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电影理论
-
弗朗索瓦·特吕弗
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电影成就举世公认。21部长片,在许多影迷心中,部部经典。五十二岁的人生,他把自己献给了挚爱的电影。弗朗索瓦·特吕弗是怎样一个人呢?外界历来有种种的猜测与误解。他本人在世时也一直有意无意保持着神秘。只是在又一部的电影里,他隐约描绘着自己生命的轮廓,如安托万·杜瓦内尔这个人物(让-皮埃尔·莱奥扮演的《四百下》中的少年、《偷吻》中的青年、《夫妻生活》中的新郎),以及其他影片中的人物《美国之夜》中的电影导演费朗、《男人爱女人》中的勾引者贝特朗·莫拉纳、《绿色房间》巾将生命献给死者祭坛而自己却未受到安慰的朋友朱利安·达维纳。而现实中的弗朗索瓦·特吕弗,个性更为复杂,要全面地了解他,有必要写作一部传记。弗朗索瓦·特吕弗的众多朋友提供了大量证据,他本人也遗留下数量惊人的私人资料;基于这些丰富资料,本传记揭示了弗朗索瓦·特吕弗多姿多彩的一生。 《弗朗索瓦·特吕弗》是一部值得仔细品读的传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为一位敏感热情的电影人写的传记。本书首版由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出版于1996年,曾获1997年法国《她》杂志女读者大奖(文献类图书),以及1997年法国电视二台奖(论文与文献类图书)。《弗朗索瓦·特吕弗》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法国伽利玛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了修订版(《弗朗索瓦· 特吕弗》的简体中文版系根据修订版翻译)。 -
超越套路的剧作法
反抗传统,创立风格 《蓝色大门》导演易智言&《海角七号》监制黄志明等联袂翻译 本书为长期圈囿于各种狗血俗套、立志于找到全新创作方向的编剧提供了一次绝佳的冒险之旅。作者采取了欲破先立的讲授方式,详尽剖析了好莱坞传统三幕剧式结构、类型、角色、基调和叙事手法,再以极具针对性的方式逐一加以改良和革新,层层打破古典主义的围困,为我们推开电影剧本创作的另一扇大门。 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当今如潮的商业类型片时,本书所提供的方法,例如在三幕剧式结构中减少一幕,给你的角色来点致命的缺陷,将科幻片混合恐怖片元素,在黑色电影里加入反讽的调料等,非常行之有效。只需要稍稍逆转一下你头脑中那些一成不变的万用套路,便可发现在剧本创作的重重迷宫中,随时都能找到全新的视角。希望这本书能解救你陷入瓶颈的创作,并帮助你建立独具个性的编剧理念,想象力也许就在拐角处。 ---------------------------------------------------------------- 这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编剧书,尤其是对那些反好莱坞、但不知为何反的“进步分子”;尤其是对那些拥好莱坞、但不知为何拥的“保守人士”。翻译这本书应该是回台湾五年来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蓝色大门》导演,台湾著名电影人易智言 从编剧着手,这本书言简意赅地将剧本的结构、角色、戏剧情境、对白、类型部分做引介提示,并且鼓励各种创意突破。其虽然偏重好莱坞主流影片的勾勒,但是所有的例子都耳熟能详,提供最基本的编剧思维方向,是管窥编剧创作相当基本的入门书。 —— 华语世界重要电影人,金马奖主席焦雄屏 -
通向电影圣殿
本书对世界著名电影大师爱森斯坦, 卓别林, 夏衍, 黑泽明, 雷乃, 希区柯克, 贝尔托卢奇等人的代表进行了介绍与研究。 -
电影的意义
电影的意义,ISBN:9787534365089,作者:(法)克里斯蒂安·梅茨(Christian Metz)著;刘森尧译 -
电影摄影:理论与实践
本书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电影摄影方面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实例的讲解,还有实例背后原理的详实说明。让摄影者明白规则是什么、什么时候可以适当的打破它。通过大量的实例、插图、图表揭示了一个电影制作的真实世界。因其专业性和权威性,被业内人士誉为“摄影圣经”。 ★ 为摄影师和导演进行影像制作。 ★全彩、大开本,大量剧照及图表,生动展示摄影所需的方方面面技巧。 ★内容丰富而全面,被业内人士誉为“电影摄影圣经”。 ★摄影入门和专业学习者的经典必读。 摄影艺术一词由希腊语“编写动作”衍生而来,代表了电影创作的本质。无论你使用胶片、录像带、数码或高清拍摄,这一点都是相通的。它是摄影师和导演的工作指南,两者都有相同的基本任务:用摄像机讲故事。本书将讨论导演们必备的摄影知识,以及摄影师们必需的导演知识,为电影艺术的各个方面以及各种拍摄方式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指南。 本书将从基础概念、摄影手法和技术问题入手,以大量图片和全彩印刷的形式,剖析电影摄制中的技术要求是如何转换为影片视觉表情的。本书旨在加强导演和摄影师之间的交流——这是任何一部伟大影片和感人故事的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用《电影摄影:理论与实践》中的技巧和知识,你将学会如何驾驭视觉媒介的力量。 -
