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国际关系

  • 伊斯蘭國

    作者:派崔克.柯伯恩

    快速竄起的伊斯蘭國,佔有的領土已逾7個台灣大 它已經不只是個「恐怖組織」 而是一個──真正的「國家」! 《獨立報》駐中東逾35年資深記者 派崔克.柯伯恩(Patrick Cockburn)的第一手資訊 全球搶先發行! 伊斯蘭國(IS/ISIS/ISIL)的前身是伊拉克基地組織。 賓拉登死後,他們迅速發展。現在的伊斯蘭國,殘暴得連基地組織都必須與其劃清界線。而他們的領土,也在短時間內擴張逾7個台灣大,比英國還大,領有六○○萬人,有能力對外銷售石油,每天進帳二○○萬美金,甚至有稅收體系──儼然是個真正的國家。 ◎伊斯蘭國能在2014年立國,要謝謝美國 如果沒有美國送武器給敘利亞所謂反阿塞德組織,ISIS也拿不到美軍最精良的武器。若不是美國與「溫和派」互通聲氣,ISIS也無法掌握美國動向。 在美國的支持下,伊拉克成立了世上少有的腐敗政府,把人民逼去支持ISIS。美國資助伊拉克41.6億美金建立35萬大軍,不但餵飽貪官,還敗於ISIS六○○○人,直接奉送石油大城摩蘇爾!伊斯蘭國之所以成長、茁壯、建國,怎麼能不謝謝美國? ◎送桶瓦斯到巴格達,要1萬美元 過去的伊拉克,給人的印象不外乎海珊、石油與專制政體。而美國從海珊手裡「解放」伊拉克以後,現在的伊拉克,不但政府腐敗,連軍紀也一同敗壞!一位伊拉克退休將領對現在伊國軍隊評語是:「貪腐、貪腐、貪腐!」 貪腐,讓伊拉克人當兵要付錢、升官要付錢,連期滿出獄都要付錢!國家的軍隊變成純粹的投資人,35萬大軍+65萬警察,加上41.6億美金的經費,打不過ISIS的6000人。而伊拉克的墮落,也成為ISIS壯大的溫床,中東國境崩潰的前奏。 ◎沙烏地不是當美國的友邦?怎會是恐怖組織的金主? 空襲敘利亞!警告ISIS!沙烏地阿拉伯這位美國的盟友,並肩作戰的夥伴,其實也與九一一事件有關,而且從未被究責?不只是ISIS,沙烏地阿拉伯還是基地組織的金主,中東諸多激進組織、反抗運動的參與者、指導者! 聖戰、阿拉伯之春、反恐戰爭,沙烏地阿拉伯通通有分!為什麼?而又是什麼原因,讓沙烏地阿拉伯緊急剎車,轉向美國一起「反恐」?而若是──轉向已經太晚,又會造成甚麼樣的影響? ◎反恐戰爭全面潰敗,伊拉克即將消失? 二○○三年,美國推翻海珊政權。然而,換來得卻不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而是一個分崩離析的伊拉克。ISIS,一個「恐怖組織」,不但已經擊敗美國支持的伊拉克政府,並幾乎已經獨立建國。 美國、沙烏地等6國聯手空襲-─也無法遏止ISIS的腳步! 是什麼樣的誤判,導致美國徒耗人力與財力,最後只能黯然撤離伊拉克?而美國與「盟友」的作為,看似聲勢浩大,卻攔阻不了ISIS──原因又在哪裡?而在反恐戰爭全面潰敗後,我們即將面對的,又是什麼樣的中東新局勢? ◎石油重鎮摩蘇爾四天就淪陷的第一手觀察-出版前緊急追加,全球搶先曝光! 透過公然殺害記者、並將影像透過網路傳布到全世界,ISIS成功打造自己的恐怖形象!以至於在二○一三-二○一四年間,幾乎沒有完整的伊拉克資訊進入西方世界的主要媒體當中。 也因此,石油重鎮摩蘇爾的陷落讓西方世界陷入一片靜寂。大家都嚇壞了──摩蘇爾是怎麼陷落的?這可是伊拉克第二大城,伊拉克的石油命脈!到底發生什麼事? 作者派崔克.柯伯恩(Patrick Cockburn)是英國獨立報的資深記者,駐中東超過35年。本書不但獨家搶先披露的完整紀實,作者並深入紀錄摩蘇爾人對此的反應與想法,由此觀察ISIS的興起,究竟對伊斯蘭世界投下一個甚麼樣的震撼彈。 ◎英國《獨立報》駐中東35年資深記者,中東第一手資訊! 本書作者派崔克.柯伯恩(Patrick Cockburn)目前是獨立報(The Independent)的資深記者,駐派在中東已達36年。經歷過海珊崛起、波灣戰爭與伊拉克戰爭,到伊拉克後海珊時代的貪腐伊拉克,柯伯恩不但深入險境,也透過各種管道汲取各種消息!根據內文,他知道九一一的國會報告被刪除二十八頁,抹去沙烏地阿拉伯在九一一事件當中的足跡。他從伊拉克的高階將官處探聽消息,確認摩蘇爾戰役為何百萬大軍敵不過6000人。他直接與聖戰士對談,還原中東局勢的真正面貌。 名人推薦 ★前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研究員、民進黨祕書長 吳釗燮 ★作家﹑國際政治評論員 陳婉容 ★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趙恩潔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劉必榮 聯合推薦(以上按姓名筆畫順序排序)
  • Democratic Militarism

