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国际关系

  •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

    作者:[美]入江昭

    二战已结束七十年,探讨战争起源的著作为数众多。入江昭教授在宏大的国际史视野内审视亚洲-太平洋战争,其总体解释框架是独一无二的。他清晰而令人信服地阐明了日本是如何一步步疏离,直至最终对抗它曾参与建立并维护的国际体系的。
  • 大国的兴衰(上)

    作者: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上)》内容简介:《大国的兴衰》共分上下两册,对公元1500年以后各国的军事和经济地位作了综合比较,内容涉及了军事与国力、经济发展周期等诸多理论问题,是一部以全球性眼光综合分析诸大国国力此消彼长的著作,为那些渴望了解各大国经济、军事等国力对比不断变化趋势的当代读者,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 《大国的兴衰》的重点仍未脱离传统史学的领域——经济史和军事史,但其内涵却有了质的变化。正如作者保罗•肯尼迪所言,《大国的兴衰》并非一部军事史,也不是一部经济史。他通过追述公元1500年后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描绘了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和军事战略的相互影响。 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不光将军事冲突同经济变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而且在论述国际权力体系与全球经济秩序的关系时,能对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社会、地理、外交等方面综合研究,勾勒出这一历史时段的总貌。这种写法独树一帜,打破了陈陈相因的传统,使《大国的兴衰》具备了全球性的宽广视野、引人思索的新颖观点,旁征博引翔实的历史资料并富含逻辑严密的有力论证,因此《大国的兴衰》在1988年出版后引起了美国学术界、政界与读书界的震动,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国的兴衰(上)》重点论述公元1500前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主要大国国力“此消彼长”的情况。
  • 苏联的最后一年(典藏版)

    作者:[俄] 罗伊·麦德维杰夫

    《苏联的最后一年(典藏版)(精)》由俄罗斯著名史学家、政论家罗伊·麦德维杰夫撰写。 1991年,麦德维杰夫出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苏其中央委员。作为局内人,麦德维杰夫与1991年苏联和俄罗斯的高层亲身接触,直接参与了一些具决定意义的会议,甚至持有一些重要人物如卢基扬诺夫关于“8-19”事件的笔记。 作为史学家,麦德维杰夫在苏联解体十年后痛定思痛,根据史料和事实,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深层的分析。麦德维杰夫的立论十分客观,对于人和事的评价基本上是公正的,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汲取苏联解体教训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 大博弈

    作者:彼得·霍普柯克

    大英帝国和沙俄帝国的秘密战争,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不朽史诗 大博弈开始,两大帝国相隔3000公里;大博弈结束,两国仅距30公里。 但在中亚的土地上,在丝绸之路的东西交汇点,博弈永不落幕。 19世纪初,英属印度和沙皇俄国中间横陈着广袤的沙漠和群山。这些地带不为人知,也未被测绘,只有布哈拉、撒马尔罕和塔什干这些蒙古汗国时代的古老地名还残存在人们遥远的记忆中。随着俄国不断向南扩张进入中亚腹地,英属印度不断向北扩张逼进克什米尔,两大帝国逐渐显示出碰撞的态势。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围绕潜在的威胁,英俄两大帝国在中亚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而又如履薄冰的勘探、间谍、军事与外交博弈,史称“大博弈”。 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些参与者的故事。其中英国和俄国的年轻军官,他们不断探索,舍命涉险。他们扮作朝圣者、马贩子,绘制秘密山口的地图,搜集珍贵的情报,求得与当地最有权势的汗王结盟。有人一去不返。在今天的中亚,大博弈年代的野蛮和暴力仍然回响不绝。 阿富汗前总统穆罕默德·纳吉布拉计划将本书翻译为普什图语,他说:“(阿富汗人)能从中看到历史的重复……只有我们了解了自己的历史,才能打破这个循环。”翻译还未完成,1996年9月,塔利班武装攻入喀布尔,纳吉布拉被残酷处死。
  • 无奈的选择

