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Beatles
-
The Beatles: Ten Years That Shook the World (精装)
Roll up for a magical mystery tour! Charting the birth of the band to the bitter break up, this day-by-day analysis of The Beatles phenomenon examines the private and public events that revolutionized the music world. From their iconic domination of the music industry to the dramatic split, rare and unseen photographs reveal the band as never before. Published in association with Mojo magazine. -
The Beatles
Every aspect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Beatles from mop tops to legends is discussed in this book, including their personal lives, performances, press conferences, recording sessions, public appearances, photo sessions, filmmaking, and more. Simon Wells' extensive, detailed captions provide exact dates, times, and places, as well as context in terms of both the band and the culture of the times. Each photograph is accompanied by a pertinent quote by one or more Beatles or an individual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Beatles such as Brian Epstein, Beatles photographer Bob Whitaker, girlfriends and wives, Beatles driver, etc. -
藍儂回憶:1970年滾石雜誌完整專訪
假如七0年代的降臨意味著搖滾音樂史上一連串殘酷的幻滅,那麼約翰.藍儂這篇最為震驚後世的訪談,很可能是其中最狠最痛的一擊。1970年,藍儂早已對昔日的「披頭」身分、以及所謂六○年代神話深惡痛絕。身為這樁神話的創建者,他決定當著萬萬千千觀眾的面、親手揉碎它。套用作者楊.韋納的話,在當時,Beatles是「地球上最受矚目的現象」。用藍儂自己的話來說,則是「比耶穌更受歡迎」。於是我們多少可以想像藍儂要打破的那個神話,是多麼難以逼視、牢不可摧。 那是不只一整個世代共同擁有的記憶與夢想,那是數以億計的青春年華共同見證的笑聲與淚水,那是當我們對自己生命中種種不堪感到絕望時,重新賦予我們力量的泉源。而藍儂幾乎親手毀滅了這一切:「夢已經做完了」。這篇石破天驚的訪談錄不妨視為一次壓抑了三十年纔終於爆發的嘔吐,讓全美發行量最大的音樂雜誌Rolling Stone站穩了青年世代媒體霸權的地位。 多年來,《藍儂回憶》一直都是所有「文化人專訪」的參考座標,也是「深度搖滾書寫」的經典範例--每個雜誌記者,夢寐以求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寫出像這樣專業、深入、「後勁十足」的對話錄,而能留名青史。 -
我心中的約翰藍儂
