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柏杨

  • 新城对

    作者:柏杨

    《新城对》主要内容:二十多年前提出的问题,痛揭中国人的“丑陋”,二十年后给出答案。柏杨的创作大休可分为小说、杂文、历史三大类,总计百余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的作品陆续被引进大陆,并引起广泛注意。为方便读者快捷而系统地了解柏杨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成就,我社特按类别编辑出版了这套“典藏柏杨”丛书。 “典藏柏杨”将分“典藏柏杨•历史”、“典藏柏杨•杂文”、“典藏柏杨•小说”三大系列,分别收录柏杨各类创作中较有代表性著作,其中“小说”系列是大陆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引进出版柏杨的小说。 犀利到尖锐的杂文是柏杨创作的重头,作品数量也最多,89岁的著名漫画家方成还特为“典藏柏杨•杂文”系列绘制了漫画插图。首次在大陆出版的《新城对》是一本访谈录,收录了柏杨与媒体编辑、记者或独立撰稿人的对话,有许多产生于新世纪。话题则从柏杨个人的生命史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从两岸关系到两性关系,从历史纠葛到现实冲突,还是那个敢于直面直言的柏杨,让人身临其境感受独立思考者的风骨。
  • 鬼话

    作者:柏杨

    《鬼话:声音有点特别》内容简介:我们说中国的《二十六史》,即所谓“正史”,简直飞象过河兼鬼话连篇,顺调分子听啦,一定义愤填膺,痛不欲生。其实说它是鬼话还算客气的,真乃是一大酱缸也。中国人也真怪,一旦略露头脸,就非冒出一点异禀和冒出一点异样不可。这种干法,洋大人不太了解。听谁说过华盛顿先生是一条爬虫——龙乎?听谁说过林肯先生降生时满屋红光、红光满屋乎?只有中国政坛上的头目,不管他是大一统天下的祖字辈也好,或是可怜兮兮小局面的崽字辈也好,百年以上长命王朝也好。三载五载短命活剧也好,千篇一律,全都不同凡品。权势越大,异样也越精彩。
  • 柏杨曰读通鉴.论历史(上下)

    作者:柏杨

    《柏杨曰--读通鉴·论历史》是台湾作家柏杨先生论说历史的著作,作者通过《资治通鉴》中的典型史实,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加以简明易懂、生动流畅的文字,书中史料运用独到、分析角度新颖、语言优美,读起来使人有一种明快的感受。
  •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全集

    作者: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全集(最新版),ISBN:9787807595670,作者:(宋)司马光 撰,柏杨 译
  • 丑陋的中国人

    作者:柏杨

    《丑陋的中国人(附赠DVD光盘1张)》主要内容:1984年9月24日,柏杨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丑陋的中国人》,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以及“不能团结”等,并将原因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到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次年8月,此篇讲稿和另外两场演讲的记录《中国人与酱缸》、《人生文学与历史》,一篇访问稿《正视自己的丑陋面》,以及柏杨的三十几篇杂文、近二十篇的回应文章结集出版,是为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 著名漫画家方成先生,以八十九岁的高龄特为八十八岁的柏杨先生绘制漫画插图,两位年近九旬的老者的携手,珠联璧合,实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
  • 吓人的国粹教育

    作者:柏杨

    教育,劈开文明桎梏的利刃,引领人类对自身进行新发现和变归,带给人类脱胎换骨的跃迁和升华。 堂堂大学,不管是私立的,省立的,或是国立的,几乎全成了“留美预备学堂”,或“美国大学堂先修班”,这还不算,青年朋友的眼光也越来越窄越短,千篇一律地希望走一条路,那就是,中国大学堂毕业后,考上公费或自费留学,如果考不上留学,则靠父兄关系……或参加其他凡是能够出国的团……或以球队领队,或以考察,开会等等名目,千方百计,跳到美国。 年欲九十的柏老依旧双目有神,文章犀利幽默,甩开针针见血的犀利笔锋,针砭时弊,入木三分,颇有鲁迅之风,而“他的杂文将他的文笔功力发挥得最淋漓尽致”(柏杨夫人张香华语),因此,其文章便兼具思想性、可读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身;文章更是具有十分强的可读性和深刻的内涵。显示出先哲般的洞明和一股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文字有如此的魅力,历久而不衰。两位中国文坛上的重要人物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固定的读者群,相信本书的出版不会让广大读者失望的。
  • 酱缸震荡

