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现代性

  • 流动的恐惧

    作者:齐格蒙特-鲍曼

    《流动的恐惧》内容简介:21世纪初,人类重新又生活在恐惧当中。不论这些恐惧是对于自然灾难的恐惧,对于环境灾害的恐惧,抑或是对于肆无忌惮的恐怖主义袭击的恐惧,今日的我们总是生活在面对各种危险的焦虑当中,而这些危险可能会在任何时候不宣而至。我们在面对流动的现代所特有的各种危险时,产生了不确定性,我们对于威胁是什么一无所知,同时我们对于如何应对这些威胁也同样的无能为力,以上所有我们谓之“恐惧”。
  • 启蒙辩证法

    作者:[德]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

    作为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倡导者,霍克海默所提出的“批判理论”在德国思想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探讨的是这样一个主题,即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本书正是通过对20世纪30和40年代美国社会现象的描述,试图着揭示这一主题。
  • 后现代地理学

    作者:(美)苏贾

    在批判社会理论中,人们过去往往偏重于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沉湎于历史的想像;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地理、空间的漠视。本书对这种倾向提出质疑。作者严厉批判“历史决定论”及其对地理学想像的限制作用。在论述福科、伯杰、吉登斯、贝尔曼、杰姆逊,特别是亨利・勒菲弗等“后现代地理学先驱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主一种历史的和地理的唯物主义,即对空间、时间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作根本性的再思考。
  • 时间的政治

    作者:[英] 彼得·奥斯本

    本书被评价为当今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争论中有关时间哲学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颠倒了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的通过变化来理解时间的路径,而是反过来,通过时间来理解变化,将“现代性”、“后现代性”、“传统”等概念作为历史总体化的范畴和历史时间化的独特形式来理解,并进而提出了历史时间自身的本质问题。
  • 早期现代世界的革命与反抗

    作者:[美]杰克·A.戈德斯通

    往昔的那些重大危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革命有何裨益?通过对国家、精英以及社会焦虑的集中分析,戈德斯通认为,那些重大革命都是“多元危机”的产物,当僵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难以应对人口增长施于有限资源的沉重压力时,这些危机就会产生。戈德斯通进一步指出,究其原因而言,欧洲的那些重大革命——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与亚洲发生的那些大起义是相似的,亚洲的这些大起义使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中华帝国和日本这些王朝摇摇欲坠。
  • Remaking Modernity

    作者:Adams, Julia (EDT)/

    A state-of-the-field survey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Remaking Modernity highlights the resurgence in historical inquiry underway right now, assesses the field's past accomplishments, and peers into the future, delineating changes to come. The seventeen essays in this collection reveal the potenti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to transform understanding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 Where many discussions of the field have focused on questions of method, these essays illuminate the substantive and theoretical challenges presented by modernity, by social change writ large. This volume captures an exciting new conversation among historical sociologists that brings a wider interdisciplinary project to bear on th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modernity. The contributors represent a wide range of theoretical orientations and a broad spectrum of understandings of what constitutes historical sociology. They address such topics as religion, war, citizenship, markets, professions, gender and welfare, colonialism, ethnicity and groups, bureaucracy, revolutions,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modernist social sciences themselves. Remaking Modernity includes a significant introduction in which the editors consider prior orientations in historic sociology in order to highlight more recent developments. They point out how current research is building on and challenging previous work through attention to institutionalism, rational-choice, the cultural turn, feminist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and colonialism and the racial formations of empire. Contributors: Julia Adams; Justin Baer; Richard Biernacki; Bruce Carruthers; Elisabeth Clemens; Rebecca Jean Emigh ;Philip Gorski; Roger Gould; Meyer Kestmbaum; Edgar Kiser; Ming-Cheng Lo; Zine Magubane; Ann Shola Orloff; Nader Sohrabi; George Steinmetz. Julia Adams is Arthur F. Thurnau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he is the author of The Familial State: Ruling Families and Merchant Capitalism in Early Modern Europe. Elisabeth Clemens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She is the author of The People's Lobby: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Interest Group. Ann Shola Orloff is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Her most recent book is Women's Employment and Welfare Regimes: Globalization, Export Orientation, and Social Policy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 中国美术的现代化

