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经典与解释
-
果戈理与鬼
《果戈理与鬼》揭示果戈理作品的神秘本质,揭示其作品中的魔鬼形象,亦即揭示最神秘的俄罗斯作家果戈理。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发现,在梅列日科夫斯基那里,“作者”(现实的人)和“主人公”之间完全没有界限,他在两者之间没有做严格的区分。被揭示的各种实体的“鬼”(赫列斯塔科夫,反基督一乞乞科夫,《狄康卡近乡夜话》里的鬼),与其说是作品里的人物,不如说就是作者果戈理本人。梅列日科夫斯基把这些都当做事实来接受:果戈理从自己身上写出了赫列斯塔科夫,一风儿吹透的果戈理的外衣启发了他的小说《外套》的构思等等。因此在梅列日科夫斯基那里“作者”和“主人公”常常是游移互串的。 《果戈理与鬼》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和哲人写另一个伟大的作家和哲学家。没有人比梅列日科夫斯基做得更好了。其独特的内涵与视角,精辟而深刻的分析,深深吸引了我们;因为他,我们真正地为自己事]开了果戈理。在梅列日科夫斯基和罗赞诺夫的批评著作之后,不可能再把果戈理看作彻底的现实主义者,把他的作品只看作忠实地准确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俄国的现实。这也正是别尔嘉耶夫N指出的“果戈理的非现实主义性”,即他的象征性、神秘性和宗教性。 -
赫尔墨斯的计谋
真实作为历史的基础我们应该了解 ; 篇幸布局与行文明晰作为手法应该通俗易懂。一个是肌体, 另一个是肌体的健康。 ——德莱顿《普卢塔克传》 当我专注于哲学与城邦之间的张力 , 也就是专注于政治哲学的至高主题时 , 就进一步确定了这种想法。至高形式的、或海德格尔式的当代哲学 与古典哲学的区别, 是由当代哲学的历史特性塑造出来的 , 以所谓的历史意识为先决条件 , 因此必须了解这种意识多少有些隐私、的根源。 ——斯特劳斯《剖白》 “不死”是一种用以表达灵魂与存在之原初联系的方法。要是你同意 , 它 表达着一个存在于时间中的心智思考永恒之物的能力。苏格拉底在某个地方说 , 正是诸神对存在的接近使他们像神:正是人 (man) 对存在的接近(但,又是一种为“遗忘”所败坏的“跌落了的”接近)使他成为人 (human):诸如此类都可以通过这种说法未表达: 灵魂是“不死的”。 ——葛利斯沃德 对话的意义在于努力重新认识理式,灵魂的意义在于自己运动,理性的意义在于推动灵魂,还有自我认识那镜照和肌的本性之意义,依据认错诗(《斐德若》中苏格拉底为悔过而作的第二篇赋——编者注),这一切都变得可以理解了。 ——葛利斯沃德 -
致博蒙书
1763年问世的《致博蒙书》是反映“卢梭的宗教 ”的重要文献。文中那句“我是基督徒”,不仅带有显而易见的真诚,更是萨瓦代理本堂神父所建造的朴素然而坚实的神殿里的拱顶石。这不是什么情感流露或抒情活动:我们已然触及良知光照下的理性,自《论科学和文艺》直至《爱弥儿》所建立的哲学的核心。卢梭将这种基督宗教称为“人性的和社会的宗教” 。换言之,基督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彼此的内涵中找到了共同本质。 《致博蒙书》这封长信就像一出戏剧。主角是卢梭本人。他本色扮演了一个不幸受迫害的作家。 -
色诺芬与苏格拉底
