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托多罗夫

  • 不完美的花园

    作者:[法] 茨维坦·托多罗夫

    梳理人文主义思想史,探究现代生活的8个关键词 ★法国思想史家托多罗夫又一学术力作。 ★论及蒙田、笛卡尔、孟德斯鸠、卢梭、贡斯当等16至19世纪的法国重要人文主义思想家。 ★探究了现代生活的8个重要层面:自由、社会性、独处、爱、多元与普遍、价值选择、道德、热情。 ★北京大学法语系副教授周莽翻译。 本书中作者分析了法国人文主义思想的学术资源、局限、开放的可能性,并将其与科学决定论、保守主义等同时期的社会思想流派相比较,涉及的学者包括蒙田、卢梭、贡斯当、孟德斯鸠、托克维尔,每一章都讨论了关涉人类生存状况的某个人文主义议题,包括社会生活、独立性、爱的不同类型、自我、价值观的塑造,由此引导读者正视并反思遗留于当今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 我们与他人

    作者:[法]茨维坦·托多罗夫

    本书是托多罗夫的重要作品。分析了18、19世纪数位有影响力的法国学者的思想,包括蒙田、托克维尔、米什莱、戈比诺、巴雷斯、勒南、谢阁兰及列维-斯特劳斯等,讨论的重要议题包括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种族与民族,异域风情,人文主义,展现出对于人类多样性的观念如何受到西方殖民扩张实 利的影响,逐渐从启蒙运动初期的具有开放性的思想变为殖民的理论工具。 这本书讲述的主题是“我们”(所隶属的社会文化群体)与“他人”(这一群体之外的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的关系。法国知识界刚刚掀起对这一话题的再度关注,我个人更是对此情有独钟。 不过,与其说我想借此书发表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不如说我是在向法国的先哲们提问,这些先哲早已对这些问题有过深入的思考:从孟德斯鸠到谢阁兰,从蒙田到列维-斯特劳斯。既然真理并非在握,我便要上下求索,与这些先哲们一起,有时同行,有时背道而驰。 要做到这一点,我就不得不放弃历史学家们的那一套做法。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我的目的是求知,不光要知道事情原本是如何,还想要知道事情应该是如何。我不光想要了解,更要做出评判。因为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研究他人,我们是要和他人一起生活,时时、处处、在在。 茨维坦•托多罗夫 此书是一本兼顾了学术水准和趣味性的思想史著作,研究了欧洲中心主义思想,从法国的视角反思了“他人”这一问题。……这种研究的基础就是向托多罗夫所说的批判人文主义的重要转向,即人文学科从形式主义向历史主义和伦理道德评价的转向。……这本厚重而有趣味的书将长期作为博学多识与批判性研究的典范。 ——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Said)
  • 个体的颂歌

    作者:[法] 茨维坦·托多罗夫

    15世纪初,在欧洲发生了一场艺术革命,个体进入图像,肖像画作为一种艺术体裁诞生。参与这一运动的画家均出自佛兰德斯地区,其作品因而被统称为“佛拉芒艺术”。在这一时期,画家真正关心的不再是《圣经》里那些被神圣化的人物与事件,而是当我们走出家门每天都会碰到的“普通人”,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个体的时代。 托多罗夫把这场精神革命置于图像的历史之中,重建了这些绘画创作的神学、哲学和社会背景,并以新绘画的先驱罗伯特•康宾、将新绘画推向顶点的扬•凡•艾克和他们的继承者为例,探讨佛拉芒绘画的特点,并得出结论:尘世间的生活本身便值得被观察、被描绘,图像与思想对于绘画缺一不可。
  • 日常生活颂歌

    作者:茨维坦·托多罗夫

    17世纪的荷兰绘画作为西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历来受到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西方学者的关注。托多罗夫在《日常生活颂歌》里评述了荷兰风俗画所产生的独特的历史背景,探讨了有关17世纪荷兰绘画的几种主要阐释模式,并分析了其文化与伦理的内涵。
  • 象征理论

