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现代性
-
面对现代性挑战
《面对现代性挑战:清王朝的应对》,“现代性虽产生于‘西方’,却不等于‘西方’。在某种程度上说,西方与非西方都是现代性的载体,是现代性由先而后的历史展现过程--1840年,由英国挑起中英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在暴力、屈辱和反抗中开始了‘现代性追求’的历史过程。”本书以此观点为前提,顾了清末中国首次面对现代性问题时的反应,并探讨了对其后的历史进程的影响。 -
现代性之路
《现代性之路——英法美启蒙运动之比较》作者格特鲁德·希梅尔法 布是美国著名的女历史学家,美国保守主义历史学家中的代表性人物。启 蒙运动在西方近代史的进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梅尔法布通过比较 三国启蒙运动中展现出的不同特点,更偏向于认同英国和美国启蒙运动中 体现的道德价值和社会政治学价值。而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几乎将所有 的视线都集中于法国,《现代性之路——英法美启蒙运动之比较》作者熟 谙英法美启蒙运动关键人物的学说和思想,将带领我们“重拾启蒙运动的 一次满怀抱负的尝试”,因为“他们好似创造了一个和法国人迥异的启蒙 运动”。 -
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
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他东西作为代价。“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将以二重性模式永远地持续到将来。 -
卫生的现代性
以中国中心的意识,罗芙芸揭示了卫生如何在19、20世纪成为中国的现代性表述中的紧要因素。她集中于一个中文概念“卫生”,作为贯穿时空和多样性的线索,并将其置于天津复杂的通商口岸环境之中。在19世纪末以前,卫生——被译为“卫生的”、“清洁的”、“健康”或“公共卫生”——与之相关的是饮食方、冥想和秘制方药。本书揭示了随着暴力帝国主义的到来,卫生的意义是如何从中国人的宇宙观转变为包含了诸如国家主权、科学实验、身体净化和民族适应性等方面的概念。外国人和中国的精英们往往认为,中国人在这些方面都有所缺乏。这项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卫生怎样在中国的现代性中成为一个矛盾的概念想象中的外国典范是其集中表现,同时也正是这些卫生的主要建造者一手造成了中国的缺陷。 罗芙芸描述了天津孤立的军事、政治事件与卫生变迁的交汇点——空间的安排、水的供应、对身体的关注、对排泄物的处理。本书展示了围绕着天津的卫生变迁,各自为政的帝国主义势力如何应对,同时,在帝国主义者的目标与现代化精英的目标之间,搭建起一条重要的纽带。本书的时间跨度从鸦片战争直至朝鲜战争,作者解释了卫生的现代性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还塑造了中国人对于在立足于现代世界的卫生要求的认知。 序言 导言 第一章 “包治百病”:20世纪前的卫生 第二章 天津的卫生与疾病 第三章 医学的遭遇与分流 第四章 中国通商口岸的卫生翻译 第五章 日本明治时期卫生翻译的转变 第六章 缺陷和主权:天津被占领期间的卫生现代性,1900—1902 第七章 可见与不可见:城市景观和卫生的边界 第八章 卫生和现代性的渴望 第九章 日本人在天津的细菌管理 第十章 细菌战和爱国卫生 结语 参考书目 -
中国现代化史
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1800-1949) 总 论/许纪霖 陈达凯 中国现代化的启动类型与反应性质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主题与运作背景 政治变迁中权力聚散的历史循环 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 社会分层与现代化动力群体 文化危机与思想冲突 第一章 巨变前的社会经济景观/何清涟 前现代化的经济结构 工商业的发展和市场渗透 人口压力下社会经济的病变 中国与世界的贸易 第二章 新思潮的萌动/李长莉 传统文化观念与明清士风 “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与西学东渐 洋务思潮与“尚富强”的新价值观念 “中体西用”思想模式中价值观念的对峙 第三章 危机中的政治嬗变/朱庆葆 传统的政治文化与政治秩序 西方冲击下政治传统的裂变 王权危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 王权危机之二:地方势力的增长 第四章 中国工业化的发轫/吴柏均 外资近代化企业的建立 工业化中的公营企业与政府作用 私营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二元的工业发展道路 第五章 士大夫的流产变革/杨念群 政治嬗变的前提 维新群体之三大政治变革模式及其后果 戊戌变革的社会氛围 维新运动的回响:中国近代变革的双重取向 第六章 社会经济结构的二元化/何清涟 新型社会集团的出现 通商口岸:中国的现代化中心 《马关条约》后的全方位开放 二元经济格局的形成 第七章 世纪转折点上的文化思潮/陈少明 旧传统与新思潮 古经新释:民族危机中的使命感 佛法人世及其结果 