从古典时代至19世纪末,色诺芬一直是认识苏格拉底的重要源泉。 《色诺芬与苏格拉底》是2003年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古典学系发起并组织召开的首届色诺芬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集中讨论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 《色诺芬与苏格拉底》明确了如下问题:古典时代更为关注的不是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而是有德性并作为德性倡导者的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正是这位苏格拉底,才可成为西塞罗(Cicéron)所说的那个将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的人。 -
越界的现代精神
既然我们承认尼采的 “敌基督”和两次世界大战开创了一个新时代,那你为何扮演白痴,仍旧做一个基督徒呢? 本书展现了作者罗森斯托克-胡絮迎接时代的挑战、并自身理智朝圣的历程。他认为未来的哲学要将哲学从死魂灵(departed souls)的世界引回附有身体、活生生的灵魂领域中;要将哲学从神圣、自足的观念领域的至福中拉下来,进入人类苦难。 作者认为由耶稣所启示的活的上帝,永远与哲学家们的纯粹概念的上帝相区别。上帝不是个对象,而是位格;而他所有的,不是个概念,而是名字。没有人可以看到一个作为对象的上帝。上帝看着我们,在我们张开眼张开嘴之前,他就已经看着我们了。他就是使我们言说的力量。他将生命的言词放在我们的唇舌之上。 “将问题放入我们口中,并使我们回答它们的力量,就是上帝”。这就是大卫(David)和耶利米(Jeremiah)的处境,它也同样是我们今天的处境。 -
霍布斯的修辞
论题:霍布斯的修辞 卡恩 霍布斯:一种逻辑的修辞(吴明波 译) 马西 霍布斯《利维坦》中的理性与修辞(胡镓 译) 索雷尔 霍布斯的非亚里士多德政治修辞术(吴明波 译) 采朋 情感对抗品格和理性(赵雪刚 译) 巴格比 教条对抗数理:通过霍布斯的思想了解现实主义构想(吴明波 译) 格雷蒂 基督教国家的自然法(胡镓 译) 古典作品研究 周春健 元儒吴澄与《中庸》三题 方旭东 为何《中庸》说“忠恕”与《论语》不同? 旧文今刊 吕凯 郑玄对谶纬之贡献 吕凯 郑注纬书略述 思想史发微 张文江 潘雨廷先生谈话录(三) 盖伯哈特 重访“政治”概念 (徐志跃 译) 评论 施米特 利维坦三百年 (刘鑫 译) -
笛卡尔的精灵
《笛卡尔的精灵》讲述了:量拾中西方古典学问坠绪,不仅因为现代性问题迫使学问回味古典智慧,更因为古典学问关乎亘古不移的人世问题。古学经典需要解释,解释是涵养精神的活动,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择:宁可跟随柏拉图犯错,也不与那伙人一起正确(西塞罗语)。举凡疏证诠解中国古学经典,移译西学整理旧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与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寻回精神的涵养,不负教书育人的人类亘古基业。 -
走向古典诗学之路
目录 中译本前言(刘小枫) 序 引子 第一部分 相遇 第一章 芝加哥大学(1948一1952,1954—1955) 第二章 雅典、罗马和佛罗伦萨(1952—1954) 第三章 圣约翰大学(1955—1957) 第四章 哈佛(1957—1960) 第五章 布兰代斯、纽约大学和新学院(:1960—2001) 第二部分 反思 第六章 从模式到活力 第七章 “不确定二分组合” 第八章 爱欲与城邦 第九章 哲学与科学 第十章 基督教与古罗马作家 原文索引 -
哲学如何成为苏格拉底式的