    作者:沈志华

    中苏同盟关系是对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最具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中苏同盟的形成、发展及最终走向破裂,台上台下上演了一幕幕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剧。如要理解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解读中苏同盟关系是一把重要的锁钥。 材料丰富,论证严密。本书大量使用了中国外交部、国防部、铁道部、国家计委、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和地方档案馆,以及台湾“国史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资料中心所藏档案资料;作者还曾到美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德国等收集档案资料,并对当事者作了大量的访谈。这在中外学术界是绝无仅有的。在此基础上,对中苏同盟的形成背景、深化到分歧进行了严密的分析和论证。 眼光独到,观点深刻。作者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的颠覆中外学者既有定论的独到看法以及对中苏同盟结构性弊病的深层分析,令人掩卷沉思。 线索清晰,语言生动。本书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叙述风格,围绕中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分裂所展开的历史叙事,线索清晰,文字晓畅,极具可读性。
  • 中苏关系史纲

    作者:沈志华,李丹慧,杨奎松,牛军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是几位中苏关系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的又一力作。他们在掌握大量丰富的中国与前苏联历史档案的基础上,对中苏关系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特别是对中苏关系的许多重大事件做出的新住释。对于所有研究中苏关系或者对那一段历史有兴趣的读者,《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都是开卷有卷的。 中苏关系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国际关系之一,《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作者多数是在这一课题上造诣最深、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学者。在我看来,这部著作是每一个对中苏关系感兴趣的读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国内著名学者利用大量史料、包括大量解密资料展示、探讨1917-1991年中苏关系的曲折历史,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苏联与中国革命、中苏同盟建立、中苏分裂与对抗、中苏关系正常化等重大事件,是国内第一部完整反映中苏关系历史的力著。
  • On China

    作者:Henry Kissinger

    In this sweeping and insightful history, Henry Kissinger turns for the first time at book-length to a country he has known intimately for decades, and whose modern relations with the West he helped shape. Drawing on historical records as well as his conversations with Chinese leaders over the past forty years, Kissinger examines how China has approached diplomacy, strategy, and negotiation throughout its history, and reflects on the consequences for the global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21st century. Since no other country can claim a more powerful link to its ancient past and classical principles, any attempt to understand China's future world role must begin with an appreciation of its long history. For centuries, China rarely encountered other societies of comparable size and sophistication; it was the "Middle Kingdom," treating the peoples on its periphery as vassal states.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statesmen-facing threats of invasion from without, and the contests of competing factions within-developed a canon of strategic thought that prized the virtues of subtlety, patience, and indirection over feats of martial prowess. In On China, Kissinger examines key episodes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rom the classical era to the present day,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decades since the rise of Mao Zedong. He illuminates the inner workings of Chinese diplomacy during such pivotal events as the initial encounters between China and modern European powers, the formation and breakdown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the Korean War, Richard Nixon's historic trip to Beijing, and three crises in the Taiwan Straits. Drawing on his extensive personal experience with four generation of Chinese leaders, he brings to life towering figures such as Mao, Zhou Enlai, and Deng Xiaoping, revealing how their different visions have shaped China's modern destiny. With his singular vantage on U.S.-China relations, Kissinger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this fraught but crucial relationship over the past 60 years, following its dramatic course from estrangement to strategic partnership to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toward an uncertain future. With a final chapter on the emerging superpower's 21st-century world role, On China provides an intimat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Chinese foreign affairs from one of the premier statesmen of the 20th century.
  • 上帝与黄金

    作者:沃尔特•拉塞尔•米德 (Walter R

    这是一部令人豁然开朗的著作,内容是创造了近现代世界的全球政治和经济体系的诞生和崛起,这一体系首先由英国支撑,如今靠美国维系。 沃尔特•拉塞尔•米德是美国最为杰出的外交政策专家之一,他解释了英美两国卓越地位之关键在于盛行于英美的宗教中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米德解释了为何这种 意识形态在适应在两国都繁荣兴旺的资本主义的过程中起到独一无二的文化作用。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两国如何能够创立一个自由民主的体系,其经济和社会影响持续在全球增长。 依靠自己的才智、气魄和绝佳的洞察力,米德实际上详述了英语民族及其敌人数世纪以来的战争故事。依靠对周围海洋的掌控而得以维持,英国和它的美国继承者在过去的三百年间建立了一个政治、权力、投资和贸易全球体系。沿此路前行,两国发展出复杂精密的大战略,这令英语国家的全球权力和威望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 大失败

