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当代中国
-
我们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是一个巨变的十年,它是突兀在历史闸口的坐标,它象征着光荣与梦想,抗争与奋斗!“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纪,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入历史或进入正在叙述这个世纪的文学史”。编撰本书,是希望把一个世纪中最富有激情的十年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完成一场集体的追忆盛宴。 -
河南人惹谁了
今天,在中国10个人里有1个是河南人,地球上60个人中有1个是河南人。然而,如今的河南人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有一句口号正在广为流传——“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这里的“河南人”与另一句流行语“防火防盗防河南人”中的“河南人”一样,已不再是对生活在黄河中游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简单称谓,它已经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贬义词,充满着复杂而蔑视的意味,几乎与当年的“美国佬”、“日本鬼子”一样遭人憎恨。丑化河南人已成为当今世俗社会的一种“时尚”,一种极不健康的文化现象。从表面上看,近万万活生生的河南人成了被歧视、被伤害、被侮辱的对象;从深层次上看,被歧视、被伤害、被侮辱的是古老的中原文化。如果嵩山能发声,黄河会呼喊,那么,今日的“天问”一定是:河南人,你咋了?河南人,你招惹谁了?!! -
極權的誘惑
「中國的經驗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獨特,它的內在困境很可能吞噬掉表面的繁盛。而且,在歷史中的很多時刻,我們都曾公開讚揚邪惡的力量,漠視個人的自由與尊嚴。中國正是最近的一個例證。」----許知遠 一九三0年代,經濟大蕭條使西方世界陷入一片愁雲慘霧當中。對資本主義與民主失望之餘,西方最頂尖的知識份子紛紛把人類的希望寄託在信奉共產主義的「新文明」----蘇聯身上。然而,當後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得烈.紀德在一趟實地觀察後卻發現,關於這個新文明的事實與傳聞不符。華麗的國家建設的外表下,是勞力的剝削與個性化的消失。悲哀的是,紀德的呼籲被淹沒在一片非理性的喧囂當中。比紀德早五個月到蘇聯的羅曼羅蘭,則早就決定把他的所見所聞塵封起來,他知道人們要五十年後才能聽懂如此尖銳的逆耳之言。 大約同一時間,來自美國加州的李敦白(Sydney Rittenberg)一路心甘情願的跟隨毛澤東等人從事他心目中偉大的共產革命。政治迫害的無情、文化大革命的慘烈,甚至是冤屈的牢獄之災,都曾經被他當作為了實踐理想的考驗。直到三十年後,認清現實的他才終於說出:「我從未真的想要待在中國...」 那麼,我們不禁好奇,與江澤民相談甚歡而決定寫《中國大趨勢》的未來學大師奈斯比、在《北京共識》中信心滿滿的指出「中國給其他國家開創了一條新路」的約書亞.拉莫,是否也將有如李敦白樣大夢初醒的那一天?而為了這個覺醒,他們與人類將付出多大的代價? 許知遠,當代中國最年輕、最才華洋溢、最具批判性的公共知識份子,提醒我們,今天世人對中國的高分貝讚嘆,正是在重蹈當初西方人對蘇聯的盲目幻想的覆轍。 黑格爾說:「人類歷史唯一能告訴我們的是,人類從來不從歷史中學到教訓。」嫻熟近代人類文明軌跡的許知遠再次證明這句話。他引經據典的指出,當人類對既存體制失去信心的時候,很容易就在隨手抓一個替代品來安撫心中的空虛徬徨。就好像七十年前的法國文人,在戰敗給德國的怨恨與對美國霸權的嫉妒之下,狂熱的投入崇拜蘇聯的狂潮。「對他們來說,現實是一回事,觀點卻是另一回事。」底層老百姓的苦難在意識型態的光環的遮蔽之下,被視而不見。 批判中國現狀的作品汗牛充棟,但大部分都是從當代社會與政治的實際功效的角度切入,批判中國在人權、環保、勞工保護、政治體制上的缺失。許知遠卻能另闢蹊徑,從文化史與心理層面的角度來看,為什麼理當是最睿智、最公正客觀的知識份子也常常被一個顯然問題叢生的極權體制給迷惑。而他的記者工作,以及他與當代中國異議份子,如余杰、許志永等人的私人關係,更為我們帶來關於中國的民權奮鬥運動最真實的第一手報導。 這是一本點醒世人認清今天中國的好書,更是一本讓我們瞭解人如何在巨大的歷史洪流與意識型態鬥爭中迷失自己的警世之作。 -
Country Driving
From the bestselling author of Oracle Bones and River Town comes the final book in his award-winning trilogy, on the human side of the economic revolution in China. In the summer of 2001, Peter Hessler, the longtime Beijing correspondent for The New Yorker , acquired his Chinese driver's license. For the next seven years, he traveled the country, tracking how the automobile and improved roads were transforming China. Hessler writes movingly of the average