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通史

  • 新全球史

    作者: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

    现任《世界史》杂志主编的本特利教授有25年的全球史研究和教学经验,本书是他为大学生写的全球史教科书。本特利在本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史观,突出了人类历史中的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一纵一横,为纷繁复杂的世界历史确定了焦点。全世界各主要民族的社会传统尽收眼底,同时,不同社会传统的相互交流、文化的融合也得到了清晰的阐释。作者把世界历史的整体框架解析为七个大的时段,在每个时段,都兼顾了文明传承与相互交流,致力于刻画多种文化交流背景下所有社会的共同经历。《新全球史》自从2000年在美国问世以来,有超过一千所学校采用为世界通史教科书,受教育的学生有100多万,成为当今最畅销的世界历史读物之一。中译本依据的是修订第三版(2005)。
  • 中国通史

    作者:吕思勉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一经出版,畅销数十年,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物。《中国通史》分上下编,上编是中国政治史,讲了中国历史大事及中国历史的演变,下编为中国文化史,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本书不仅对想了解中国历史大事的读者有用,而且对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原作上篇为中国文化史,下篇为为中国政治史,今为方便读者阅读,将中国政治史作为上篇,中国文化史作为下篇,文字做了少量的技术处理。
  • 吕著中国通史

    作者:吕思勉

    《吕著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的一种。吕先生先后曾著作两部中国通史:前一部称为《白话本国史》,1923 年9 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吕著中国通史》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由于当时出版条件的艰难,上册于1940 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下册拖延到1944 年才由开明书店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当时作者编写此书,不仅是为了大学教学上的需要,还有个明显的目标,就是想从中总结出一些历史的经验,用来指导我们今后的行动。他说:“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这部书针对当时上海大学文科学生学习上的需要,没有采用一般通史的体例。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作者认为当时上海流行的通史著作,虽然在叙述理乱兴亡的过程中,夹叙一些典章制度,但是往往缺乏条理系统,上下不够连贯,使初学者摸不清头绪,不能构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大学文科的学生,他们正需要有系统的历史知识,以求进一步的钻研,因此就有采用这样特殊体例来编写通史的必要。在今天看来,这种体例的中国通史,对于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用处的,它对帮助读者初步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 全球通史(第7版 下册)

    作者:[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本书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后经作者多次修订增补,现已更新至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前后一贯。 这里呈现原汁原味的英文版以飨广大读者,让您在颇具历史韵律的行文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近年来,在作全球观点或包含全于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的尝试中,最具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独立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最为著名。
  • 全球通史(英文第7版上下)

    作者:L. S. Stavrianos

    From the Author to the Reader Each age writes its own history. Not because the earlier history is wrong, but because each age faces new problems, asks new questions, and seeks new answers. This precept is self-evident today when the tempo of change is increasing exponentially, creating a correspondingly urgent need for new history posing new questions and offering new answers. Our own generation, for example, was brought up on West-oriented history, and naturally so, in a West-dominated world.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were an era of Western hegemony in politics, in economics, and in culture. But the two World Wars and the ensuing colonial revolutions quickly ended that hegemony, as evidenced by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great European empires from the maps of the world. The names and the colors on the maps changed radically, reflecting the new world that had emerged by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Slowly and reluctantly we recognized that our traditional West-oriented history was irrelevant and misleading in this world. A new global perspective was needed to make sense of the altered circumstance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old to the new was achieved, albeit with much soul searching and acrimony. By the 1960s the reality of the shift was evident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 in the appearance of the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and in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edition of this text. This brings us back to our original question: Why publish a new edition for the twentieth-first century, only a few decades after the first edition? The answer is the same as the answer given to justify the first edition: a new world requires a correspondingly new historical approach. The postcolonial world of the 1960s necessitated a new global history. Today the equally new world of the 1990s, and of the twentieth-first century, requires an equally new historical approach. The new world of the 1960s was in large part the product of the colonial revolutions. The new world of the 1990s , as Pope Pius VI noted, is the product of the “magic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ervasiveness of this influence is evident in the “gigantic problems” it has created in all aspects of our lives. For example, students of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doubtless remember their daily prostration under their wooden desks, probably wondering what protection those flimsy structures could offer against nuclear bombs. The generation of students had to face up to not only new dangers to human life, but also to unprecedented peril to the mother Earth which had given birth to that life. Oceanographer Jacques Cousteau has warmed: Mankind has probably done more damage to the Earth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an in all previous human history. Likewise the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 Worldwatch Institute concluded in 1989: By the end of the next decade the die will pretty well be cast. As the world enters the twentieth-first century, the community of nations either will have rallied and turned back the threatening trends, or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and social disintegration will be feeding on each other.
  • 中国人史纲

