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工智能

  • 技术之外

    作者:[美]凯特·克劳福德(Kate Crawford)

    凯特·克劳福德通过引入地图集的方式来讨论塑造人工智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力量,只有将人工智能与这些更广泛的结构和社会系统联系起来,才能够摆脱纯粹技术概念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种行使权力的形式和一种观看方式,也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资本表现,人工智能完全依赖于一套更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在如今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世界里,通过不断对人工智能进行追问和批判性思考,才能够逐步接近真实的答案。

    《纽约客》《金融时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交口称赞。比起进步,AI更有可能让整颗行星走向毁灭。

    揭示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ChatGPT给科技界带来的巨震不仅在于开放共享的新业态,也在于残忍无情的资源争夺战。

    现在开始考虑并预防AI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后果,并不算晚。

    专业评论:

    本书证明了人工智能既不“人工”,也没有那么“智能”,是一次令人惊奇的对训练人工智能的数据的历史梳理。——《纽约客》

    是对目前围绕着人工智能的误解的有力纠正,也是一本有用的未来手册。——约翰·索恩希尔 《金融时报》

    人工智能既非人工,也不智能,它是对劳动和资源的剥削

    《纽约客》《金融时报》《自然》《科学》交口称赞。比起进步,AI更有可能让整颗行星走向毁灭。揭示人工智能运作的底层逻辑,思考和预防人工智能的社会后果。

  • 情感经济

    作者:罗兰·T. 拉斯特 / 黄明蕙

    人工智能全面进驻人类生活的几百年里,人类智能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都产生了新的特征。作者以人工智能的发展作为线索,梳理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并以此为背景,引申出新的经济时代可能发生的工作性质、教育体系、女性地位、消费方式等的变化。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社会走过了体力经济时代,正在经历思维经济时代,并已经显露出情感经济的特征。在情感经济时代,随着机器被训练着开始“思考”,过去需要人类智能的许多任务现在都通过人工智能实现了自动化。然而,注重情感或情绪体验的工作却仍难以实现自动化,所以情感经济的本质就是强调“情商”和“同理心”。这一时期,人类工作中技术性的部分慢慢淡化,情感向的技能将进一步升级。

    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开发仍在继续,伴随而来的担忧和争议也将一直存在。如果人工智能进一步产生情感,打破人类在创造力、共情力领域的“垄断优势”;如果机器全面压制人类智能的“奇点”真的到来……人类未来要去向何方,人机共生的伦理困境如何突破,都是不可逃避的问题。

  • 人工智能如何玩游戏

    作者:[美] 朱利安·图吉利斯

    美国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教授,AI应用于游戏的发起人

    机器挑战人类的时代,探索学习、认知和思维的新模式

    ◎ 编辑推荐

    ☆ 美国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教授,AI应用于游戏的发起人

    ☆ 介绍了*前沿的AI技术及其应用

    ☆ 以AI的视野,进入游戏世界,探索智能时代学习、认知和思维的新模式

    ◎ 内容简介

    机器不断挑战人类的认知能力,而游戏设计的核心 就是认知科学,设计游戏需要了解人类如何思维和学习。游戏从来都不只是一种自我消遣娱乐的方式,它也是学习和思考的工具。

    那么,当机器在所有游戏中击败人类,是不是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人类?我们又能从人工智能的不断进化中学到什么?

    本书全方位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同时列举了《超级马里奥兄弟》《愤怒的小鸟》《DOTA》《塞尔达传说》等数十款游戏史上不同类型的爆款游戏,简明易懂地阐明了游戏、学习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我们会看到,通过学习怎样玩游戏、怎样设计游戏、怎样将游戏用于人工智能开发,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和机器是怎样思考的,并进一步探索游戏、学习和思维的新模式。

  • 零度分离

    作者:伊格言

    一份赛博时代的罪案调查报告

    23世纪“生物朋克”启示录

    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科幻诗人”伊格言

    阔别七年后的最新作品,两岸同步出版

    对于伊格言宇宙来说,这只是个开始……

    ————————————

    【内容简介】

    零度分离。即生即灭,量子泡沫般的短暂交会。

    每一次的对视,都堪称一次难以重现的奇遇。

    公元2154年,人类联邦政府最高法院颁布《种性净化基本法》,正式赋予人类唯一优先物种之权利。然而,在“类神经生物”技术发达,生化人、AI与其他“类人物种”泛滥的年代,该法律频频受到挑战。

