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席勒

  • 审美教育书简

    作者:[德] 弗里德里希•席勒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作序推荐,“《审美教育书简》充满了诗与思的奇光异彩”

    ☆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众多大师一致推崇的必读之书

    ☆断版多年,经典重现,塑造美学进程的里程碑之作

    ☆在时代的喧嚣市场上,不是粗野,就是懒散唯有通过审美教育,来恢复我们天性中的完整

    ☆冯至、范大灿经典译本,译者在每封信前增加内容提要,帮助读者更好理解

    ☆精美优雅装帧,封面采用手揉纸,内文裸脊索线,体现复古的设计风格

    《审美教育书简》是1793—1794年间席勒写给丹麦奥古斯滕堡公爵的27封信。在法国大革命背景下,席勒以康德的原则为依据,深刻分析了人的感性与理性同审美与艺术的关系,认为人类发展的道路是从被感性支配的自然人走向精神能控制物质的理性人,只有当两种冲动同时发展,人才有自由,而美能将二者连结、统一起来。席勒以美学为依托,思考了人性完善和社会改良的途径,照见其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

    席勒十分重视本书,称其为“一生中所做的最好的事情”。本书是德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发人深省,历久弥新。

    自文艺复兴以后,文艺、美术盛行。及十八世纪,经包姆加敦与康德之研究,而美学成立。经席勒详论美育之作用,而美育之标识,始彰明较著矣。

    ——蔡元培

    席勒想从“美的教育”(入手),使堕落的分裂的近代人生重新恢复它的全部与和谐,使近代科学经济的文明,进展入优美自由的艺术文化,如古希腊与文艺复兴时代。

    ——宗白华

    如果从美学角度看,并不是如下许多人所套用的公式:康德——黑格尔——马克思,而应该是:康德——席勒——马克思。

    ——李泽厚

    席勒的最主要的美学著作《审美教育书简》是他的美学思想最集中最有系统的表现。……《审美教育书简》对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它形成了由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转到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之间的桥梁。

    ——朱光潜

    《审美教育书简》充满了诗与思的奇光异彩,比那些一味偏于理性思辨的美学专著具有更为明显的可读性,可以让读者开卷即有益,随意浏览,在警句迭出的字里行间获得绵绵不断的启迪。

    ——丁宁

  • 美育书简

    作者:[德]席勒

  • 信息拜物教

    作者:丹·席勒

    世界上的公司已经察觉了信息的价值,而且正努力去控制它的生产、传送和消费。在本书中,丹·希勒探索了信息快速商品化的途径,及其与其他商品的不同与相似之处。通过一系列相关联理论的、历史的和 当代的研究,希勒揭示,这种商品化过程既具动态性也具扩张性,而且充满冲突和不确定性。 作者调查了发生在信息领域的具有转型性质的政治和经济变化,分析了这个过程的关键维度,包括新信息平台的建立、跨国文化产业的成长,以及中国在重新进入信息化全球资本主义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 E.席勒速写/大师经典速写新选系列

    作者:亚力 编

    《环球美术家视点系列:席勒素描速写》是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环球美术家视点系列:席勒素描速写》详尽地收入了席勒的素描、速写主要作品。其中大多为首次面世,并介绍了席勒的生平、艺术特色、时代背景等。
  • 秀美与尊严

    作者:[德] 弗里德利希·席勒

    本书是译者费十五年的时间而译出的席勒的艺术和美学论文,几乎已经把席勒最主要的美学论文包括进去了。原文义理精深,译文文辞高妙,可称双璧。对于文学爱好者和美学研究者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料。
  • 席勒美学的哲学背景

    作者:【美】维塞尔

    席勒认为人性中存在这两种基本要素,即人格和状态。人格是保持不变的自我同一的理性形式,而状态却是人在时间中经历的变动不居的感性内容,由此就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要求:前者要使多变的现象世界具有统一的形式,后者要使空洞的形式具有实在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为使人性实现完满与自由,他提出了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活的形象""活的形象"就是美。
  • 席勒油画.水彩

