。

  • 被偷走的人生

    作者:〔美〕潔西.杜加

    一段追不回的青春,一個令人心疼的真實故事 從被綁架的那一刻起, 她的18年被濃縮在一張床和一個房間裡…… 震驚全美性綁架案當事人潔西.杜加親筆撰寫 美國上市三個月銷量突破100萬冊 《紐約時報》非小說類暢銷榜第一名 亞馬遜書籍排行榜冠軍 2011年美國自傳類書籍銷售冠軍 吳淡如、陶晶瑩、范瑋琪、張珮珊、紀惠容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蔡詩萍 心疼推薦 1991年一個尋常的上學日,住在加州南太浩湖小鎮的11歲小女孩潔西.杜加,在上學途中被一位男子開車尾隨靠近,男子拿出電擊槍擊昏潔西,把她帶回家中的後院倉庫,從此作為他的性奴隸。潔西在18年囚禁生涯中,於14和17歲共生下兩個女兒,直到2009年8月26日獲救。 本書由僅唸到小學五年級的潔西親筆撰寫,從小父母離異的她,和母親以及繼父與妹妹一同生活,在這個破碎的家庭中她很少感受到愛,書中她從被綁架那一天為始,記錄在密室囚禁的非人生活:她懼怕、傷心、不解、懷疑、她第一次的性、她以表現乖巧換取微小的心願、她忍受不合理性侵(尤其是綁架者嗑藥的時候)、她懷孕、養育小孩及至最終獲救等等。 有別於同類傳記的是,即使書中不乏令人髮指的行為,然而潔西不以控訴口吻,沒有憤恨加害者的強烈情緒,當然回顧過去也並非毫無痛苦,但她選擇無私說出遭遇,希望同樣的悲劇不再發生。本書是美國2011年度自傳類銷售冠軍,從潔西自述的故事中,讀者看見人性猥瑣敗德的一面,更且認識了年幼無助的潔西如何從微小的事物中得到支持生存的力量,並在得救之後,又如何揮別不堪的陰影,擁抱遲來的自由。慈悲如潔西.杜加,她是所有身在幸福而不自知者的人生導師。如果閤上這本書時你曾流下眼淚,或許是因為我們共同感受、見證了潔西的勇敢所散發出來的溫暖。 後記:2011年6月2日,加州政府以綁架和性侵罪名判處綁架者菲利普.加里多431年無期徒刑,他的妻子南希則以誘拐和強姦罪名獲判36年無期徒刑。 ********  被強暴犯軟禁十八年的潔西,在應該剛要成長的青春期就當了小媽媽,面對這麼不公平的際遇,她充滿了感謝和善念。她有的不是毀滅的念頭,她說,有一天如果她自由了,她要出去幫助更多的人。闔上書,除了為她掬一把辛酸淚,更希望這冷漠的世界,能夠有更多人打開心、睜開眼,路見不平,仗義相助。或許,牽一個小妹妹過馬路,就能讓她平安地度過一天、或者一年、一生。──陶晶瑩  故事令人震撼,她的無怨與寬容使人鼻酸,這是一部讓人心痛的真實人生恐怖片,即使潔西遭遇許多不人道的對待,卻仍然能懷抱希望迎接未來,祝福她!──范瑋琪  也許正因為風險難免,也許正因為人性始終在光明與黑暗中擺盪,這本書於是有了悠悠傳世的價值。畢竟,唯有苦難者,方知何謂幸福,何謂人間的摯愛!唯有看透人性之幽暗者,方知人性底層那一抹微光的照射何其珍貴!──蔡詩萍  勇敢、充滿人性尊嚴、誠實到令人心痛。──《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 令人震驚、具有啟發性……文字簡潔具有感染力。──《美國今日報》(USA Today)三星推薦  我們無法不愛潔西的毅力。她實在了不起,潔西教給我們太多事情了。──歐普拉(Oprah Winfrey)Twitter發言。  我對她的毅力感到驚嘆……看完這本書之後,我不認為她的價值因為這次經歷減損,只知道自己徹底折服於她的勇氣。──《美國娛樂周刊》書櫃人生專欄(Entertainment Weekly/Shelf Life)  扣人心弦。──《洛杉磯時報》捷克特.寇皮(Los Angeles Times/Jacket Copy)  閱讀的過程很痛苦,但是值得……我看完後還哭了……《被偷走的人生》是一本了不起的書,今夏必讀。──《好萊塢記者網》(HOLLYWOODREPORTER.COM)  對每一個美國人而言,這是一本必讀的書。──《蓋瑟網》(Gather.com)
  • 藍儂回憶:1970年滾石雜誌完整專訪

