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国际关系

  • 美狄亚的愤怒

    作者:刘丽荣,黄凤祝

    关于权利、意志和理性的思考,贯穿了整部欧洲思想史,规范了欧洲的价值体系。作为欧洲文明的原本,美狄亚情结承载了整体与个体、情感与道德、真理与不确定性、经典与边缘的矛盾冲突,触及了欧洲文明自我认同的基本前提。在权利、意志和理性面前,个体的情感往往只是英雄手中的工具和征服命运的插曲。收入本书的文字,是作者对欧洲哲学、政治、社会与艺术的思考。这些思考的断片拼贴出对欧洲文明全景的理解和印象。
  • Worse Than a Monolith

    作者:Thomas J. Christense

    In brute-force struggles for survival, such as the two World Wars, disorganization and divisions within an enemy alliance are to one's own advantage. However, mos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olitics involve coercive diplomacy and negotiations short of all-out war. Worse Than a Monolith demonstrates that when states are engaged in coercive diplomacy--combining threats and assurances to influence the behavior of real or potential adversaries--divisions, rivalries, and lack of coordination within the opposing camp often make it more difficult to prevent the onset of conflict, to prevent existing conflicts from escalating, and to negotiate the end to those conflicts promptly. Focusing on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mmunist and anti-Communist alliances in Asia during the Cold War, Thomas Christensen explores how internal divisions and lack of cohesion in the two alliances complicated and undercut coercive diplomacy by sending confusing signals about strength, resolve, and intent. In the case of the Communist camp, internal mistrust and rivalries catalyzed the movement's aggressiveness in ways that we would not have expected from a more cohesive movement under Moscow's clear control. Reviewing newly available archival material, Christensen examines the instability in relations across the Asian Cold War divide, and sheds new light on the Korean and Vietnam wars. While recognizing clea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ld War and post-Cold War environments, he investigates how efforts to adjust burden-sharing roles amo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Asian security partners have complicated U.S.-China security relations since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 国际关系中的思想流派

    作者:肯尼思 ·W.汤普林

    《国际关系中的思想流派》通俗易懂地描述了美国较早时期的三个国际关系思想流派——芝加哥派、耶鲁——普林斯顿学派和哈佛学派,重点在于评述这三大学术流派对国际关系进行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并评价了每个学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贡献,其中包括汉斯•摩根索、昆西·赖特、阿诺德·沃尔弗斯、莱因霍尔德·尼布尔、乔治·凯南、保罗·尼采等人。作者勾勒了美国学术界中各种有影响的重要观点,尤其是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怀疑主义的相互关系。作者还集中阐述了这些主要思想流派中重要而尚未解决的问题,论及了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外交政策争论。《国际关系中的思想流派》深入而不难懂、简明而不落俗套,对于了解国际关系学的学术史大有助益。
  • 大国政治的悲剧

    作者:(美)米尔斯海默

    《大国政治的悲剧》于2001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后,便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冷战后理论界一片“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和“民主和平论”的声音中,作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国际权威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并成为支配性国家,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国家的悲剧,作为《大国政治的悲剧》的结论,作者认为中国将是美国最大的威胁。这一结论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各类书评均已在各种刊物和网页上出现。但都只是对《大国政治的悲剧》的片面理解。《大国政治的悲剧》的译者也已在《文汇报》上发表关于《大国政治的悲剧》的书评,以纠正读者的片面理解。作者究竟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只有在完整阅读《大国政治的悲剧》后才能有所认识。
  • 后美国世界