    作者:柏杨

    《中国人史纲》(以下称《史纲》)是台湾作家柏杨先生的著 作。此书有如下优点: 首先是文字生动,语言优美,富于文采,引人入胜。其次,在 章节安排上富于创造。全书以“世纪”分章,以问题分节,给人以 明快的感觉。这种明快来于作者使史事的时间变得比较醒目,而 分节的问题又多把握得比较适当。第三,在史料运用上也有独到 之处。这就是既忠于史实,又不受史书具体叙述的限制,是充分 理解史料精神实质后的一种创造性的表述。读其文,多少容易使 人联想到徐志摩译宋词。这样,处处显示了作者对史料的深入钻 研,和运用史料的高度技巧。第四,作者列了大量表格,简明扼要 地列举史事,既避免了繁冗的叙述,使史事显得明瞭,又大大增 加了史事的含量,使内容显得丰富。第五,每章最后设“东西方世 界”一节,可使人们对当时的世界、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有一个概 略的了解,使人感到真正是从天空从其他星球上看中国历史,而 不是只从中国从地球上看中国历史。这既给人一种新鲜感,又给 人一种整体史观。这对读者是十分有益的。读者会明白,不限于 只从中国看中国历史,是多么重要。以后中国历史的研究若要取 得大的进步,对整个世界史的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
  • 白话本国史

    作者:吕思勉

    本书初版于1923年9月,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虽是一部学术性的专著但预设的读者对象却是青年学生,史识丰富,笔调流畅,数年内不断重印再版,是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的史分期最有特色:周以前上古史,秦朝统一到唐朝全盛为中古史,从唐朝安史之乱至南宋为近古史,元朝至朝中叶为近世史,西力东渐以后为最近世史。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三代以前和秦汉以后社会的一个大界限”,而西力东渐是传统社会与现代历史的另一个大界限,其间的历史,只是承平—致乱—再复承平的不断重演,而无本质上的变化。但就政治形势和民族关系而论,汉唐和宋元明清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唐中期安史之乱可以作为中古史和近古史的一大界限。这种从史实出发、突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大关节目的历史分期,更为平实中肯、接近史实。 《白话本国史》规模宏大、视野开阔。与现今各类通史专著总是先政治、经济,后文化、外交的叙述顺序不同,吕先生的叙事往往都是有横向态势的展开,由大到小,由远至近,将所叙述的事件置于一个宽阔的时空范围,高屋建瓴,四方周赡,以获“通方之见”。该书除了叙述历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组织、宗教文化、社会情形之外,尤其关注与中国历史关系密切的东南洋、中西亚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诸如“近代的蒙回藏”、“近代的西南诸族”、“近代的后印度半岛”、“中西交涉的初期”、“藩属的丧失”、“俄蒙英藏的交涉”等内容,都有专门的章节加以叙述。这些与现代中国休戚相关的问题,多为后来通史著作所缺失。书中包含的大量的知识原点,许多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而开列的参考阅读书目,为进一步的学习、研讨指示了方向。
  • 历史大脉络

