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苏格兰

  • 威士忌

    作者:查尔斯•麦克利什

    苏格兰威士忌的发展十分传奇,看似浪漫,实际上却是实干的结果。只有在苏格兰境内酿造并成熟的威士忌才可以被称为“苏格兰威士忌”;威士忌不仅是苏格兰这片神奇大地的产物,还是苏格兰人民智慧的结晶。艰苦劳作的农夫、勇敢无畏的走私者、精力充沛的酒厂创办者、机灵聪慧的销售员们和头脑精明的商人,正是他们书写了苏格兰威士忌辉煌的历史。 本书涵盖了过去500年间苏格兰威士忌的发展历史,回顾了苏格兰威士忌如何从家庭作坊发展为国家产业,如何由默默无闻的家庭自用酒成为独具特色、蜚声国际的佳酿的曲折经历。
  • 苏格兰启蒙运动

    作者:亚历山大·布罗迪

    苏格兰启蒙运动对现代西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本书以哲学的视角透视18世纪的这一段历史。由顶尖的研究者组成的作者队伍为本书提供专文,分别讨论大卫·休谟、亚当·斯密、托马斯·里德、亚当·弗格森以及其他苏格兰思想家,落笔范围包括哲学、自然神学、经济学、人类学、自然科学和法律,并涉及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欧美文化的传承影响等诸多方面。关于这一段丰富多彩的思想运动历史,《苏格兰启蒙运动》一书提供了极佳的导引和指南。   “剑桥哲学研究指针”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世纪90年代刊行的一套学术参考书,如原书编者所说的:“这套书的目的之一,乃是针对艰深而富有挑战性的哲学家著作,帮助读者打消畏难心理。”对于哲学有兴趣的非专业读者和学生,由此可获得最为权威、便利的有效指引;专家和深入研究者则由此可概览各种批判性诠释的最新进展。三联书店以英文原版形式引进出版“剑桥哲学研究指针”,旨在便利国内读者和研究者,期望这套研究指南有助于我国读书界把握学术潮流,拓宽思想疆域,本书是“剑桥哲学研究指针”中的一册。
  • 苏格兰

    作者:[美]阿瑟·赫尔曼

    谁建立了第一个现代国家? 谁创造了第一个文明社会? 谁发明了现代民主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理念? 苏格兰。 《苏格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点》讲述曾是欧洲最贫穷国家的苏格兰如何创造出现代生活的基本理念——民主、技术、资本主义,又如何在18世纪将这些理念传至世界各地。这不仅仅是关于苏格兰的历史故事,更是对现代世界的产生极其影响的有趣阐释。赫尔曼延续其一贯擅长的历史叙述,语言生动,论证充分而深刻,是对苏格兰人创造性的想象力和精神的致敬。 苏格兰在17世纪末还是欧洲最贫穷落后的国家,却在18世纪中叶奇迹般地迸发出了惊人的力量,出现了经验主义哲学家大卫·休谟,自由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深刻影响欧洲浪漫主义的沃尔特·司各特,改良蒸汽机的詹姆斯·瓦特等大批近代文明史中的巨擘。他们引领的苏格兰启蒙运动“发明”了现代世界,创造了构成现代世界文明的科学技术、资本主义和现代民主。苏格兰人不仅成为大不列颠帝国的中流砥柱,更随着“大西洋时代”的脚步,将现代文明理念传扬到欧美乃至全世界,启动世界朝现代文明转向。一个弹丸之地,如何成了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主导力量?《苏格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点》将解开这道连大部分苏格兰人也无法回答的谜题。
  • 启蒙与出版(上下册)

