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蒲宁

  • 蒲宁散文选

    作者:(俄)伊凡·蒲宁|主编:郑法清//谢大光

    蒲宁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俄罗斯有史以来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文学家。《蒲宁散文选》选译了他不同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分为“抒情”、“自述”、“追思”三个部分。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作者都以浓郁的情感溶入文字之中,读来别有一番风味!
  •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作者:布宁

    本书以主人公阿列克谢·阿尔谢尼耶夫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基本线索,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着重表达“我”对大自然、故乡、亲人、爱情和周围世界的感受。因此,关于这部作品的体裁,评论界一度众说纷纭。作品发表之初,就有人认定这是作家个人的“自传”,但布宁本人却断然否定了这一说法,强调它首先是一部文学作品。后来,确认这是一部小说的意见逐渐占了上风,但称它为“艺术性自传”或回忆录的,仍然大有人在。一些作家评传和文学史著作将这部作品视为长篇小说,崇拜布宁的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却把它称做中篇小说,但又认为它和一般的中篇小说有所不同。帕乌斯托夫斯基写道:“我依旧把《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称为中篇小说,尽管我同样有权把它称为史诗或者是传记。……在这一部叹为奇观的书中,诗歌与散文融为一体,它们有机地、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创立了一种新颖的、绝妙的体裁。”当代的一位俄罗斯评论家则说:这部作品“有点儿像哲理性的长诗,又有点儿像交响乐式的图画”。更值得注意的是,布宁自己在《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称这部作品为“笔记”。 如果我们不限于概念的界定和辨析,而是进入文本内部,就会发现上述种种说法都似乎不无理由。《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的自传性是十分明显的。作品中含有作家本人的大量传记材料。例如,主人公阿列克谢度过童年的卡缅卡庄园的远景是:“荒漠的田野,那里有一座孤零零的庄园……冬天是一望无际的雪海,夏天则到处是庄稼、野草和鲜花……还有这些田野永远的宁静,它们的神秘的沉默……”这分明就是布宁童年时代生活过的叶列茨县布特尔卡庄园的景象。透过作品中关于阿列克谢的外婆家巴图林诺庄园的描写,则不难见出布宁的外婆家奥泽尔基庄园的轮廓。阿列克谢的幼年和童年岁月,考入贵族中学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寄宿于一个市民之家的情景,中途辍学后重返巴图林诺、不久后即得悉自己的诗作和文章首次发表时的喜悦,他前往奥廖尔市、哈尔科夫和克里米亚的最初几次旅行,他在奥廖尔一家报纸当编辑的经历,他那难以忘怀的浪漫史,等等,无一不映现出布宁本人早年生活的踪迹。阿列克谢周围的一些主要人物,从目睹家道中落而无力回天的父亲亚历山大,曾因参加民粹派活动而被捕的哥哥格奥尔基,到性情古怪的家庭教师巴斯卡科夫,他寄宿其中的那一家之主罗斯托夫采夫,再到他倾心和爱恋的莉卡等,所有这些形象都可以在布宁青少年时代的生活中寻得与之对应的原型。 然而,《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决不是布宁早年生活的简单复现。作家的生活历程,仅仅是为他撰写这部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曾特别指出:这本书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一样,只有就其反映了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感受这一点而言,才可以算是“自传性”的;他本人更愿意把这部作品看做是“虚构人物的自传”。如果说,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场景和事件,都可以在作家的过往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影子,那么,作品的内容和作者实际经历之间的差距就更为明显。仿佛正是为了证明这一点,布宁夫人维拉·穆罗姆采娃后来才编写了《布宁的一生》(巴黎,一九五八年版)一书。书中所提供的大量资料显示:《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体现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虚构的奇妙结合。因此,显然不能把这部作品等同于布宁的自传,而只能认为是一部反映了包括布宁在内的十九世纪晚期俄罗斯部分青年知识者的成长和心路历程的自传体小说;同时,它又是一部充分呈现出布宁早年的生活印象、感受和体验的艺术作品,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已逝年华的一种深情回望。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和其他作家撰写的同类体裁作品的最大区别,在于整部作品不是以记述主人公的经历和事件为主,占据作品主要篇幅的,是主人公的印象与感受。关于这一点,作者其实已通过作品主人公暗示给了读者。小说中写道:早在少年时代,阿列克谢“对事关心灵和生命的诗歌”创作的天赋就已经被父辈确认了。对于“生活”,他的理解也是独特的:“它是一些不连贯的感觉和思考,关于过去的杂乱回忆和对未来的模糊猜测的不停顿的流淌。”当他在痛苦地思考着如何写作时,曾在大街上侦探似的尾随着一个个行人,盯着他们的背影,努力想在他们身上捕获点什么,努力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他确认,自己的写作决不是为了“同专制和暴力进行斗争,保卫被压迫者和贫穷的人们,提供新鲜的典型,描绘社会生活、现代生活及其情绪和潮流的广阔图景”。他还曾这样自问:“为什么我非得要完全彻底地知道某一个人和某一件事,而不写我现在所知道和感觉到的人和事呢?”这一切既是阿列克谢的创作思想形成过程中闪现的火花,也是布宁创作宗旨的表露。整个作品正是将主人公心灵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的;读者所读到的,也主要是主人公的“不连贯的感觉和思考”、“关于过去的杂乱回忆和对未来的模糊猜测的不停顿的流淌”。
  • 蒲宁精选集