    作者:亚力 编

    埃贡.席勒,出生于奥地利的图尔恩,逝于维也纳。16岁的席勒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在克里木特指导下学习,并结识了科柯施卡。他的画最初受学院派和印象派影响,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当他结识克里木特和科柯施卡之后,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这表明他受到新艺术派——青年风格阿拉伯式图案的强烈影响。如果说克里木特的艺术是从象征主义走向表现主义,而席勒则已走进纯粹的表现主义天地。 席勒后期的艺术不仅受到瑞士的霍德勒影响,还直接受尼采和佛洛伊德心理学的启迪。他毫不掩饰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情感,他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都不是静态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形态都像处在惊恐不安状态,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胁交织成可怕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形体瘦长,那冷峻刚直的线条令人震颤,他强调形象清晰的外轮廓,喜欢用红、黄和黑色来表现强烈的情绪。他除对人物表情动作的夸张刻画外,着意描绘人物神经质的情绪。为了创作他处于紧张不安的人物情态,他还深入到疯人院去研究精神病人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一种类似哑语的动作表情,令人感动不已。 1915年第一次大战中他被征入奥地利陆军,他在军中仍继续作画,达到多产和高水平。他的艺术风格在表现派中是独一无二的。 《席勒油画水彩/环球美术家视点系列》编辑奥地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著名表现主义画家埃贡·席勒的油画·水彩作品97幅,在序文中详尽介绍了席勒的生平,艺术特色及绘画理念,对当代多元化的美术发展趋势将起到丰富和推动作用。
  • 三十年战争史

    作者:[德] 弗里德里希·席勒

    三十年战争史,ISBN:9787100070676,作者:(德)席勒 著,沈国琴,丁建弘 译
  • 阴谋与爱情

    作者:本社

    《世界文学名著宝库:阴谋与爱情(青少版)》作者弗里德里希·席勒是德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世界文学名著宝库:阴谋与爱情(青少版)》讲述了一个平民女儿与贵族男子的爱情及其如何被阴谋所破坏的故事,反映了进步青年要求打破封建等级制度、要求平等的思想。另一方面,席勒在这部作品中,竭力揭露德国封建贵族阶级的腐败和罪恶。剧中的故事,很多直接取材于德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例如出卖壮丁一事,就是符腾堡欧根公爵的真实的罪行。
  • 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

    作者:[美]赫伯特. 席勒

    本书是批判传播学领域内的经典之作。它首次联系大传播的两大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全面剖析了美国大众传播的结构与政策。作者以其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独立立场,紧扣现实问题,广泛地从工业和政府方面汲取信息,批判地研究美国的信息机构和产品如何被用来支持其在全球的帝国政治。其对于美国全球统治过程中媒介-文化力量作用的强调,对于我们理解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发展和转变,进而理解美国大众传媒的功能,以及其政治、经济和外交的议程设置结构,不无裨益。
  • 审美教育书简

    作者:【德】席勒

    简介: 《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的一部经典名著,也是现代性美学批判的第一本著作,它主张用艺术取代宗教而成为一种交往形式,强调交往理性将在未来“审美国度”中得以实现,这就建构了一个审美的乌托邦。今天,我们在现代性的语境中重温这本书,可以再次感悟到他充满浪漫精神的美学指向、他对现代性的潜在危机的忧虑。席勒这些博大精深意味隽永的思想,强有力地棒喝着我们这些忙碌又盲目的当代人。 导读: 只有在艺术中,人才是游戏的;只有在游戏中,人才是自由的。 尼采说:席勒使德国人变得年轻。 美学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周宪先生倾力推荐: “席勒这本写于两百多年前的书信集,还在强有力地棒喝着我们这些忙碌又盲目的当代人,由此可见伟大思想的永恒魅力。” 这些书简是那么美妙宜人,就像一杯可口的饮料,甫触到舌尖就能调动起你全身的神经系统。我长久以来所认为正确的东西,我经历过的以及想要经历的东西,以一种如此紧凑、如此和谐的方式被呈现了出来。 ——歌 德 正如一副躯体,如果缺少某种化学元素、某种维生素,就会衰弱、生病,而“席勒”这个元素正是我们的社会这个有机体所不可或缺的东西。 ——托马斯·曼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以及其他文章里建立了浪漫运动时期的人道主义的理想;理想的人是全面得到和谐自由发展的“完整的人”。 ——朱光潜
  • 史诗气象与自由彷徨——席勒戏剧的思想史意义

    作者:叶隽

    本书以“史诗建构”为命题,以思想史研究为取向,探讨作为文学创作的席勒戏hu剧与个体生命历程、时代宏观语境、社会政治机制乃至权力运作转移的相互关联。
  • 审美教育书简

