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鲍德里亚

  • 临界:鲍德里亚访谈录

    作者:[法]让·鲍德里亚 / [法]菲利普·帕蒂

    - 编辑推荐 -

    ★一场逼近临界时刻的深度访谈:当代资本主义意味着什么?解放难道不能带来自由吗?如何在我们的世界里毫无妥协地生存?

    ★让·鲍德里亚论当代资本主义、西方的衰落、解放价值观的残酷性、美国与欧洲社会、摄影与真实、艺术的终结……

    ★临界不是终结的那一刻,而是即将结束的那一刻,已无话可说之前的那一刻。在临界时刻,鲍德里亚告诫我们:“‘当我们揭开真相的面纱时,我们绝不能相信真相仍然是真相’——因此,真相从未赤裸裸地存在。当真实的幻觉被驱散时,我们绝不能相信真实仍然是真实——因此,真实就是没有客观性的现实。”

    ★“我们梦想着一个超越的、极度的价值突变,迎来的却是一个回缩的、逆行的、退化的价值突变”,于是“宁愿不再做、不再奔跑、不再竞争、不再消费,也不再以任何代价获得自由”。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法国记者菲利普·帕蒂对当代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展开的一场深度访谈,广泛论及如下话题:福山,波斯尼亚、海湾战争、卢旺达和新世界秩序,全球化与普遍化,卷土重来的族裔民族主义,战争的本质,修正主义与大屠杀否定论,德勒兹、福柯、巴塔耶和维利里奥,虚无主义与启示录,写作实践,虚拟现实,东方与西方,受害者文化与忏悔文化,法国知识分子及其社会参与,当今资本主义的本质,消费社会与社会排斥,解放,死亡、暴力和恋尸癖,现实、幻觉和媒介,生活的全面失序。

    鲍德里亚自如地游走在政治、哲学和文化之间,一针见血又不失幽默地对上述问题做出解答。对想要入门鲍德里亚思想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现成的绝佳导读书;对熟悉鲍德里亚的读者来说,本书新颖地澄清了他晚期的思想立场,引人入胜。

  • 波灣戰爭不曾發生

    作者:布希亞

    1991年1月4日,布希亞在法國「解放報」(Liberation)發表了一篇評論:「波灣戰爭不會發生」(The Gulf War will not take place),該時點是在聯合國安理會已經授權對伊使用武力之後一個月,在美英對巴格達發動空襲之前兩週。開打後,無懼於對前文標題的許多揶揄嘲笑,布希亞於2月6日在「解放報」再發表了一篇:「波灣戰爭:真的正在發生嗎?」(The Gulf War: is it really taking place?) 英美在波灣的軍事行動於二月底結束。3月29日布希亞又於「解放報」發表系列之三:「波灣戰爭不曾發生」 (The Gulf War did not take place)。一些以撻伐後現代主義為己任的老調評論家,如Christopher Norris,批評布希亞的三篇波灣系列「暴露了後現代思想在智識與政治上的破產」,布希亞的「荒謬論題」例證了「後現代情調常見的犬儒式默從」,「無能從事有效的批判抗拒」,進一步見證了西方知識分子「因為極端反現實主義與非理性主義而陷於道德上與政治上的危機」。 然而Paul Patton的英譯序明白指出:布希亞不僅完全沒有默然接受在波灣的軍事與政治操作及其媒體報導,評論要點在在針對這些軍事事件其政治與媒體真實性的構成而質問。那些空喊批判抗拒的評論者卻因為無能徹底質問這些事件的真實性構成而實際上默從。今日重讀布希亞1991年的《波灣戰爭不曾發生》,相信會有更大的啟發與衝擊。朱元鴻導讀(交通大學文化研究所教授) 作者簡介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法國當代思想家。 1929年生於理姆斯(Reims),1966年至1987年任教巴黎第十大學 (Nanterre) 教社會學,著有《沉默大眾》、《物體系》(中文版時報出版,1997年)、《符號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象徵交換與死亡》、《酷回憶》、《擬仿物與擬像》等書。
  • 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

