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科学

  • 清华历史讲堂初编

    作者:清华大学历史系,三联书店编辑部

    《清华历史讲堂初编》收有李学勤、李零、汪晖、葛兆光、阎步克、彭林等17位教授的讲堂讲录,他们分别将自己近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娓娓道来。全书从考古与历史、制度与思想、古国与世界、理论与反思的角度,再现了清华“融会中外、博通古今”的人文传统。
  •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

    作者:汤普逊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300-1300年上)作者汤普逊,我馆历来重视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社会主义社会。
  • 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

    作者:金观涛

    《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共讲述了有十四节的内容,分别是从马克思到韦伯、现代性的两大要素:工具理性和个人权利、现代性的第三要素:立足于个人的民族认同、系统论的综合: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追溯西方现代价值的起源、价值和社会的互动:系统演化论的史观……等内容。
  • 上帝的指纹

    作者:葛瑞姆 汉卡克,漫画:村野守美

    描绘结冰之前的南极大陆的神秘地图,南美洲纳兹卡高原的巨大地画,以及在南美安地斯各地留下谜样遗产的奇妙人物'维拉科查人'.古代真的有超高度文明存在吗?为了追寻那些被称为上帝的人们的指纹,汉卡克展开了他的查证之旅.
  • 快感

    作者:[美] 保罗•布卢姆

    为什么男人会有处女情结?为什么血腥的恐怖片能大行其道?为什么我们会为虚构的故事伤心落泪?诸如此类的劲爆话题,最风趣的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用活色生香的案例解读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了解快感,也能了解你很多冲动和欲望的本质。 这是一本通俗心理学读物,揭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心理学。本书探讨的都是很有意思的话题,作者风趣而幽默地阐释了人们可以从食物、艺术品、娱乐、性爱、占有、想象,甚至是暴力和惊恐中体验到快乐,探讨了为什么那些快乐让人欲罢不能。
  • 中国人的气质

    作者:(美)明恩溥

    《汉译经典09:中国人的气质》是明恩溥在《字林西报》发表的一组介绍中国人生活、风俗和性格的文章的合集。《汉译经典09:中国人的气质》生动概括、描述了中国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点。虽然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大部分的观点还是客观犀利的,可以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真相”有深刻的了解。鲁迅先生生前曾向国人郑重推荐此书。
  • 革命後記

    作者:韓少功

    「文革」是一個事實和情緒的巨大總量,交織了數億人太多的紛爭和尷尬,沉浮和恩怨,遺忘和誇張,以至任何判斷都可能掛一漏萬。事情已過去三十多年,但三十多年後的有關爭議不是更少,而是更多;不是更緩,而是更烈……。」 本書作者韓少功,作為在場者之一,他說:我不可能接受一些嘻哈族的「文革」,比如他們覺得紅衛兵步行串聯特有趣,那不就是「驢友」探險嗎?他們覺得知青下鄉也特來勁兒,那不就是真人秀的「魔鬼訓練」嗎?他們甚至覺得子彈橫飛的武鬥夠爽,夠刺激,嘿,那時候「軍迷」玩一把真的耶。我也不可能接受一些洋左派的「文革」,他們曾認定革命樣板戲就是文化領域人民主權的神聖標誌,紅衛兵挎上駁殼槍就是最徹底的解放,工人趕走廠長就是共產主義的夢想成真。當然,我也完全不可接受某些中國官員的振振有詞:「你以為現在還是文革?你們還想踢開黨委鬧革命?」 問題是,這些人的「文革」印象錯在哪裏?憑什麼本書作者就認為自己的「文革」記憶比他們的更可靠?憑什麼他能相信自己的記憶不是另一種瞎子摸象,在這裏的饒舌不是以白詆青、以宮笑角,五十步看百步?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作者: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以历史朝代为编排顺序,通过出土和传世文物的图像,并结合有机连续的174篇文章,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及其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反映了自殷商至清代3000多年间中华民族服饰的情况。
  •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

    作者:钱文忠

    一部中华文明的血脉史! 与每个中国人都切身相关的姓氏符号详解! 21讲,80姓,道尽千年百姓往事! 本书经由学术明星钱文忠教授在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同名讲座演讲稿整理而成,四字一讲,共21讲。涉及《百家姓》前80个姓的起源和演变、迁徙路线,关于各个姓的文史典故、名人轶事等等。内容信息量大,知识面广,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内附三集同名讲座光盘,值得珍藏。
  • 转型中的世界体系

