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新世纪万有文库

  • 章太炎的白话文

    作者:章炳麟

    本书收录了章太炎一九〇九至一九一〇年间在日本东京对中国留学生所作的一系列白话演讲录,最初发表于一九一〇年东京《教育今语杂志》第一至四期,均署名“独角”。在文中,章太炎对至今人们仍在关注的教育、留学、中国文字和文化典籍等问题发表了很多精到而有趣的见解。
  • 世载堂杂忆

    作者:刘成禺

    本书以幽默的语言记述了清代的科举制的利弊清代官员奖罚制度、当时的风云人物及其表现、太平天国动乱的见解、对文化名人的讽刺以及当时的外交政策等等。
  • 菿汉三言 (平装)

    作者: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太炎是其号,他还别号“菿汉阁主”,弟子们也尊称他为菿汉大师。在章太炎繁富的论著中,有几种是以菿汉命名的,因自具特色,故将其辑为一书,贡献给读书界。 《菿汉微言》是章太炎代表性的学术著述之一。最后一则自述学术思想变化之迹,作为章太炎的自我论定,更受人重视,梁启超认为“殆非溢美”,并说“其《菿汉微言》,深造语极多”。钱穆也以为:《菿汉微言》“以唯识学《易》、《论语》、《孟》、《庄》,亦多深思”。 全书篇幅过大,遂在每则之末编以序号,以便检索。
  •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作者:费希特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述评了关于德意志民族在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德意志民族复兴的途径、德意志民族独特性以及德意志民族复兴的砥柱和前景等方面内容。
  • 柏拉图《对话》七篇

    作者:柏拉图

    柏拉图(前247?前347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柏拉图出身于雅典一个大贵族家庭。据说他的名字源于他的宽额头,他的真实姓名却渐渐被人淡忘了。柏拉图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青年时期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接触到当时的各种思潮。 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跟他学习了10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柏拉图不想在雅典呆下去了。28岁至40岁,他都在海外漫游,先后到过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地,他边考察、边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公元前388年,他到了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想说服统治者建立一个由哲学家管理的理想国,但目的没有达到。 柏拉图到雅典后,开办了一所学园。一边教学,一边著作,他的学园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不懂几何学者免进”。从中可知,没有几何学的知识是不能登上柏拉图的哲学殿堂的。这个学园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开设四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哲学。柏拉图要求学生不能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而要生活在头脑所形成的观念世界里。他形象地说:“划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观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留存下来。”柏拉图深知学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学园里按照他的政治哲学培养了各方面的从政人士。他的学园又被形象地称为“政治训练班”。 在以后的日子里,柏拉图又两次前往西西里。一次是应邀去叙拉古担任新登基的狄奥尼修二世的教师。柏拉图到叙拉古之后,叙拉古宫廷的地板上都铺满了沙砾,人们热中于在那上面研究几何学。 柏拉图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我们可以以美为例来理解柏拉图所说的感觉世界、理念世界和人的思想认识三者的关系。柏拉图认为:世间有许多类的事物,当你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却只有一个。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如有了桌子的理念才有各式各样的桌子,有了房子的理念才有了各式各样的房子,有了绿色的理念才有了世间的绿色……显然,他的理念论是客观唯心的,根本的错误在于抹煞了客观世界而把假想当成了真实。 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理念的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并不需要从实践中获得。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断投生。人在降生以前,他的灵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而有知的。一旦转世为人,灵魂进入了肉体,便同时失去了自由,把本来知道的东西也遗忘了。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因此,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真知即是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这就是柏拉图认识的公式。他还认为,这种回忆的本领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只有少数有天赋的人即哲学家才具备。因此,他肯定地说:除非由哲学家当统治者,或者让统治者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否则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这种所谓“哲学王”的思想即是他理想国的支柱。 《柏拉图<对话>七篇》导言 莱西斯(或友谊) 拉克斯(或勇敢) 普罗塔戈拉 梅尼克齐努士 蒂迈欧 克里蒂亚 克立托封 译者后记
  • 文化社会学论集

