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亚

  • 中亚史纲要

    作者:[英]加文·汉布里(Hambly,Gav

  • 中亚文明史(第五卷)

    作者:阿德尔,

    六卷本《中亚文明史》是全面描述中亚文明这一重大主题的首次尝试。出版这套史书与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完全吻合,该组织一个著名的国际专家小组多年来协同合作,已经进行了相关的基础研究,力图向更广泛的公众介绍位于欧亚大陆心脏带这一辽阔区域的文明史实。 《中亚文明史》将揭示中亚地区从文明之初到当今时代名种文化的兴盛与衰亡。该地区只有很少一些地名,如撒马尔罕、布哈拉或希瓦,为公众所熟悉;如今一些知名的专家(许多是当地人)通过节为我们揭开了帷幕,呈现出中亚文明加丰富多彩的一面。从一个更大范围讲,古代和中古世界就是由欧亚腹地名族人民的迁徙而形成,迁徙的范围自西部的黑海一直延伸到东部的中国本土边境。 本卷继续论述中亚文明的历史,始于1500年前后,直到约1850年。这一阶段见证了中世纪最后几个帝国、主要有乌兹别克、萨法维、莫卧儿和准噶尔;这一阶段还目睹了殖民主义最初的影响。与前面几卷相同,本卷也涉及到文化方面的各种不同因素。 本卷记叙了游牧生活的最后阶段,它是社会组织中一种可以自立的制度;国际贸易的主线大丝绸之路转向海上之路后对中亚经济的影响;各种艺术流派;古典波斯文化最后的伟大时代和突厥文化的成长;最后,在宗教领域,什叶派在波斯取得成功,莫卧儿名民族改信佛教,锡克教逐渐兴起。 本卷还分析了中亚地区的科学和技术相对欧洲发展滞后的问题,以及中亚最初的殖民主义(主要是英国和俄国)的性质。本卷结论部分总结了从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亚历史的主要趋势。
  • 贵霜史研究

    作者:余太山

    《贵霜史研究》是集作者余太山二十余年研究心血而成,范围囊括贵霜帝国的渊源、创国、兴盛和没落等几个历史阶段。众所周知,贵霜帝国史料非常稀少,在如此稀少的史料中,作者能够形成对贵霜帝国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尽显其史学功底之深厚。尽管贵霜史的真相依旧朦朦胧胧,但贵霜史涉及面广,贵霜史研究拓展了中亚古代史研究的领域,贵霜史研究的意义不仅在贵霜史本身,更在贵霜史之外。
  • 中亚历史

    作者:(苏联)瓦西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巴托尔德

  • 粟特商人史

    作者:【法】魏义天

    《暨南中外关系史丛书:粟特商人史》通过研究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世纪散落在印度、伊朗、中国、拜占庭和北亚草原的粟特人遗物,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中古粟特商业生长盛衰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0世纪,粟特商人从只具局部意义的小规模商业开始经营,在与巴克特里亚、印度商人的竞争中后来居上,脱颖而出。并在突厥人、卡扎尔人的政治护翼下,西通拜占庭、东人中国,在克里米亚到朝鲜的欧亚草原建立起广泛的商业网络。粟特人既是东西商贸的担当者,也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贸易中介。但萨珊波斯的衰亡、索格底亚那被阿拉伯征服以及唐朝爆发的安史之乱,给建立在政治基础上的粟特商业带来致命打击,随着丝绸之路的陆海转换,波斯商人控制了海上贸易主导权,粟特商业最终走向衰亡。有鉴于中国在粟特商业网的拓展中所起到的“催化”作用,故本书第五章专门论及中国粟特商人的情况,对塔里木甘肃地区、京师诸州,甚至四川、吐蕃的粟特人聚落、贸易网发展、萨宝功能和演变,以及姓氏、婚姻的华化问题均有论述。
  • 中亚五国史纲

    作者:马大正/冯锡时主编

    本书以当代中亚五国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所处地域的历史发展进程为序进行深入、系统的阐述。全书分古代(15世纪初之前)、近代(15-20世纪初)、苏维埃时期和中亚五国独立之后四篇,对中亚五国分别加以综论和分论,同时对书中所涉及的哈萨克、乌兹别克等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做了综合性研究,对19世纪以来俄国在中亚的征服予以揭露和批判,特别是对以往国内较少研究的苏维埃时期的中亚各国历史进程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本书还充分利用了汉、俄文史料,以及俄文、英文的有关研究成果。书中本着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中亚五国历史上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中国学者的观点。本书是根据胡绳同志的指示撰写的,是我国对中亚五国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 祆教史

