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国际关系
-
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本书作者在多年来挖掘和整理了大量有关中苏关系的俄国档案和中国地方档案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论述1950~1960年代中苏关系史上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希冀真实地反映这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真相。 本书分专题论述,包括中苏同盟条约的谈判过程,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苏联对华援助的情况,苏共二十大和非斯大林化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中国在波匈事件中的角色和影响,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的关系 ,中苏关于长波电台及联合舰队问题争论,苏联对炮击金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反应及其结果,中苏在世界上联北京会议期间的冲突,1962年新疆伊塔事件的起因,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中苏边界问题的由来和双方政策的变化等。 -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从阿姆斯特丹在战火中成为欧洲金融中心说起,从金融角度看荷兰、英国、法国、美国、日本、中国等世界大国的兴衰之谜。剖析法国大革命、印度殖民、普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美国南北战争等历史事件背后的金融力量。 -
现代世界体系(第二卷)
本书论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即现代世界体系的起源与发展的历程。现代世界体系发端于欧洲的部分地区,后来不断发展,逐渐把世界其他一些地区纳入其中,直至覆盖全球。作者认为,21世界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将让位于后继的体系(一个或多个)。我们不能预测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但能通过我们目前政治的和道德的活动来影响其结果。本书享誉西方学术界,是西方大学生必读的参考书。它不是一般的世界近现代史著作,而是一部整体地阐述近5个半世纪世界历史进程的综合性宏观论著。 -
长和平
冷战史研究经典著作。 -
1905帝国巡游
揭密百年来操控亚太格局的幕后之手 《纽约时报》百万级畅销书作者力作 ................... ※编辑推荐※ 21世纪太平洋西岸的局势波诡云谲 东亚的隔阂、南海的纷争 这层层危机与矛盾 早在百年前的巡游中已埋下伏笔 看美国如何在遥远的大洋彼端拨动亚太地区的政治走向 ................... ※内容简介※ 1905年,西奥多·罗斯福派出一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政府代表团,出使西太平洋沿岸国家。这支使团由战争部部长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率领,以罗斯福总统长女爱丽丝·罗斯福为形象大使,巡游夏威夷、日本、菲律宾、中国、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名义上传播雅利安文明,实际却是罗斯福建立美国太平洋霸权、走上海权崛起之路的开端。在长达数月的巡游中,塔夫脱在罗斯福的授权下,与日本密谋瓜分中国、朝鲜、菲律宾等太平洋殖民势力范围。 作者认为,1905年的巡游是“二战”太平洋战争的隐源,是塑造当今亚太地区格局的伏笔,对20世纪的美国乃至当代国际关系格局都有深远影响。 ............... ※推荐语※ 我们的未来,将更多取决于面对中国的太平洋地区,而不是面对欧洲的大西洋地区。 ——西奥多·罗斯福,1905 西奥多·罗斯福一直以卓越的国内改革家和自然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形象示人,而詹姆斯·布拉德利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罗斯福的外交扩张政策、种族理论以及所谓的民族阳刚气概进行评判。本书立意鲜明,独具新意,是对历史的一次完美修正。 ——《纽约时报》书评 -
国际关系史
本书为国家精品课程教材,也是北京大学精品课程教材。 这是一本简明而实用的国际关系史教科书,它记载了自17世纪中期以来的整个国际关系史,涉及了国际关系史上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编写者匠心独具,巧妙地把对历史的陈述与对历史的评价结合起来,同时又把学习国际关系史的方法融入进去,突出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问题。全书读来线索清晰、陈述分明、重点突出、措辞简练,堪为学习国际关系史的优秀教材。 本书适合作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国际法专业大学本科教材,也适合高校文科学生选作通识课教材和读物。 -
日中领土争端的起源
不仅在领土问题上,而且在历史认识上,当我们寻求共识时,当务之急不是找到共识,而是实现事实的共有化。认识以事实为依据,如果对于历史事实莫衷一是,也就不存在共同的基础,不可能达到一致的认识。然而,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是,自己国家的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实,对于对方国家的人来说,竟然一无所知。但是,事实毕竟是现实存在的,认定事实并非那么难以实现。 -
1999:不战而胜
尼克松是一位极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这在这本文集里完全可以感受到。可是他的所有外交才华,决策才华和政治才华在水门事件的阴影下仿佛被遗忘的一干二净。理查德·尼克松自己也没有料到水门事件给美国带来的影响。《美国国会研究》一书中屡次提及的水门事件:美国三权分立的分权制衡模式在20世纪20,30年代及二战期间向行政部门倾斜,也就是总统权力的扩大。这种趋势直到水门事件的发生后才得到转变。水门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对政党政治失败望,对当权者不满,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政府。水门事件和越战直接导致了国会对战争权的回收,国会与最高法院一道行使包括弹劾权在内的监督总统的权力,美国国内的权力平衡才开始恢复。 尼克松用勉强的巨人和苏醒的巨人分别来形容日本和中国。170年前,拿破仑这样描绘中国的话:“一个巨人在沉睡,让他睡吧,一旦醒来,他会震动全世界!”而尼克松说,这个巨人现在苏醒了,他的时候到,他准备震动世界。 众所周知,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是在尼克松,基辛格时期实现的。尼克松在试探和调整对华政策时,鉴于国会压力,采用了“秘密外交”的措施。基辛格的首次北京之行甚至连国务卿罗杰斯都不被告知。尼克松时常注意给国会传递有关中国缓和的信息,努力寻求国会支持。如在1970年初,尼克松就向国会提出一份外交策略报告,表示,“不应将中国人民这个伟大而重要的民族始终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否则就无法获得稳定而持久的国际秩序。”这份报告为基辛格秘密访华铺平道路。基辛格对中国的友好态度在很多水均益的访谈节目中可以得到验证。1995年初,众议院议长金里奇收回他关于美国应该承认台湾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言论。因为在此之前,他接受了基辛格的劝告:孤立一个像中国一样的大国是危险的。 在《1999:不战而胜》中,尼克松将中美两国的和解称为战后最具有戏剧性的地缘政治事件,即便当时不存在苏联威胁,美国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一种新关系也是当务之急。他听从了戴高乐的建议:“虽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不抱幻想,但是美国不应该让中国怒气冲冲的陷于孤立”,“最好趁早承认中国,不要等中国强大了使你不得不承认它”。 -