    作者:[美] 道格拉斯·凯尔纳

    用他经常是小说式的表述和论证取代了最顽固的现代正统,鲍德里亚的写作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并强迫读者来对他的思想是超越了既在的立场的进步还是落后于之的倒退作出自己的表决。 大多数评论家都努力要么赞颂他要么攻击他,这部批评性的读本意在首次对鲍德里亚对当代思想的贡献作出真正中肯的评估,认真却从不不加思考地对待鲍氏的著作,受托写这卷文集的这些作者质询了鲍氏从其早期关于“客体系统”的著作到最近他对主体的命运所作的形而上的沉思中的各种特殊主题、领域及争论。 将有益的与无益的、有价值的与愚蠢的、严肃的与戏谑的、重要的与不重要的区分开,这部论鲍氏的最新文集对于所有当代文化理论的研习者来说都是一本必备的读本。
  • 波德里亚

    作者:(美)瑞安·毕晓普 等

    《波德里亚:追思与展望》主要内容包括:关于波德里亚《论消失》的几点思考;亚利桑那自我中的东部时间:波德里亚论猿猴的行星;让·波德里亚论人的目的;拟真时代抵制意义:波德里亚的《仿像与拟真》等。
  • 导读鲍德里亚(原书第2版)

    作者:(加)理查德·J. 莱恩

    ·编辑推荐 让·鲍德里亚以其著名的观点“海湾战争没有发生过”和有关恐怖主义(尤其是9•11事件)的具有煽动性的写作而成为了这个时代最富争议的理论家之一。 我们该如何理解他关于后现代世界——他声称我们都寓居于其中——的令人困惑的陈述?我们应如何将他的写作定位在法国当代思潮之中?本书的目的即是引导读者阅读鲍德里亚的著作——从他的第一部作品到他晚期的后现代论述。 本书第2版包括以下内容: •鲍德里亚主要作品与理论介绍(如:拟像与超真实); •鲍德里亚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后期作品的介绍; •新增了“鲍德里亚与恐怖主义”的章节; •涉及乌托邦小组、建筑与城市的讨论; •对鲍德里亚理论应用情况的一览。 在本书中,作者对这位复杂、迷人的理论家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且考察了鲍德里亚对于文学、传媒、文化研究、社会学、哲学,以及后现代主义等领域所产生的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提供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清晰的关于鲍德里亚思想的关键面向的导览。作者将鲍德里亚的思考放置于他作品产生的社会和智识语境之中,并特别关注了正在行进中的后现代思想的叙事。 第1章探讨了乔治•巴塔耶的作品不但对试图从那时整个法国的主流“宏大”理论和哲学中脱离出来的法国思想家们有所帮助,而且对鲍德里亚从这些智识辩论中汲取能量来推动自己的思考也助益良多。 后面的篇章将探讨鲍德里亚最为人熟知的思想观念,并将根据它们的发展依次安排。我们将首先对鲍德里亚的理论文本进行研究,以衡量贯穿于他作品中的新技术的重要性;然后将是对被广泛提及的“原始”社会的探究,随后是对他早期作品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作用的简要回顾。后面的章节是关于后现代主义和恐怖主义的部分,考察了诸如“超真实”等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已成为广为接受的后现代景观中的流行术语的一部分。“鲍德里亚之后”部分主要探讨了鲍德里亚的理论对于当下批判理论家和文化理论家的重要性与影响。 本书的写作目的,不是要通过“告诉读者他说了什么”来代替鲍德里亚的观点,而是力求为鲍德里亚宏富且经常颇具挑战性的作品搭建一座桥梁。鉴于此,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 “进阶阅读书目”,列出了鲍德里亚的著作并一一作了简要介绍。一些有用的二手文献也被列了出来,但强调了它们对辅助研究一手文献时的用途。
  • 走向后马克思

    作者:仰海峰

    本书以文本学解读方法,揭示了早期鲍德里亚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虽然早期鲍德里亚的思想在总体上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中,并且将马克思的生产逻辑作为自己分析的理论构架,但他又认为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被符码所操控,外在的权力操控转变为无意识层面的自我投注。在消费社会中,既不是物,也不是主体占据着统治地位,而是符号统治一切,因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必须结合现代符号学研究的成果,发展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正是在这个结合过程中,鲍德里亚意识到自己与马克思哲学思路间的差异,认为马电思从政治经济学出发的哲学批判,仍然处于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中。他认为面对现代资本上义社会,必须从马克思的生产逻辑转向符号逻辑,以另一种符号体系——象征交换体系取代符号政治经济学体系。通过对生产之镜的批评,鲍德里亚开始转向后马克思思潮。鲍德里亚虽然提出了一些很深的问题,但由于他对马克思以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单向度阅读,从而陷入到符号之镜中。
  • 恐怖主義的精靈