    作者:卡尔·曼海姆

    本书所收录的三篇论文大部分是曼海姆在德国的最后几年中撰写的。它们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即曼海姆在知识社会学领域中的主要研究著作——的续论,因为这三篇论文所涉及的也是意义的社会衍生过程。不过,本书不仅构成了对《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之主要论题的扩展和详尽阐述,而且也构成了一个新的出发点。 本书的选题和翻译过程是这样的。 1984年我开始研究知识分子问题。1985—1986年赴美国留学,在此期间阅读了很多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著。1987年回国,花费了一年时间完成了《知识分子研究》一书(未出版)。1988年开始组织翻译“知识分子译丛”。曼海姆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中论述知识分子的章节选进了我编辑的译本中。但是直到1991年,我才发现曼海姆的这部书《文化社会学论集》。我首先阅读的是该书第二部分“知识阶层:它过去和现在的角色”。读后惊叹:自曼海姆去世至今已四十余年,知识分子的研究几乎无出其右这部著作显然要比读书界公认的曼海姆的代表作《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更出色。读后一气呵成翻译完了“知识阶层”这一部分——这种翻译的冲动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是第一次。以后这篇长文分三期发表在两个杂志上。再以后知识产权在中国登陆,因联系版权的困难,这本书的出版被搁置。1999年时猛醒,曼海姆已经去世52年,版权问题不复存在了,便邀请艾彦、冯克利先生参加翻译。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精神社会学,知识阶层,文化的民主化。艾彦翻译第一部分以及编者说明和引论,我翻译第二部分,冯克利翻译第三部分。艾彦先生翻译过精神现象学著作,冯克利先生翻译过民主理率的著作,我曾经研究知识分子问题。每个人都算得上熟门熟路。且因三部分所覆盖的是各种独立性较强三个领域,术语共用的特征较弱,联系主要发生在深,故未作统校,三位译者文责自负。 以下向读者简介曼海姆和他的这部著作。 曼海姆1893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中。父亲是匈牙利犹太人,母亲是德裔犹太人。因为当时地缘政治的因素,曼海姆是在德国文化的氛围中成长的。他曾在匈牙利大学学习哲学,1912—1913年赴德国柏林大学从师社会学家齐美尔。以后在布达佩斯加入左翼思想家卢卡奇组织的社团。 1918年匈牙利爆发共产主义革命,曼海姆虽未加入共产党,但进入了共产党人组建的布达佩斯大学任教。 1919年革命失败后,逃亡德国。以后虽思想上仍倾向左翼,但远离政治。1922年发表了博士论文《认识论的结构分析》,此后日益从哲学转向社会学。1925年在海德堡大学任教。1933年因纳粹的崛起逃亡英国。曾任伦敦经济学院讲师,伦敦大学教育系教授。社会学史的研究者认为,定居英国使曼海姆告别了德国文化。在适应英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曼海姆的学术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认为他在英国的作品逊色于他在德国时代的作品。通常被视为曼海姆代表作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出版于1929年,而自30年代初期他开始写作本书。本书英译本编者说,曼海姆是将之作为首尾一贯的社会学研究著作来撰写的。在德国期间完成了初稿,纳粹的崛起使他亡命英国,在英国时曾对本书作出一些重要修改,终因新的环境中的压力而将其束之高阁。逝世后才经后人整理出版。欧内斯特·曼海姆在英译本引论中说:“本书不仅构成了对《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之主要论题的扩展和详尽阐述,而且也构成了一个新的出发点。”这部书是曼海姆最成熟、最深刻的作品,是他在德国文化氛围中的绝响。 理解往往主观。客观全面的介绍难乎其难。因此,笔者索性摘取本书中那些最令自己感动的观点。希望它是游历曼海姆精神宫殿的一支路标。
  • 南村辍耕录(全二册)

    作者:陶宗仪

    本书记载元代的典章、文物、风俗、掌故非常多,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是广大读者和研究者了解元代社会状况和经济情况的最佳读本。
  • 中国文化史(全两册)

    作者:陈登原

    书摘*处左右结构字左边为“文”右边为“彡”。
  • 竹汀先生日记钞:附入喜斋随笔

    作者:[清] 钱大昕,窦水勇(校点)