    作者:【美】理查德 B. 谢尔(Richard

    “理查德.谢尔对于爱丁堡启蒙书籍的研究是我近十年所见最有价值的作品,尽管我的研究专长并非18世纪的苏格兰……我发现此书引人入胜,结构宏大严整、论述充分详明……从心灵、事业和艺术上,这本巨著从根本上赞美了苏格兰人的爱国主义和启蒙运动。”——James E. May,《18世纪苏格兰》 “这是一部杰作,这本书中列举的细节惊人的翔实,并且多层次鲜活地描述了作者、书籍、出版商、印刷者及在书籍流通过程中其他各种对象的互动关系。这是本非常有用的参考书,附有大量图表和参考书目。它同样也是本令人兴味盎然和激动人心的读物。”——Antonia Forster,《英国研究评论》 平装本序言 《启蒙与出版》一书问世后,广受欢迎和好评,令人非常高兴。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书中存在的许多错误,促使我虚心反省。我十分感谢朋友、同事和读者的评论,让我注意到这些错误,也感谢编辑允许我在平装版前面添加一段序言。 威廉·波斯维克·约翰斯顿(William Borthwick Johnstone)绘制过一幅詹姆斯·希巴德(James Sibbald)流通租借图书馆内部的虚构图画(现在保存于爱丁堡作家博物馆),看上去仿佛再现了18世纪80年代的情景,以致我没有怀疑那些识别画中人物的标志就将它复制到了书中。可是伊恩·辛普森·罗斯(Ian Simpson Ross)提醒我,背景里左起第二个人物(就像书的封面上复制的那样)实际上是亚当·斯密(与詹姆斯·塔西[James Tassie]为他绘制的著名圆形肖像画一模一样),画面底部的小字却把他标注成了蒙博多(Monboddo)勋爵;其实画面最右边的人物才是蒙博多,而不是亚当·弗格森(Adam Ferguson)。伊安·戈登·布朗(Iain Gordon Brown)也证实了这个说法,参见他在《出版季刊》第25期(2008年9月,第333—335页)中对我的书的评论。经过查证之后,我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因此,应该用同为苏格兰启蒙运动人物的亚当(斯密)代替另一个亚当(弗格森)。 在作者说明的章节中,关于货币和汇率的内容我主要采用了约翰·麦考斯科(John McCusker)的数据,他是18世纪英国与美国的货币兑换方面的著名权威学者。这次为了出版平装本,他帮助修正了本书中出现的几个货币汇率数据。如第4页,1791年时的一个标准英镑在美国相当于4.44美元,而不是4.55美元。本书出版的2006年,一个标准英镑的购买力应该相当于1746—1770年间的105英镑或192美元,在18世纪七八十年代相当于85英镑或154美元。在作者说明的末尾,提到约翰·侯姆(John Home)的剧本《阿尔弗雷德: 一个悲剧》的例子时说,原价的一个半先令大约相当于2006年的6英镑,这个地方应该更正为6.4英镑。当然,尝试将18世纪的英镑转换成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货币等价物时,只是根据当代的购买力进行粗略估算,因而随着判断标准的不同会有相当大的变化;举例来说,在描写约翰·亨特(John Hunter)的作品《外科医生》(the Knife Man,2005年)中,温蒂·穆尔(Wendy Moore)使用了英格兰银行的零售价格指数作为转换标准,结果得出了明显更低的兑换比率。 推出了精装版本之后,我才注意到遗漏了表一中的作者的一些作品,本来应该把它们加入表二即苏格兰启蒙运动作品的数据库(两个表格都出现在索引中)。其中包括乔治·查尔默斯(George Chalmers)的两部关于美洲殖民地的未完成作品: 《当前联合殖民地的政治记录,从定居至1763年的和平时期》第一册(伦敦,1780年出版)和《殖民地解放史导论》第一卷(伦敦,1782年出版)。有一部作品本来可能作为托马斯·布莱克洛克(Thomas Blacklock)的遗作入选: 《劝勉(paraclesis),或从自然及揭示出的宗教信仰演绎的安慰》。两篇专题论文: 其一的作者据推测是西塞罗,现已译成英文,其二是托马斯·布莱克洛克神学荣誉博士的原作(爱丁堡,1767年出版)。该书的题词是献给詹姆斯·比蒂(James Beattie)的,在讨论作者之间互相交换题词时(第141—142页),原本可以引用这段内容。另一部值得加入的作品是《慈善事业: 以期刊论文的方式》(伦敦,1797年出版),那是一部匿名作品,根据1798年6月2日威廉·理查德森(William Richardson)写给安德鲁·斯特拉恩(Andrew Strahan)的信件(保存于约翰·尼科尔斯(John Nichols)档案馆,感谢朱利安·普利(Julian Pooley)提醒我注意到它),现在可以确认其作者是理查德森。该书里面包含了进一步的证据,表明理查德森热衷于匿名出版(如本书153—154页讨论的),还有一个有趣的段落谈到了作者的“各种伪装”。相反,安德鲁·阿什菲尔德(Andrew Ashfield)告诉我,《自然和艺术作品中的基本美学原则探究》(表二中的no.347,在381页引用)一书不应该被加入作品数据库,因为版权页上显示的作者威廉·汤普森(William Thomson)不是表一中的那位苏格兰的多面手作家(英文短标题目录是这样记载的),而是同名同姓的都柏林艺术家,其生卒年份为1726—1798,而不是1746—1817。这个错误告诫研究出版历史的学者,必须去核查书籍的原文。由于数据库里的个别作品极其稀有,我未能做到全部查对,不过这个错误是找不到借口的,因为只要稍微看一下该书前面的传记性回忆录,就可以识别出作者的正确身份。 本书第12页评论说,1934年普瑟伍德·史密斯(Preserved Smith)的一部作品“可能是首先在题目中使用‘启蒙运动’这一术语的书”。但是詹姆斯·施密特(James Schmidt)向我指出,这个先驱的荣誉实际上属于约翰·格里尔·希本(John Grier Hibben)1910年的作品《启蒙运动的哲学》。我在167页叙述,根据我的数据库,在作品卷首使用作者肖像画的例子最早出现于1763年,那是托比亚斯·斯摩莱特(Tobias Smollett)的《续英格兰全史》(表二,no.67)推出第二版时,由方济各·阿利亚梅(Franois Aliamet)雕版制成的卷首插画肖像。在我能够查明的范围内,这个结论在作者、作品标题和画家方面都是正确的,但是根据詹姆斯·梅(James May)的记录,1760年斯摩莱特的《续英格兰全史》首次出版时,已经使用了这幅卷首插画肖像。类似地,罗伯特·弗格森的诗集在1799年出版时含有一幅卷首插画肖像(如191页的记述和171页的注释),但是罗伯特·莫里森(Robert Morison)和佩斯(Perth)的儿子在1788—1789年出版该书时已经使用过这幅肖像,而且质量要好得多。 关于《启蒙与出版》的印刷错误,我已经在网站上(http://long18th.wordpress.com/,2009年11月15日)揭载了更正的内容,用于回应大卫·玛泽拉(David Mazella)和埃莉诺·谢芙林(Eleanor Shevlin)在2009年10月整理的电子版“辅助读物”。各位读者如果发现其他错误,可以在我在网站上发布的文章后面以评论的形式提出,我将十分感谢。 读者们对《启蒙与出版》的热烈反响鼓励我相信,对于研究书籍出版、启蒙运动以及18世纪后半叶大西洋两岸英语国家历史的学生和学者,本书都是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我希望,平装版本可以让更多的读者接触到这部作品,让他们通过独特的表述方式,体会到苏格兰启蒙运动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最早和最好的人类历史”。本书强调在启蒙运动思想和价值观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出版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试图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作品理解为作者与出版业工作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不仅在苏格兰,而且在英格兰、爱尔兰和美国同样如此。 R.B.S.,2010年1月
  • 北风的背后