    作者:[美] 兹·布热津斯基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出生于波兰华沙,1938年随父到加拿大,1950年来美国哈佛大学深造,195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留哈佛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工作,1958年加入美国籍。1961年成为肯尼迪总统的主要外交顾问之一。1962年任国务院顾同和兰得公司顾问。1977—1981年任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此后,专注于研究工作,不断发表文章和著作,为美国当权者出谋献策。1989年出版《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这本书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正如他自己在“前言”中 所说,“这是一本论述共产主义的最后危机的书”。书中为“和平演变”作了“理论”论证:(一)从总体上攻击和诋毁共产主义。书中全面诽谤了马克思主义和100多年的共产主义运动,断言“到下个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它的实践与信条不再与人类的状况有什么关系”,阐明共产主义的“大失败”是这本书的主旨。他认为20世纪大多数时间是被共产主义的激情所支配,然而,共产主义诞生还不到100年,就已“开始衰落”、“信誉全无”,进入了“最后危机”。(二)全面攻击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书中抓住苏联社会中的一些矛盾和困难,集中攻击污蔑列宁和列宁主义。他从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全盘否定在列宁领导下开创的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竭力夸大斯大林的错误及其后果,并将斯大林的错误归咎于列宁主义,说什么“斯大林造成灾难的根源要追溯到列宁”,“正是列宁创建了造就斯大林的这一制度”。这样他就达到了否定列宁和列宁主义的目的。同时,他还认为,列宁是“俄国马克思主义的激进党的领袖”,列宁的事业是“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实验”。很显然,他以为只要推倒了列宁主义,也就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三)曲解中 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称其为“商业共产主义”。他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情况、固有的传统和更加现实的民族需要结合起来”,不得不承认中国改革的成就,对中国进一步变革的前景表示“乐观”。但他从资产阶级反共立场出发,把中国发展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 义商品经济理论和实践,称之为“商业共产主义”,它“要求进一步摒弃马列主义学说”,进入21世纪后,“中国将不再是一个公有制的国家”。(四)提出“机体排斥”理论。书中除了直接否定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外,还 用“机体排斥”论来解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胡说“马列主义是通过帝国势力强加于这一地区的一种外来学说,它的统治在文化上与被统治的民族格格不入”。他从否定马列主义的普遍意义,来否定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其实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结合得好不好,与能 不能结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不能混淆。(五)提出所谓“后共产主义”理论。书中写道,“目前,正在出现一种新现象——后共产主义”。他认为20世纪是共产主义发起巨大挑战的时代,但这种挑战,正在随着共产主义影响的减弱而迅速“销声匿迹”,未来的“后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共产主义的消亡已经进展到如此程度,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共产党人的实践,都不再对那时的国家政策具有重大影响”。总之,《大失败》给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增加了新内容,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根据,受到一切反共势力的重视。
  • 旧欧洲新欧洲核心欧洲

    作者:尤尔根·哈贝马斯,雅克·德里达,翁贝托·

    二〇〇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在哈贝马斯的精心策划下,德国大报《法兰克福汇报》发表了他和德里达共同署名的文章,谈伊拉克战争之后的欧洲再生。法国《解放报》发表了法文版本。同一天,美国知识分子罗蒂,在《法兰克福汇报》的主要竞争对手《南德意志报》上发表了响应文章。瑞士的阿道夫•穆希格在《新苏黎世报》,意大利著名作家翁贝托•艾柯在《共和报》,意大利哲学家吉亚尼•瓦蒂莫在《邮报》,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萨瓦特在《国家报》,也分别发表大作。这些文章各自独立,但与哈贝马斯、德里达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伊拉克战争如号角,唤起一个欧洲国的共识。所有的作者(艾柯可能算是例外)全都明白表达了反对美国的立场。 这次一呼百应的壮举,立刻在大西洋两岸的知识圈中引起回响,掀起一波有关跨大西洋联盟的论战,范围广泛且深具启发性。欧洲的未来在哪里?欧洲能否统一?能否成为一个新的国家?欧洲公民的时代来临了吗?本书综合各家观点,正反俱呈,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
  • 伯罗奔尼撒战争

