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史

    作者:王绳祖

  • 理解国际冲突

    作者:[美] 小约瑟夫·奈(Joseph Ny

    国际冲突是人类文明中一个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安定与不安定、延续与中断、混沌与无序时国际冲突的主要特点。两次堪称浩劫的世界大战以及长达50年东西方对峙的冷战局面都曾把善良的人们推到毁灭的边缘。那么它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本书作者曾长期在美国政府担任要职,他的关于国际冲突的观点会让你耳目一新。
  • 西方外交思想史

    作者:陈乐民

  • 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

    作者:沈志华、徐天新

    《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美苏争霸与亚洲大国的外交取向(1945-1972)》内容简介:今天,冷战已经结束,但其遗产尚在,各国仍在继续承受冷战遗留下来的众多后果,一些大国政治家们甚至不叫以冷战思维分析处理问题。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防止大国之间再度陷入相互敌对和威胁的局面,如何维护和平,安定和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是目前中同和一切有历史责任感的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总结冷战时期丰富的经验教训,为中国更好地发挥入国作用提供借鉴,已成为当前冷战国际史研究领域最迫切的任务之一,更是历史学家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此而言,由徐天新、沈志华主编的《冷战前期的大国夫系:美苏争霸与亚洲大国的外交取向(1945-1972)》一书,可以说是做出了努力和贡献。 这部书从不同侧面多个角度探讨大国在某个时段或某个事件巾的相互关系及其特点和影响,着重剖析业洲大冈同美苏关系的变化;对亚洲大国特别是中国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做了具体、透彻的分析,极大地丰富了人国关系的内容。 全书探讨了“战”和“冷”之间的关系,进而将这一时期大国关系归纳为四个特点;1“战”与“冷”这一相互矛盾的方面都表现得十分突出,但又彼此制约。2“战”是基本的,但“冷”也是不叮或缺的,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3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对立阵营的实力题不对称的,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国关系的走向。4美苏关系是大国关系的核心,决定着冷战的走向,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其他大国间的关系,但其他大国特別是中国也反过来影响美苏关系,甚至起到关键性影响。
  • 大国外交

    作者:[美]诺曼·里奇

    本书主要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今的这100年间,大国关系与世界格局的深刻演变,阐释大国的外交政策,聚焦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如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过程,中国的抗日战争与内战,朝鲜战争,苏联的崛起与美苏争霸,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海湾战争, “9·11”事件等,讲述各主要大国在历次战争和重大国际事件前后,如何应对国际局势的危机,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为读者呈现20世纪错综复杂的世界政治演变史。
  • 踌躇的霸权

    作者:王立新

  • 1999年:不战而胜

    作者:(美)理查德·尼克松

    根据美国西蒙和舒斯特出版公司1988年英文版译出。
  • 从延安走向世界

    作者:牛军

    《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从1935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形成、演变和主要特征,并构建了分析研究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由三个内容构成,包括:一、中共党内的矛盾和斗争,最突出的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与王明路线的矛盾与斗争。二、支配中国政治基本走向的国共斗争。三、中国革命运动与东亚国际格局之间的互动。
  • 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

    作者:郑海麟

    《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增订本)》由郑海麟所著,《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增订本)》是关于研究“钓鱼岛列屿历史和法理问题”的专著,全书共分为——从中日史籍看钓鱼岛列屿的主权归属、中日钓鱼岛列屿之争的法理研究、钓鱼岛列屿相关地图考释三篇,主要包括了《顺风相送》所记钓鱼岛列屿史实考释、日本声称拥有钓鱼岛列屿领土权的论据分析、明清时期西洋人所绘钓鱼列屿地图考释的方面的内容。
  • 同床異夢

    作者:藍普頓

    編校者錢乘旦,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英國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專治世界史與現代化理論研究,著有《在傳統與變革之間︰英國文化模式溯源》等書。 譯者計秋楓,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專治國際關係史和中外關係史,著有《歐洲的夢想與現實︰歐洲統一的歷程與前景》、《漫漫長路︰近代國際體系的萌芽與確定》等書及譯著數部。
  • 冷战国际史研究2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