    作者:(英)麦克唐纳

    北风的背后在哪里?北风的背后是什么样?善良可爱的小钻石知道! 他有两个最好的朋友,它们分别出现在真实的白天和梦境中的黑夜。白天是那匹和他有着同样名字的骏马――老钻石;到了夜里,就是那位时时会来带他在夜空中旅行的美丽女士――北风。他见过真正的北风,并深得她的教诲和宠爱。他躲在她漫天飞舞的长发中,翻山越岭,漂洋过海,来到了北风的家乡,他看见北风正在台阶上坐着,身体已变得透明,他穿过她的身体来到了这个神奇的地方――北风的背后。这里没有风,太阳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不过不要紧,仍然有充足的光。 小钻石最终还是走了,他的身体变得像雪花石膏那样洁白,人们以为他死了,其实,他又去了北风的背后。
  • 苏格兰女王

    作者:茨威格

    《美丽与权欲: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传》讲述了玛丽·斯图亚特出生后6天成为苏格兰女王,6岁成为欧洲最有权力的一位王子的未婚妻,17岁成了法国王后。她的精神生活还没有真正开始,而她的权力已达到顶峰。在未满25岁时,她的人生实际上就结束了。她参加过两个丈夫的婚礼,失去了两个王国,曾在犯罪的黑暗道路上徘徊,还蹲过监狱,但每一次她都能再次登上王位,登上婚礼的圣坛。她的生命就像是火焰,火焰的反光几个世纪后还在闪耀。 就在她被送上断头台时,她为自己准备了血红色的内衣裙和齐肘长的血红色手套,以免受刑时刀斧迸起的鲜血溅洒在她的衣服上太刺眼。
  • 苏格兰人的书