    作者:弗里德里希・席勒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经典名著。作者鉴于他所处的时代“上层腐朽,下层粗野”的状况,认为当时的人是不完整的分裂的人。这种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和理性冲动。前者的对象是生活,它占有、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后者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是理性人。但二者各有强制性,不能直接结合,故要是二者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便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当人性的教师,它尤其能唤起人身上的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这种冲动是自由的同义语,它使得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
  • 席勒美学信简

    作者:【德】席勒

    本书包含席勒的27封美学书信和4篇比较重要的美学论文。在这些书信中,作者系统地阐述自己的美学理论与艺术思想,并在美学思想上第一次将审美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相联系。更可贵的是,在他的优美文笔之下,娓娓道来的审美艺术理念对读者而言,应该会是一种独特而富有收获的阅读享受。书附48幅插画,生动直观地展现人类历史的艺术美与人文精神的变迁。 ◎德国古典哲学的浪漫结晶,人文主义美学的奠基之作,人类历史上首次将艺术之美与人的自由发展相结合。 ◎“艺术之神”席勒27封书信,展示思辩之美;48幅艺术史不朽画作,梳理美的历史。 译者序: 席勒最为闻名的是他剧作家的身份,当他的处女剧作《强盗》在曼海姆首演结束后,一位目击者如此描述:“陌生人啜泣相拥,半昏厥的妇女们脚步趔趄往门口。仿佛混沌中迷雾消散,新世界的曙光初显。”事实上,这个描述一点也不夸张,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的剧院就如同疯人院一样,人们潮水般涌入狭窄的礼堂观赏戏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就是德国的莎士比亚。他的剧作迎合了当时德国人的心中反对专制的思想,因此他也成为德国当时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从1782年至1787年,席勒相继完成了悲剧《阴谋与爱情》(1784年)、诗作《欢乐颂》(1785年)、诗剧《唐•卡洛斯》(1787年)等多部作品。1794年,席勒与歌德成为好友。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于1796年重新 恢复文学创作,进入了一生之中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直至去世。这一时期席勒创作的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为主,善于营造悲壮、雄浑的风格,主题也贴近宏大的社会变革题材。 从1787年到1796年,席勒几乎没有进行文学创作,而是专事历史和美学的研究,并沉醉在康德哲学之中。1791年,席勒接受丹麦公爵奥古斯腾堡和伯爵史梅尔曼每年1000塔勒银币的资助,将美学研究的成果以书信形式呈交公爵。席勒一共写了二十七封信,于1795年分三次发表在自己的《季节女神》杂志上。当时的哲学还处在英国经验主义派的支配之下,英国的哲学家洛克、贝克莱和休谟领导着主观主义的哲学思潮,影响深远。但是,康德这个一生都住在自己故乡的哲学家却建立起一座宏伟的新哲学大厦。康德的唯心论通过对认识的批判来达到哲学结论,强调和物质相对立的精神,排斥功利主义的伦理,赞成由抽象哲学议论所证明的体系。从根本上来说,康德的学说在于想要在七年战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制时期社会剧烈变革环境之中保卫知识和美德,在这同时,他也将主观主义带向一个极端。 在康德哲学的熏陶之下,席勒逐渐形成了他的美学思想。本书中,席勒主张只有培养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能够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他的美学研究和社会变革等问题结合得非常密切,事实上,席勒的美学思想与当时的德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他也曾指出:德国的伟大不在政治权力,而在文化。他声称美是自由思考的工作,美是我们的对象,美的自然和一致的享受证明了从无限中并在有限中发展的能力,以及人性变得崇高的可能。同时,康德确定的认识功能的自由发挥理论被席勒进一步地发展。席勒认为,只有通过个性的独立才能意识到之外的真理,只有用感觉感受,才能获得真实感。而正是美,将思想和感觉联系到一起,因而能获得最充分的精神和物质的统一。1805年5月,席勒不幸逝世。2005年,刚好是他逝世200周年。德国政府将这一年命名为“席勒年”,席勒足迹到过的城市,都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纪念这位伟人。这一切,足以说明席勒的存在对德国乃至世界的意义。席勒的一生是歌颂人类自身的自由和发展的一生,在每一次人类思想的飞跃之时,美的世界的光明 之中,总是伴随着席勒的《欢乐颂》那嘹亮有力的歌声: “ 在这美丽大地上 / 普世众生共欢乐 / 一切人们不论善恶 / 都蒙自然赐恩泽 / 它给我们爱情美酒 / 同生共死好朋友 / 它让众生共享欢乐 / 天使也高声同唱歌 ”
  • 歌德和席勒的现实意义

