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电影理论

  • 双重生命,第二次机会

    作者:(美)因斯多夫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波兰裔著名导演,他的作品令人惊艳,充盈着道义的追问,揭示了掩藏在日常生活平静面纱下的一幕幕活剧。 本书是英语世界第一部关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专著,作者是基氏的至交,她以鲜活的材料和独到的评述,全面评述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创作生涯,着力审视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作品主题、风格、道德上的一致性,让我们真正理解这位电影大师。
  • 七部半

    作者:李宝强

    《七部半(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世界)》介绍了塔尔科夫斯基的生平、电影及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全书分成长、创新、求索、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思想和关于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评论四部分。 于是,自1994年我得到全俄电影学院所赠的纪念塔尔科夫斯基的珍贵小书《塔尔科夫斯基:开端与道路》之后,就试着译出了其中的《导演艺术讲义》。除了全俄电影学院1994年出版的《开端与道路》外,在我看到的资料中,还有1991年莫斯科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和他的世界》及图洛夫斯卡亚所著的《七部半,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这两《七部半(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世界)》。书中较为全面准确地介绍和分析了塔尔科夫斯基的生平、电影及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因此我萌发了介绍塔尔科夫斯基的愿望,上述三《七部半(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世界)》是《七部半(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世界)》的主要资料来源。又承蒙中国电影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我的愿望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在编译此书的过程中,我有幸受到了富澜先生执手的帮助,他学风严谨、知识渊博,使我受益匪浅。我深知像我这样从“文化断裂带”挣扎过来的人自身营养的先天不足和实现愿望的艰难,如果我能把老一辈辛勤耕耘的精神和扎实深厚的经验学习过来,就能不负先生的重望和教诲,实现自己的夙愿——和所有爱好塔尔科夫斯基的朋友们一起欣赏他的影片和认真思考他的艺术真谛。
  • 伯格曼论电影

    作者:英格玛・伯格曼

    伯格曼论电影,ISBN:9787563340088,作者:(瑞典)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著;韩良忆等译
  • 黑泽明VS好莱坞

    作者:[日] 田草川弘

    好莱坞大公司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为了筹拍反映珍珠港偷袭事件的影片《虎!虎!虎!》,邀请黑泽明担任该片日方部分的导演。在影片的筹备阶段,美日双方对合作充满了期待。然而,影片正式开拍后,黑泽明导演的艺术家气质导致拍片过程中状况不断,最终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不得不将其解雇。《黑泽明VS好莱坞》通过大量的资料调查与对当事人的走访,详细叙述了美日双方的合作如何走向破裂,为我们揭开了这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背后的秘密……
  • 梦回仲夏

    作者:[马来西亚]子宇

    “金庸的梦中人” “王家卫眼中的‘第一古典美人’” “梁羽生眼中的绝代佳人” “李翰祥眼中中国电影史上最美的明星” “香港新浪潮电影的幕后推手” 这些美誉都是用来赞美中国电影史上的银幕女神——夏梦。 夏梦(1932~),江苏苏州人,生于上海,是1950—1960年代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公司首席女演员,有“长城大公主”“西施”“上帝的杰作”等美誉。她曾红遍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等地区,也是香港左翼电影的代表人物。1980年代后夏梦转做制片人,开办青鸟电影制片公司,其制作的《投奔怒海》《似水年华》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重要作品,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等多项大奖,并一举捧红影星刘德华。 本书作者亲自走访了夏梦以及夏梦的妹妹杨洁,收集了大量关于夏梦的电影资料及照片,按照年代的顺序,梳理介绍了一代影星夏梦的光影人生。
  • 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

    作者:大卫・汤普森

    以马丁・斯科塞斯的三个讲座内容为主体,回顾了他的从影经历以及每部影片的创作过程,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斯科塞斯电影创作的动机、方法、理念。
  • 费德里柯·费里尼

    作者:(法)让-马克斯·梅让

    在费里尼那儿,我们能找到一切,又能找到一切的反面,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对节日和爱的感觉、圣宠和诅咒、阴与阳、男女之间分离、纠缠和融合——总之银幕上的生活永远都指向让人迷惑和发慌的面具、倒影……共时性让我们的道路在想象中交叉,而且只有它不会说谎。
  • 再见杨德昌