    本书分专题研究、特邀专论、国外学者论中国、青年学者论坛、书评·书介、口述历史、档案文献七个栏目。包括《英国、美国与朝鲜战争》、《冷战如何走向终结》、《论中国的斯大林化》等文章。
  • 美国外交思想史

    作者:王玮,戴超武著

    《美国外交思想史》从思想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了美国外交的起源、形成、发展演变和未来走向的历史过程,并对美国自建国以来到2005年的外交做出了恰如其分的历史定位。对美国各届政府外交的特点、性质、成就以及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
  • 20世纪的国际政治逻辑

    作者:刘靖华

    20世纪以来,美国何以兴,苏联何以衰? 作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欧洲向何处去? 《冷眼向洋》书系从19世纪留给人类社会的问题谈起,讲述百年间美国、欧洲、俄罗斯走过的不同道路,这三块地区的经验,都各自不同的方式、在不同时期对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书系没有拘泥于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的单纯叙述,而是从社会发展的既成事实入手,透过沉浮兴衰的现象,深入探讨对20世纪历史走向起重大影响的精神、思想体系和发展模式。增补修订版添加了许多重要内容,既有对历史的进一步追溯,又有当代新的发展,但初版的基本取向不变。 “全球化”在20世纪浮出了水面,但它绝不是一片芳草蓝天;在这看不到尽头的进程中,到处都是荆棘丛生——人类还远没有达到有能力“自治”的境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眼看世界,心想中国,作者没有须臾离开对中国命运的关注,让历史告诉当代,让世界映照中国,作为参照,引人深思。
  • 冷战国际史研究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

    本书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中心组织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探索、专题研究、中国和东欧外交官论冷战时期的中国与东欧关系,以及新近解密的中外档案选编等。书中所选文章、所论话题、所选编的档案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史学界对冷战史研究关注的课题,而这些内容也是读者感兴趣的。本书中所选外国学者的文章,可视为一种学术交流,为我国读者了解有关冷战国际史的研究情况不无裨益。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作者:(英)E.H.卡尔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919-1939)》为我们讲述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四年零三个多月——从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到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接受了德国的要求而签订停战协定。停战之后,协约国需要五年多的时间去完成全面的和平安排。1919年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6月28日),同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9月10日),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条约(11月27日),1920年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6月2日)。但是直到1923年7月23日,才在洛桑与土耳其签订了最后的和平条约;随着该条约于1924年8月6日生效,和平最终得以在全世界正式重建。与此同时,1921-1922年冬天,与太平洋有利害关系的各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并缔结了一系列条约,旨在将维持远东的现状建立在坚固的基础之上。或许可以说,所有这些条约,以及由它们派生出来的许多较小的条约和协定,构成了战后的和平安排。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几乎每一件国际性的重大的政治事件,都是这些安排的直接或间接的产物;因此,我们的研究就有必要从4简洁概述这一和平安排的最重要的内容开始。
  • 民国时期中苏关系史(上中下)

    作者:薛衔天,金东吉

    《民国时期中苏关系史(套装共3册)》内容简介:《民国时期中苏关系史》(1917—1949)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副会长薛衔天先生所著,利用大量公开出版的回忆录、相关著述和史料,以及中国、俄罗斯双方的新近解密档案资料,全面叙述了民国时期中苏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并对若干重大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对中苏关系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民国时期中苏关系史(套装共3册)》史料扎实,观点中肯,既包含作者三四十年研究的积累和精华,又有开拓和补白性质的研究成果,既有学术价值,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部史、论、理、才兼备的著作,一部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必读书。
  • 霸权博弈