    作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转型中的世界体系:沃勒斯坦评论集》作者力图从现代世界体系的历史发展、周期循环和长期趋势的背景下分析当今世界的现实,着眼世界变化大局,从战略和宏观立场上认识世界和做出反应。其分析精辟透彻,切中要害,见解独到,不乏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同时,这些短小易读的评论谈古论今,纵横天地,使人们从中获得各种各样的历史社会科学知识。
  • 世界是平的

    作者:托马斯·L·弗里德曼

    《世界是平的》是托马斯·弗里德曼用了4年时间写成的一本重点论述“全球化” 的专著。此书的论点是:全球化不只是一种现象,也不只是一种短暂的趋势。它是一种取代冷战体系的国际体系。全球化是资本、技术和信息超越国界的结合,这种结合创造了一个单一的全球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村。 弗里德曼在书里用生动的故事、已有的术语和概念,描绘了全球化这种体系。他突出了“凌志汽车”和“橄榄树”的冲突,全球化体系和文化、地理、传统以及社会的古老力量之间的紧张状态。他还详尽地叙说了全球化在那些感觉到全球化残酷性的人群中所产生的强烈反作用。他清楚地说明了应该如何才能保证这一体系的平衡。 他在书中把冷战与全球化作了对比。他认为: 如果冷战是一项体育运动,那么它就是相扑;如果全球化是一项体育运动,那么它就是100米冲刺一次,又一次,不断冲刺。 冷战的标志是,它隔开了每一个人;全球化的标志是因特网,它将每一个人连接在一起。 冷战体系的界定是根据条约,全球化体系是界定根据交易。 如果冷战时期最明显的不安是在固定和稳定的世界里,被你十分了解的敌人所击败,那么在全球化时期,最明显的不安,就是害怕一个你看不见、摸不着且感觉不到的敌人所带来的迅速变化,你的生活会在任何时候被无形的经济和技术力量所改变。 在冷战时期,我们有白宫和克里姆林宫之间的热线,它是一种标志,表明我们被分开了,但至少两个超级大国还负责任。在全球化时期,我们有因特网——它是一种标志,表明我们都连为一体,但没有负责。 在冷战时期,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们的导弹有多大?”在全球化时期,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的调制解调器有多快?”
  • 春秋大义

    作者:辜鸿铭

    《春秋大义》旨在尝试解释中华文明之精神,且揭示其价值。余有言告诸欧美人,值此文明濒危之际,惟中国之文明财富,其价不可估也,此者毋庸置疑。于交战各国之人民而言,战争之惟一出路者,当碎裂目前之《自由大宪章》,而订新宪,即我国良民宗教所涵盖之《忠诚大宪章》。 《春秋大义》是关于研究中国民族性的专著,旨在尝试解释中华文明之精神,且揭示其价值,《春秋大义》中具体包括了:中国人之精神、约翰•史密斯在中国、中国语言、中国妇女、中国学等内容。
  • 统治与教育