    作者:王昀燕

    本书深度专访十六位曾与杨德昌共事的电影人——小野、吴念真、柯一正、余为彦、舒国治、杜笃之、廖庆松、陈博文、张惠恭、鸿鸿、陈以文、王维明、陈骏霖、金燕玲、张震、柯宇纶。他们涵盖了制片、导演、编剧、录音师、剪辑师、摄影师、演员等多重身份。他们或是以友人的立场发声,或是从师徒的关系出发,抑或循着个人的专业提出见解,情理交织,全面回顾了杨德昌的创作生涯,多侧面、立体式地还原了这位电影哲人及其作品。藉由这些所网罗的珍贵的第一手史料,藉由这些走过台湾新电影的资深电影人对那段相濡以沫的美好时光的追忆、缅怀与思索,揭开了台湾电影史上异常动人的一页,为热爱台湾电影的人们留下了珍贵的时代记录,也为读者亲近杨德昌电影作品独辟了一条非凡的蹊径。 书中附有“杨式电影”台北场景地图、大量私人珍贵照片、杨导原创手绘手稿及杨德昌作品年表,都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杨德昌电影乃至台湾电影的重要参考资料。
  • 英格玛·伯格曼

    作者:[法]雅克·奥蒙

    每个人都至少看过一部伯格曼的影片——因年龄和对电影的热爱程度而异。他于二战之后开始拍电影,初期作品(《莫妮卡》、《夏日游戏》)打上了现实主义印记,表现的是年轻人的激情,从《第七封印》和《野草莓》开始,其作品变得更加复杂、深沉,并在《沉默》、《假面》和《激情》这些杰作中达到了最具个性的表现形式;而在《芬妮与亚历山大》之后,伯格曼又回到了更古典的形式,但在情感表达方面,始终无人超越他。 若要研究伯格曼,必须直面他作品的多样性,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其非同一般的执着性和近乎执迷的一致性。其实,正如很多伟大的创作者一样,伯格曼只不过在述说他自己的故事,情感经历非常丰富的童年是他汲取剧本素材、获取表现情感的影像的来源。从早期少作——该时期的作品虽然有时显得不成熟但已隐含困扰伯格曼的重要主题——到成熟时期的伟大作品和晚期绚丽的古典主义作品,存在着同样的张力:当然,这首先是他作为导演(指导男、女演员)而感受到的张力,但也是一个有预见力的人的张力——他一生都在想着通过他的作品来接纳、理解并解释一直缠绕着他的影像。 伯格曼创作了纪实性与奇幻性相结合的传奇故事,同时,他还创造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影像,他更是欧洲风格的艺术电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想着锤炼、完善或改变他的电影艺术的定义。伯格曼也许从不是“现代的”,但他无疑永远是他的观众们的同代人。
  • 让·雷诺阿

    作者:[法] 安德烈·巴赞

    本书是巴赞的最后一本专著。雷诺阿是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儿子,拍摄的电影包括《娜娜》、《游戏规则》、《查尔斯顿》、《玛尔基塔》、《卖火柴的小女孩》、《兰基先生的罪行》等,其风格是一种诗意的现实主义,用印象主义来参透命运,以现实主义来看穿世界,在各种形而下的社会身份背后书写形而上的寓言。巴赞对雷诺阿的美学观念进行了精心的考证;对制作技术细节作了准确的调查;对文章、演讲稿和采访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写成的评传展现了雷诺阿特有的"安逸"的精神世界。
  •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作者:保罗·奥巴迪亚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颠覆传统的人》主要内容: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最新的一部影片(《对她说》[Parleavecelle],2002)于前一部影片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拍摄末期开始拍摄。这部影片结束时出现了一个幕布,上面写有“献给全天下所有女性”的题词,明显具有戏剧色彩的幕布让人马上联想到胡玛--玛努埃拉的朋友(《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的人物)所出演的那部戏剧。《对她说》的头片是平娜·鲍希的一场芭蕾舞剧,一个过道上有两个女人,一次次地撞向舞台上的一块隔板,她们似乎在梦魇中,无法摆脱这种盲目的运动。其中一个在向前摸索,周围有许多椅子,而一个男人正为她清除道路上的椅子,以免她被绊倒。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作者:【法】安托万·德·贝克