    作者:楊.S.韋納

    假如七0年代的降臨意味著搖滾音樂史上一連串殘酷的幻滅,那麼約翰.藍儂這篇最為震驚後世的訪談,很可能是其中最狠最痛的一擊。1970年,藍儂早已對昔日的「披頭」身分、以及所謂六○年代神話深惡痛絕。身為這樁神話的創建者,他決定當著萬萬千千觀眾的面、親手揉碎它。套用作者楊.韋納的話,在當時,Beatles是「地球上最受矚目的現象」。用藍儂自己的話來說,則是「比耶穌更受歡迎」。於是我們多少可以想像藍儂要打破的那個神話,是多麼難以逼視、牢不可摧。 那是不只一整個世代共同擁有的記憶與夢想,那是數以億計的青春年華共同見證的笑聲與淚水,那是當我們對自己生命中種種不堪感到絕望時,重新賦予我們力量的泉源。而藍儂幾乎親手毀滅了這一切:「夢已經做完了」。這篇石破天驚的訪談錄不妨視為一次壓抑了三十年纔終於爆發的嘔吐,讓全美發行量最大的音樂雜誌Rolling Stone站穩了青年世代媒體霸權的地位。 多年來,《藍儂回憶》一直都是所有「文化人專訪」的參考座標,也是「深度搖滾書寫」的經典範例--每個雜誌記者,夢寐以求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寫出像這樣專業、深入、「後勁十足」的對話錄,而能留名青史。
  • 毛泽东自传

    作者:〔美〕斯诺/笔录,汪衡/译

    建国六十周年献礼 伟人自传首度公开 《毛泽东自传》的最初版本是一部极其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献,是毛泽东于1937年亲自向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口述生平事迹的忠实记录。曾在解放前的“国统区”以单行本形式出版发行,具有很高的史料和珍藏价值。书中记述了毛泽东同志从诞生至革命早期的人生历程和思想脉络。 本次全新出版,经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专家重新审定和整理,同时收录《毛泽东自传》原始版本及首次在刊物上发表时的珍贵书影,从不同侧面展现毛泽东的人生历程与领袖风范。对于当代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毛泽东的伟大一生具有重大的思想和研究价值。
  • 不合理的行為

    作者:唐.麥庫林,Don McCullin

    麥庫林,公認為當今世上最傑出的戰地記者。他的影像備受討論,他的作品連英國政府也畏懼,他的經歷令間諜小說作家約翰.勒卡雷大為折服;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比大多數小說、電影都精彩,卻又很少有男主角能如他一般剖析自己的黑暗與卑懦。戰火不曾擊倒他、軍方的格殺令阻止不了他,唯有良知令他退出了戰場。 我們全都受天真的信念之害,以為只需憑著正直,便能理直氣壯地站在任何地方。但倘若你是站在垂死者面前,你需要更多理由。假若你幫不上忙,你便不該在那裡。試著「拍下」和平吧,這其實比拍攝苦難影像更難,卻是一個改變當今好戰世界的辦法。 他對生命的體認來自最直接的撞擊與目擊,沒有一絲作偽或誇大。他的人道精神不是透過閱讀養成,而是出自一生經歷的創痛。 简体中文版即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裕仁天皇

    作者:賀伯特.畢克斯

    德國的希特勒、義大利的墨索里尼、日本的裕仁──點燃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的三位領導人中,只有裕仁天皇得以安享天年。裕仁在世人眼中的形象,是溫文無辜的虛位君主,對國政毫無興趣,也無力置喙。 但是這本普立茲獎得獎作品卻試圖還原、重塑裕仁的面貌:他以祖父明治天皇為典範,積極涉入內政外交,在幕後主導政局。裕仁縱容軍方挑起事端,從戰略部署到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的設置、毒氣的使用,裕仁不但知情,甚至可能參與其中。
  • 凝望─我眼中的海飛茲