    作者:Jonathan D. Caverley

    Why are democracies pursuing more military conflicts, but achieving worse results? Democratic Militarism shows that a combination of economic inequality and military technical change enables an average voter to pay very little of the costs of large militaries and armed conflict, in terms of both death and taxes. Jonathan Caverley provides an original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public opinion and international aggression, 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evidence from the late Victorian British Empire, the US Vietnam War effort, and Israel's Second Lebanon War. This book undermines conventional wisdom regarding democracy's exceptional foreign policy characteristics, and challenges elite-centered explanations for poor foreign policy. This accessible and wide ranging book offers a new account of democratic warfare, and will help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Proposes a new argument about when the average voter supports war Shows an original link between economic inequality and military aggressiveness Supported by a wealth of anecdotal, statistical, and case-based evidence
  • 中国的崛起与亚洲的势力均衡

    作者:(美) 凯勒 (Keller,W.W.)

    本书是一本汇集美国众多中国问题专家的研究成果的合集。在中国的崛起这一专辑中,各位学者从经济,政治,外交等角度研究了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在亚洲的势力均衡这一专辑中,各位学者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亚洲的政治,经济,安全和国家关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书中各位作者对中国崛起及其影响进行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外学者和政策制订者对中国和平发展所持的观点,从而为我国的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 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

    作者:亨利·基辛格

    《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内容简介:现在全球经济体系特有的危机和惊人地增长率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自1980年以来,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每一次危机都比前一次更严重,更具有向他地区蔓延的危险性;每一次危机都在其高峰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迅速制服,每一次危机都显示,国际经济体系也许并不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但却具有恢复活力的能力。
  • 为世界定规则

    作者:[美迈克尔·巴尼特,[美]玛莎·芬尼莫尔

    本书作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国际组织,视之为一种官僚机构,把它们当作具有独立实体地位的行为体,从而对它们的性质、行为偏好、能力、特征和权威性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希望能够籍以帮助学者们解决一些规范性的问题。本书理性地认识到了国际组织的两面性,作者花费长时间进行研究,并积累了大量事实,试图构建一种研究国家组织的方法,让人们正确地认识国际组织,并恰当地运作国际组织。在作者的研究理论基础上,本书重新解释了争论激烈的国际的三个活动领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利用其专业知识和权力对国家经济的渗透;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署在重新界定难民定义和对遣返的决定上所发挥的作用;联合国安理会对卢旺达种族屠杀的不干预决定。
  •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作者:亚历山大·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新1版):利用哲学和社会理论,《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发展了一套将国际体系视为社会建构的理论。亚历山大·温特阐明了建构主义方法的中心主张,提出了结构的和理念的世界观,与构成多数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基础的个体主义和物质主义截然对立。他建立了国际政治的文化理论,将国家视彼此为敌人、对手还是朋友作为基本的决定因素。这三种角色是由无政府文化塑造的,分别被描述为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无政府文化是国家持有的共享观念,影响了国家权力的意义和国家利益的内容,并由此产生了国际体系的行为趋势。《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描述了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发生结构变迁的四种驱动因素——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并将这四种因素同资本主义和民主在西方康德文化出现中的作用联系在一起。
  • 第二次机遇