    作者:茨维坦・托多罗夫

    通过这本《象征理论》,我们在掌握西方两千多年以来主要思想家在象征问题上的理论外,也能了解托多罗夫本人对这问题的看法。 象征是美学和文艺理论里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同时还涉及到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符号学等同人类思维有关的许多学科。国内虽时有论及这一问题的文章,但对象征理论从历史方面系统地进行论述的专著却尚未见到。
  • 脆弱的幸福

    作者:[法] 茨维坦·托多罗夫

    卢梭是最强有力地塑造了我们的现代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作品究竟告诉我们什么?在理想城邦的理论家与孤独的漫步者之间,在描绘爱的小说家与立场坚定不移的教育者之间,卢梭如何实现不同身份之间的调和?《脆弱的幸福》从一个唯一却根本的问题出发阐述了卢梭的思想:在进入生存状态的人面前展开了哪些道路?在每一条道路的尽头又有什么在等待着他?托多罗夫在此的回答让我们隐约看到许多危险,但也看到那通向一种“脆弱的幸福”的入口。
  • 散文诗学

    作者:(法) 托多罗夫

    Poétique的法语意思是“诗学”,单词的词源部分来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所著《论诗》一书的书名,这部亚里士多德的讲义主要探讨了其对悲剧和史诗等文学形式的探究,至今的Poétique一词引申为“对广义文学的美学研究”;Prose的直译是“散文”,使用中可以有“叙事”之意。 ——编者注 《散文诗学——叙事研究论文选》是如此的一部书作——它在解析文学叙事史这张地图上的几块重要的拼版:如不朽的著作——《奥德赛》和《一千零一夜》、《圣杯》和《十日谈》,等等;与此同时,它也探讨了几位名家——诸如亨利•詹姆斯和约瑟夫•康拉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当然它也少不了评说大众通俗小说的代表——侦探小说。书作之父——茨维坦•托多罗夫教授对叙事形式与功能做出了细致的分析与思考,进而对下列学术问题提出了质疑——“内部优先于外部”、“初始优先于衍生”、“在场优先于缺席”、“存在优先于他人”……
  • 启蒙的精神

    作者:[法] 茨维坦·托多罗夫

    上帝死了之后,乌托邦坍塌之后,我们还能在怎样的知识和道德基础上建设共同的生活?如果今天我们想在启蒙思想中找到应对当前困难的依据,那么,我们就不能原封不动地接受形成于18世纪的所有主张,这不仅因为世界已然改变,还因为这种思想是多元的,不只有一种。我们需要的毋宁是启蒙思想的重建,它将通过批判性的审视,通过清晰地比较其令人向往和令人失望的后果,从而把这笔过去的遗产加以保存。如此,我们就不会歪曲启蒙思想,甚至反过来才是对的:正是通过批判启蒙思想我们才能始终忠实于它,才可能发挥它的教益。
  • 走向绝对:王尔德 里尔克 茨维塔耶娃

    作者:[法] 茨维坦·托多罗夫(Tzvetan

    几千年以来,西方称它为上帝;法国大革命之后,“绝对”以“民族”的形式,然后以“阶级”或“种族”的形式被带到尘世。今天,在这些宗教和政治的形式中仍然不想放弃“绝对”的人还有很多。 近代三位伟大的诗人王尔德、里尔克、茨维塔耶娃把“绝对”置于他们人生的中心。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创作出令人难忘的艺术作品,他们更要以他们本身的生命去达至唯美和完美。然而,这导致了悲剧性的后果,为什么呢? 托多罗夫通过阅读王尔德、里尔克、茨维塔耶娃生前和友人的通信,梳理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寻“绝对”的生命轨迹,对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提出深刻的质询。三位诗人力图达到无限与崇高,他们的道路各不相同,却都以悲剧告终:王尔德堕落,里尔克抑郁,茨维塔耶娃自杀。他们的绝对追求成就了深刻完美的作品,但他们具体有限的人生却充满辛酸与不幸。托多罗夫在力求理解诗人命运、为我们全面展现他们形象的同时,也对生活的艺术作了一番思索。作者试图激发我们去思考:在有限的、相对的世界里,一个美丽又感觉丰富的生命其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