    作者:雪莉·克魯斯/宋儀清

    雪莉‧克魯斯(Sherry Kloss)將海飛茲(Jascha Heifetz)的火炬饋贈給我們所有人——她不僅用高超優美的技藝打動我們,同時也開啟了通向海飛茲課堂所有寶貴傳統的大門,使我們都彷彿幸運地上了海飛茲的課。」雪莉‧克魯斯將她與雅沙‧海飛茲在一起時的回憶重現,做為連接「舊派」音樂世界和當今世界的重要一環。 克魯斯女士在她的著作《凝望──我眼中的海飛茲》中提到,做為海菲茲的首席助理並協助管理南加大的海飛茲大師班,她感受到海飛茲先生不僅是一名藝術家、教師也是一位偉大的人,他堅守原則,擁有高超的技藝,並且對教育全身心投入。他將自己親手開創的傳統與學生們分享,在生命中的後些年他一直在授課,就是為了確保小提琴名家們最耀眼和璀璨的年代——從萊奧波德‧奧爾(Leopold Auer)、弗里茨‧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到雅沙‧海飛茲能夠代代相傳。他以身作則,並要求他精心挑選的學生們達到他嚴格的標準。 雪莉在書中描述上課時接觸的導師及大師班上課情況。雅沙‧海菲茲的大師班十分令人著迷,裡面總是充滿不同國籍、性格和氣質的人。海菲茲作為一名藝術家、一位教師和一個偉大的人,將自己親手開創的傳統與他的學生們分享。在長達11年的時間中,克魯斯有幸成為少數幾個親近他的圈中成員之一,從而發現了一個外界一直想要瞭解的海菲茲。 通過雪莉的短篇回憶錄,透徹地瞥見在家和在工作室中的海菲茲。由此,我們對這位獨一無二的天才,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本書將令人愛不釋手!」
  • 控訴虛偽的影像敘事者:黛安‧阿巴斯

    作者:派翠西亞‧包斯華

    當電影《皮相獵人》(FUR)以虛構的腳本來對應謎樣的黛安阿巴斯, 真實人生常與希薇亞普拉斯、芙莉達卡蘿相提並論的黛安阿巴斯,再度成為人們的焦點。 Diane Arbus:我是攝影師,不是女性攝影師 黛安‧阿巴斯是史上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 是影像敘事的顛覆者、開創者, 連電影大師史丹利‧庫柏力克也從她的作品獲取靈感。 如同芙莉達‧卡蘿和歐姬芙,她在藝術和私生活方面都極為精彩, 她的傳奇,就像女詩人希薇亞‧普拉斯與瑪麗蓮夢露一般,極富魅力。 黛安‧阿巴斯說:「照片就是關於祕密的祕密。照片告訴你越多,你知道的越少。」本書作者於此開始調查這個祕密——探索她的謎團,設法找出黛安眼光的種種源頭。 一九六五,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攝影藏品聯展, 選入了三幅黛安阿巴斯的作品, 展覽期間,館員每早的例行公事就是將這三幅展品上的口水擦掉。 只因她的影像非常直接、原始,剝除所有的矯飾,這讓大眾很不習慣。 黛安阿巴斯拍攝公眾目光看不見的人和世界的私密經驗, 拍攝的對象包括侏儒、雙胞胎、天體營、扮裝癖者和畸人, 大幅改變人們對「可允許拍攝的事物」的看法。 她檢視世界,而非詮釋世界, 她也小心翼翼地探索社會邊緣者和社會中心人士的視覺歧義。 她說,她只害怕自己的內心世界,從不害怕外在的世界。 她不過是想要幫「臉或故事打動她的人」拍照而已, 在影像的巨大衝擊背後,黛安阿巴斯不過只是凝視真實世界的敘事者。 一九七一年,她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作品已經成為時代圖像誌的一部份, 然而,黛安阿巴斯本人仍是一個謎。 本書是黛安阿巴斯最權威的傳記,對她的一生做了極為詳盡的描繪, 帶領讀者理解這位傳奇攝影師的世界與攝影觀點。 非常迷人……一本令人信服的傳記……極有價值,對美國一九五○、六○年代的文化史有深入的見解,對阿巴斯的特殊地位也有深刻的理解。 ——《華盛頓郵報書世界》(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書評 縈繞不去,令人心煩意亂……包斯華帶領我們接近她的傳主——靠近到令人著急的地步。 ——《紐約時報》的克里斯多夫‧李曼赫普特(Christopher Lehmann-Haupt) 這本傳記包含了多位藝術界傳奇性人物的豐富史料……派翠西亞‧包斯華的刻畫引人入勝。 ——《紐約》雜誌的安德魯‧霍勒倫(Andrew Holleran)
  • 安東尼波登.半生不熟