    作者:(美)布热津斯基(Brzezinski,

    本书作者秉承一贯大开大阖的战略气度,剖析了冷战后从老布什、克林顿到小布什三任总统15年来在美国对外战略的构想和实践中的经验得失,“就历史当下时刻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战略性结论和根本性指导,以启发未来的美国总统们”。
  • 超越国际关系

    作者:王义桅

    《超越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解读》将哲学解读、政治解读和文化解读,通称为文化解读——显然前者是小文化,而后者是大文化的概念。解读的结果,是超越国际关系本身;因为任何在原有概念基础上的建构,即便在批判基础上进行或新创范式,仍然是停留在同一大时代背景下的研究。国际关系理论五彩缤纷,然而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三大范式:回归古典、回归现实、回归自然,对应了国际关系研究的三大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自身维度。所谓回归古典,主要是回归古希腊、古罗马或文艺复兴等时期的西方经典概念、经典问题和经典理念,如民主和平论对康德永久和平的继承;所谓回归现实,是对现实世界变量的补充,如软权力理论对信息时代的把握;所谓回归自然,是还原西方作为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性概念本质,以此探讨多元世界里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产生的合理性、合法性与合目的性问题,这是传统国际关系研究所忽视的。回归古典,要求我们对国际关系进行哲学解读,认清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回归现实,要求我们对国际关系进行政治解读,揭示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美国性);回归自然,要求我们对国际关系进行文化解读,还原世界的多元、自在状态。
  • 解構中國夢

    作者:沈旭暉

    本書透過研究中美關係、中國外交參與者及當代中國民族主義三者之間的互動,提出這個複雜的中國當代民族主義運動是一個非單一的、割裂的、由不同人物為不同目的而參與的運動,並會在不斷重塑和重構下伸延到鄰近地區。
  • 战略远见

    作者: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战略远见:美国与全球权利危机》认为,在危机时期,美国可以并且理应积极介入并起到领航作用。但要做到这一点,它必须解决其国内问题,制订能够回应其不同地区利益的战略。当今世界面临着权力危机,造成这一危机的原因包括:权力重心从西方快速向东方转移;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政治上纷纷觉醒;美国在国内和国际上的表现越来越差劲。这一危机对美国的利益、一些濒危国家的生存、应对核扩散和气候变化的共同努力,以及更广泛而言的地缘政治稳定均构成长期挑战。美国应该在欧洲促进更大和更广泛的团结,最终把俄罗斯和土耳其吸纳进更具生命力、更大的西方。在新东方,美国必须能够平衡和安抚该地区日益崛起的大国,避免直接军事介入亚洲大陆的冲突,同时维持与日本现有的联盟,并且巩固与中国在全球的合作关系。在这一动荡时期,美国应该继续在维持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如果美国不去重新深入评估其面临的挑战,它就不会取得成功。布热津斯基利用自己在外交政策事务方面无可比拟的专业技能,为美国描绘了一幅战略蓝图,鼓励其重振全球地位,促进21世纪的和平。
  • 竞赛方案