    作者:龔方震,晏可佳

  • 西域历史研究

    作者:华涛

    自汉代张骞“凿空”以后,中国人习惯上将河西走廊玉门关以西的广大地区称之为西域。广义上的西域包括西亚的条支、南亚的身毒和亚洲以远的大秦,而狭义上的西域主要指以天山为核心的中亚地区。西域的历史,特别是以天山地区为核心的西域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部分。 西域的天山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重要山系,它东近阿尔泰山,西瞰河中之地,由数列东西向的褶皱断块山组成,并伸展出一些支脉。它有若干盆地、河谷和草原,给畜牧和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又控扼着古代欧亚大陆上最重要的东西交通线——丝绸之路,是世界上几大文明的交汇点。 自古以来,许多民族在这一地区生活过、活动过。公元6世纪阿史那突厥兴起后,很快发展到这里。唐朝和吐蕃分别于8世纪中后期和9世纪中期无暇顾及西域以后,突厥语诸部族成为天山地区的主要政治势力。10世纪中期,西部天山地区的突厥语诸部族开始较大规模地文化转型,并且在喀喇汗王朝时期发展出初步的新的文化。西辽和蒙元时期,虽然有大批游牧部族从漠北进入天山地区,但这并没有改变突厥语诸部族是天山地区主要居民的局面,也没有中断这一地区文化转型的进程。本书以天山地区为核心,探讨8至10世纪突厥语诸部族在西域(狭义上的)地区的活动以及文化转型在突厥语诸部族中发展的情况。 近代以来,国外许多东方学家都关心突厥语部族在西域地区的活动,探讨过8至10世纪天山历史的某些问题。并且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与这段历史有关的史料,特别是中世纪阿拉伯文、波斯文等史料已在西方整理出版。同时,突厥文碑铭的释读和突厥学的发展,以及19世纪后半期西方人开始对天山地区的实地考察,也为西域地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动力。 本世纪初以来,与西域地区历史特别是8至10世纪这段历史有关的最重要成果见于巴托尔德(B.B.Barthold)的一系列论著。这位著名的俄国/苏联学者几乎研究了所有涉及这段历史的阿拉伯、波斯史料,探讨了许多重大事件,勾划出了其历史线索。他的《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1898一1900)、《七河史纲》(1893)、《中亚科学考查报告(1893—1900)》、《突厥斯坦简史》(1922)、《中亚突厥史十二讲》(1926)等论述至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仍是我们研究的入门书和寻找阿拉伯、波斯史料的向导。不过正如巴托尔德本人所承认的那样,他不懂汉文,不能直接利用汉文文献,因此他的研究主要依靠阿拉伯、波斯史料,侧重于西部天山地区。 本世纪上半期研究有关阿拉伯、波斯史料的另一位大家是米诺尔斯基(V.Minorsky)。米诺尔斯基整理、翻译、研究、注释了《世界境域志》(Hudūd al-'Ālam)、马尔瓦兹(A1-Marwazi)著作的有关篇章和《塔米姆回鹘游记》等,这些史料和米诺尔斯基的研究对本文有直接意义。他的缺陷也在于不能直接利用汉文文献。 直接利用汉文文献进行有关研究的学者首推沙畹(E.Chavannes)和伯希和(P.Pelliot)。沙畹的《西突厥史料》可以被看作是西方学者直接利用汉文文献并结合其他史料研究突厥语部族在天山地区活动史的第一部重要著作,至今仍为国内外学者所利用。不过沙畹的研究以8世纪中期为下限,而我的研究正由此开始。 伯希和具有广博的语言学知识,熟悉中国古代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细部研究。虽然他并未系统论述8至10世纪以天山为核心的西域历史,但他涉及了这段历史中的许多问题,不容忽视。 本世纪50年代以后,与本文有关的、直接利用汉文文献进行研究的西方学者是哈密屯(J.R.Hamilton)。他的《五代回鹘史料》、《钢和泰藏卷杂考》、《托古兹古思和十姓回鹘》,我们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不过他的研究对西部天山地区的历史涉及较少。 在研究西域地区史方面日本学者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能广泛利用汉文文献,又较早接触到西方的研究。本文利用了许多日本学者的成果。在日本学者中,安部健夫最早全面研究了8至10世纪整个天山地区的历史。他在《西回鹘国史的研究》(1956)中提出了不少值得重视的见解。不过他处理史料的方法和直接利用史料的范围,使他的许多重要结论与历史原貌相差较远。在日本老一辈学者中,羽田明提出了一些重要课题,他就此发表的一些论著虽然并没有超出当时西方学者的研究水平,但他的上述见解为今后研究的深入指出了一条道路。 40—50年代以来,前苏联对西域地区历史的研究有许多成果,如对西部天山地区中古遗址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对有关文献的整理、出版,前苏联中亚各加盟共和国科学院编写出版的大部头地区通史等等,对我们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不过就本文论及的时期内西域地区史而言,前苏联学者的研究侧重于西部天山地区.对汉文材料的研究也不够。 国内对以天山地区为核心的西域史的注意可以追述到19世纪中叶西北舆地之学的兴起。本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接触到西方和日本的研究成果及治学方法,研究有所深入。但从整体上看,国内对8至10世纪这一地区历史的研究,在本世纪70年代末以前仍远远落在外国学者的后面。“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国内的研究水平有了不少提高,缩小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对我们的课题而言,最近一二十年以来国内外研究成就中有两方面特别重要。首先,对和田塞语文献(于阗语文献)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可以在汉文、阿拉伯、波斯文、中古突厥语文等史料之外,利用一种新的当地文献。这种文献不仅增加了某些历史细节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它还提供了一些时间座标。其次,在国际藏学发展的推动下,一些学者重视利用藏文史料,结合汉文等文献记载,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吐蕃在西域活动的论著,弄清一些历史疑点,为我们研究突厥语诸部族在天山地区的活动扫除了一些障碍。 总之,我们希望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汉文、阿拉伯、波斯文和其他文字的材料,描绘出一幅有关8至10世纪西域地区突厥语诸部族活动史的更清晰的画面。
  • 吐蕃在中亚

