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全球化
-
茶叶与帝国
以茶叶为核心书写全球史,凸显茶叶帝国缔造者的恐惧、幻想和渴望。
茶叶构建了日不落帝国,承载了数百年现代世界全球化贸易的宏大叙事。
★所获奖项
2018年食品与社会研究协会图书奖联合获奖作品
2018年美食家世界食谱大奖获奖作品
2018年杰里•本特利奖世界史类图书奖获奖作品
2018年太平洋海岸英国研究会议图书奖获奖作品
★内容简介
茶叶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几个世纪以来,种植、销售茶叶所带来的收益为战争提供了资金,推动了殖民活动,而茶叶的栽种也在土地使用、劳动力制度、市场运作和社会等级制度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至今尚存。本书以历史的眼光深入审视了男男女女是如何通过在欧洲、亚洲、北美洲和非洲的茶产业来改变全球的口味和习惯的。
作者埃丽卡•拉帕波特在本书中指出,17—20世纪,茶产业与大英帝国的边界是重叠的,但从未完全一致。她还强调了使大英帝国能够主导但从未完全控制全球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她还深入研究了欧洲人是如何接受、挪用和改变中国茶文化,以在英国及其他全球市场建立广泛的茶叶需求,并在南亚和非洲建立种植园经济的。茶产业是最早的殖民产业之一,商人、种植者、推广者和零售商利用帝国资源为全球广告和政治游说买单。茶叶激发出的商业模式至今仍然存在,并且对理解政治和宣传如何影响国际经济至关重要。
★编辑推荐
◎生动描述了中英两国围绕茶叶贸易而导致的紧张关系,甚而爆发了鸦片战争,之后又详细讲述了中国茶叶是如何被吸收并同化到英帝国的文化和经济中。
◎运用丰富的档案资料,深入探索了阿萨姆和锡兰的茶叶生产商如何克服困难去寻找和维护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尤为引人入胜地讲述了一批专业宣传家是如何推广茶叶的。
英国人喝茶加糖和牛奶的习惯从哪来的?在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大西洋两岸的消费者为何开始厌倦绿茶而青睐红茶?为何茶叶成为南非人心目中的历史版图的一部分?为何美国人最喜欢的茶饮料是冰茶?
◎考查了“解殖民化”对于茶产业和茶叶消费文化的深刻影响。茶叶帝国走向衰落,茶叶不再被定义为一种帝国商品,而是一种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全球性产业。
★媒体推荐
本书从伦敦的咖啡馆写到阿萨姆闷热的种植园,再写到麦迪逊大街的广告公司……研究得透彻,叙述得迷人。
——《出版人周刊》
本书做了细致的研究,展示了散落在全球各地的档案资料,用以说明早在“全球化”一词出现之前,产品的跨境流通如何将世界编织到一起……拉帕波特的作品对我们所有人都有意义。
——华志坚(Jeffrey Wasserstrom),《华尔街日报》
拉帕波特权威地讲述了茶叶和饮茶文化如何影响了大英帝国及受英国影响的世界的宏大历史……她对这些年来茶叶的推销方法的描述极为引人入胜。
——文思淼(Simon Winchester),《纽约时报书评》
-
大流动
★★★
普利策奖得主、《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 • 弗里德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 • 斯蒂格利茨,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前主席斯特罗布 • 塔尔博特联袂推荐
一部世界物质文化交流史
……………………
◎ 编辑推荐
★ 本书通过极具代表性的商品的全球旅程,讲述从古至今全球化的发展及影响
★ 流动的资本、贸易和技术塑造了即时连接、相互依存的今日世界;从身体里的细胞到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人类通过跨越空间与时间的无形之线相连
★ 从人类走出非洲大陆到21世纪,探究物品与思想的全球旅程
·棉花原产于印度,后被推广到全世界,继而被美国棉花取代
·咖啡一度只在阿拉伯世界流行,后来征服全球,为成千上万人提供了工作岗位
·助推信息革命的微芯片,脱胎于持续千年、范围遍及三大洲的数学与物理概念的演绎
…………………………
◎ 媒体推荐
纳扬 • 昌达写了一部在我看来独一无二的著作,讲述了全球化概念如何出现、演变、被消解,并最终定义了当今的国际体系。我从这本著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学生们会发现书中的分析和逸事通俗易懂,而专家们会发现书中的论点新颖且发人深省。任何对此主题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托马斯 • 弗里德曼,普利策奖得主,著有《世界是平的》
本书以优美的笔触,全景式讲述了全球化历程。蕴意深远、颇具趣味的奇闻异事贯穿全书。
——约瑟夫 • 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一部雄奇瑰丽、大师风范的扛鼎之作。作者以全球化为主题,将千万年来塑造人类面貌的现象置于完整丰富且复杂的背景中加以阐释,以清晰的思路、敏捷的才智和神韵流动的笔法展示了渊博的学识。
——斯特罗布 • 塔尔博特,布鲁金斯学会前主席
本书充满了吸引人的信息。作者充分利用了他作为记者和学者的经历,用记者的眼光、节奏感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博知识来讲述故事。
——《新闻周刊》
…………………………
◎ 内容简介
自走出非洲以来,人类从未停止重新建立联系的努力。商人送来远方的物产,冒险家为我们揭示地球的神奇,武士不断开疆拓土……几千年以来,形形色色的人们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塑造着我们的社会和星球。