    作者:法里德·扎卡利亚

    《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将为你诠释:权力正在转移,世界正逐渐脱离美国的经济支配,迈进一个多元势力共同支撑的后美国世界。这是一个群雄崛起的时代!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肯尼亚……以及许许多多国家的强大。这是一本能够改变你对这个世界惯常看法的书!世界经济新秩序重整,我们的基点和机会在哪里?后美国时代,谁能为我们重画世界经济结构大蓝图!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CNN节目主持人、《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法里德·扎卡利亚为我们重新界定各国经济强弱,剖析全球发展及美国强权地位的变数! 在这《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中,扎卡利亚揭示当代全球力量分散的面貌,以他惯有的笔触,融汇过去500年来两次权力大转变的历史教训,亦即西方世界的兴起与美国的崛起,他向我们阐释了“群雄崛起”的第三次大转变。 扎卡利亚认为,当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展现高度经济实力后,世界将进入经济群雄崛起的后美国时代!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就是这个后美国时代最直接的表现,即一个新新世界即将产生。 后美国时代来临了!
  • 外蒙主權歸屬交涉

    作者:張啟雄

    清末民初的中蒙關係,歷經由合而分,再由分而合的過程。外蒙,在俄國的策動下,既脫離中國獨立,卻又回歸中國的道理何在?本書將就國家認同、統獨紛爭與主權歸屬交涉三個層面加以分析探討。 「中華世界秩序原理」是作者自創的理論,也是本文的研究架構,用以考察傳統政治文化在中蒙統獨紛爭的分合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中華世界秩序原理就成為解釋外蒙所以改廢國號、帝號、年號及政府名義,奉中華民國之正朔暨活佛博克多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受中國冊封為佛汗等政治外交行為的最佳理論基礎。
  •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

    作者: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1949-2000)》以中国对外政策为线索和依据,概括分析1949-2000年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以呈现这段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概貌。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对外关系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由于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不同,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不同,以及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世界形势的认识和对外交目标的追求各有其特点、侧重和差别,决定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但是,中国对外关系始终都是围绕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发展演变的。中国的对外关系是在对外政策的指导下展开的,对外政策是识别和理解一个国家外交思想和行为的主要线索和依据,外交领域的任何重大变动都可以从对外政策的变化中找到基本的原因和主要的根据。迄今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以大致划分为前30年(1949-1978)和后30年(1979年至今)两大时期。
  • 历史的回归和梦想的终结

    作者:罗伯特·卡根

    《历史复归与梦想终结》是美国新保守主义学者罗伯特.卡根的29年撰写的一部关于冷战后国际秩序图景的著作。冷战结束后,人们对一个崭新而和平的国际秩序充满了期待,然而在西方世界欢呼自由民主胜利并期待享受和平红利的时候,卡根从新世纪开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洞
  • 战略对话

    作者:戴秉国

    本书是戴秉国同志的回忆录,主要对2003—2013年他主持中美、中俄、中印、中日、中法战略对话或磋商,以及他就朝核、台湾等问题出任中国政府特使的特殊外交经历进行了回顾和记录,也穿插了一些他个人的感悟和思考,还有他早年的一些经历。这些战略对话和特殊经历,内容丰富、方式灵活,有广度、有深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 在书中,戴秉国同志以平实的语言,提出并回答了苏联解体的教训有哪些?在台湾问题上如何处理“蜂蜜和苍蝇拍”的关系?为什么说中美关系是21世纪最大的“斯芬克斯之谜”,而中俄就像两根“谁也离不开谁”的筷子?朝核问题何以成为世界性难题,各方关切是什么?回忆了如何促成中国龙和印度象从相争到共舞;如何“破冰”甚至“融冰”,推动中日关系转圜;如何迫使法方不在对华政策上瞎折腾;以及自己如何走出云贵高原的山高林深。 书稿披露大量外交细节,重要人物轮番登场,更有作者本人精彩而精准的评论和思考,并附有60多张首次发布的珍贵照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个人成长史,本世纪大国外交的全景式画卷。
  • The South China Sea