people—farmers, migrant workers, entrepreneurs—who have reshaped the nation during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periods in its modern history. Country Driving begins with Hessler's 7,000-mile trip across northern China, following the Great Wall, from the East China Sea to the Tibetan plateau. He investigates a historically important rural region being abandoned, as young people migrate to jobs in the southeast. Next Hessler spends six years in Sancha, a small farming village in the mountains north of Beijing, which changes dramatically after the local road is paved and the capital's auto boom brings new tourism. Finally, he turns his attention to urban China, researching development over a period of more than two years in Lishui, a small southeastern city where officials hope that a new government-built expressway will transform a farm region into a major industrial center. Peter Hessler, whom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alls "one of the Western world's most thoughtful writers on modern China," deftly illuminates the vast, shifting landscape of a traditionally rural nation that, having once built walls against foreigners, is now building roads and factory towns that look to the outside world. -
十四家
没有什么能够永远留下来,但是影像可以 国际新闻荷赛奖获得者、《真相》一书作者陈庆港潜心10年,深入中国西部农村,用摄影人的敏锐和洞察力,潜心记录最真实的农民生活,还原中国西部农村的时代变迁和农民的生存状态,带来最强烈的心灵震撼!本书图文并茂,装帧精美,其详实饱满的资料无疑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珍宝,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研究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
我的凉山兄弟
“这是一个关于探 险 玩 耍、为 非 作 歹、吸 毒 勒 戒、艾 滋 茫 然、世 代 差 异、文 化 冲 击 和兄 弟 情 谊的故事。”人类学者刘绍华详细记录了诺苏人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口述历史,呈现出现代化转型时期一个边缘群体的遭遇、认知、思索、接受与挑战。作者更深层的关注,在于透过表面的社会问题,洞见当代中国卷入的全球化变迁中人的行为与福祉,并试图理解一个非主流群体在社会、文化、历史变迁中脆弱性形成的时代过程,以及未来何去何从。这正是医疗民族志的精髓。 -
富态
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一直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所评论、研究和关注。评论者们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它最终将有能力去解决所有这些麻烦的问题;另一派则较为悲观,认为中国的好日子已经快到头了。正如一位专家所指出的,中国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尚未达到富裕阶段就因人口问题而步入老龄化、同时又深受环境退化所带来毒害的国家。 在这本关于当代中国肥胖问题的著作中,作者告诉我们,真正的“杀手”才刚刚到来。美国、欧洲和其他发达国家极高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的肥胖发生率,在相当程度上归因于上世纪所形成的一些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教育体系。而对于这样一个还处在工业化过程中,且对大饥荒所带来的各种疾病仍记忆犹新的国家来说,讨论肥胖如何像在西方一样,在中国迅速地成为一大困扰问题,似乎是有些奇怪的。为此,本书作者不仅提出了中国的肥胖问题,他们还解释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如果不采取措施,事态将会发展到何种程度。 