    作者:[英] 刘易斯·格拉西克·吉本

    1. 落日之歌; 2. 云雾山谷; 3. 灰色的花岗岩,是描写格兰扁山区和北海之间,花岗石城镇和城市的艰辛生活的著名三部曲。
  • Outlander

    作者:Diana Gabaldon

    在线阅读本书 Book Description Claire Randall is leading a double life. She has a husband in one century, and a lover in another... In 1945, Claire Randall, a former combat nurse, is back from the war and reunited with her husband on a second honeymoon--when she innocently touches a boulder in one of the ancient stone circles that dot the British Isles. Suddenly she is a Sassenach—an "outlander"—in a Scotland torn by war and raiding border clans in the year of our Lord...1743. Hurled back in time by forces she cannot understand, Claire's destiny in soon inextricably intertwined with Clan MacKenzie and the forbidden Castle Leoch. She is catapulted without warning into the intrigues of lairds and spies that may threaten her life ...and shatter her heart. For here, James Fraser, a gallant young Scots warrior, shows her a passion so fierce and a love so absolute that Claire becomes a woman torn between fidelity and desire...and between two vastly different men in two irreconcilable lives. Amazon.com In Outlander , a 600-page time-travel romance, strong-willed and sensual Claire Randall leads a double life with a husband in one century, and a lover in another. Torn between fidelity and desire, she struggles to understand the pure intent of her heart. But don't let the number of pages and the Scottish dialect scare you. It's one of the fastest reads you'll have in your library. While on her second honeymoon in the British Isles, Claire touches a boulder that hurls her back in time to the forbidden Castle Leoch with the MacKenzie clan. Not understanding the forces that brought her there, she becomes ensnared in life-threatening situations with a Scots warrior named James Fraser. But it isn't all spies and drudgery that she must endure. For amid her new surroundings and the terrors she faces, she is lured into love and passion like she's never known before. I was lame and sore in every muscle when I woke next morning. I shuffled to the privy closet, then to the wash basin. My innards felt like churned butter. It felt as though I had been beaten with a blunt object, I reflected, then thought that that was very near the truth. The blunt object in question was visible as I came back to bed, looking now relatively harmless. Its possessor [Jamie] woke as I sat next to him, and examined me with something that looked very much like male smugness." Gabaldon creates characters that you'll remember, laugh with, cry with, and cheer for long after you've finished the book.                              --Candy Paape From Publishers Weekly Time-traveler Claire Randall returns to 18th-century Scotland in this compulsively readable sequel to Outlander. From Library Journal After being separated by seven years of World War II, Claire and Frank Randall return to the Scottish Highlands for a second honeymoon. Left to her own devices while her husband immerses himself in historical pursuits, Claire inadvertently enters a circle of standing stones and is plunged back 200 years to a Scotland on the verge of the second Jacobite uprising. Her pluck and skill as a nurse win the Scots' grudging respect, but only marriage to a Scot will save her from the clutches of Frank's vicious forbear, Black Jack Randall. Though first novelist Gabaldon uses time travel primarily to allow a modern heroine, this is basically a richly textured historical novel with an unusual and compelling love story. The author,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research in environmental studies, was encouraged to publish by fellow users of CompuServe and has two more books contracted. If these fulfill the promise of the first, they should win a devoted audience. Literary Guild alternate; Doubleday Book Club main selection.                           - Cynthia Johnson Whealler, Cary Memorial Lib., Lexington, Mass. From Kirkus Reviews Once-in-a-lifetime romantic passion and graphically depicted torture sessions are only the two extremes of this lively time- travel romance set in 18th-century Scotland--an imaginative and lighthearted debut by a promising newcomer. World War II has finally ended and Claire Beauchamp Randall, a British Red Cross nurse, has gone off to Scotland with her historian husband, Frank, to try to resume their married life where it left off six years before. Their diligent attempts to make a baby come to a halt, however, when Claire discovers an ancient stone circle on a nearby hilltop, slips between two mysterious- looking boulders, and is transported willy-nilly to the year 1743. Stumbling down the hillside, disoriented and confused, Claire is discovered by Jonathan ``Black Jack'' Randall, an evil English officer who happens to be her husband's direct ancestor and physical look-alike. Randall notes Claire's revealing 1940's summer dress, assumes she is a whore, and attempts to rape her, whereupon she is rescued by the fierce MacKenzie clan, who take her to their castle and confine her there. Claire adjusts to her changed circumstances with amazing ease, using her nursing experience to tend to her hosts' illnesses while she impatiently awaits a chance to return to the circle of stones. Before she can get away, circumstances force her into a marriage with James Frazer, a Scottish renegade from English justice and Jonathan Randall's archenemy. Young Jamie's good looks, passion, and virility soon redirect Claire's energies to defending her stalwart new husband against her former mate's evil clone, and the fierce, courageous but historically doomed Scottish clans against the course of destiny itself. A satisfying treat, with extra scoops of excitement and romance that make up for certain lapses in credibility. From AudioFile Gabaldon's genre-crossing classic of romance, fantasy, and historical fiction tells the story of Jamie and Claire, lovers from different centuries caught in the bloodshed of the Scots' struggle to be free of the English. It achieves a new dimension in the audio format. Davina Porter maintains the distinct voices she creates for each character throughout the lengthy narration. Her delivery of eighteenth-century language sounds authentic and is easily understandable. The hot sex and graphic violence, integral to the story, are far more vivid on tape than they are on paper. D.T.H. Book Dimension : length: (cm)17.5                 width:(cm)11.3
  • 異鄉人(上)