    作者:布热津斯基

  • Social States

    作者:Alastair Iain Johnst

  •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之蓝色战略

    作者:王伟

    【编辑推荐】 时政类图书旗舰之作,把领海问题彻底摸清楚! 杨锦麟、江晓原、张鸣联袂推荐 紧扣东海南海时局,钓鱼岛、黄岩岛……系列问题一网打尽 作者王伟再度出击,倾力打造第三册,独家披露大量真实案例与经济数据,一本书厘清南海局势、钓鱼岛争端、美国军事霸权格局、中国航母设想、中国国家安全新战略…… 彻底看懂新闻背后的真实内幕,彻底看清世界政治大棋局 【内容简介】 学者王伟用大历史观的视野,从地缘的角度结合海洋热点,逐层剥离隐藏在南海、东海岛礁纷争背后的美国阴谋,将复杂多变的我国周边的海洋问题全景呈现出来,带我们了解其形成的由来以及未来走向。 【名人推荐】 这本书是观察世界、了解世界格局的第三只眼睛。 ——杨锦麟 香港卫视执行台长 理解今日的世界格局,是为了开创明日属于中国的新格局。 ——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世界格局是个很俗的词,大学里国政专业的人老是讲,但却讲不过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司机会讲,但讲不出道理。第一次听人讲格局,讲得这么通俗、这么有趣,用经济学和军事原理,把世界格局和海洋全貌讲得津津有味。 ——张鸣 人民大学教授 放眼看世界,花精力去了解世界,有了解才有客观实际。 ——曹景行 新闻时事评论员 世界格局不再只是国家领导关注的热点,今天的平头百姓也可以从中发现格局演变带来的经济动向,为自己的财富安全打出提前量。 ——刘兵 清华大学教授 有形无势,不知所向;有是势形,不知所云;形势相济,方可明察天下。阅读本书,启发良多。 ——刘戟锋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读完本书,世界的全貌、海洋的纷争就在你的面前! ——张宇清 《世界新闻报》总编
  • 美国处在十字路口

    作者:弗朗西斯·福山

    《美国处在十字路口:民主、权力与新保守主义的贵遗产》探讨了小布什政府外交政策基石,新保守主义的思想渊源及其原则,深刻剖析了基于新保守主义原则之上的现行外交政策和理论如预防性战争、美国例外论与国际合法性、社会工程与发展问题等与现实世界的不协调性,作者为美国外交政策开出了另外一付药方,认为美国需要借鉴中间路线政策,在运作方式上采取更为现实主义的做法。
  • 权力政治

    作者:马丁·怀特

    马丁·怀特是国际关系英国学派,亦称国际社会学派第一代的领军人物。在《权力政治》一书中,怀特以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国家体系”的基本概念、古希腊和波斯的国家体系、当代国家体系的地理和时空界限以及国际主权要求的合法性做了系统、经典的阐述。怀特认为,国家体系是由共同的文化传统维系的,在这个体系中,行为体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基于共同的利益、价值观念和历史经历的互动关系,这也是他所一再强调的国际政治恒久的根本特点。在怀特关于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和革命主义三大国际关系思想传统的著作中,这种国际社会的特点得到更全面的阐释和扩展。《权力政治》的现实意义在于,怀特这种高度重视文化、价值取向、规范理念、历史经验的国际社会学说为后人对国际关系进行哲理性的思考,尤其对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流派的理论构建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也为认识和理解国际政治体系的本质及深层要素提供了参照。
  • 革命与世界政治

    作者:哈利迪

    本书探讨了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两百多年里革命运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作者在研究了革命者的言行,国际因素对革命国家及革命自身命运的影响后,对现在仍在流行的种种解释革命的理论一一进行了评说。  作者认为,革命者胸怀理想主义抱负,为扫除人间不平事,建立起不同于以往“旧秩序”的新体制。他们不方面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和巩固新体制,需要支持其他落后国家的革命运动。另一方面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又有必要与其他发达国家发展经贸往来。这就导致了革命政权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性。随着革命激情的谈化。发展经济水平的呼声的高涨,外交政策重点由追求理想向注策现实转化,不再号召“输出革命”,而是争取在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作者断言,在全球化时代,虽然有利于大规模革命发生的国际因素大大减少了,但是只要人类仍然面临不平等和处于被支配地位。对既有现状的激进抵制就不可避免。
  • 世界舞台上的国际政治

    作者:(美)罗尔克 编

    该书为美国高校著名国际政治教科书,一版再版,这是第九版的译本。它从世界事务和国际政治对读者生活的影响着眼,按照“传统道路”和“新的道路”两条线索,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当代国际政治的诸方面,综合了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和环境等,重点讨论了国际冲突与和平合作的问题。全书写作采用散文体,近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语气,极其通俗易懂,尤其对专业术语进行细致的解释,同时也开列了大量参考文献以供进一步阅读。这是一本特色鲜明的国际政治教材,也是一本极好的国际政治入门读物。
  • 权力与相互依赖