山呼海啸,西潮东卷 第八章清末新政:从传统向近代的过渡/陈达凯 教育改革:从废科举到兴新学 新式军队的形成 预备立宪运动的进程 走向近代法制的开端 第九章 “新政”的替代物——革命/李秀领 晚清革命的中坚与社会基础 士绅阶层的政治疏离 地方势力的坐大与中央财政危机 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 第十章 从民主政治到权威政治/孙立平 清王朝的灭亡与政治社会的解体 南京临时政府的民主政治设计 袁世凯:从总统到皇帝 第十一章 文化变迁与价值重建运动/毛丹 民初社会的价值紧张 以《新青年》为核心的启蒙思想家 打倒“孔家店”与“文学革命” 从人性批判到社会改造 第十二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杜恂诚 军阀政府对经济的失控 产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经济环境和企业家的进取精神 资产阶级团体及其政治影响的加强 第十三章 “五四”后的社会文化思潮/高力克 社会改造思潮的勃兴 “问题”与“主义”之争 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第十四章 军绅政权和国民革命/王跃 权力危机中的军绅政权 “法统”之争背后的权威真空 五卅运动:广泛的社会动员 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革命 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高 华 “以党治国”的党治国家模式 国民党政权面临的三重挑战 脆弱的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 行政机构的建立与社会控制的强化 专家参政:政治参与的有限度开放 发展国家资本和开发国防工业 银行改组和金融资本的国家化 币制改革带来的经济繁荣 第十七章现代化变迁中的土地改革/张益民 国民政府对农村渗透的失败 国民党的土改与顿挫 中国共产党的农民革命 改造乡村道路的多元探索 第十八章主体文化与文化主体的颠覆 国民党的党治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主体文化变革的奠基性努力 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化努力 第十九章 国民政府的战时集权/陈廷湘 战时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强化 政治过程制度化的努力 权力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无序化 集权面临的挑战 第二十章 战时统制经济/刘方健 战时经济下的资源分配与商品输入 统制经济对民间工业的影响 国家资本的畸形发展与结构性腐败中的官僚资本 从通货膨胀到财政总危机 第二十一章 文化的价值重建与政治抉择/高瑞泉 终极关怀的玄学重建 自由主义的理念 权威主义的恶性变形 新民主主义文化及其胜利 第二十二章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衰败/许纪霖 战后重建政治共同体的失败尝试 昙花一现的战后自由主义运动 国民党组织的自我解体 后记 2006年版鸣谢 -
Antifragile
From the bestselling author of The Black Swan and one of the foremost thinkers of our time, Nassim Nicholas Taleb, a book on how some things actually benefit from disorder. In The Black Swan Taleb outlined a problem, and in Antifragile he offers a definitive solution: how to gain from disorder and chaos while being protected from fragilities and adverse events. For what Taleb calls the “antifragile” is actually beyond the robust, because it benefits from shocks, uncertainty, and stressors, just as human bones get stronger when subjected to stress and tension. The antifragile needs disorder in order to survive and flourish. Taleb stands uncertainty on its head, making it desirable, even necessary, and proposes that things be built in an antifragile manner. The antifragile is immune to prediction errors. Why is the city-state better than the nation-state, why is debt bad for you, and why is everything that is both modern and complicated