冷战时期苏联与东欧的关系
国际冷战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包括美国和前苏联等各有关国家大量解密与开放历史档案文献的基础上的,本套书就是在利用这些最新的档案资料作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撰的北京大学国际冷战史专题讲义。沈志华、吴伟、李锐等国内知名历史学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冷战时期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 本书着重讲述冷战时期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主要内容涉及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关系及对捷的入侵、苏联与南斯拉夫的冲突、苏联对东德的占领、苏联与波兰的关系、苏联与匈牙利的关系、苏联与东欧的经济组织——经互会、苏联与东欧的军事组织——华约。 -
五十年伤痕(全二册)
《五十年伤痕(上下美国的冷战历史观与世界)》是《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系列之一的《五十年伤痕(上下美国的冷战历史观与世界)》,书中考察了1945年至2002年间美国的对外政策:从二战结束开始,到纽约和华盛顿发生“9·11”突然袭击结束。《五十年伤痕(上下美国的冷战历史观与世界)》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现代世界体系(第三卷)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阐述了15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自萌芽、产生,到发展、繁荣、衰落的历史过程。16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它由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三个组成部分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结构。自该体系形成之后,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其内部也经历了剧烈的斗争和不断的自我调节。该体系现已进入“混乱的告终”时期,势必要由一种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新的世界体系取代。作者认为:到2l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将让位于后继的体系,而我们目前的政治和道德的活动将对其结果有着重大的影响。本书的第一、二、三卷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独家引进出版,第四卷尚待引进。 -
冷战与革命
《冷战与革命》介绍了:冷战是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下半叶的重大历史事件。关于冷战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课题。这种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广的历史背景:一方面,冷战的结束拉开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距离,使得学者们有可能打破冷战环境和思维定势的束缚,从一种“后冷战”的历史高度出发,对于冷战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另一方面,随着80年代后中国伴随改革开放而对有关历史档案资料的逐步开放,以及苏联解体后俄国和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档案解密,学者们得以第一次获得了通过“多边档案研究”的方式,对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进行更为全面的探讨。所有这一切,导致了被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路易斯.盖迪斯(John Lewis Gaddis)称之为“冷战史新研究”(Zhe New Cold Way History)的一种新的国际学术潮流的兴起。挪威学者文安立(OddAm.Westad)于1993年出版的《冷战与革命——苏美冲突与中国内战的起源》一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本在国际上受人注目、引起很大反响的专著。 -
大国的兴衰(下)
《大国的兴衰》全书共分上下两册,对公元1500年以后各国的军事和经济地位作了综合比较,内容涉及了军事与国力、经济发展周期等诸多理论问题,是一部以全球性眼光综合分析诸大国国力此消彼长的著作,为那些渴望了解各大国经济、军事等国力对比不断变化趋势的当代读者,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 《大国的兴衰》的重点仍未脱离传统史学的领域——经济史和军事史,但其内涵却有了质的变化。正如作者保罗•肯尼迪所言,《大国的兴衰》并非一部军事史,也不是一部经济史。他通过追述公元1500年后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描绘了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和军事战略的相互影响。 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不光将军事冲突同经济变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而且在论述国际权力体系与全球经济秩序的关系时,能对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社会、地理、外交等方面综合研究,勾勒出这一历史时段的总貌。这种写法独树一帜,打破了陈陈相因的传统,使《大国的兴衰》具备了全球性的宽广视野、引人思索的新颖观点,旁征博引翔实的历史资料并富含逻辑严密的有力论证,因此《大国的兴衰》在1988年出版后引起了美国学术界、政界与读书界的震动,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书是《大国的兴衰》的上部,重点论述公元1500前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主要大国国力“此消彼长”的情况。 -
冷眼向洋(上下卷)
