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西方哲学史

  • 马克思的晚年岁月

    作者:[意] 马塞罗·穆斯托(Marcello Musto)

    马赛罗·穆斯托是国际知名的马克思学学家,他一直致力于基于MEGA2对马克思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他的作品《卡尔·马克思的晚年岁月:一本知识分子传记》(2016年发行第一版)一经出版就获得各方好评,并多次再版和翻译成多国语言。在这本 著作中,穆斯托指出马克思的思想以及对他思 想的研究在今天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动力。1998年重新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历史批判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2)对于全面重新评价马克思的思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这部作品中穆斯托通过对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的晚年马克思本(18811883年)的生活经历和 著述进行分析,这部分 著述在至今已经出版的MEGA2中还未出现。穆斯托试图通过研究马克思已发表的那几年的作品中所的内容,还要研究他未完成的手稿中所包含的问题和疑问,从而挖掘马克思晚年思想及其特征,试图为当代读者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来思考今天的热点问题,同时也为MEGA2中尚未出版18811883的内容填补空白,进一步引发人们对马克思思想的了解和研究热情。

    英文版前言

    2016年8月,本书以“L 'ultimo Marx,1881—1883”为题,首次在意大利罗马的Donzelli Editor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关注马克思的读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兴趣,现在已有了英文版本。

    该书的意大利原版印刷了2500册,并配有电子书,很快 就销售一空,并于2017年1月重印。随后,在另一次重印之后,处于按需印刷状态中。

    这本书的第一批译本出版不久后,在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该书以五种语言出版。第一部用泰米尔语出版,印数为1000册,由金奈老牌出版商新世纪书屋私人有限公司发行。几个月后,圣保罗的Boitempo出版社接着出版了葡萄牙文版,印数为4000册。几周后,釜山的Sanzini出版社出版了韩文版1000册(2019年再版),汉堡的VSA出版了德文版2000册。截至2018年底,这本书也被东京的堀内弘之翻译成日文版,共500页,印刷2000册,其中还包括我最近出版的《另一个马克思:早期的国际手稿》的日文版(伦敦,布卢姆斯伯里出版社2018年版)。2019年,这本书又被翻译成三种语言:阿拉伯语,1000册,由开罗的Al Maraya出版社翻译出版;波斯语,3000册(一个月内重印3次),由德黑兰的Cheshme出版社翻译出版;印地语,500册,由新德里的Aakar Books出版社翻译出版。此外,印尼语版本——和日文版一样,也包含了《另一个马克思:早期的国际手稿》——由Marjin Kiri在印度尼西亚的南坦格朗翻译出版。这个英文版本,包含了相对于意大利原版的新内容和一些修改,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翻译和重印。新译本将于2020年1月面世:西班牙文版本在墨西哥城Siglo XXI出版社翻译出版,共2500本;由Donzelli编辑出版的意大利文新增订本,以及正在准备中的中文版本。

    这本书自首次出版以来,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已经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反响,并在许多国家的报纸和期刊上得到了广泛评论。作者感谢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前执行主任艾米丽—简·科恩的热心协助,帕特里克·卡米尔的出色翻译,以及恩里科·坎波对于完成参考文献和参考书目的帮助。

    马塞罗·穆斯托

    2019年6月于那不勒斯

    译 者 序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潮。尤其以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节点,全世界各地敬仰和钦佩马克思的人们纷纷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千年伟人”,重温他的光辉思想。其中,也不乏一些研究型和理论性的著作面世,这些著作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还原马克思的“真实肖像”,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意大利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塞罗·穆斯托(Marcello Musto)的《马克思的晚年岁月》就是这样一部传记式的研究著作。该书聚焦于马克思生命的最后3年(1881—1883),从“最后3年”这一具体阶段进行考察、展开论述,为我们全面把握马克思及其思想,特别是其晚年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科学依据。

    译者刘同舫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重点关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曾翻译过英国著名学者大卫·列奥波德《青年马克思——德国哲学、当代政治与人类繁荣》一书,也曾出版《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研究》等著作。译者谢静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曾翻译过马塞罗·穆斯托教授的《论马克思异化概念》等相关作品,对原作者及其作品较为熟悉。本次我们合作翻译马塞罗·穆斯托教授关于马克思晚年生活的书籍,不仅推进了对于马克思理论学说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研究,还加深了我们对于马克思的崇敬之情,并且更加明确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的使命担当。