bound to fail? The book spans innovation by trial and error, health, biology, medicine, life decisions, politics, foreign policy, urban planning, war, personal finance, and economic systems. And throughout, in addition to the street wisdom of Fat Tony of Brooklyn, the voices and recipes of ancient wisdom, from Roman, Greek, Semitic, and medieval sources, are heard loud and clear. Extremely ambitious and multidisciplinary, Antifragile provides a blueprint for how to behave—and thrive—in a world we don't understand, and which is too uncertain for us to even try to understand and predict. Erudite and witty, Taleb’s message is revolutionary: What is not antifragile will surely perish. -
消费文化读本
消费文化是今天学术研究的一个显赫课题。消费文化以及它的最大表征,物的大规模扩张,预示着一个新的社会形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涉及到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消费的扩张带来了怎样的转变?在本书中,我们在齐美尔、鲍德里亚、布尔迪厄和德赛都等人那里,看到了消费的历史脚步是如何踩断了传统的社会的结构的,同时,它又是如何改变了人的神话的。不仅仅如此,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符号学在消费文化的探讨中是如何联结的。 -
建筑与现代性-批判
上世纪20~30年代的批判理论,如法兰克福学派,兴起了对于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复杂而精深的批判研究。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和实践与这一丰富的传统同时发展,但却基本上独立于此传统之外。本书作者希尔德·海嫩通过探讨现代性、栖居和建筑学之间的关联性,试图填补在现代运动的话语与现代性文化理论之间存在的鸿沟。一方面,她从批判理论的视角展开对建筑学的讨论,另一方面,她通过与建筑学的连接,修正了批判理论的地位。她将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场域进行考量,这一场域建构了日常生活,也包含了现代性固有的主要矛盾,但她争辩道,建筑学仍有某种能力采取一种批判立场来面对现代性。除了展开关于建筑、现代性和栖居间关系的理论探讨,此书也是建筑学学生了解批判理论话语的导读,为此,有关瓦尔特·本雅明、恩斯特·布洛赫、特奥多尔·阿多诺以及威尼斯学派(塔夫里、马西莫、卡奇亚里)的章节就不能被孤立地阅读了。 -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本书用迷人的笔触,以十九世纪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背景,透过哥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矛盾和暧昧不明的现代世界画面。通过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深入思考罗伯特·摩西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作者标示出了二十世纪及其以后的发展轨迹。他得出的结论是,适应不断的变化是可能的,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里。 -
对话汪晖
1990年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处在转型期中。一边是内部政治挫折导致“新启蒙”思潮终结和新自由主义滥觞,一边是市场经济促成“新左派”与西方左翼学者全面结盟。围绕着“现代中国学术风向”问题的探讨,折射了当代中国学人在新旧交替时期内外夹击中的尴尬境遇。汪晖是一个代表也是一种示范。本书在“对话批评”的基础上专注于“名/理”之辨,力求将20多年来弥漫在学界的“理念中国”思维路径还原到“大地中国”的历史地缘环境中。 -
晚清至五四