    作者: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

    出版首週即迅速登上AMAZON、《紐約時報》TOP 1 睽違十年,《廚房機密檔案》令人期待已久的續集! 辛辣,但真誠。 「毫不在乎」對我來說一直是很成功的商業模式。——安東尼.波登 從主廚、作家到專業美食玩家,波登如何看待人生的不同面貌? 對於當今廚藝界的生態與爭議人物,又有什麼見解? 波登以猛烈的自白與批判,深入探索廚藝、食物與人生的核心 毫無保留,火力全開! 十年前經典的《廚房機密檔案》問世,除了提醒我們外出用餐的注意事項和潛在危機(從週一不新鮮的魚到回收再利用的麵包),也讓波登一舉成為全球知名作家。這十年來,廚藝界的文化、生態,以及波登本人都有了不少改變。 波登在《半生不熟》這本半自傳作品中探索十年來的轉變,在過往歲月與當今廚界生態間來回穿梭,回憶從廚師變成行遍天下美食玩家的奇特經歷;在這段期間,他甚至升格成為人父。 波登剖析他的所見所聞,不時穿插自白、批判與調查,並以其犀利的筆觸,點評或質問美食界鼎鼎大名的人物,包括名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顛覆精緻美食界的年輕主廚張戴維(David Chang)、備受推崇的「慢食之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頂尖主廚大對決》(Top Chef)的贏家和輸家等,甚至專闢篇章批判他心目中的「混蛋食評家」亞倫.瑞奇曼(Alan Richman)。 波登總是不時反問「何必煮呢?」或者「何必煮好呢?」這類牽涉美食核心的根本議題。在他辛辣的直率筆鋒下,?藏的其實是熱切而真誠的、對美食感動人心之力量的信仰。《半生不熟》以妙趣橫生的精彩敘述,帶領我們一窺廚藝界的樣貌,並重新思考人生與食物的意義。不論是老饕或門外漢,都能讀得津津有味,興致盎然。 ★好評推薦: 安東尼.波登永遠是最誠實的一個角色。在本書裡,他一貫的犀利風格未曾改變,但最特別的是,他描述自己也如此直接。--「個人意見」陳祺勳 ★媒體推薦: 波登有見解,懂門路,好品味,是個渾然天成的魅力作家……一談起食物和烹調者,他就成了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派。 ——《紐約時報書評》 波登是個生動、輕佻、常語帶髒字的作家,犀利抨擊時,他興奮地毫不手軟,但寫起珍愛的事物時,他更是妙筆生花,興致盎然。他對餐廳員工幕後生活的翔實描述實在精彩。 ——《華爾街日報》 波登那強而有力的聲音,從攝影機前轉移到書頁上。他言詞犀利無畏,大鳴大放,毫不愧悔。 ——《洛杉磯時報》 《廚房機密檔案》的作者已升格為人父,但講起話來還是百無禁忌、活力十足,犀利依舊。 ——《時代》雜誌
  • 维基大战前传I

    作者:[澳] 赛利特·德累福斯,朱利安·阿桑奇

    本书是朱利安•阿桑奇目前为止唯一的一部著作,甚至可称为“半部自传”。它是一部见证互联网改变人类历史的伟大纪实文学作品,讲述了以 “门达科斯”(真名:朱利安•阿桑奇)为代表地球上最强的天才黑客,在虚拟世界里先后成功占领了美国宇航局、加拿大北电网络等诸多领域的世界之巅,甚至敢于发起“国际颠覆运动”,令地球为之晃动的传奇故事。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不得不四处流亡,去躲避哪怕是一个小小警探的追踪。 阿桑奇今天的遭遇与面对法庭时的大无畏可以说是再现书中“战斗史”,人们可以从中找到他为何要以一己之力去挑战美国的原因,更可以深入思考为什么天才的人和天才的政府不能和谐相处? 精彩亮点 1、朱利安•阿桑奇唯一著作,堪比半部自传 2、“地球上最强黑客”的最全史书 3、深度思考:为什么天才的人和天才的政府不能和谐相处
  • 梅庵琴人传

    作者:严晓星

    梅庵琴派是民国初年崛起的新的古琴流派,在琴坛有着巨大的影响。这是一部纪传体的梅庵琴史,以已故的王燕卿、徐立孙、邵大苏、程午嘉、刘景韶、吴宗汉、陈心园、朱惜辰等四十位琴人的跌宕人生,描绘出百年来古琴艺术飘零传续的缩影。同时以《待访录》提供未能入传者的线索,以《梅庵琴派系年》补纪传体之缺。本书之写作,参考的文字资料不下二百余种,包括书信、日记、档案、未刊手稿、旧报刊、地方文献及各类古琴资料,兼有口头采访,披露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配有近两百张的珍贵图片,其中相当部分系首次面世。本书由九十年代《读书》十大作者之一的辛丰年先生作序,著名古琴家丁承运先生题签。中国琴会会长龚一先生推荐并盛赞:“作者做到了力求言必有据,公允平实,许多资料又鲜为人知且极其重要,没有时下常见的浮夸、庸俗吹捧的风气,写法也颇值得称道。”
  • 一九三三