    青年马克思展开了丰富的学术创造和敏锐的理论斗争,并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革命精神投入群众运动中;晚年马克思则几乎将全部心血投入到《资本论》的写作中,致力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产生奥秘,从根本上揭露资本家压榨雇佣工人的残酷行径。如果说,早年活跃于各种现实工人运动、理论报刊文章中的马克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勇敢无畏、朝气蓬勃的革命斗士形象,其晚年则愈加表现出睿智沉稳、凝重庄严的理论家气质。马克思为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耗尽心血,在日益严重的身体疾病和接连发生的家庭变故的摧残下,依然笔耕不辍并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如此看来,马克思晚年的创作环境似乎更加艰难,其间的深邃思考更加让人肃然起敬。但是,针对马克思晚年的创作状态,一直有疑惑之处,例如,对“马克思为什么没能完成《资本论》这一巨著”这一问题,传统上学界的回答主要聚焦于其身体疾病等原因;近年也有学者提出,是由于马克思晚年思维能力的下降,其生命处于“慢性死亡状态”;还有观点表示,是“马克思低估了自己习惯性的严重的拖延症”等原因所致。针对这样一些误解、曲解或者不全面的理解,我们认为有必要加强对马克思晚年生活的探究,以真实、完整地再现马克思晚年的理论创作和实践活动,回击各种不实的言论。《马克思的最后岁月》这本书中较为真切、翔实的资料为我们还原历史提供了参考。

    《马克思的晚年岁月》展现出一个伟人最后的创作时光和人生经历,回应了学界对马克思晚年生活的相关争议,是对马克思的“最后著作”和晚年生活的重新评估。本书致力于消除对马克思晚年生活的两个关键误解:马克思晚年不再写作;他是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经济思想家,只关注阶级冲突。马塞罗·穆斯托教授提供的大量资料表明,在马克思生命的最后3年里,他不仅没有停止思考和创作,还积极地将关注视域拓展至从前很少触及的领域:研究最近的人类学发现,分析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所有制形式,对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民粹主义运动进行评价,对印度、爱尔兰、阿尔及利亚和埃及等地的殖民压迫提出批判等。马克思晚年的写作量惊人,包括各类著作手稿、摘录笔记、工人组织的文件、大量书信等,其阅读和摘录的内容涉猎广泛,具体包括人类社会、历史、政治、生物、物理、化学以及数学等领域。除了高强度的理论工作外,马克思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到欧洲以外的地方考察,虽然是出于治疗身体疾病的目的,但他依然没有停下思想的历险,惯常地用他那审视和洞穿时代的双眼密切关注着当地乃至全球的政治事件和工人运动。

    通过马塞罗·穆斯托教授的描述,我们发现在马克思晚年的手稿、笔记和信件中,出现了一个“不同的马克思”。这个“马克思”是生活中的“不幸者”,遭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环境和严重的病痛折磨;但他依然是学术上的“开拓者”,致力于追求真理和涉足新的研究领域,执着于学术创作和人类的解放事业,“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马克思的晚年岁月》呈现出马克思颇为悲壮和令人敬佩的最后时光,也进一步勾画了马克思关注现实、投身革命的伟大一生和从未停歇且成果丰富的晚年创作生涯。

    追求真理永无止境,学术之路任重道远!立足新时代,展望人类未来,我们更应葆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理论研究融入社会现实,用现实行动回应理论需要,力争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积极回应各种对马克思本人及其理论的非难和误解。愿本书的翻译出版能够帮助人们廓清对马克思晚年思想的一些误解,为学界研究贡献微薄力量,并继续感染那些和我们一样热爱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读者们。

    最后,译者需要向读者说明的是,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关涉原作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献的引文部分,我们都对应查找了中文版的相关文献。在中译版的版本选择上,我们优先选用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年版),但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没有出现的内容,我们使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相比《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内容,该部分所占比重较小。

  •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

    作者:[英]霍华德·沃伦德

    【内容简介】在霍布斯的道德和政治哲学中,最受关切的主题是什么?针对道德和政治义务,霍布斯提出了何种洞见?