    作者:黛安娜·蓋伯頓

    妳的生命線斷得比我常見的更細碎,全都斷成一小段一小段的。 而多數人岔開的婚姻線都是斷裂、不連續的,妳的卻是分岔。 算命師預言她將有兩段情愛,卻不知道她的未來的祕密…… 一段是現代人的平實婚姻, 一段是與蘇格蘭高地武士的激情。 她究竟該捨下優雅博學的丈夫,還是放棄狂野熾熱的戰士? 在時隔兩百年的時空之中,一名擁有奇異命運的女子,展開永恆的愛情追尋。 「打開本書之後,妳就不會想要回到21世紀。」 她,是教授之妻,偕丈夫來到蘇格蘭高地, 不經意觸碰古老的巨石遺跡之後,穿越到兩百年前── 冷酷的龍騎士隊長懷疑她是間諜,剽悍的林中土匪把她當成法國妓女, 在她命懸一線之際,一名蘇格蘭武士挺身而出! 為了生存下去,無助的她與謎樣的高地武士立下血誓成婚。 一對被監視的新郎和新娘,在鄉野旅店、在山巔石塊、在野地營區中,一吋吋摸索著對方,揭開彼此隱晦莫深的祕密。 二十世紀的丈夫,埋首在斷紙殘頁中追尋的精采祕史。 正是她與高地武士,在波濤洶湧的十八世紀中親身寫下的經歷。 身體、欲望、短劍、戰鬥、陰謀,時空交錯出奇偉又令人心碎的命運。 他讓我坐在他腿上,輕輕搖著我,用蓋爾語在我耳邊溫柔說著話。我隨即臣服在恐懼和心碎的困惑下悲苦地哭著……我漸漸停止了啜泣……感受到他的手指在我耳後輕柔摩娑,耳裡聽著我不懂的話語,我迷迷糊糊地想著:「難怪他對馬很有一套。」如果我是匹馬,我也願意讓他駕著我到任何地方……
  • 诺克斯传

    作者:托马斯·麦克里

    《诺克斯传》就诺克斯生平的重大事件、观点、著作以及他在追求信仰和自由的事业中所付出的努力做了详细生动的介绍,《诺克斯传》的作者是位有名望的史学家,译者翻译得也很优雅到位。详细的背景介绍、精细的事件分析、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心动魄的场面,诺克斯与女王的精彩对白,让人百读不厌,大呼过瘾之余,从改教者圣洁的一生得着启发,反思自己的生命。约翰·诺克斯(1505-1572),著名宗教改革领袖,创办了苏格兰长老会,身列日内瓦“宗教改革纪念碑”的四巨人之一。1540年改信新教。他曾被法国人俘虏,沦为划船的奴隶,之后回到英格兰担任新教牧师。“血腥玛丽”上台后逃亡欧陆,在日内瓦加尔文门下受教。1559年重返苏格兰,致力于传播新教教义、将他的同胞从当时的宗教腐败中拯救出来。他在信仰之战中历经多次流亡,曾与苏格兰女王对垒,带领苏格兰教会进行宗教改革。钟马田博士认为诺克斯是“清教派的创始人”。 约翰·诺克斯是苏格兰、英格兰清教派的创始人。他也同样可算是美国清教派的创始者。 约翰·诺克斯是个充满能力的传道人。苏格兰的玛丽女王往往因感受到他话语的能力而流泪暗泣,她惧怕他祷告和讲道所发出来的能力,甚于许多军团所带来的威胁。这个人(讲道)的能力,远胜于六百个号筒一齐向我们的耳朵吹响! 约翰·诺克斯有很多令人敬佩的品格。
  •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