本书探究了物品的全球旅程,并试图了解,这些物品和思想源自何处,如何从原住地出发周游世界,一路上又历经了怎样的转变。为了透彻地了解策马扬鞭、周游世界的旅行大军,作者重点考察了极具代表性的一系列商品,并以之为例,剖析其中更广阔的趋势。作者还尝试辨识各类人群及他们的动机。为了考察这些商人、冒险家和武士及他们所携之物的运动轨迹,作者以千年历史为背景,追踪他们的全球之旅。
-
无国界的世界
在《无国界的世界》里,大前研一提出在此前“战略三角”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国家和货币的因素。在一国贸易政策突然改变,外汇汇率震荡不已时,一个完美的战略也可能演变为血本无归的败局,国家和货币必须成为无国界的世界中优先考虑的因素。大前研一还提出了企业迈向全球化的“五步走”战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极佳的战略指导。大前研一在本书中首倡的“无国界管理”已经成为众多跨国企业竞相采用的流程,商业领袖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去除不合时宜的本地化思考模式,才能在无国界的世界中求得发展。 对全球关联性经济和跨国公司的观点充满了真知灼见。令人信服地让政府和它的人民站在一起——无论他们作为消费者,客户还是市民。 ——比尔·布莱德利(前美国参议员) 大前研一先生,数一数二的管理天才……本书逻辑严密,引人入胜,读起来犹如穿梭在五光十色的商业世界中,处处充满新奇,令人难以抗拒。 ——罗伯特·海勒(《今日管理》) 大前研一认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企业应该为消费者服务,而不是以政府为主导;它的财富来自市场,而不是自然资源。大前就像是一位激情澎湃的大学教授,用他颇具信服力的言辞点评当今的商业社会。 ——多纳·豪利(《旧金山纪事报》) [大前研一] 大前研一可以说是亚洲唯一赢得世界声名的管理大师,曾被《经济学人》评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而本书则为大前研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并且是最早论述全球化的经典著作之一,《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也直言深受大前作品的影响。 [大前研一的观点] 大前研一指导日本企业不要通过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的方式去赢得市场份额,而要通过给顾客提供增值服务去获取新的市场机会,比如钢琴市场几近饱和,但雅马哈却通过开发自动演奏的钢琴为顾客创造了新价值,通过战略把握住了新的机会。 “我首先是一个世界公民。”这是大前研一在不同场合一再宣扬的,在无国界的世界里,企业首先应当放弃的是对公司主义的盲目追求,如果被错误的战略引导,即使再努力,也会因南辕北辙而适得其反。我们必须具有全球化的视角,有舍我其谁的气概。作为全球性的选手参与市场竞争,我们必须要有动力和知识推动自己,并对于世界主要市场务必做到烂熟于心,而不是纠缠于本地市场这一方狭小天地。 -
全球化博弈
《全球化博弈》内容简介:笔者试图以学术的、客观的和冷静的分析向读者展现关于全球化的争论,并具体阐述全球化劳工市场、金融市场、全球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以及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趋同的影响。要阐明这场发生在明显占少数的全球化喜好者(globapiles)和大多数的全球化恐惧者(gIobaphobes)之间的充满感情色彩的争论,客观性和经验证据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全球化博弈》会对有关全球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做一个简单的文献综述。笔者希望这会对不熟悉经济学的读者提供帮助。 -
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
在线阅读本书 From one of our most perceptive commentators and winner of the National Book Award, a comprehensive look at the new world of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at,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is shaping world affairs today. As the Foreign Affairs columnis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 Thomas L. Friedman has traveled the globe, interviewing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contemporary life: Brazilian peasants in the Amazon rain forest, new entrepreneurs in Indonesia, Islamic students in Teheran, and the financial wizards on Wall Street and in Silicon Valley. Now Friedman has drawn on his years