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司各特

  • 女王越狱记

    作者:司各特

    《女王越狱记》是一部历史小说,又是一部浪漫派的爱情历险小说。它是十八、十九世纪间苏格兰著名小说家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1771—1832) 历史小说集中的名著。原书出版于1820年,书名The Abbot (《修道院院长》),现译本改名为《女王越狱记》。 这部小说的历史部分和爱情部分有机地紧密联系,不可分开。有关历史由以才色驰名而富有浪漫色彩的苏格兰信奉天主教的女王玛丽·斯图尔特(1542.12—1587.2.8)为轴心的一群人物敷演。玛丽·斯图尔特与当时苏格兰的摄政王默里原为同父异母兄妹,同为苏格兰王詹姆斯五世的子女,默里为国王的情妇所生。默里凭借新教势力立为摄政王,废黜玛丽女王并加以囚禁。同时天主教徒力图复辟,经过两次惊险尝试,女王的逃亡是成功了,但中途又发生两军混战,女王兵败,不得已投奔英格兰,终于造成死于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之手的悲惨局面。 女王玛丽在苏格兰劳舒利芬堡中的囚禁生活,历史学家记载平淡无彩,而本书作者贡献之一则在于他能在历史素材的基础上予以艺术的加工,用极巧妙的文笔把这些史实描写得十分生动而富于诗意和浪漫的色彩,发人深思,令人同情。例如,关于女王被迫让位于仅仅一岁的孩子,承认摄政王篡权的既成事实这一场面就写得非常冷酷骇人。女王越狱之夜也写得十分紧张,扣人心弦。另外本书描写修道士安布罗修斯就修道院院长一职时的庄严悲壮局面和新教平民所扮演的讽刺教会闹剧的嚣张亵渎所形成的对比,也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读了又是肃然又是好笑。其次,如女王和监视她的劳舒利芬夫人间的唇枪舌剑以及她和新教牧师间的信仰辩论也写得有声有色,使人对双方的是非长短有所评比。总之,在描写女王遭遇方面,作者文笔是既优美又紧凑,有咄咄逼人之势,引人入胜之功。 但贯穿着整个故事进程的还有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浪漫史。这就使得这部历史小说平添了色彩,宛如绿茵平野点缀上花木果树,蔚蓝天空辉耀着朝霞夕照,整个故事变得风光旖旎,诗意葱茏,使读者心醉神迷,情怀激荡。男主角罗兰·格雷姆,女主角凯瑟琳·赛敦,两人都出身于天主教家庭,都因时势而相怜相爱。罗兰原是贵族遗裔,但父死沙场,母又自戕,沦为一个身世不明的青年,靠笃信天主教的祖母抚养。但命运又安排他落在一对新教徒格伦丁宁爵士夫妇的手里。由于爵士夫人无子又极爱孩子,罗兰乃得夫人特别优容,养成狂妄自大,不甘伍同仆辈的习气,以致十七岁那年为主母所斥逐,但不到两日又被主人收回转送给摄政王默里驱使,继又被摄政王安置于女王身旁,名为侍僮,实为摄政王所布置的暗探。故事由他说起,也说到他为止,所以他是本书全部故事的惟一见证人。他目击了天主教堂惨遭浩劫的遗址、新教徒所演的渎神哑戏实况,也看到女王秘书紫里奥惨死、女王第二位丈夫达恩利惨遭暗杀的现场,还曾耳闻阿维诺尔主人格伦丁宁爵士晋升的隐情。此外,他还无意中窃听到摄政王的有关国事的机密,一时自鸣得意,想入非非,不知祸之将至,以致终于陷入囚禁中。但他却也因此学到了待人处世的道理,后来回到阿维诺尔城堡,成为谦虚知礼的新人。 女主角凯瑟琳·赛敦与其兄弟亨利孪生,也是原苏格兰封建名门的女儿。维护天主教和营谋女王复辟这一事业把她和罗兰撮合在一起了。亨利和凯瑟琳面貌酷肖,也从事同一事业的秘密活动,不明底细的罗兰误以为凯瑟琳行踪飘忽,神出鬼没,态度忽而刚强暴烈,忽而又柔情脉脉,莫名所以,因而误会频生,忧愁欢洽变幻莫测,也使读者如堕入五里雾中。这也充分表现了作者文学手法的高明,确是一部极具魅力的作品,使人读之不忍释手,还可增加多方面的见识。 全书的结局就女王逃监及复辟而言是悲惨的、失败的,所以是一部悲剧。她的悄悄离国,安布罗修斯对她所作的不祥警告和她日后死于断头台上,都给人们以没落之感。但就罗兰和凯瑟琳的爱情而言,其结局则是喜剧的、美满的。他俩经过十分曲折而又艰险的经历,终于成为眷属。罗兰的家世得到澄清,继承了其父的爵位,他改信了新教,也得到凯瑟琳的体谅。但他们的结合却是得力于为恢复女王王位和为复兴天主教而致力的共同事业。所以说全书有悲剧的一面,也有喜剧的一面,两者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可以想见作者的匠心。总之,它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名著,对于开拓文学的范畴,窥见外国著名艺术作品的堂奥,均有作用,爰为译出。
  • 最后一个吟游诗人的歌