一九八○年十二月八日深夜,約翰藍儂與小野洋子回到達科他大樓門前,一名瘋狂的歌迷朝這位搖滾巨星開了五槍,藍儂的生命在此終結,年僅四十。他的猝逝舉世震驚,搖滾樂壇失去一位最富傳奇色彩的巨星。 藍儂締造六○年代的搖滾神話,披頭四當時一季的唱片銷售量高達美國唱片總銷量的十分之四!但也許是盛名來得太快,他迷失在自己一手創建的披頭神話中。他高唱〈救命!〉,小野洋子聽見了。她是約翰的心靈伴侶,兩人創作大量音樂,並為世界和平發聲,呼籲「戰爭結束了」,用音樂與行動傳遞更深遠的影響,向那個年代的威權發出憤怒之聲。然而一聲槍響,中止了所有夢想。 藍儂過世二十五年後/原文二○○五年出版,未曾走出槍殺悲劇的洋子,選擇集結眾人的文字,包括藍儂的偶像、音樂同儕、貼身採訪過藍儂的記者、夫婦倆的密友等,以文字、照片、圖畫、詩作,甚至是解密的政府檔案,共同回憶這位巨星。書中收錄大量珍貴照片,包括德國攝影師艾斯翠克赫爾拍攝的年輕藍儂,及安妮萊柏維茲在槍響前幾小時留下的約翰與洋子相擁的珍貴鏡頭。 透過七十三位好友的真情告白,讓洋子獲得最大的安慰:「看著大家的文章,我笑啊笑的,然後哭了出來,一發不可收拾,而且最後一頁怎麼這麼快就翻到了……」 藍儂短暫卻燦爛的一生,觸動許多人的心,直至今日,無數人受到感動與啟發。無論是披頭四時期風靡世界的音樂,或是單飛之後所創作的歌曲,都為西洋音樂樹立無數的典範。我們不會因為他的離去停止想像,因為藍儂,我們從此有了作夢的勇氣。 -
In His Own Write
About The Awful I was bored on the 9th of Octover 1940 when, I believe, the Nasties were still booming us led by Madolf Heatlump (who only had one). Anyway they didn't get me. I attended to varicous schools in Liddypol. And still didn't pass -- much to my Aunties supplies. As a member of the most publified Beatles my (P, G, and R's) records might seem funnier to some of you than this book, but as far as I'm conceived this correction of short writty is the most wonderfoul larf I've every ready. God help and breed you all. -
整装待发
1964年,四个来自利物浦的小伙子宛如一阵飓风,瞬时间席卷了美国,也席卷了世界。不列颠入侵了!当时只有二十出头的莱瑞·凯恩是两次巡演唯一全程随行的美国记者,他站在职业的视角,从细节出发,报道了巡演中发生的一切,既有震动世界的大新闻,又有日常琐细小事,有些非常欢快,有些极度危险,有些近于丑闻,有些几乎是灾难。作为当时数以十万计披头士歌迷中的幸运儿,他用录音机和笔,为全世界的读者展现了这四个日后誉满世界的年轻人成名之初的点点滴滴。 目录 序幕:精彩刚刚开始…… 第一部分:1964年 第一章、车票 第二章、卧室里的陌生人 第三章、72小时的疯狂 第四章、钓来的麻烦 第五章、好莱坞狂想 第六章、披头士的恐惧和披头士的夜晚 第七章、一块好吃的苹果 第八章、泽西海岸的性与冲浪 第九章、自由诞生地的摇滚 第十章、沸腾的披头士狂热 第十一章、枪支、棕榈树和摇滚风暴 第十二章、北上波士顿:谁有罗盘? 第十三章、歌迷的回忆 第十四章、克利夫兰的争斗和新奥尔良的马 第十五章、堪萨斯的言语战争和达拉斯的恐惧 第十六章、披头士门口的一块“滚石” 第二部分:巡演生活 第十七章、飞机上的生活 第十八章、调情的歌迷妈妈和蜜糖一样的亲吻 第十九章、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第二十章、幕后故事:自由恋爱和自由停车 第二十一章、披头士的小圈子 第三部分:1965年 第二十二章、巴哈马群岛,救命! 第二十三章、披头士降临! 第二十四章、枫叶国的马克怀和吸毒 第二十五章、惊险与音乐并存的得克萨斯 第二十六章、惊险与音乐并存的得克萨斯 第二十七章、电波之争 第二十八章、引擎失火——约翰!别跳! 第二十九章、重返好莱坞——卧室里的著名面孔 第三十章:“我们是披头士,这就是我们的身份” 尾声:巡演之后 附录:1964年和1965年巡演完整日程 -
列侬语录
《列侬语录》内容简介:1994年,当约翰·列侬入驻摇滚名人堂时,他们将其音乐贡献归纳如下:“约翰·列侬没有创造摇滚乐,也没有像埃尔维斯·普莱斯列(ElVis:Presley)或小理查德(Uttle Richard)那样,表率成为摇滚巨塔,但是他史无前例地将之发展推广,并且将社会良知灌输进去。” 这个评价应该说是中肯的。作为甲壳虫乐队的成员之一,全球最受欢迎的流行艺人之一,列侬在几十年间影响了整个流行乐坛。尽管这个乐队有时被粗暴地评论为“太过流行”,歌颂爱情的靡靡之音,迎合主流大众,然而他们的歌迷毫不介意。从成立之初,甲壳虫就受到严厉的抨击,特别是他们独特的发型和服饰,然而越是如此,他们的听众数量却越是迅速激增。 时光流逝,其他组合淡出了,而甲壳虫却没有丝毫褪色,他们经常变化音乐,提供引人入胜、思想深刻、含义丰富的歌曲。列侬始终引领并发展着这样的新风格,即使到甲壳虫解散。 