    作者: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

    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最初由该领域两位最负盛名的学者写就,它为人们理解当代世界政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途径。这本书构造了一种看待世界政治的途径,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政治以及制度化合作的模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保留了现实主义对力量和利益的重要地位的认同。 1977年本书第1版的面世,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挑战现实主义理论霸主地位的开始。自此以后,它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该书于1989年重版,由两位学者增加了对批评的回应。1992年我国曾出版过第1版的中译本。2001年第3版面世后,由青年学者门洪华翻译成中文本于2002年出版。在第3版中新增加了两个章节:第九章力量、相互依赖与信息时代对新技术的影响作了探究;第十章力量,相互依赖与全球主义则对全球化与当代世界政治的关系进行审视。 对21世纪的中国学者,公民和决策者而言,本书确实提供了第二副眼镜,透过这副眼镜我们可以更清晰,更 好地专注于认识复合相互依赖,相互依赖与权力相结合的更为宽泛的模式。 ——罗伯特·基欧汉《权力与相互依赖》中文版序言
  • 柏林1961

    作者:[美]弗雷德里克·肯普

    两个棋手的数次对弈 决定了一个民族近三十年分裂的开始 柏林墙倒塌25周年纪念 2011年《经济学人》历史类最佳图书 大西洋理事会主席弗雷德里克·肯普 宏篇巨作 1961年,赫鲁晓夫把柏林叫作“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一年后的古巴导弹危机被广泛讨论,但1961年的柏林危机在塑造冷战格局上却更为关键、更为凶险。美苏两方如此近距离地荷枪实弹、列阵对垒,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一次失误、一个头脑发热的指挥官——核大战的触发就在瞬息之间。一方是未经试炼的美国年轻总统,他还未从猪湾事件中彻底脱身;一方是苏联总理,被中国人、东德人还有苏联政府中的强硬派包围。随着重要的党代会的临近,他知道,柏林的危局不但关乎苏联帝国的兴衰,更关系着他本人在克里姆林宫的权位。 一方从不试图理解另一方,双方都极力掌控局势。如此,一周接一周,危险步步滋长。 基于大量文献和采访,辅以新颖而惊人的洞察力,如戏剧一般的写作手法,本书以一种对20世纪历史的关键事件——这些事件对于21世纪的我们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地缘政治格局变迁,我们轻易地忘记了冷战中最恐怖、最危险的一次危机。那时美国和苏联的坦克近在咫尺,剑拔弩张。《柏林1961》情节紧张,引证丰富,发人深思,为今天提供了诸多教益。——亨利·基辛格 这是最好的历史写作。肯普娴熟地剖析了冷战时期东西方最为重要的一次战略对抗,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到冷战的复杂性。——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 真是绝好的一出戏!1961年柏林的对峙是冷战的转折点,远比古巴导弹危机更为重要,更富启示。这是一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两个魅力型领导人基于误读的碰撞,到今天依然发人深省。肯普引人入胜的叙事是文学与学术结合的典范。——沃尔特·伊萨克森,《爱因斯坦传》《富兰克林传》《乔布斯传》作者 弗雷德抓住了一个非凡的故事,这个戏剧性的故事造就了二十八年的世界秩序。《柏林1961》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在危机四伏、变幻不定和进退两难的当今世界局势中,具有借鉴意义。——查克·哈格尔,美国现任国防部长 弗雷德里克·肯普用生动的描述、机敏的分析以及严谨的研究为冷战中关键而危险的一页提供了新的洞见。他将徘徊在核战边缘的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又带回到我们身边。——斯特罗布·塔尔博特,布鲁金斯学会主席
  • 文明冲突、恐怖主义与宗教关系

    作者:周展

    当代恐怖主义问题的凸显与全球化进程关系十分密切,它不仅带有鲜明的全球化特征,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是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冲突”和宗教关系的产物。《文明冲突、恐怖主义与宗教关系》以述评的方式分别介绍了近几年国外较有影响的9部学术专著,这些著作围绕恐怖主义、宗教和政治问题,从不同角度努力寻求各自的解决方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明冲突、恐怖主义与宗教关系》对国内学术界无疑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