    作者:(美) 唐纳德·卡根 (Kagan,Do

    在公元前5世纪末的近三十年里,古典世界被一场冲突撕扯得四分五裂,那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在其历史背景之下,这场战争的戏剧性、决定性和毁灭性可以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希腊人同室操戈:一方是雅典人,他们拥有辉煌的殖民帝国、民主制与政治权利的丰富传统,以及光辉璀璨的文化成就;一方是军国主义、寡头统治的斯巴达。这场战争带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残暴时代,一度管束着希腊战争行为的粗糙法则也遭到悍然违背,致使生命和财产受到极大损失,派系斗争和阶级矛盾大大激化,希腊政治向民主制发展的趋势遭到逆转。曾经奠定了希腊文明基础的习惯、体制、信仰和约束无不土崩瓦解。
  • 不要相信美国

    作者:贺濒

    《不要相信美国》内容简介:告诉英国、法国、德国,整个欧洲,告诉日本,告诉中国——《不要相信美国》。“宁肯相信世界上有鬼,也不要相信美国人的鬼话”。解构美国战略的真实意图。全面、深刻、生动解读美国如何打遍全球。美国如何打响金融战争、能源战争、粮食战争、网络战争……,美国如何“收拾”日本、“暗算”欧洲、肢解苏联、慈善殖民、劫世界之财。《不要相信美国》通过对美国外交事件的客观展现,将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精粹逐一抽丝剥茧,生动、形象、深刻。中国目前正以不可抵挡的脚步前进,于是看到美国身影在我们面前的不时闪现,此时最需要认清美国那“真实的谎言”。
  • 强国之鉴

    作者:王加丰,陈勇,高岱

    历史上大国的崛起取决于什么?真正的大国究竟指的是什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大国),在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汲取其他大国发展的经验教训,选择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 本书正是对大国崛起这一争议大的热点话题的深度解读,它由8位参与CCTV《大国崛起》的历史学专家再度联手、精心打造而成。全书钻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紧扣正在和平发展的中国国情,并综合社会各界对大国崛起话题的讨论,用讲座的形式和通俗流畅的语言,以全新的角度和笔触重新反思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美国9个大国崛起的经验与教训,聆听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既是“大国崛起”的浓缩本、精华本,也是“大国崛起”的深度解读本。
  •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作者:马戛尔尼

    1793年,中国无大事。   但是就在这一年,中国发生了一件令研究清史和读历史的人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事件--大英帝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庞大代表团,以给乾隆祝寿的名义出使中国。   这是“天朝上国”和大英帝国的第一次正式接触。然而,英国的目的是为了通商贸易,而清政府一开始却以为是弱国的进贡与朝拜,这就造成了历史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本书为马戛尔尼本人所写的日记,详细记录了此次事件。
  • 文明的冲突

    作者: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1993年夏,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 吴建民访谈录

    作者:韩敏 编

    从“超脱”联合国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1971年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小萝卜头 日内瓦人权会议上煮沸“外交麻辣烫”——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特命全权大使 要揭开蒙在中国外交上的神秘面纱——驻法国大使、资深外交家 选择我就是选择中国——国际展览局主席 培养中国优秀的外交官——外交学院院长 利用外交资源做生意事半功倍——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 本书辑录了2003—2007年百余家媒体对吴建民先生采访后写成的精彩报道六十篇。报道风格各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现了吴建民对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的看法。同时,我们从书中也可以感受到吴建民作为外交家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以及作为外交学院院长对青年人的殷切期望。 全书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人物专访;二是吴建民对国际形势与外交的看法和思考;三是吴建民对世博会、奥运会及经济与文化等问题的看法与见解;四是对青年的希望。 吴建民,1939年生于重庆。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1—1965年,常驻布达佩斯世界民主青年联盟总部,任代表翻译。曾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纽约)任二秘、参赞等职,任中国驻欧共体使团及比利时使馆参赞。1991—1994年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1994—1998年,历任中国驻荷兰大使、驻日内瓦联合国办事处及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1998—2003年,任中国驻法国大使。现任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
  • 基辛格越战回忆录

    作者:享利基辛格

    《基辛格越战回忆录》是大外交书系之一。基辛格继《大外交》后的又一部力作结束越战的谈判是基辛格外交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章,他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基辛格首次披露越南战争期间国际国内政坛内幕。他亲身经历了和北越代表团旷日持久的艰难而令人感到挫败的谈判,参与了谈判中的每一次重大决策的制定。其间,国际风云迭起,国内矛盾重重,基辛格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写下他外交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笔,为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外交财富。 基辛格不仅是《基辛格越战回忆录》所述事件的中心人物,也是一个一流的学者和天才散文大师,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缜密的文风在《基辛格越战回忆录》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书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再现了许多国际重要的政坛人物——约翰逊、尼克松、戴高乐、胡志明和勃列日涅夫等的个性特征,他们曾经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中国触动