    调查记者Adelia Seyfried,分别深入探访了六桩轰动一时的伦理公案:AI反人类叛变、梦境治疗师杀人事件、能与鲸鱼对话的科学家、虚拟偶像诈骗案、邪教“地球觉知”大屠杀、影后人间蒸发之谜——于2284年集结成书出版。

    而Adelia自己的身份亦是扑朔迷离,有证据显示,她似乎已经存活了超过两百年的时间……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设定于23世纪的近未来科幻作品。调查记者Adelia Seyfried身份成谜,她只身涉入谜团,企图窥见时代真相。六篇深度报道,既是Adelia的时代速写,也是伊格言的大胆预言。

    ★《黑镜》×《盗梦空间》×《赛博朋克2077》,科幻文学对下个世代的最新想象!

    ★当虎鲸拥有自己的语言,科学家为何成为全民公敌?用来播放梦境的设备,何以犯下反人类的终极罪行?温和友善的小镇暖男,如何变身施行屠杀的邪教教主?家庭事业美满的中年女人,因何堕入虚拟偶像诈骗的陷阱?当梦境成了处方药,缘何医生对患者起了杀心?万众瞩目的国际影后,怎能做到旦夕之内人间蒸发?

    ★全书如同一部第一人称视角的浸没式RPG,每个读者都能经历一番穿越至未来解谜的快感,同时悟出作者对当下时事议题的精准讽刺。

    ————————————

    【名人推荐】

    蒋勋、马家辉、焦元溥、徐则臣、胡晴舫、张凯婷联袂推荐

    伊格言的大哉问,一面质疑、解构人的存在与意义,但同时又指向一种古典的关怀。“未竟的梦想,无法付出的爱”正是人类创伤的起源。就在那一刻,电光石火,夜海轰鸣,死亡与生命接轨,幸福与幸福的终结无分轩轾。爱是神迹么?抑或是一场虚拟梦境的完美高潮?

    ——王德威(学者)

    21世纪现代人的困惑和焦虑,在23世纪未来人的故事里复调而显现。《零度分离》作为一部虚构性作品,却让人感到一种强大的施行性力量。它仿佛正在为我们所处的迷惘时代而领航,同时也是一份早先到来的未来人类警示书:在那条道路上,我们将会有诸多与深渊不期而遇的时刻。

    ——阎连科(作家)

    《零度分离》这部小说的时空太广大了,伊格言站在全球的视角,并不停流转。人物的身份也是世界性的。这是一部关于人类的小说,文学性和思想性都很了不起。

    ——韩松(作家)

    每个故事都说不出地好看......如果有同为写小说的顶尖对手问我,我最“平凡人”的回答,就是“厉害!”“真是厉害!”对我而言,这已经不是“天才”或“才华”的层次,而是另一种新的智能人种抢走了古老的卖梦人、食梦貘,或仅属于幻影(与毒品对大脑作用无异)的旧一套VR的IP公司,这些人的古老行当。

    ——骆以军(作家)

    这是继《噬梦人》之后的野心之作。私心认为,入选“2019年年度小说选”的书中首章《再说一次我爱你》是台湾当年最好的短篇小说……《零度分离》最后,那位神秘的Adelia Seyfried像一个埋伏暗处已久的杀手,身份揭露时,几乎给了我致命一击。我知道这本书还有后续,如此,更令人拭目以待了。

    ——张贵兴(作家)

    从《噬梦人》到《零度分离》,伊格言依然以梦为刀,切剖人性。这本新的作品层叠式的结构,一如文学对现实的摹写,也是小说家对生活的戏拟与致敬。从这个角度上说,《零度分离》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也是这个大时代的预言与寓言。

    ——葛亮(作家)

