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1968

  • 法國1968

    作者:Angelo Quattrocchi,T

  • 1968年法国革命

    作者:帕特里克·西尔(Patrick Seal

    序 言 一九六八年的五月革命是法国社会的一场大动荡,其规模达到使地震仪破裂的程度。这是那样的一种事件:它令你在好几个月之后想弄清楚它的意义的时候,还觉得头晕目眩。 这本书企图做到三件事情:第一,叙述在那动乱的几个星期中真正发生过的事情;其次,说明这一场爆炸在法国政治上的前因后果;最后则把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形势的新鲜和有创造性的一些特点指出来。这些特点就是本书的中心部分《革命的实验》那几章的内容。这几章是曾在一时之间代替了旧制度的那种新制度的概观,它们严格地说明了这次革命是为了什么。 法国这场震动,不是西方工业社会在满怀着自信心向前迈进中发生一个小差错这么简单。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这场震动几乎把欧洲最具威严的那个政府推翻了。这事件的教训,应该好好地加以考虑,因为这些教训提示出,七十年代的西方政治,会是什么样子的。 作者 1968年8月1日于巴黎 目录: 译者的话 序言. 第一章 造反的学生 第二章 拉丁区的政治 第三章 起飞 第四章 争取巷战胜利 第五章 革命的背景 第六章 革命的实验 (1) 学生苏维埃 第七章 革命的实验 (2) 行动委员会. 第八章 革命的实验 (3) 少年队伍 第九章 革命的实验 (4) 自由职业 第十章 大罢工 第十一章 小型革命实验:一九六八年的南特 第十二章 流产的协议 第十三章 成人的左派与政治危机 第十四章 情势危急的一周 第十五章 意志的胜利 第十六章 反革命在选举中的胜利 结论 附录一 工人眼中的五月运动 附录二 雪铁龙汽车厂行动委员会的活动 附录三 “捣乱份子”——法国革命青年团体 附录四 康边迪:学生与社会 附录五 曼德尔:从反对资产阶级大学走到反对资本主义社会 附录六 弗朗:禁闭十日记 附录七 克礼文答覆戴高乐 附录八 “小集团”的作用 附录九 戴高乐的下台和总统选举 《1968年5月》(录自《战后资本主义大繁荣的形成和破产》)
  • Architecture Theory since 1968

    作者:K.Michael Hays

    In the discussion of architecture, there is a prevailing sentiment that, since 1968, cultural production in its traditional sense can no longer be understood to rise spontaneously, as a matter of social course, but must now be constructed through ever more self-conscious theoretical procedur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retive modes of various stripes--post-structuralist, Marxian, phenomenological, psychoanalytic, as well as others dissenting or eccentric--has given scholars a range of tools for rethinking architecture in relation to other fields and for reasserting architectures general importance in intellectual discourse.This anthology presents forty-seven of the primary texts of architecture theory, introducing each with an explication of the concepts and categories necessary for its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It also presents twelve documents of projects or events that had major theoretical repercussions for the period. Several of the essays appear here in English for the first time.Contributors : Diana Agrest, Stanford Anderson, Archizoom, George Baird, Jennifer Bloomer, Massimo Cacciari, Jean-Louis Cohen, Beatriz Colomina, Alan Colquhoun, Maurice Culot, Jacques Derrida, Ignasi de Sola-Morales, Peter Eisenman, Robin Evans, Michel Foucault, Kenneth Frampton, Mario Gandelsonas, Frank Gehry, Jurgen Habermas, John Hejduk, Denis Hollier, Bernard Huet, Catherine Ingraham, Fredric Jameson, Charles A. Jencks, Jeffrey Kipnis, Fred Koetter, Rem Koolhaas, Leon Krier, Sanford Kwinter, Henri Lefebvre, Daniel Libeskind, Mary McLeod, Alberto Perez-Gomez, Jose Quetglas, Aldo Rossi, Colin Rowe, Massimo Scolari, Denise Scott Brown, Robert Segrest, Jorge Silvetti, Robert Somol, Martin Steinmann, Robert A. M. Stern, James Stirling, Manfredo Tafuri, Georges Teyssot, Bernard Tschumi, Anthony Vidler, Paul Virilio, Mark Wigley.
  • 1968年5月.无奈的遗产

    作者:让-皮埃尔·勒·戈夫

    本书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系统地研究了1968年5月发生在法国的重要历史事件——“五月运动”——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   1968年,不满的情绪在法国巴黎的大学内积聚。现存的教育体制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加之对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的不满,激起了学生中的激进主义。5月3日,警察粗暴地开进索邦大学制止学生集会,引发了骚乱。局势迅速升级为全国性罢工。1000万工人卷入罢工。戴高乐政府出现危机。5月底,戴高乐镇定思绪,积聚起勇气和支持者,使局面得以扭转。这一事件史称“五月运动”(“五月风暴”、“五月事件”)。   作者深入分析了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对各种社会思潮和派别在运动中的作用及其它们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并指出“五月运动”对法国此后的社会走向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 一场改变了一切的虚假革命(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