    作者:张维为

    30年来,张维为教授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1980年代第一次出国感受到的震惊,到今天在海外随处可见的“中国热”;从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参与国事访问,到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者参加国际交流,作者力求从一个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来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特别是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热点问题,再尖锐的问题,也不回避。 中国崛起触动了世界。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发展,对于国际问题的认知,应该在汲取世界智慧的同时,也用自己的价值观加以检验,用自己的话语加以论述,客观自信地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的世界。

  • 大国游戏

    作者:井底望天

    建国60年后的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已不同往日,正在以个强大的负责任的大国姿态融入世界,而所扮演的角色也日趋重要。尤其在此次金融危机之中,世界看到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与欧美等世界主要国家一起重构新的世界秩序。新中国的实力积累,不能简单等同于经济上的成就,大国、强国应该在政治、文化和道德上对整个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一个成熟的、有理解力的、独立的、克制的社会心态,应成为中国未来的目标方向。 自2008年以来,国际环境出现了很多引人注目的变化,在机遇增加的同时,挑战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归纳起来,国际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国际安全中的热点问题多数有所缓解。第二,金融安全和各种非传统安全的问题突出。第三,若干同中国关系密切的国家,国内政局发生较大变化,牵动着国际政治的变化。第四,中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外部挑战。 在上述日新月异的复杂国际环境下,蓄力60年后的中国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崛起?大国血酬游戏下,全新的中国即将出手!世界政经博弈中,今非昔比的我们如何该出招?研究国际问题的中国学者有哪些观察与思考?本书提供了部分答案,希望借此引起相关部门和普通百姓对中国当前所面对的国际局势的重视,并以抛砖引玉的方式提供一些颇具参考价值的建议。 作者以其固有的独特视角,提供了关于世界形势、全球格局的发展趋势、大国关系以及中国的相应战略与对策的最新观察和思考,作者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视野,通过严谨的论证和理性的探讨,对中国崛起进程中的国际关系、地缘环境、政治改革、文化软实力、市场化困境等宏观和微观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以生动的笔触、简洁的文字、富有激情而中正理智的思维,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和应对之策,并由此展开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入思考。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基于“为中国策,为大国谋”的宏大思想,在此献上一个中国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展望和祝愿。
  • 我的应许之地

    作者:【以色列】阿里·沙维特

    《我的应许之地》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以色列建国史,也是百年来犹太民族的奋斗复兴史。作者阿里•沙维特以自己家族故事为引子,通过亲身经历、深度访谈,历史文献、私人日志、信件等,通过一个个扣人心弦的个体故事,试图描述出以色列的全景大历史,以引出更深层次的以色列国家思考,并对中东地区的纷争渊源进行了历史性梳理。 《我的应许之地》从作者的曾祖父写起,这位犹太复国主义者是一位英国绅士,1987年却果断横跨地中海走向圣地,意识到这即将是本民族的未来之路;20世纪20年代一个怀理想主义的年轻农夫,自他的阿拉伯邻居处购入了土地种植雅法蜜桔,用汗水在不毛之地培育出富足繁荣;二战时期德军将至,具有先知使命感的古特曼,率领青年人攀登历史废墟马萨达,激励他们心中强大的犹太复国主义精神;1948年在吕大驱逐的悲剧性的一幕中,全城老小在流泪中背井离乡、渐行渐远;我们看到了二战后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们,在应许之地辛勤地建设这个荣耀之国,并努力将孩子们培养成真正的新以色列人;60年代纵横捭阖的以色列政治家们,在艰难局势中,顽强推动了绝密的以色列核计划;1973年赎罪日战争的惨痛,令举国反思以色列的未来在哪里;以及今天引领世界潮流的互联网以色列新兴企业,还有在那些特拉维夫蓬勃发展的俱乐部里纵夜狂欢的青年男女…… 今天,以色列人是赢得了最终胜利?还是深陷巨大危机,精神力衰退?他们能否复兴和救赎自我,挽救深爱的应许之地?在百年来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悲喜剧中,《我的应许之地》为这个生活在流沙之地又充满活力的弹丸小国,完成了一部当之无愧的以色列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