    作者:[美] 白桂思

  • 金桃的故乡

    作者:蓝琪

    撒马尔罕是今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撒马尔罕州的首府,它位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河中地区,即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区。浩浩荡荡的阿姆河和锡尔河如两位实力不相上下的竞走者一般齐头并进,由南向北奔向咸海,在此两条几乎是平行流淌的大河中游,有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由东向西婉延流淌,这就是哺育撒马尔罕城的泽拉夫善河(Zerafshan R)。上述三条河流的位置正像英文大写字母H,如今的撒马尔罕城在H一横的下面,即在泽拉夫善河南岸。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撒马尔罕古城整体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评价中说,撒马尔罕城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考古学家告诉我们,泽拉夫善河南岸,最迟在4万年以前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迹象了。本文从撒马尔罕地原始人类的栖息地——特锡克塔什岩洞开始叙述,一直论述了今天的撒马尔罕,论述了两千五百年来撒马尔罕的辉煌与屈辱,其间经历了波斯人、希腊人、突厥人、中国人、阿拉伯人、蒙古人、乌兹别克人、俄罗斯人的统治。在此期间,撒马尔罕人表现出英勇不屈,也有委曲求全。在此两千多年中,由于撒马尔罕处于商道上,撒马尔罕城市文化是典型的商业文化。 本书将描述撒马尔罕城的兴衰,光荣和屈辱,描述撒马尔罕城的建筑及繁荣的经济,描述撒马尔罕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描述撒马尔罕人的随和、精明,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 中亚文明史(第3卷)