    作者:徐贲

    【内容简介】 教育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是人类一种饮食一样自然的需要。教育是为了让人明白道理,不是为了让统治者能更方便、更随心所欲地统治他们。 现代的国民教育,当它是民主的公民教育时,可以帮助人民变得更智慧,更有自我治理的能力;当它是专制统治的臣民教育或党民教育时,却使人民变得愚昧、顺从,既没有自我治理的能力,也没有自我实现的意愿。我们关注国民教育,期待的是第一种,警惕的是第二种。 本书关注三种与国民教育有关的基本“政体原型”:古典共和、现代民主共和、现代专制或极权。我所关心的基本问题是,民主与专制的政体区别,如何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国民教育。 ——徐贲 【编辑推荐】 1、徐贲先生客居美国,却以最大的热诚担当起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他的兼具思想性和时事评述性的评论文章以极大的频率出现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严肃、深度公共媒体上,他的写作常围绕公民社会建设、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等领域,深入分析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 2、本书立足于文化批评,关照当下中国公共领域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教育、政体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徐贲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分门别类呈现了从斯巴达国家主义教育开始的古今中外各种教育体制,堪称一本关于教育体制的微型简史,也是徐贲先生多年来唯一一本系统性的理论著述。 3、此书延续了作者以知识分子身份介入公共生活的言说方式,在历史考证的基础上,他对与国家命运与公民生活切实相关的教育进行了通古贯今的审视和思考,提出并回答了“政体与教育的关系”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严肃审视和思考了当下文化生态,为公共议题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答案。 【媒体及学者推荐】 在当代汉语学者中,徐先生是我最敬重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能力和深入的现实洞察力,他虽然是美籍华人,但他对祖国命运的关怀远超过国内许多学者。 ——傅国涌,独立学者、撰稿人 政治不是道德清谈。政治是正义和伦理原则碰到现实问题的灰色地带。知识分子介入政治,他们的责任就是在道德完美主义和功利政治之外,帮助并不完美的公共生活寻找自由与理性的支点。有人说,民主就像是渡人的木筏,看似简陋的木筏虽然总很湿漉,但却可以让人安全地落脚,没有沉船的危险。民主的政治也是如此。只有那些不怕湿了脚的知识分子,才能上得民主政治的木筏。 徐贲人在国外,熟悉国际上前尚学术思想成果,同时拥有最为恰当的对于中国问题的现实感。他绵密晓畅的行文,是运用知识和理性把问题讲清楚的典范。他的这本书正是我们目前最需要的。 ——崔卫平,人文学者、评论和随笔写作者 徐贲教授的著作,一秉他多年著述的风格和情怀,将研究目光投到全球化进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上,强调肯定群体尊严的价值,是全球化进程不能绕开的真问题。 ——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学者型书人、中国当代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他)是一个很难用学科来界定的学者,是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法学的。激情与理性的奇妙的混合,可以称之为一种知识分子的学者写作。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虽然热闹非凡,但是其中真正具有真知灼见、切中中国本土现实的并不多见,许多文化批评或者食洋不化,或者有意回避中国的切实问题。徐贲先生既有深厚的西方学术修养,又能够直面中国的真实问题,故其文化批评常常能够借助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得出令人警醒的诊断,显示出尖锐的批判锋芒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 ——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民主的限制

    作者:赵鼎新

    民主是什么?民主为什么?民主怎么应该怎么推进?群体性事件的多发是好是坏?当微博改变世界的时候,很多人大概以为,我们朝着民主迈进了一步。其实,我们只是困在“民主”、“自由”之类的名词面前,夹缠不清,难以寸进。 赵鼎新的这本书适逢其会,是他关于民主与社会运动的文章的结集。作者用生活化的语言,用当前社会的一些事件,讨论了如自由民主、群体事件、网络争论等话题,解释了什么是民主和社会运动,我们应该怎么促进民主,纠正了大众对于民主的误读和误解。 文章既延续了学者一贯的严谨,也相当通俗地解答了社会和民众对于民主这个话题的疑惑。 《民主的限制》适合关心中国民主的普通民众、微博用户、媒体人、学者、研究机构、知识分子等。
  •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作者:梁晓声