战争与电影
摄影机早早就在美式战斗机的机枪枪管上方安扎下来,用于捕捉目标,用于正式确认敌人被击败的状况,之所以会有这一情况,原因乃在于,从一开始,在瞄准行为中,在步枪的窥测式瞄准具中,在远射火炮的平行瞄准镜中,武器的功能就与瞳眸的功能相混淆在一起。另外,1858年纳达尔首度发明从热气球上拍摄照片,1882年马雷发明连续摄影枪,“一战”期间对于航空拍摄及其译读的系统性工业化,这种种都显示出,以整个地区为范围而实施的摧毁战具有着电影的维度,也就是说,一片风景处于不断震荡之中,必须通过连续的摄影定格来随时加以重建,以电影的方式对各个不确定地带进行跟踪,在此,胶片取代了战区地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舞台的改换。伴随着夜间空袭,探照灯与照明弹的使用,袭击忽然间变成了一整场的特技效果,变成了投放在大气层中的映射,旨在混乱一群受惊民众的心灵。在这种投映中,音声与光亮都带有惊人的强度,随之,便是原子之光将两座城市的影像加以过度曝光。自从这昏蒙的一天之后,战斗中的照明便转化为间接式的,从此,一切都在阴极显像屏的弱光中游戏。这是影像的战争,系列的镜头画面涌现于屏幕之上,是末日威胁的信号,是热核弹头导弹的警世兆示。 《视觉机器》(La Machine de vision)一书的作者保罗•维利里奥,在这部新著中,提出了战争的感知领域这一问题,探讨军人们以何种方式掌握了对于电影技术的运用,凭之而无休无止地组织与重新组织那致命之对决。 有两类哲学家,一类哲学家让自己沉浸在过去之中,让过去作为现在的遗产和教训而存在;另一类哲学家则紧紧地盯住现在,并将现在作为预言未来的种子而对待。保罗•维利里奥显然是属于后一类哲学家。在他看来,未来的可能性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和机器——而不是制度和观念——的变革上面。这使他完全偏离了观念史的路径。显然,这是麦克卢汉和波德里亚式的传统——尽管他和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战争与电影》,这部维利里奥的代表之作,足以表明这个时代最重要预言家的不凡洞见。 ——汪民安 -
香港电影百年
这是影人、影评家、影迷共同献给香港电影的一份厚礼,既有从上世纪到今天,电影工业每一年的忠实记录,也有邹文怀、徐克、许鞍华、王晶、王家卫等众多影人的私家记忆,更有名家力荐的百部最佳电影香港电影。 -
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
本书尽情思想着。思想是它的追求。这种思想不是高深莫测的理性体系,而是思想的灵动与跳跃,有时是思想火花的一闪一闪,但是散点成线,就构成全书的思想航标。比如,关于作者电影的个人风格,王方是这样概述的:这些十分个人化的影片,总是提出问题一向作者自己提问,也向观众提问,可是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无法回答的,只会引入更复杂,更矛盾的问题来。事实上,这也是电影作者们的乐趣所在。这个概述是精到的。电影作者与作者电影,他们共同的思想逻辑与艺术表达,从来不相信人性与人生是有标准答案的。所以他们只是顽强地向人性隧道深处开掘着,不想给人们种种貌似真理的谬误。其实,个人的人性常常蕴涵着人类的人性。个人就是世界。 本书尽情描述着。王方愿意思想,但是不愿冥思苦想。她常常把理性思想的成果给予形象的命名后,就转到自己所喜欢的感性描述中去了。理性是收敛式的概括,需要性情的严肃和严谨。描述是挥洒性的抒写,可以让思想与个性飞且翔着。王方喜欢自由思想着与思想着并自由表述。这就形成了本书的写作风格或个性。她几乎把所有的兴趣放在“个人”和“个案”上面,不刻意把个别概括成一般,把个人概括成群体,把感性概括成理性。描述是片段式,用近可能的节俭笔墨描述每个导演的艺术个性与生活细节;描述是有意义的,在描述背后,她总是捎带出他们或她们的种种追求和这种种追求给予人们的启迪。描述是富有情感的。你可以感受到作者是熟悉和喜爱着笔下的这些导演与影片的,并在字里行间表现出真诚敬意。对于那些探索者,无论是屡战屡胜或屡败屡战的,人们都应该保持这般敬意。随意甚至信口开河地评价艺术的成败和成败的艺术家,已经成为时下的时尚,成为批评者保持居高临下虚拟优越的扭曲心理。 可以说,这是一本有意味的书。它把大量在“作者电影”群落中活跃的导演和他们的代表作,以及由此蕴涵的精神价值,逐一亮相在读者面前,让读者逐一检阅,构成了了解并理解他们或她们的思想与艺术的地图。同时,它也保存着作者自身丰富的思想见解与生动的个性书写。好的写作,应该成为作者思想与个性的亮相。这就成为本书的亮点,也成为好看好读的理由。 -