    作者:Bill Hayton

    China’s rise has upset the global balance of power, and the first place to feel the strain is Beijing’s back yard: the South China Sea. For decades tensions have smoldered in the region, but today the threat of a direct confrontation among superpowers grows ever more likely. This important book is the first to make clear sense of the South Sea disputes. Bill Hayton, a journalist with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the region, examines the high stakes involved for rival nations that include Vietnam, India, Taiwan, the Philippines, and China, as well as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 and others. Hayton also lays out the daunting obstacles that stand in the way of peaceful resolution. Through lively stories of individuals who have shaped current conflicts—businessmen, scientists, shippers, archaeologists, soldiers, diplomats, and more—Hayton makes understandable the complex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realit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e underscores its crucial importance as the passageway for half the world’s merchant shipping and one-third of its oil and gas. Whoever controls these waters controls the access between Europe, the Middle East, South Asia, and the Pacific. The author critiques various claims and positions (that China has historic claim to the Sea, for example), overturns conventional wisdoms (such as America’s overblown fears of China’s nationalism and military resurgence), and outlines what the future may hold for this clamorous region of international rivalry.
  • 欧洲国际关系的演进

    作者:洪邮生

    本书以近现代欧洲国际关系的演进为主线,分别从“理论探索”、“现实主义传统下的英国对外政策”、“英国与欧洲一体化过程”、“欧洲对华关系”以及“当代国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论述,以期通过理论、历史和现状等的研究,尝试揭示欧洲国际关系演进的规律性。
  • 货币

    作者:央视《货币》纪录片主创团队

    ★ 中央电视台2012年度巨献 大型纪录片《货币》 ★ 唯一授权中信出版社同步出版图书 ★ 编辑推荐: • 2012年度巨献,央视《货币》纪录片唯一官方授权同名出版物 • 中央电视台、中信证券、中信出版社重磅打造 • 阅读《货币》,看懂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格局与变迁! • 一堂纸上的“全民货币公开课”,一本最真实、最客观、最立体、最权威的货币必读书! 货币,既是我们最熟悉的,也是我们最陌生的。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它,它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陌生是因为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它,如此才会深受通胀之苦、萧条之殇、失业之痛。 从46亿年前地球的诞生到250万年前人类的起源,从5500年前隐藏的最早的货币历史到250年前工业文明的到来,从67年前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到今日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从金本位制到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受到动摇,从罗斯柴尔德家族和美第奇家族到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从1929年大萧条到日本“失落的10年”和欧元区今日的债务危机……货币经历和见证了人类文明史的所有变迁,包括战争、经济泡沫、国家兴衰、金融危机、权力之争、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等。 货币到底是什么?是黄金,是纸币,是市场,是国家意志,是梦想,是欲望,是债券,还是税收? 让我们带着对货币的疑问,一起进入货币的世界,从货币的历史看货币的未来。 ★ 内容简介: 货币有着跟人类文明等长的历史,货币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国家都息息相关,即使远在非洲的原始部落,也有货币的踪迹。 货币从最初的起源到局部的通行和无处不在,从交换的手段和价值的尺度到站在国际贸易的制高点,从成为人们欲望的来源到密西西比泡沫,再到今天成为世界经济浪潮中最棘手和最根源性的课题,人类社会已经跟货币密不可分。人们对货币从哪里来,它又将如何影响世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困惑,期待得到最客观和最全面的解答。 货币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债券?是黄金,是钻石?是财富,是国家意志?是梦想,还是其他?货币既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根本的要素,也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和财富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困惑和欲望。 最早的货币,最神奇的矿井,最昂贵的生产线……让我们带着对货币的渴望和疑问,一起进入货币的世界,追溯货币缘起,共瞻货币的未来。
  • 阿拉伯剧变

    作者:马晓霖

    2010年12月中下旬以来,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和叙利亚等阿拉伯多国相继陷入动荡、战乱和政权更替。本书汇集外交部、社科院、新华社等单位43位国际问题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撰写的50篇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新媒体等不同维度和多个层次,剖析这场地区世纪剧变,梳理阿拉伯社会深刻演变的动因和走势,盘点各国危机应对得失,有利于国内读者重新认识和定位阿拉伯世界。 本书由博联社总裁、资深中东问题专家马晓霖主编。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前驻沙特阿拉伯、埃及大使吴思科作序。
  • 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修订版)