on the road to produce an engrossing and original look at globalization. Globalization, he argues, is not just a phenomenon and not just a passing trend. It i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at replaced the Cold War system; the new, well-greased, interconnected system: Globalization is the integration of capital,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across national borders, in a way that is creating a single global market and, to some degreee, a global village. Simply put, one can't possibly understand the morning news or one's own investments without some grasp of the system. Just one example: During the Cold War, we reached for the hot line between the White House and the Kremlin--a symbol that we were all divided but at least the two superpowers were in charg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we reach for the Internet--a symbol that we are all connected but nobody is totally in charge. With vivid stories and a set of original terms and concepts, Friedman offers readers remarkable access to hi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this new world order, and shows us how to see this new system. He dramatizes the conflict of "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the tension between the globalization system and ancient forces of culture, geography, tradition, and community. He also details the powerful backlash that globalization produces among those who feel brutalized by it, and he spells out what we all need to do to keep the system in balance. Finding the proper balance between 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 is the great drama of he globalization era, and the ultimate theme of Friedman's challenging, provocative book--essential reading for all who care about how the world really works. -
美国的霸权泡沫
我认为布什主义的先发制人军事行动是贻害无穷的,全球各地大多数人也这么看。美军入侵伊拉克便是布什主义的第一次实践应用,结果却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过敏反应。这样说倒不是由于有什么人要为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辩护,而是由于美国人既没有任何明确证据能证明萨达姆和“9.11”事件之间有任何关系,也没有任何明确证据能证明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依然一意孤行侵略了伊拉克。 今天,美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观念上的差距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美国以外的国家认为美国滥用了其在世界上占据的主导地位。而美国国内的舆论界却由于某种程度的诱导作用,认为萨达姆·侯赛因显然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只是在入侵伊拉克的后果显示出来之后,人们才逐渐意识到他们受到了误导。 在我看来,布什当局有意利用“9.11”事件,执行美国民众原本无法容忍的政策。我要说,布什政府的美国霸权梦想既难以实现,又和美国一直以来坚持的传统原则相互矛盾。霸权梦想威胁着我们的价值观和安全感。同时也威胁着整个世界,因为美国实在太强大了。 美国在当今的世界上占据了首要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任何其他国家或者国家联盟都无法取代这种地位。美国只会因为犯了错误,才可能丧失霸主地位。