    伊格言是台湾最重要、最前卫的作家之一。我几次见到他,他都仿佛在修行,沉静地待在一边。具体说就是对外在世界的活动反应迟缓,整个脸都因为内心在想什么而微微颤栗。当时我想他或许有些抑郁。现在看来,他是在像炼金一样,锻造一个脱离现实的空间。啊,就是我们眼前看到的这本书。它如此危险而美丽,真像是拍一个巴掌就会震碎的精致的水晶宫。

    ——阿乙(作家)

    伊格言有一种迷人的说服力。这些猜不透原因和动机的故事,这些“零度分离”的人物,他们无法达成一致的对话,以及没有被回答的追问,都能让读者感动不已。

    ——小白(作家)

    虚构中的虚构,迷狂中的迷狂。伊格言以骇人想象与磅礴笔力构建出未来历史篇章,在那样的一个未来,人类不再是唯一的智慧生命,现实与梦境也不再泾渭分明。

    ——陈楸帆(作家)

    伊格言的《零度分离》将科幻投入叙事的迷宫,思想上的实验走在深渊的边沿。六个属于未来的故事闪烁着巴洛克的璀璨光芒,点燃后人类技术时代的情感迷狂——“再说一次我爱你”,人与非人的区隔已然倒塌。这是关于未来最出人意料的预言,这是关于我们时代最深不可测的寓言。

    ——宋明炜(学者)

    伊格言的作品其实多年以来一直都相信一件事:人类文明必然会衰败的。在这部作品里,他试着以两百年后的人们的视角去描绘这种衰败,以及,试图追问这种衰落对于文明的意义。什么是未竟的梦想,什么是未付出的爱?他是中国科幻文学独特而浪漫的一支力量。

    ——笛安(作家)

    在科技世界中注入感性,一方面暖化柔化科技的冰冷,另一方面又让情爱显得凉薄虚幻,是伊格言从《噬梦人》以来的独特笔触,新作《零度分离》尤其发挥极致,温柔旖旎又绝望。未来世界的荒芜莫过如斯。伊格言在科技航道中探情,冷冽中透着少许迷离、一丝忧伤、些许浪漫,堪称是科幻小说的抒情诗人。

    ——范铭如(学者)

    什么力量能打破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让六度分离成为零度分离呢?从六到零的距离,是不是就是一整个宇宙?还是其实,只是我们意识的幻象?伊格言在《零度分离》一书中,实现的就是这样的,创造的力量。此书终将在历史留名。

    ──黄健玮(演员)

  • 统计学习方法(第2版)

    作者:李航

    统计学习方法即机器学习方法,是计算机及其应用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本书分为监督学 习和无监督学习两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统计学习的主要方法。包括感知机、k 近邻法、朴素贝叶斯法、决策树、逻辑斯谛回归与最大熵模型、支持向量机、提升方法、EM 算法、隐马尔可夫模型和条件随机场,以及聚类方法、奇异值分解、主成分分析、潜在语义分析、概率潜在语义分析、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法、潜在狄利克雷分配和 PageRank 算法等。除有关统计学习、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的概论和总结的四章外,每章介绍一种方法。叙述力求从具体问题或实例入手, 由浅入深,阐明思路,给出必要的数学推导,便于读者掌握统计学习方法的实质,学会运用。 为满足读者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相关研究,给出了少量习题,列出了主要参考文献。 本书是统计机器学习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参考书,适用于高等院校文本数据挖掘、信息检索及自然语言处理等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也可供从事计算机应用相关专业的研发人员参考。

  • 你看起来好像……我爱你

    作者:(美) 贾内尔·沙内

    这是一本写给普通人了解AI的趣味科普,它还有超级可爱的漫画!