    作者:卡爾.洛維特

    一九三六年,海德格與他最重要的學生卡爾.洛維特在義大利見面。當時洛維特正因為猶太血統被迫流亡,然而,與他同遊羅馬的海德格,竟毫不在意地戴著納粹勳章。這讓我們想起洛維特曾經如此描述海德格:許多人嘲笑海德格早期的奇異穿著,竟沒人注意到那身打扮不就是介於市民的常服與納粹衝鋒隊的制服之間嗎? 《一九三三》一書,是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洛維特記錄自身早年的知識形成與納粹主政後被迫流亡的經歷。書中除了展現哲學家如何理解納粹的出現,也讓我們看到從德國到義大利、日本各地的知識分子如何面對整個世界的變動。高達美曾說,洛維特是小故事的大師,這項才能並未因他顛沛流離的生活而喪失。面對景仰的師長海德格與壓迫者站在一起,洛維特的敘述依舊銳利清楚。在這本書中,洛維特經常以簡單的觀察,就讓當年的人物活生生地出現在書頁面前,納粹時期的德國知識狀況因而清晰呈現。 洛維特經歷義大利、日本(途中曾至台灣遊覽)、美國的流亡生活之後,在一九五二年透過高達美接洽回到德國,任教於海德堡大學哲學系至一九六四年退休,期間並曾經協助海德格重返學術界。一九七三年逝世。 《一九三三》是洛維特流亡日本期間,為了爭取哈佛大學懷頓圖書館的徵文獎金而寫作的,該次徵文邀請德國的流亡者,將一九三三年前後在德國的印象寫下。當時可能因為內容不符主辦單位期望而未得獎,此份書稿遂也被遺忘多年,直到洛維特遺孀整理遺稿時發現,終於在一九八六年於德國出版。 本書特色 作為國際學界重要的哲學家,洛維特的哲學研究獨樹一格且著作等身,而這本洛維特自述1933年前後德國生涯的傳記,很可能是他的作品中最適合通俗閱讀,也最容易讓人認識他鮮明的思想性格的一部,除了作為歷史證言,在他淺白的寫真文字間,更是處處可見其被譽為「小故事的大師」的文學風采。
  • 電醒世界的人

    作者:Thomas Blass Ph.D.

