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西厢记

  • 牡丹亭·西厢记(插图本)

    作者:

    《牡丹亭》是传奇,《西厢记》是杂剧,但都是戏曲,也就是今天的戏剧剧本。为了使读者在欣赏戏曲故事中为主人公的命运而牵动心弦,为男女主人公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幸福而慨叹的同时,对戏曲知识有所了解,我们此次做了以下工作:我们把唱词用黑体大字来表示,人物的宾白用小字来表示,把作者为人物所设定的舞台动作和念宾白的人物角色用小字表示,并括在方括号内,从视觉上使读者一目了然。由于两部戏曲都是由古代文人创作,人物的唱词和宾白中都包含很多典故,甚至一句唱词就包含几个典故,并且两部戏曲都是以诗行韵白为主体,所以我们在每出或每折作品后面都进行了详尽地注释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词语的含义和典故的由来,并且还对生僻字、古今异音字标示注音,为读者扫清阅读障碍。 此外,还为《牡丹亭·西厢记》配有三十幅与之相匹配的精美古版画,并附上图说。图文并茂,再现戏曲故事中的场景,使读者在阅读之中获得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 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

    作者:[元] 王实甫

    《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内容简介: 金圣叹学识渊博,所作评点明快犀利,所发议论往往出人意表,一时见者叹为灵鬼转世,所评《西厢记》成书于顺治十三年(1656),从此风行天下。金圣叹的评语,对人情世态的体悟深刻而细腻,评点文字的表述机智而幽默。此外金圣叹的评点,对原作的最大贡献是明确反对“淫书”说,直接抨击了历代封建礼教维护者和道学先生对这部优秀古典爱情剧的诋毁,为《西厢记》在清代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西厢记

    作者:金圣叹

    本书所评批的《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艺术成就最高的巨著之一,金批《西厢记》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十大经典创作之一。 本书是国内外唯一用清代顺治(丙申)十三年(1656)《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原刻本为底本,因底本稍有残缺,故以康熙怀永堂本(周锡山藏本,著名藏书家周越然“言言斋”原藏)、康熙精刻本(李毓珍[余振]先生藏本)、乾隆宝淳堂本等善本书,作精心校雠,内容完整的《金批西厢》整理标点本。书后附录的三种《西厢才子篇》八股文,原刻本无,是康熙、乾隆翻刻本增添的。 为了帮助青年读者读懂《西厢记》原著和理解金批的精义妙语,笔者不惴浅陋,在序言、读法、每卷和每折戏的总评和每折戏之后附上解读,分析和评论《西厢记》每折戏的内容和艺术上的精彩之处,概括和评论金批(每折的总评、段落评论和夹批)博大精深的成就。
  • 西厢记

    作者:(元)王实甫/著,翁敏华/评点

    这本书是我国戏剧史上脍炙人口的名著。此次以彩图本的形式出版,加上著名学者翁敏华的点评,为本书生色,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好书。 导言 /5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楔子 /6 第一折 /7 第二折 /13 第三折 /20 第四折 /25 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第一折 /29 楔子 /35 第二折 /41 第三折 /46 第四折 /52 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楔子 /58 第一折 /58 第二折 /63 第三折 /70 第四折 /75 第四本 草桥店莺莺杂剧 楔子 /81 第一折 /81 第二折 /87 第三折 /92 第四折 /98 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 杂剧 楔子 /103 第一折 /103 第二折 /108 第三折 /113 第四折 /119
  • 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也是一部优美动人的言情传奇小说。唐德宗时,洛阳才子张君瑞在普救寺偶遇故相国崔珏之女崔莺莺,二人一见钟情,在丫鬟红娘相助下,冲破封建礼教的代言人——老夫人设下的重重障碍,历尽悲欢离合,最终结为夫妻。本故事内容生动,情节曲折,缠绵悱恻,跌宕起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如同身临其境。
  • 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

    《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是我国古代四种经典爱情戏曲,自共问世数百年来,被改编成各种剧种活跃在戏曲舞台,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今仍具有极高的审美情感教育价值。我社在开发古典戏曲题材,整理出版的《无曲四大家》、《全明散曲》、《全清散曲》、《诸宫调》、《董西厢》等戏曲品牌古籍的基础上,把握时代永衡的爱情主题,推出这套珍本绘图古典戏曲名著,旨在为读者提供古典戏曲精品鉴赏。 《绘图四大古典爱情悲喜剧》,使用馆藏善本整理,配以极具欣赏价值的明清版画插图,精心打造,精致包装,向广大戏曲爱好者和青年朋友献上一瓣芬芳,企盼古典爱情名剧,能在改革开改的21世纪绽放出璀璨的新花。
  • 怕是风流负佳期