    【关于中国,关于社会,梁晓声二十年思考结晶。作家龙应台隆重推荐!附赠精致书签! 】 本书收录梁晓声先生1993到2013年二十年间思想随笔43篇,追问中国,思考社会,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平民立场和人文情怀。其中《当“交管”撞上“人文” 》等新作是首次结集出版。梁晓声的思想随笔质朴,淡泊,犀利,是2013年一部有分量的作品。 【本书特色】 ☆ 二十年思考结晶,超值收藏:著名作家梁晓声思想随笔精选,收录1993到2013年二十年间随笔43篇,追问中国,思考社会。 ☆文学界“异数”,大人文情怀:梁晓声是文学界的“异数”,他的文字兼具作家、思想者、民生问题观察员三个维度,质朴,淡泊,犀利!梁晓声是中国少数敢说真话的作家之一;作为政协委员,他为百姓疾苦拍过桌子。他以悲悯的情怀、敏锐的目光直面中国社会问题,为平民代言,思考国家责任,呼唤社会良知,让读者看清社会真相! ☆ 附赠精致纪念书签:最深刻、纯粹的思想随笔,随书赠送精致纪念书签一枚,精彩不容错过! 【评论推荐】 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作家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 ——作家、社会评论家、思想家 龙应台 二十多年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我们改变得太多太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在。 ——评论家、文化学者 张颐武教授 鲁迅、巴金和沈从文等作家继承的都是契诃夫的传统,而梁晓声是个例外,梁晓声继承的是高尔基的传统。 ——北京语言大学 路文彬教授 他的写作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始终禀持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始终高扬着人文主义的旗帜,他从不因为所谓纯文学的原因而放弃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批判。他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思想者。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 吴义勤教授 作家分两类:一类服务于社会,一类服务于心灵。而用心灵发展出的智识,又反哺于社会,或从社会发展出的智识,透浸于心灵,则是作家应物的本事。梁晓声有他那一代的作家的显著特点,既勤奋又悲悯,在社会与心灵的总作用下,替我们发声,这是尤为要致以敬谢的,我为其常识与智识所感动。 ——《新周刊》主笔 胡赳赳 生活中的梁晓声或许是个乡愿,低调、充满温情,但在争取公权力上,作为政协委员的梁晓声是个斗士,声色俱厉、直言上书。 ——《南方人物周刊》 如果一个民族完全陷于理想主义的狂热当中,那实在是太天真了,但是如果在一个民族当中,完全找不到理想主义的痕迹,那又实在是太堕落了,所以我想在今天我们这样一个商业社会当中,我们身边还会有像梁晓声先生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应该是我们所有年轻人的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凤凰卫视• 世纪大讲堂》 我深为梁晓声的骨气和血性而感染……在为梁晓声不泯灭的良心叫好的同时,也不由使我为之一震:原来中国有血性的好人还没死绝!! ——经济学家 巴俊宇 喜欢梁晓声的思考,很深刻。从他的角度解读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很多思想给人启发。 ——普通读者 好运08
  • 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

    作者:张鸣

    《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收入22篇文章,大致以时间为序,以专题形式,论述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社会各阶层与各时期国家权力的互动、乡村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以后者更为精彩。 中国农村政治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为什么非走这一步?《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正是通过回顾1903—1953年之间的农村社会历史,试图彻底厘清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和文化结构变迁的内在线索和发展方向。理清这个脉络,对认识百年中国,尤其是大规模推进现代化的近代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民主•宪法•人权

    作者:费孝通

    《民主•宪法•人权》是费孝通先生于六十多年前写的一本小册子,潘光旦先生称其称为“未经‘国定’的一册公民读本”。 这本介绍民主的普及之作,以唠家常、讲故事的方式介绍民主思想的内涵,谈论民主政治的基本认识。全书以民国时期社会和政治现象为背景依托,生动地阐述美、英、德、法等西方国家民主政体的发展和衍变,对照当时国内的现实和案例,从而使普通民众了解到民主国家的人民对于政治应有的最低限度的常识。在短短五六万字篇幅里,作者谈国家,谈历史,谈政府,谈人民,谈宪法约法,谈民法刑法,可谓面面俱到。民主、宪法和人权本是极为严肃、深奥、艰涩的话题,可是在费孝通先生笔下,却毫不晦涩死板,全篇以与友人的争辩、夫妻间“闺房私语”、保姆悲惨境遇,甚至给孩子讲故事等故事化、口语化、生活化的方式来呈现,使全书显得生动活泼,读来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别有风味,真真令人叫绝。 民国三十五(1946)年8月,该书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不到一年,就连续五次再版,之后六十多年,没有出版。此次为大陆第一次刊行简体字版。
  • 超越左与右

    作者:安东尼·吉登斯

    《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为理解原教旨主义的崛起、民主的复兴、性别分工的持续以及暴力的规范政治理论问题提供了强大的解释力。对于任何一位希望找到一条崭新的路径来理解21世纪之初我们面临的政治挑战的人来说,《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都是不可或缺的案头著作。 应该怎样理解当今政治激进主义的本质和发展的可能?政治激进者通常被看作是偏左的人,反对留恋过去的保守主义。然而,在当今世界里,左翼已经转为守势,而右翼变得激进,倡导市场力量要打破阻挡其前进的传统与习俗的障碍。 怎样解释这两种观点如此奇怪的扭结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吉登斯建立一个新的激进政治框架。他从他所说的“哲学保守主义”那里汲取营养,但是把这种观点服务于通常属于左翼的价值。生态危机是其分析的核心,但是他用一种非常规的方式将危机理解为是对现代性作为社会和道德奇迹已经耗竭的世界的回应。自然作为独立于人类干预的实体已经终结了,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传统也终结了。这些是我们现在必须面对、利用以及应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