音效圣经
《音效圣经:好莱坞音效创作及录制技巧(插图版)》涵盖了从音效设计、录制到后期制作的各个环节。作者以诙谐幽默的语言,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系统阐述了技术设备、拟音棚建设等基础内容,还有“录音十诫”、“拟音的艺术”、“声音剪辑十诫”等音效设计制作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尤其是“音效百科全书”一章,作者把行业中的秘密一一揭开,毫不藏私地把各种音效录制技巧、方法巨细靡遗地呈现给读者。《音效圣经:好莱坞音效创作及录制技巧(插图版)》内容严谨却不教条,具备非常强的可操作性。音效设计制作及相关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和电影爱好者可以从《音效圣经:好莱坞音效创作及录制技巧(插图版)》中得到弥足珍贵的经验,并对好莱坞电影的音效制作行业有更为生动而深刻的认识。 -
导演的摄影课
ASC摄影大师工作经验首度公开 面向导演和摄影师的UCLA精品课程 本书旨在讲授导演需要了解的摄影知识,明确摄影师的职能,让彼此能达成专业且富有创造性的合作。作者以电影制作的具体流程为基本结构,引证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各位大师及著名导演的工作经验、创作研讨会记录、专题访谈,对如何选择摄影师、怎样将剧本翻译成视觉形象、怎样为影片设定恰当的视觉风格和色彩基调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拍摄格式等导演和摄影师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指导。 本书每章末尾都附有详实的具体建议,以《色,戒》《神枪手之死》《英国病人》《血色将至》等摄影佳作为案例,并收录了大量剧照、故事板以及绘画和平面摄影作品等视觉参考。 -
现代电影美学
《现代电影美学》现为巴黎第三大学电影专业教材。四位作者分别是巴黎第三大学电影美学教授雅克·奥蒙、米歇尔·玛利、马克·维尔内和《电影手册》编辑阿兰·贝尔卡拉。 本书涉及符号学、叙事学和精神分析学等电影研究新学科,涵盖了雨果·门斯特伯格、贝拉·巴拉兹、谢尔盖·爱森斯坦、安德烈·巴赞、让·米特里、罗兰·巴尔特、克里斯蒂安·麦茨等电影理论大家的重要思想。 本书超越了时间的局限性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不仅是对已发生事实的归纳总结,更是对于未来的指导和预言。 -
想象的能指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是世界著名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理论集,他以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和模式为依据,结合电影符号学,全面解释了电影机制主体观看过程和主体创作过程的心理学,是第二符号学诞生的标志,也是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代表作。他的电影符号学已被公认达到了世界电影理论的颠峰。 -
电影摄影照明技巧教程
学会“以光线写作”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照明技巧课程全收录 ---------------------------------- 作者将课堂上的讲述内容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将定义概念和经典影片实例结合起来,还将他本人多年积累的摄影和照明经验,用简易的图例、简单的语言叙述进行表达。本书不但可以作为摄影系的专业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泛学习电影专业的基础学习教材,还可以作为导演、美术等其他相关专业的辅助教材。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会长 张会军 ---------------------------------- ★ 取材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摄影照明技巧课程 ★ 理论和实践并重,整体和细节统一 ★ 收录丰富的电影剧照、灯位图、技术分析图示等,使读者一目了然地掌握光线结构 ★ 胶片和数字对照说明、相互启发。并对当下前沿如绿幕布光等也有详细阐述 ---------------------------------- 本书取材于作者几十年的课堂教学经历,结合其本人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地从电影摄影和布光的基础以及布光思路讲起,对实景、日景和棚景中的具体布光方法进行了细致阐述。全书秉承“以光线写作”的基本原则,从整体的光线设计到细处的重点难点均有所涉及。书中引用大量具体影片,细致分析了其镜头和照明范例,并结合灯位和技术分析图示,将照明纳入了摄影整体的技术体系。其论述生动、清晰,往往独辟蹊径,对电影教学和创作实践均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