    作者:李特文斯基

    六卷本《中亚文明史》是全面描述中亚文明这一重大主题的首次尝次。出版这套史书与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完全吻合,该组织一个著名的国际专家小组多年来协同合作, 已经进行了有关的基础研究,力图向更多的公众介绍位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这一辽阔区域的文明史实。   六卷本《中亚文明史》将揭示中亚地区从文明之初到当今时代各种文化的兴盛和衰亡。该地区只有很少一些地名,如撒马尔罕、布哈拉或希瓦,是公众所熟悉的:如今一些知名的专家(许多是当地人)通过本书为我们揭开了帷幕,显示了中亚文明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从一个大的范围讲,古代和中古世界史就由欧亚腹地各族人民的迁徒而形成的,迁徒的范围从西部的黑海一直延伸到东部的中国本土边境。   《中亚文明史》第三卷论述的年代从公元三世纪直到八世纪。在这一时期,各种政治事件,交战的王朝和民族运动相互交织,形成一幅纷繁的画面,而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动乱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时代产生了萨珊伊郎(224-651年)和中国唐朝(618-907年)等强盛的帝国,其他许多较小的领地和国家也纷纷建立。游牧民族掀起了移民浪潮,草原帝国(勾奴、口厌哒、突厥等)的出现不仅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留下印迹,还常常向定居区域蔓延,在定居人口中增加了新的民族成分。这种多民族共存的社会在道教、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萨满教等伟大的宗教传统中扎下了根。   阿拉伯人在征服伊朗和中亚后,将伊斯兰教带入东方。中亚大部分地区呈现伊斯兰化,根本改变着生活的各个方面。拥有灿烂文明的萨珊伊朗、印度、花刺子模和索格底亚那以及新疆绿洲国家与其他地区开展了广泛的商贸交流。丝绸之路及其他商路进行的广泛货物流动,自然也伴随着艺术与科学的交流,以及各种思想和文化的互动。因此,这一时期艺术和智力的创新空前繁荣,出现了伟大的科学和文学作品。宗教与世俗艺术共同昌盛,创造出辉煌的杰作。这一地区从公元三世纪至八世纪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对世界文明以及世界文化和科学遗产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 中亚史

    作者:王治来

    《中亚史》讲了中亚地区处在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而言,任何一个欧亚大陆国家,只要占据中亚,就可达到如下多重的战略目的,向北可以遏制俄国,向东可以挟制中国,向南可以威胁伊朗和控制印巴,向西可到达中东以控制红海和地中海,也可经黑海直抵欧洲,从而扼欧、亚、非三洲的交通咽喉。故当代美国地缘政治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把中亚称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从战略资源方面看,现在全世界都面临能源短缺的问题,而中亚各国却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以及各种矿藏,是能源和矿产的“聚宝盆”。这使得中亚地区日益变成一个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的地区。
  • 黄金草原

    作者:张文玲

    《黄金草原:古代欧亚草原文化探微》共分八章,分别从民族、考古发掘、生活形态、丧葬习俗、艺术品鉴赏、相关文化交流与影响等诸多方面,探讨了古代欧亚草原的艺术风格及各民族在宗教、历史文化和艺术方面的广泛交流。《黄金草原:古代欧亚草原文化探微》作者集其二十年来关于欧亚草原文化艺术专题的资料搜集与研究心得,其中既有对古代欧亚草原民族生存环境、经济形态等的历史大背景的宏观研究,也有结合考古发掘材料,从不同侧面对欧亚草原的历史文化进行的新的审视,尤其对梵文、德文等资料的娴熟运用和介绍,对欧亚草原文化艺术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与归纳,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第一手资料。
  • 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全二册)

    作者:[俄] 巴托尔德

    《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套装上下册)》所述乃蒙古入侵前的突厥史,实际是“一部起于伊斯兰教开始武装进攻,断于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登场的中亚历史”。“把中亚史的研究提高到历史科学水平的,实以巴托尔德为第一人”。《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套装上下册)》由我国著名的中亚史专家张锡彤、张广达父子据最为信实的俄文1963年版译出。
  • 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上.下)

    作者:沈爱凤

    《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上下)》是一部从艺术的视角创作的学术性、可读性兼顾,图文并茂且独具特色的亚洲艺术史专著。《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上下)》以古代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为线索,讨论上古时期西亚、中亚和亚欧草原各民族艺术发展的关联性,并从中揭示上古亚细亚文化的历史价值。藉此展现古代中亚、西亚及亚欧草原伟大文明的整体性和多元化,带我们去领略古代文明多样化的世界观和审美观。 我们追溯古代亚洲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实际就是一次青金石之路和丝绸之路的精神之旅。青金石和丝绸本身就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而实际上,古代文明和艺术令人感动和令人神往的事物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如果艺术史不具有诗性的光辉,人们就不会投入巨大的热情。让我们一起追随先人的足迹,去探索各民族的精神世界,去领略亚细亚艺术——这部壮丽史诗每一篇章的深远意境吧。 谨以《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上下)》奉献给那些敬畏大自然、热爱和平和传统文化并怀有爱心的朋友们。
  • 克拉维约东使记