    竹汀先生日記鈔(附:八喜齋隨筆):錢大昕 鈕非石日記(附:鈕非石遺文):鈕樹玉 曝書雜記:錢泰吉 前塵夢影錄:徐康 破鐵網:胡爾滎
  • 当代中国史学

    作者:顾颉刚

  • 史通

    作者:黄寿成,刘知几

    唐代刘知几所撰《史通》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共二十卷,包括内篇十卷三十九篇,外篇十卷十三篇,内篇中后来佚失了三篇,现在看到的共有四十九篇。其中内篇的《六家》《二体》讲正史的体裁,《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等讲正史的内容,《论赞》《序例》《题目》、《断限》等则从各个方面讨论如何写好史书,外篇的《史官建置》讲史官的设置沿革,等等。
  • 缅边日记

    作者:曾昭抡

  • 桃花扇

    作者:孔尚任

    《桃花扇》是清代传奇的代表作。 《桃花扇》一剧通过复社文人侯朝宗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南明弘光朝覆亡的历史,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此剧根据的史实大约从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到清朝顺治二年(1645)止,以李自成起义攻下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始,以清朝顺治皇帝征求山林隐逸结,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各种复杂矛盾,意图揭示弘光王朝覆亡的原因,使广大读者明
  • 英雄与英雄崇拜

    作者:(英)卡莱尔

    本书是一部演讲集,它表现了作者三方面的特质。第一,酷爱真理,无论他的判断是对是错,甚至对他最无同情心的人也会清楚地看到,这种判断是一位最忠诚的人以最热情的态度说出的。从头到尾,他不懈地对各式各样的虚伪和固习展开战斗,对公式展开战斗。第二,他对别人的痛苦和不幸有着无限的同情心。"他唯一的奢侈就是行善。"他毫不吝惜地布施,通常是不道出姓名。第三,他对宗教虔诚的感情。卡莱尔信仰的不是基督教;任何形式的教会组织或信条都不足以赢得他的信仰,顶多只能赢得容忍而已。但他对那个看不见的精神宇宙的真实却有极深的牢不可破的信仰,他认为那个宇宙是无限的,永恒的,神秘的,但能到处亲切地与人的世界发生接触。
  • 枝巢四述 旧京琐记

    作者:夏仁虎

    《枝巢四述》分述骈文、诗、词、曲之体式、作法、源流等,平正通达的经验之谈,娓娓道来,开方便法门。作书之旨意请参作者《引言》,其意义的说明则有周作人之序文在。《旧京琐记》杂记同光以来清季之琐闻逸事,里巷俳谈,就记忆所及分为十卷,分类及内容请参作者《引文》。书中寄寓对旧日京都生活的怀恋,至于所记之生动详确,足供研究民俗、社会之参考,不必说,是近世笔记的上乘之作。 《我的欧洲的生活》书出版于1936年,叙述了作者在法国、意大利等地的个人生活情况,也反映当时许多留法华人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中国留学生中的勤工俭学、官费生和半官费生的一些情况,并对有些名有人名字用了谐音的开式作了反映。 ……
  • 我在欧洲的生活

    作者:王独清

  • 格言集

    作者:(德)利希滕贝格

  • 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

    作者:陶希圣

    陶希圣(1899—1988)原名汇曾,笔名方峻峰。湖北黄冈人。1918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学习,1922年毕业以后任安徽省立法政学校教员。1924年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五卅运动中任上海中学生校武汉分校教官、中央独立师军法处处长、《党军日报》主编等职。1926年后,先后在复旦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任教。1928年在上海与周佛海等主编《新生命》月刊。1934年组织“食货学会”,出版《食货》杂志。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8月参加汪伪国民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任“中央党部”宣传部长。1940年到香港披露了“日汪密约”的内容。1942年到重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五组组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为蒋介石代笔撰写《中国之命运》。后任《中央日报》主编,主办“月刊”,兼蒋介石私人秘书。1947年以后曾任国民党宣传部次长、中央委员。1949年到台湾,任国民党总裁办公室第五组组长、《中央时报》总主笔、《中央日报》董事长、国民党中央委员、常委、中评会委员等职。1988年于台湾逝世。
  • 泰和宜山会语

    作者:马一浮

    《泰和宜山会语》是《泰和会语》和《宜山会语》的合集。“会语”的意思是讲学聚会中说的话。时值日寇侵华,浙大辗转南迁,经过浙江泰和以及广西宜山,马先生在两地为浙大师生各做了一次演讲,《泰和宜山会语》就是这两次演讲的讲稿。两次演讲的内容,主要是有关宋明理学家所探讨的心性义理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