    《電醒世界的人》專文推薦 〈審訂者序〉 洞悉人性才能不再重蹈覆轍/洪蘭 史坦利˙米爾格蘭是我最欽佩的心理學家,他的服從權威實驗是我放棄法律轉入心理學最主要的原因。我第一次讀到他的實驗是在法學院念大三的時候,我震驚他的實驗直搗黃龍,問了一個心理學最基本的問題:人性究竟是本善還是本惡?一個正常的人為什麼會做出匪夷所思的惡行?他的實驗說明了「邪惡的平凡性」:罪大惡極的納粹頭子艾克曼竟然是一個彬彬有禮、說話溫和的人;區區一個納粹黨竟可以讓六百萬猶太人死於煤氣室。我出生於二次大戰之後,一直對小小一個日本可以席捲比它大幾十倍的中國,中國人甘願做日本走狗、屠殺自己同胞不能了解;曾經有三十個日本兵在山西命令三百個中國人挖好自己的墳墓,然後用刺刀將他們一個個殺掉並推入坑中,中國人為什麼不反抗?三百對三十,勝算機率應該很大,他們為什麼不反抗?這些問題在看到米爾格蘭的研究後終於了解。 在一個充滿威脅的競爭社會中生存,如果加入一個權威主導的社會團體,成為它的一份子對個人是有利的。當納粹黨形成氣候後,臂上綁著黑色納粹臂章會使這個人為所欲為、做出他本來不敢做的事,老百姓只能噤若寒蟬,退避三舍,這會助長納粹黨的氣焰,而使一般人更希望加入這個團體。服從的傾向就是這種社會組織的產物,我們在黑道和幫派中也可以看到,只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演化中的求生存本能,已將這種服從權威傾向內化成人類本性的一部分。米爾格蘭認為人進入一個團體組織時,他必須把自己內在的控制權交給團體的領導人,不然這個組織不能良好運作,一旦這個人接受了這個權威的合法性,他就會接受這個權威對情境的解釋。一個權威的人說某人必須接受懲罰,只要自己是這個權威的代理人,他就會去執行這個權威給他的指令,他不再關心這個行為是否可以接受,他已將判斷和責任都交給了權威者,這是為什麼米爾格蘭的實驗中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能將電擊開關一路按到四五○伏特而不手軟。在實驗之前,所有人都以為只有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的人會這麼殘忍,完全沒有想到「沉默的共犯」的毀滅性。 米爾格蘭的實驗讓我這個讀法律的人大開眼界,我驚訝一個模糊不可測量的人性,可以用實驗這麼漂亮的顯示出來,也驚訝科學的文章可以寫得這麼行雲流水,完全不生硬艱澀;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實驗心理學家存在的價值,一個實驗可以設計得這麼美妙,在這方面米爾格蘭真是大天才!他深刻了解人性,懂得讓人們自己得出結論是最有力的說服方式,例如他告訴受試者這個實驗一次需要七個人,所以務必準時,不要讓別人等,當受試者到達實驗室時,實驗者請他把外套脫掉,放在那邊的長板凳上,受試者看到長板凳上已有六件外套堆著,心中就知道自己是最後到達的人,他的罪惡感會使他立即進入實驗室的小隔間去做實驗,不會去看其他六個人到底是誰。這個實驗的重點是根本就沒有其他人,那個受試者是唯一真正的受試者,但是他會受到自己眼睛看見六件外套的推論的影響,以為真的有六個同學在其他的小隔間中做跟他一模一樣的實驗。這個實驗的成敗在受試者對別人反應的判斷,米爾格蘭成功的操弄這一點,得到漂亮的結果。 事實上他的實驗都做得乾淨俐落,令人讚嘆。像這種例子不勝枚舉,教人感嘆的是這麼好的一位科學家因為「權威的服從」這個實驗的爭議性,使他一輩子沒有得到他應有的榮耀:因為這個實驗,哈佛大學沒有通過他的升等要求,雖然他當時已是最有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還是未能留在哈佛教書,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美國心理學會也從來沒有給過他任何獎,他申請研究經費一再被拒絕,然而,他卻是二十世紀最卓越的心理學家之一,他的研究過了五十年,仍然在所有心理學的教科書中出現,到今天還沒有任何一個實驗可以取代它。米爾格蘭的鬱鬱不得志可能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ㄧ,他才五十一歲就因心臟病過世;但是他短短的五十年生命卻是異常的精采,他的影響力我們到現在還不停的在生活中看到,例如他說別人的咖啡打翻是笨手笨腳,自己的咖啡打翻是咖啡太燙,這種嚴以責人、寬以待己的現象,我們不是每天在政壇上看到嗎? 他的服從實驗中有一個情境是真正的受試者只負責唸配對字的單子,按電擊開關(懲罰答錯的學習者)的責任是由另一個受試者來執行(其實這是由研究生假扮的假受試者),結果四十位受試者中就有三十七個人(百分之九十三)一路做到最後的四五○伏特。米爾格蘭說,任何一個毀滅性行動都可以透過人事安排去執行,只要決策者與實際殘酷行為保持距離,他們便不覺自己對此殘酷行為有任何責任,因為動手者不是他們。這不就是天災過後政府高官坐在冷氣房中下令封山的版本嗎?他們完全不考慮到山上還有學生需要下山唸書,人民有「行」的權利,山上還有生長了一半的高麗菜尚未採收,封了山菜只好爛在田裡。那ㄧ年許多學生交不出學費,許多家庭被債逼的自殺,冷氣房中一個決策,枉死城中許多燒炭、跳樓的人。 米爾格蘭的研究是每一個念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的人都該讀的書,法律系的人更該讀,因為法官筆下判生死的正是「人」,當然不可不知人性的本質。米爾格蘭透過實驗的方式,將不可言喻的社會運作規範的因果關係清楚呈現出來,一個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人,怎麼可能不讀這本書!我花了很大力氣審訂這本書,修改裡面的文詞,增加它的可讀性,最主要是這本書在現在這個亂世,有暮鼓晨鐘的作用。只有了解人性,二次世界大戰納粹的滅種屠殺才不會再現。
  • 3096天

    作者:娜塔莎·坎普許

    我放慢腳步,下一秒整個人卻僵住了,一種莫名的恐懼襲上心頭。 「怎麼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我告訴自己。 但是,接下來的一切發生地太快了……… 一九九八年,十歲的娜塔莎被綁架,並開始長達八年多的囚禁生活。 從等待到絕望,娜塔莎被迫剃光頭髮,半裸身體,像奴隸般的工作為 在不見天日的地牢中,娜塔莎最渴望的是太陽的溫暖,家人的擁抱。 逃出魔掌後四年,娜塔莎首度打破沉默,為自已發聲,記錄那三千多個日子的地獄生活。 1998年3月,10歲的娜塔莎.坎普許被綁架,並被關在一個車庫地下室長達八年半。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在三坪大的黑暗地牢中生活,沒有太陽,沒有月亮。 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不斷的被歐打、羞辱,甚至聽到骨頭被打到斷裂的聲音。 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每天都衣不蔽體,甚至被迫剃光頭髮、半裸著做著奴隸般的粗重工作。 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不止一次的試圖自殺,可是另一個自我又不斷的要她別放棄求生的希望。 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被迫改變原有的名字,甚至要稱呼綁匪「國王」。 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因長期的營養不良與饑餓而骨瘦如柴。 在不斷的惡夢中,2006年8月,娜塔莎.坎普許總算成功逃脫……,綁匪則在第一時間畏罪自…… ◎聯合推薦 精神科醫生、作家/王浩威 台灣的好媳婦/李佩甄 暢銷書作家、名主持人/夏韻芬 名主播、暢銷書作家/張珮珊 部落格作家、心理醫師/貴婦奈奈 知名DJ、歌手/盧春如(Ruby) 知名藝人/傅娟
  • Born on a blue day