柏拉图将其对话作品散布于苏格拉底一生的时间跨度之中,这样一幅时间地图也描绘了苏格拉底思想的时间进展,也即苏格拉底如何成为苏格拉底的转变过程。在此过程中,苏格拉底与世纪之久的哲学传统决裂,转向自己的探询之路,并在历经岁月之后,步入对自然的最深刻理解,而此后又逐渐学会在哲学所面对的威胁面前(柏拉图重点展现了这种威胁),以恰当方式掩盖并传递这种理解。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转折点和漩涡”——对于政治哲学史也同样如此,而政治哲学是哲学由以庇护并发展哲学的准哲学式的手段。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成为其自身的历时性记载具有一种重要意义,这种意义远远超越了哲学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代的存在,因为它是对哲学转变为苏格拉底式哲学的持续记载,而这种记载采取的形式最终主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生活。本书所讨论的三篇对话——《普罗塔戈拉》《卡尔米德》和《王制》——都涉及苏格拉底对哲学公共外观的关切。按照柏拉图设定的戏剧时间,《普罗塔戈拉》是时序上最早的一篇对话,苏格拉底正是在这篇对话中登上了公共舞台,苏格拉底在此前后的哲学政治有一种更加公开的政治意图。柏拉图将《卡尔米德》设定在苏格拉底从波提岱亚返回雅典的当天,此时的雅典城邦已经因为饱受战争和瘟疫而发生了改变,而苏格拉底也在离乡期间学到了某种非常重要的东西,他认识到,自己要采取全新的方式来传达哲学。《王制》设定在《卡尔米德》发生几周之后,《王制》同样是一篇苏格拉底在经历了长期的在外征战、重返家乡后的对话,在远离雅典期间,苏格拉底学会了某种重要的东西,并返回到一个已然变得不同的城邦。通过在《普罗塔戈拉》与《王制》之间设定一道鸿沟,在柏拉图的笔下,苏格拉底认识到,相比于自己在《普罗塔戈拉》中为哲学做的辩护,自己必须更为彻底地保护哲学。在《卡尔米德》与《王制》中,在返回雅典时已经发生改变的苏格拉底已经是这样一位苏格拉底——从此开始,他至少在公开场合将会始终保持不变,“总是在同样的东西上讲着同样的东西”(《高尔吉亚》490e)。 -
回想托克维尔
我坚信,政治社会并非它们的法律的产品,而是从一开始就是由其成员的情感、信仰、观点和心灵习惯所决定的,而这些又是由自然和教育形成的。——托克维尔 -
隐匿的对话
《隐匿的对话•施米特与施特劳斯》内容包括:以哲学家为敌:评施米特《语汇》;施米特、施特劳斯与《政治的概念》;神学抑或哲学的友爱政治;施特劳斯的霍布斯批判等。 -
苏格拉底的再次起航
苏格拉底把一些东西与另一些东西联系起来,或者把一些东西与另一些东西分开,出其不意地迫使我们起而顿悟。《王制》就是一次形式分析,它之针对美、善和正义,是就这些东西对我们理解正义有所贡献而言的。分析的程序是双重的:把正义与其他东西并置,又把正义与其他东西分开。它既分隔又结合,然而分隔和结合使得任何论辩都不能平滑地前进,因为,正是论辩中出乎意料的断裂和出乎意料的接合,构成了形式分析的行进路线。 -
现代语境中的上帝观念
本书疏解了自希腊化时代至中古末期重要的思想文献,并游刃于经典诠释,教父学研究,中世纪思想和近现代各种哲学辩论之间,不但清晰阐明各种思想,更热切地以西方欧洲思想传统与之对话,娓娓展现出西方上帝观念在自身传统中的演变递进,特别是作为西方重要的精 -
康德与启蒙
当我们心中充满如此沉思和凝视宁静夜晚那遍布繁星的天穹时,我们自然产生一种只有高贵纯洁灵魂能够感受的欢愉。在自然的通常沉默和感觉的冷静中,不朽精神那潜藏的直观能力说着一种难以描绘的语言,以那些只能感受不能描述的尚未展开的观念给我们表现出来。 哲学上的迷狂,或者应该说,哲学,只要它不仅仅作为职业来干,而且也不仅是特定“行话”进行言说这种恶习所构成,可能就是对一种值得认真对待的心灵上的问题的表达。 -