    作者:柏杨

    《酱缸震荡》凝聚了《丑陋的中国人》出版十年后柏杨先生对中国人民族性的再思考,既充满了批判,也充满了希望。《丑陋的中国人》日译本出版后,在日本社会同样激起巨大反响,日本华裔作家黄文雄就《丑陋的中国人》涉及的一些问题,与柏杨展开近一步对话,遂有了《酱缸震荡:再论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书后另附有柏杨从未出版的《未竟的访谈》,内容拓展到中西文化比较等,可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柏杨的思想。著名漫画家方成先生,以八十九岁的高龄特为八十八岁的柏杨先生绘制漫画插图,两位年近九旬老者的携手,珠联璧合,实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酱缸文化对中国人最大的影响,就是把中国人都酱得一模一样,当然不是每个人面孔都皱纹满面,而是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个性,而且还尽量消除个性。假如你要表现自己的个性的话,会感觉不妥,而且一般人也会批评,甚至要铲除你这种“独特”个性。中国酱缸文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中国人普遍的、而且很根深柢固地怀着“嫉妒心”,对每个人都嫉妒,但为什么嫉妒都不知道,只是看不顺眼、见不得人好,觉得不舒服,这就是没有开阔的胸襟,也就是人格的不完整。中国文化因为缺少终极关怀和终极理想的基因,人们全部精力都贯注到现世的荣华富贵,又因为人口密集、竞争激烈,打压手段最简单而又立即见效,所以,不能衍生出尊重别人的人权精神,也产生不了平等观念。孟轲先生所谓的“民贵君轻”、“社稷次之”,故意提高平民的政治地位,并不是人权精神,人权精神是尊重和平等,平民忽然“贵”过了君王,也是一种病态。
  • 丑陋的中国人

    作者:柏杨

    中国的历史总是被匆忙地翻过去,但问题并没有解决,丰厚的遗产总是包裹着问题被永久寄存,而对未来的奢望必然注定了挫败的宿命。80年代不应该如此被简单地忘却,柏杨也依然有其重新阅读意义和价值。最近,苏州古吴轩出版社颇有眼力,出版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我们正可“合法性地”平心静气地来阅读一下这本震撼华人世界的奇书。
  • 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1. 战国时代 2. 吞并六国 3. 楚汉相争 4. 匈奴崛起 5. 黄老之治 6. 对外扩张 7. 宫廷斗争 8. 万里征战 9. 昏君辈出 10. 王莽篡夺 11. 全国混战 12. 马援之死 13. 燕然勒古 14. 跋扈将军 15. 黄巾民变 16. 东汉瓦解 17. 赤壁之战 18. 三国鼎立 19. 三国衰微 20. 司马夺权 21. 八王之乱 22. 大分裂 23. 民族融合 24. 石虎肆虐 25. 苻坚崛起 26. 淝水之战 27. 北魏兴起 28. 十国并立 29. 刘裕篡晋 30. 南北朝始 31. 南北大战 32. 南齐兴起 33. 孝文改革 34. 南齐衰亡 35. 洛阳暴动 36. 河阴屠杀 37. 遍地血腥 38. 饥死宫城 39. 禽兽王朝 40. 北周禁教 41. 突厥可汗 42. 南北统一 43. 官逼民反 44. 江都政变 45. 玄武门 46. 贞观之治 47. 黄金时代 48. 武棾夺权 49. 女皇登极 50. 韦后乱朝 51. 开元盛世 52. 范阳兵变 53. 睢阳之围 54. 皇后失踪 55. 泾原兵变 56. 猪皇帝 57. 元和中兴 58. 牛李党争 59. 甘露事变 60. 大中之治 61. 黄巢民变 62. 狼虎谷 63. 军阀混战 64. 大黑暗 65. 五代时代 66. 小分裂 67. 千里白骨 68. 半截英雄 69. 儿皇帝 70. 横挑强邻 71. 高平之战 72. 分裂尾声
  • 旷野