电影导演论电影
本书论述了世界电影史上最著名且最具个人风格的导演,是对电影导演的作品和他们 的电影理论之间的关系的一个系统考察。 本书分为四部分:理论家理论;现象与影像,现实与书写;电影机器与社会作用;电 影艺术与创作。作者认为,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许多导演都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这些理 论,根据它们的系统化、创新和扩展程度的不同,也会显得大相径庭。但希区柯克、帕索 里尼、布莱松等导演本人及其作品已经成为这些理论的化身。 作者将导演们的理论阐述和他们的作品风格、模式两相比较,由此引出种种值得深入 探讨的电影问题。 -
电影讲稿
《电影讲稿》摆脱了一般电影教科书的叙述框架,从身体语言的丰富性、暧昧性和神秘性作为切入点,展开对银幕上的身体、运动、时间、空间、色彩、声音和文化无意识的解读,构建了一个新的电影叙述体系。新体系语涉100多部中外经典名片,均有别开生面的批评和阐释,特别是对中国近年出品的《德拉姆》、《英雄》、《青红》、《小武》、《天下无贼》、《横空出世》、《鬼子来了》等影片有新的阐释。全书图文并茂,行文富于诗意和哲理,附有插图200余帧。 -
视听(第3版)
开创电影声音理论新思维 认识声音构建的影像幻觉 电影声音及声音文化研究经典 最深入、最全面研究电影声音的经典著作 这是一本极具开创性的电影声音理论经典著作,从多个层面分析了语言、声响、音乐等各种声音元素如何赋予影像时间感、空间感,起到“增值”效果,重新考察了声音在视听媒体中的地位。米歇尔·希翁首先将声音从画面中彻底独立出来,提出了三种聆听模式,而后将重新定义的声音再次纳入视听关系中,由此得出:不论是在早期有声片中,还是在利用了最新声音技术(如杜比、THX)的电影中,许多观众认为自己“用眼看到的画面”实际上是由声音构建的幻觉。 本书收录了好莱坞著名音响设计师、剪辑师沃尔特·默奇特别撰写的精彩导读,从一线创作者亲历体验出发,探讨了希翁声音理论与电影创作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新版增订了100个声音概念,这是三十年来希翁对其理论体系最全面的一次梳理和总结。 尽管希翁追求一种连贯的理论,然而,也许他的理论最伟大的特征在于,它承认在这种连贯性之中并不存在圆满——总会有某些有关声音的东西“绕过我们,使我们惊诧”,而且我们必定永远不能完全地驯服那舞动的阴影和歌唱的灵魂。 ——沃尔特·默奇,好莱坞著名音响设计师、剪辑师 米歇尔·希翁是法国一流电影理论家,在声音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我没有看到有人能像他这样,在这个领域出版如此多著作,而且它们的质量都非常高。 ——阿兰·威廉姆斯,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 -
恋物与好奇
本论文集收录了劳拉·穆尔维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对象从《夏娜》(Xala)、《公民凯恩》(Citizen Kane)、《蓝丝绒》(Blue Velvet)等电影,到艺术家吉米·杜汉姆的装置艺术和女性主义摄影师辛迪·舍曼的摄影作品,涉猎十分广泛。 文集集中探讨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发展出来的恋物概念,及其与艺术文本的关联方式。劳拉·穆尔维在这里重返当代文化理论中纠结在一起的许多复杂问题,尤其是观看、幻想、理论化和历史变迁过程之间的联系。哪种言说方式可以表明“奇观社会”的特征?如何利用“好奇心“来解释大众文化的政治?这正是该文集试图解决的挑战性问题。 -
影片分析透视手册