    作者:许倬云

    在世界史的大框架内,以中国史为经线,将中外历史采合为一体,为补充一般历史教科书而撰写了这样一本类似教科书的读物。本书是关乎人类历史诸多方面的论述,比如文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小书一册尽显历史大脉络,以全球的视角,纵横交错,颠覆你对历史常识的刻板印象。 本书的前半段乃以泼墨山水的手法勾勒人类历史与中国文化发展有关的大方向。后半段是从16世纪开始,即大洋航运开通,新大陆进入世界史,世界已是一个整体的局面下,中国与世界各处的发展。在前半段,欧亚大陆间的种种大事,都以大陆为舞台,海洋为边外之地。在后半段,海洋却成为门户!台湾也是在如此际遇下,成为东方与西方的交接之处,也成为中国东出、日本南下的较量之点。本书的安排是把中国纳入世界:为了今日,理解过去,在世界史的大框架内,立足中国,关心世界。
  • 世界史纲

    作者:[英]韦尔斯

    这本《史纲》不过是对过去百年内地质学者、古生物学者、胚胎学者和任何一类博物学者、心理学者、民族学者、考古学者、语言学者和历史研究者的大量活动所揭示的现实的初始图景加以通俗的叙述。如果认为它在任何意义上超过了这一点,那就是荒唐的。 本书论述了从地球的形成、生物和人类的起源直到现代的世界史。对民族的形成和社会发展史,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加以叙述,对各种历史事件着笔简要、边叙边议。书中还附有105幅地图和100幅插图,是一部颇具影响的历史著作。
  •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爱好历史,出仕以后,仍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撰成一部战国至秦共八卷本的编年史,名为《通志》,进呈宋英宗,英宗命其设局续修。此后,司马光无论在政治上如何进退沉浮,书局一直随身而设。1067年神宗即位,开经筵,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被任命为枢密事使而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专心编撰《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从治平三年开局,至此共用了19年的时间。
  • 文明史