    -

    这本书“非常易读、有料,而且妙趣横生、令人捧腹”(《万物发明指南》作者瑞安·诺思),带领普通人走进人工智能那个奇妙古怪又不可思议的世界,是一场幽默可爱的导览。

    -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人工智能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它为什么已经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作者选择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方法来为我们讲述人工智能。读者可以收获到意想不到的乐趣。

    -

    作者具有相关学术背景,常年进行科学写作,更是在自己的网站上写了不少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尤其是关于算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些有趣又好玩的话题符合我们当下对于人工智能的好奇与探索。这绝非枯燥的学术写作,而是深入浅出、充满个人风格的平易叙事。作者在书中举了大量例子,都是有趣的人工智能的相关实验,还插入了许多与之互补形成良好互动的卡通漫画。这种平易近人的写作风格令工程师或有相关背景的人之外的读者,都能够理解书中讲述的抽象概念。

  • 克拉拉与太阳

    作者:[英] 石黑一雄

    “太阳总有办法照到我们,不管我们在哪里。”

    ~

    克拉拉是一个专为陪伴儿童而设计的太阳能人工智能机器人(AF),具有极高的观察、推理与共情能力。她坐在商店展示橱窗里,注视着街头路人以及前来浏览橱窗的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她始终期待着很快就会有人挑中她,不过,当这种永久改变境遇的可能性出现时,克拉拉却被提醒不要过分相信人类的诺言。

    在《克拉拉与太阳》这部作品中,石黑一雄通过一位令人难忘的叙述者的视角,观察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探索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爱?

    ~

    “你相信有‘人心’这回事吗?

    我不仅仅是指那个器官,当然喽。

    我说的是这个词的文学意义。

    人心。你相信有这样东西吗?

    某种让我们每个人成为独特个体的东西?”

  • 算法交易员

    作者:[韩] 权容禛

    本书是在纽约当地积极发展的韩国宽客讲述的华尔街人工智能机器人之战。在形同战场的华尔街,宽客们在世界金融市场翻云覆雨,书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他们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手段。同时,预测了与人工智能一起急速变化的金融业的未来。本书获第三届Brunchbook Project优秀作品奖,累计查询次数超过100万次,希望读者通过本书能够更好地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

  • 万物重构:智能社会来临前夜的思索

    作者:韦青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认知,让人们开始担心因知识的匮乏而落后于社会和他人,为此许多人开始变得焦虑不安。要摆脱这种焦虑,单靠大量的阅读,简单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也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在时代更迭的大潮中,想要突出重围,就应该用批判性的思维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果说科学技术是智能社会的第一生产力,那么,科学的方法就是推动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从古至今,从中国传统文化到西方思想,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论证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有理有据的科学方法,才是我们了解世界本质的唯一途径,也是帮我们认清问题所在,摆脱困扰的最佳方法。

    在四川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名对:“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用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就是具有审时度势的清醒头脑。在智能技术被过度解读的当下,只有清醒地认识智能技术,才能做到“知其雄,守其雌”,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方向,掌握自己的命运。

    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其实自古至今,人类社会就没有停止过革新的步伐,智能社会的来临,也只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台阶,最多是一个跨度比较大的台阶。要想有效地应对即将来临的变化,我们首先要解放思想,放下惧怕变化的包袱,然后不盲从,不迷信,在科学方法论的引导下,努力学习并掌握智能社会必备的基础知识。同时应具备“知行合一”的精神,不要纸上谈兵,而要做到身体力行。

    本书中会介绍“云- 物- 大- 智”(云计算- 物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发展次第论,并说明每一个步骤都已经或多或少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附录中,我还为读者设计了一套自己动手实操的DIY 教程,并放在GitHub 开源网站中,让大家有机会自己动手,亲身体验“云- 物- 大- 智”每一步环节,为迎接智能社会提前做好实际应用的准备。

    在智能社会来临的前夜,我所思、所想的就是这些,和读者分享这些观点,是希望更多人能意识到智能社会已在眼前,当我们准备迈入新时代的时候,为你展开的是一幅美好画卷,还是一片惨淡未来,答案不必外寻,它就在我们每个人自己手中。

    接下来介绍一下本书的使用方法。本书共分为五章,其中第一章“巨变的时代”开宗明义,介绍时代的特点和科技革命的历程,希望帮助读者理解科技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则从哲学高度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创新本就是社会发展的常态以及数字化的本质,从而解释清楚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 的威力与挑战和思想僵化在中国近代史产生的严重后果。