如今,美国正在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我们的国家正掌握在一群极端主义分子手中,他们强烈的使命感与他们处事方式上的刚愎自用密切结合。由于滥用美国的优势地位,极端主义分子正在把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衰弱,而不是更加强大。 上面这些充满硝烟味的文字自然会引起许多人激烈的反对,可是在这严峻的形势面前,出现这种言论是情有可原的。如今正值非常时期,因此,我把规劝美国民众在未来的大选中反对布什总统作为我的主要目标。我们被欺骗了。当乔治·W.布什参加2000年的大选时,他允诺的是低调的外交政策,而不是如今的布什主义。假如布什在2004年大选中落选,他的政策会被当作美国政治史上暂时的异常行为而一笔勾销,美国因而能重新恢复其在世界上的适当地位;相反,假如布什又一次当选,选民们将认可布什的那套政策,那么我们美国人将不得不承担全部后果。然而,仅仅在选票上击败布什总统是不够的。美国必须重新审视其在世界舞台的角色,以更具有建设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 * * 我个人对布什政府的过激举措的敏感,也许很大程度上要归结到我个人的背景经历。我是一个犹太人,成长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匈牙利,曾经先后生活在德国和前苏联的统治之下,从小就懂得政治制度是如何对人们的生存产生影响的。当我听到布什总统说“要么你和我们站在一边,要么你就和恐怖主义分子站在一边”的时候,我仿佛听到警钟的鸣声。美国司法部长约翰·阿什克罗夫特(John Ashcroft)曾经声称:“对那些用失去自由的幻象来恐吓热爱和平的人民的人,我要说,你们的‘策略’只是帮助了恐怖主义分子,因为他们破坏了我们的国家团结,消融了我们的决心。他们为美国的敌人提供弹药,挑拨了美国人民的朋友。”阿什克罗夫特的话使我内心产生深深的不安。我感到悲哀,因为一般的公众并没有像我一样的警觉。这个地方不是我当初选择为家园的美国。 1947年,当我从匈牙利逃亡出来时,我首先来到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学习。在那里我深受哲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先生的影响,懂得了开放社会和封闭社会之间的差异。在金融市场获得成功以后,我创立了促进开放社会发展的基金会网络。作为在世界上许多地方推行民主的实践家,我感到自己有能力为重新思考美国在世界上的角色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完成这一工作,我要给大家一套概念框架。这一框架在我的学生时代初具雏形,并且在日后的工作经验中不断得到修订。从很多方面来说,它与我们的流行观念不同。也许我使用的部分术语对读者来说比较陌生:诸如开放社会(open society)、反射性(reflexivity)、彻底的可错性(radical fallibility)、创造性谬误(fertile fallacies)、人类未知准则以及盛衰循环的消涨模式过程的不同阶段(the various stages of the boom-bust process)。因此在附录部分,我对概念框架作了简短的说明。 * * * 我的这本书缘起于先前的拙作《乔治·索罗斯论全球化》。在那本书里,我仔细考察了我们的国际金融和贸易机构(IFTIs),并且对其更加有效的运行提出了建议。那时候,我关心的问题主要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他们反对对市场力量的任何干预——的盛行。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们是攻击国际金融和贸易机构的右派力量,而反全球化运动则是攻击国际金融和贸易机构的左派力量。我认识到了全球资本主义系统的缺陷,并且认为,重新改革和加强我们的国际金融和贸易机构能够治愈这些缺陷,而损坏国际金融和贸易机构却不能治愈这些缺陷。毫无疑问,我的观点和布什政府的姿态恰恰相反。但是,“9.1l”事件带来了一个机遇:美国上下都开始反省自己,从而改变自己态度的时刻来到了。我不希望白白放弃这个机遇。 布什总统把美国和世界领向了另一个方向。他通过“9.1l”事件断言我们具有先发制人采取军事行动的权利。我目前主要关心的问题则是“先发制人”方式的滥用。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政府已经落到了极端主义分子的手中,这些极端主义分子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原生形态为指导,认为生活是以生存为目的而展开的斗争,我们必须以依赖运用暴力为主求得生存。其实这是一种曲解事实的观点:“适者生存”既需要依靠竞争也需要依靠合作。美国追求军事霸权和市场原教旨主义事实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市场原教旨主义也强调竞争,损害合作。可是布什政府却利用恐怖主义威胁为借口,把全体美国民众都带动起来了。 在“9.11”事件以前,错误的意识形态的盛行是被我们美国的民主的正常运行限制在一定的范围里的。反恐战争一时间平息了评论家的言论,把美国人带到了非常状态。就是在美国人侵略伊拉克的那一刻,我们进入了我所谓的“远离均衡”的状态(far-from-equilibrium territory)。我发现,追求美国的世界霸权的过程和股票市场上常见的盛衰循环的消涨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泡沫已经破裂了。本书的目的就是解释我们如何被卷入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混乱,以及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应该是什么。在本书第一部分,我将对布什政府的政策进行批判性考察;在本书第二部分,我将清楚地勾画有关美国角色的建设性图景。 -