    作者:侯虹斌

    张生好色、莺莺多情、红娘想做“二奶” 一次艳遇,改变一生 重温爱情史上最有名的一场艳遇,领悟人间男女的情感法则 麦家、王晓渔、周可、黄仕忠等推荐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最有名、流传最广的戏曲,讲的是一个穷书生爱上宰相女、经过种种波折、最后高中状元并如愿以偿抱得美人归的故事,一次艳遇,改变一生。《西厢记》本身是一部奇书,曾有评论者称为“读《红楼梦》之前必先读西厢”,古往今来众多文学大家如金圣叹、钱钟书、吴晓铃等,都对此极为推崇。《西厢记》堪称中国古代爱情的经典读本,可与西方人的《罗蜜欧与茱丽叶》相提并论。 本书作者,怀着一颗女性的敏感之心,和独有的知性与激情,对《西厢记》作了深入的解读。全书读来才情十足,妙语佳句随处可见,对爱情、生活、世情都有很独到的感悟,读西厢,其实也是在读现代人的情感法则。 全书分三篇:上篇,读西厢故事,欣赏西厢文字之美,体会西厢旖旎的爱情风光;中篇,细读西厢中的人物,尤其张生、崔莺莺、红娘,他们的心事和爱情;下篇,现代人读西厢引出的感慨。
  • 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

    本书是大学生必读丛书中的一册,书中以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书目为依据,收录了著名作家王实甫先生的杂剧《西厢记》。 本书具有很强的经典性及学术性,该书不仅是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从事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书籍,同时也是其他专业大学生加强人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促进专业学习的重要读物。可供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阅读收藏。
  • 金圣叹评点西厢记

    作者:[元]王实甫,[清]金圣叹 评点

    元代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是公认的我国古代杰出的戏剧作品之一。它自问世以来,不断有人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评点,其中以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评点本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金评本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对于读者深入理解欣赏这部剧作的精髓所在,有很大的帮助。为满足读者在这方面的需求,此次整理出版金评本《西厢记》,特搜求荟萃数百年来与之相关的珍稀版刻插图,使图文互动,以期给读者在阅读时带来更多的审美关照。
  • 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

    《西厢记》的剧情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的《西厢记》以《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作了修改,从而弥补了原作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枝叶和臃肿部分,使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加集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剧中人物更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在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崔、张的自由结合、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上毫不松动,张生和莺莺在追求爱情的满足上毫不让步,他们加上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一方的矛盾冲突于是变得更加激烈。这样,不仅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性和吸引力,也使得全剧的主题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再加上它的优美而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得这一剧本成为精致的典范之作。
  • 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