    作者:叶廷芳、王建

    这本集子是两位伟人纪念日的产物。这两位伟人恰好是德国文学史上最辉煌时期的双璧、古典文学时期的代表和“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坚:歌德和席勒。 从严宝瑜、范大灿、叶廷芳、张佩芬等名家到王建、谷裕等德语文化研究新锐,以及德国的一些学者,本书荟萃了国内外关于歌德和席勒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为永远的歌德席勒、歌德作品解析、歌德席勒与中国等三个部分,着力探究在眼下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里,歌德席勒其人其作还有什么现实的意义,我们应该如何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社会。
  • 审美教育书简

    作者:(德)席勒

    《译林人文精选:审美教育书简(新版)》是席勒的一部经典名著,也是现代性美学批判的第一本著作,它主张用艺术取代宗教而成为一种交往形式,强调交往理性将在未来“审美国度”中得以实现,这就建构了一个审美的乌托邦。今天,我们在现代性的语境中重温此书,可以再次感悟到他充满浪漫精神的美学指向、他对现代性的潜在危机的忧虑。席勒这些博大精深意味隽永的思想,强有力地棒喝着我们这些忙碌又盲目的当代人。
  • 阴谋与爱情

    作者:席勒

    《阴谋与爱情》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德国。当时德国处在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社会,分裂成许多封建小邦。各邦统治者大公施行残暴的独裁统治。在某一个大公园里,宰相瓦尔特的儿子费尔迪南爱上了平民音乐师米勒的女儿露伊斯。但是这对年轻人的爱情既遭到作为平民的米勒的反对,也遭到作为贵族的宰相的破坏。米勒反对他女儿爱上一位贵族公子是因为他认为门第不当,贵族公子不可能真正爱平民姑娘。宰相反对他儿子爱上平民的女儿,除了门第观念外,主要原因是宰相要他的儿子立刻取大公的一位情妇为妻,以博得大公的欢心,以牺牲儿子的爱情为代价来确保自己的政治地位和飞黄腾达。 宰相为拆散这对恋人,在威胁与利诱都失败后就同他的秘书乌尔姆定下一条阴谋毒计:宰相下令将露伊斯的父亲米勒和她的母亲投入监狱,然后乌尔姆利用露伊斯救父母心切去劝说露伊斯放弃对费尔迪南的爱。在乌尔姆的压力下,露伊斯为了救父母出狱,在乌尔姆口授下违心地给宫廷总管卡尔普写下了一封假情书并立下誓言不道出真情。乌尔姆拿到这封露伊斯亲笔写的假情书,利用一次集会假装丢失,让费尔迪南“偶然地”拾到它。费尔迪南看这封假情书,果然中计,他认为露伊斯以前对他的情意全是假的,他的真正的爱受到了欺骗,而露伊斯又立下了誓言,不能道破真情。费尔迪南在绝望的情况下往果汁中下了毒药。露伊斯喝下了放了毒药的果汁,终于在临死之前告诉了费尔迪南那封情书是假的,是为了救父母在宰相的压力下写的。费尔迪南得知真情后悔恨不已,在他心爱的人的遗体旁饮恨服毒身亡。一对年轻人为了纯洁的爱情双双殉情,成为阴谋的牺牲品。
  • 席勒戏剧诗歌选

    作者:席勒(德)

  • 席勒传

    作者:[德]萨弗兰斯基

    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伟大的德国诗人、戏剧家、美学家。席勒的早期创作充满炽烈激情和抗争精神,是“狂飙突进”运动的杰出代表。随后席勒和歌德互相砥砺,将德国古典文学推向顶峰。席勒的作品歌颂人的自由和尊严,贯穿着昂扬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在世界文学史和思想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诗作《欢乐颂》被贝多芬写进第九交响曲后,更是被全世界人民传唱。席勒的作品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被译介到中国,深受中国读者喜爱。 本书是德国当代著名传记作家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的力作,翔实记述了席勒的生平与创作,脉络清晰,语言流畅,对席勒思想的阐发尤为深入,是席勒传记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