    作者:蒲宁

    《里尔克精选集》内容简介:要想真正了解和熟悉里尔克,当然就要阅读他的作品,《里尔克精选集》为您提供了一种阅读的可能性,使您可以深入地与这位诗人作一番心与心的交流与对话。“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是由我国著名的学者、理论批评家、散文家、翻译家柳鸣九先生策划主编的一套文学名著精选集。 “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以“名家、名著、名译、名编选”为目标,分批出版,每批十种。在已经出版了四十种的基础上,计划总共达到八十至一百种,以期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文经典文库。是展示中国外国文学翻译领域最高境界的一个窗口。柳先生说:这套选本“传承积累,为了一个人文书架”
  • 米佳的爱

    作者:(俄)布宁

  • 耶利哥的玫瑰

    作者:蒲宁

    《耶利哥的玫瑰》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 蒲宁散文精选

    作者:蒲宁

    蒲宁的散文,尤其是他的抒情散文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以技巧而言,也有不少原因。其一是有旋律感和节奏感。蒲宁善于从浩如烟海的词汇中,为他的每一篇散文选择最生动、最富魅力的词汇,这些词汇同散文所描绘的情节、所抒发的感情之间存在着某种为肉眼所看不到的、近乎神秘的联系,要描绘这样的情节非用这些词汇不可。有位俄罗斯作家把蒲宁的每一篇小说、每一首诗都比作是一块磁石,能够把这篇小说或这首诗所需要的一切粒子从四面八方吸引过来。蒲宁从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但他却孜孜不倦地去“寻找声音”,从铙钹的乐声直到泉水的淙淙声,从有节奏的铿锵声直到柔情绵绵的絮语声,从清越的歌声直到活灵活现得令人惊叹的农民的谈吐。蒲宁曾说过:“我大概是个天生的诗人。屠格涅夫也首先是个诗人。对他来说,短篇小说中最主要的是声音,其余都是次要的。对我来说,主要的是找到声音。一旦我找到了它,其余的就迎刃而解,我已知道可以一挥而就了。”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蒲宁把散文看得同诗歌一样,是有内在的旋律感和音乐感的。所谓“找到声音”就是找到散文的节奏,找到散文的基本音调,他曾多次引用福楼拜的话说:“应当使散文具有诗的韵律和节奏,同时又仍然是一篇散文。”散文的诗化,或者说诗的散文化,是蒲宁散文的主要特色。其二是细节的真实。这种真实基于他敏锐的观察力。阿·托尔斯泰在给青年作家所写的一篇名为《语言乃是思维》的讲话中,谈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他说:“我给你们谈一件事,这是高尔基讲给我听的。有一回,高尔基、安德列耶夫和蒲宁在那不勒斯的一家饭馆吃饭。必须告诉你们,上一代作家比我们更热爱文学,他们终日谈论文学,进行斗智式的比赛,这在当 时是一种很时兴的游戏。他们坐定后,进来了一个人,就各给 三分钟时间对这个人进行观察和分析。高尔基观察后说:他是 一个脸色苍白的人,身上穿的是灰色西装,他还有一双细长的、优雅的手。安德列耶夫也观察了三分钟,可是他却胡说了一通,他连西装的颜色都没有看清。蒲宁却有一双非常敏锐的 眼睛。他在三分钟的观察中把这个人的一切都抓住了,他甚至把西装上的一些细小的东西都描绘了出来。他说这个人打的是一条洒花领带,小指头的指甲长得有些扭曲,他连这个人身上的一个小疣子也看出来了,并作了详尽的描写。最后他说这个人是个江湖骗子。凭什么下这个结论他自己也不知道,反正是个骗子。他们叫来了侍应生领班。领班说,他不知道这个人是从哪儿来的,但他经常出现在那不勒斯街头。这是个什么人,他不知道,但这人的名声却很坏。这就是说,蒲宁讲得完全 正确,只有受过严格训练的眼睛,才能产生这样的结果。”
  • 蒲宁回忆录

    作者:蒲宁

    这部俄罗斯著名作家蒲宁的自传性质的回忆录包括三个部分:自传札记、日记和其他零散篇章。蒲宁以他一贯的简洁朴实的风格描述了他早年在乡村的安宁生活;回忆了他与文坛上大小作家的交往及恩恩怨怨,其中不乏对当时俄国文坛的风云人物如:高尔基、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库普林、勃洛克、巴尔蒙特等的独到的评价。同时,蒲宁在书中还表达了他——一个没落的贵族后裔对正在巨变的俄罗斯的看法与感受。
  • 米嘉之恋