作为一个独立歌手,列侬创造了一种参与社会的、内省的而同时又性灵的歌曲。他倡导了一种积极正面的未来观——这在六七十年代的社会文化骚动中的音乐人中很少见。他的歌词常常表述了他所经历的年轻的骚动。 1940年10月9日,列侬出生,他中间的名字温斯顿得名于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5岁时他的父母离异,男孩列侬被姨妈咪咪抚养,共同生活在利物浦郊区伍尔顿。16岁那年,咪咪给他买了第一把吉他。同一年,列侬组建了摇滚乐队“采石匠”(Quarryen),后来成为甲壳虫的前身。列侬是主音歌手,后来他与与保罗·麦卡特尼分享了这个职责。尽管麦卡特尼更倾向于流行乐方向,列侬写的歌比较前卫,他们俩共同为乐队创作歌曲。 -
甲壳虫乐队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甲壳虫乐队(英汉对照)》内容简介:2000年,甲壳虫乐队的唱片销量高达1400万张,荣登当年唱片销量榜首。对于一支已解散30年之久的乐队而言,这的确有点不可思议。从30多年前乐队成员们首次在埃德苏利文电视秀上露面开始,“甲壳虫狂热”席卷了整个世界,改变了摇滚乐的面貌。甲壳虫乐队的发展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特征,他们的影响超出了乐坛,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甲壳虫乐队(英汉对照)》讲述了其成员约翰、保罗、乔治和林戈如何组建甲壳虫乐队,如何在一起生活共事,后来乐队为何解散,以及他们单飞后各自的事业和约翰身亡等事件,为读者提示了甲壳虫乐队这么多年来拥有经久不衰魅力的奥秘。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拳王阿里(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本杰明•富兰克林(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泰格•伍兹(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卓别林(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玛丽莲•梦露(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比尔•盖茨(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魔术师约翰逊(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莎士比亚(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达•芬奇(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马丁•路德•金(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戴安娜王妃(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奥普拉•温弗瑞(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史蒂芬•霍金(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马克•吐温(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德兰修女(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拿破仑•波拿巴(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伊丽莎白女王一世(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简•奥斯丁(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超人克里斯托弗•里夫(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乔治•卢卡斯(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温斯顿•丘吉尔(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兰斯•阿姆斯特朗(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纳尔逊•曼德拉(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