    作者:[西班牙] 罗·哥泽来滋·克拉维约

    本书是15世纪一位西班牙公使奉国王之命觐见帖木儿的往返旅记。书中翔实的叙述了作者游历中亚各地时的所见所闻,因此,本书除具有历史资料价值外,还可以帮助人们一窥500年前中亚各民族的文化成就和生活情况。在中亚史地学上,这本书可作为马可波罗纪行后的又一重要作品。
  • 从撒马尔干到长安

    作者:荣新江 等

    《从撒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内容简介:2002年5月,“《永乐大典》编纂600年”学术研讨会刚刚在国家图书馆落幕,法国远东学院的华澜先生就登门造访,提议在国家图书馆举办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曾经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在中国的历史和遗迹。在他看来,国家图书馆收藏有大量中西交通史文献,又是国际学术交流机构,最适合举办该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这个提议得到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荣新江教授的赞同,三方立即有了第一次筹备会议,确定了三个法国机构和两个中国机构作为研讨会的主办方。
  • 中亚文明史(第2卷)

    作者:雅诺什・哈尔马塔

    多卷本《中亚文明史》是全面描述中亚文明这一重大主题的首次尝次。出版这套史书与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完全吻合,该组织一个著名的国际专家小组多年来协同合作, 已经进行了有关的基础研究,力图向更多的公众介绍位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这一辽阔区域的文明史实。   六卷本《中亚文明史》将揭示中亚地区从文明之初到当今时代各种文化的兴盛和衰亡。该地区只有很少一些地名,如撒马尔罕、布哈拉或希瓦,是公众所熟悉的:如今一些知名的专家(许多是当地人)通过本书为我们揭开了帷幕,显示了中亚文明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从一个大的范围讲,古代和中古世界史就由欧亚腹地各族人民的迁徒而形成的,迁徒的范围从西部的黑海一直延伸到东部的中国本土边境。   《中亚文明史》第二卷述及公元前700年至公元250年间中亚地区各种人口流动及其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时期出现了几种游牧文明和定居文明,人们有的居住在草原地送,有的居住在绿洲地带。他们之间的差异因阿黑门尼德帝国的崛起而加剧。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改变了这一幕。游牧民族被驱赶回去,定居文明得到加强,而且迅速占据统治地位。   随着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兴起,中亚文明由於琐罗亚斯德教、希腊宗教和佛教的逐渐混合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此奠定了阿拉伯征服之前中亚文明的基础。公元前一世纪,塞克人在伊朗东部和印度西部建立了一系列王国;至公元一世纪,这些领地便统归帕提亚人统治,他们的帝国从锡斯坦直到印度河,而後又越过印度河。与此同时,贵霜帝国曰益崛起,推翻了帕提亚人的统治,并吞并了其印度省份。   地中海和中国之间的丝绸之路给中亚地区带来繁荣的贸易。尽管开通了海路,但巴克特里亚骆驼商队穿行的这条国际通道一直延用了数百年。直到大约公元234年贵霜帝国才遇到新的强大敌人——萨珊伊朗——并最终崩溃。
  • 巴布尔回忆录

    作者:[印度] 巴布尔

    《巴布尔回忆录》内容简介: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至1997年先后分七辑印行了名著三百种。现继续编印第八辑。到1998年底出版至340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 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

    作者:[美]丹尼斯·塞诺(Denis Sino

    丹尼斯•塞诺是迄今在中央欧亚研究(the Central Eurasian Studies)领域取得最卓越成就的学者之一。如今广为学界接受并习用的“中央欧亚”(the Central Eurasia)概念,就是由他1940年在巴黎首先提出的。在塞诺那里,中央欧亚是一个迥然不同于大陆边缘地带的独特的文化区。作为一位富有传奇经历的学者,在他的弟子和朋友圈子里,塞诺的绰号是“大汗”(the Great Khan)。这里呈献给读者的,是丹尼斯•塞诺(Denis Sinor)的部分论文,这些论文都是研究内亚(Inner Asia)诸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要成果。换言之,如果要深入了解内亚的历史文化,塞诺的作品不可不读。本书也是塞诺的第一本中译本著作,书后所附塞诺的著作目录,也是第一次呈现在世界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