全球化及其不满
作为一位局内人,斯蒂格利茨对于全球经济政策制定的说明,其勇气和忠诚将与其深度和远见受到同等热烈的欢迎。他尤其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困境,当他看到冈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主要机构把华尔街和金融界的利益放在贫困国家的利益之上时,则愈加有幻灭之感。 在过去的10年里,斯蒂格利茨在主要的经济事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事件包括亚洲经济危机和前苏联经济的转型,以及遍及世界之发展计划的管理。他常常看到政策制定者固守着过时的经济模型,并且采用建立在这些经济模型基础之上的“华盛顿共识”之教条,来设计那些已经产生灾难性后果的诸多政策。他还发现主要的全球化机构企图掩盖在孵化积极变革时所产小的不断加重的失误,而这种企图极具破坏性。 本书叙述了斯蒂格利茨的经历,打开了―扇有关全球经济政策的前所未有的窗户。它旨在引发健康的争论,并且在此目标上取得了成功,比如说本书以辛辣的词语向我们展示了为什么发展中国家感觉到经济层面的牌运总是在与它们作对。 在准备参与有关全球化问题的争论方面很少能有人比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所处的位置更具说服力。作为学术造诣深厚的领先经济学家,他的工作已经广泛地涉及第三世界中的增长与发展问题。作为克林顿当局施政班子中的成员和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以及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他也直接了解和目击了全球化经济政策制定过程。斯蒂格利茨与另外两位经济学家一起分享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目前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 -
全球化地图
如果说,全球化使得世界更加复杂,那么,作者们也期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使读者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立即更为清晰,就像在一个信息流动中形成的图像定格。当然,世界变迁的速度也将使我们不停地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不断地深化自己的理解。本书设计成一种工具箱形式:采用对开双面结构,内容简洁、不仅是本图册,更是个真正的工具箱:由一位制图专家、一位地理学家和两位政治学学者集体构思,是巴黎政治学院15年专题教学的结晶,可谓“全球化百科全书”。由巴黎政治学院制图中心所制作的地图和图表无疑构成了本专业领域的权威性参考资料。 -
资本的内部
全球化,在作者看来是一个500年前从环游世界开始的进程的终结。同时:后全球化时代的因素也已初露端倪。他将21世纪初开始的全球化从“球面学”的角度,从根本上进行了剖析并阐释了其发展进程。毫无疑问,资本主义已经遍及全球,但它却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地球上的居民:约15亿人作为全球化的赢家生活在一个舒适空间当中,这是一个“世界内部空间”,它的边界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坚硬而排他,就如同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举办地伦敦水晶宫的隔墙一样,把三倍于水晶宫内的人口阻隔在它的大门之外。 “对(全球化)问题的一个优雅的解答,让后马克思主义者和持善意观点的全球化反对者也表示认同。” ——德国《Volltext》文学杂志 -
全球化与纠结
★ 哈佛英文系“大牛”、极富“卡里斯玛”(charisma)魅力的批判知识分子霍米巴巴教授文艺评论精选集 ★ “另一个国度”10副“无国界艺术家”精妙绝伦的艺术作品,构建起一场优雅而疯狂的伊斯兰当代艺术图景,带领人们逃离恐怖主义时代对伊斯兰艺术的刻板想像。 ★ “塑造法农”传记式呈现为阿伦特“论暴力”所抨击、为萨特所赞美的法农及其代表作——《全世界受苦的人》 ————————————————————————————————————— 印度裔英国作家V.S.奈保尔,非洲裔美国本土世界主义者、社会学家W.E.B.杜•波依斯,“无国界艺术家”,诗人艾德里安娜•里奇,著名的反殖民斗士、法国作家弗朗兹•法农,……在本辑读本收录的四篇文章中,分别涉及霍米•巴巴对上述这些在全球化时代拥有“混杂”身份认同的知名学者、群体及其作品的剖析,集中展现了霍米•巴巴所擅长的全球化及后殖民话语与文化批评。 在“本土世界主义”的概念之下,霍米•巴巴反思和质疑全球化时代通行的普世主义和流行观念,探讨国族、社群的文化身份认同,以及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理解自身、理解世界历史与地理。 ————————————————————————————————————— 霍米•巴巴或许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印度学者。作为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写作涉及后殖民研究、文化理论、文学与艺术批评等广阔的领域;作为后殖民理论“三剑客”之一,霍米•巴巴推动了全球化批判、后殖民话语、文化认同、杂糅、第三世界批评、翻译理论、族群研究等诸多前沿问题的探索。 ——高士明 -
直面全球化
