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大清洗
-
震惊世界的莫斯科三次大审判
《斯大林肃反秘史》 本书作者亚历山大·奥尔洛夫(真实姓名为列夫·费尔德宾),曾任前苏联国家政治保安总局和内务人民委员部高级官员,在1938年7月从他被派驻的西班牙逃亡美国。他根据个人经历和见闻所写的这本书,提供了主要是1938年以前苏联政治清洗浪潮中一些人和事的细节。 这部书稿于1953年斯大林死后不久由美国《生活》杂志发表,并陆续以英文、德文、西班牙文等多种版本印行;成为西方研究苏联的学者所重视的史料之一。为保存史料价值,对本书全文、作者前言和原编者约瑟夫·科辛斯基所作的注解和后记,均未作改动。谨供关注与研究苏联历史和现状、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读者以及有关领导阅读、参考。 赫鲁晓夫1956年2 月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的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首次披露并谴责了斯大林对党的高级干部进行大规模清洗和镇压的恐怖行为的若干历史事实。苏共随即着手平反大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 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再次提出对苏联历史上重大案件重新调查与评价。苏共中央政治局1987年组成了重新研究30至40年代和50年代初迫害事件委员会进行工作。1988年二三月间,已有尼古拉·布哈林、米哈伊尔·图啥切夫斯基、尼古拉·沃兹涅辛斯基、亚历山大·库兹涅佐夫等先后在3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被处决的苏联多名前领导人恢复名誉。 本书作者亚历山大·奥尔洛夫(真实姓名为列夫·费尔德宾,?——1973),曾任苏联国家政治保安总局和内务人民委员部高级官员,在1938年7 月从他被派驻的西班牙逃亡美国。他根据个人经历和见闻所写的这本书,提供了主要是1938年以前苏联政治清洗浪潮中一些人和事的细节。 这部书稿于1953年斯大林死后不久由美国《生活》杂志发表,并陆续以英文、德文、西班牙文等多种版本印行;成为西方研究苏联的学者所重视的史料之一。 现将这本书的中译本出版发行。为保存史料价值,对本书全文、作者前言和原编者约瑟夫·科辛斯基所作的注解和后记,均未作改动。谨供关注与研究苏联历史和现状、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读者以及有关领导阅读、参考。 一九八八年三月 -
阿尔巴特街的儿女
三十年代的苏联正处于大规模“肃反”的前夜。由于斯大林的粗暴和多疑,使苏联社会从最高领导机关到基层弥漫着互相猜忌、人人自危的气氛。然而千百万优秀的苏维埃儿女仍在为他们的美好理想坚持不懈地斗争着。本书主人公萨沙的遭遇正是苏联那一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本书是当今俄国最畅销的作品之一,是继《日瓦戈医生》之后最重要的小说,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
哈尔滨档案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越来越多的关于斯大林执政期间实施大清洗的真相浮出水面。公众开始了解基洛夫事件、“列宁格勒总部”审判和莫斯科三次公审等事件背后的秘密。大量的反映这些真相的传记、回忆录、小说、电影应运而生,如索尔仁尼琴的《古拉各群岛》以及《毒太阳》、《人·岁月·生活——艾伦堡回忆录》等。 就像现在的中国人不知道二战时的上海保护了一大批犹太人一样,现在的中国人也不知道这场大清洗跟中国北部的一座城市有关…… 《哈尔滨档案》是一部用档案材料、照片、书信文件和回忆记录等材料勾勒出来的家族史。它不只是描写家族成员悲欢离合的普通的家族历史,而是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移民在冲突发源地满洲的政治、战争漩涡中苦苦挣扎,以及在斯大林主义恐怖的漩涡中被吞没的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是一部发自内心地对集权政治的控诉的力作。 本书2002年由兰登书屋出版,一经问世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荣获2004年澳大利亚国家传记文学奖、2004年塔斯马尼亚太平洋历史图书奖等奖项。《哈尔滨档案》中文版由中华书局出版,第一次面向中文读者。 自述历史+揭秘真相+与中国有关的秘密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3万多个苏联家庭离开中国,返回他们向往的“祖国”。 1937年6月,针对帮助德国和日本从事经济破坏和叛国活动的犯罪分子的大清洗很快从上层领导波及到全苏联。包括本书主人公奥尼库尔一家人在内的“哈尔滨人”都成了逮捕的对象,其中30,992人被处决。 玛拉·穆斯塔芬,奥尼库尔家族的后裔,透过一张发黄的照片,揭开了尘封六十多年的历史真相。她发现的“哈尔滨档案”,不仅揭开了家族悲惨命运的秘密,更将“哈尔滨人”惨遭大清洗的惊天秘密公之于世。 《哈尔滨档案》给人以大震动、大悲怆。正视历史也如正视现实,要能战栗,能不战栗。至少不能转过脸去。正视至少能让人记住并且哪怕是只前进一小步。遗忘与躲避则只能是无可救药地走向毁灭。 ——著名作家 王蒙 这个非同寻常的故事,以其关于人生的挣扎、人性的猜疑的描述,让广大读者着迷。 ——《辛德勒名单》的作者 托马斯·肯尼里 《哈尔滨档案》是发自内心的呼喊,每一页都将我们更深更远地带入那个充满恐怖的时代。玛拉·穆斯塔芬以非同寻常的叙述能力将她素未谋面的亲人,带回到现实生活之中。你几乎可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牺牲者,和他们对话,并感受他们曾经的苦难…… ——ABC记者莫尼卡·阿塔德 我非常荣幸地向中国读者推荐玛拉·穆斯塔芬这本极好的书——《哈尔滨档案》。玛拉·穆斯塔芬在追寻她的家族跨越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复杂的历史时,精心创作了这本动人的、常常又是悲情四溢的纪实文学。她把哈尔滨早年独一无二的文化又呈现在人们眼前,同时提醒我们,20世纪动荡的历史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与后果。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 Dr. Geoff Raby 作者让我们又想起哈尔滨多元文化的遗产。她不但把消失了的哈尔滨俄罗斯社区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而且和寻求保护这份遗产的哈尔滨人民一起展望未来。 ——2003—2007年澳大利亚驻华大使,现任澳大利亚驻欧盟大使 艾伦·托玛斯 -
西伯利亚的眼泪
一段无法复制的幸福时光,一次惊心动魄的寒冷旅程 一幅牵动人心的儿童画作,一份刻骨铭心的父女亲情 这是一本注定会被改编成电影的书 对人性,战争,历史的反思,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是一个叫莉娜的立陶宛女孩的故事: 成长有两端,一端是15岁以前一家团圆的美好生活,一端是15岁以后父亲被投入监狱、自己与其他家人被流放的残酷现实。 命运有两端,一端是神赐予的绘画天赋,一端是寒冷艰苦的囚徒生涯。 画笔有两端,一端是苍白单薄的纸张,一端是美好甜蜜的希望。 于是莉娜开始偷偷作画,画从西伯利亚到爸爸的监狱的路线,希望爸爸能收到地图找到她。 从一端到另一端,她画出了整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有小女孩画出的生命地图。在这张图上,有求生的悬崖峭壁上,开着的绚烂小花。 “什么样的女孩会在雪天里站在大路中央?”爸爸说。 “只有爸爸晚回家的女孩才这样。”我取笑他。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