    作者:柏杨

    《旷野》展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轻人悲欢离合的爱情,它源自柏杨朋友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岳政芬在家人的反对下,和男友李士淳提出分手,痴情的士淳因此发疯。政芬得知士淳生病的消息,几番挣扎,终于答应协助士淳的家人帮助士淳康复。经过一段时间,士淳的病果然有了起色,然而在他俩结婚的那天,发生了一起惊心动魄的谋杀案,士淳再度发病……柏杨的小说,全部面对社会底层的各种生活位置上的男女,又都是不合理社会结构里人的无能逃脱的悲惨人生,还有人本身的丑和恶给他人制造的灾难;即使如爱情范畴的小说,也是更多地透析着上述两方面的决定性背景和因素。我便看到柏杨面对这些悲惨人群的凛然姿态,把这些人的命运遭际诉诸文字,向社会抗争和呐喊,柏杨的思想,柏杨整个的情感倾向,柏杨一双冷峻的眼光的关注点,都在社会大众人群里。
  • 帝王之死

    作者:柏杨

    《帝王之死》讲的是中国历史上死得最难看的二十七位帝王。柏杨日:我用杂文体写历史,形式上嬉笑怒骂,内心沉重无比。帝王之死不比你我小民之死,小民死就死啦,帝王死了恐怕就势如山崩,丝毫不爽地引起百千万人头落地。所以,帝王死于非命,不仅关系他一个人,也关系百千万人,甚至关系他身家所系的王朝或政权。
  •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五部:09·诸葛亮北伐挫败 10·十三王之乱

    作者:柏杨

    《资治通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但是它采用编年体,使事件切割分散,阅读起来头绪纷乱,难得完貌;南宋袁枢用完整记录事件本末终始的方式整编《资治通鉴》,编著了《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转换成一个一个完整连续的历史事件和故事,给阅读带来极大方便。 《通鉴纪事本末》是进入《资治通鉴》的大门,是中国从战国到宋代前一千三百多年政治运作和权力游戏历史的精华版。《通鉴纪事本末》受欢迎的程度,不下于《资治通鉴》本身。 柏杨先生耗十年心血著了《柏杨版资治通鉴》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学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的方法,依据《柏杨版资治通鉴》,完成了《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的大工程: 柏杨的白话译文,带有柏杨式的幽默诙谐; 将传统纪年转换成公元纪年,使整部书有了清晰统一的时间标示; 在古地名之后夹注今地名,使历史事件有了一看便知的空间坐标; 柏杨亲自指导增绘大量地图,每个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配有地图; 古代官名称谓全部译为今人熟悉的名称,夹注原称,使能确知权力地位; 证补史事缺漏。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分为十九部(共三十八册),陆续推出,这是本著作第一次在大陆出版完整版。
  •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六部 华乱五胡·祖逖击楫渡江

    作者:柏杨

    《资治通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但是它采用编年体,使事件切割分散,阅读起来头绪纷乱,难得完貌;南宋袁枢用完整记录事件本末终始的方式整编《资治通鉴》,编著了《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转换成一个一个完整连续的历史事件和故事,给阅读带来极大方便。 《通鉴纪事本末》是进入《资治通鉴》的大门,是中国从战国到宋代前一千三百多年政治运作和权力游戏历史的精华版。《通鉴纪事本末》受欢迎的程度,不下于《资治通鉴》本身。 柏杨先生耗十年心血著了《柏杨版资治通鉴》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学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的方法,依据《柏杨版资治通鉴》,完成了《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的大工程: 柏杨的白话译文,带有柏杨式的幽默诙谐; 将传统纪年转换成公元纪年,使整部书有了清晰统一的时间标示; 在古地名之后夹注今地名,使历史事件有了一看便知的空间坐标; 柏杨亲自指导增绘大量地图,每个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配有地图; 古代官名称谓全部译为今人熟悉的名称,夹注原称,使能确知权力地位; 证补史事缺漏。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分为十九部(共三十八册),陆续推出,这是本著作第一次在大陆出版完整版。
  •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八部 慕容超传奇·王师北定中原日