食物和饮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仅仅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食物购买的方式、肉类消费的增加、快餐消费比例的大幅提高、城市化和久坐不运动的工作习惯,以及高压力下的生活方式等,均导致中国遇到了同西方一样的问题。而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模式又使这些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因为孩子的父母、祖父母和大家庭的亲戚们都乐于满足这些“小皇帝”或“小公主”们的每一个愿望和要求。中国传统的以米饭为主食、佐以丰富蔬菜的饮食模式逐渐被“肉类加土豆”的饮食模式所取代,还有一天到晚都不断的零食。人们生活在体育休闲设施并不充足的城市里,而卡路里的摄入量却在猛增,再加上近十年来急剧增加的啤酒消费量和极高的吸烟人口比例,这一切共同导致了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同样糟糕情况的出现。 我们可以通过心脏病、糖尿病和肝炎发病率的增加来估计肥胖引发的疾病情况。尤其是糖尿病已经成为了一项非常严重的问题,它能够诱发其他潜在的疾病。本书作者所提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一个已经很紧张的社会系统怎样才能应对那些不断增加的把自己吃成胖子、吃出疾病来的中国年轻人。 -
共同的底线
《共同的底线》的宗旨是从“主义”、“文化”与“部门”的分析中,结合我们特定的“问题”来论证持守底线的意义。 “共同的底线”并不是调和折中。虽然我并不反对调和折中,正如我既不反对自由主义也不反对社会民主主义一样。也许将来在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争成为真问题时,我会持某种有原则合逻辑的折中态度,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持守底线。 -
大路
一条中国式道路的诞生记;一部发展时代的观照记与沉思录。 大湘西,千年驿道旁的一个古老村庄,林则徐和沈从文足迹洒落之地,一条新规划的高速公路正待破土动工,引来大拨以修路为业的外地人和钢铁机械。在危机四伏的的寒来暑往里,在矛盾丛生的现实境遇中,他们为这条昂贵的通衢大道付出劳力与心智,甚至献上尊严与生命。随着修路者的到来,平静的家园也风起云涌,古老村庄难逃发展浪潮的裹挟:田地征收,房屋拆迁,古树凋零,庙宇重建,山河巨变……而人心和道德也一再经受微妙而持久的冲击。修路者和当地人——两个不同群体的生活和命运因这条大路紧紧相连,彼此交织和冲撞,或喜或悲或苦或乐。 作者张赞波既是纪录电影导演又是作家,他耗时三年多“潜伏”在故乡的筑路工地上,近距离接触路桥公司职工、修路民工、包工头、工程监理、当地村民与基层官员,用摄像机和笔同时记录下一条高速公路的从无到有,生动讲述了一群公路建设者的人生故事,细致描绘了一个基层村庄被时代改变的境遇,客观呈现了一个行业内部的真相与秘密,深刻展现了国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光荣与代价。 本书繁体版一经亮相便成为台湾年度热门非虚构作品,获得2015年台北书展大奖“年度之书”、2014年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好书奖之“十大中文创作”、2014年台湾《放映周报》“年度十大电影专书”、2014年度出版人“两岸议题选书”……马英九亲自向作者颁奖;蔡英文成为本书读者,将其列入私人书单公布;朱立伦邀请作者参加新北纪录片论坛。今在繁体字版基础上,《大路》简体字版增补数万字文字,首次披露数十幅纪实图片,构筑出一部更精彩的“纸上纪录片”。 -
共和国文学生产方式
《共和国文学生产方式》创新性地提出了“文学生产方式”的命题,从前所未有的角度切入中国当代文学史,解析60年来文学发展的内在机理,在给予全新观察的同时,深入诠释这种文学所特有的原理和构造。一些独具当代文学特色的重要现象和问题,如“党的文化领导权”、“以斗争求繁荣”、“工农兵创作”、文学体制的建构等,被首次置于文学生产方式概念下加以研究。而对20世纪80年代至近年来文学的种种深刻变化,书中同样有全面而富于启发性的描述与概括。全书高屋建瓴、视野开阔,兼具文学史、文学理论的双重价值。 -
当代中国人文观察
面对当代中国诸多让你或悲或喜、亦惊亦叹的文化现象,张大嘴巴的同时,也不由得睁圆了眼睛,观察、记录、分析、考量,甚至直接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从相当热门的学术史、民族主义、武侠小说,到近乎明日黄花的文化人与学院派的分工、文言与白话的对峙、政治与文学的纠葛,还有方兴未艾的“北京学”,以及大众传媒与现代学术的关系等,都被纳入本书考察的范围。 -
访问梦境
总序:跨世纪的机缘 信使之函 访问梦境 请女人猜谜 我是少年酒坛子 岛屿 边境 仿佛 音叉、沙漏和节拍器 大师的学生 忆秦娥 夜晚的语言 海与街景 剧院 相同的另一把钥匙 境遇 入夜出门 庭院 跋——孙甘露:绝对的写作 为孙甘露跋 附录:孙甘露主要作品目 -
金发婴儿
本书收录《大风》、《枯河》、《秋水》、《老枪》、《白狗秋千架》、《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爆炸》、《金发婴儿》和《你的行为使我们恐惧》等作品。 -
父亲的江湖
本书是著名学者于建嵘的最新文集,包含了作者最近几年的杂文、随笔和小说,与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对话,以及在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的演讲。文字呈现了一个有良知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底层立场与悲悯情怀。同时体现了他精湛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情感表述,非常感人、非常生动。 -