《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将研究视角聚焦于长期处在五四重重遮蔽之中的晚清民初文学,但它并非全面叙述晚清至五四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而是以“现代性”作为理论资源和研究策略,严肃而深入地考察了这一时期几个十分突出而且意涵丰富的文学文化现象和作家作品,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学科领域内部形成了实质性的推进。 从绝对的意义上来说,这些话题都不算新,然而杨联芬女士对这些“老话题”的再解读却充满了新意且极富于启发性,这与作者的学术态度、学术修养、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密切相关。首先,作者能够深入历史发生的具体情境,充分尊重历史的细节和偶然性,细致入微地考察历史本身的复杂丰富与多元异质。以第三章为例,作者不厌其烦地具体考察了林纾用古文翻译一百几十部西方小说的情况,以及他为译者所写的大量序跋在共时性语境中的作用;还搜集了这一研究领域中尽可能多的资料,论证林纾的译作对几代文学青年,诸如鲁迅、周作人、胡适、郭沫若、李吉力人、钱锺书等人,所产生的历时性影响。对于文学史重复论述的林纾与五四新文学家们的论争,作者也不忘做深入的考察,从而得出“林纾与新文化的分歧,并非是否使用白话,而是是否使用白话,就一定废除古文”这样的结论。据此,作者不仅恢复了林纾被“历史主义”叙述扭曲的原生态形象,而且俨然将林纾放在了中国文学现代性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上,更为可贵的是作者据此深入地接触并展现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本土性情境,摒绝了此类研究中较为普遍的理论与材料脱离的恶劣现象。其次,这本专著相当充分地体现出了杨联芬女士宽广而精警的学术视野,及其对纵横错综的比较研究方法的娴熟运用。这在最后一章的长篇历史小说研究中表现得尤为精彩。作者将曾朴的《孽海花》从鲁迅定位的“谴责小说”中提升出来,与李吉力人的《死水微澜》三部曲放在一起比较论证,将它们统称为“现代长篇历史小说”,并与法国文学中“从莫里哀到雨果、从巴尔扎克到福楼拜”的作品进行了广泛而精确的比较。作者认为曾、李二人小说的历史叙事的现代性体现在,它们摆脱了传统历史小说“以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历史人物为中心”的宏大叙事模式,而展现了一种由日常世俗生活构成的“风俗史”。这种见解很有价值,现代性文学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是对日常化私人生活空间的发掘与表现,作者以她的具体考察和研究将这种现代性内涵落到了文学叙事的实处,这也正是其高出同类研究的地方。此外,该书特别值得称赞之处还有作者卓越、敏锐的艺术感觉,以及富有灵气的文字表述。可以第六章具体论述为例,比如,“从意象、用典看,苏曼殊是古典的;但从表现的真诚、大胆,感情的纯洁看,苏曼殊的诗是现代的,充满了拜伦式的热烈情怀,也散发着雪莱式的忧伤。”作者的诗人文笔并非感性的无余流露,而是与一个学者的知性和理性相伴相随,这样描述作者的文字风格也许更为恰切。 -
论瓦尔特·本雅明
序言:本雅明的关怀 语言论与翻译论 土星视角与差异问题:对瓦尔特·本雅明的 语言论的思考/鲁道夫·盖希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创世记”/欧文·沃尔法思 巴别塔/雅克·德里达 “结论”:瓦尔特·本雅明的“翻译者的任务”/保岁·德·曼 知识论与经验论 本雅明《文集》导言/西奥多·阿多诺 世俗启迪的基本原理/赫尔曼·施韦彭霍伊泽 光晕以及自然的生态美学/戴维·罗伯特 《拱廊计划》中的经验与唯物主义/里查德·沃林 深海采珠人/汉娜·阿伦特 历史哲学与文化批判 19世纪历史哲学的寓言/海因茨迪特尔.基茨泰纳 瓦尔特·本雅明和他的天使/格雄.朔勒姆 “格格不入”:瓦尔特·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中 辩证的文化概念/米夏埃尔.勒维 打碎万花筒:本雅明的文化史批判/欧文.沃尔法思 文化作为法西斯统治的帮凶:本雅明对法西斯主义 症候的诊断/安斯加.希拉赫 资本主义现代精神批判/鲁迪.蒂森 神学与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还是政治弥赛亚主义? ——阐释《关于历史概念》的论点/罗尔夫.蒂德曼 马尔库塞与本雅明:浪漫的维度/迈克尔.罗维 瓦尔特·本雅明:提高觉悟抑或拯救性批判/尤金.哈贝马斯 后记 -
现代性事物
《现代性事物》内容简介:现代性事物,主要是通过机器,商晶及其他人-制品来建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内含着一种有关社会实践及其社会进程的整体安排与调配。现代社会中桥梁、道路及各种管线,汽车、火车、轮船,广播电视及手机、互联阿,以及武器和航天技术等等,都在构建着全新的世界景观。在过去,我们对文化的理解,总是基于一主体的光辉和客体的贫穷生活的反差上。而今天,现代人越来越需要,也不得不依赖于各种物质来建构自我身份及其与社会的关联。物质、物品和事物,它们此时就在我们的身边,正展现和说明“人以及社会的内涵”。 -
解读后现代主义