披頭四
一本充滿趣味與創意的傳記: 史上第一次披頭四錄音間大公開、不為人知的錄音幕後花絮。 艾比路三號,EMI唱片公司於倫敦的地址,多年來無數藝術家與音樂家在其中進出並灌錄唱片,也包括披頭四。他們在錄音間裡待了一個又一個漫長無盡的夜晚,陪伴他們的除了製作人喬治•馬丁外,就是本書作者傑夫•艾莫瑞克 - 他們的錄音師。 太多太多的故事都發生在錄音間中。 披頭四在那裡即興創作、與製作人討論每首曲子的內容、與錄音師一起設法完成不可能的音效;團員間彼此的包容與緊張、甚至到最壞的情況,由於小野洋子的介入,使其他團員感到不悅,進而引發衝突。即便如此,他們仍舊在此完成了搖滾樂史上,幾張最了不起的專輯,「艾比路」無疑已經成為披頭四的另一個象徵,甚至他們其中一張專輯名稱就是「艾比路」。 從第一首暢銷單曲「請愛我」與披頭四結緣,擔任助理錄音師,到《左輪手槍》成為正式的錄音師,直到最後的錄音《艾比路》,作者擔任披頭四的錄音師近七年,見證了他們的成長到解散。現在,他決定把這些故事講出來,以紀念這個最偉大的樂團。 -
见证披头士
这是一部“披头士”乐队的真实历史,讲述者是那些真正了解他们的人——他们的儿时玩伴、朋友、家人、竞争对手、情人、老师、乐手同行等——还有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他们自己。 《见证披头士》对这支乐队的历史进行了新的挖掘,披露了他们在利物浦和汉堡时激动人心和动荡不安的早期岁月、他们第一首热门歌曲《请让我开心》那次意义重大的录音、巡回演出的成功和疲于奔命的生活、《佩珀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专辑的幕后秘闻等等。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之口,我们得以了解“披头士”乐队是怎样帮助“滚石”乐队上路的,为何“披头士”乐队在声誉最隆时于1966年停止了巡回演出,以及导致他们在1970年解散的真正原因。 在其全盛期,“披头士”乐队是摇滚乐历史上最伟大的乐队,而且不止如此,他们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一股磁能的旋风,所经之处,无不波及——时尚,电影,性,讽刺文学,摇滚,变革等。 他们的故事是整整一代人的故事。但是从头到尾,他们都保持着不变的本色:四位伙计,出语诙谐,容易受伤,常入情网,麻烦不断,不时动怒,一贯有趣,但总是,而且将永远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摇滚乐天才。 之前之后,从来没有谁曾有过这样的影响力,从来没有谁曾像“披头士”乐队这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讲述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
保罗·麦卡特尼
《保罗•麦卡特尼:一生》共包括23章内容,介绍了保罗•麦卡特尼的一生,内容详实,情节感人。 -
The Beatles
(1)披頭四解散前「唯一」正式授權的傳記,華文版首度問世! (2)曾被喻為「有史以來最坦率敢言的合法授權傳記」。 (3)最新版本「前言」中披露一九六八年版本出版時,素材取捨之考量,塵封三十五年的披頭軼事首度出土!「這次和保羅聊天,我向他表達原先打動我的那個想法。寫一本完全為披頭四而寫的書,用嚴謹的態度述說整個故事,將它寫下,就此一次解決;以便要是別人一再地問起那些相同的蠢問題時,就可以告訴他們:一切盡在此書中。嘿,這主意不是很好嗎,怎麼樣呢?」--作者杭特.戴維斯 此書最早於 1968 年問世,作者是 Beatles 解散前唯一獲得合法授權,得以親身訪問披頭成員及其親友、舊識、師長、合作夥伴等,近身側寫 Beatles 活動的作家。除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外,作者於書中刻意採取原音(訪談)重現方式,稍稍犧牲書寫及閱讀的順暢要求,以祈能從書裡頭眾多人物的「各說各話」中「突圍」,最忠實呈現 Beatles 相關事件的真相,並讓樂迷在讀這本書時多點「參與」與「想像」的樂趣。中譯本譯自此書 2002 年最新版本,除前言詳細說明一九六八年版本成書過程的秘辛之外,為避免「後見之明」過度詮釋,原作者決定不更動其餘各章內容,只另外加入豐富珍貴的相關照片。 