    作者:张捷

    本书分析了当今世界在单极膨胀下,国家的权力受到来自其内部的全球化的金融资本势力和宗教意识形态势力的制约,从而形成了当今国家主权与金融资本、宗教的超越主权的新三权博弈,这些势力的博弈和消长,决定了现在世界的发展。世界已经从历史上的国家竞争、国家的三权分立发展到全球化的超越主权的权力博弈,并且达到了新的制衡。本书通过对于这样的权力博弈的分析论证,并且结合当今时政热点,对于网络信息霸权和绿色霸权的幕后本质进行了阐释,试图找到理解当今世界宏观战略的钥匙。
  • 听大使讲故事

    作者:牛力 编

    《听大使讲故事》所讲述的人物是一组特殊的北京市民,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他们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呕心沥血。他们也是一组普通的北京市民,结束了传奇的外交生涯,他们回归家庭,回到平凡。现在,他们愿意去讲述那些曾经珍藏多年的故事,带我们在故事中再次去体验伴随他们的曲折人生与国之大爱,再次去解读影响世界的历史人物和关键事件。
  • 战后西欧国际关系(1945-1984)(陈乐民作品)

    作者:陈乐民

    今天的欧洲已经不是过去的欧洲了。我认为,这是欧洲在国际政治上最有意义的变化。我在这本书里想要做的,归结起来,就是抓住一条主线,即根据战后四十年来欧洲在国际政治中地位的变化,特别是它在东西方关系中的处境,通过各种重大国际事件探究其独立发展的脉络和遇到的问题。这是欧洲各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决定政策的最重要的客观依据。我以为,脱离开战后出现的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这一基本时代特征,就无法说清楚今天欧洲之何以然和所以然。因此,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国际关系史;我希望它能为总结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某些发展规律,作些微薄的贡献。
  • 未了中国缘

    作者:【美】约翰·帕顿·戴维斯

    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开始在美国泛滥。一天早上,国务院召见小约翰•帕顿•戴维斯,把他开除出国务院。他到底犯了什么错误?二战期间,这位职业外交官提醒美国政府中国共产党将取得统治权——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数以千计的美国人,包括戴维斯,身陷这场席卷全国的政治旋涡中,并且深 受迫害。美国也因此失去了整整一代的东亚外交官和东亚问题专家,失去了他们的智慧和指导。 戴维斯是美国传教士的儿子,20世纪初出生在中国,主要在美国接受教育。20世纪30年代,他加入了刚刚成立的驻外事务处,重新回到了中国,并且自此一直在中国工作到二战胜利前夕。在中国工作期间,他成为了第一批和中国青年革命家毛泽东打交道的美国人。他也记述了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的起居无度和政治弱点。戴维斯曾担任史迪威将军的政治助手,史迪威将军是东亚和南亚联军战时统帅;因而,戴维斯得以游历东亚和南亚,与殖民地时期印度的尼赫鲁和甘地会面,判断他们会不会因为敌视英国而转而支持日本。戴维斯曾在莫斯科与乔治•F.凯南共事,并且成为了一生的朋友,后者是美国对苏政策的缔造者。但是,两人都没有逃过战后美国肆虐猖獗的“反共浪潮”。 通过《未了中国缘》一书,戴维斯以他的智慧向我们展示了他所生活的时代。他既是那个时代的行动者也是那个时代的观察者。 《未了中国缘》这本书低调但很有力量,有时诙谐机智……难怪那些研究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中国历史和美国外交的学生对这本书充满兴趣。 ——《华盛顿邮报》 这本书人物鲜活,十分生动地再现了战争后期波诡云谲的战略形势。戴维斯戏谑幽默的笔法让阅读本书成为一种乐趣,尽管故事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外交》(Foreign Affairs) 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美国国务院中,约翰•帕顿•戴维斯是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通之一,后来国内的论战摧毁了他的事业。《未了中国缘》一书讲述了那个时代的故事,十分扣人心弦。 ——亨利•A.基辛格博士 在冷战发生之前,戴维斯预见了中国在冷战时的趋势。我们非常幸运能看到戴维斯去世后出版的自传。在书中,他用散文式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他的书是对二战和冷战前期历史的新贡献。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