《世界是平的》作者成名作! 托马斯·弗里德曼用了四年时间写成了这本重点论述全球化的专著。此书的论点可以简单扼要地归纳为:全球化不只是一种现象或潮流。它是一种取代冷战体系的国际体系。全球化是资本、技术和信息超越国界的融合,这种融合正在创造一个单一的全球市场。 弗里德曼用生动的事实和一系列独特的术语、概念,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新体系。他形象地描述了“凌志汽车”与“橄榄树”——全球化体系与文化、地理、传统以及社区的古老力量之间的紧张冲突,也详尽地叙说了那些受到全球化残酷冲击的人群的强烈反抗。他清楚地说明如何保证这一体系的平衡。 -
全球化与政治
本书选录了乌尔里希・贝克主编的学术论文集《全球化的政治》(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98年德文版)和《世界社会的前景》(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98年德文版)中的部分论文。本书作为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与上海市现代管理研究中心合作进行的“全球化与中国”研究的中间成果之一,列入“全球化与中国研究丛书”的首批出版书目。 -
为全球化申辩
《为全球化申辩》是一本结论简单但具有思想穿透力的书,简单到无须过多论证,但通过对种种似是而非反对论点的反驳,作者雄辩地证明了:自由市场是人类所能找到的最好的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形态。 一本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书,如同其他最坚定的自由市场经济学者一样,作者坚信,个人出于私利而进行的自愿交易,可以增进社会福利。而全球化则是自由市场制度被扩展至全球范围,所有人直接、间接地卷入全球范围的分工交换7网络的过程。这一过程,将最终惠及全人类。 一本充满思想魅力的书,作者既擅长使用现代社会科学的工具,也长于思辨,书中随处可见让人豁然开朗的论辩和警句,更不乏酣畅淋漓的陈述。 -
驯服全球化
“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经济界、学术界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本书收录了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内的六位国际学术界著名学者关于全球化的论述,基本上反映了国际上关于全球化的主要观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日益融入国际社会,经济全球化无疑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对于全球化,国际社会有着各种不同看法,有的观点甚至针锋相对。对全球化大加赞扬者有之,认为它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极力反对者有之,认为它使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本书的几位作者分别阐述了全球化的利弊得失,他们认为全球化从理论上讲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上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如进程问题和管理问题,财富分配问题和社会公正问题。有的还提出了替代全球化的合作模型:世界主义和多边合作。这几位专家对全球化不是一味唱赞歌,吹反调。而是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观点,使人们对全球化有清醒的认识。本书是一本具有前瞻性的学术著作,因此列入“当代学术思潮译丛”。 -
第二世界
“对世界困境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全景式考察,这种困境正是我们下一届总统所要面对的。”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这是一个大国重塑全球新秩序的时代! 美国的主宰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欧洲联盟和中国正在这个市场上同美国展开竞争,都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世界秩序。 最激烈、最生死攸关的争夺发生在第二世界,即东欧、中亚、拉美、中东和东亚等枢纽地区。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哥伦比亚、利比亚、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具有令人心驰神往的独特魅力……作者认为,这些国家的资源将最终决定三个超级大国的命运,但它们自己的未来永远充满不确定性,因为它们都竭力跻身第一世界,并为避免沦入第三世界而斗争。 卡纳学识渊博,机智过人。他信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哲理,在创作这部书的过程中,不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还实地考察了众多的国家。正因如此,他能够将翔实的调研与深度报道结合起来,重新绘制世界地图。他考察了全球化如何沿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界线将它们分割为赢家和输家,并揭示了中国、欧洲和美国如何施展各自的大国筹码,把第二世界国家纳入自己的轨道。 在书中,卡纳还认为,在21世纪,全球化是地缘政治的主战场。美国如果不脱胎换骨,重新界定自己在世界上的角色,将会有沦入第二世界的危险。而中国,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进入第一世界。 或许,“三国鼎立”的时代将再一次重演! -