『由於背負著「經正式授權」傳記作家的頭銜,所以我要得到事件中所有主要人物的同意。這時候我的問題才真正要開始。首先,我必須讓披頭四他們先看過我已經寫好的部份。他們可以更改任何「與事實不符」的錯誤之處;這一點對任何與還在世的人合作的作家來說,都是個大麻煩。你根本不知道有哪些部份可能會惹惱別人。我寫了一些跟嗑藥有關的內容,包括他們使用 LSD 的事。在 1968 年,寫出這樣的事是相當冒險大膽的。雖然我總是把它說成是已經過去的事了,有時甚至說他們「現在」(1968 年)當然已經不再抽大麻,這當然是謊言,但是我確信我已經把真相寫得相當明顯。眾人對童年的回憶部份,多數都不太可信。不同的人會選擇性的記住什麼東西,這才是有趣的地方。儘管如此,誰記憶的部份比較好呢? 書中第一章最後是以簡短的一句「約翰非常的快樂」結尾,有些不太通順、虎頭蛇尾的感覺。那是約翰的阿姨咪咪堅持要我這樣寫的。我也讓步了,這是為了保住約翰其他大多數的故事所做的妥協。在她看來,約翰的童年生活確實是如此。相對的,我也很樂意依她的話做,因為其他的事實內容同樣可以保留下來,讓讀者們得以自行決定要接受哪些內容。這本書發行時,在大西洋兩岸以及歐洲和日本,以其「誠實坦白」的傳記內容受到所有評論家的肯定,甚至被形容為「有史以來最坦率敢言的合法授權傳記」。我不會告訴你們太多詳情;當然啦,因為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而且在那之後也發生了很多事。好幾年之後,約翰在一次訪問當中說我的書是「鬼扯」,這讓我很不舒服。那個時候,他完全認為披頭的形象全是粉飾出來的;就拿我的書來說,你們現在可以從他的信得知,那是約翰堅持要我代他發言來掩飾一些事情的。我和佛瑞迪.藍儂取得聯繫的時候,這本書已經送到打字員那裡了,這就是為什麼第一章讀起來會有不連貫和跳來跳去的感覺。我只是盡可能在最快的時間內寫進越多關於佛瑞迪?藍儂的內容。就整體來看,這本書讀起來是相當不順暢的。如果我現在再重寫一次,我會試著改進表達的方式,修改得更加通順,並加以潤飾,退得更遠一點來看,然後試著把一些事情、人物、事件處理得更面面俱到。然而我真會這樣做嗎?或許它的優點正是因為它是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個非凡時期的第一手報告、一個現象興起時的目擊報導,那時正值其顛峰,而又迅即分崩四散;但是當時我們根本沒有人能料到這樣的結果。後見之明會讓我們過於自作聰明。這只不過是一段披頭四的故事,完全和它當初問市的時候(一九六八年)一樣,這次只是多加了許多圖片罷了。希望你們會喜歡我所呈現的內容』--作者杭特.戴維斯於 2002 年版本前言中所述,節錄 作者簡介 杭特.戴維斯(Hunter Davies) 於卡萊爾(Carisle)出生長大,在達拉姆(Durham)受完教育。著作超過三十本,包括關於英格蘭職業足球隊 Tottenham Hotspurs 的書《The Glory Game》和英國西北部湖區 Lake District 的遊記《A Walk Around the Lakes》這類的現代經典,以及英國詩人渥茲華斯(Wordsworth)以及哥倫布的傳記。擔任新聞記者期間,曾在《獨立報》(Independent)、《週日時報》(Sunday Times)以及《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撰寫專欄。也多次為英國廣播公司第四廣播電台(BBC Radio 4)製作廣播節目。與小說家兼傳記作家瑪格麗特•佛斯特(Margaret Forster)結為連理。 譯者簡介 林東翰 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喜愛音樂、電影,對搖滾、爵士、藍調音樂稍有研究。兼職翻譯、編輯、插畫。 -
披头士
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形象,如一道惊雷震动了全世界。他们是青少年的偶像,又是广告商眼中下金蛋的鸡:“绝妙四人组”将告诉我们这些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林戈争辩他的受欢迎程度;乔治评判歌词的好坏;保罗谈论约翰;约翰谈论保罗。他们回忆相识时对彼此的最初印象,讲述他们的巡回演出、成功和烦恼,各自的单飞生涯一一以及最后,约翰·列侬的死亡给他们造成的影响。这里有最真实的”披头士”,也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映照出他们的诞生、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作为音乐现象的始末。 披头士乐队(又译甲克虫乐队)毫无疑问是流行音乐界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拥有最多歌迷,最为成功的乐队。披头士乐队对于流行音乐的革命性的发展与影响力无人可出其右,对于世界范围内摇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影响了自60年代以后的数代摇滚乐队的音乐和思想,直接影响了摇滚乐的变革和发展,在英国,披头士乐队更是影响了60年代至今几乎每一支乐队的形成和发展。本书为您讲述“披头士”从一个流行乐队成就了音乐史上的一个传奇! -