    将拍电影视为信仰,这是塔可夫斯基的雄心。他曾坦率地写道:“人哪怕只背叛自己的原则一次,他与生命的联系就不再纯粹。欺骗自己,便是放弃一切,放弃自己的电影,放弃自己的人生。”这一不妥协的姿态概述了导演的情操和美学观。 如果说塔可夫斯基的长片处女作《伊万的童年》代表了苏联电影的复兴,那么,真正的塔可夫斯基则诞生于《安德烈•卢布廖夫》。在这部电影中,他向上追溯,越过了一切“苏联艺术”,把根扎进了俄罗斯的文化传统之中。自此,塔可夫斯基逐渐成为当局眼中的一名“问题导演”,而对西方来说,他又代表了体现在作品《镜子》和《潜行者》中的深沉、痛苦的俄罗斯意识。最终,塔可夫斯基于1982年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苏联。乡愁与信仰成为他在放逐生涯中挥之不去的两种激情,也贯穿了他的最后两部作品《乡愁》和《牺牲》。 本书围绕塔可夫斯基珍视的主题——大地的存在、人们的孤独、梦境、神秘主义——而展开,着重分析他独特的电影语言。最后两章以传记性内容为这一主题学研究画上句号。
  • 我是说谎者

    作者:(意大利)费里尼

    费里尼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塔尔柯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是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最高峰。费里尼更以他强烈的个人标记――“费里尼风格”,引导了战后意大利的精神进程。本书为其艺术笔记的总集,也是其从事电影艺术数十年的生动回忆录,为我们了解这位伟大的天才提供了最为直接和生动的文本。透过其言谈的直率和其对艺术的独特视角,也使我们重新领略到强烈的“费里尼风格”。
  • 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

    作者:(英)保罗·克罗宁

    本书汇集了对这位曾被弗朗索瓦·特吕弗赞誉为当世最重要的电影导演所展开的一系列访谈。我们自以为对赫尔佐格所拥有的认识,其实绝大部分并非真实:在他身上集聚着各式各样的传说、谣言乃至弥天大谎,数目相当惊人。本书则为此提供了一次辨别是非的好机会,既有关于其影片摄制过程的阐幽明微,又有针对那些不实之词的拨乱反正,涉及其电影生涯的各段历程,方方面面。其珍贵价值难以衡量。 传奇德国电影人维尔纳·赫尔佐格生于1942年,他因与喜怒无常的克劳斯·金斯基的频繁合作——包括《天谴》、《陆上行舟》这样的史诗作品,以及令人毛骨悚然的《吸血鬼诺斯费拉图》——而为世人熟知。从整个战后欧洲电影版图来看,赫尔佐格的作品堪称最重要的电影之一。 赫尔佐格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本书汇集了对这位电影导演所展开的一系列访谈,同时也是为他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就生平所触及的人、事、环境和观念,彻底地表述他那些热情、奇妙而且幽默讽刺的观点。
  • 这只是一部电影

    作者:(美)钱德勒(Chandler C.)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英国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从影五十余年来,他以创意独到的技巧和对类型片的持续探求,为世界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影像体验;同时,也成为影史长青的真正传奇。作为希区柯克家族的私密好友,本书作者以访谈式的轻松和幽默,为我们讲述了这位电影大师的个性、家庭、电影和更多的幕后故事……
  • 伍迪·艾伦:电影人生

    作者:[美]理查德·席克尔

    伍迪·艾伦,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最机智和最多产的电影导演,却甚少谈及自己,亦常常为人所误解。此番,面对影评家理查德·席克尔的采访,他侃侃而谈近四小时,话题涵盖他作为电影人的方方面面。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伍迪·艾伦对于电影的激情来自何处,他是如何拍电影的,又如何以电影来探讨他所痴迷和执著的论题:道德,信仰,两性战争,现实与梦幻的冲突,以及偶然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访谈文字之前,理查德·席克尔提供了一份长篇序言,提纲挈领,综览伍迪·艾伦的电影之路。访谈文字之后,则附有伍迪·艾伦的电影作品目录。简洁却不失深度,本书堪称进入伍迪·艾伦电影人生的最佳入口。
  • 电影美学概述