本书主编张会军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教授.陈浥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院长、教授,王鸿海是美术系主任、教授。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专业基础课《影片分析》课程的教材,其中有关于《影片分析》的详细教程。书中以影片摄影造型为主要论述,同时有侧重地选择了一些电影理论分析。全书选片独特,并系统从电影制作专业角度分析了中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十六部。 《影片分析》课程已经成为北京电影学院本科生、研究生进入专业学习的一门经典课程,对于电影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具有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对相关大学影视专业、传播专业、文科专业的学生学习电影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是一本很有价值的电影专业教科书。 目录: 序 第一部分 影片读解教程、影片读解入门、影片读解教程 第二部分 造型读解 视觉流冲击——《天生杀人狂》分析 暴力中的情感表达——《杀手里昂》分析 英雄•史诗——《勇敢的心》分析 电影中的门道——《辛德勒名单》分析 爱情的悲歌——《西伯利亚理发师》分 心灵的震撼——《七宗罪》分析 黑暗的魅力——《搏击俱乐部》摄影分析 深宫中的人世沧桑——《末代皇帝》分析 浪漫的情绪——《我的父亲母亲》分析 第三部分 艺术读解 关于电影的电影——《后窗》分析 市场与类型——《喋血双雄》分 灵魂的舞者——《钢琴课》表演创作中的“限制”谈 换个角度看电影——《星月童话》分析 为欲望申述——《梦幻天堂》分析 女性主义的电影实践——《钢琴课》分析 电影中的印象主义——《霸王别姬》分析 何以玉成《香魂女》 -
电影语言
电影语言,ISBN:9787106006747,作者:(法)马赛尔·马尔丹 -
关于电影
科克托与查理·卓别林同时出生于1889年,所不同的是,卓别林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平民的家庭,而科克托则降生于巴黎一个富有的家庭,自幼便浸润于上流社会的氛围中。六岁的时候,科克托便观看了卢米埃尔兄弟早期的影片《水浇园斗等,并接触到了戏剧和马戏。他九岁的时候,父亲开枪自杀。父亲的死成了他一生都无法摆脱的魔咒,悲剧主题在他日后的创作中循环出现,死亡与血追随着他的作品,如《诗人之血》、《双头鹰》、《永恒的回归》、《俄耳甫斯的遗嘱》等。极具艺术修养的外祖父每个周末都带他去听音乐会,他因此发现了贝多芬、李斯特、瓦格纳等,音乐的熏陶对他一生的创造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尽管他涉足的艺术领域甚广,真正留下来的,或许正如弗朗索瓦·佩里耶所说,“还是他的电影”。他的艺术声誉主要来自于电影,他甚至被认为是法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他不仅与雷诺阿、布莱松等人齐名,更作为不受教条约束、进行自由创作的艺术家典型,得到戈达尔、特吕弗、雷乃、德米等后来的新浪潮年轻导演们的仰慕。 其实,科克托直到1927年才尝试电影拍摄,而这部与一些朋友一起拍摄的、题为《让·科克托拍电影》的16毫米影片已无处找寻。当诺阿耶家族在1929年底建议他拍摄一部动画片的时候,可以说,他对电影拍摄知之甚少。然而,他很快在电影里找到了实现自己梦想的新空间、新语言,最初的动画片最终在1930年变成了传世先锋派影片《诗人之血》。 如果说令超现实主义者们反感的《诗人之血》成了心理学家和电影爱好者感兴趣的典型,那么1943年拍摄的《永恒的回归》终于为他赢得了观众,这部以中世纪特里斯唐和伊泽的传说为原型的现代故事,重新燃起了他对电影的激情。而大获成功的《美女与野兽》则可以说是幻梦剧作中最杰出的一部影片。 科克托将电影作为表现自我的方式。他借古希腊神话中的诗人俄耳甫斯之名,唱出了诗人之歌《俄耳甫斯》和《俄耳甫斯的遗嘱》。他说:“《俄耳甫斯》曾经是我的‘总和’,我将我全部的生活都放了进去。”而“《俄耳甫斯的遗嘱》将是我对电影的告别”,“将是人们在船或火车消失之前挥动的手帕”。 于科克托而言,电影应该是以诗的形式来探索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他对于电影的独到见解,在《关于电影》一书里,有着详尽的论述。他向来强调电影的艺术性,将电影称为第十位缪斯,虽然年轻,但也应像其他缪斯一样拥有高贵的身份。他多次引用穆索斯基临死时惊人的预言:“未来的艺术将是那些会动的雕像。”会动的雕像即电影,电影即艺术。他厌恶以商业为目的的电影,急功近利使电影误解它作为缪斯的神圣使命。他崇尚黑白电影,彩色就像“吸引昆虫的假花”,将淡化电影的神话色彩,使电影里会动的雕像接近现实,变得庸俗。 科克托的影片通常曲高和寡,这也许与他对电影的艺术要求吻合。他希望电影能跟其他缪斯一样,做一只母螳螂,吞噬它爱的人,让爱人的作品代替爱人活着。伟大的艺术品通常在艺术家死后获得价值。科克托影片的价值,在电影史里才充分显现出来。应该不要忘记的是,科克托还为众多法国著名导演编写了剧本,其中就有布莱松的杰作《布洛涅树林里的女人们》。因此,这位诗人电影艺术家在法国电影里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