    作者:刘瑞宽

    本书通过回顾1911至1937年间,北京、上海、广州出现的美术社团,以及他们创办期刊、筹划展览的美术活动,探讨了20世纪前半期中国画家群体对于美术现代化课题的理解与实践。整个论述在充分利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辅以精要的作品分析,廓清了许多争论出现的历史语境,呈现出中国美术在面对自身传统与西方影响时,交互形成的排拒、接纳、融合等多重面貌。
  • 资本主义精神

    作者:格林菲尔德

    《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意义重大,观点独到,灵感丰富,满足了当前之急需。在一个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世界中,人们很容易忘记民族的起源和遗产,忘记国际竞争的跌宕起伏。格林菲尔德利用有力的对比分析和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双重视角,有效地提醒了人们,并且阐明了那段历史。
  •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作者:汪晖

    本书共分为上下两部,每部分上、下两卷。第一部上卷为《理与物》,下卷为《公理与反公理》;第二部上卷为《帝国与国家》,下卷为《科学话说共同体》。全书共150万字,从宋明礼学说起,分析中国思想界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分析晚清直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科学主义”观念,指出这一观念和中国思想现代转型具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 另类的现代性

    作者:罗丽莎

    《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作为最早探讨社会性别、现代性与权力之间关系的人类学名著之一,着重考察了中国自社会主义革命以来所进行的交叉重叠的现代性项目以及社会性别在其中的中心地位。作者通过比较杭州一家丝绸厂里分别在解放初期、“文革”中和后毛时代进厂的三个代群女工对工作、政治和社会性别文化的不同态度,展示了中国在全球想象的不平等交叉中进行的各种现代性想象,以及女工们与中国各个现代性项目之间的多样关系。《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还借鉴了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对跨文化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和东方主义倾向进行了批判。全书夹叙夹议。深入浅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精良的女性主义人类学研究典范。
  • 帝国

    作者:(美)哈特 等

    《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分三部分,介绍帝国主义一般的错综复杂状况,讲述帝国主义向帝国转变的过程,并以生产为立足点,叙述同样的历史过程。
  • 法国大革命与现代性的诞生

    作者:[匈] 费伦茨·费赫尔 编

    《法国大革命与现代性的诞生》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之一,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突出地表现了作为现时代黎明和现代性的宏大叙事的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其中深入勘察所涉及的论题十分宽广,从对引发热议的1789年的阶级性、民族国家的问题到对至上崇拜,到犹太人的解放以及革命的文化遗产等的分析,充满了智慧与洞见。
  • Provincializing Europe

    作者:Dipesh Chakrabarty

    First published in 2000, Dipesh Chakrabarty's influential "Provincializing Europe" addresses the mythical figure of Europe that is often taken to be the original site of modernity in many histories of capitalist transition in non-Western countries. This imaginary Europe, Dipesh Chakrabarty argues, is built into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very idea of historicizing carries with it some peculiarly European assumptions about disenchanted space, secular time, and sovereignty. Measured against such mythical standards, capitalist transition in the third world has often seemed either incomplete or lacking. "Provincializing Europe" proposes that every case of transition to capitalism is a case of translation as well - a translation of existing worlds and their thought - categories into the categories and self-understandings of capitalist modernity. Now featuring a new preface in which Chakrabarty responds to his critics, this book globalizes European thought by exploring how it may be renewed both for and from the margins.
  • 现代思想中的建筑

    作者:李士桥

    《现代思想中的建筑》共分为三部分,包括了论述英国建筑与早期现代思想的关系,中国建筑与中国20世纪初期的现代化的牵连,以及建筑评论;涉及的思想领域主要集中在科学理性与建筑,民族国家与历史,品位与美德,以及理解培养“制作技艺”的重要性。建筑既是思想的产物,也是创造思想的手段。《现代思想中的建筑》集以“现代思想中的建筑”为焦点,从多文化、多空间的角度来讨论这个中心论题,关注现代化的多个领域在建筑中的体现。 《现代思想中的建筑》适用于从事建筑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对建筑学专业的师生及相关从业人员也颇具参考价值。
  • 无限与视角