    作者:(英)司各特

  • 英雄艾文荷

    作者:司各特

    《艾文荷》以十二世纪末年英国狮心王理查在位时期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为背景,抒写了一个充满骑士精神的、绚丽多彩的英雄故事。小说着重描写了三件大事:一,阿什口比武大会,二,托奎尔斯通城堡的争夺战,三,圣殿会堂对丽贝卡的审问。这三个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场面,当然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通过情节的发展,一环扣一环逐步形成的,因而使小说构成了一个整体。比武是司各特喜爱的题材,骑士精神也是他所向往的中世纪风尚,然而在这里,比武大会不仅是正义和邪恶力量的一次较量,同时也是全书的一个序曲和人物介绍,书中所有的重要人物几乎都在这里出场,并得到了基本的刻划。在比武场上取得胜利的,也正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决定历史发展进程的几股力量的代表人物:艾文荷、理查和洛克斯利等等。托奎尔斯通城堡的争夺战则是正义和邪恶力量的又一次较量。最后以城堡的陷落,邪恶力量的失败告终。显然,在作者心目中,以诺曼武士为代表的这股邪恶力量是必然会失败的,这不仅在于它不得人心,违背了人民的意志,也由于它内部潜伏着严重的危机,这便是以乌尔莉加为代表的它的内部矛盾。乌尔莉加既与诺曼贵族有着血海深仇,又成了他们的玩物,与他们沆瀣一气,同流合污,最后才在复仇的怒火中将城堡付之一炬。这是司各特着力描写的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人物。对丽贝卡的审问是全书的余波,然而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通过对而贝卡的审问,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作为诺曼征服的强大支柱的圣殿骑士团的残酷、虚伪、狡诈的真面目,它的反人民性质决定了它的必然灭亡。这是一场黑白颠倒、用心险恶的所谓审问,在这里受害者成了被告和囚犯,被判处火刑,害人者却以奉行天意的正义面目出现,成为审问的法官,高踞在法庭上。圣殿骑士团是十字军中最著名的骑士组织,自封为上帝的使者,可是它最英勇的骑士布里恩·布瓦吉贝尔却是一个桀骛不驯,为了满足私欲可以把一切置之不顾的个人野心家。、这个骑士团的覆灭对消除诺曼人和撒克逊人的隔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都是必要的,因此它也真正宣告了小说中的故事的结束。
  • 艾凡赫

    作者:(英)司格特

    《艾凡赫》(1819)是司各特最出名的小说,也是他描写中世纪生活的历史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我国早在一九○五年就出版了林纾和魏易合译的文言文译本,改名为《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嗣后又陆续出版过好几种语体文译本,但都是节译本和改写本。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十二世纪末英王狮心理查一世被囚在国外前后。理查王黩武喜功,一一九一年发起十字军东征,因参加远征的基督教国家内部分崩离析,不久就被迫班师。在归途中遇风暴,理查率领少数随从乔装平民取道维也纳回英,被奥地利公爵所俘,囚禁在多瑙河上城堡中一年余,后来付了大量赎金,才于一一九四年获释归国。 小说《艾凡赫》的卓越成就,在于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十 二世纪末英国封建主义全盛时期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复杂的矛盾。自从一○六六年诺曼的威廉公爵征服英国后,英国的盎格鲁·萨克逊民族受到异族的压迫,广大 的农民沦为农奴,原萨克逊封建主也受到诺曼封建贵族的欺凌。当时的统治阶级主要由两个阶层所组成:封建贵族和僧侣。封建贵族中还建立了各级骑士的食邑制度。在十二世纪末,封建主们经过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在各自领地上的统治已比较巩固,日趋骄横自满,有的相互兼并,有的公然反叛国王。他们为了满足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需求,不断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迫使部分农民铤而走险,例如本书中的罗宾汉和他手下的绿林豪杰们。当时的教会则自成一股势力,直接归罗马教廷管辖,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一些有势力的教派如本书中的圣殿骑士派,甚至敢于跟王室对抗。这些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在小说中都有生动的描写和反映,如诺曼征服者统治集团内部以约翰亲王为代表的诺曼封建贵族与国王理查一世之间争夺王位的斗争,以塞得利克为代表的萨克逊贵族与以布里昂·德·波阿—基尔勃为代表的诺曼贵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和纷争,以及以罗宾汉为代表的被压迫农民与弗朗·德·别夫等诺曼封建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和斗争。 作者在小说中再现中世纪英格兰生活的时候,虽然描绘了一些富于浪漫色彩的比武、决斗等场面,但并没有把中世纪社会美化,而是用生动的文笔,揭露了封建贵族和僧侣们的腐化堕落,并在书中意味深长地指出:“小说书里的描述,还未将那一时代中黑暗悲惨的实况完全揭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