    作者:[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一、【内容简介】 《文明史》是法国著名史学家布罗代尔独力撰写的一部简明世界通史。以《地中海史》等鸿篇巨制蜚声世界的布罗代尔力图借这部“最短”的作品,让年轻人对历史和现实产生兴趣,让他们“在理解历史的同时,直面他们即将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文明史》从文明的角度,俯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从穆斯林世界、黑色非洲到远东,从西欧、美洲再到另一个欧洲(东欧和俄国),一代史学宗师以大历史的视角帮助我们认识人类主要文明。 布罗代尔认为,只要写得简洁明晰,充满睿智,即便是历史教科书也能写成传奇历险故事。《文明史》各个部分自成一体,既考察过去,又论及不远的将来,兼有章节简约和内涵丰富之长。不仅视野广阔,反映政治军事状况,更呈现经济、社会、文化等人类活动各个方面的整体;而且尤其注重对历史的洞察,对趋势的把握,以探求整体的人类历史的深层意义。 这是20世纪最伟大历史学家的巨献,饱含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现实关切,文明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读一读它。 自1963年初版以来,《文明史》在法国持续再版,并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英文、意大利文、德文、日文等译本广受好评,至今畅销不衰。 出版50周年之际,中译本根据最新法文版,补译、审校、修订出版。 --------------------------------------------------------------- 二、【看点】 (一)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简明世界通史。 《文明史》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史学家布罗代尔独力撰写的一部简明世界通史,初衷是为法国16到18岁的中学生提供一部用全新的史学方法编写的教材。 正如布罗代尔本人所说:“我写作这本书,旨在让我们的年轻人不论未来将会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初步了解经济与社会的现时问题,初步了解世界的重大文化冲突,初步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总之,在理解历史的同时,直面他们即将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二)全球畅销50年,最好的世界文明史入门读物。 史学大师布罗代尔以壮阔的视野、渊博的学识、优雅的文笔、精辟的洞见,全景解读人类5000年文明演化的大趋势,带给了我们“一部名副其实的世界史”。 自1963年初版以来,《文明史》在法国持续再版,并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英文、意大利文、德文、日文等译本广受好评,至今畅销不衰,成为社会大众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首选入门读物。 (三)由大师推荐给大家。 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史》作者威廉•麦克尼尔,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世界体系理论开创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文明冲突论”提出者塞缪尔•亨廷顿等大师,倾情撰文、共同推荐。 (四)权威经典,赞誉如潮。 入选多家国内外权威媒体评选的人文社科和非虚构类必读书单,《世界报》《观察家》《独立报》《图书馆杂志》《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世界权威媒体一致赞誉推荐。 (五)全新修订,50周年纪念版。 初版50周年之际,中文版根据全新修订的法文版翻译、审校、修订,由中信出版社推出“50周年纪念版”;并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的《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以及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共同组成“中信史学大师畅销经典”系列,隆重出版,诚挚呈现。 ------------------------------------------------------------------ 三、【评论】 让人耳目一新的文明史概述……这部历史著作提供了一幅宏大的历史图景。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伟大的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完成了只有巨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弗尼吉亚评论季刊》(Virginia Quarterly Review) 布罗代尔是享誉世界的一代史学宗师……他的这本书论述了人类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的发展,非常适合高年级的中学生、大学生和大众读者阅读。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这简直就是一部史学的珍宝,而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它的见解光芒四射,令人惊叹,不同凡响。布罗代尔笔下的地球文明形态各异、生机勃勃,这是一幅充满了深情、兴奋、博爱乃至希望的历史全景。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这幅历史图景公正合理,无可辩驳,不仅有力地传达出时间的流逝,还有地理和空间的重要性。即便是随性而发的见解,譬如欧洲是亚洲的一个半岛,都会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布罗代尔睿智而仁慈,再次带给我们弥足珍贵的真知灼见。 ——《观察家》(The Observer) 布罗代尔拥抱世界,端坐于上帝的云端。 ——莫里斯·德吕翁(Maurice Druon,法国著名作家、法兰西学院院士) 布罗代尔为法国中学师生撰写的世界通史《文明史》,囊括了数千年的时间和空间,勾勒出人类历史的主要文明。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 布罗代尔是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一代宗师……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一个追求真理、关怀人类的范例。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 阿诺德·汤因比、费尔南·布罗代尔、威廉·麦克尼尔以及其他一些人,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在探索文明的起源、形成、兴起、互动、成就、衰落和消亡。而布罗代尔强调需要努力寻找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并理解“世界上伟大的文化冲突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以“文明冲突论”闻名于世) 这部著作旨在,使年轻读者在理解历史的同时,直面他们即将在其中生活的世界。事实上,在布罗代尔看来,历史学通过发问和迂回到过去,可以回应人们的好奇、狐疑,并回答今天提出的种种问题。 ——莫里斯•埃马尔(Maurice Aymard,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法国人文科学之家副主任) 总有一天,当我们的同胞在总结20世纪的知识、科学和技术时,他们会发现自己在军事技术、尖端工业或原子物理等领域内,并不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浅薄的法国人或许能聊以自慰的是,全靠“年鉴派”的努力,产生了世界上最好的历史学家。 ——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Emmanuel Le Roy Ladurie,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著有《蒙塔尤》,曾任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 很多人其实过分夸大了历史事件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当我们真正回到历史的转折点时,你很可能发现促使世界发生变化的并非彼时的某个历史事件,历史的变化是与其深层结构相适应的。 ——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 法国年鉴学派值得我们学习,很了不起……西方除了法国以外,历史无大师。 ——何炳棣(中国史学泰斗) 过去,人们在解释历史时,或者只重视单一的因素:个人、思想、地理、政治、经济……;或者不分主次地把各种因素掺在一起;或者提出文化冲突、挑战与应战这类概念。布罗代尔用的是层次分解法,把影响历史进程的深层因素(各种结构)放在首位,其次是中层因素(经济局势),最后是昙花一现的“尘埃”(政治事件)。 ——张芝联(著名历史学家) 布罗代尔用著作为自己竖起了一座丰碑,这座丰碑是史学界的骄傲与自豪,也是激励人们向史学发展新高度前进的动力。欲了解当代西方史学,须自布罗代尔始。 ——陈恒(上海师范大学历史教授) 众人常谓史家治史,于理论、实论难能相兼,有大成就者,或独擅理论,或长于实论,二者兼擅且有突出贡献者,唯法兰西之布罗代尔。 ——曹家齐(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和其它一些当代重要史学著作一样,据说是用先进的“全球观点”而不是用过去的那种某个“地区观点”或者“某种文明的观点”去看待历史。这种全球观点与年鉴学派的“总体史”和“长时段”观点应该说很有些关系,假如从这个角度去说,老斯这本书恐怕远不如布罗代尔的书深刻和地道。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 中国史纲