柏拉图《法义》的论辩与情节
1971年秋,在施特劳斯教授去世前两年,他完成了这份研究,这是他晚年的主要作品。他以对柏拉图的毕生思索、以对《法义》的特殊兴趣写就了本书。 -
尼采与基督教
尼采与基督的关系,一直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难题。《尼采与基督教:尼采的<敌基督>论集》就尼采的重要著作《敌基督》,围绕理解尼采与基督教的关系问题而编选。 企图回答:尼采攻击基督教,针对的究竟是谁?是哪一种基督教?既然尼采肯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无神论者,没有“神”,对于尼采来说,生活是无法承受的,那么,尼采信奉的究竟是什么“神”? 《尼采与基督教:尼采的<敌基督>论集》所选文章,勘称晚近分析《敌基督》的力作,有的从现代思想的家法来解读尼采的反基督教论述;有的关注尼采与其前后的大思想家之间的思想关系,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思想视野来理解尼采;而洛维特解释海德格尔的尼采解放的文章,则有助于我们反省海德格尔的尼采形象的历史和哲学含义;事实上,无论尼采寻求的是犹太教的上帝还是希腊异教的上帝,尼采的“神学”都与欧洲精神的命运紧密相联。 基督教乃相当复杂的欧洲历史和思想史现象,无论从历史和思想形象来看,基督教都不是只有一种形象。深入研究《敌基督》,对于关心中国精神在世界宗教范围内的权力意志问题的汉语学者来说,意义相当重大。 -
设计共和
美国著名学者施特劳斯曾经写下《论卢梭的意图》一文,力图解开卢梭言辞激烈且屡遭误解的檄文《论科学和文艺》的写作企图之谜。本书为中国著名学者刘小枫对施特劳斯文的逐段绎读,以图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当代解经大家解读经典文本的经验,从而学习如何像卢梭理解自己那样理解卢梭,以资纪念卢梭诞辰三百周年。 -
施特劳斯与现代性危机
目 录 刘小枫 编者前言 尤多夫 论施特劳斯(乔戈译) / 格布哈德 施特劳斯:困惑时代中追寻真理(张双利译)/ 丕平 施特劳斯的现代世界(张新樟译) / 捷米诺 马基雅维利思想的再思索(贺志刚译)/ 曼斯费尔德 施特劳斯之马基雅维利(田立年译) 吉尔丁 现代性的第一次危机(叶晓璐译 洪涛校) / 贝兰德 《自然权利与历史》中所引用的卢梭作品(罗志达译)/ 伯恩斯 前科学世界与历史主义(徐英瑾译 成官泯校)/ 伯恩斯 海德格尔和施特劳斯(娄林译)/ 梅耶斯 施特劳斯与海德格尔(徐英瑾译 成官泯校)/ 佩鲁肯 施特劳斯与基督教 (程宇译 蒋鹏校) / 格 林 现代犹太思想流变中的施特劳斯(游斌译) / 吉尔丁 施特劳斯对政治上更好和更坏的理解(蒋鹏译) / 施拉姆 施特劳斯在自由教育中的位置(李永晶译) / 附录 施特劳斯生平及主要论著年表(阮元编译) / 施特劳斯主要著作缩名表 / -
文学与道德杂篇
……我的灵魂……从这个令它不快、使它盲目的身体解脱而出,并看见了不带面纱的真理……将认识到,所有这些我们的假学者们为之而如此自命不凡的知识是多么可悲。 ——卢梭 伦理对肉身具有极大影响,有时候甚而会改变容貌。在古希腊人的脸上有着比今人更多的情感和美感,而在当代罗马人的容貌上有着比古罗马人更多的精明和更少的高尚。 卢梭《文学与道德杂篇》 卢梭在西方思想史和政治史上地位显赫,无需多说,他出于何种意图以及如何改变了文明人类的一些基本假设,却需要我国学界花费大力去探究。探究的起点,首先在于悉心研读卢梭的作品。这套“卢梭注疏集”从当务之急的卢梭要著的义疏入手,着眼于实现卢梭全部要著的笺注体汉译本这一长远规划。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