    作者:[法]阿杰尔

  • 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1989-2006

    作者:舒明

    《平成日本電影》……乃日本片迷案頭必備的天書。作者用功之勤,涉獵之廣,在日益浮淺而崇尚即食速成的香港影評界,可謂無人能出其右。 ──李焯桃,香港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 舒明在后记中写到:……本书试图用简洁清晰的文字,全面介绍最优秀和有代表性的平成日本电影,致力解答影片“说什么”、“怎么说”和“好在哪里”这些基本及有意义的问题。行文上知性的评述多于感性的遐想……。这也正是舒明此书的特色:绝无虚招,货真价实。 本書中評介了日本自平成年代起(1989年)至今的十大導演、演員及135部優秀電影,其中有84部入选《电影旬报》年度十大日本电影,有16部更是每年的最佳电影。概述電影的創作背景和在香港的放映情況,並探討當代日本電影的新趨勢。 此書分為四輯: 第一輯為歷史篇,由日本映畫百年史說到平成電影新貌,兼論平成電影在香港。 第二輯為人物篇,導演與演員共冶一爐。涉及到的人物除了有中国影迷熟悉的岩井俊二、冢本晋也、大岛渚、铃木清顺、三池崇史、是枝裕和、北野武、中田秀夫、周防正行、SABU、三谷幸喜等外,还有资料难寻的小栗康平、相米慎二、冈本喜八、原一男、崔洋一等等的介绍。 第三輯乃作品篇,最為豐富。每部電影除了註明該戲的基本資料外,也提供了劇情概述、导演背景、手法特色、获奖情况、星標評分與評論。作者將電影分爲青春、愛情、喜劇、歷史、黑幫等類型作評述,並將題材相近的電影作對比。比如介绍黑木和雄的《浪人街》一片,短短两页的篇幅,就介绍出了影片最大特色(片尾15分钟的大杀阵)、日本武士片可以分作哪三大类型、本片的摄影师宫川一夫(《罗生门》)和片中最出彩的演员石桥莲司等等,不仅仅是介绍单独的一个电影或一个导演,而是把相关的其它重要内容也全盘托出给了读者。 第四輯則是資料篇,包括《电影旬报》平成年代年度十大日本电影完整名单、平成年代日本四大电影奖项获奖名单、一九八九至二○○五年在香港公映的日本电影的名单(包括映期与票房)以及香港电影节放映的日本电影名录。
  •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修订版)

    作者:(美)悉德·菲尔德

    北京电影学院剧作课程指定教材, 好莱坞编剧教学大师悉德·菲尔德全球热门剧作丛书, 全面升级,最新修订版! -------------------------------------------------------------------------- 悉德•菲尔德是初学者们的导师,《电影剧本写作基础》是他们最好的编剧圣经!——《洛杉矶先驱观察家报》 唯一一本值得你认真对待的编剧工具书。——托尼·比尔,奥斯卡获奖制片人、导演 这本书提供的基本技巧能够让新手们得以将自己的初步构思转化为令人信服的剧本。——《美国电影摄影师》 对编剧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好的建议。我总是告诉年轻编剧立刻去读这本书,无论你拥抱它还是反对它,都肯定能帮助你把思路调整到正确的道路上。——大卫·凯普,奥斯卡获奖编剧,作品有《蜘蛛侠》、《侏罗纪公园》等 --------------------------------------------------------------------------- ★ 直击剧本写作关键,比如怎样搭建结构,塑造具有说服力的人物。 ★ 揭示剧本入选诀窍,搭建出有效的前10 页,从第一个词开始抓住审稿人的心。 ★ 拆解经典剧本段落,以《唐人街》、《教父》、《侏罗纪公园》等名作为例,精细分析情节点的设置,介绍如何铺设有张力的故事线。 --------------------------------------------------------------------------- 本书是电影编剧专业的必读教材,自1982年首版以来已被译成二十四种语言,为全球超过四百所大学所选用,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悉德• 菲尔德从好莱坞剧本佳作和他本人“阅本无数”的审稿经验中,锤炼出剧本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有效结构,如开端、中段、结尾,建置、对抗、结局,以及如何用情节点的“钩子”挂住故事线,利用偶然事故、情节、大事件塑造人物,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书中还介绍了基本剧作格式、怎样与他人合作写剧本、怎样改编等,借鉴了许多编剧大师的创作经验。新版本中作者修订了大量内容,增加了一批更为当代观众所熟知且更风格化的片例。
  • 沟口健二的世界

    作者:[日] 佐藤忠男

    沟口健二,日本早期著名导演之一。本书介绍了他的艺术生涯,并对其作品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