综观令人眼花缭乱的20世纪不免会引起一些思索-美国何以兴?苏联何以衰?作为近代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欧洲向何处去?为什么20世纪资本主义不但没有如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预言的那样走向腐朽和衰落,反而有所发展?为什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生存了七十年后幡然易帜,而且其后的俄罗斯八年之后未走出危机?“全球化”以来,传统意义的各国无产者没有见到团结起来的迹象而资产者却以各种形式联合起来了,这是为什么?谜底极为复杂,因为这些问题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而且存在着多个探讨的角度。本书中作者们尽量透过科技、经济、政策和制度等外层的硬壳,深入探讨问题的核心。并且,试图由此透视出,今后中国的走向不可避免地要对世界局势发生重林的影响。本书最精彩之处,在于作者用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说为理论架构,探讨了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发展道路及其兴与衰的原因,总结了人类文明在20世纪所取得的成功的经验和所经历的失败的教训。作者认为,综观20世纪的社会变迁,归根到底有两大动力,即求发展和求平等。“前者导致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突飞猛进,后者导致改良和革命。” -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是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深度研究著作。希腊城邦之间为什么爆发如此残酷的战争?这场战争为何导致一个伟大的文明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这场战争与现代社会有怎样的关联? 卡根在这部严肃的著作中,充分利用最新考古发现以及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秉持19世纪以来兰克学派善于讲说历史故事的优良文风,清晰铺陈并深入剖析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叙事严谨、详略得当,辅以鲜活的人物刻画和壮烈的战争场面,令读者对当时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等有更整全、细致的把握。 -
巴尔干
从希腊到波斯尼亚,由伊斯坦布尔至萨拉热窝,巴尔干这块一向被战火蹂躏的区域,遍布多少激烈冲突留下的伤痕?究竟埋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 巴尔干历史专家马克·马佐尔在这本书里,提供了简洁但精采的观察。他让我们摆脱刻板的印象,透过形形色色此地居民的声音,认识罗马时代以来巴尔干的日常生活。在僧侣和农民、盗贼和旅人、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人的身上,我们将发现左右巴尔干人民生死的那股深沉力量。 -
属国与自主之间
本书是关注近代东亚历史状态的一本专著。作者立足于对立的东西世界秩序状态,将叙述时期限定为19世纪中叶至甲午战争,以清韩宗属关系为主轴,凸现当时东亚的焦点问题——朝鲜“属国自主”,并将其放入多国间之交涉的背景当中,去捕捉近代东亚构造的变迁过程。作者运用了多种语言史料,从多角度观察了近代清韩宗属关系,试图从客观上恢复近代清韩宗属关系的真实历史面貌,继而揭示出近代东亚的真实历史状态。 “自主”一词对朝鲜半岛的人们来说可谓意味深长。朝鲜半岛统一的重要原则即为“自主”的再继续。作者以“属国自主”为话题,再现近代的东亚秩序状态,无疑对目前东亚局势的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本书荣获第二十七回三得利学艺奖。作者冈本隆司,男,1965年生,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部副教授,被日本史学界称为鬼才,已先后出版三部专著,一直力图再现近代东亚的真实历史面貌。 -
苏联专家在中国
《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苏联顾问和专家在华历史的学术性著作。为了再现这段真实的历史,作者参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档案文献,走访了当年聘请苏联专家的一些单位和有关人员。在充分使用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苏联专家来华的基本状况、中苏双方在专家问题上的政策方针、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条件和环境、苏联专家的作用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论述,使读者能够对这段人所共知但又语焉不详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和真实的了解。20世纪40年代末,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成千上万的苏联专家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土,他们胸怀革命的理想,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并与中国人民一道挥洒汗水,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1960年7月,苏联政府一纸命令,所有的苏联专家突然撤退回国,给中国人民及其建设事业留下了众多困难和无限遗憾。 -
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
《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国际冷战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包括美国和前苏联等各有关国家大量解密与开放历史档案文献的基础上的,本套书就是在利用这些最新的档案资料作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撰的北京大学国际冷战史专题讲义。《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着重于讲述冷战背景下中国对外政策形成和变动的情况,涉及冷战的起源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朝鲜战争与冷战在亚洲的兴起、台海危机与中美之间的冲突、中国外交的革命化进程、中国联美反苏的战略出台、建立反对苏联霸权的国际统一战线、80年代中国外交的变化。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作者E.H.卡尔为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该书包括绪论、历史现状分析和地图插图,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强制时期:联盟国家(1920--1924),讲述了法国和它的盟国,战败中的德国,欧洲的其他风暴中心;第二部分,和解时期:国际联盟(1924—1930),讲述了和平的基础,全盛时期的国际联盟,反战运动;第三部分,危机时期:回到强权政治(1930--1933),讲述了经济崩溃,远东危机,裁军会议;第四部分,德国的重新崛起:条约体系的终结(1933--1939),讲述了纳粹革命,毁约,欧洲以外的世界和战争重新开始。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