    沃伦德将问题聚焦于一处:是什么赋予了人们按契约行事的义务。他提出,如果霍布斯想要论证公民应该服从市民法,那么他关于义务的理论必须拥有融贯的构造。沃伦德围绕《利维坦》这一核心文本,通过严密且深入的论证,拨开围绕在霍布斯思想周围的层层迷雾,令其义务理论得到清晰融贯的表达。

    本书不仅在霍布斯研究领域树立了典范地位,其影响力更是延伸到一般的道德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领域。

    【编辑推荐】●本书作者霍华德•沃伦德是英国著名霍布斯研究学者,194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牛津大学PPE专业,其研究和编辑出版的霍布斯著作,在霍布斯学界以及政治理论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并延伸至道德哲学、伦理学等领域。

    ●本书与施特劳斯的同名专著并称霍布斯研究传统中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典范著作。

    【序言】

    序言

    詹姆斯·霍华德·沃伦德

    格拉斯哥大学政治学系,1955年11月

    [vii]霍布斯的政治学说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特征,一方面形成了一种“官方的”解释,这方面的一个例子就是学院里的学生们被期待对之熟练掌握,另一方面又有一种对文本本身与该解释之间存在相关(approximate)关系的普遍怀疑——尽管无论是“官方的”解释,还是怀疑的根据,都不时地发生变化,但这种状况却似乎一直存在。这并非由于霍布斯一向被视为一个极其粗心的思想家;他显然并不比洛克这样的人更自相矛盾,也不比卢梭更模棱两可,然而在这里,在界定其中各种解释可合理地冲突的领域方面,评注却一直更为成功。在霍布斯这里,这一悖论的根源在于这个事实,即在其道德和政治哲学中,关于什么是他的最核心的主题,尤其是什么是他对其道德和政治义务理论的解释,存在着最多的疑惑。

    鉴于这种不确定性,因此把精力投入到例如他的物理世界理论或心理学假设,抑或其对契约论的贡献而不是他的义务理论上,就令人颇感意外。因此,对这一主题进行重新考察可谓正当其时,如果这本著作对该问题能做出任何贡献的话,那么它就不辱其使命了。

    就其实质上呈现在这里的样子而言,本书的论题写于1949年,凭借的是对《利维坦》(Leviathan)的反复阅读直至获得其前后融贯的论证,而且使该论题与霍布斯的其他英文和拉丁文著作相对勘。尽管我认为在《利维坦》中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我以下的观点,但我还是在不顾及其来源的情况下,选择阐释霍布斯著作中那些最明确和简洁地表达其立场的文本。[viii]尽管霍布斯政治学说的不同版本存在些许差异,但这是次要的,并且我在其思想中也没有发现,为着当前的目的,有什么特别需要予以指出的发展或变迁的证据。

    与通常的研究相比,我更加广泛地直接引证霍布斯的文本。这比其他做法似乎更为可取。如果完全建立在文本的页码索引上,这会使读者除开本书之外,还要像玩杂耍一样翻阅莫斯沃斯(Molesworth)的故纸堆。广泛运用意读的方式似乎也不是很好。除了我不想模仿霍布斯的风格并因此尽可能让他为自己说话外,还有就是,那些已相当熟悉霍布斯著作的读者也可以在自己一眼即可识别出的相关段落中更简单和迅速地读到论点,而不是必须陷入那些忠实程度不一的意读之中不能自拔。

    我试图根据其不同的著作建构一个对霍布斯义务理论的解释,并且全然关注他自己的论述以及其学说的内部融贯性。因此,我不对这一理论在政治思想史中的地位进行解释,也不使其变成对二十世纪福利国家理论“有用的”(live)鉴借。起初我希望对霍布斯的观点做某种历史的解释,我为此目的而收集的材料表明,尽管霍布斯排斥其在牛津受到的亚里士多德主义教育,但是他对亚里士多德的依赖比过去设想的要大得多。然而,这些材料被排除于目前这项研究之外,否则会干扰这里所给出的论证。同时,它将在对霍布斯理论的解释中引入一种猜测,而这种猜测不同于那种完全建立在内部证据基础上的猜测。无论如何,比起霍布斯的理论如何发源或如何解释这样的问题,我更关心的首要问题是他的理论是什么,我发现这是一件任务量很大的工作。

    [ix]读者可能会发现脚注数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它们几乎仅仅只是对霍布斯的文本或本书其他部分的引证,抑或只与其他评论人的观点有关;与未在其他地方更为充分地表达出来的主要观点有关的任何事情,都没有包含在这里面。因此,它们是为那些试图研究某个特别问题的读者所准备的,而其他人可能会遭到忽视。这本书的完整初稿完成于1953年年底,在可能修正的地方吸收了自那时以来的对该主题的相关研究。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欠下许多文债。过去,我受益于和导师以及朋友们的讨论,其中必须提及的有,马克能(D.M.Mackinnon)教授、福克(W.D.Falk)先生和基德(R.Kydd)太太,他们激发了我对霍布斯哲学的兴趣并提升了我对它的理解。更直接说来,我受惠于奥斯丁(J.L.Austin)、麦克拉艮(W.G.Maclagan)教授以及哈里森(W.Harrison)先生对我的手稿的通读,并感谢他们给予的宝贵建议和批评。同样的感谢还要送给我的妻子,她的乐观和鼓励使得写作一直是一件愉悦之事。