    作者:张荫麟

    作者张荫麟先生为民国时期极具才华和思想的学者,曾受到其师辈们如梁启超、陈寅恪、钱穆等诸多大师的器重和期许,惜英年早逝,住世仅37年。 本书是他短暂的一生留下的唯一著作,但已足见作者深邃敏锐的识见和渊博厚实的学养,通透又睿永的思想。本书的撰写,在当时是作为历史教材的一种读本(《中国史纲》第一部),所以在形式上就更为生动活泼,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但同时又富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且作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饱含情感与敬意,故全书无任何浅薄、空疏、浮夸,书中的不少观点和思想在今人看来仍极有价值和参考意义。 由史学家王家范教授特为本书撰写的导读文,也是有血有肉,见解独到,意味深长,可谓珠联璧合。
  • 中国通史

    作者:吕思勉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之一,完成于1939年,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叙述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类;下册按历史顺序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本书此次列入《吕思勉文集》出版,以上海开明书店的初版为底本,吸收了杨宽、吕翼仁先生的校订成果,将原书的繁体直排夹注,改为繁体横排夹注,同时尽量保留了著作的原貌。
  • 全球通史

    作者:(美)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

    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它论述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它关注的是所有民族而不仅仅是西方诸民族或非西方诸民族。它是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
  • 全球通史

    作者:[美] 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 本书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后经作者多次修订增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前后一贯。 近年来,在作全球观点或包含全于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的尝试中,最具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独立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最为著名。
  • 全球通史(下)

    作者:(美)斯塔夫里阿诺斯(Stavriano

    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着重有三个主要的问题,即(1)欧洲扩张的根源;(2)欧洲扩张前的儒家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欧洲的世界;(3)欧洲扩张的各个历史时期:伊比利亚时期,荷兰、法国、英国时期,沙俄时期。本书为下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风格前后一贯,令您在颇具历史韵律的行文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 我最想知道的日本史图解

    作者:岸祐二

    《我最想知道的日本史图解》主要内容简介:日本的战国时代有哪些叱咤风云的武将?为什么织田信长快速崛起,势力扩张迅猛?统一天下的丰臣秀吉,为什么没有成立幕府?锁国两百多年的德川幕府,如何面对步步进逼的西方列强?武士的没落,是日本历史的喜剧还是悲剧?想成为战国游戏高手、日剧通、动漫达人,必须了解日本历史!去过日本、想去日本、跟日本打交道的人,这本书将让你感叹“日本,原来如此”!了解坂本龙马、西乡隆盛、德川家康、织田信长、源义经,就从这本书开始!《我最想知道的日本史图解》是资深日本历史学家的扛鼎之作,呈现最权威、最客观、最有趣的日本史!还原日本历史的真面目!让你彻底了解日本史。《我最想知道的日本史图解》串联起日本史上的大小人物大小事,对于想了解日本历史的读者而言,是最适宜的入门著作。每小节都配有简单明晰的图表,一目了然的地图。让你读日本史,却能像看动漫一样轻松有趣,一不小心就全部读完!《我最想知道的日本史图解》由加来耕三监修,岸祐二著,张雷译。
  • 全球通史(上)

    作者:(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着重有三个主要的问题,即(1)欧洲扩张的根源;(2)欧洲扩张前的儒家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欧洲的世界;(3)欧洲扩张的各个历史时期:伊比利亚时期,荷兰、法国、英国时期,沙俄时期。本书为上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风格前后一贯,令您在颇具历史韵律的行文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 全球通史(第7版 上册)

    作者:[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