    作者:尚.布希亞

    「…這系統要求他者去改變遊戲規則。而這新的規則是殘暴的,因為這個遊戲是殘暴的…」 我們曾經見證了許多全球性的事件,但自21世紀末直到這幾年來,這些事件大多充斥著暴力,從戰爭到種族滅絕。但在美國911事件之前,我們並沒有一個具全球規模視角的象徵事件,這個事件標示出全球化自身的挫敗。對世貿大樓以及五角大廈的攻擊這一事件,布希亞說,我們面對了那種只專注於自身問題的純粹事件是從來都沒發生過。我們過去曾經夢想過這樣的事件,因為不可能不去夢想到美國獨占主義力量的破壞性。 延續一個已發展多年的分析,布西亞看見了恐怖主義的力量,而這力量是依侍在屠殺的象徵主義上的。不僅是死亡的實存,還是獻祭的死亡,這挑戰了所有的系統。過去的革命試圖引領一種在意識形態以及政治脈絡下真正的暴力的抗爭。而新的恐怖主義者準備了一種有力量的象徵抗爭,在那裡,結合了高科技的資源,組成了一個對一個過度複雜精密,易受攻擊的西方一記前所未有的突襲。 「在這極端的情境,沒有解決之道。」布希亞如是說。照這樣來看,傳統的戰爭是妄想的,平淡無奇的。「藉由其他方式,政治的缺席仍持續著。」
  • 符号与象征

    作者:高亚春

    符号与象征: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研究,ISBN:9787010062716,作者:高亚春 著
  • 采取物的立场

    作者:刘翔

    本文是围绕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1929-2007)的极端反主体主义思想所做的研究。鲍德里亚采取物的立场来对现代性进行反思,指出在当代社会“物”的丰盛和泛滥中,作为主体的人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作者将鲍德里亚的整个学术生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选取三个时期各自的核心文本进行分析,尝试厘清其思想理论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 完美的罪行

    作者:[法] 让·博德里亚尔

    现代性从西方到东方,从近代到当代,它是一全“家族相似的”开放概念,它是现代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 诸层面的矛盾得冲突的焦点。在世纪之交,面对沧桑的历史和未能定的将来,思考现代性,不仅是思考现在,也是思考历史,思考未来。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透视了后现代社会虚拟取代现实的严峻境况。符号与现实的关系日益疏远,模拟物取代了真实物,拟像比真实的事物更加真实。在这样的境况中, 人与现实的关系变得值得怀疑了,虚拟的社会现实变成一种“完美的罪行”,值得警醒。
  •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作者:[法] 让·鲍德里亚

    鲍德里亚于1972年完成出版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他从后马克思语境中叛逆出来走向反马克思主义的逻辑通道。这本书是早期鲍德里亚学术理论分量最重的论著之一,也是他“死亡三部曲”的第一部。 其中,他直接依从德波的理论逻辑,从已经出现唯心主义片面超越的“景观社会存在”更极端地跳跃到空无的符号王国,并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从而完全告别了马克思,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反对者。 全书共分11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符号的功能与阶级的逻辑、需求的意识形态起源、直面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设计与环境或政治经济学如何成为操控力量等。
  • 反鲍德里亚

    作者:张一兵

    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祛序,ISBN:9787100067058,作者:张一兵 著
  • 獨特物件