    在出版物中使我受惠最大的是奥克肖特(M.Oakeshott)教授和已故的泰勒(A.E.Taylor)教授对我的评论,这将在本书附录中得到查验。尽管我经常不赞成他们的评论,但我必须强调的是,他们并不因此而使我少受其惠。

  • 黑格尔导读

    作者:[法国] 亚历山大•科耶夫

     法国天才哲学家科耶夫精辟解读哲学大师黑格尔

     轰动20世纪的哲学经典,逻辑严密,语言精妙,常读常新

     绝版重印,精编精校

    ————————————————

    这是对《精神现象学》的天才解释:不知有多少次,克诺和我从小课堂里出来时透不过气来,是的,透不过气,说不出话……科耶夫的课程将我折断、压碎、杀死了不知多少次。——巴塔耶《内在体验》

    科耶夫首先是一个哲人——这至少意味着他最感兴趣的是真理,整全性的真理。他对厘清世界的激情远胜于他改变世界的激情……由于科耶夫是一个严肃的人,他从不追求独特,他的独特性在于他力图在过去的明哲思想中寻找真理。——艾伦•布鲁姆

    ——————————————

    《黑格尔导读》是亚历山大•科耶夫1933年到1939年间在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讲解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课程,它并不是纯粹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导读。在这部由他的学生的笔记整理而成的著作中,科耶夫融入了他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独立的哲学著作。

    为什么说科耶夫的黑格尔解读在20世纪的作品里可以为那么多人称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揭示了黑格尔思想的当代意义,并且明确告诉人们,我们正在按照黑格尔的理念,走向历史的终结。

  •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作者:刘放桐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是在《现代西方哲学》1981年初版、特别是1990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再次修订而成的,可以看做是该书的第三版。这次修订的重点是力图进一步摆脱“左”的思想影响,更好地以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从整体上重新评价现代西方哲学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由于这个新的版本在指导思想上与初版和修订本都有所不同,为了与之区分开来,我们将其改名为《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新编》与初版及修订本当然有连续性,但又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和目标。初版的主旨是从无到有,初步搭出本学科的理论框架。修订本力图对在“左”的影响下形成的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评价方式多少有些突破,使本学科的研究具有更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新编》除了进一步探讨如何使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评价更加符合实际外,更着力于探讨如何促使我国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进入一个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新阶段。《现代西方哲学》的三个版本大概可以代表我对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如果说我个人尚能力图使自己的研究紧跟我国本学科研究的步伐,那么《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的这三个版本在一定程度上也许能多少体现近20年来我国本学科研究的轨迹。
  • 西方的智慧

    作者:罗素

    《西方的智慧》讲述在我们的时代里对这个世界最有影响的文化可以说是由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直接顺承下来的欧洲的西方文化,作为现代人,要了解我们的时代,必须了解西方文化。而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常常带动着文化其它分支的发展,不懂得西方哲学,是不会懂得文化的。但如果读过康德,读过黑格尔,读过萨特这一系列大家的巨著之后就会发现,这些是何等的艰涩,或许我们需要的只是窥入西方文化的门径,罗素的《西方的智慧》是一个非常好的入门级读本。
  • 西方哲学史

    作者:(美)梯利

  • 西方哲学史

    作者:张世英

    《西方哲学史》内容包括: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早期中世纪哲学、中期中世纪哲学、晚期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文艺复兴时期哲学、中期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现代哲学、西方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点、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等。
  • 西方哲学史(第八卷上下)