朱镕基讲话实录 第四卷
《朱镕基讲话实录》收入了朱镕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总理期间的重要讲话、谈话、文章、信件、批语等348篇,照片272幅,批语、书信及题词影印件30件,编入《实录》的文稿,是根据朱镕基同志出席重要会议和到地方、部门考察调研讲话的音像资料、文字记录稿编辑而成,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这些讲话、谈话、文章等从各个方面翔实记录了朱镕基领导中国经济的历程,内容涉及中国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治理通货膨胀等经济社会各领域重大问题。 朱镕基同志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国务院总理期间,适逢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朱镕基同志直接主持了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价格与流通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我国有效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实现了经济“软着陆”;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扭转了通货紧缩趋势,保持了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实录》翔实反映了朱镕基同志在中国改革和发展中的工作历程,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本书不仅是读者深入了解朱镕基经济社会管理思想、领导风格、个人魅力和心路历程最全面的读本,也是读者回顾和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和基本规律的一部丰富史料。 《朱镕基讲话实录》的出版发行,对于了解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朱镕基讲话实录》的独有特色: (1)极强的真实性。 (2)“朱氏风格”的可读性。收录篇目多为朱镕基即席讲话的实录,反映出深刻、简单、直接的“朱氏风格”,有编辑称是继《毛泽东选集》之后最为好读的领导人著作之一。 (3)宝贵的史料价值。是中国经济走出困境、发展壮大历程的权威总结。 (4)全面反映朱镕基经济思想和心路历程。 (5)全面透露高层领导处理国家和个人事务的真实状况。 (6)全面展示朱镕基直面问题的勇者作风。 (7)全面揭示朱镕基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复杂问题的高超艺术。 (8)全面刻画朱镕基有血有肉的总理形象。 -
变革中国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是新制度经济学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02岁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科斯讲述的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独特故事。在过去30年里,中国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而贫困潦倒的国度,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私企盛行的全球经济重镇。改革伊始,中国领导人痛定思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守社会主义立场的同时,官方和民间改革并举,共同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向世人揭示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它展现给读者中国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曲折险途和波澜历程。作者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参考国内外众多文献,根据多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跟踪观察和对市场经济的长期理论思考,直笔而书,成就中国改革一家之言。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基于作者长期以来对中国经济的跟踪观察和研究,从毛泽东时代谈起,完整地梳理了中国如何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的国度,成功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的全球经济重镇,以及这个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和波澜,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提出了诊断和预测。