    第三章“正在到来的智能社会”开始以实际案例解释实现社会智能化的“云- 物- 大- 智”次第步骤,以及为什么只有充分依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够一步一步地真正实现为人类带来福祉的智能社会。由于人工智能的复杂性,我在这一章里试图采取浅显易懂的比喻和要点总结方式,帮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地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次第和要点。

    第四章“做一个合格的地球人”则以通识/ 博雅教育作为出发点,强调无论是在什么时代,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都源于思想的开放和正确的方法,接着尝试与读者共同探讨人与机器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及人类作为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在人- 机关系中所应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人”的作用。

    第五章“科学家的情怀”是个有趣的章节,这其实是基于我的演讲和培训反馈专门为读者准备的。这一章试图打破大众对科学从业人员的误解,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为什么科学与哲学和艺术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共同体,进一步鼓励读者能够将自己培养成为“文武双全”、知识体系发展全面的科技达人。

    本书的特点还体现在最后两个附录中,前面提到,我的学习方法极其重视“知行合一”的手段。我坚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技巧和艺术。尤其在这个科技高速增长的年代,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如果读者们仅停留在表面的书本知识,很难真正理解新技术的特点及实效,因此很难在没有参考项目结果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判断。因此我在附录一中设计了一个涵盖计算机工程、电子工程和机械工程的智能设备实际制作方案,希望大家能够借助这个项目的实施更好的地理解“云- 物- 大- 智”的次第方法和效果。启动三个工程的源代码和项目说明都可在本书的GitHub 项目网站(网址:ecowisdom.weiqing.io)中找到。

    最后,让我以我非常尊重的微软全球负责科研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执行总裁沈向洋博士为一本书写的致辞作为附录二的注解。这本书是介绍演讲技巧的国际畅销书《说服》(Presenting To Win)的中文版,由科学出版社于2005 年在国内出版,《说服》介绍的是全球顶尖企业的商务沟通之道,极其经典,作者杰瑞·威斯曼(Jerry Weissman) 是一名难得的既有演讲理论知识,又有大量演讲实际经验的商业演讲大师,是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商务演讲教练。在此书的扉页上,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的沈向洋博士就写下了“70 年代,要么发表,要么毁灭;80 年代,要么演示,要么消亡;90 年代,要么拉关系,要么失败;新的世纪,要么演讲,要么投降”的箴言。这是每一个立志在当下的科技社会有所成就的读者都应熟练掌握的一门基本功。既然是基本功,没有扎实的功底是不行的。本书中文版已绝版,读者若有兴趣可以找一找二手书商或英文版。为了达到给读者的借鉴意义,我把我的技术培训教材附于书后,并加上每一页讲解的内容纪要和演讲技巧供读者参考。我希望读者一方面能够参考本书成稿所借助的原始培训资料,同时如果时间有限,也可通过阅读附录二得到本书知识体系的快捷印象。世界正在改变,科技正在发展,历史无数次告诫我们,与时俱进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这本书想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能有这次机会向读者表达以上种种,是我的荣幸,同时也是我们大家的机会。我希望每一个和这本书“相遇”的读者,都能行动起来,主动把握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机遇!

  • 深度学习与图像识别:原理与实践

    作者:魏溪含 涂铭 张修鹏 著

    这是一部从技术原理、算法和工程实践3个维度系统讲解图像识别的著作,由阿里巴巴达摩院算法专家、阿里巴巴技术发展专家、阿里巴巴数据架构师联合撰写。

    在知识点的选择上,本书广度和深度兼顾,既能让完全没有基础的读者迅速入门,又能让有基础的读者深入掌握图像识别的核心技术;在写作方式上,本书避开了复杂的数学公式及其推导,从问题的前因后果 、创造者的思考过程,利用简单的数学计算来做模型分析和讲解,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本书不仅仅是聚焦于技术,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用技术解决实际的业务问题。

    全书一共13章:

    第1-2章主要介绍了图像识别的应用场景、工具和工作环境的搭建;

    第3-6章详细讲解了图像分类算法、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误差反向传播等图像识别的基础技术及其原理;

    第7章讲解了如何利用PyTorch来实现神经网络的图像分类,专注于实操,是从基础向高阶的过渡;