    作者:丹尼尔·塔曼特(Daniel Tamme

    Daniel sees numbers as shapes, colours and textures and can perform extraordinary maths in his head. He has Savant Syndrome, an extremely rare form of Asperger's that gives him almost unimaginable mental powers. This book explores what it's like to be special and in so doing gives us an insight into what makes us all human - our minds.
  • 二泉映月

    作者:黑陶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民间音乐家,享有世界声誉的音乐大师。他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已经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不朽经典。 本书作者通过数年寻访,对十六位亲眼见证过当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作了深入访谈。受访者中,有阿炳抚养过的孙女,有1950年阿炳录音时的在场者,有与阿炳有着深厚交情的前辈锡剧艺人,等等。这些受访者血肉丰满的感性回忆,为我们摹绘出一幅逼近于真实的、在社会和人世的黑暗低处长久挣扎的盲人音乐家肖像。 此前从未公开的阿炳全部户籍档案照片,也在本书中得到完整披露。 这是首本以第一手资料反映民间音乐家阿炳真实面貌的“口述历史”著作,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由于受访者基本已经年过八旬,因此,本书的写作亦具有抢救性质。
  • 盧芹齋傳

    作者:罗拉 (Géraldine Lenain

    卢芹斋(C .T. Loo, 1880-1957)有史以来第一本生平传记 二十世纪初,浙江人卢芹斋旅居欧美,以其深厚的中华文物鑑赏知识和商业才能,启蒙性地把欧美收藏家们的眼光从中国装饰瓷器引向了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国墓葬艺术和佛教艺术;使得西方人学会了欣赏中华文物中的青铜器、古玉器、古陶器、唐三彩,佛教造像等等;从此也开拓了世界范围的中华文物流通市场。时至今朝,也留下了中华文物的流通、回归与保护的话题。 ——曹兴诚(当代着名文物收藏家、本书序作者) 罗拉女士的力作《卢芹斋传》填补了中国文物在世界范围内辗转播迁的一个文史空白,其学术性和可读性都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文博或收藏类读物。 ——宋路霞(近代家族史专家、本书跋作者) 罗拉因无意间经手卢芹斋法国五十年生活的整批私人文件而一头栽入这位曾经在亚洲古董界叱诧风云、但为人神秘的古董商的私密世界。她耗费近七年时间,紧紧追随卢芹斋的行迹,在法国、美国和中国三地进行研究和访谈,凭着如警探侦查办桉的精神,对所有蛛丝马迹一一抽丝剥茧,小心求证,客观地叙述了卢芹斋极其複杂、充满矛盾的一生。 ——《CANS艺术新闻》2013年7月号
  • 無敵