    《西厢记》的剧情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的《西厢记》以《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作了修改,从而弥补了原作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枝叶和臃肿部分,使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加集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剧中人物更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在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崔、张的自由结合、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上毫不松动,张生和莺莺在追求爱情的满足上毫不让步,他们加上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一方的矛盾冲突于是变得更加激烈。这样,不仅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性和吸引力,也使得全剧的主题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再加上它的优美而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得这一剧本成为精致的典范之作。 《西厢记》通常被评价为一部“反封建礼教”的作品,这当然不错。但同时它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作者很少从观念的冲突上着笔,而是直接切入生活本身,来描绘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情与欲的不可遏制和正当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望与出于势利考虑的家长意志之间的冲突。 可以说,作者把反对礼教的主题充分生活化了。像一开场莺莺所唱的一段《赏花时幺篇》: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在这背后,则存在着她那非出于己愿的婚约的阴影。而张生初见莺莺时所唱的一段《元和令》: 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只教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 更是非常直率甚至是放肆地表述了男子对于美丽女性出于天然的渴望与倾慕,以及女子对这种渴慕的自然回应。这里并没有也不需要多少深刻的思想,而是在人物自然天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出青年男女之间一见钟情的爱悦,而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共鸣。在经过一番艰难曲折之后,作者以舞台上的胜利,给仍然生活在压抑中的人们以一种心理的满足。虽然这种胜利不得不以剧中冲突双方的妥协、矛盾的消解为代价,以男主人公中进士然后完婚的陈旧的大团圆模式来完成,但毕竟是张扬了受抑制的情和欲的权力,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 《西厢记》以很高的艺术水平来展现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使得它格外动人。 从剧情来说,由于《西厢记》是一部多本戏,加上关目的布置又很巧妙,写得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从一开始崔、张邂逅于普救寺而彼此相慕,就陷入一种困境;而后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在老夫人许婚的条件下飞书解围,似乎使这一矛盾得到解决;然而紧接着又是老夫人赖婚,再度形成困境。此后崔、张在红娘的帮助下暗相沟通,却又因莺莺的疑惧而好事多磨,使张生病卧相思床,眼见得好梦成空;忽然莺莺夜访,两人私自同居,出现爱情的高潮。此后幽情败露,老夫人发威大怒,又使剧情变得紧张;而红娘据理力争并抓住老夫人的弱点加以要挟,使得她不得不认可既成事实,矛盾似乎又得到解决。然而老夫人提出相府不招“白衣女婿”的附加条件,又迫使张生赴考,造成有情人的伤感别离。在可能是后人续作的第五本中,直到大团圆之前,还出现同莺莺原有婚约的郑恒的骗婚,再度横生枝节。这样山重水复、萦回曲折的复杂情节,是一般短篇杂剧不可能具有的。它不仅使得故事富于变化、情趣浓厚,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爱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 剧中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红娘,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彼此衬托,相映成辉;在这部多本的杂剧中,各本由不同的人物主唱,有时一本中有几个人的唱,这也为通过剧中人物的抒情塑造形象提供了便利。 张生的性格,是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 这个人物身上带有元初像关汉卿、王实甫这些落拓文人的“成色”,又反映出元代社会中市民阶层对儒生的含有同情的嘲笑。他同剧中所赋予的家世身份不尽相符,却显然是按照市民社会的趣味塑造出来的。在后代民间传说中唐伯虎一类人物形象的身上,还可以看到他的影子。张生在《西厢记》中,是矛盾的主动挑起者,表现出对于幸福的爱情的直率而强烈的追求。他的大胆妄为,反映出社会心理中被视为“邪恶”而受抑制的成分的蠢动;他的一味痴情、刻骨相思,又使他符合于浪漫的爱情故事所需要的道德观而显得可爱。 崔莺莺在元稹《莺莺传》中已具备一定的性格特点,到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她的性格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物形象开始变得鲜明起来。但这一人物形象仍然描写得不够细致,甚至有些前后矛盾。如一开始她已经和张生以诗唱和,间接表达了彼此爱慕之心,但当张生进一步以情诗相赠时,却在心中骂他“淫滥如猪狗”,这虽然也可以解释,但至少在分寸上是掌握得不准确的。到了《西厢记》中,莺莺的形象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她的性格显得更为明朗而又丰富。在作者笔下,莺莺始终渴望着自由的爱情,并且一直对张生抱有好感。只是她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所以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获得爱情的可能,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状态中行动:一会儿眉目传情,一会儿装腔作势;才寄书相约,随即赖个精光……。因为她的这种性格特点,剧情变得十分复杂。但是,她终于以大胆的私奔打破了疑惧和矛盾心理,显示人类的天性在抑制中反而会变得更强烈。这一形象较之在诸宫调中,显得更加可信和可爱了。而作者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女性对爱情的主动追求,使得这个剧本更有生气和光彩。 红娘在《西厢记》中所占笔墨的比例较《西厢记诸宫调》又有大幅度的增加,而成为全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在剧中只是一个婢女身份,却又是剧中最活跃、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她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又富于同情心,常在崔、张的爱情处在困境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 她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并因此而充满自信。所以这个小小奴婢,却老是处在居高临下的地位上,无论张生的酸腐、莺莺的矫情,还是老夫人的固执蛮横,都逃不脱她的讽刺、挖苦乃至严辞驳斥。她不受任何教条的约束,世上什么道理都能变成对她有利的道理。所以她的道学语汇用得最多,一会儿讲“礼”,一会儿讲“信”,周公孔孟,头头是道,却无不是为己所用。这个人物形象固然有些理想化的成分,却又有一定的现实性。在她身上反映着市井社会的人生态度,而市井人物本来受传统教条的束缚较少,他们对各种“道理”的取舍,也更多地是从实际利害上考虑的。