    作者:尚˙布希亞,尚˙努維勒

    這場哲學家與建築師對談的創舉,是由法國作者之家協與巴黎維列特建築學院所促成。這個原名為「都市步道橋」的計畫進行了六場會議,成為學院與非學院之間的重要事件。本書的主要內容文脈就是尚˙布希亞與尚˙努維勒在會談中所進行的對話。 將對談付梓出版的想法出現後,作者便根據所進行的討論主題,及個人關於這些課題的全盤思考,重新將對談內容作深入的增改,以期尋求建築上的解決方案,或說切近建築最為基進而必要的未完成志業:獨特性。 何謂獨特物件?一種無法替代的奇特事物、一顆隕石或說集聚於一點上的絕對。可能是一個想法、一棟房子、一種顏色、感情或一個人。但獨特性總是使得事物置身險境。面對今天文化的媒體化與世界化、價值的折衷,面對思考只剩下零散意見的庸俗化現象,哪裡還能找得到獨特物件(獨創的建築)?如何界定、創造、保護、識別出這些物件?圍繞著尚˙努維勒與尚˙布希亞兩人關於這個課題的對話,還觸及到了其他往後幾年可能遭遇的一些根本問題。他們想像著明日之城將會是什麼樣子,同時自問為何透明的理型會慢慢地滲透到從政治一直到建築等等不同界域。最後,他們則討論到自由的困難。 所以,這是一本關於獨特性的評論,豐富了他們兩人各自的作品與研究。而且它也同時作為一種倫理學。面對眼前的巨大變動,這無疑是一份精采而熱情的文本。
  • 生产之镜

    作者:鲍德里亚

    劳动和生产概念还能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吗?这些概念是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幻象?在消费社会,当阶级的界限逐渐模糊时,如何发现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为了四答这些问题,鲍德里亚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从组织化资本主义社会到消费社会——出发,认为仅从生产出发来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另一种反映,他认为必须打破体现资本主义而上学的生产之镜,寻求新的批判策略。
  • 鲍德里亚与千禧年

    作者: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王文华

    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并不相信2000年。这样的说法已经够让人不安了。可是,他还有一个更加令人不安的说法:千禧年可能不会出现。对他千年虫的分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痴心于记忆、哀悼、清选其过去的不断进行自我忏悔的文化,描绘了一个甚至连历史的终结都已经消失了的世界。可是,在这个灰色的现实图景背后,鲍德里亚又向我们揭示出,我们依稀还有一丝可能性尚存,而且最后甚至还可能会有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突然转变。   《鲍德里亚与千禧年》一书阐述了鲍德里亚这位重要的文化分析家关于后现代时期的这种极端的无为状况的思想,剖析了诸多批评家对其思想体系进行的指责和批评。该书探讨的主题诸如自然灾难,肉体、受害者文化、身份和互联网病毒等核心概念,映现出鲍德里亚的千禧年思想自1980年代至2000年的发展过程——从拟像到消亡。
  • 游戏与警察

    作者:(法) 波德里亚

    本文集辑录的23篇文章原发表于《乌托邦》(1967-1978),主题涉及社会实践及那个时代的理论争鸣。
  • 完美的罪行

    作者:博德里亚尔

  • 物体系

    作者:[法] 尚·布希亚

    《物体系》分为功能性系统或客观论述,非功能性系统或主观论述,后设及功能失调体系,物品及消费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四部分。介绍了摆设的结构,气氛的结构,边缘物——古物,边缘体系,收藏等。
  • 擬仿物與擬像

    作者:尚.布希亞 (Jean Baudrill

    本書是當今後現代大師布希亞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認為,後現代的文化現象充滿了他所謂的「擬像活動」,現實界已然消失,擬像也非傳統模仿論所言對現實的擬仿,而是虛構物的再仿複製。所以,整個後現代的社會乃是一個超越現實的場域。作者對後現代的文化現象剖析入微,所提出的理論設構及術語在人文及社會學科內均已被廣泛引用。 目 錄 ‧關於布希亞的它方與它者 ‧擬仿物的形構進程 ‧歷史:退卻的劇景 ‧《末世災厄》 ‧《中國症候》 ‧《現代啟示錄》 ‧波爾堡效應:內爆與倒退 ‧超市場與超商品 ‧意義在媒體中的內爆 ‧全然的廣告,零度地基的廣告 ‧複製體的故事 ‧幻象投影機 ‧《潰撞》 ‧擬仿物與科幻小說 ‧動物:地盤與變身 ‧餘留物 ‧迴轉不停的屍身 ‧價值的最後探戈 ‧說嘴虛無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