劳工的力量
本书依据国际劳工运动大量的新数据库,对劳工运动进行了长历史时段和全球范围的研究,揭示出19世纪晚期以来地方的劳工运动与国际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进程是相关的。通过对所选的全球工业一种有深度的、实证性的分析,分析了劳工运动的重心在国家之间转移,以及与生产的地理分布的关系。 -
全球化地图
《全球化地图(中文)(第2版)》内容简介:认知世界空间:全球化是由多个复杂进程构成的一种交织。处于实时信息浪潮中的每一个人,不论是获益者还是失利者都很难准确界定自己在其中的位置。了解这些进程需要新的认知理念和新的解读方式。 行为体与网络:世界仍显规模过大,而国家层次日渐偏小。面对这一格局,地区应当扮演什么角色?更何况对于这种处于世界和国家之间的中间水平界定不清、认知不一,而且未必总受欢迎。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宗教网络,还有犯罪集团:谁是在世界空间内展开活动的新型行为体呢? 属性及其忠顺:如今,人类社会再次面临忠顺选择问题和共享普世价值问题。个体和集体认同标记的丧 失实质上引发了属性/身份的重新建构(或多或少地以粗暴的方式进行着),导致了对多样性的管理更加复杂化。 治理以及调控:这个世界更具流动性,更加可辨析,但同时也被深刻地碎片化。暴力的蔓延迫使人们超出军事和地缘战略观的视角,对经济、社会和政治各个因素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思考,力求作出集体回答,并进行调控治理尝试。 全球化中巴西:巴西作为农业和贸易强国,充满着矛盾,不乏社会不平等。如今,这片土地上正尝试着种种创新:鼓励着公民参与,体验着民主制度,完善着多元文化,继续着族群融合,展开着文化创新。 独具特色研究:《全球化地图(中文)(第2版)》不仅是本图册,更是个真正的工具箱:由一位制图专家、一位地理学家和两位政治学学者集体构思,是巴黎政治大学专题教学的结晶,可谓“全球化百科全书”。由巴黎政治大学制图中心制作的地图和图表无疑构成了本专业领域的权威性参考资料。 -
全球化关键词
作为一种被视为破坏性的力量或现代社会的一种必然性,全球化是诸多学科的焦点。对于任何介入这个无所不在的话题的人来说,对全球化的过程及其关键术语的清晰理解都是非常必要的。《全球化关键词》为这个跨学科的主题提供了一种综合的指导,使读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所要了解的全球化的术语 和概念有所了解。 《全球化关键词》不是一部全球化的百科全书,也不是某个或某些全球化视角的系统阐释,而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全球化基本概念简明扼要的概括和梳理。 《全球化关键词》所给出的术语和概念,是来自多个领域的编撰者在仔细研究了全球化研究领域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之后筛选出来的,特别是那些在全球化的辩论中经常被使用的术语和概念,并概述了不同学者对这些术语和概念的不同观点和争论。 通过范围广泛的交叉引用和深入阅读的建议,本书为学生和感兴趣的读者在全球化研究文献的海洋里遨游提供了一种基本的资源。本书涵盖这样一些概念:同质化、新自由主义、 风险、 知识社会、时空压缩、反思性…… ----------------------------------------------------------- 专家推荐 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考量全球化的概览性关键词指南。 ——简•尼德文•皮特斯(Jan Nederveen Pieterse),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全球研究与社会学教授 人类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正在重构我们的世界,重塑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然而,全球化还笼罩着重重迷雾,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也充满着误区。《全球化关键词》一书十分有助于人们拨开全球化的雾罩,更加清晰地看到全球化的现在与未来。 ——俞可平,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全球化不仅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是认识当今世界的前提。本书通过“关键词”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认知和分析这个变化世界的概念工具,也为中国知识界参与全球化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重要参照和启示。 ——杨雪冬,中央编译局全球治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执行主任 -
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
麦克尔·哈特在《帝国》中宣言全球化使民族国家的主权不可逆转地衰落了,形成了一种新的全球规则和全球结构--“帝国”;几乎同时,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也论证了民族国家需要转型的事实,并提出了主导全球化时代权力游戏规则的“世界主义国家”这一新的主权概念。本书是乌尔里希·贝克的一部新作。作者在书中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的转型问题,审视了世界经济、国家和公民社会运动之间的全球性权力游戏,分析了民族国家的传统观念在全球化时代遇到的矛盾和挑战,提出了如何打破民族国家模式,在世界主义视角下发展国家概念和国家理论的问题。贝克认为,民族国家是未完成的国家,将被世界主义国家所取代。 -