    第8-12章深入讲解了图像识别的核心技术及其原理,包括卷积神经网络、目标检测、分割、产生式模型、神经网络可视化等主题;

    第13章从工程实践的角度讲解了图像识别算法的部署模式。

    购买本书的读者请在http://www.hzcourse.com/web/refbook/detail/8376/226

    下载源代码

  • 机器人时代

    作者:[美]马丁·福特

    未来的工作会是什么样的?还有多少工作机会是属于你的?你可能会想象或希望这一场机器人工业革命将像上次那样展开:即使一些工作被淘汰,但会有更多的工作被创造出来以满足新时代新的创新。在《机器人时代》中,硅谷企业家马丁·福特认为,你的想法完全错了,因为情况绝非如此。 随着技术发展的不断加快和机器自动化的发展,对人的需求将会减少。人工智能已经在大步迈进,所谓的“好工作”将会过时:很多律师助理、记者、上班族,甚至电脑程序员将被机器人和智能软件取代。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蓝领和白领工作都将蒸发,使工薪家庭和中产阶级家庭受到进一步挤压。同时,人们的家庭还要经受生活成本上涨的冲击,尤其是教育成本和医疗保健成本的上涨。 全球自动化趋势正加速到来,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大难题将是机器智能和自动化带来的冲击。在可预见的将来,机器人行业将与大数据、移动通信等进行跨领域技术融合,基于服务创新的机器人产业体系也许很快就要到来。当下一风口来临的时候,你准备好了吗?
  • 模式识别

    作者:(希)Sergios Theodorid

    本书全面阐述了模式识别的基础理论、最新方法以及各种应用。模式识别是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应用领域有图像分析、光学字符识别、信道均衡、语言识别和音频分类等。本书在完美地结合当前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讨论了贝叶斯分类、贝叶斯网络、线性和非线性分类器设计、上下文相关分类、特征生成、特征选取技术、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聚类概念与算法。与前一版相比,增加了大数据集和高维数据相关的最新算法,这些算法适用于Web挖掘和生物信息等应用;提供了最新的分类器和鲁棒回归的核方法;分类器组合技术,包括Boosting方法。新增一些热点问题,如非线性降维、非负矩阵因数分解、关联性反馈、鲁棒回归、半监督学习、谱聚类和聚类组合技术。每章均提供有习题与练习,用MATLAB求解问题,给出一些例题的多种求解方法;且支持网站上提供有习题解答,以便于读者增加实际经验。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自动化、计算机、电子和通信等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等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 脑机穿越

    作者:(巴西)米格尔•尼科莱利斯(Miguel

     《脑机穿越》讲述了“人机融合”的未来,即“脑机接口时代”即将到来!在未来科技的驱动下,科幻大片的场景已逐渐走入现实。人类通过思维控制人造工具,如今听起来无法想象的事情,在未来会成为常态。从海洋深处到超新星禁区,甚至到我们体内细胞空间的微小裂缝,人类的触及范围最终将追上我们探索未知领域的野心。  《脑机穿越》也是“脑机接口”的简要发展史。作者尼科莱利从脑机接口对传统神经科学的颠覆,到早期的“信息输出”,即机器如何读取大脑信息;再到现在科学家苦心钻研的“信息输入”问题,即反馈信号如何作用于大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类未来新图景!  在未来,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不断完善,很多渐冻人患者、严重瘫痪患者也将从中受益。脑机接口有望让这些病患重新恢复功能性运动,重新学会行走。同时,脑机接口并不只局限在医疗康复领域,作者正在进行的“大脑校园”项目将是多学科合作的典范,它将提升人们的教育、健康及生活标准。甚至,我们能进入祖先的记忆库,下载他的思想,通过他最私密的感情和最生动的记忆,创造一次你们原本永远都不可能经历的邂逅……对于脑机接口将为人类带来怎样的未来生活,这些仅是窥豹一斑。
  • 与机器赛跑