    作者:江怡

    作者在全书的结构安排和内容选取上都尽量择其要点,特别是对分析哲学的当代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幸亏有了“学术版”的名称,使得作者的这种选择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虽然作者也按照历史的发展线索尽量考虑到每个必要的细节。但无论如何,作者希望读者不要把本卷的内容完全当做一部现代分析哲学的“教科书”(实际上也不适合当做“教科书”使用),而是一部对分析哲学发展历史的专题研究著作。 之所以要把该卷的名称最后确定为《现代英美分析哲学》,完全是因为,“分析哲学”在现代英美哲学中已经不再是一个学说或流派的名称,而更多的是一种对直接构成英美哲学研究方式和思维取向的总体概括,以至于对英美哲学家来说,“分析哲学”就是“哲学”的另一个名称而已。毫无疑问,本卷的名称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排除了在当代英美哲学中与分析哲学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哲学观念;相反,我们是把这些不同的思想观念放到与分析哲学的相互联系中加以考察,试图由此揭示现代英美哲学发展中的多元化特征。
  • 西方哲学史(第四卷)

    作者:周晓亮

    本书是八卷本《西方哲学史》之第四卷,系统阐述了欧洲近代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及其英国哲学的发展情况。作者从文本出发,一改传统的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界的简单分析法,全面介绍了其时的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思潮,体现了近年来中国研究西方哲学的最新学术成果。 第四卷“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英国哲学”,周晓亮主编。本卷以16—18世纪的欧洲理性主义哲学和经验主义哲学,以及英国哲学的其他发展为主要内容,对此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哲学特质、主要哲学家和哲学派别的思想观点,都做了系统而详尽的阐述。不但突出了当时认识论主流,也对政治哲学、宗教哲学、伦理学的发展做了客观细致的评述。对国内以往研究较为欠缺的赫伯特的哲学、剑桥柏拉图学派、苏格兰常识学派、英国理神论等也做了认真的评介。
  • 西方哲学史(第三卷)

    作者:黄裕生

    《西方哲学史(第3卷中世纪哲学学术版)(精)》是一部西方哲学的大观,全书详细地介绍了教父哲学、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哲学、黑暗时期的哲学、经院哲学的开端和兴盛、托马斯阿奎那的证明之路等,适合哲学研究者参考学习。《西方哲学史(第3卷中世纪哲学学术版)(精)》讨论了哲学的反思活动在与基督教的信仰实践的相遇会通的历程中开显出来的基本原则。哲学的反思活动所开显出来的原则也就是理性自身的原则。而由于这些原则是在理欠妥 基督教信仰的反思活动中被开展出来的,所以,我们这里把它们看做基督教的内在原则,也就是内在于理性因而符合理性的原则。这里要指出的是,基督教绝非只有上海所讨论的原则,对于哲学家来说,基督教永远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理解的仰系统统,就如哲学本身永远是一个开放的自由体系一样。我们这里之所以讨论上面的大三原则,只是因为在我们看来,它们在哲学中的确立对于塑造哲学本身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正是这三大原则的确立使哲学走出维护历史中的绝对原则,维护历史中的人的绝对自由,从而维护历史中的人的绝对权利、绝对尊严与绝对责任的神圣道路。在这个意义上,信仰的理性化,同时也意味着哲学的神圣化。
  • 西方哲学史-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第二卷)

    作者:姚介厚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2卷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上下)(精)》内容是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它延续的时间很长,从公元前6世纪初早期希腊哲学产生,至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关闭雅典的柏拉图学园标志着古代希腊罗马哲学的终结,长达1000余年。《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2卷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上下)(精)》不将罗马哲学看做希腊哲学的简单延伸与附属部分,而将其专门论述。 希腊罗马哲学是理解与研究西方全部哲学与文化传统的重要窗口,因为希腊罗马哲学的精神如科学与人文精神等,一直贯穿在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对以后各时代包括当代的西方哲学研究都有深刻影响,并融渗在西方的科学、宗教与文化生活中。因此,研究希腊罗马哲学的历史,不仅对认识期哲学本身是有益处的,也可以增进我们对整个西方文化传统的了解。
  • 现代西方哲学

    作者:夏基松

    《现代西方哲学(第2版)》一书旨在论述一百多年来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从对立到合流的有序性的演进过程,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出现以来的演进过程。书中具体包括了:舍勒的本质的现象学与哲学人类学、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等内容。《现代西方哲学(第2版)》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西方哲学史(第7卷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上下学术版)(精)