我的约翰
作为流行音乐史上的巨星,约翰·列侬的影响力早已远远超过流行音乐的领域,而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他组建的披头士乐队、他的音乐、他的生活,以及他被枪杀的结局,成为长久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震撼了整个世界。然而,这位巨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表现是怎么样的?他在幕后有着怎样的爱恨纠葛?《我的约翰》从列侬曾经最亲密的爱人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约翰·列侬。 辛西娅·列侬是约翰·列侬的第一任妻子,是流行音乐史上的传奇——披头士乐队最近距离的见证人之一。早在艺术学院的时候,她就邂逅了约翰·列侬,他们的爱情与披头士乐队的兴起同步,整整跨越了披头士历史上最重要的十年。 自从1980年约翰在纽约被枪杀后,辛西娅对接下来的很多事件都保持了沉默。在本书中,她第一次披露了披头士时代那些鲜为人知、引人入胜的往事,而且原原本本讲述了她和约翰·列侬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了这位传奇巨星温情与冷漠的两面。辛西娅是一个非凡的经历者,她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约翰·列侬。 -
披头士(上下册)
这是一本迄今最为深刻而生动的乐手传记。施皮茨带我们沿着便士巷走向草莓田,走向德国汉堡,就是在那里,在肮脏贫穷的红灯区、暴力与安非他命药片之间,“披头士”真正成为了“披头士”。读着这本书,我们仿佛置身麦卡特尼的起居室,亲睹约翰与保罗开始一起写歌;仿佛亲身来到利物浦热气蒸腾的“洞穴”俱乐部,“披头士”出现之前,那里一度是爵士乐的一统天下;我们仿佛亲眼看到林戈加入乐队成为鼓手那天晚上的后台;仿佛来到那些破旧的德国脱衣舞俱乐部,看到乔治谎报年龄才得以让“披头士”登台表演;仿佛随成名之前的“披头士”一起走上那些荒凉的苏格兰小镇之间孤寂的巡演旅程;仿佛来到艾比路录音棚,看着那个名叫乔治.马 丁的年轻制作人把他们纳入自己庇护之下;仿佛亲眼看到艾德.沙利文秀如何令美国陷入快乐与疯狂;这是一场不断向上向前的旅程:排行榜上的节节攀升,他们从希叶体育馆来到旧金山,经历伦敦的夜晚与印度,他们横贯果酱天空,穿越宇宙——走过了这所有的路途,他们终于来到“屋顶演唱会”,经历那音乐与欢笑的最后时刻。 -
列侬回忆
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艺人之一——约翰·列侬的“独立宣言”,1970年《滚石》RollingStone完整收录专访录,首度出版。该书堪称约翰·列侬与The Beatles及“旧时代”的决裂之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约翰·列侬,但只有这本书中的列侬如此愤怒、凶悍。他向一切他认为虚假的东西发起了猛攻。在这些进攻中,当然免不了抖搂些摇滚乐背后的秘闻。而真正要命和有趣的是,列侬把Beatles判定为艺术冒牌货——“我们无非是一个把事搞得很大很大的乐队……仅此而已”;“我的技术不怎么样”;“我弹得很烂”;“我也不喜欢多数Beatles的歌”;在英国各地巡演之前“我们的音乐就已经死了”;“我们杀死自己,换取后来的成功”;“Beatles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混蛋”:对由Beatles和摇滚乐带来的革命,他的结论是“梦已经做完了,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只不过如今我已经30岁,而一大堆人留了长头发,如此而己”……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