    作者:柏杨

    《通鉴纪事本末(第8部):慕容超传奇 王师北定中原日(柏杨版)》主要内容:《资治通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但是它采用编年体,使事件切割分散,阅读起来头绪纷乱,难得完貌;南宋袁枢用完整记录事件本末终始的方式整编《资治通鉴》,编著了《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转换成一个一个完整连续的历史事件和故事,给阅读带来极大方便。 《通鉴纪事本末》是进入《资治通鉴》的大门,是中国从战国到宋代前一千三百多年政治运作和权力游戏历史的精华版。《通鉴纪事本末》受欢迎的程度,不下于《资治通鉴》本身。 柏杨先生耗十年心血著了《柏杨版资治通鉴》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学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的方法,依据《柏杨版资治通鉴》,完成了《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的大工程: 柏杨的白话译文,带有柏杨式的幽默诙谐; 将传统纪年转换成公元纪年,使整部书有了清晰统一的时间标示; 在古地名之后夹注今地名,使历史事件有了一看便知的空间坐标; 柏杨亲自指导增绘大量地图,每个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配有地图; 吉代宫名称谓全部译为今人熟悉的名称,夹注原称,使能确知权力地位; 证补史事缺漏。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分为十九部(共三十八册),陆续推出,这是本著作第一次在大陆出版完整版。
  •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七部 苻坚大帝悲剧·桓玄篡位闹剧

    作者:柏杨

    《通鉴纪事本末(第7部):苻坚大帝悲剧 桓玄篡位闹剧(柏杨版)》主要内容:《资治通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但是它采用编年体,使事件切割分散,难得完貌;南宋袁枢用完整记录事件本末终始的方式整编《资治通鉴》,编著了《通鉴纪事本末》,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转换成一个一个完整连续的历史事件和故事,给阅读带来极大方便。 《通鉴纪事本末》是进入《资治通鉴》的大门,是中国从战国到宋代前一千三百多年政治运作和权力游戏历史的精华版。《通鉴纪事本末》受欢迎的程度,不下于《资治通鉴》本身。 柏杨先生耗十年心血著了《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参考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的方法(并非翻译袁枢原著),依据《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编著了《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比司马光《资治通鉴》和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大为改进: 柏杨式的视角和幽默,不一样的史观,不一样的表达; 柏杨亲绘大量地图,近千幅地图,立体地解读历史; 柏杨设计的细密的章节标题,提纲挈领,幽默讽刺; 将传统纪年转换成公元纪年,使整部书有了清晰统一的时间标示; 在古地名之后夹注今地名,使历史事件有了一看便知的空间坐标; 古代官名称谓全部译为今人熟悉的名称,夹注原称; 证补史事缺漏。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分为十九部(共三十八册),陆续推出,这是本著作第一次在大陆出版完整版。
  • 柏杨回忆录

    作者:柏杨

    一般的回忆录大都是主角一生的传奇事迹、丰功伟业,《柏杨回忆录》却像是他自已一生的苦难、民族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本书由柏杨本人口述,周碧瑟女士执笔,全书文情并茂,颇有柏杨一向行文的风格,常见字字珠玑。 本书的童年部分及牢狱之灾的过程写得令人动容,相形之下,出狱后的部分显得无足轻重, 而童年部分及牢狱之灾部分的确也是全书的主轴,记录了一个灾难的时代,个人的生命在那个时代中无异蝼蚁。本书最可贵的是字字血泪,却未见声嘶力竭的控诉、怨恨,彰显了全书的人文关怀,希望那段恐怖的、黑暗的时代从此画上休止符。
  • 西窗随笔(全二册)

    作者:柏杨

    一九六三年夏历五月,柏杨先生正在前途茫茫,愁眉苦脸,漫画家牛哥先生忽然驾临,以手俯我御背,告曰:“老头,我最近帮朋友的忙,接编台北《公论报》副刊,看你着实可怜,特来提拔,可每天写五百字,以免阁下沦于饿殍。”我曰:“杀人杀死,救人救活,要写每天就写一千字,五百字能有几文钱哉?”他慨然应允。当时心中大喜,就要请他吃香片热茶,他已大汗淋漓啦,既然无福消受,只好狼狈辞去。从此柏杨先生就写了起来,并定名为《西窗随笔》+夫西窗者,有异于东窗南窗北窗之窗也——每天一篇,颇为起劲。本书内容包括西窗随笔、大愚若智集、越帮越忙集、心血来潮集、死不认错集等五大部分内容。
  • 权势