Connectography
From the visionary bestselling author of The Second World and How to Run the World comes a bracing and authoritative guide to a future shaped less by national borders than by global supply chains, a world in which the most connected powers—and people—will win. Connectivity is the most revolutionary forc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ankind is reengineering the planet, investing up to ten trillion dollars per year in transportation, energy, and 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linking the world’s burgeoning megacities together. This has profound consequences for geopolitics, economics, demographics,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identity. Connectivity, not geography, is our destiny. In Connectography, visionary strategist Parag Khanna travels from Ukraine to Iran, Mongolia to North Korea, Pakistan to Nigeria, and across the Arctic Circle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to explain the rapid and unprecedented changes affecting every part of the planet. He shows how militaries are deployed to protect supply chains as much as borders, and how nations are less at war over territory than engaged in tugs-of-war over pipelines, railways, shipping lanes, and Internet cables. The new arms race is to connect to the most markets—a race China is now winning, having launched a wave of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s to unite Eurasia around its new Silk Roads. The United States can only regain ground by fusing with its neighbors into a super-continental North American Union of shared resources and prosperity. Connectography offers a unique and hopeful vision for the future. Khanna argues that new energy discoveries and technologies have eliminated the need for resource wars; ambitious transport corridors and power grids are unscrambling Africa’s fraught colonial borders; even the Arab world is evolving a more peaceful map as it builds resource and trade routes across its war-torn landscape. At the same time, thriving hubs such as Singapore and Dubai are injecting dynamism into young and heavily populated regions, cyber-communities empower commerce across vast distances, and the world’s ballooning financial assets are being wisely invested into building an inclusive global society. Beneath the chaos of a world that appears to be falling apart is a new foundation of connectivity pulling it together.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