    作者:谢地坤 主编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7卷):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上下)》包括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上册和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下册。哲学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如果说由笛卡尔开创,经过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直至黑格尔发展到巅峰的理性主义哲学从17世纪直到19世纪上半叶占据欧洲哲学舞台的统治地位,它们体现了这个时期处在上升、发展阶段的资产阶级的理想和精神。那么,此后在欧洲大陆发生的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哲学思想同样是现代和当代欧洲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在思想领域的曲折反映! “现代欧洲大陆哲学”,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的欧洲大陆现当代哲学,上溯黑格尔以后的叔本华、尼采的意志哲学,下至当下发生的后现代哲学。在时间上,本卷是专门涉及现代和当代哲学,即使是最远的叔本华哲学,距今也不过一百多年。
  • 西方哲学史(第五卷)

    作者:尚杰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5卷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包括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社会科学三部分内容,详细阐述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一改以往刻板的写史方法,而以富于哲理的优美语言,客观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哲学。对一些国内研究中的薄弱点,都有深入发微之处;对以往哲学史较少介绍而其思想又有很大影响的人物,如人类学家布丰、文学家萨德和帕斯卡尔等也作了系统介绍。
  • 现代西方哲学辞典

    作者:黄颂杰

    《现代西方哲学辞典》按西方现代哲学的各流派分类编排,不仅考虑到了为读者查阅提供便利,更从全面系统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概况出发,为读者提供一种阅读,使读者通过对这部辞典的阅读,能基本掌握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潮,并能在各种思潮中纵横驰骋,分析品评。虽然有些人物由于思想的发展变化在分类上较难划分,但基本按其主要思想作一归类。
  • 批评的西方哲学史

    作者:D.J.奥康诺

    《批评的西方哲学史》:一部可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相媲美的大型西方哲学史名作 一部历经半个多世纪考验而长盛不衰的经典哲学史读物 一部让你学会跳出单纯历史问题窠臼、进入广阔的解释和批语视阈的独特教材。
  • 德国哲学通史(全三卷)

    作者:高宣扬

    德国哲学是西方哲学的精华,也是许多伟大哲学家的基本理论的真正思想源泉。德国哲学史,不论对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对西方整个哲学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20世纪以来,特别是欧盟扩大以后,德国哲学更深刻地影响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其他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进一步显示它的特殊历史地位。   这套《德国哲学通史》(三卷本)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单独地把德国哲学的发展作为专门的研究和论述对象,作者历经30年的辗转曲折的研究历程,根据近40年来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原地,大量收集第一原始资料,深入分析及重估有重大争议的历史和理论问题,试图改变传统哲学史的某些片面看法,推陈出新,集中地系统探索德国哲学自8世纪至今1200多年的演变发展过程及其现状。
  • 西方哲学史

    作者:张志伟 编

    《西方哲学史(第2版)》以古代哲学、中古哲学和近代哲学三编为结构框架,详细描述西方哲学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20世纪产生、形成、演变、发展的历史。本教材以哲学问题为线索,以“哲学是哲学史”、“哲学是问题史”为指导思想,意在通过哲学家们对于哲学问题的不同解答方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哲学家们的理论学说而进入哲学运思之路。本教材的对象是大学哲学院系哲学专业本科生,亦可作为非哲学专业的学生和广大哲学爱好者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参考书。
  • 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作者:陈修斋 编

    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是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他们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发展过程构成了一段哲学史的丰富内容。本书就两派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两派的主要代表及其发展概况,两派论战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和各自的主要观点,以及两派哲学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概括的介绍和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便为进一步对这问题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里面的许多内容都具有可资借鉴的宝贵价值。
  •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作者:Bertrand Russell

    Since its first publication in 1945, Lord Russell's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has been universally acclaimed as the outstanding one-volume work on the subject -- unparalleled in its comprehensiveness, its clarity, its erudition, its grace and wit. In seventy-six chapters he traces philosophy from the rise of Greek civilization to the emergence of logical analysi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mong the philosophers considered are: Pythagoras, Heraclitus, Parmenides, Empedocles, Anaxagoras, the Atomists, Protagoras, Socrates, Plato, Aristotle, the Cynics, the Sceptics, the Epicureans, the Stoics, Plotinus, Ambrose, Jerome, Augustine, Benedict, Gregory the Great, John the Scot, Aquinas, Duns Scotus, William of Occam, Machiavelli, Erasmus, More, Bacon, Hobbes, Descartes, Spinoza, Leibniz, Locke, Berkeley, Hume, Rousseau, Kant, Hegel, Schopenhauer, Nietzsche, the Utilitarians, Marx, Bergson, James, Dewey, and lastly the philosophers with whom Lord Russell himself is most closely associated -- Cantor, Frege, and Whitehead, co-author with Russell of the monumental Principia Mathemat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