    作者:(俄罗斯)蒲宁

  •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作者:[俄] 伊万·蒲宁

  • 蒲宁抒情诗选

    作者:蒲宁

  • 蒲宁散文选

    作者:[俄]伊凡·蒲宁著

    蒲宁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俄罗斯有史以来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文学家。本书选译了他不同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分为“抒情”、“自述”、“追思”三个部分。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作者都以浓郁的情感溶入文字之中,读来别有一番风味!
  • 布宁短篇小说选

    作者:(俄)伊・布宁

    布宁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写作中短篇小说的高手。他的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布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最后一次幽会

    作者:伊万.布宁

    最后一次幽会:伊万·布宁散文集,ISBN:9787538247602,作者:(俄)伊万·布宁著;陈馥译
  • 蒲宁中短篇小说选

    作者:(俄罗斯)蒲宁

    蒲宁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他的创作以中短篇小说为主,语言朴实而富有韵味,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气氛。本书共收入26篇中短篇小说,包括《幽暗的林荫小径》、《米佳的爱情》、《安东诺夫卡苹果》、《乡村》、《轻轻的呼吸》及其他选集未收入的《圆耳朵》、《夜航途中》、《理性女神》、《晚间的时候》等佳作。
  • 布宁文集(共四卷)

    作者:[俄] 布宁

    《布宁文集(1-4卷)(套装共4册)》内容简介:人们都说,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坛“群星璀璨”,而俄罗斯的画坛、乐坛也无不如此,在那一百年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奇观。那些星星的灿烂光辉不仅照耀着俄罗斯的文坛、画坛、乐坛,也照耀着世界的文坛、画坛、乐坛。伊万•布宁(从前我国译者根据英文译名Phunin将他的姓氏译为“蒲宁”)就是那些星星当中的一颗。他出生于一八七○年,在十九世纪只生活了三十年,然而他却是由鼎盛时期的俄罗斯文学艺术哺育成长,成名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他的思想情感、文字风格也始终属于十九世纪。
  • 故园

    作者:布宁

    《故园(插图本)》简介:布宁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故园(插图本)》从其丰富的文学遗产中选取了15部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故园》通过一个女仆的凄婉爱情故事展示了一个俄国庄园的败落过程;短短五万字,写得动人心魄。《米嘉的爱情》生动细腻地描写了一个青年的爱情悲剧。《档案》仿佛出自果戈理之笔。《素昧平生的友人》堪与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相媲美。布宁描绘了旧俄国一幅幅真实严峻的图画,在国际上享有短篇小说大师的盛誉。
  • 耶利哥的玫瑰

    作者:(俄罗斯)蒲宁

    《耶利哥的玫瑰》是作者写于二战期间的爱情小说,讲述了一个老军人旅途中在一家客店巧遇30年前的恋人的故事,姑娘虽然被他无情地抛弃,却依然对他忠贞不渝,终身不嫁,靠经营小客店和放债维持生活,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真情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憎恨,小说被誉为“爱情百科全书”;《米佳的爱情》描写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米佳和戏剧学校学生卡嘉浪漫而痛苦的悲剧式爱情,卡嘉为了当名演员而投入校长的怀抱,对米佳忽冷忽热,米佳心灰意懒,一度同视为卡嘉替身的女仆幽会,最后因绝望而开枪自杀;《从旧金山来的先生》通过一个来自旧金山的富翁携妻女到欧洲、印度、埃及去旅行途中发生的事情,谴责了西方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贪婪和自私;《耶利哥的玫瑰》反映了作者对古老文化、生命价值的思考……
  • 最后的约会

    作者:(俄罗斯)蒲宁

    19世纪、20世纪之交,俄罗斯还出现过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光辉名字叫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虽然,他的综合文学成就曾在1993年12月9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俄罗斯有史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者),便由于政治原因——因其对十月革命不大理解,当时官方不会对他多作宣传,因而中国读者对他自然也就知之甚少了。 本书选译了三十个中短篇小说,对如今的青年读者来说,可能认为这是遥远的故事,便凡是好的文学作品,均能从人性、人情的角度深放开掘生活,是可以超越时间、地域、民族的局限,为人类所共同理解和欣赏的,是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的。如《爱情法则》,描写小地主赫沃西斯科深爱家里雇佣的一个女工露茜卡,露茜卡猝然死亡后他悲痛欲绝,竟在她曾经住过的屋里幽居二十多年。作者深谙短篇小说创作的技艺,没有去正面写主人公漫长的幽居生活,而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借用曾对露茜卡有过爱意的伊威列夫顺路瞻仰露茜卡故居,并出高价买了《爱情法则》一收,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本收的其他篇目各在特色,均值得一读,但这里就恕不一一提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