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和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的创始人,科斯教授是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经济学大师之一,是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国内众多的顶尖学者也深受其影响,诸如张五常、吴敬琏、周其仁、张维迎、盛洪、向松祚等,从而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2008年,科斯遍邀全球著名经济学家如蒙代尔、诺斯、福格尔,以及中国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等,组织了“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张五常著名的《中国的经济制度》,即根据这次研讨会的主题论文整理而成。 可以说,《变革中国》是经济版的《论中国》,文字通俗,可读性极佳。相比于国内作者,科斯教授的立场更独立,叙述更客观、更有说服力。相比于国外的其他经济学家,科斯教授长期以来跟踪研究中国经济,他的叙述更全面更深刻。 -
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
《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下冊)提供了讀者看待當代中國問題時不可多得的思想資源,對於當前「中國崛起論」、「中國模式論」的知識熱潮,以及「毛澤東的幽靈」浮現於「後毛澤東時代」的徵象,提出即時有力的回應與批判。 錢理群以獨立知識分子的立場,通過本書,對於自己如何走過毛澤東影響下之共和國六十年,做出回顧與反思。共和國六十年的政權迭替,整個國家民族經歷了分裂動盪,在錢理群平靜而從容的敘述調子底下,內蘊著歷史的激情與蒼涼。 「一方面,我是毛澤東時代所塑造的,毛澤東文化已滲透到我的血肉及靈魂中,這種毛澤東時代的印記永遠改變不了,無論如何掙扎、自省、批判,我都是個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浪漫主義者、烏托邦主義者。另方面,我更是個毛澤東時代自覺的反叛者。我的歷史使命就是反戈一擊,對毛澤東做出同時代人所能達到的最徹底的清理和批判。既受他的影響,同時又是他的反叛者,並力圖使自己成為徹底的反叛者。」──錢理群 《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下冊)作為親歷共和國六十年的獨立知識分子,錢理群以其豐厚的歷史經驗與直面現實的批判力度,為讀者打開一扇深入了解1949年至今的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民間思想知識狀況與毛澤東思想實踐的窗口。錢理群以「毛澤東時代」與「後毛澤東時代」作為本書的敘述框架,指出毛澤東時代的1957年所底定之中國政治、經濟、社會體制與後毛澤東時代有著內在的貫串性聯繫,這是批判性理解當下政體的核心關鍵。同時,錢理群致力挖掘中國當代民間思想,力圖在被鎮壓、被抹殺的「民間異端」歷史中,重拾那頑強存在的民間思想,並繪製其知識系譜,以提出一條中國民間版的社會主義思想道路。錢理群以其豐富的史料文本與作為一個歷史見證者、參與者的親歷經建,精采地勾勒出中國戰後思想狀況的景貌,並站在民間的立場、從一個獨立知識分子的角度,為讀者漸次打開、進入中國大陸戰後歷史與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達到心的交流。 錢理群在《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下冊)裡順著歷史行走順序,將中共建國之後至今六十年的歷史分為建國初期(1949-1955)、反右運動前後(1956-1958年初)、大躍進年代(1958)、大饑荒年代(1959-1961)、通向文革之路(1962-1965)、文化大革命年代(1966-1976)、後毛澤東時代(1977-)。在同時考量各歷史時期的國內情況∕國際情勢的視角下,他將整段歷史以「毛澤東時代」與「後毛澤東時代」作為分野,強調毛澤東與中共在前段時期所奠定的中國共產黨之社會、經濟、政治體制,如何後遺到「後毛澤東時代」、成為後段時期實行改革開放的基礎,同時提出反右運動前後所奠定的「1957年體制」是「1989年體制」的基石,兩者間有著內在的歷史連續性,如此方能歷史化的理解當下中國共產黨的專制政體核心。 更重要的是,錢理群考察了自1950年代即出現的校園「右派」(校園民主運動),文革間的民間思考、1980年的民運以及1989年的天安門民主運動,並認為它們之間有一脈「社會民主主義」的知識思想連續,亦與1990年代「新左派」與「自由主義」之爭的知識分子論爭以及當下中國的民間社會運動,有著複雜的內連性質,而這些知識運動與黨內思想的分派彼此扯動,形成上下相互吸收、影響的關係。 錢理群先生將當前中國的思想、知識光譜做了歷史化的考察,並以此回應、分析所謂「毛澤東的幽靈」在「後毛澤東時代」浮現的現象,對於當前「中國崛起熱潮」以及與之相應的知識徵候,提出即時、有力的批判與警醒。 -
官人
本书收中短篇小说《塔铺》、《单位》、《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官场》、《官人》等 -
生死十日谈
《生死十日谈》以在场的方式直面辽南农村自杀问题,忠实地记录自杀遗族的声音,呈现不同角色的立场和叙事者现场感受,折射出当下农民的精神生活现状和真实的情感困境。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