    作者:桃莉絲.基恩斯.古德溫

    除了聖經,美國總統歐巴馬最想帶進白宮的書 如何讓敵人變戰友 普立茲獎得主Doris Kearns Goodwin經典巨著 林肯獎 美國歷史圖書獎 美國全國圖書評論獎決選 《紐約時報》暢銷書 林肯的成功絕非僥倖,而是個性使然,他能將心比心、設身處地,了解其他人的動機與欲望。入主白宮後,他延攬才華洋溢的競爭對手入閣,他解釋道:「我們需要黨內最有能力的人出任閣員,這幾位就是最強而有力的人選,所以我沒有權利阻止他們為國家服務。」他的智慧並不僅止於以氣度、幽默和政治直覺,組織最好的人才,更在每個重要的時刻,都能讓他們牢記他的目標、觀念和決心。對時機和輿論脈動有過人的敏銳度,讓他能使分裂的群眾共同支持「自由的新生」。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像林肯這樣同時具備高尚人格和領導天才的人,屈指可數,他不僅是政治人物的典範,更令我們神往。 解放黑奴,贏得南北戰爭、維護國家完整,並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治國願景,林肯之所以能成就這些偉大的事蹟,乃因他(一)選用頂尖人才,組成政敵團隊;(二)分享成就、承擔責任;(三)高EQ;(四)懂得反省,並從錯誤中學習;(五)擁抱危機中的契機。而根本則在於他具備仁慈、感性、愛心、誠實、同理心等特質。其中,林肯不與任何人為敵,因而能創造連政敵都同心效力的團隊,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在政治冷感的台灣,人民心底其實更盼望能出現「林肯型領導者」──他同時具備高尚人品和領導才能,為正義和真理而奮鬥。對領導人而言,閱讀本書,猶如親炙偉大政治家與領導者的信念和做法,是自我超越的最佳指引。對大眾讀者來說,林肯化敵為友的智慧與突破逆境的故事,更激勵人心! 封面圖片為一八六二年時,林肯於內閣成員前首次宣讀解放宣言(The first reading of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before the cabinet),由法蘭西斯.卡本特(Francis Carpenter)所繪。人物由左至右為:戰爭部長史坦頓(Edwin McMasters Stanton)、財政部長蔡斯(Salmon Portland Chase)、總統林肯、海軍部長威爾斯(Gideon Welles)、內政部長史密斯(Caleb Blood Smith,站立者)、國務卿蘇爾德(William Henry Seward,坐者)、郵政部長布萊爾(Montgomery Blair)與司法部長貝茲(Edward Bates)。
  • 我在慈禧身邊的日子

    作者:金易,沈義羚

    慈禧原本只是咸豐皇帝的嬪,在生下了咸豐唯一的兒子後,才成為妃。咸豐皇帝死後,母以子貴,成了皇太后,加以同治年幼,遂與慈安皇太后兩宮垂簾聽政。沒想到同治年輕喪命,未留下任何子嗣,又立了年幼的光緒皇帝,繼續掌握國家大權。 慈禧太后親掌國家大權數十年,是中國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史上對她的撻伐之聲,始終未歇;對她的批評,也是貶多於褒。然而,對於慈禧的生活,人們卻知道的少之又少。 本書是作者與老宮女何榮兒往來期間,所紀錄何榮兒口述之宮廷軼事,以慈禧晚年生活為主,舉凡她起居、燕遊,以至於吃喝拉撒睡等日常細節,都詳盡地加以敘述。何榮兒,十三歲進宮,在慈禧所住的儲秀宮內當宮女達八年之久,在慈禧身邊專司敬煙。並曾隨慈禧西逃。 內容皆是她記憶清晰所知的軼聞佚事,大要如下: 宮女生活 這個章節詳細描述如何進儲秀宮、拜見「姑姑」、睡臥姿勢等等食衣住行生活儀節、以及如何向慈禧敬煙。若非這些第一手資料,外人很難想像為了伺候慈禧一個人,宮女所需接受的嚴格訓練,也由此可見慈禧生活的排場。 慈禧起居 慈禧生活的奢靡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民間所流傳的免不了有加油添醋的杜撰情節。透過慈禧貼身宮女的親口描述,讓讀者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這位權傾一時的女皇的生活起居,也駁斥了一些以訛傳訛的流言八卦。慈禧對生活的講究,書中有許多精彩片段,舉個例子可見一斑: 「…在太后的寢殿裡擺著五、六個空缸,…是為了窖藏新鮮水果用的。太后的寢殿裡不願用各類的香薰,要用香果子的香味來薰殿。… 慈禧的講究還不只這些,舉凡洗腳、洗澡和泡指甲,用膳,睡覺,審美觀,都有鉅細靡遺的情節。 慈禧西行 何榮兒有幸隨慈禧西奔,親身經歷大清帝國的衰敗,從珍妃之死,慈禧在庚子出逃前狠心下兩管長指甲,逃難途中的各種苦難窘境,不但可對慈禧此人的個性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人情事態的炎涼,從宮女的口中娓娓道來,更是歷歷在目。 宮廷軼事 包括光緒帝和隆裕、我所知道的李蓮英、光緒佚事等等,都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本書並不在評論慈禧的歷史功過,只是透過一個在慈禧身邊生活了八年的宮女之口,得知慈禧的生活片斷,藉此稍稍了解末代王朝在政治與歷史背後的真實生活面貌,為中國最後一個王朝留下一點紀錄。 本書不是歷史,也不是政論,無需任何學歷背景,閱讀本書,就像在聽一位老奶奶說故事,既典雅又悠閒,完全無需懷抱沈重的歷史氛圍和包袱。只需要泡一壼荼,調整個自己最舒服的姿勢,你就可以開始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