    作者: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安德鲁·麦卡菲

    一场数字革命正在加速进行。 一些科幻小说里的场景已经在现实中发生:无人驾驶汽车开上了公路;智能设备能高效地翻译人类语言;人工智能系统在智力竞赛里击败了所有人类选手;工厂雇主开始购买更多的新机器,却不招新工人…… 这些例子都证明,数字技术正在快速地掌握原本只属于人类的技能,并深刻地影响了经济。虽然大多数影响是积极的:数字革新将提高效率、降低商品价格(甚至到免费),以及增加经济总量。 但数字革新也改变了经济总量分配的方式。对处于中层的工作者来说,情况并不乐观。随着技术继续领跑,更多的人将被甩开。工人的技能被计算机掌握后,他们获得的工作机会将更少。他们的薪酬和前景也将进一步缩减和暗淡。创业式的商业模型,新式的组织结构和其他机构都需要保证员工的平均水平不能落后于迅速发展的机器。 在《与机器赛跑》里,布林约尔松和麦卡菲汇集了一系列数据、案例和论证,证明了技术进步正在加速进行,而这种趋势对技能、薪酬和就业机会都有深层影响。本书将告诉你,造成糟糕的就业现状的原因并不是技术的停滞,而是人类和我们的机构无法赶上机器的脚步。
  • Pattern Classification

    作者:Richard O. Duda,Pete

    The first edition, published in 1973, has become a classic reference in the field. Now with the second edition, readers will find information on key new topics such as neural networks and statist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the theory of machine learning, and the theory of invariances. Also included are worked examples, comparisons between different methods, extensive graphics, expanded exercises and computer project topics. An Instructor's Manual presenting detailed solutions to all the problems in the book is available from the Wiley editorial department.
  • 数据挖掘导论

    作者:Pang-Ning Tan, Micha

    本书全面介绍了数据挖掘的理论和方法,旨在为读者提供将数据挖掘应用于实际问题所必需的知识。本书涵盖五个主题:数据、分类、关联分析、聚类和异常检测。除异常检测外,每个主题都包含两章:前面一章讲述基本概念、代表性算法和评估技术,后面一章较深入地讨论高级概念和算法。目的是使读者在透彻地理解数据挖掘基础的同时,还能了解更多重要的高级主题。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示例、图表和习题。 本书适合作为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数据挖掘课程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数据挖掘研究和应用开发人员的参考书。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 SECOND EDITION

    作者:Stuart Russell

    The long-anticipated revision of this best-selling book offer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up-to-date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elligent Agents. Solving Problems by Searching. Informed Search Methods. Game Playing. Agents that Reason Logically. First-order Logic. Building a Knowledge Base. Inference in First-Order Logic. Logical Reasoning Systems. Practical Planning. Planning and Acting. Uncertainty. Probabilistic Reasoning Systems. Making Simple Decisions. Making Complex Decisions. Learning from Observations. Learning with Neural Networks. Reinforcement Learning. Knowledge in Learning. Agents that Communicate. Practical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Perception. Robotics. For those interested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知识表示

    作者:John F・Sowa

    本书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知
  • 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ational Learning Theory

    作者:Michael J. Kearns,Um

    Authors introduce a number of central topics in computational learning theory for researchers and student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ural networks,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nd statistics. DLC: Machine learning.
  • Computer Power and Human Reason

    作者:Joseph Weizenbaum

    PREFACE
    This book is only nominally about computers. In an impor-
    tant sense, the computer is used here merely as a vehicle for m~)ving
    certain ideas that are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computers. The
    reader who looks at a few of this book s pages and turns away in
    fright because he spots an equation or a bit of computer jargon here
    and there should reconsider. He may think that he does not know
    anything about computers, indeed, that computers are too compli-
    cated for ordinary people to understand. But a major point of this
    book is precisely that we, all of us, have made the world too much
    into a computer, and that this remaking of the world in the image of
    the computer started long before there were any electronic comput-
    ers. Now that we have computers, it becomes somewhat easier to see
    this imaginative transformation we have worked on the world. Now
    we can use the computer itself--that is the idea of the computer--as
    a metaphor to help us understand what we have done and are doing.
    We are all used to hearing that the computer is a powerful
    new instrument. But few people have any idea where the power of a
    computer comes from. Chapters I to III are devoted to explaining just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