    作者:[美] 亨利·基辛格

    《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修订版)》由亨利·基辛格著。基辛格再次帮助美国塑造外交关系,其陈述真实可信。他似乎将整个地球置于鼓掌之间,地球缓缓旋转,他精辟地阐释着面前的每一块大陆。《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修订版)》中充满精准的判断,偶然显现的深刻洞悉力令读者阅后扼腕称赞。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巅峰上的美国:称霸世界还是领导世界;美国与欧洲:民主世界之一;西半球:民主世界之二;亚洲:一个相互制衡的世界等。
  • We Now Know

    作者:John Lewis Gaddis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e first time, to begin writing its history from a trul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e reflecting Soviet, East European, and Chinese as well as American and West European viewpoints. In a major departure from his earlier scholarship, John Lewis Gaddis, the pre-eminent American authority 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old War, has written a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history of that conflict from its origins through to its most dangerous moment,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We Now Know is packed with new information drawn from previously unavailable sources; it also reflects the findings of a new generation of Cold War historians. It contains striking new insights into the role of ideology, democracy, economics, alliances, and nuclear weapons, as well as major reinterpretations of Stalin, Truman, Khrushchev, Mao, Eisenhower, and Kennedy. It suggests solutions to long-standing puzzles: Did the Soviet Union want world revolution? Why was Germany divided? Who started the Korean War? What did the Americans mean by "massive retaliation"? When did the Sino-Soviet split begin? Why did the U.S.S.R. send missiles to Cuba? And what made the Cold War last as long as it did? This is a fresh, thought-provoking and powerfully argued reassessment of the Cold War by one of its most distinguished historians. It will set the agenda for debates on this subject for years to come.
  • 联盟的起源

    作者:(美)斯蒂芬·沃尔特

    国家为什么结盟以及国家如何选择自己的盟友,这是国际政治理论经常探讨的重要问题。本书作者斯蒂芬·沃尔特认为,国家之所以结盟主要是为了制衡威胁,而不仅仅是制衡权力。威胁主要源于综合实力、地缘的毗邻性、进攻实力和侵略意图四个方面。据此,他提出了国家结盟原因的五个假设并通过考察1955年到1979年中东地区的联盟历史进行了检验。最终,沃尔特得出结论,国家结盟的目的是制衡对自己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而不一定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应对威胁时,国家更有可能进行制衡,而追随强者行为只是那些孤立无援的弱小国家迫不得已的选择。意识形态、经济援助和跨国渗透在联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有限。
  • Japan Rising

    作者:Kenneth Pyle

  • 欧洲的抉择:社会目标和政府权力

    作者:安德鲁·莫劳夫奇克

    《欧洲的抉择:社会目标和政府权力(套装上下卷)》以自由政府间主义理论统率翔实史料,集中阐释了德国、法国和英国三个欧洲大国在战后欧洲一体化五次有决定意义谈判中的表现,对这一影响国际政治未来走向的重大问题给出了一个系统的、杰出的历史解答。英国著名欧洲一体化学者海伦•华莱士曾说:“《欧洲的抉择:社会目标和政府权力(套装上下卷)》是最深入,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欧洲一体化历史分析著作。”欧洲联盟的创建是一次伟大的经济政治社会试验,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世界政治最重大的成就之一。但为什么欧洲各国政府会不惜以主权为代价,一再选择进行核心经济政策合作,协调一致行动呢?
  • 中国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选读

    作者:阎学通 徐进

    本书是国际关系学界第一本有关中国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的原始文献集,编者希望读者从阅读先秦人士的论述中得到启发,从而深化自己对现代国际政治的理解。本书的结构分为导读、原文、译文、思考题和警句五部分。书中搜集了先秦典籍(《尚书》、《管子》、《论语》、《左传》、《战国策》等)中有关国家问政治思想的重要论述,并按一定的原则加以编排。每段文献均配有导读和白话译文。导读是编者运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对该段文献的解读。在每段文献之后,编者还列出了一些思考题,以供读者深入思考。本书可作为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科研机构、政府机关的相关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