    作者:柏杨

    千年难醒的噩梦 国民灵魂的桎梏 官崽哲学的流弊 最能体现柏杨杂文精髓的"传统大反思"系列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这一系列涵盖了柏杨自成一派的反传统理论。其中包括了柏杨最富盛名的"酱缸文化"、"窝里斗文化"、"赏饭学"、"说不准学"、"听话学"等等柏杨痛扁丑恶之现象的独门秘籍。此次的"传统大反思"系列作品包括《酱缸:千年难醒的噩梦》、《权势:官崽哲学的流弊》、《劣根:国民灵魂的桎梏》,分别指明了柏杨奋力投枪之标地。 毫无疑问,酱缸文化是柏杨对传统文化中黑暗腐朽处最传神也最令人惊愕钦佩的总结,这是一种发自良心的肺腑诤言。在《国际先驱导报》的访谈中,柏杨坦言:"我始终没有觉得自己就成为什么大师了。我只是指出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病在哪里,却没能力去治病救人。我的敌人很明确,就是酱缸文化,而我的目标是希望让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加健康,让我们中国人受到世界的尊重,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尊严。我一直以来的努力,就是希望唤醒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现在我的观点和作品得到重视,这也不过是说明:我的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有越来越多人愿意参加我的'游击队',我就勉强算个'游击队长'吧。" 在《酱缸:千年难醒的噩梦》中柏杨围绕着酱缸和所谓的官崽学展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夫酱缸者,侵蚀力极强的浑沌而封建的社会也。也就是一种奴才政治,畸形道德,个体人生观和势利眼主义,长期斲丧,使中国人的灵性僵化和国民品质堕落的社会。"这就是柏杨一直以来要打破的"酱缸"所在。不仅如此,柏杨同时又提出要想破除二抓牌官崽学的陋习,必须要培养个人的自尊心,人还得有"入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情"。而《权势:官崽哲学的流弊》则主要针对社会百态发表议论,并引用大量的故事作为议论的基础,着重抨击了官场中传统的"厚黑学"--中国官场之脸厚心黑,逢迎做作。以其轻松幽默之笔,借古讽今,一幅二十世纪的官场现形图跃然纸上。《劣根:国民灵魂的桎梏》讲的则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产生的种种丑怪之相。中国历来被赞为所谓的"礼仪之邦",但柏杨却敢于提出 "到底是什么邦"的疑问,文坛中"脱裤文学"产生的"妖风",等等诸如此类的"恶风陋习"和现象,组成柏杨对传统反思的一部分。 柏杨从不自诩大师或权威,他只是带着一个知识分子小人物悲天悯人的痛苦心情,甩开针针见血的犀利笔锋,显示出先哲般的洞明和一股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文字有如此的魅力,历久而不衰,甚至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读柏杨的文字也需要些幽默感,他的文章刻薄处见诚挚,嬉笑怒骂间见智慧,常让人会心一笑,种种黑暗的底细了然于胸。
  • 天涯故事

    作者:柏杨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就像每个孩子都曾向妈妈提出过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的?妈妈给孩子的答案尽管不同,可是背后的事实却只有一个。而神话的构成,比妈妈答复孩子这个问题的空间更大到无限。正因为此,神话是一个民族想像力的呈现,它往往取决于这个民族的DNA,就好像什么样的土壤会生长出什么样的树、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一样。天地太神奇,宇宙无限奥妙。神话,是这块神秘大地孕育出来的奇葩。神话,是人类对于威力无穷的大自然赋予我们神奇现象的自我诠释与理解,也是人类思考、人生观的形象化。 今天的资讯这么发达,阅读可以无远弗届,科技给我们开拓了另外一个想像空间,人可以用密码、奈米虚拟出许多曲折离奇的故事,但先人留下来的神话,可能更会突显人性的幽微,所以我特别要把这一本《天涯故事》献给有福的读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