    作者:[美] 卡斯滕·哈里斯

    人们往往把现代世界的兴起与科学态度在16、17世纪的出现尤其是哥白尼联系在一起。然而,要想理解现代世界的兴起,就必须理解它在中世纪的开端。全球性的现代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种产物,其先决条件是人的自我理解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与对上帝、上帝与人、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法的兴趣是理解这种发展的一把钥匙,阿尔贝蒂的《论绘画》对此作了简洁表达。但与此兴趣密切相关的是关于上帝无限性的神学思辨,库萨的尼古拉的工作特别清楚地反映了这种关联。 现代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必然笼罩着虚无主义的阴影,后现代思想已经对现代世界的发展提出了质疑。然而,只有理解了现代世界的正当性,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和面对其非正当性。正是本着这一精神,本书最后呼吁一种或可称为后后现代的(post-postmodern)地心说。
  •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

    作者:米歇尔·艾伦·吉莱斯皮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是由米歇尔·艾伦·吉莱斯皮著,张卜天译,是一部颇具原创性的深刻著作。它把现代性追溯到中世纪晚期,认为从唯名论革命开始的西方神学传统的内部张力是现代形而上学、科学、政治、宗教哲学、人类学、虚无主义等等的真正发端,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和现代思想分别对应着把人、神、自然置于存在者领域的优先地位。通过深入探讨奥卡姆、彼特拉克、路德、笛卡儿、霍布斯等人的思想及其内部争论,《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表明,要想化解现代性危机,必须首先理解现代性是如何起源的,现代性并非如传统看法所说是用理性战胜了宗教迷信,而是源于提出一种新的融贯的形而上学或神学的一系列尝试。《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能够大大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性和目前的哲学、科学、政治、文化处境。
  • 我们的时代

    作者:黄平,姚洋,韩毓海

    《我们的时代:现实中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提供了宏大叙事思维方式与微小叙事思维方式共生演化的精彩样本,折射中国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对中国"大转变"进行探测和争论,让我们窥见了置身于同一进程的中国知识人对于这一进程的不同理解。对于中国的"大转变"的不同解释,也意味着对于未来中国的不同构想。邀请国内社会学、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三位优秀学者以对话的彤式,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思想领域进行一次昼面的回顾与梳理 作者站在高处清理历史、面向未来,具有开风气之气势。对话以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为背景,多层面、多角度来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与问题、经验和教训。对话既能体现学界对中国问题的最新思考,又因其现实针对性而具有极大的开放空间。
  •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作者:美 丹尼尔•贝尔

    本书对何谓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进行了阐释,集中探讨了当代西方社会的内部结构脱节与断裂问题,指出,资本主义历经两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已形成经济、政治与文化三个领域间的根本性对立冲突。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这种价值观念和品格构造方面的冲突将更加突出,难以遏制。目录:1978年版前言;初版序;初版说明;导论:领域的断裂;第一部分 现代性的双重羁绊(1,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2,文化话语的断裂;3,60年代文化情绪;4,走向伟大复兴:后工业时代的宗教和文化);第二部分 政治的困境(导语:从文化到政治;5,动荡的美国;6,公共家庭:论财政社会学和自由社会);1996年版后记;人名译名对照表
  • 东亚论

    作者:[日]子安宣邦

    本书作者对于日本现代知识制度和话语体系的所谓不证自明的合理性进行了猛烈的颠覆,并展开了对于“东亚”这一个既缀满历史痕迹又有现实迫切性的话题的重新讨论.
  • 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

    作者:皮国立

    中国文化在经历百年来的洗礼与淬炼后,早已和当初的面貌大不相同。中西医不同的身体概念;让这个中西文化交会的契机充满各种挑战,至今不休。 本书跳出中西医论战非此即彼的窠臼,选取唐宗海为个案,探讨早期的中西医汇通,对唐氏选取中西医若干理论解读中医,以维护和发展中医自主性的思想行为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虽然实际上汇而不通,却显示了中医未必要科学化才能走出古今中西二重性难题的历史新路。这不仅对研究近代医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有所裨益,对于时下的一论争也有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