《斑斓阅读•解读后现代主义》围绕后现代主义的中心议题、关键例证和严重缺陷,展开极富调理、清晰易懂、简明扼要的论述。克里斯托弗•巴特勒质疑、探求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核心思想,以及他们在理论、文学、视觉艺术、电影、建筑、音乐等方面的表现。如一缕清风吹散笼罩在这个话题上的乌烟浊气。 在过去的十年间,后现代主义一直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时髦术语。但是如何来定义后现代主义呢?在《斑斓阅读•解读后现代主义》中,克里斯托弗•巴特勒质疑、探求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核心思想,以及他们在理论、文学、视觉艺术、电影、建筑、音乐等方面的表现。他认为艺术家、知识分子、批评家以及社会科学家们“就像是一个组织松散、喜好争辩的政治党派的成员”——这个政治党派的成员包括辛迪•舍曼、萨尔曼•拉什迪、雅克•德里达、沃尔特•阿比什、理查德•罗蒂等。该书搭建起一个极为有趣的框架,以揭开“后现代状况”的种种奥秘,所涉内容从博物馆文化的政治化,一直谈到崇尚政治正确的方方面面。克里斯托弗•巴特勒现为牛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著述颇丰,其中包括《早期现代主义》、《阐释、解构和意识形态》等。 不可不看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
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
这个时代一切都在变——我们追随的时尚、不断引起我们关注的事件、我们孜孜以求的东西以及我们恐惧的东西,莫不如是。我们,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的居民,也感觉需要通过保持“灵活性”并时刻准备改变,来适应它变化的节奏。我们想知道,正在发生着什么,将要发生什么,但是我们得到的只是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我们有被淹没的危险。 我们该如何从成堆无用的信息与不相关的垃圾信息中筛选出重要的信息呢?我们如何从无意义的嘈杂喧嚣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呢?针对这些当代问题,本书作者尝试做出自己独特的回答。 依照作者的解释, 44这个数字最早与波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作品里的一位神秘的人物有关,“他的名字就是44号”,他既是自由的全权代表、发言人、委托书的持有者,也是人世间的统治者或辅政者的杂糅或混合。由此亦不难看出作者写作此书的自由主义者立场和波兰式抱负。 -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本书是作者近五年来对后现代的一些论题所作研究的成果结集。这些论题主要集中于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三个大的方面。作者以开阔的理论视野、精辟独到的切入视角与细腻闪光的文字,对空间的生产性,对身体与性与政治的关系,等等,作了过程堪称精彩、结论颇具启发的论述,从而把中国学人对后现代哲学话语的阐释、对后现代性的理解与提炼,提升到了一个自主的层面。 -
此非日记
本书收入的是齐格蒙·鲍曼于2011-2012年里写下的日记式随笔,他在文中对快速流动的现代社会中民主、自由、信仰等理念所遭遇的困境作了清晰而深刻的阐述,指出它们未来衍变的可能性方向,同时他也对西方政治现实、社会学家的人文立场作了独到而令人深省的评论。 -
从传统到现代(全两卷)
《从传统到现代(套装共2册)》简介:《从传统到现代》(1966年版)是国内首本有系统地用社会科学知识论述中国现代化的著作。此次我们推出1966年版的增订版,现分为两卷,卷一是《从传统到现代》,卷二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补篇》。此两卷书从从历史、社会、文化角度论述中国的现代化变迁。卷一分四篇,中国的传统社会、巨变中的中国、现代与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讨论的是中国从传统中来走向现代文明秩序过程中中国的传统社会与过渡社会的性质以及所面临的种种障碍。卷二收录《再论〈从传统到现代〉》等十篇文章,是作者对中国现代化及其相关的议题与问题的讨论与诠释,(如传统在现代化中的角色,中国文化的复兴之途径,价值在现代化中之定位等),它们是《从传统到现代》中没有触及或讨论不足者,可说是一种补充。 -
现代世界之道
本书作者纪克之为当今世界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在本书中,对后现代语境下的当今世界之世俗性作了较系统的梳理,试图揭示出当代社会与文化所滋生的一个最狡猾的诱惑——我们在世上活着,似乎上帝并不存在,至少上帝存在与否,无关紧要。这个诱惑对人类的真实生存具有深远的影响,其结果是可悲的。纪克之将这一切向当下的我们娓娓道来。这对于我们了解今天的世界,大有裨益。 -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作为西美尔文集的一种,本书由以货币哲学和性别哲学为主题精选出来的、最能体现西美尔独特的社会学(或文化哲学)风貌的10篇论文以及两篇分别代表了国内外西美尔研究水准的研究性论文组成。此种编排,可谓文集类书籍中的经典。西美尔文风的生动优雅,加上选编者独到的学术眼光及精深的学术修养,共同造就了本书的精品地位。 从内容上说,不同于马克思和韦伯的“宏大”社会学,西美尔的社会学带有更多的经验、感觉特征,他注重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生命感觉,这使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有独到的深刻,值得我们借鉴。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