    作者:许平,朱晓罕

    本书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出发,把学生运动放在西方国家从工业社会向发达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中,介绍运动的历史成因、思想渊源、各国运动的过程和特点,以及运动的影响。结尾“没有结论的结语”保持本问题的开放性,介绍运动参加者现在的状况和他们本身对这段经历的反思,以及西方学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给予了读者一个广阔的思想空间。
  • 1968

    作者:[美]马克·科兰斯基

    1968,改变世界的一年。 1968,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淖,数万人丧生。 1968,世界多地的学生们走出校园,在街头游行。在巴黎,学生在墙上涂鸦:“越做爱,越想革命。” 1968,“上帝也许撤除了对美国的保佑”,罗伯特·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遇害。 1968,比夫拉大饥荒,100万平民死于饥饿。 1968,先锋戏剧与现代女权运动蓬勃兴起。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理想主义破灭。 1968,墨西哥发生了大屠杀。“阿波罗8号”绕月飞行。 1968,这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坏的一年。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让人激动,令人难忘。 这部里程碑式的杰作,全景式地记录了这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世界的变化,年轻人的选择,由此构筑了当今世界的面貌。 1968年令人激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全世界难以计数的人们都拒绝对世上诸多不平之事保持沉默。如果别无选择,他们会走上街头,呐喊示威,这给世界带来了一丝难得的希望,即哪里有不公,哪里就回有人揭露它,并试图改变它。 ——马克·科兰斯基
  • 1968年:反叛的年代

    作者:[英] 塔里克·阿里,苏珊·沃特金斯

    1968年,激进的抗议浪潮席卷全球。从华盛顿到伦敦,从巴黎到西贡,从柏林到布拉格,从芝加哥到墨西哥城,受压迫的人们纷纷走上街头,要求解放和自由。 1968年,是反抗的一年:越南民族解放阵线发动的 “春节攻势”,打垮了美国的军事自信,改变了历史进程。美国黑人青年反抗种族歧视的斗争,催生了全美的黑人权利运动;受压迫者的普遍抗争,鼓舞了西方现代妇女运动向全球的蔓延。 1968年,是革命的一年:在法国,学生以街垒路障与警察对峙,工人罢工并占领工厂;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春潮涌动;在巴基斯坦,由流血事件引发的全国性起义推倒了军人独裁政权。
  • 法国1968

    作者:[意] 安琪楼·夸特罗其,[英] 汤姆・

    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席卷欧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抗义风潮,人类历史上最丰裕、最富足的一个年轻世代竟然对资本主义社会、科技官僚社会与父权社会的礼法、成规与价值感到不耐与不屑,并进而以行动要求实现激进参与民主与尝试另类生活。《法国1968:终结的开始》即是对法国1968年事件的第一手描术及分析。革命虽维持不长,但革命带来的希望与挫折都有非常深刻的历史与文化意义。70年代以降的“法国后现代思潮”恐怕都得从这个历史脉络下理解,例如福柯、利奥塔尔、鲍德里亚等人的思想,在一个根本的意义上都在和1968对话。
  • 1968

    作者:马克·科兰斯基

    1968年是一个充满反叛、骚乱和动荡的年代,本书就是那个年代的全景式记录。反叛,却没有什么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织,只有叛逆的欲望和方式,矛头指向大多数机构、政治领导人和政党;骚乱,波及欧亚和南北美洲;动荡,越战、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奥运会前夕墨西哥大开杀戒、马丁·路德·金和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而那个年代撞击了整个世界,并决定了今天的世界面貌。
  • 纸老虎

    作者:(法)奥利维埃·罗兰

    整部小说自始至终以“你”这样一种第二人称方式讲述发生在1968年前后的故事,作者奔腾不息记忆中的鲜明印象浮现在读者眼前:激情的人生既充满了对真理的向往,也往往与荒唐互相交织。小说通过作者强烈的视觉和动态感受的描写,反映出一个特殊时代看似轻狂却包含着年轻人强烈精神追求的特殊体验——这里有对革命的狂热梦想,也有无法禁锢的身体欲求。小说用行云流水般的笔触,将时间、事件与时代特定的人物环境及语言紧密结合,创造出一种连续不断、欲罢不能的阅读效果。 我曾经是毛主义者……我们那时候反对“崇拜书本”。我们相信文化革命意味着持久地反抗所有的权力,质疑所有的等级,我们认为对抗共产主义制度里的官僚主义,这是绝对最受大众欢迎的武器。我们那时很天真,年轻是会这样的,经常。 现在,这段历史在我自己眼里几乎是难以置信的。我们已经到了做祖父母的年龄,我们的孩子们,孩子们的孩子们,他们怎么能理解它呢?但是我相信一个作家是可以起作用的,特别是:把正在消失的事用生动的回忆保存下来,告诉现在的人们过去曾经是怎么形成的,今天是在怎样的废墟上建立的。 奥利维埃•罗兰《写给中国的读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