    作者:

    历史问题有时具有谜的无穷无尽的魅力,玛丽·斯图亚特一生的悲剧剧就是典型而出色的一例。在历史上,大概没有一个女人像她那样引出了如此之多的著述——戏剧、小说、传记和论文。三百多年来,她没完没了地拨动作家的心弦,吸引学者的兴趣,她的形象至今以不减当年的力量揪住我们的心……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玛丽斯图亚特传》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传记作品之一。本书通过对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一生精彩而又详细的叙述,展示了整个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社会全景。在外临强敌和内面宗教矛盾的情势下,伊丽莎白的文韬武略大显身手,并终将开辟了昌明盛世,为以后大大扩张的英帝国开了先声。茨威格在详实史料的基础上,既将伊丽莎白与玛丽的矛盾置于上述的大背景中,又将这种矛盾始终围绕于两个同样掌握权力,但生活截然不同的女人之间的争斗,使作品的可读性与感染力大大增加。
  • 蘇格蘭人如何發明現代世界

    作者:亞瑟.赫曼

    十七世紀末,蘇格蘭還是歐洲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卻奇蹟似地在十八世紀中葉迸發驚人的能量,出現了經驗主義哲學家休謨、自由經濟的鼻祖亞當?斯密、影響歐洲浪漫主義深遠的史考特爵士、改良蒸汽機的瓦特等近代文明史中巨大的身影。今日觀之,舉凡政治、法律、教育、科學、醫學、建築各領域,當時的蘇格蘭都是人才輩出,不僅使蘇格蘭人成為大不列顛帝國的中流砥柱,更隨著「大西洋時代」的腳步,將其文明成就遠颺歐洲之外,啟動世界朝現代文明轉向。  為何天才成群且同時降臨地處偏遠的蘇格蘭,使蕞爾小國成為推動現代世界運轉的巨輪?《蘇格蘭人如何發明現代世界》,解開這道連大部分蘇格蘭人也無法回答的問題。
  • 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

    作者:[日]村上春树

  • 玛丽·斯图亚特

    作者:[奥] 斯蒂芬·茨威格

    任何一件文献,尽管它的悠久历史经过周密的考证,尽管它是货真价实的归档材料,却保证不了它的可靠性和叙事人的公允。同一件事,在同时几位史家的记载中,却有南辕北辙的出入。此种情形在玛丽·斯图亚特一例中似乎尤为彰明较著。在这里,每有谴责,必有辩解;每有一个“是”,必有一个“不”同它颉颃,两者各有文件为证。 真理和谎言共生,事实和虚构并存,难解难分,以致实际上每种观点都可以做到言之成理。如果你想证明玛丽·斯图亚特预闻了谋杀亲夫,有几十份证词可以供你使用。如果你想支持对立面,证词也不成问题。她的任何一幅肖像,都有现成的颜料。传流至今的材料既是如此芜杂,倘若再掺入政治偏见或者民族主义,那就更成了彻底的蓄意歪曲。人处在争论生存还是毁灭的两个阵营、两种思想、两种世界观之间,都抗拒不了诱惑,非得参加这一边或者那一边,确认此是而彼非,或诋毁此而赞美彼。这是人的天性。倘若像这桩公案,列位著作家多半各有归属,分别属于交锋的各方、各派宗教信仰或各种世界观,那么,他们的片面性是势所必然。总之,新教的著述者把一切罪过都诿之于玛丽·斯图亚特,而天主教徒却归罪于伊丽莎白;英格兰人除了少数例外,都把玛丽描绘成杀人犯,而苏格兰人则把她说成是受害者,一身清白,横遭卑鄙的诽谤。关于“首饰箱信件”,争论更多。一些人赌咒罚誓说它真,另一些人指天誓日说它假。一句话,在这件事上,连鸡虫得失的事情都带有派性的色彩。所以,一个既非英格兰人又非苏格兰人的作家,超然于这种血缘关系和利害关系,或许能够比较客观而无成见地评说一番;一个有热烈的兴趣而无派性偏见的艺术家,或许更能够理解这出悲剧。 即便这样一个人,如果他断言他所知道的玛丽·斯图亚特生平种种行状都是不容置疑的真情,那也是过于大胆,叫人不能原谅。其实,他唯一能把握的,只是某种最大限度的可能性,甚而至于他以他的全部智力和良知认为客观的观点,也难免带着几分主观性。史料成了一本糊涂帐,他只能从糊涂帐中去探究真相。当时诸人的叙述如此看牴牾扞格,故而他对于这桩公案,在每一细枝末节上都不得不在控方证人和辩方证人之间进行选择。不管他的选择是多么小心谨慎,在某些情况下,最最老实的做法莫如在他的裁断后面打上个问号,承认玛丽·斯图亚特这一或那一事迹至今茫无头绪,无可钩稽,大概永无大白于天下的一日。 因此,作者向诸位奉献这部试作时,抱定宗旨决不采录刑讯及其它威吓和暴力手段逼供而得的证词:实事求是的人决不会指望和依靠屈打成招的口供,把它当作可信的材料。间谍和使臣(这两者在当年几乎是同义词)的报告同样如此,经过极其过细的选择才偶见于本书;本书作者 对每一份报告都采取存疑的态度。倘若本书作者认为那些十四行诗以及大部分的“首饰箱信件”真实可靠,那是他把种种情状再三斟酌后得出的结论,并且参照了内在性格方面的因素。凡是文献中有两种相反说法的,本书作者对每种说法都要追溯它的来源和政治动机;如果必须选择其 中之一,总是酌量这种或那种行为在心理上是否符合整个性格。这是本书作者的根本准则。因为玛丽·斯图亚特的性格本身并不是个谜。它的矛盾仅仅表现在表面的发展上,内在的本质却是完整的,从头至尾都是鲜明的。玛丽·斯图亚特属于那种给人印象极深、能迸发出强烈的喜怒哀乐而又为时极短的情感的少数女性,属于那种光辉灿烂而昙花一现的女性,不是那种逐渐凋谢而是仿佛只在一种激情的熔炉中一次燃尽的女性。 二十三岁以前,她的感情始终像水波不兴的溪流;而往后,从二十五岁开始,她的感情也并未汹涌澎湃。唯有那短短的两年,风暴骤起——原本平淡无奇的命运成了一出古典悲剧,一出伟大而又气势磅礴的悲剧,类似《奥瑞斯忒亚》①。唯有那两年,玛丽·斯图亚特作为一个真正的悲剧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那两年的狂飙使她超越了自己,在不可遏制的冲动中破坏了自己的生活,同时又因此而永垂不朽。她的激情扼杀了她心中一切人性的东西;而她的名字之所以至今仍活在诗歌和争论中,却又只能归功于她的激情。 内心生活异常浓缩,全部都是绝无仅有的瞬间爆发,这决定了玛丽·斯图亚特各种传记的形式和节奏。艺术家的任务是再现这条直上直下的曲线,并且表现出它的独此一家的个性。所以,她一生的前二十三年以及被囚禁近二十年的漫长岁月,在本书中所占的篇幅,与她悲惨的激情喷 薄而出的两年时间相等。作者如此剪裁,但愿诸位不以为恣肆。人的一生中,内心时间和外部时间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吻合。对于心灵,唯有感受的充实方能作为计时的尺度:人的感受不像冷冰冰的日历,它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从内心计算逝去的时光。在感情的陶醉中,怡然地挣脱了束缚,受到命运的福佑,人能够在一瞬间淋漓尽致地领略人生;尔后,弃绝了激情,又沦入一片空白,苦挨着永无尽头的岁月,伴着憧憧幻影,陷入荒漠般的空虚。正因为如此,往日的生活中只有那些紧张激动的瞬间才留下了痕迹;正因为如此,生活唯有浓缩成瞬间,唯有通过瞬间,才能够真 实地描叙出来。一个人,唯有烯发出精神力量,于己于人才算真正活着;他的心灵唯有燃烧至白热,才能成为看得见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